•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非理性

    非理性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2023

    主演:杰西·马丁  索玛·查亚  莫利·库斯   

    导演:大卫·弗兰科尔 

    猜你喜欢

    • 全10集

      传奇办公室第一季

    • 更新至07集

      企鹅人第一季

    • 全10集

      星期五晚餐(美版) 第一季

    • 更新8

      他们第二季

    • 更新第10集

      星际迷航:发现号第五季

    • 全10集

      鬼屋欢乐送美版第三季

    • 全14集

      小谢尔顿第七季

    • 已完结

      实习医生格蕾第三季

     剧照

    非理性 剧照 NO.1非理性 剧照 NO.2非理性 剧照 NO.3非理性 剧照 NO.4非理性 剧照 NO.5非理性 剧照 NO.6非理性 剧照 NO.16非理性 剧照 NO.17非理性 剧照 NO.18非理性 剧照 NO.19非理性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A master of human behavior finally meets his match, whose behavior is unable to predict.

     长篇影评

     1 ) 剧中的一段台词很好的总结了这部电影

    剧中台词:he writes very well, very lively. But it's a triumph of style, the substance just doesn't stand up to scrutiny. His ideas are romantic, but so flawed.
    电影的剧情看似吸引人,实则经不起推敲,台词一个劲的强调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太过于生硬,好的剧情发展应该是自然地流动,不用太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导演太过于一厢情愿。为了把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出来,反而用力过猛,让人很快看不下去。

     2 ) 伍迪·艾伦是个什么样的人



    情感或异性缘

    1992年1月的一天,美国影星米娅·法罗来到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家中,和往常一样替他收拾房间。下午两点,她在打扫客厅时发现了一个盒子。假设时间在这一刻定格,那么在此之前,伍迪·艾伦和米娅·法罗还是一对交往了近11年的亲密情侣,两人虽然没有夫妻名分,却共同生育了一个儿子,另外还领养了两个小孩。工作上,两人合作的第13部电影《丈夫与妻子》正在拍摄当中,电影讲述的是美国传统中产阶级中年男女婚变的故事,米娅·法罗和伍迪·艾伦在片中饰演一对表面关系稳定却最终莫名分手的夫妻。而当客厅中的那个盒子被打开之后,一切就全都变了,因为盒子里面装的是米娅·法罗和前夫安德烈·普列文的韩裔养女宋宜的裸体照片。一段遮遮掩掩的私情就此浮出水面,这也使得米娅·法罗和伍迪·艾伦的关系急转直下,两人因此对簿公堂,最终形同陌路,伍迪·艾伦还失去了三个孩子的监视权(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养子女各一名)。这一年,宋宜刚刚年满20,伍迪·艾伦则已经五十有七。五年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并相伴至今。

    这段老少配到底激发了老导演怎样的创作热情,此后年均一部且几乎从不失手的作品或许就是明证,但我们也无需因此歌颂爱情,因为就道德而言,这差不多也算是迄今为止伍迪艾伦八十年人生经历里的最大污点,它不涉及乱伦,但确实关乎背叛。可以肯定的是,米娅·法罗被这段情变伤得不轻,据传《丈夫与妻子》差点都没法杀青,两年后艾伦在《子弹横飞百老汇》的结尾借助片中出轨男主角之口向前女友喊出“我爱你,我不想当艺术家”的心声并祈求复合,好事者难免会从中品出些弦外之音,遗憾的是当事人这时显然已不吃他这套,穷追猛打的后续动作闹到2014年仍未见罢休,如此阴魂不散着实让人细想极恐,但从被伤害者的角度来看,这一切似乎又都情有可原。

    与这段狗血剧几乎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黛安·基顿和伍迪·艾伦的相处之道。1970年,黛安·基顿出演了艾伦的百老汇剧《呆头鹅》,排练中两人相互吸引成为情侣,此后黛安·基顿正式成为伍迪电影的御用女主角,两人连续合作了五部影片,从1973年的《傻瓜大闹科学城》到1979年的《曼哈顿》,其中包括著名的《安妮·霍尔》(1977年)。1979年后,两人情侣关系宣告结束,朋友关系却继续保持。1987年,在米娅·法罗接班她成为伍迪影片新女神的时代,黛安·基顿还在《无线电时代》里打过一回酱油,那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三人合作的影片。1993年,当米亚·法罗和伍迪闹翻,黛安·基顿充当了救场角色,主演了伍迪的新片《曼哈顿神秘谋杀案》。2014年,金球奖决定将塞西尔·B·德米尔奖(终身成就奖)授予伍迪·艾伦,因为后者绝少参加颁奖礼,那一次,又是黛安·基顿出场为其代领。

    同样的例子还有艾伦的第二任妻子路易斯·拉塞尔,两人的婚姻仅维持了三年,1969年离婚后,拉塞尔依然接连参演了艾伦的三部电影——《傻瓜入狱记》(1969年)、《傻瓜大闹香蕉城》(1971年)和《性爱宝典》(1972年),此后1980年的《星尘往事》也还有过客串。

