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盛夏(2018)

    盛夏(2018)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俄罗斯2018

    主演:刘台午  伊琳娜·斯达申鲍姆  罗曼·比利克  菲利普·阿德耶夫  亚历山大·戈尔奇林  尼基塔·叶甫列莫夫  尤利娅·奥格  叶莲娜·科连诺娃  利亚·阿赫贾科娃  安东·阿达辛斯基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魔法王国

    • 正片

      煽动者

    • 正片

      亲密的外人

    • HD

      背中

    • HD

      我的父亲焦裕禄

    • HD

      椋鸟女孩

    • HD

      不能没有你2022

    • 更新HD

      爸爸是外星人

     剧照

    盛夏(2018) 剧照 NO.1盛夏(2018) 剧照 NO.2盛夏(2018) 剧照 NO.3盛夏(2018) 剧照 NO.4盛夏(2018) 剧照 NO.5盛夏(2018) 剧照 NO.6盛夏(2018) 剧照 NO.16盛夏(2018) 剧照 NO.17盛夏(2018) 剧照 NO.18盛夏(2018) 剧照 NO.19盛夏(201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是一个关于摇滚、爱情和友谊的故事。列宁格勒,8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摇滚音乐在当地风靡一时。Viktor Tsoï是位年轻的音乐家,就像其他年轻人一样,他也被齐柏林飞船和大卫·鲍伊的音乐所吸引,并尝试在摇滚乐坛上闯出一片名堂。一天,他遇到了偶像Mike和他漂亮的妻子Natacha。这次邂逅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们三人将一同写就Viktor的传奇,使他名留青史。

     长篇影评

     1 ) 维克多,这边盛夏开始了

    我也是仅仅通过电影影像传递出来的维克多形象,那个时代的浪漫,以及我的喜欢,写下下面的诗歌。最后面还有我截取的电影里的演唱原音。LOVE.

    八十年代列宁格勒关于摇滚和爱情的故事,取材于前苏联真实人物维克多·崔,他是摇滚乐手、演员,前苏联摇滚先驱,一些俄罗斯年轻人把他称为最后的英雄。

    很多评论认为这部描述英雄人物的电影格局太小,局限于小情小爱。但是有比爱情更伟大的事情吗?

    历史人物的头衔是后人赋予的。在八十年代的列宁格勒,维克多大概有的是时间进行爱情。我也是仅仅通过电影影像传递出来的维克多形象,那个时代的浪漫,以及我的喜欢,写下下面的诗歌。最后面还有我截取的电影里的演唱原音。LOVE.


    AT

    维克多,

    你赶紧脱去你的衣物,

    丢掉你那该死的害羞。

    跳下来,

    跳下来,一起游泳,

    在水中,在黑夜里,

    拥抱着舞蹈。

    大胆的跨越火焰,

    在荒野歌唱,接受众人欢呼,

    那是你的应得。

    背上你的吉他,

    走过稀薄树林,

    接过一块西瓜,

    进入愉悦的盛夏。

    你可真是牛逼!

    “我的太阳,你看着我们。”

    台下晃动的“我爱你”,迅速被撤下,

    当局限制了我们的热情。

    但我们始终在台下跳动,

    脸上的愉悦永远合不上。

    “祝我胜利吧,为我祈祷吧。

    不要留在这里。

    祝我胜利吧,祝我胜利吧。”

    香烟,酒精,音乐,

    以及拥有赤热阳光的盛夏,

    让你在八十年代的列宁格勒遇见娜塔莎。

    哦,娜塔莎,

    你看看,

    你看看你那移不开的爱慕的双眸,

    你心虚的看向旁边的爱人。

    终有一天,

    你将在台下听着维克多迷人嗓音热泪盈眶。

    维克多,

    一旦你背上吉他,

    你那忧郁的,

    低沉的浪漫就从扩音器中出发,

    抵达台下被束缚的听众。

    尽情释放他们,

    他们此刻和你一样,

    在灵魂里上下左右摇滚。

    你是个很酷的人,

    唱歌是最重要的事,

    爱情也是。

    赤红阳光下,

    吉他,浪漫身体,

    和着摄像机一起记录你上下跳动的喉结。

    盛夏,

    无数人将会为你尖叫,

    尖叫,只属于你维克托。

    别忘了社会主义的光荣和骄傲,

    你是大胆的工人阶级。

    暂时拿掉“这些没有发生”,

    向上蹦向上看,顺着歌声向上走。

    娜塔莎,

    “我不能入睡,因为我的床在着火”。

    维克托,

    你为什么在吻了娜塔莎之后离去?

