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视频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我是当历史教育片看的。看完就是,哦…反正就是说建党的过程嘛,不指望编剧有大的发挥。
大概印象较深的就是田雨的小表情(希望在更多喜剧片中看到他)
还有张颂文真的有打动到我,戏份不多,却分毫不让地触动人心。其它革命者都是年轻人,只有何叔衡是个老秀才,最后跳崖的装扮很真实,听说他用指甲抠土了。真的是好演员。
先友情提醒,如果没有什么必要的话,这个电影票的钱可以省下来买杯奶茶喝喝,大可不必去浪费掉!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真的无时无刻不在懊悔,为啥要去看呀……首先,导演的问题占最主要的部分,从整部影片的开头至结尾,共将近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明白主线是什么,也不懂看完之后收获到什么,只知道开头和结尾分别都运用了真实历史视频,emmm……所以开拍的只有中间一段 糊里糊涂没有主线的内容。最近刚刚好在上视听语言的专业课,虽然这门课我学得没有很好,可是连这么肤浅的我都能感受到电影在剪辑上的一大漏洞—衔接非常不到位!每一个片段和ppt似的,闪来闪去,在我刚要准备与角色感同身受的时候,biu的一下变成了第二天,在我刚准备有点无聊时,peng的一下又变成了你追我赶的追逐戏码。在镜头才扫到演员的脸上,准备给一个大特写时,停留时间居然不到1秒……呵!比如黄轩饰演的李达与韩东君饰演的革命者意见出现分歧后,李达有一段很长的沉默,之后在李达回头的时候,啪唧,画面切掉了,换成了新的场景???还有很多情节其实没必要存在的,比如,里面铺垫了许久的日本人反派,在上海跟踪李达许久,这个点明明埋的还挺好的,可是在反派还什么都没有做的情况下,很草率的就被人捅了一刀下线了??那你前面铺垫那么久,给他那么多镜头的意义何在呢??像在高中,语文老师就教过我们写作文,即使最精彩的都是开头和结尾,但中间的内容一定也要很精彩,要符合题目,点名主题。emm这部电影拍的就像我小学时写的流水账作文,毫无亮点可言,如果要说一定要找到亮点的话,那就是请来的演员都很好看,满足了视觉上的要求,but,这是爱国题材的电影,这不符合重点啊……
后来看完之后,也在和朋友吐槽,剪辑真的很鸡肋,朋友说,可能是演员太多了,每个人都要有点镜头,所以画面就会接的非常快,(黑人问号❓)那就不要请这么多不就好了?或者时长弄长点呗?啊这,导演可能需要再磨练磨练吧……
第二,我想说其中的一个在窗户的镜头,摄像机摇摄,从左往右,每个人都会有镜头,此时演员的表情情绪都不同,可是这段明明可以拍的很好的,然而演技却让我代入不进去,也不点名说哪些流量,有些人站在那个窗户前,仿佛一尊雕像,一动不动,哈哈哈哈哈看到那个画面时,不好意思,真有和朋友一块笑出声!老演员都带不动啊……
最后关于选角方面,这pa可以当成喜剧看,王源演邓小平,魏大勋演蒋介石,冯绍峰演孙中山,这个角色安排总给我一种陈赫演了毛泽东的感觉,让人无语至极……并且,这个人物放到中间的内容里也仅仅是几秒的客串,好像可以删去?
