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鱼缸2009

    鱼缸2009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英国2009

    主演:凯蒂·贾维斯,迈克尔·法斯宾德,凯利斯顿·韦勒英,Rebecca Griffiths,哈里·崔德威 

    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16时装秀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泳装特辑2015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18时装秀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14时装秀

    • 更新HD

      维多利亚的秘密2011时装秀

    • 更新HD

      灵魂暴风雪

    • 更新HD

      美错

    • 彷徨之刃2024

     剧照

    鱼缸2009 剧照 NO.1鱼缸2009 剧照 NO.2鱼缸2009 剧照 NO.3鱼缸2009 剧照 NO.4鱼缸2009 剧照 NO.5鱼缸2009 剧照 NO.6鱼缸2009 剧照 NO.16鱼缸2009 剧照 NO.17鱼缸2009 剧照 NO.18鱼缸2009 剧照 NO.19鱼缸200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5岁的米娅(凯蒂·贾维斯 Katie Jarvis 饰)性格叛逆而古怪,惹事生非的她不仅被学校开除而且连她最好的朋友都离她而去。米娅热爱跳舞,然而身边却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她那充满热情的舞步,直到一个叫康纳(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的男人出现。康纳是母亲的男朋友,在他与母亲同居的日子里,米娅被这个英俊而又友善的男人所吸引。在康纳的支持和鼓励下,米娅得到了一次舞蹈面试的机会,而且与康纳的关系也更进了一步。然而,现实世界并非想像的那样的美好……  本片由在2006年凭借《红色之路》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英国新锐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执导,是她的第二部电影长片。作为2009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影片,《鱼缸》在2009年英国独立电影节获得8项提名。

     长篇影评

     1 ) 从视听语言、叙事风格和主题来浅析安德里亚阿诺德的影片

    安德里亚阿诺德是当今英国炙手可热的一线导演。 她的短片《黄蜂》曾获得2005年奥斯卡最佳剧情短篇奖,2006年的处女作《红色之路》和2009年上映的《鱼缸》均获得了同年戛纳颁发的评委会特别奖。在《呼啸山庄》之前,她总是凭借极度个人化的电影语法围绕着得不到爱和受到创伤的女性,细腻生动的塑造出这一类英国社会边缘人物群像以及发生在她们身上富有戏剧张力的故事。本文将以安德里亚阿诺德电影创作的时间线分析其影片的独特的电影语法、叙事方法和主题。

    独到而不可复制的电影语法

    安德里亚阿诺德之所以能创作出属于她独一无二的电影语法,根源在于她的影片主题和影片主角大多具有其高度自传的色彩。所以她能探索、匹配出符合其影片角色状态的影像方式。其实,在阿诺德的处女作《牛奶》中,阿诺德电影语法的个人痕迹还不明显,更符合一部中规中矩的按照工业标准的电影短片的常规影像语言。大量的固定镜头、中特写镜头配上少数的轻微摇镜头、空镜头和推镜头几乎构成了整部影片。影片前半段中给出女主乳头流出乳汁的特写,呼应结尾女主借助跟少年的性爱和哺乳来释放失去孩子的伤痛。在阿诺德往后的影片中,几乎所有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展示第一主角,然后让观众带入第一主角的视角跟随故事的节奏。唯独《牛奶》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煎鸡蛋的特写兼空镜头。到了短片《狗》之后,影片充斥广角镜头,并且此时的固定镜头被手持晃动的影像取代,而影片中人物的真实生活质感也被捕捉得更生动。并且从《狗》中,可以看到一些《鱼缸》里也用到的相似镜头。如女主会见男朋友过马路时,中景-女主主观视角-大远景女主过马路-跟男友一起走路这一组镜头与《鱼缸》里米亚在街上碰见男二时的视听方式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由于《狗》在这一组镜头中男主与女主当时是情侣关系,因此女主会到男主之后,相机从演员正面进行拍摄造成主观镜头;《鱼缸》里的相似组镜头中,女主会到男二号后,一个偏女主主观视角的客观镜头从侧背面进行拍摄,是因为此时的女主对于男二而言是一位陌生的熟人,因此这一处镜头营造出对于男二避开女主的心理而女主依旧主动追击的状态。 在《狗》的这一处镜头中摄影机也开始跟随着角色的步伐移动起来——晃动长镜头跟拍的风格初成形。女主跟随男主到朋友家中后,演员的表演相较《牛奶》中的表演没有那么克制,更收放自如、更自然流露。因此,有人评价阿诺德的影像风格具有纪录片色彩,正来源于此。但在《狗》当中,导演对于主角情绪的捕捉还没有达到后期那般的细腻。到了导演第三部短片《黄蜂》,影像语言延承了《狗》所形成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如女主角视角下男主嘴唇这种具有性暗示色彩的特写,使人物的欲望被强化,以更加细腻的方式刻画出来。由于《黄蜂》塑造了一个被丈夫抛弃同时某种程度上依旧具有少女心、带着一群孩子的女妇人角色,因此导演的另一个电影语言也在此成形——通过展现孩子房间内饰物的特写镜头来反衬亲情支离破碎的暴力家庭成长环境下孩子内心的童真和美好。