    那是你的懦弱。

    你应该做出争取。

    娜塔莎,

    爱情不能掺杂理性啊!

    看,你们制造出来绯闻,

    而大家则要被迫向社会隐藏。

    维克多,

    你经历了生活,一场长征,

    你们只会为了啤酒停下吗?

    你说,

    “我的行为没有什么立场或者目的,

    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我行我素的去做,

    只要我觉得自己需要去这么做。”

    那么就在1990到来之前,

    尽情进行不雅的行为,

    欢呼,拥抱,亲吻,

    在唱出,

    “我的心情取决于我喝了多少瓶酒”之前,

    喝上足以能够脱裤子跳进大海的酒,

    然后,

    欢呼,拥抱,亲吻,

    以及歌唱摇滚。

    “今天我为了自由,可以牺牲所有的一切。”

    我记住了,

    “我相信每个青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

    我也不必去教他们什么,

    我只能祝你们成功。”

    我记住了。

    走上天台抽支烟吧,维克多。

    酒分两种,好喝的和不好喝的,

    摇滚也分两种,热烈的和不热烈的,

    加林和双曲线无比热烈,

    基诺无比热烈,

    动物公园也无比热烈。

    维克多,

    接下来继续一起摇滚,

    拨弦,晃脑,停下来思考

    拨弦,晃脑,停下来抱怨

    拨弦,晃脑,停下来听小孩唱你的歌。

    维克多,

    这边盛夏开始了。

    /Leto.来自野生处

    👆这个音频是电影里演出原音,点击可以跳转,总共三段,以下是前两段歌词。👇

    (00:00:00—01:57:12—03:54:23—07:38:04)

    盛夏,太阳出来,而我被辞退了。没有钱,但是我有时间,而我也不需要钱。盛夏,我在城里买了一份报纸,却找不到能洗下他们的东西。所以,我要去买点啤酒。盛夏,今天有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所有的事情都来一点,我们来玩耍,所以我是该离开,还是留下。盛夏,暴徒能带着铁指虎,追求者他们的仇恨。但是,我只是不在乎。盛夏,裤子磨的只剩下线,我又出了另一根烟,漫步到河边。盛夏,最近我听到有人说,有一颗彗星就要来了,将要把我们都炸碎了。盛夏,盛夏,盛夏,盛夏…

    我的钱包空空,我的表现在六点,没有香烟也没有打火机,在我的朋友的窗户里没有光,有时间却没有钱,而且没有人观看,有时间没有钱,而且没有人观看。突然之间,周围不再有人。好像我的朋友也不是真正的朋友,我想喝酒,我想要吃东西,我只想找到一处可以坐下来的地方。

     2 ) 《宁静的夜晚》

    苏联解体前勃列日涅夫的共产时光,受监管的地下音乐里诞生了后来被誉为苏联摇滚教父的维克托·崔,影片以帮助了维克托的Mike夫妇为切入,解构音乐并相对的进行时代还原,看似很大程度地在规避政治,但这里是列宁格勒与摇滚,是蒙住双眼蒙住天也要看见幸福的红布区,你看见堕落就是堕落,看见真诚就是真诚,《危楼愚夫》的结尾,放的就是维克托的《宁静的夜晚》。 重要台词 1我代表摇滚俱乐部部门,对你们表达感谢 2喂,摘掉你的眼镜,我从没看到过你的眼睛 3苏联摇滚音乐家必须发现人性好的部分,并且扮演积极的社会角色 4祖国为你提供教育,祖国教会了你,为了什么?为了你可以建造房子,成家立业,然后种一些树,但是你们就像野兽一样尖叫”“性爱手枪才在尖叫,我在怒吼 5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发生,如果发生就好了 6你为什么想要拿起吉他? 7我认为写一首无意义歌曲是一种成就

     3 ) 这MV拍的可真长。

    黑白影像之于苏联摇滚乐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右边这发型真的不要太帅!!!