    综上所述,这到底说明什么呢?我也不知道。顺便提一句,米娅·法罗是水瓶座,黛安·基顿是摩羯座。



    风格并综述

    一般而言,人们惯于用“典型的伍迪·艾伦”或“不那么伍迪·艾伦”的评价来谈论其作品,这种判断显然是基于一种普遍认同之下的大而化之式反应。个人理解,所谓“典型的伍迪·艾伦”,宽泛所指大概就是话唠的那种,其主角(们)多是些中产阶级,说起话来语速飞快,絮絮叨叨又带点结结巴巴,行为畏畏缩缩而又神经兮兮(要么主演就是导演本人,要么换成他人基本上也还是如被导演附身),谈笑吐槽间,极尽讽刺幽默之能事,而且一个段子接一个段子,内容多半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高大上话题(有时也有隐晦的黄段子),人物的故事发展则不外乎恋爱婚姻家庭,只是晃晃悠悠一恍惚,情感莫名就失控,命运突然就无常,这类作品最多,《安妮霍尔》《曼哈顿》《怎样都行》《奇招尽出》《遭遇陌生人》等都属于标准的一路。而在同样的喋喋不休里,略有跑偏的一类则多半涉及技术上的稍稍变种,比如《汉娜姐妹》和《双生美莲达》,范儿还是这范儿,但它在结构上一分为二,左右手互搏,悲喜剧被揉合在了一起互为交织。《罪与错》也是因为结构上区分度明显,半部典型,半部反典型泾渭分明。又比如《丈夫与妻子》,内容还是这些内容,但它少有地用了手持摄影,访谈镜头的变焦推拉也偏向了伪纪录片风格。还比如《人人都说我爱你》《非强力春药》,多了个歌舞片、歌剧的形式包装。在《午夜巴塞罗那》,则是贯穿全片的《巴塞罗那小调》取代了惯常的爵士乐。

    “不那么伍迪·艾伦”,宏观而言基本上就是指不怎么话唠或者故事取代话唠的这类。这里面自然又可细分,比如早期的傻瓜系列,彼时伍迪·艾伦的创作大概尚处于摸索阶段,风格还不明显,基本上以滑稽闹剧为主,动作多于语言,其最早期几部(《傻瓜入狱记》《香蕉》《傻瓜大闹科学城》《性爱宝典》)都应划归此列,多年以后的《业余小偷》算是少有的一次回归,当然这时他的手艺既多且巧,随意加点小动作也使回归变得没有十分纯粹。此外需要重点提及的则是《伦敦三部曲》(《赛末点》《独家新闻》《卡珊德拉之梦》),基本上都可以视作在《罪与错》基础之上的衍生变异,但它们都是尽可能地剔除喜剧的一面,而将悲剧的一面拓展延伸。又比如两部伪传记片《西力传》和《甜蜜与卑微》(用传记片的手法讲述虚构的人物),两片的话语都较为克制,《甜蜜与卑微》的女主甚至是个哑巴,这种角色设置大概也算是伍迪·艾伦和自己的一次较劲。除此之外,还有《我心深处》《情怀九月天》《另一个女人》《无线电时代》等如果不注明伍迪·艾伦出品,则完全让人对不上号的这类,它们甚至不能称之为“不那么伍迪·艾伦”,而更像是“反伍迪·艾伦”,虽然风格更加突出,但因为都另有出处,所以放在下一部分单说。



    影响和被影响

    伍迪·艾伦曾公开宣称伯格曼是自己永远的偶像,而在其个人影史Top10里,费里尼的作品更是独占两席(《阿玛柯德》和《八部半》)。所以整体而言,对伍迪·艾伦影响最大的导演非此二人莫属:《爱与死》里两张正侧脸重合的构图简直和《假面》如出一辙,深情的《无线电时代》显然也有着《阿玛柯德》的影子,《名人百态》可能脱胎于《甜蜜的生活》,《星尘往事》则是既模仿了《八部半》又照搬了《野草莓》,《仲夏夜性喜剧》是改编自《夏夜的微笑》,《汉娜姐妹》的结构和背景上也借鉴了《芬妮和亚历山大》,而《情怀九月天》则类似于《秋日奏鸣曲》。这里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野草莓》,除了《星尘往事》,后来还有《罪与错》、《奇招尽出》的场景手法和《解构爱情狂》的叙事要素,伍迪·艾伦对伯格曼的致敬简直称得上不厌其烦。

    此外,在其成熟后的整体风格上,因为絮叨的对白、知识分子情怀及用简单的场景(运动和剪接方式)拍复杂的情事,伍迪·艾伦也经常被拿来和侯麦作比较,但较真点说,后者虽然年长15岁,但走上导演的道路属于中途转行,基本上得划入大器晚成这一拨,如此折抵换算,两人差不多也还算是处于同一时代,这种类似大概用惺惺相惜来解释才更为合适。2005年,《赛末点》横空出世,伍迪·艾伦挑战犯罪惊悚题材虽然早有《罪与错》铺垫,但纯正的黑色意味慢得惊心动魄,较之先前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说风格突变倒也有理有据,此后艾伦又连续拍摄了《独家新闻》和《卡珊德拉之梦》,其渊源除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应该还有来自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德方面的灵感,《独家新闻》里怀疑加推理的演进模式,显然就和《后窗》脱不了干系。

    另外还有一部用到手持仿舞台剧的《影与雾》,看得人如堕影雾,据说也有来头,是致敬的德国表现主义。

    承接前人之外,伍迪·艾伦自然也影响后人,比如周星驰继承了其滑稽闹腾的一面,而科恩兄弟则拓展了黑色荒诞的那面:《九品芝麻官》里男女的虚情假意、《上海滩赌圣》里的掉头伪装、《审死官》的庭审辩论、《唐伯虎点秋香》里的杀人广告、《九品芝麻官》的拳击比赛等桥段,在《傻瓜大闹香蕉城》里都能找到类似的影子。而《老妇杀手》的部分故事情节对《业余小偷》前半段的借鉴,《逃狱三王》里犯人同戴脚镣桥段、《抚养亚利桑纳》的杀手角色则可能是对《傻瓜入狱记》的致敬,《谋杀绿脚趾》的歌舞形式包括类似上帝角色的设置,其灵感很可能也是来自于《非强力春药》。