    《红色之路》是安德里亚阿诺德的第一部长片电影,这一部影片的角色相对而言具有一个特殊性——女主是中产阶层。但与之前影片主角存在一个共性:女主惨遭孩子的失去或男友丈夫的抛弃之类这种丧失亲人的经历。《红色之路》的表现性在视听上也增强,如低沉阴郁的影调,有德国表现主义摄影风格的倾向,大量采用伦勃朗布光法,全片的氛围都跟随着女主的情绪陷在对过往悲痛无法自拔的状态中。除此之外,长镜头跟拍人物在此片中与变焦开始产生融汇。也是从此片开始,阿诺德标志性的电影语法开始成熟:当人物在走路的时候,阿诺德往往使用长镜头变焦跟拍人物来取代蒙太奇分切,使人物走路的动作行为具有连贯性;当人物静止在某一处地点与其他角色互动时,镜头则会采取蒙太奇分切的正反打来表现。《红色之路》的视听有一个阿诺德其它影片所不具有的特点,而造成这个特点的原因也是因为女主角的性格设定所致。《红色之路》中在女主和自己公公对话的镜头中,有王家卫式的构图和站位,人物与人物之间眼神并不对视,而是给人以角色望向定位模糊的某处并沉浸在自己过往回忆的观感。使人物间疏离的关系被呈现出来。由此也可见,阿诺德对于人物的把握极其细致讲究。《鱼缸》融汇了之前所有影片的主要技法。如米亚和女主母亲男友发生关系的那场戏,男主被安排喝酒,这与导演处女作的《牛奶》中女主最后和男孩发生关系前男孩喝酒的手法一致。但在《鱼缸》中,这场戏的技法更丰富。为了铺垫人物之间的情绪,导演不仅安排男主喝酒,还安排女主跳舞,制造一幅喝酒助兴的图景。导演安排这场戏在晚上发生,在屋子的窗外打了一个主光,借着逆光拍女主跳舞,营造出迷离浪漫的氛围。使得两者发生关系在情感上显得更顺理成章。由于《鱼缸》女主不似《红色之路》女主那般阴郁,而是性格豪迈、霸气、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这部戏的白天戏份增多,导致画面质感整体而言回到了《黄蜂》的质感,比如布光不像《红色之路》中那般刻意精致、影调低沉,而是兼用自然光和人工布光来表现。 在保持导演风格成熟后标志性的影像语法的同时,《鱼缸》在某些场戏中对于好莱坞商业片的经典构图手法,运用得更加自如。比如在表现女主和男主之间萌生情愫时,导演使用了人物脸部轮廓线相交构图法,传递出性暗示的观感。这个手法曾在经典黑色电影导演约翰休斯顿《盖世枭雄》(1948)出现过。以及当米亚一家人和男主抓了鱼之后,米亚上厕所之时,导演透过厕所里如同马赛克的半透明玻璃窗来拍在外面打电话的男主。借助现场的窗户作为表现元素,营造出此时男主在米亚眼里显得很神秘的气息。《鱼缸》的美术也更加精致,如为了塑造女主母亲为母之后仍明显具有公主心的心理特点,对于母亲房间的布置上,采用了粉、紫色,并放置许多化妆品,尤其是梳妆台前面的蝴蝶模型,寓指这个带养育着几个孩子的母亲十分向往爱情。之后的《美国甜心》,是导演风格的一再延续。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导演使用了很明显的滤镜效果,使《美国甜心》画面的色调具有一种别样的浪漫气息。并且打造成了一部公路片。在《呼啸山庄》中,由于该片是一部名著改编的商业片,因此导演虽然继续使用了她丰富的个性化影像方式,但整部影片的画面精致度非常高,比如布光明显按照行业工业标准的精致度去打造的。

    经典叙事方法的运用

    阿诺德影片容易出现得不到爱的人、单亲母亲与不得不寻求独立的女儿、复仇、救赎等元素。在情节设置上,经常使用经典情节的模式,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的设置上也颇具有情节剧特征。因此在叙事层面,阿诺德的电影趋于主流。影片人物的家庭环境往往设置得支离破碎,因此这些人物都渴望寻找爱来弥补自身家庭爱的缺失。《鱼缸》和《美国甜心》的女主角甚至也渴望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谋生。无论是处女作《牛奶》,还是《鱼缸》、《美国甜心》、《呼啸山庄》,人物之间都设置了一套经典的三角或四角恋关系,戏剧性也从中产生。前面分析到导演很擅长捕捉人物的内心情绪,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欲望。这些人物的内心欲望驱使着他们有着强烈的外部动作。比如《鱼缸》中女主痛失好友之后,加之多年父爱的残缺、母亲奇特管教方式所积累的情绪,她看到一匹被锁住马便触景生情,把自己对自由、成长、独立的渴望,通过砸马链的方式发泄出来。