    抛开传奇乐队,就电影本身而言太多的问题,这么好的镜头被用成这个样子,全部极致的广角却并没有营造出距离感或者冷静克制,更多的像是影片的最后一处政治表达“契塔九点,哈巴罗夫斯克和海参崴十点”,这是割裂感,这是在同一国家不同的维度。在镜头中除了画面质感我几乎看不到在摄影上出彩的地方,既然要用广角那么提炼信息是必不可少的一点,并且摄影是如何植入影片表达的,是如何诉说翻山越岭只为一杯双倍浓度咖啡的年轻人,是如何诉说开放思想和孤独的雨中漫步这样矛盾但共处一室的微妙关系的等等。导演显然是没有找到平衡点。

    再说画面调度,有几处室内的戏还有最后上台演唱的部分,基本还是做到了空间丰富的展现还有人物景观的各种配合变化等等。其中最棒的一处在磕嗨了的少年从现实跳进想象的海滩的部分,甩掉象征欲望的红色内裤,奔向广袤无垠的蓝色大海,最后消失在一阵海浪之中。(个人最喜欢公交车的部分)

    这一段的MV质量还不错

    所以在结合故事本身来说,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似乎无法撑起带有现实主义和时代表达的主题,并且期间如此多的MV,放在电影里真的太傻逼了!导演像一个小丑一样在炫耀着自己的技术和想象力,但其实这完全是没有创造力的表现,并且影片除了个别不错的美术布光和影调而外真的没有任何奇观可言。如果关掉画面只听配乐,感受只会更好。作为苏联摇滚教父似乎他不是本片主角,主角只是音乐而已。

    敬礼

    其实影片开头还是非常不错的,自由的摇滚乐手和一群正襟危坐的鼓掌机器,好像自由意志和恐怖统治会形成疯狂的时代呐喊,结果导演并没有这样想,或者自己根本驾驭不了,就政治而言基本就是停留在影片开头的几个镜头。

    结尾处崔如愿以偿他崛起了,成为了摇滚经典,Mike离开大厅,娜塔莎成为了画面的中心,远景是虚掉的mike的背影,声音是新一代摇滚乐崔的演唱,作为辅助的观众在此时鼓掌欢呼,可掌声欢呼声被消掉了,这个时候三者形成了一种微妙但稳定的关系,Mike 也许不是不愿看到新王加冕,在摇滚的世界中个人情感是主要源动力,任何外界的因素在此已不重要,这一群青年终于在歌声中得到和解与成长。苏联政权在随后不久也将瓦解。

     4 ) 夏日金色羽翼的消逝

    今年戛纳电影节上有一部金棕榈提名的影片不仅获得场刊高分,口碑更是一路飘红——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执导的《盛夏》。这位导演的作品目前累积尚不算丰厚,但也算影展常客,《门徒》2016年就在戛纳进驻过“一种关注”单元,更早前的《背叛》得到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提名,以及《尤里日》获2008年洛迦诺金豹奖提名,因此我们不妨将这位蓄势待发的俄罗斯导演归置入值得期待的新锐导演大营。

    本片将镜头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列宁格勒,一群深受西方摇滚乐洗礼的年轻人以蓬勃的创作力与散发着蒸腾热意的无穷精力,把生命投入到摇滚乐的创作中去,并身体力行地演绎着激情与梦想,在禁锢的现实中寻求超然、灵性、自由的世界。列宁格勒摇滚俱乐部里两代摇滚青年——Zoopark乐队的主唱麦克·诺门科与Kino乐队的主唱维克多·崔在音乐上互相欣赏,并通过前辈提擢,后生接力摇滚精神传承,维克多与麦克的妻子娜塔莎互生情愫。

    影片虽然将时间定位于较为敏感的时期——苏联解体前夕的最后“安定”时光,但显然不打算对政体和时局大肆鞭挞,一方面是出于审查与被钳制(毕竟导演由于其经营的果戈里剧场涉嫌挪用公款而被软禁,但真正原因众说纷纭),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摇滚外衣的包裹下,三角恋是另一条主线。也正因如此,影片重点虽落在黑白光影的澄澈和运镜的流畅、调度的娴熟上,叙事却被挤到最稀薄的状态,政治背景近乎虚焦导致叙事近乎平板化,主宰全片的是丰沛充盈的情感流淌,缺点也是一目了然的。