    地位及排名

    就执导成就而言,伍迪·艾伦在电影史上到底可以居何等地位?按他自己的说法:“年轻的时候,我认为自己肯定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现在并不是,我有我的局限性。你不必一生都鞭挞自己,你又不是达芬奇,我也不是。”这话当然包含一定程度的自谦,当世尚还健在的电影导演里面,我们似乎也很难找出几个比他更配称大师的人物。那有朝一日,伍迪·艾伦能不能如塔可夫斯基、伯格曼、费里尼那般伟大呢?

    个人看来,其作品数量也可观质量也稳定,就二者的平衡结合来整体考量,能拍到如他这般多且还这般好的,放在世影史的角度来评估,大概也真是凤毛鳞角了。要说欠缺处,最令人遗憾的大概还在于他一直无意宏大叙事,而更钟情剑走轻盈,以文学体裁来作比,就是他总醉心于小品而无意于长篇小说,如此一来就好像总差那么点份量,即很难找出一部所谓史诗级别真正集大成式的代表作。就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安妮霍尔》无疑首屈一指,但纵向来看,那仅是导演的第六部电影,更是其个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倘或它就代表着伍迪艾伦的最高成就,那此后近四十年,他难道都是躺在功劳薄上吃闲饭不成?这让到八十岁仍坚持工作的导演情何以堪!所以不妨这样来看,当我们谈及侯麦的代表作,似乎也更愿意以《人间四季》《六个道德故事》来概括形容其厚重深沉,那么,伍迪艾伦最具份量的作品是否也可以用“午夜系列”(或称“城市名片系列”)来代表呢?

    2014年以前,我从未看过伍迪·艾伦,因为如此,也就有幸将其作品集中通览,从1969年的《傻瓜入狱记》到2014年的《魔力月光》,按编年的顺序逐年逐部看过来,45年间共计44部作品,其中打了五星的共计八部,分别是《曼哈顿》《西力传》《汉娜姐妹》《丈夫与妻子》《解构爱情狂》《双生美莲达》《赛末点》《午夜巴黎》。当然,观感其实只能代表当时,换个时间换种心境再看,或许就是另外几部了。

    据说艾伦自己认为最好的三部影片,分别是《开罗紫玫瑰》、《星尘往事》和《赛末点》(这里的“最好”并非指质量,而是因为这三部影片最接近他的设想),最不喜欢的一部则是《曼哈顿》,原因是不满自己在片中的表演。



    不是总结

    伍迪·艾伦:男,犹太人,美国国籍,1935年出生,射手座,生于纽约并一辈子定居于此,著名电影导演、编剧、演员、作家,被挑剔的法国人称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酷爱爵士乐,是一名出色的单簧管乐手,每周一晚都会与他的新奥尔良爵士乐队在曼哈顿的卡莱尔酒店演出。平生几乎从不参加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各种电影颁奖典礼,少有的一次例外是出现在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向电影人们请愿不要因为911事件而放弃纽约。至今为止共结婚三次,公开承认的情人也有三个。是一名幽闭恐惧症患者,并为此看了超过37年的精神分析师,直到和宋宜结婚为止。在养女状告他性侵的诉讼中,法官最终以“证据不足”判他胜诉,但同时法官也指出,被告确实是一个“固执自恋、不可信赖、麻木不仁”的家伙。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时,他还称自己是“Militant Freudian Atheist”(好战的弗洛伊德式无神论者)。

    据黛安·基顿称,参演过伍迪作品的女演员达179位之多,其中不乏大牌,诸如凯特·布兰切特,佩内洛普·克鲁兹,朱莉娅·罗伯茨,梅丽尔·斯特里普,娜奥米·沃茨,斯嘉丽·约翰逊等,他是巨星推手,却几乎没捧红过什么新人。他的亲生儿子不认他并戏称他为“姐夫”,他的教子却力赞他是个好人并在其电影里参演。中国影迷亲切称呼他为无敌小老头,他回报以在片中植入中国(东方神秘)元素(详见《爱丽丝》《俄狄浦斯的烦恼》《玉蝎子的魔咒》《好莱坞结局》《独家新闻》《午夜巴塞罗那》《魔力月光》)。他的口头禅是“YOU KNOW”(参见他的电影和出席公开场合的讲话,《名人百态》可为代表)。

    早在1977年《安妮霍尔》里,他就在影片开头用两个带有悖论的笑话表达过对这个世界(喧哗骚动却又毫无意义)的费解和纠结,到2003年《奇招尽出》的开头,这个疑问几乎被另外两个类似的笑话复述了一遍,何以解之呢?直到2010年《遭遇陌生人》,总算是给出了一个答案,即:幻想有时比药物更管用。再到2014年《魔力月光》,同样的问题被第三次提出,而同样的答案则是第二次回复:我们需要幻觉才能活得下去。类似的难题被再三强调,无疑会给人一种感觉,这就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但,经验就等同于真理吗?而且,用虚妄的答案来解决实际的困难,不是另一重悖论吗?谁知道呢。