    在这种多角恋的模式基础上,故事往往先展示角色的原生环境,也是引起戏剧中的起因。承接起因之后,让第一主角产生情愫的人物便会出现,并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人之间的感情也不断往上推进。但是往往,第一主角会在这段感情中受伤。《鱼缸》里女主和男主发生关系后,男主消失,接着女主发现男主已有妻女,是个名副其实的渣男。在《美国甜心》中,女主爱上的男主,男主同时和女二号有奸情。在《呼啸山庄》中,男主所爱的女主嫁为他妇,恋爱受到强烈的阻力。于是,这些主角在其后开始他们的复仇行为。比如《鱼缸》里的女主差点淹死男主的女儿。实际上,《鱼缸》具有典型的三幕式结构,如果像戈达尔那样给影片每个部分加一个标题,则大致为“米亚的爱情”、“米亚的复仇”和“米亚的自我成长”。如同《鱼缸》结尾的救赎部分,在阿诺德影片的最后段落,这些主角总是幡然醒悟,找到了生活的另一个出口,得到救赎,仿佛黎明前黑暗的最后时刻迎来曙光。《红色之路》也是如此,尤其最后一个镜头,俯拍街道的大全景,仿佛一条原谅之路。就这一点而言,导演的叙事方式也是符合好莱坞主流套路的,好莱坞商业主流电影往往为了迎合观众,而在戏剧推到最高潮之后,采取较为温馨治愈的方式收尾,如合家欢的结局。

    隐喻中表达主题

    前面提到的《鱼缸》中的被拴住的马实际上也是《鱼缸》里的一个核心象征物。导演非常擅长在影片中设置一个贯穿始终的象征物来对每部影片的主题进行隐喻。马在《鱼缸》里象征自由,砸马链最初既是女主发泄情绪的出口,也是遇见男二的引口。马最终的死亡,预示着米亚在与男主感情中以某种结束(死亡)带来一个新的开始(成长)。又比如《牛奶》这个电影的标题本身就是整部影片的核心象征物。牛奶在影片里并不是喝的牛乳,实际上是指女主乳房流下来的乳水,而这乳水总是不断的提醒女主的丧子之痛。所以,牛奶指代的是丧子之后作为一名女性的无助和脆弱,无论从生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用一个贯穿影片的象征物作为线索,用以表达的主题往往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成长和通过展现英国某一类边缘人物群像来反映现实。阿诺德非常忠实于自己,她的作品具有高度自传色彩。阿诺德出生于英国Kent,出生时阿诺德的母亲仅16岁,其后母亲作为单亲家长抚养包括阿诺德内的四个孩子。 阿诺德在十岁左右就开始关注人类历史的黑奴问题,在少年时期就喜欢背诵安妮·弗兰克的日记。高中毕业后的她在电视台的节目中做舞蹈演员,后来她离开达特福德到伦敦,在一个儿童节目秀里做主持人和电视演员干了差不多十年,之后获得了人们不少的关注。 之后萌生当导演的想法,于是就远赴美国电影学院洛杉矶分校学习电影和写作,并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阿诺德的原生经历在英国并非特例,而是具有代表性的折射出英国的一种现象。英国曾在某些年份是西欧青少年怀孕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1000名15岁到19岁的少女中,就有31人怀孕。因此阿诺德总是在影片中塑造出一个成长在支离破碎原生家庭环境下的人物。《红色之路》的女主相对特殊一点,她的惨痛经历并非丈夫的背叛,而是一次交通肇事造成了其丈夫和女儿的意外死亡,那次意外彻底摧毁了女主美满的生活。从此女主活在一个凝视(监视员)他人的状态中。而在《鱼缸》中,透明的玻璃鱼缸可取意为来自社会上无数只眼监视下的生活圈,在这里,无数的双眼有着父权体系目光的意味。在《鱼缸》中,从视听语言、演员表演都可见母亲把自己女儿视为情敌。没有享受过父爱的米亚与自己母亲的恋人坠入爱河某种程度上米亚成为了男主的情人、母亲真正的情敌。当她看清男主真面目之后,女主试图通过伤害男主女儿来进行报复。但是最终女主走出了狭隘的复仇,救起女孩的那一刹那也标志着她自身的成长。当她遭遇了男主的耳光,并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发现俱乐部招聘竟然是脱衣舞娘之后,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让她彻底醒悟,这一切都是男权社会的嘲弄。凝视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早期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有提及,之后经过拉康、阿尔杜塞、福科等人的研究下,其内涵不断被丰富、延展。后来理论家开始从性别角度来研究凝视的理论。其中学界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是女性是男性凝视下被观赏的物体,女性是服从父权体系的。显然,这种凝视是男性自己主观意识下的凝视,因此物理属性特殊的鱼缸非常生动隐射出通过折射产生的扭曲、变形的物像的意义。一开始米亚深陷其中,当她看清了现实后,她实现了自我救赎。导演借此表达被凝视的女性需要通过成长来对抗父权社会,摆脱从属地位。最终,米亚和一个依旧青涩、年龄相当的男生一起探索人生道路,迎来了一个正常的爱情之路,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阿诺德运用自己细腻的女性视角对女性极其关怀。即使,《呼啸山庄》的男主是男性,但这位男性与主流父权社会中的其他男性格格不入,不具有一般父权社会中男性的普遍特征,属于男权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代表。并且为了把男主的弱势特征强化,导演把男主的种族设置为黑人。从惨遭抛弃、得不到爱、复仇等情节来看,《呼啸山庄》的男主无论在现实遭遇还是在心路历程上都与阿诺德其它影片的女主如出一辙。