当初买票时,抱着对于建党一百周年的敬畏之心和对于观赏爱国电影的爱好,我都做好一起随着角色慢慢进入1921的时代,去体会以往革命者的辛酸艰辛历程,然而现实让我真的只把重点放在颜值上……已经除了颜值以外,没有可以吸引我的点了!论爱国电影,至今为止,《建军大业》,《八佰》,我真的哭的稀里哗啦,虽然都有流量客串,但奈何人家演技好啊!电影剪辑也很流畅,节奏把握非常到位,《八佰》看完出来甚至花了三个多小时都没出来那个感觉…《1921》我看完之后甚至骂了它近三个小时🗣
最后的最后悄悄说一句,《1921》里我最爱刘昊然的演技👀
正如某些观众所说,令人感动的不过是历史本身。
是的,在我这里好像也是。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我要哭的时候居然是接近片尾,看到写着"李大钊就义""何叔衡牺牲"这些的字幕。
作为表达历史和价值观的艺术作品,这部电影的表达效果确实比较差。
不过全明星阵容的演员不是原罪,甚至都不是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倪妮、黄轩和张超真的有让我入戏。而且四年前的建军大业看得我几度落泪,那里也是全明星阵容。
问题在于,这细碎散乱的剧本,有头无尾的逻辑,详略不当的呈现。
有幸在去看1921之前看了几部烂片,已经打了最坏的打算,所以电影比我想的要好一些。列一些我认为不足的地方:
叙事太散。主线应该是中共一大召开,没必要花大笔墨讲特高科、日本共党代表、激进共产主义分子,这条线基本没有意义,最后特高科特务两分钟被解决了。共产国际代表、倪大红演的“上海滩大佬”这两组人物构成的一条线还算有意义,但老爷车飙车的那一段像是刚从《悬崖之上》里搬来的一样。同时,剪辑把叙事的几条线完全剪乱了,给观众观影造成很大负担。除了主线和上述两条线,还有一些没头没尾的情节,比如蒋介石去拍卖行,蒋委员长后面再也没出现过,可能是原来的戏份被后期剪没了。
主线重点不突出。想塞尽可能多的人物进去,分摊在每个人身上的笔墨很少。辨认人物的唯一方法就是靠闪过的人物介绍,很多人见了一面就再也没见过。虽然叙事比较散,但相对来说分配给主线的时间还是蛮多的,后半部分完全有机会讲好故事。可惜的是到现在我也没懂故事高潮是哪里。按道理说应该是中共一大召开,如果是真的的话,我就只能说我水平有限,靠一首国际歌和雨停日出的场面,还没办法完全打动我……
布景如同背景板,缺少生活气息。影片外景很多都是大片的天青色,文艺感过重。毛润之在上海街头奔跑的镜头我还蛮惊喜的,但是背景亮晃晃的街坊上几乎没人,毫无真实感,很出戏。在先导片里制作人员介绍说,希望能把那个年代的建筑塑造得更现代感,说是更贴近观众…这大可不必,因为只是让我想到了现在流行的网红打卡的仿民国建筑…
人物。大部分人物谈不上刻画不刻画的,就是来出个场。有一些角色设定莫名其妙,比如李达家对面的小姑娘。戏份多一点的人物也没什么机会深入刻画,基本只靠说台词。戏份多=镜头多一点+台词多一点,所以就算是在演员表上排的很前的刘昊然,也很难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
另外想说的是开头结尾的纪录片可以少放一点,对于观影并没有很大影响,甚至模糊了故事中心。不过考虑到这是一部奏响主旋律的片子,也许联系古今才是最终目的。
上述是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并不代表影片没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我还是很喜欢上海街头奔跑和小时候被父亲追的蒙太奇剪辑那段。《1921》至少保证了叙事完整、主线简洁易懂,塑造了群像英雄,充分尊重历史、尽力还原历史。
人人都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起于五四,五四运动则离不开《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与新文化运动的积淀;鉴于上述一切活动都发生在北京,故包括《建党伟业》《觉醒年代》等一众主旋律影视作品均把创作的时代背景放在了北京,更详细的说则是主要刻画了以蔡元培校长领导的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与以袁世凯、段祺瑞等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守旧势力在一战后中国是否应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割让山东半岛主权之间的矛盾张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青年的牺牲无疑最令人心痛。至于史书所记载的“五四运动后续”:6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由北京学生转为上海工人;陈独秀等与李大钊分别,携《新青年》编辑部奔向上海以便与远在广州的南方政府领导人孙中山会晤;在共产国际的协助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在上海筹备召开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在上海正式召开等等。这些发生在上海的回响,则往往作为一种“重大历史事件的既定结果”,鲜少有人表现它们发生时具体的过程。