     3 ) “非理性的人”引导我们思考“存在主义”

    “非理性的人”引导我们思考“存在主义”

    虽然《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 2015)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非理性之人的非理性行为,但说本片目的是为了“批判”的观点是很难让人认同的。“非理性的人”是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主题,批判“非理性”无异于批判“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西方知识分子中拥有广泛的市场,本片所提到的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他们都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巅峰人物,说本片编导伍迪•艾伦想通过本片来向他们致敬应当比较确切。非理性行为,尤其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非理性行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但整体来看,本片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通过非理性人的非理性行为来帮助我们理解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引导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本片的主人公埃布显然是个存在主义者。他不仅践行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而且时刻寻找着“存在”的意义。“践行”让他公然批评其他哲学多为“言语的自慰”,但“寻找”让他的情绪一开始就“处在某种崩溃的边缘”,因为他总是找不着。这里说的“存在的意义”当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存在感”或“存在的价值”(因为他在哲学界颇负盛名,且学生也都喜欢他),而是存在主义哲学层面上的“意义”。那么,他究竟是如何践行他的存在哲学,又如何在践行活动中找寻着存在的意义的呢?

    他非常清楚,存在主义仍然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且也未脱离人本主义哲学范畴。所以,“在实践中关心人”成为他行为的目标和意义所在。他也的确非常重视“实践”,比如,相较于具体的实践工作而言,他斥责自己过去写书、写论文是一种“光说不练的装腔作势”;在奥尔良受飓风袭击时,他就到达现场,努力想做些什么;他也参加政治示威、游行,甚至出国到苏丹、孟加拉国以求在实践中拯救世界。然而这些实践活动虽都以“关心人”为目的,但都没有让他从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因为“官僚主义”和强大的“对手”使他无法在这些实践活动让“人”得到切实的“关心”,也就是说世界并未因为他的行为有丝毫改变。这就是他为什么一开始总对生活缺乏热忱,总说自己找不到“活着的理由”的原因了。此外,他也非常清楚,存在主义对人的关心与其他人道主义对人的关怀是有差别的:“存在主义者试图探寻的不仅是事物的意义,还有事物对自我的意义”。换句话说,比如同样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存在主义不仅关心这种行为对受援者的意义,也在意它对援助者本身的意义。那么,这种“自我的意义”对于存在主义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存在主义是一种自由的哲学。在埃布看来,存在主义者无论实践什么样的行为,行为必须具有自由的意义,也就是遵循自由意志,自由选择,这应当就是“行为对自我的意义”吧。所谓“自由选择”,借克尔凯郭尔之口,他说:“在每一天做决定时,我们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你可以什么都不做,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同时他也认为,这种绝对的选择自由会让人产生恐惧的感觉,原因在于:一方面自由选项太多,不知如何选择,因而产生“自由的眩晕”,另一方面,你得敢于就某项选择做出决定,并坚持到底。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不能自由选择,都会让行为人产生“焦虑”,而焦虑的解除自然会让行为人产生兴奋的感觉。所谓“自由意志”,在他看来,所有行为必须出自行为人的真实意愿,绝对不应是别人影响的结果。他借萨特之口说:“他人即地狱!”

    所以,当他发现他听到一位妇女因法官的腐败而不能跟孩子在一起时,他决定干掉这个法官,而且,他随后的确将这个决定成功付诸实施。为此,他感觉到自己寻找到了“存在”的意义。因为(1)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完成了一件值得做的事,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好歹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丁点美好”,因而这件事从决定到谋划到最后的实施成功整个过程都让他兴奋不已;(2)这个行动是自由意志基础上的自我选择的结果。完全按照自由意志行事,他觉得自己是个“真实”的人;不受他人影响的自我选择,让他感觉到人生充满了意义,从此他一改颓废的精神面貌。

    存在主义也应是道德的哲学。虽然埃布的行为的确符合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但他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1)埃布认为自己的独自行动让一个妇女得到了公正的待遇,干掉一个腐败法官,除去了社会毒瘤,完全是一种正义行为,然而,这充其量是他的一种非常私性的正义,“私的正义”能让“公的正义”获得量上的增加吗?(2)他认为他消灭了腐败法官,是让社会减少了一项“平庸之恶”,但他自己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平庸之恶”,以一种恶来消除另一种恶能否使这个社会“恶”的总量有所减少?(3)按照康德的观念,“道德世界绝无谎言容身之处”,那么,埃布在找到他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后,需要不断用谎言来保证他的“恶”不露馅,他所践行的存在主义还能称得上道德吗?当他把求生本能视作最大的道德时,他的存在主义是不是显得非常自私?