    阿诺德的电影现实意义极高,有助于观众了解、走进这些边缘人物,感受他们在现实生活里的呼吸声并给予关注。或多或少,这些影片对现实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如对孩子的责任感和孩子成长中原生家庭的创造等等。在真实的刻画和细腻的塑造下,让观众切身体会到某一类民生的艰辛,留给观众和社会无尽的思考。

     2 ) 陌生的城市啊,熟悉的小萝莉

    我是在看了最新的简爱之后,迷上了里面的罗切斯特,然后去找这个演员演的别的片子,偶然才发现这个片子的。

    感谢简爱,让我认识法斯班德大叔。感谢大叔, 让我看到这部电影。这确实是我看过的最好的coming-of-age的片子,没有之一。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和An Education相比,都是英国人在同一年拍的coming-of-age, 大多数人都觉得这部要更好。我非常赞同。An Education的故事还是蒙在柔光镜下的,端着的,美的,把小女孩推到镜头前,演那种其实不谙世事但又偏偏自以为是的小小矜持,和泛进眼眶、最终又默默咽下的眼泪。

    Fish Tank讲的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故事,凌厉、现实、全无甘美的生活。一个伦敦郊外工业区的破乱公寓里的15岁女孩,酗酒的单亲母亲,不知道是否满了10岁但已开始抽烟喝酒满嘴脏话的妹妹。这个姑娘的生活里,几乎没有什么美好的事情,更不谈什么宏大的理想,甚至一个柔软的角落。而她俨然就出落为生活为她预想的那样,辍学、酒精、言语与身体的暴力, 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漫无目的地寻找。没有人对她会有洛莉塔的错觉和怜惜,虽然她只不过是洛莉塔的年龄。在遇到大叔以前,她的生活里似乎没有任何正面的力量,没有一个人对她曾和颜悦色,曾有过温暖的肯定。

    大叔是她娘酗酒party上的hookup,是个气质温暖放松的好看男人,随随便便地,赤着膊地来厨房倒茶喝,看到她随着音乐跳嘻哈,笑眯眯地夸她跳的好。少女看他的眼神很复杂,是警觉、叛逆、和犹疑的混合,为了知道他是谁,偷看他的钱包,还顺手摸了几张零钱。再看他的眼神,更加复杂,因为那里面开始有了依恋。

    每个人都是有心的,哪怕是十岁就开始酗酒和满口粗话的问题少女,只是她的心从来没有被人关照过,甚至未被她自己关照过。得到一点温暖,她自己也由此看到了心里的一角柔软。因为有了这一点柔软,她粗黑的眼线下的目光,开始有了一点期盼和雀跃。

    无论内心的那点细腻如何被放大,生活依然还是落花流水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大叔并不是个坏人,所做的一切也并不是蓄意的圈套。成长的故事其实并无新意,一个女孩的成长,总是要和成为女人拉上关系。大叔悔了,大叔走了,大叔消失了。少女是个无畏的年纪,她顺着城市尘土飞扬的道路,走了很远,找到大叔郊外的住所,才发现他和他的妻女。他的女儿,穿着公主纱裙,在她的眼前快乐地滑来滑去。

    那一刹那的强烈感觉(愤怒?),让她差点把这个小公主扔进河里溺死。

    好在生活的残酷是不动声色而非声色俱厉的,什么灾难性的事情也没有发生。她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这段成长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她似乎只用了一场短暂的嚎哭,就结束了转瞬即逝的希望和悲伤。

    这个演员是本色出演的,她在该片在嘎纳拿到大奖之后无法出席颁奖礼,因为当时16岁的她已经怀上了男友的孩子。她果然没有试图逃脱自己的命运,这或许是一种勇敢。

    演大叔的fassbender,其实差不多也是本色出演。他有种温暖的举重若轻的气质,他的身上没有阴影和陈年的伤痕,没有向年轻人贩卖的深沉,但谁知道他是否愿为生活扛起所有他应该扛起的负担。