因此《1921》的诞生真可谓是石破天惊!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转而以五四后的上海为背景,反映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内忧外患的乱世中探索出结合中国国情,联合工农大众,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新主流电影;且联合导演之一的郑大圣作为著名女导演黄蜀芹的儿子,伟大戏剧家黄佐临的外孙,是名副其实的“上海之子”,想必他对这座城市一定怀有深沉的热爱。
影片主线故事为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商议以何种理论纲领指导上海工人与施行高压统治的反动派及其鹰犬之间作斗争;副线则力图涵盖上海租界的众生相:高唱《马赛曲》的法国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美国记者,来自苏联共产国际朝气蓬勃的代表们,甚至还有被右翼顽固派追踪也始终坚定信念的日本共产党友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索真理的过程总是出人意料的艰辛,但奇怪的是直到影片临近尾声看到一行人坐在嘉庆南湖的游船上,群情激昂地背诵《共产党宣言》,我却并没有收获想象中的热血,恍神之间总感觉缺少了一些东西。仔细思索后,私归纳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全片从始至终没有展现任何一个真正的“穷苦大众”,与当时积贫积弱的国情严重不相符。 戴锦华老师曾经说过“一切拍历史的电影其实反映的都是当代”基于《1921》的观影过程我切实对此话有了新的感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终于富起来了,每个国人的心态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本片总体展现的竟然是一个堪比菲茨杰拉德笔下1920s“爵士时代”美国般富庶的上海。不论是豪华奢靡的大使馆,抑或锦衣玉食的洋人。连男主角李达所居住的也是标准的“中产之家”,与会代表人人身着干净整洁的旗袍、中山装。也许有人会说当时的租界区就是这样的,但回顾中国电影史名作《马路天使》便不难看出,真实的上海其实是一个阶级分化异常严重的残酷世界。《1921》的世界里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处处悬浮的历史细节反而给人一种架空戏说的不真实感,直接导致结尾胜利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二、年纪小与“不谙世事”并不可以简单粗暴的划等号。纵观上世纪20年代的海派文学便不难发现,当时的青年人普遍情绪消极,为找不到救国的出路而黯然伤神。但在影片《1921》中,除了青年毛教员在看到法租界的卫兵粗暴把中国群众隔离在繁华宴会的大门之外,看到中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却任人宰割,处处受限而激动的在大街上奔跑之外;北京代表刘仁静(刘昊然饰),济南代表邓恩铭(王俊凯饰)等则直接简化为一群“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贪玩孩子。当他们在上海的大街上无拘无束的逛街,看戏法的时候,我的思绪竟然瞬间跳脱到同样由刘昊然饰演的白龙在《妖猫传》的极乐之宴上类似欢快游玩的镜头。但这里背靠的不是大唐的盛世,这里是满目疮痍的中华民国。主旋律影片不是不可以青春化,显然主创们对人物心理的挖掘有失偏面。国将不国,本该严肃的会议却显得有几分过家家,闹着玩的色彩。
三、《1921》的核心问题本应为,我们到底该走一条“中国特色”的路还是完全听任共产国际的话,不假思索的照搬苏联模式。万万没想到主创们居然用几个拌嘴般不痛不痒的辩论镜头就草草交待,实在让人觉得不过瘾。此外依旧存在:人物特色不鲜明、人物脸谱化较重、令人耳目一新的支线全废、视角混乱(实在想不明白蒋介石出场的情节设计到底有何意义)等问题,所有一切导致本该铿锵有力的结局有些一记重拳击在棉花上的意思。片尾又突然回归传统主旋律电影的红色叙事模式更是割裂如两部电影,令人无话可说。
说了这么多不足,仍然要热情的肯定《1921》的大无畏创新精神,与其复刻一版《建党伟业》,我宁愿看一遍《1921》。马克思曾说“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螺旋上升的”,希望中国新主流影视作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上周五去看了《1921》的点映,但影评一直憋到现在才来写,就跟隔壁座那位出了字幕还舍不得离场的姐姐说得那样,“这片信息量太大了!”
《1921》讲述关于“一大”召开的故事,关于“一大”,正如毛主席那句著名的话,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00多年之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弱国无外交,没人知道当初作为少数派(一大召开之时,全国仅有50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会为这个沧桑又迷茫的古老国家带来什么?那藏在上海弄堂、南湖游船上召开的仅有十几人的小型会议,这只百年之前的蝴蝶悄悄扇动了一下翅膀,是会悄无声息地没落还是带来翻天覆地的一场风暴?