    存在主义本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自由哲学,被一个一心只想寻找“存在”意义的埃布教授实践得如此自私可恶,这是对存在主义的反讽还是对实践者的嘲弄?我想这也是本片有意要留我们的一点思考空间吧!(文/石板栽花 2016年1月2日星期六)

    P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翻译人员:米粒@TLF/豆瓣 weibo@conanemily;喷子@豆瓣 weibo@豆瓣喷子

     4 ) 并不存在的有理之人

    伍迪艾伦用片子里的前三句问句讲完了整个故事的动机和寓意:

    1,「康德说,人类的理性,总被无法解决也无法回答的问题所困扰着。好吧,所以,我们这到底是在说什么?道德?选择?生活的随机性?美学?或是谋杀?」

    好吧,开头就把本片的剧情归纳总结了一番:

    a.人们对外,用理性语言输出的道德理论,并不一定是人类这个复杂的生物存在真正的约束自己的道德标准,当真正的抉择时刻来临,与头脑中理想中的有理之人相比,细胞核中亿万年来刻录下的生物本能往往才是最终的胜者,人类能做的选择又到底有多少自由度呢?

    b.无论《赛末点》中的那枚戒指,还是本片的那把手电筒,都是伍迪艾伦人生充满了巨大偶然性这一观念的具体化物。没有人能完美控制世界发展的每一细节,毕竟休言世界,无助的人类甚至连自己的情绪、欲望和所思所想都无法自主掌控(有些人可能还要每周借助心理医生这个外力来辅助,来让系统不至于蓝屏崩溃死机);

    c.哈哈接下来的确是要讲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

    2,「我觉得Abe从一开始就疯了,是因为压力吗?还是愤怒?或是对其所见的生命中那无限的苦难感到厌恶?又或是他对这毫无意义且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感到无聊?他太有意思了,而且与众不同,而且特别好聊天,总能用寥寥数语让话题扑朔起来。」

    第二句话一来是在讲Abe的动机,这些问句其实都是陈述句。

    二来也是在解释女主迷恋上Abe的原因———存在主义者的身上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神秘感和浪漫主义形式总是能获得文艺女青年的青睐。

    3,「从哪开始呢?除非你真的触及底线了,否则存在主义者,永远不会觉得发生了什么事。」

    某种程度上,伍迪艾伦电影中所有批判,都是自我批判,所有嘲弄,都是自我厌恶。本片中哲学教授的存在主义观念,也是伍迪艾伦自己人生某一阶段所奉行的。他自己曾经(兴许现在也仍旧是)就是那个无理之人,不考虑责任和后果,靠自我当下的冲动去行事。所以围绕着电影主角和伍迪艾伦的,永远有各式各样的桃色花边,他们在瞎搞面前毫不犹豫,抓紧人生短短十万日,不错过任何一场欢愉,不管对方是自己的学生还是养女,也不管是做爱还是杀人(哦,现实中的伍迪艾伦还没有无理到杀人的程度)。

    除非真正触及到了底线——女主不能接受Abe真的杀人了,米娅法罗也不能接受伍迪艾伦真的对自己的养女做了什么。

    而存在主义者即使此时,也总能为自己的错误,编出一套一套的理论来圆。

    可是,对于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要是没有了生活的冲动,没有了勃起和还没到过的远方,这样活着又还能有多少快乐和意义呢?

     5 ) 伍迪艾伦的小公主梦和犹太老头心

    首先,as always,主角是负责搞笑的。

    其次,抛开故事本身,背景里老头偷偷描绘了一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的完美画卷。在新英格兰的一个大学城里,仲夏,礁石海岸,露天音乐会,野餐骑马,欣赏诗歌,讨论康德,所有人都这么intellectual,连音乐系的都读过哲学系喷子的论文并且有深刻见解,喝多了的大学生们以画作收藏为party谈资。amazing。而在现实中,我连同一个系的仔细拜读自己同事的文章的教授都没见过。更别提还知道的de kooning的女大学生。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男女主角更是典型的woody allen的搭配:愤世嫉俗的老男人,和聪慧单纯的少女。老头一生迷信两个事:弗洛伊德和缪思。对弗洛伊德的执念在知天命后有所消却,缪思却伴随着所有带有个人色彩的影片。这位缪思不一定非常美,但一定要灵。她是writer‘s block的清除剂,是悲观厌世的缓和药,以其年轻的朝气扫去老朽的阴霾,又以涉世不深的天真让人心生爱怜。当然老头知道这种yy是可耻的,又带着天生的悲观,每次都笔锋急转,安排个滑稽结局,和观众席上的大众一起指着男主说:哈哈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傻逼了吧!

    这就是woody allen的小公主梦,垂涎于年轻的美色和完美的生活,而有羞于让这种念想善终,于是带上他自嘲的面具,演出一出戏来。最后,缪思还是缪思,绝世而独立,而那位糟老头子,就和这嘈杂世界的污浊一同被大浪卷走。a woody allen ending,fairy tale in a nightmare。

    老头对法官的怨恨和谋杀的臆想应该是来自他和mia farrow对孩子监护权争夺的案子吧。

     6 ) 发生

    伍迪艾伦可能自身对哲学有一种幼稚的期望,觉得它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介入现实世界,或者希望它能够解决一些自身困境的问题。事与愿违的是,可能这种活动反而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主角在说,他想写一本关于海德格尔与法西斯问题的书,然而却毫无头绪,可能这本身就是导演对哲学的一种失望。在男主角真正地犯下法西斯罪行的时候,他又突然找到了一种行动和生活的动力,思如泉涌。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正如同杰昆杀人一样。有某种对称,不同的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完全不是纳粹的(这种否定更加深了这个事件的复杂性),而杰昆在片中表现出来的幼稚哲学观念却存在着某种极端。

        巴迪欧在恐怖袭击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如下:当今的问题不仅仅是穆斯林的,而是整个资本主义和企业统治的,然而这就意味着从新思考一种共产主义(因为这些穆斯林在利润机器中是没有位置的,他们是无用之人)。这听上去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思想家的天职不就是和不可能做无限的斗争吗?从哲学这个概念的诞生上,也就是Φιλοσοφία,σοφία指的是智慧,Φιλο的意思是朋友。哲学家从来就只是智慧的朋友,哲学家要干的无非就是“理解”,理解他的朋友,而利用他的朋友做些什么这不是哲学家的本质工作。回过头来,作为一个哲学家来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对不可能或者难题的信仰。
     