    MV式拍法里蕴含的丰富视听语言

    本片最让人诟病的可能就是“故事单薄无聊,借摇滚之名拍MV”,不无道理。不过我相信大部分观众会对开场的长镜头跟拍印象极为深刻,从窗口开始手持一路跟随,进入到俱乐部内部、厕所、准备室,扫过乐队群像,最后终于定位于光芒万丈的舞台。将近三分钟的长镜,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主要冲突等丰富信息,导演对场景内部的调度手法之娴熟可见一斑。另外几段跟拍麦克上楼梯、进录音室的长镜,亦有同样效果。

    对空间的把控调度是本片一大特色,拍摄狭窄的室内场景多为手持,跟随人物行动游弋,紧贴人物的情绪流动,也昭示青年们不无混乱的情感与生活状态。而黑白光影赋予这种“混乱”以表象上的纯净明洁,仿佛所有的焦虑、不满、抗争都在掌控完美的光线里洗涤了一遍,批判的犀利性也随之削弱,可能这正是导演的意图,借片中角色之口言及:“避开政治,悠闲地讨论虚无。”

    动画的加入是另一亮点,不仅使视觉效果的丰富,更是内在情感斗争的外在表现,比如麦克留给娜塔莎和维克多独处的空间,在雨夜里痛苦地思想斗争,唱着Lou Reed《Perfect day》的红衣女人,与逐渐漫画化的雨点一样,最终想象替代了真实。因此动画部分也指代不可能发生的幻象产物,如火车上摇滚青年们被其他乘客指责为“意识形态的敌人”,因而发生冲突,他们模仿Sex pistols,以臆想中极度夸张的言行对抗令人窒息的现实环境(这一段可能是全片最明显的直击现实之处)。此时担任打破第四堵墙职责的旁白介入者举牌:“这些都没发生过!”,这位同行男子直视镜头,打破幻想,有间离效果,还担当着叙事视角的功能,他替代观众出入幕间,恰如基顿式跃入银幕,真实和想象的界限被模糊了。

    除了动画,影片还采用彩色嵌入、分屏等花哨手段,一部分彩色配合动画暗示内心戏;另一部分则是主观视点的切换,Zoopark乐队的传记摄影师将摄影界镜头对准乐队时,乐队成员们立刻呈彩色,说明他们的生活在日常中是灰暗失意的,而在有立场选择的素材撷取中是明亮鲜艳的。

    三人行的聚拢与分离

    比起眼花缭乱的视听语言和反复的调度手段,叙事单薄到几乎可算是“没有故事的故事”。影史上关于三人行的经典之作甚多,如《祖与占》、《戏梦巴黎》、《她比烟花更寂寞》、《情迷六月花》等,都以滚烫的情爱与颇具戏剧化的峰回路转让人过目难忘。而本片中随性的相处、淡然的离开,婚外恋似有似无、欲语还休,比起他们投入摇滚乐的狂野跌宕,这段三角恋的开启和结束都堪称云淡风轻。

    “天空不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彼此的相逢与互赏,在各自的生命里镌刻上记忆。初次相逢的夜间海滩,涌动着逃离现实钳制的青年们吟唱欢舞,篝火照亮了他们年轻而自由的灵魂,美好的青春肉体在浪潮里奔跑,这是一切故事的开始,这是盛夏的开始。娜塔莎与维克多就相逢在这片流淌着音乐与风的海滩上,维克多初试啼声、技惊四座,谁能预料到这将是影响俄罗斯摇滚乐坛的传说呢?