    没有谁是坏人,因为每个人都只在对方的生命里扮演了一个某个角度的角色。谁又何尝知道谁的真相。在一刹那眩目和醉心的温暖光芒里,谁又在乎谁的全部是怎样。大叔和萝莉之间,谈什么爱情呢,成长与爱情无关,甚至与性觉醒无关,那只不过是一场希望和失望的交换,然后在尘埃落回原处的时候,令那个年轻的人对生活中绝望之平静(quiet desperation)有点新的感触,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平稳地节制地交出自己的希望,再平静地接受失望和随之而来的改变。说白了,是一场教与学的关系,感情和肉体上的纠葛,都只是副产品。人的一生中,能全面了解和拥有的人,不超过寥寥几个,这样的重量,不是一段成长的时光能承载的。

    爱情并不是必然发生的,而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需要依恋、温情和肯定,成长之前,对这些的要求只会异常强烈。那些给予这些的人又怎能命定是谁,他可能只是个友好的过客,而你或许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认识他,而他也同样如此。

    我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它有一种在现实和内心之间优美而自信的平衡。没有煽情,没有玫瑰色的憧憬,没有戏剧化的心碎,一切都符合我对quiet desperation之境界的想象。

    我对black swan之类的片子,赤果果地把成长的实现与性觉醒挂钩在一起,非常之不以为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black swan里面那个猥琐教练大叔,有一种不合情理的好感。因为我觉得性觉醒在一个少女的成长里,往往真是minor的事,而倘若她能带着感激想起他,他一定还教会了她其它的东西。

    然而,这些事情,可能都还是不再回首最为妙吧。

    还有一句无谓的心愿,那就是所有有女儿的父亲,请好好爱你们的女儿吧,其实大多数悲伤的成长故事,起因都是父爱的缺席。

     3 ) 【插曲】电影周边

    "Me & U"
    Composed by Ryan Leslie
    Performed by Cassie Ventura (as Cassie)



    "Life's A Bitch"
    Performed by Nas



    "Your House"
    Performed by Steel Pulse
    Written by Alphonso Martin



    "Juice (Know The Ledge)"
    Performed by Eric B. & Rakim



    "Down 4 U"
    Performed by Ja Rule



    "Baby Girl"
    Performed by Wiley
    Written by R Cowie



    "Show Me Love (Stonebridge Club Mix)"
    Performed by Robin S
    Written by Allen George / Fred McFarlane



    "Broadway Jungle"
    Performed by Toots & The Maytals
    Written by Toots Hibbert (as Frederic "Toots" Hibbert)



    "Cool Down The Pace"
    Performed by Gregory Isaacs
    Written by Gregory Isaacs / Sylvester Weise



    "Get Up Offa That Thing"
    Performed by James Brown
    Written by Deanna Brown / Deidra Jenkins / Yamma Brown



    "California Dreamin'"
    Performed by Bobby Womack
    Written by Michelle Gilliam / John Phillips



    "Don't Sweat The Technique"
    Performed by Eric B. & Rakim



    "Jah Rule"
    Performed by Rhythm & Sound with Paul St. Hilaire



    "Just to get a rep"
    Performed by Gang Starr
    Written by Keith Elam / Chris Martin



    "In The Fading Light"
    Performed by New Device
    Written by Philip Kinman / Robert Wybrow / Daniel Leigh



    "Ride It"
    Performed by Jay Sean
    Written by Jay Sean / Alan Sampson



    "Original Nuttah"
    Performed by UK Apachi & Shy FX
    Written by Andre Williams / Abdul Wahab Lafta / Johnson Ettienne / Winston Riley



    "Bleeding Love"
    Written by Jesse McCartney / Ryan Tedder
    小女孩最后录像哼唱的歌曲

     4 ) 生命中的英雄主义

    鱼缸 ★★★★★



    我小的时候喜欢做一件事情, 将买来2元一只的金鱼从鱼缸里捞出来, 任他挣扎直到奄奄一息时再将它放回鱼缸, 看它拼命的呼吸吐气泡, 游来游去享受着限制的自由, '它的生命是我赐予的', 那种不懂事的自豪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Mia, 电影中这个15岁叛逆的女孩子, 如同鱼缸里千万只金鱼一样活在自己的困境中。贫穷, 辍学, 酗酒滥情的母亲, 缺乏父爱, 恶劣的成长环境. 她的生活如此悲惨, 她身心疲惫又无比孤独, 我们可怜她但却无法拯救她. 这样的地方, 她无所依靠. 直到Connor的出现.

    Connor是Mia那年轻母亲Joanne的男朋友. 他们在Mia面前开配对,喝酒,调情,母亲在男朋友面前判若两人-温柔又美丽. 从Mia的眼里,Connor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父亲的关怀, 他关心她的舞蹈鼓舞她去参加试镜, 问她身边的男生是谁,带着Mia和妹妹离开这个龌龊的地方,去乡间去公园. 他在车上放轻快地歌曲, California Dream, Mia轻声哼唱. 这样的情景是这个15岁的女孩无限渴望的--- 一个父亲一样的角色,但她却无法表达自己的快乐, 只能用吼叫和辱骂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并掩饰自己的愉悦.