         然而,杰昆在遭受失败之后,把这项事业贬低为一种消遣和慰藉。比如,他说康德构造的道德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差的太大。显然这只是他由于自身的困境而对哲学的失望而已,他同样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把自己从事的反思工作当做一种可以操作的客体来运用——如果无效,那它就是一通鬼话。这本身就是反哲学的。
        
         男主角非常信仰偶然和随机性,帮助他走出这个怪圈的也是一种随机性——偶然听到一个离婚家庭的对话。这加深了他对自己理论的信念,他认为就是这种偶然,或者说是一种理性的狡计,加深了事件非同一般的意义。于是,这里有一种非常矛盾的观念:男主角没有做到一个哲学家应该有的,对不可能的信仰,或者说他的信仰被现实打败了。但是,他却依然有着对偶然的信仰,这种偶然和前者那种哲学家对于的不可能的信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奇迹的信仰——他拿着左轮玩俄罗斯转盘,不管死没死,都是一种奇迹,这就和尼采的骰子一样。然而,他遗忘了前者,而觉得后者是非同一般的:这件事是一个机会,帮助我重新找到一个生活的意义。

        这样的错误无数哲学家在认识论上犯过。男主角其实是把自己的事业孤立在生活之外(前面已经说过了),而生活在这种孤立产生的畸形观念之下:两种偶然的断裂。这和笛卡尔到黑格尔之间的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性质上其实是差不多的——完完全全先设置了一样东西,从而证明有一个“世界”是作为现成的,而独立于它,外在于它。这个错误在本片的体现不完全就是:我信仰偶然,但我不相信不可能。所谓偶然和不可能都是殊途同归的。

       他既然都说出海德格尔的名字了,那是不是该注意一下《sein und zeit》第一篇,第六章的第四十三节a里,海德格尔写了同样意思的的两句话:“Der 'skandal der philosophie' besteht nicht darin,daß dieser beweis bislang noch aussteht,sondern darin, daß solche beweise immer wieder erwartet und versucht werden.”(哲学的丑闻不在于完成这些没完成的证明,而在于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尝试它们)

      以及:“Dergleichen Erwartungen,Absichten und Forderungen erwachsen einer ontologish unzurreichenden Anstezung dessen,davon unabbhängig und 'außerhalb' eine 'Welt' als vorhandene bewiesen weden soll ”。(类似的期待,目的和要求却产生了一种本体论上,毫无理由地设置的一个东西:应该证明有一个现成的“世界”是“外在”和独立于它的。)

      正是因为生活,使得主角把哲学和日常生活做了一个对立,觉得它是一种外在于生活的某样其他事物(那种对思想断章截句的抽象误解),并且毫无用处,只能以一种特别畸形的存在主义方式去思考实践生活。

       哲学本身就是一种问题——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杰昆在观念上的矛盾又深刻的影响到了他在实践上的矛盾:在观念上,他感受到了的无力,于是只能用一种极端的办法来解决。
      
       这和当时希特勒上台,德国半数知识分子加入纳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施密特在为法西斯政权辩护的理由就是:这种例外状态是可以和法保持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从而调解魏玛共和国作为民主政体的失败。杰昆这样子走上歪路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内心里就是有一种虚无主义作祟,并且以自己畸形的理论去尝试着调和这种极端。这就和施密特把例外状态纳入到法的范畴中一样。(后者的尝试显然深刻的多)
      
       他觉得对于难题来说观念已经无能为力,只剩下这种极端行动,这和纳粹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一样的,屠杀又变成了一种现代人的畸形逻辑。

       “存在先于本质”,如果存在是一个动词的话,行动就成了首要的东西。回忆巴黎的五月风暴,布朗肖这样描述了群众的运动:“它不是一个简单地夺取权力并用某个别的权力取而代之的问题,不是占领巴士底狱或冬宫,或占领爱丽舍宫或国民议会,或所有不重要的目标。它甚至不是一个推翻旧世界的问题:关键是让一种可能性显示自己,一种通过让每一个人欢欣鼓舞的言论自由,在博爱当中恢复一切平等权利的——超越一切功利主义得失计较的——共在的可能性。”
      
       五月风暴又表现出了一种让人焦虑的自由,这正和主角的焦虑一样,无法为自己的生活找出养料养活自己对智慧的信仰,从而导向一种探索“可能性”的幼稚尝试,这在实践上的后果,值得深思。然而在这里,导演用坠落消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不管任何一个流派的知识分子,真正重要的是自己追随的理念,能够在任何困境中给予自己勇气,而不是像本片可笑的主角一样。

     7 ) 谷阿莫的建议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无趣
    觉得自己好像很努力却无法影响世界
    那我建议你可以先拿自己存的钱
    白手起家开个公司当个小老板
    然后想办法养活一些员工
    保证很刺激
    接着继续努力
    让自己变成大老板
    养活更多员工
    这样你就背负很多人的家庭
    影响很多人的死活
    再来公司大了,有了资金
    就开始也能影响政治
    影响政治你就等于影响国家
    影响国家你就会因为外交而跟别的国家接触,等于也影响别的国家
    影响别的国家你就等于间接影响世界了
    所以别再那么无病呻吟浪费时间
    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挑战的啊
    还不快上