    黑塞在《堤契诺之歌》中这样写道:“夏日只拍动一下它既短暂又贪婪的金色羽翼,就飞快地逝去了。”如此描写适合这段褪去道德批判色彩的恋情,以及麦克和维克多辉煌而短暂的生命留存,在盛夏明亮的光线里盛放过后迅疾消匿,如夏日傍晚的霞光散尽,他们所能做的只有记住并怀念,这怀念里渗透了光线的影子,落日的余晖,风的方向,远处海浪的回声。

    差点踏入摇滚史上著名“27岁俱乐部”的维克多,显然拥有天赋的吉他演奏技艺与敏锐的社会观察力,他创作的歌词富有生活气息,贴近现实,配以美妙旋律,很难不让人产生好感。麦克和娜塔莎几乎同时在初次见面就认同了这个年轻人,并逐渐参与到彼此的日常生活中去。娜塔莎与维克多确认心意是公交车上随着Iggy Pop的《The passenger》,借乘客之口唱出心中荡漾。

    麦克对维克多的欣赏,无疑是伯乐式的提携,为初次登场的Kino乐队带动现场气氛,引导他们进入地下音乐圈子,帮助他们出专辑,甚至在娜塔莎直言对维克多的好感后,麦克留给他俩独处的空间……削弱三人之间容易狗血化的情感矛盾,焦点仍是无处不在的音乐,两位在俄罗斯摇滚史上均占一席之地的音乐奇才,因为音乐相逢,也因为音乐而分离。

    在T-Rex的《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过后,矛盾日益明显。针对heavy metal(重金属)与disco(迪斯科)之间的选择,暴露出麦克和维克多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彼时西方摇滚乐涌入苏联,在“时效”上略有差异——The Beatles、Bob Dylan、Led Zeppelin、The Doors、David Bowie、The Who、Echo & the Bunnymen、Billy Joel……横跨英美60到80 年代,处在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青年们从照单全收到细化类别,也是必然的趋势。尤其是麦克与娜塔莎对Lou Reed的看法争议,亦可折射麦克与维克多的分歧。

    分歧在Kino出专辑后的一次小型演出后采访中显露无疑,麦克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千人音乐大厅演出,而维克多只愿在小酒吧享受音乐的乐趣——于是,分离近在眼前。在一段模仿Joy Division的演出中,仿佛重温了那一个个逼仄演出场所内外的心动故事,所有热力四溢的夏日夜晚路灯下影子的重叠,发酵的空气里满是一颗颗年轻灵魂的咆哮,基顿式迷醉地跃入银幕,从而正式消弭脑海中臆想的产物,想象成为现实。

    结尾处,成名后的维克多吟唱着“我知道我的树,不会生长超过一周”,在灯影里伤悲而深情地将目光投向那如风消逝的往事,像是与青春告别的回声,像是时代落幕的先声,更像是一语成谶的预言。这些在夏日繁盛开放过的花朵,很快就要面临冬日的侵袭。

     5 ) 崔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根烟

    曾有个崔姓少年,用摇滚颠覆了苏联

    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近70年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降下,一个存在了69年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塌了。

    81年,列宁格勒的一个小礼堂,年轻人们聚在一起,在舞台下面个个正襟危坐,听一场摇滚演唱会。

    [盛夏]从这场演唱会开始,两个女孩偷偷翻墙溜进剧院、西装革履的安保人员在旁巡视察看、在椅子上身体轻轻摇摆的动作幅度被修正、向舞台上摇滚明星展示的应援横幅被制止。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盛夏],拍的是80年代初,彼时还未成名的“苏联摇滚教父”维克多·崔(Viktor Tsoi)的某段夏日经历。

    ©维克多·崔,电影[盛夏]的原型

    死在28岁的维克多·崔,时至今日都是俄语世界最重要的摇滚音乐人之一。

    他是曾经苏联青年的英雄,也是表达抗议声音的武器,他的歌声,至今激荡在那些激动人心的抗议活动里。

    但在[盛夏]里,这些都不重要,那时,他只是一个刚开始写歌的小年轻,遇到了自己崇拜的音乐人前辈和他的妻子,三人的爱情和音乐交往关系,才是电影的重心。

    ©[盛夏]海报,三人关系是电影主线

    导演基里尔一直说[盛夏]并非关于政治,就像维克多·崔一直强调自己那首著名的《改变》也无关政治一样。

    但“正襟危坐听摇滚”的80年代背景,是电影里年轻人们的盛夏逃离不了的氛围,压抑又躁动着。

    这也是维克多·崔赖以成名、生存、思索、成为精神领袖又终早逝的时代背景。

    87年,在导演谢尔盖·索洛维约夫的[阿萨]里,崔在电影末尾有了一段充满惊喜的小小客串。

    他身穿一身黑夹克,带着他的基诺乐队(Kino,也有译作电影乐队),唱了一曲《改变》作为电影结束。

    红色的太阳燃烧殆尽/白天与它一起熄灭/黑暗在灯火通明的城市降临/我们的心渴求着改变/我们的眼睛探寻改变/融入我们痛苦欢乐/融入我们跳动血脉/改变/我们等待着改变!