    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一直在通过Mia的目光看世界, 镜头多次躲在Mia的后面, 当Mia近距离的接触Connor,她在他的肩头,她闻他的古龙水味,节奏缓慢下来,我们听得到Mia的呼吸, 人生仿佛重叠, 导演想要我们去体验她在享受的这些感觉---那种人生有了希望, 原本对生命无所渴求的Mia看到了未来和快乐. 这一个多小时的铺垫赢来了电影的最高潮, Connor夺取了Mia的童真.

    说夺取也不够合理, Mia和Connor仿佛两情相悦, 但我更认为Mia这个15岁的女生并不知道她所陷入的困境. 说起来真讽刺, 看电影时的我尽然不断地回避心里对Connor的怀疑,坚决相信他真正关心这一家人并在乎Mia的幸福, 但那个晚上,那短短的五分钟, Connor,这个家庭唯一的希望,毁坏了所有像我一样的观众对他的期望. 他的嫉妒他的滥情, 他不断的谎言,他的道貌盎然,他选择逃避并在第一时间断绝一切联系. 他那一巴掌打在Mia脸上,不仅打破了Mia对他最后一点期待,也打碎了我们和这个悲惨家庭共同等待的美好结局.

    导演对于Mia了解事实后的想法的表现非常模糊, 基本上寻找不到一丝线索看得出Mia的心情. Connor出现前, Mia只关注与两个事情, 练舞加上解放她无意间发现的白马. 白马在这样一个英国工业小镇的出现是突兀的, Mia和白马之间的感情和怜爱是Mia对自由渴望的释放, 她几次闯入私人住处冒着被非礼的危险试图解救他, 但白马终究不是她的, 最后白马的死,使Mia泪水绝提. 但我相信那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一路走来,她看到了希望,又陷入了绝望, 她看到生命的价值,却又被死亡嘲笑讽刺,她以为得到了爱,却发现爱过于奢侈,而谎言却廉价的随处可得. 但人生还要继续, 这15岁的孩子,一夜长大, 擦干了眼泪, 接受命运的锤炼, 继续前进.

    影片的最后, 仍然是黑暗和模糊不清的未来. 幻灭的目标,和那咄咄逼人的母亲, 却再也打不到这样一个强壮的女子. 她,从孩子变成成人, 从愤怒变成冷静, 那种看清人生的凄凉和勇气是她坚持下去的唯一支柱. 她最后轻快的跳舞, 没有压力也没有折磨. 人生就算有多大苦难, 也终究要去面对, 攻破.

    罗曼罗兰说:生命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想后,仍然热爱生活. Mia, 15岁, 看清了一切. 并勇敢的向前走去.





    包子岛 于2012年2月15日

     5 ) 那些刻在心上的小疤痕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脑子里出现的还是罗曼·罗兰的那句话: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电影看了不少,这句话被反反复复的验证着。Mia 是不是还热爱这生活,我不确定,希望是吧,起码她在努力。我的鼻子酸了好几次,却始终没有眼泪流下。但那些感动是如此的真实。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成长?

        我总是容易被这样的碟片封面吸引,也许,总觉得这样的画面里的故事,总会有我能认同、体会、理解的感觉,那些相似的瞬间刺痛内心的微微颤抖。当Mia反反复复要去砸开那匹白马的锁链的时候,当Mia的左脚被划出一道血痕的时候,当Mia去嗅他领口的新鲜香水味时,当Mia睁开眼睛看着那件透亮的白色衬衣的时候,当贝壳风铃被吹响的时候,当Mia在路灯的陪伴下跳舞的时候,当Mia被狠狠地扇了一耳光的时候,当Mia站在台上却跳不出那段舞蹈的时候,当Mia和她妈妈跳最后的那一段舞的时候,当Mia回头看着妹妹追赶她要远去的出租车的时候,我的心都被刺痛了。

        其实,这从来不是一个善良的世界,善良是个太伟大的词汇,而这个时代已经不配使用了。我们开始那些干净的心灵在一次次的伤害面前终于决定和解了,我们学会了用微笑释放一切,不想再去解释或者辩解。于是,我们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面无表情的人来来往往,人们心里的那些快乐或者痛苦再也不能从表情中获得,这,究竟是成长还是悲哀?我真的不知道。就像,我从来不确定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我觉得那只是人们在生活的激情被耗尽后的自我安慰。说到这儿,好像有点儿脱离这部电影了,我想,我只是想到了Mia的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的,她会不会再也无法敞开心门从新爱一个人,她会不会也变成路上面无表情的一个人,心中再也找不到澎湃的理由?无从知晓。而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哪一个。但人们不是说了嘛,正是因为未知,所以才充满了魅力么。我只希望,自己永远能够有勇气爱下去。我也相信,Mia不会被这个她人生中第一次看到的真相打到。