     8 ) 满腹经纶,一肚牢骚——伍迪.艾伦新片《无理之人》前瞻

    满腹经纶,一肚牢骚 临近北美暑期档尾声,《终结者》和《蚁人》的热度刚过,《碟中谍5》和《新神奇四侠》又上,在被大片连番轰炸的院线里,有一部电影的海报上,既没有火爆的背景,也没有玩命儿的动作,更没有明星的露脸。画面中只有一片看似平静的大海,远景下的一位中年男子背对大海而站,立足于坚实的海岸之上,手中紧紧地握着酒壶一枚,眼神笃定的注视着前方,像是头也不回的背弃了这片汪洋。 海报下方大大的写着片名《IRRATIONAL MAN》Writen and Directed by WOODY ALLEN。这样简洁的画面,配上这样简单的文字排版,加上左上角,画面光源处罗列的,被闪耀的海浪衬托的四位主要演员名单:杰米·布莱克利,华金·菲尼克斯,帕克·波西,艾玛·斯通。老爷子就这样,又为我们带来了一段充满哲思的故事小品。 这部影片继嘎纳电影节展映后,7月底在多伦多地区,仅是小范围上映。赶上周二的下午场, 影院里坐着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黑漆漆的影院里,炯炯有神的盯着幕布,津津有味的品尝这道,每年一度的,艺术与思辨的盛宴。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 关于整部电影的观感,还是要回到这张看似没有设计,但却用一个镜头画面,表达了全片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状态的宣传海报,不得不说,实在是高明之举。片名的《无理之人》,已经点名了本片的主人公:Abe,是个无法用道理言说,甚至有些荒谬的人物角色。作为一名哲学系聘请来的教授,学问虽高,威望不减,但是人到中年,对生活态度之消极,表现为终日喝着总也喝不够的酒,写着总也写不完的书,平日里挺着个大肚子,在校园里晃来晃去。 这样一位满腹经纶的人,内里却是一肚子牢骚,愤世嫉俗的混日子过活。一边在课堂上教着哲思理论,一边在私下里念叨着生活的无趣。这样一位顶尖的知识分子,已经将生活的本质看的过于透彻,注定是个孤独的男人,孤独到背弃了人生所有的热闹,坚定的站在原地,什么都不去追求,不追求名利,不追求金钱,也不追求情爱,就这样默默的等待,等待着每日被酒精迷醉,被生活蚕食。 这样的中产阶级在伍迪的笔下,角色从形象到对白都十分坚实,无论是将他归结为中产阶级的极端典型,还是透过他揭露中产阶级的通病,影片通过将两个极端,极端纯粹的哲思和极端消极的态度,同时放置在一个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上,为观者带来了一系列趣味的碰撞和鲜活的对比。 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无理之人”,影片中通过女主角的出现,由艾玛·斯通饰演的Jill,一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女大学生,生生用自己的主观意念,为这位在她心目中才华横溢的哲学导师,解释通了他的一切。从不羁的态度,消极的行为,到近乎疯狂的举动,都是源自于他年幼时期所经历的创伤和婚后经历的背叛,总之在她眼中,那都是生活的错和别人的错。 而片中的女配角,由帕克·波西饰演的Rita,先是为爱慕Abe的女性们打了前哨战,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同时铺垫了Abe对情爱和性的无感。而这里也让人们看到Abe本身的矛盾,虽然对一切提不起兴趣,但是他却从不说不。无论是对自己送上门来的女同事,还是主动邀约的女学生,还有自己并不想去参加的Party和自己本不想偷听的邻桌对话。也正是这样的不拒绝,让他碰到了自己预言中的:“上帝会给每个人的那一次机会。” 于是,剧情从两条截然不同的女追男爱情戏,直转急下,开始了调侃式的犯罪喜剧路线。全片在《The ‘In’ Crowd》的爵士韵律下,Abe突然从百无聊赖的生活中被惊醒,发现竟然有一件,法律有局限,而舆论正义需要伸张的事情。他觉得这是上天的使命,他的生活突然有了动力,他的存在也有了意义,于是一个高智商的犯罪分子就横空出世了。 这里既有对现实社会法律与正义的鄙夷,也有对自我意识膨胀和轻视旁人的抨击。故事的最后,Abe只看到了眼前上帝给自己的机会,却忽略了上帝也会给每个人一次机会。虽然Jill最后化身为正义的代表,嘴脸让人莫名的憎恶,但是,她也只是拿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宝贵的机会而已。 这样一位负面情绪爆棚的男导师,遇到了这样一位天真烂漫的女学生,当理性哲理遇上无脑爱情,当法律局限碰上舆论正义。到底谁胜谁负,中间又会有怎样的诙谐与火花。导演兼编剧的伍迪.艾伦总是能先让观众跟着主人公的话痨式旁白跌入沉闷的谷底,看似难以解扣的难题,突然间被一颗刻意外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让人的内心像失而复明一样,找到了乐观的出口,开始重新看待生活,再次转身面对生活,忽略那些丑陋,贪婪,自私与无趣的真像。 可惜有些人就是学不会,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也要学会欺骗回生活。短暂的回归并不代表就此改变什么,无理的价值观和行为,注定了他的孤注一掷,早晚会被生活的汪洋吞没的结局,只不过一切来的太突然,太荒谬。那一刻,所有人为之一惊,张开了下颚,久久不能闭合。这样的一部戏剧小品,着实令人玩味。 伍迪老爷子每年的产出,即便被媒体和观众评说不一,但是他依然逍遥自在的写着自己的故事,拍着自己的电影,全然不顾舆论的左右。对他来说,每年一部这样的作品就是每年一次的工作,例行公事,并没有奔着绝世经典的力作而苦大仇深的绞尽脑汁,而是早就看清了经典之作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想必他也是在继续等待着自己的那一次,上帝给的机会而已。也许下一部作品就是了,所以,为什么不继续拍下去呢?而我们又为什么不继续看下去呢? 2015年8月9日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短评