    这是真正意义上,崔和他的乐队第一次从地下走到了地上,这一年,他们还发行了第6张专辑《Gruppa Krovi》。

    ©崔在[阿萨]结尾客串出场

    连同电影和新专辑的共同热度,崔的名字和他的《改变》一起传唱到了全国,引发了当时所谓的“Kinomania”(基诺狂热,仿当年的披头士狂热)。

    10年前,15岁的崔被谢洛夫艺术学院扫地出门,理由是「摇滚有害正常学习」。

    从此,他辗转到地下乐团,开始尝试自己写歌,这一年,他遇到了电影里引导他成长的迈克。

    这是1981年,迈克·瑙门科作为乐队Zoopark的主唱已经在圈内小有名气,电影开始的那场演出就是迈克的乐队。

    崔像一个小粉丝,跑到迈克前:“我希望你听听我的歌”。

    于是,有了电影里那场几个人的盛夏海边之旅,他抱着吉他,坐在沙地,开始唱歌。

    ©[盛夏],他们一起去海边唱歌

    崔是个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韩裔,5岁时跟着父母一起搬到了列宁格勒,那一年,正好是苏联十月革命50周年。

    这个有着黄皮肤、留着长发的瘦小男人,如果是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也就过起了做着木匠的安稳生活。

    但那是80年代。

    80年代初,时值勃列日涅夫的统治末年,也是苏联最保守的时期之一。

    79年,苏联对阿富汗发动了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国内数万青年又穿上军装,重新走上战场;

    进入80年代,国外油价下跌直接造成苏联的政府外汇收入减少,多年举全国之力发展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的弊病终于造成了国内严重的物资短缺。

    苏联经济在进入一个死胡同,文化上也并没有好太多。

    摇滚乐在当时的苏联仍是一个地下活动,得不到媒体曝光,没有任何来自政府的资金赞助。

    即使是列宁格勒摇滚俱乐部这种极少数可以公开演出的场所,也有诸多例如歌词审查、人员管制等限制。

    崔一开始就是在迈克的帮助下,在列宁格勒摇滚俱乐部开始了演出生涯。

    ©迈克带着崔开始在列宁格勒摇滚俱乐部唱歌

    后来,他唱“为什么要不惜一切战斗/我不想把靴子踏上谁的胸膛”,他唱“改变/我们等待着改变!”

    他的《血型》和《改变》,和他「反叛」的姿态和劲头,一瞬间一起风靡了全国,成为所有苏联青年的精神寄托。

    上世纪60年代,披头士乐队在美国形成了一股“英伦入侵”的力量,整个欧美世界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披头士狂热”

    那时,东西方两大阵营还在冷战对抗中,苏联官方直接把摇滚乐视为“危险的美国文化武器”。

    此前,他们反爵士乐,连“爵士乐”这个词在俄语中都被禁掉了。

    摇滚乐出现后,赫鲁晓夫直截了当地说“电吉他是苏联人民的敌人”,摇滚乐是“猿人的音乐”