       我们活着,勇敢的爱着,不后悔。

       因为这些,我给这部电影5颗星星。

     6 ) 成长教育

    《鱼缸》是典型的慢热片,除非对高频率的粗口情有独钟。见识到居住环境的脏乱差以及bitch妈咪之后,对于片中15岁的单亲问题少女Mia来说,失足已经不是悬念。尽管这场失足也经过了漫长的,看似温情脉脉的铺垫——先是妈咪的男友Conner在Mia酒醉之后抱她回屋,之后又驾车自助游,下水共同捕鱼,Conner称赞Mia的舞蹈,还借给她DV用来录制提供给舞者招聘初选的小样。作为把妹业界高手的Conner,潘驴邓小闲五毒俱全,不但将Mia的bitch妈咪搞得七荤八素魂飞魄散,在表面成熟内心青涩的Mia看来更是“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女之心”——温柔地给Mia的玉足换个创可贴啦、暧昧地说Mia笑起来很好看啦、借DV教学之际抱Mia在床上打屁屁啦——怪蜀黍的功力刚发了三成,这位问题少女的心思就自行活络了。

        必须承认,失足终于来到的那一刻场景十分唯美,少女天然的美好,是再粗俗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消磨的。Mia为Conner表演起她将要参加面试的舞步,配乐是Conner最爱的《califonia dreamin'》,昏黄的街灯从窗外透入漆黑的客厅,在这光线下舞蹈的少女轮廓明晰,甚至连她皮肤上的细小茸毛,以及她的呼吸都可以感觉得到。舞毕情正浓,Conner毫不费力地就得到了Mia。

        高手的原则一向是雁过留精不留声,因此Conner不但完事后连句安抚都木有,翌日清晨更是跑路完事。Mia的成长教育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从居住环境来看,Conner显然比M要优越的多,潜入Conner家中后,Mia更是从那个曾经记录过她舞姿的DV中发现了Conner的妻女,这个家连空气中都漂浮着“和谐”二字,对于父爱母爱都缺失的Mia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刺痛,她似乎觉得在儿童房的地毯上撒尿,就能对Conner的慈父形象进行亵渎与毁坏。她将Conner的小女儿拐走一天,还差点将她淹死,同一个男人,带给两个女孩的却是如此迥然不同的命运,当她们一前一后行走在天低云重的田野中,富于娱乐精神如我都难免唏嘘。

        Mia自己也只是孩子而已,夜里她将Conner的女儿送回去,被他捉到狠狠抽了一耳光。夜幕下少女孤独地坐在草地上,目睹着那个她以为能得到爱的男人的背影渐行渐远,一天的奔波让她的身体疲惫至极,一记耳光让她的心也难免如此。

        自封的爱情已逝,支持Mia人生的舞蹈还要继续,面试还是要参加。Mia擅长且热爱街舞,当她匆匆赶到面试地点,看到的却是一群衣着暴露的面试者,以及台上正在进行的火辣钢管舞。轮到她时,她将头发披散下来,眼神却已经暗淡,califonia dreamin'响起,她呆立了几秒,就在这歌声中头也不回地离开。

        有这样一匹活了16年的老白马,就像是Mia烂糟人生中的圣物,因为去看望它,M还曾与它的主人起过争执。被连续刺痛的Mia转身寻找她的圣物时,得到的却是主人这样的回答:

        “它病了,我把它打死了。它16岁了,太老了。”

        这恰是在形容Mia,还不到16岁的生命,却已经生病、衰败、死亡。

        Mia决定离去,到威尔士寻找自己的人生。影片末尾,她与她的bitch妈咪,还有整天粗口,势必步她后尘的小妹妹Taylor相对共舞,还是在那个改变了太多的客厅里,只是这一次充满阳光。当小太妹Taylor抱着姐姐说:“bitch,我恨你,要给我发信息哦!”的时候,一切似乎还有希望。

        《鱼缸》下载好有半年多时间,每次都因为过不了慢热的坎儿,拖拖拉拉始终看不完。却不曾想前面的温吞,是为了铺垫后面的发力。相似的少女失足题材难免让我想起去年的年度大热——《成长教育》。与《鱼缸》克制的叙事,隐忍的力道相比,《成长教育》恰似一出矫揉造作的滑稽戏,剧情苍白,价值观单一保守,如果说《成长教育》想要表达的是“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样的宏大叙事,那么《鱼缸》所叙述的这简朴而不露声色的残酷与温暖才算是青春本质,所谓的“成长教育”,外人参不透,从来都只能是自教而已。

     7 ) 关于一个女孩的成长

    叛逆的青春,经历之后,便是成长。

    影片整体风格清越,节奏流畅,剧情行进的舒缓有致,表演真实自然,尤其是第一次表演的凯蒂·贾维斯,她的米娅个性鲜明,生动真实,勇敢而懵懂。另外,从片中每组构图中,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澎湃繁复的情绪和心绪变化,但都被导演掌控在理智的光影之中,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做作矫情,始终袒露着真实的感情,出色的配乐也在适时推动着人物心境变迁。