    和赛末点的内核完全一样:人生不过是个俄罗斯轮盘,你永远不知道运气站在哪一边。对知识分子的调侃依然在,只是相比丢出的“存在主义”命题,既没深入探讨也没干脆利落地讥讽,老头真是日渐温和。结尾太弱了,但即便这样依然无法否认其叙事的超能力,看的过程还是很享受。

    7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罪与罚”—轻松版的赛末点,对于一知半解的人哲学总是危险的。不过也因为这点,真正哲学教授是不会有如此天真行动,当然他们首先都怂。

    12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舌尖上的哲学,酒杯里的文化······所谓的知识分子,借助于话语的修辞,游离于现实之外,却无时不刻自我禁锢在意义的樊笼之中。

    14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三星半。如果最后死的那个妹子,我给打五星。

    19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完蛋了我竟然觉得应该把女学生推下去,然后和荡妇去欧洲啊……请康德拯救我

    21分钟前
    • 4cats
    • 推荐

    轻松悠闲,一个玩脱了的“赛末点”,以哲学之名把小资们又涮了一遍。话说伍迪老爷子近几年这么高产也不是个办法啊,就好像琳琅满目的菜式,但每道只有六七成熟就端了出来...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伍迪·艾伦的电影世界里,一群中产阶级不仅爱情活在理论的可能性里,连犯罪也是,理论上解决了,现实的层面上还是流于理论上。我只是特别好奇,华金·菲尼克斯的肚子是真的吗?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伍迪.艾伦这回拍的很希区柯克——谋杀与爱情。尤其是在借鉴了《辣手摧花》,不仅饭桌上研究“完美谋杀”是借鉴《辣》姐夫和同事的谋杀讨论;吉尔愈加怀疑卢卡斯也是学习《辣》小查理怀疑大查理;结尾那段电梯凶杀戏更加肯定了我的想法。影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华金·菲尼克斯的肚子!

    3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人物塑造太到位,如果不是这个结局我可能会给五星。

    32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他再一次重申了他在Match Point的觀點,運氣決定你上天堂或下地獄,人生轉折就是機運與偶然所推動,哲學不過是打嘴砲的工具。什麼都諷刺了一點,但都不深入,感覺他近幾部甚有疲態

    33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真的很牛逼,能拍一部没有一个角色讨喜的电影。

    35分钟前
    • 我对你的无语简直能沉默整个宇宙
    • 推荐

    喜歡woody allen每次在劇本上的大膽與細膩。雖則故事類似《賽末點》,但這次卻嘗試用兩個人的vo敘事,表面上Emma Stone是第一主角,一頭一尾串起;實際的第一主角卻是Joaquin Phoenix。Emma Stone的故事中Emma擺脫危機,獲得成長,正常不過,是happy ending;而在Phoenix的故事中,結局則成了反高潮。

    40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以“反讽”方式来探讨严肃命题,效果确实很赞;与洪尚秀的迥异在于伍迪·艾伦毫无遮掩地表露这种娱乐性。

    4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伍迪艾伦随便说点啥都是牛逼本人

    47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伍迪艾伦有三宝,犯罪,出轨,绿茶婊。

    50分钟前
    • 李拾肆
    • 推荐

    哈哈哈赞!简直完美融合了谋杀戏和幽默感,一个重生的woody!狠狠地把美国欧陆哲学家黑出了翔哈哈哈,在我看来所有法式浪漫主义+存在主义形式爱好者都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谋杀倾向,因为对自己所思所想的东西是不严肃的,而骨子里是听命于自己的身体激素。至于那个误读康德的段落更好体现了浮于表面的危险

    55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人啊,反正就是要摧毁别人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呗。

    5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教授Joaquin(。。)通过哲学思考(以及把妹)了大半部电影悟出了合理犯罪的道理,但是我不想管那些,听老头的各种机灵话就够,一个半小时嗖地一下就过去了。石头真的已经开始完全搭入了老头的节奏,眼珠滴溜溜地转,就是各种点子,衣服一套套地换,真是夏天最美的风景线啊~~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老头儿绝对是被石头妹的腿给迷住了。凤凰的肚腩好评。电影到了30分钟的时候才进入正轨这个前戏有点漫长。起了杀意之后才开始好玩。外国佬真是实诚。下毒这个事情我也想过,哪用得着山埃啊。后面的收尾又太仓促。暗黑感总差了口气,没玩尽兴。女主的人设真是想糊她一脸。PS:根本上升不到哲学吧这个设定

    60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一般来说,当你能够从伍迪艾伦的某部电影中提炼出一道主线时,这部作品往往是平庸的。伍迪的精髓在于人物的混沌,而非决策,最厉害的角色往往不会有任何行动,他只需杵在那儿,耍耍嘴皮子,都会让人不由拍案叫绝。唯一的例外是赛点,因为赛点够冷,冷的都不像是他拍出来的。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