提到中共一大,不得不提五四运动,也没法不讲《新青年》,更少不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一段佳话。如果按照传统的叙事,提到一大,也必然由五四运动开始,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主线,甚至是站在上帝视角上,或以毛泽东、周恩为主角都是合理的,但《1921》选择并非广为人知的李达、王会悟夫妇为切入点,切入1921年这个特殊年份的横截面,给观众打开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体会百年之前这些人的选择,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不同选择,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1921》中,李达与王会悟在天台的一场谈话,李达说:“那时候我们抵制日货,把日本制造的东西成堆地烧掉,划着火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火柴是日本制造的,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王会悟回:“已经开始在改变了“。
这段看似是为了塑造李达、王会悟革命夫妇的一场感情戏,其实里面信息量就很大。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张勋复辟……这几十年之间,每一件对于当时的中国都是巨大的变革,但结果内部还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弱国无外交。不光李达这种进步知识分子痛苦和迷茫,底层工人、农民更是过着食不果腹的艰难生活。包括黄金荣这种青帮大亨,也只能仰仗外国人为虎作伥地活着,这在《1921》片中闯入一大会场的侦探这条支线上也有体现。
”憋屈“的绝对不只陈独秀一人,不管是有钱人、穷人、进步知识分子、流氓大亨……所有人都是憋屈、迷茫的,整个国家都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李达虽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也不知道能走多远,这个国家的未来又是怎样的。
《1921》其中的人物都不是静态白描,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思想都在流动改变着。例如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三人游览上海大世界一场戏,不光是展现那个年代上海租界歌舞升平的奢靡,也因为这三人当时都是参会代表里年龄最小的几个,正是青春活泼的时期,再到影片后期闪过的结局,王尽美操劳过度27岁病逝青岛、邓恩铭30岁被国民党反对派杀害,令人悲痛唏嘘。百年前进步青年本如今天年轻人一样正值人生最美好年华,但担负起救国重任,为了守护信仰选择英勇赴死。
《1921》出现的两对夫妻放在一起对比也很有意思:毛泽东与杨开慧这一对,只有短暂的雨中送别、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对派残忍杀害两场戏,想到毛、杨二人这对革命伴侣颠簸流离、生死永别的一生,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而反观陈公博夫妇,则有会前陪夫人逛街、住在豪华酒店喝红酒的两段戏,再想到史料里刘仁静的吐槽:“陈公博与周佛海是另一种类型,他们不是专程来开一大的。陈公博带着夫人顺便到上海来度蜜月,住在豪华的大旅馆,举止阔绰。”陈公博后来的人生选择,在《1921》里,陈公博参加一大会议,听到与会代表反对党员当官的反应,乃至缺席一大闭幕会议提前返粤都可见端倪。
《1921》里几场争论也是信息量很大的重头戏,例如李达在关于马林、尼科尔斯基两位共产国际代表是否全程参会,以及是否接受共产国际资助方面的抗拒,都有史料做为依据的。同时,片中关于日本特高课在上海跟踪共产党人近藤荣藏,以及马林、尼科尔斯基摆脱租界巡警的跟踪抓捕,这两段戏也都意味深长:一方面,这两段都影响着一大的进程;另一方面,也是同时期的邻国共产党的作为对照组的暗线叙事,日本共产党人来上海正是为了与共产国际代表接头,并领取资助金,反观我党初期坚持成立中国自己的共产党组织,而不是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觉悟,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走的更远,成立一党长期执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21》里,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都是作为支线合理刻画。关于毛泽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跟随庆祝法国国庆的租界队伍一起游行,却被拒之公园门外,然后一路在上海街头奔跑的一段戏,这里面既展现当时的他,深感国人身在自己的领土却没有人权的愤怒,也体现了毛泽东身上实干的一面,他可不就是带领我们国家一起奔跑的那个人?而法兰西中共小组里,一闪而过的邓小平也是符合史实,那时候年纪较小的他还未成为法兰西共产小组的中坚分子,另一方面这段法兰西勤工俭学的经历,对于他个人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或许正因为这段留学经历,才令他有了国际视野,提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重大国策,促进新中国的飞速发展。
以及陈独秀与孙中山、蒋介石在广州的一段戏,也侧面点出那时候国民党活动资金告急的现状,蒋介石上海炒股也因此而起,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构成1921年所有重要人物的生活剪影,以及为他们后期个人选择、乃至整个国家的走向埋下伏笔。
《1921》重点选择一大召开这件事,与之相关的所有人自然都有涉猎,却只能点到为止。不管当时主要人物的陈独秀、李大钊,还是后期领军人物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于那时那刻都不能说是绝对的主角。因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的年份,这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不是靠某一个人独自完成的,而是源自于一群人共同的选择和努力,所以只能展现重大历史进程之中,最初的那一只蝴蝶,它微微扇动翅膀,准备起飞了……
已经不是味同嚼蜡,而是难以下咽的程度了。一星是打分的下限,不是这部电影的下限。结尾的一行红字,“谨以本片献给 100周年”因为这部电影的糟糕质量而显得非常讽刺,烂到这个地步,你拿什么献?你献得出手?选角以及演员的演技是超级大败笔,再怎么看都难以将陈坤和陈独秀联系起来,反倒觉得透着一股邪气;欧豪演的李启汉,出场时往那儿一站,那个表情,我还以为这个人物是什么邪恶的卧底;李晨一出场我只觉得又看到了那个难看的作秀的综艺;描写刻画了很多人,但一个都没刻画好,选了一堆的流量明星来演这么多人,就好像把他们全都拉过来遛一遍,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是让人感觉非常的生硬突兀。整个电影就没有把故事讲好,不是扯上红色就可以是好故事,不是拍一群人高举着旗帜高喊着口号,放几个战争的画面,再放出建国的影像就可以让人热泪盈眶;更何况你让一群208万来演这些革命先辈,不觉得讽刺至极吗,不觉得让人难以入戏吗?尤其是看过《觉醒年代》再来看这个,就更觉得这部电影的离谱了
相较于《觉醒年代》,演员略显稚嫩,表达的主题过于壮阔,人物太多,对历史不精通的人来说,有点困难
一般。。。日本间谍那条线感觉讲了个寂寞,国内共产主义组织和共产国际的矛盾也没展开,虽然加入了谍战要素但是完全感受不到悬疑感和紧张感; 还是不知道小女孩的设置有何意义,一开始还以为是新婚夫妇对未来自己孩子的一个投影但好像又不是; 对人物的塑造大多是通过台词而不是通过情节、事件,显得有些命题作文式的机械呆板; 后面叙事节奏直接崩了,收尾过于混乱匆忙
还是有几个段落让人印象深刻的,群像之中黄轩和倪妮最佳,但全片没高潮,略显零散… 日本特务那条线除了盯梢,意义是啥呢?