    片中每个远景全景,以及景中人常常似一首心情独白,但又被笼在现实之中,仿佛青春愁绪撞上了现实的铁墙。其中,米娅的心路历程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中被梳理的细腻生动,观众仿佛能轻触到她的内心世界,感知到她的叛逆、暴力、孤独、痛苦、挣扎和喜怒哀乐。

    青春期的迷惘和骚动谁都经历过。

     短评

    乍看下写了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其实是人一生的缩影,禁锢而没有希望,碌碌无为而有无能为力,人生在痛苦和孤单中成长,英国片子固有的气质

    9分钟前
    • popgrey
    • 力荐

    啊天……作得很小心但也是无比作好吗……故事是这样——一出场操遍全世界然后突然想放走一匹白马,写实就写实还老想搞点矫情的符号,其营造温馨的逻辑是这样——我家就这个德行我就要操遍全世界就得拐小孩尽管如此全世界还必须得原谅我因为是世界错了不是我错。看看摄影就好。

    12分钟前
    • Superhat
    • 较差

    确实会想起《成长教育》,不过这个更写实,也更残酷。很多细节处理颇见功力。多少感觉有点肯·洛奇灵魂附体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1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难道做小三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么????这女孩跳舞一点都不好看啊~~~

    20分钟前
    • Lavender
    • 还行

    满嘴Bitch的小女孩令人印象深刻·····情感刻画的很细腻,未成年少女和中年大叔身处同一屋檐下,暗流涌动。真实而不做作,平淡但不沉闷,如果说《成长教育》纯粹只是养眼,那么《鱼缸》可谓养心之作,青少年成长的阵痛期!

    24分钟前
    • 大米
    • 推荐

    我只能说我已经厌倦了这种反叛题材电影的固有模式,并且被这部片的评分之高吓坏了。另外,尽管全片的着重点不在女主角的舞步上,我仍是要说:她。跳舞。太。难。看。了。看这部片看影评就好了。影评比电影好看太多。

    27分钟前
    • A-sun*
    • 还行

    难道不停拍女主角走路就可以把狗血剧升华成文艺片么

    3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如果没有那个小女儿满嘴BITCH的嚷嚷,估计拿不到评委会大奖

    35分钟前
    • 点点
    • 推荐

    安德里亚·阿诺德第2作,获戛纳评审团奖。躁动而叛逆的青春,少女酸楚的成人式拍得克制而诗意。手持跟拍、虚焦移焦、剧情内配乐等手法运用得也很娴熟。但整体有主题先行的刻意感,尤其是一些隐喻符号的植入(如未能放生16岁死亡的白马)及略显脸谱化的角色塑造。诱奸戏布光极佳,想及基式。(7.5/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骑着白马来的不都是王子,梦想也不见得非要实现,不过这都让生活更有意义

    4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SIFF#米娅对白马抚摸解放和拥有的欲望,同时重合在对康纳的性欲,父爱渴求和自我解放之中,最后当所有的现实从情绪剥离之后,她选择离开。本片的隐喻太过明显,几乎到了讨好观众的地步:主人公的身份爱好,白马的意义,高龄男主的作用,两次入河,色情表演,跟着同龄人离开……镜头光线不错,线收的全

    45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擅长游泳,一辈子游不出个鱼缸,却时时都看得到鱼缸外面那个世界....引用这位豆友评论刀子:一部可以回味的影片。继承了红色之路的手提摄影和冷静克制,不循俗套地讲了一个俗套故事,人物状态真实可信。剧情结构尤其出彩,貌似松散实则紧密,情节推动有如一股潜流,势不可挡。

    49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7/10。早熟少女的街头冒险,大叔恋向同龄恋的过渡,亲人情谊互解,都是叛逆青春的常见套路。用马、鱼等动物符号表情达意有点突兀容易出戏,比《红色之路》好的地方就是在把妹妹投入涛江一刹那终于有了爆发。阿诺德对室内光线的斑斓布置也满漂亮,不过看完《呼啸山庄》对她期待太高,其余两部接连失望。

    5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没有任何做作,直接而忠实的记录那些瞬间让影片显得张力十足。Andrea Arnold在影片情感变化的处理上已然令人折服,对这部没有强大情感依托便会变成垃圾的电影所展现出的掌控力更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至于Fassbender,或许还是更适合他一人独挑大梁的电影,如<Hunger>

    54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和这一比skins就是充满童话色彩的美好故事

    58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当我正在为Michael Fassbinder那句"Is his cock this big?"而鼻血横流时, 故事就峰回路转了. 这部电影就如纪录片一样自然流畅. 《An Education》和它比简直就烂死了.

    59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人生这部书里,青春是最惊心动魄的一章;这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里看到女人撒尿的镜头。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从音乐、摄影到表演几近完美。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又是英文字幕,又不同步!实在没看明白到底要讲什么

    1小时前
    • 麦田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