这几天看了篇评论说主旋律电影正在走向主流电影,带着这样的疑惑,我来看了点映,但最后一行红字显出来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失望。因为片子并没有燃起心里的那股热流,如果主旋律无法做到这点,它就无法成为主流电影。老演员很多都是龙套角色,但就那么一两个镜头的光彩依然盖过了那些稚嫩却毫无斗志的主角团。演毛泽东的小伙子还不错,但是杨开慧实在有点……那个时代可以这么撒娇么?相比倪妮把握的就比较克制了。还有日本的那条线除了和马林有交集,和主线的关联度弱了很多,砍了说点其他的不是更好么。
艺术夸张得稍微有些过头。三星是给倪妮和黄轩。
邓恩铭最后受刑的时候,有触动到
剪的有点碎 没想到里面演技最浮夸的是陈坤 大部分演员的细节处理挺戳的(比如润之接过译本前用手抹了一下衣服)外国人的戏份有点多 飙车戏略违和 曹郁的摄影很不错 总体还行
开头陈坤扔宣传单,还以为是金粉世家片场…加了很多没必要的人物支线,挺影响主线叙述的。不过女演员们的状态都挺好,美!
两星半吧,很多支线和镜头都很多余,太碎了。
看了天台描述火种花絮,两位好演员之间相互成就,最主要还是即兴表演。黄轩清唱国际歌,倪妮泪流满面的笑容都印象深刻。影视作品中很少有描述李达夫妇的,这次1921主线从这对伉俪展开,值得期待。
令人感动的是历史本身而已。
优点:题材好,排场大。 缺点:口碑不错的演员明星不少,可是效果很差。许多画面,人物显脂粉气。许多场景,透着假惺惺。似乎是想表达很多,但看下来什么也没表达好。感觉现在大制作的影视作品,看起来就很糊弄。这个电影也是,硬件貌似很到位,情节却又很敷衍。
很不错!好看
天台描述火种那段即兴表演得也太棒了吧,有真实的情绪演出来真的不一样。好的演员互相感染互相成就,挺感动的。
最令人感动的是李达站在屋檐上拥抱太阳的那段,黄轩的眼神戏太给力了,什么叫共情能力,这就叫!看这段我被感动了。
黄轩、袁文康非常棒,张颂文、倪妮也很可。没想到泪点在李达和王会悟天台唱国际歌时就出现了,更没想到这个情节是演员现场发挥。有些表演和细节确实做得不错。
三星给教员奔跑的那段戏。除此以外,毫无亮点。
什么都讲了 但又什么都没讲
半分,大型PPT,原来是一个女人保护了13个大男人[doge]剪辑混乱,或许换一个词能更准确,剪辑稀碎,流量男演员的演技真的是尬,不说多了,大家感兴趣自己去看吧[doge]
3.5 从历史的纵深去探寻历史的广度,而非《建党伟业》那般走马灯叙事,让1921年的周遭时空显得丰满。国际化(共产国际、日本、法国),以及类型化(谍战部分),可圈可点。虽说没能突破此类叙事的天花板,但黄建新年近古稀,做成这样实属不易。拍摄这样一部青春气息十足的电影,正如片中那个超越时空的小女孩一般,的确有些超现实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