    此后,历任苏共领导人对摇滚乐的态度都大同小异。

    但是,这也没能阻止披头士、滚石,连同后来的地下丝绒、鲍伊、性手枪等等“自由之声”传唱到苏联年轻人耳中。

    ©啥都没有,啥都不行,但不能阻止年轻人总有办法听到

    当然,肯定是通过一些地下渠道秘密流入的。

    比如,后来成立时间机器乐队的主唱马卡列维奇,就是因为常出国的父亲给他带回了披头士的磁带。

    然后,最初接触到西方摇滚乐的这批人,又通过另一种神奇的道具,将声音传播下去——

    这就是刻录在X光片上的唱片,骨碟

    西方摇滚乐、爵士乐全是“反苏联”的,审查是一定要审查的,但官方审查的对象一般是正版音乐。

    那些私下偷偷刻录又小范围内传播的盗版碟也就成了乐迷们的救命稻草。

    用X光片刻碟是因为它方便易得,主要还是便宜,但也真的音质粗糙。

    ©在苏联流传甚广的地下骨碟

    就是在这样条件艰苦的启蒙下,苏联的小年轻们开始组起了自己的乐队,玩起了自己的摇滚。

    早期的Alexander Gradsky、时间机器...他们从翻唱披头士、滚石开始,买不到电吉他,就自己制作;出不了专辑,就用骨碟传播。

    偷偷在小舞台、小场地演出,常常变成和警察的猫鼠游戏,突然被打断、然后逃跑。

    另一面,政府树立起了一种名为“VIA(Vocal Instrument Assembly)”的官方声音,来对抗摇滚乐的影响。

    一种类似摇滚乐的非摇滚乐。

    政府控制着这些表演乐手的发型、衣着、吉他样式、调弦音色、鼓点节奏,在舞台上轻歌曼舞,没有愤怒。

    所以,到80年代,来自地下的崔,带着他的基诺乐队,一声惊雷“我们要改变!”

    真正改变苏联的摇滚乐出现了。

    85年,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给苏联带来了他的改革。

    崔的“我们要改变!”的声音正与其交相辉映。

    在崔的《血型》的歌声中,阿富汗战争终于走向了终结,后来,推动战争结束的戈尔巴乔夫亲自接见了崔,对他说:

    同志,改革和人民需要你的力量,我们一起努力吧。

    但实际上,即便是崔本人和他的摇滚乐,也未必能够得上政治革命或运动领袖的名号。

    他不过是在戈尔巴乔夫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唱出了这个国家年轻人的反叛意识。

    ©崔曾否认自己的歌有政治因素

    在电影[盛夏]里,崔和迈克常听的一个乐队叫地下丝绒,如果问摇滚乐是否真的曾经改变过世界,总让人想起“丝绒革命”。

    68年,正当苏联大军以坦克压过美丽而古老的捷克布拉格时,后来的捷克总统,也是丝绒革命的发起者哈维尔正在纽约听到了地下丝绒。

    他把地下丝绒带回了捷克,引发了后来以宇宙塑料人乐队为代表的整个“第二文化”的兴起。

    当宇宙塑料人后来被政府逮捕,哈维尔等人展开声援,声援活动很快就衍变成了这群异议分子推动捷克民主化的“丝绒革命”。

    ©捷克的丝绒革命

    哈维尔后来出狱后当选总统,他回忆起第一次听到摇滚乐时这样说:

    这种音乐有一种震撼人心的、使人不安的魔力,这是一种使人警醒的、由内心深处发出的真诚的生命体验,任何人只要精神尚未完全麻木,就能理解……我突然领悟到,不管这些人的语言多么粗,头发多么长,但真理在他们这边。

    山雨欲来之际,崔的摇滚或许没有直接改变苏联,但也一定意义上改变了苏联年轻人。

    就像他的一次失败的校园演出,崔还未开演便遭到警察软禁,引发了校园内歌迷群体轰轰烈烈的游行示威;

    就像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场演出,6万多年轻人聚集在莫斯科的卢日尼基体育场,高声齐唱:

    “我的手紧握成拳,如果还有火药,给我火”...“我们的心渴求着改变/我们的眼睛探寻改变”...“曾经缄默的人们,不再沉默”...

    就像他死后,依然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跑去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上找寻他的“追悼墙”,把思念和感谢写满整个墙壁。

    ©崔的“追悼墙”

    崔28岁死于车祸,虽然也有阴谋论认为他是死于保守派制造的车祸。

    一年之后,苏联就瓦解了。虽然他最终并没能等待到变革的到来,但他的《改变》仍然响彻在此后俄罗斯大大小小的抗议活动里。

    「崔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根烟。」、、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6 ) 《盛夏》:为什么“摇滚”总能让我们热泪盈眶

    对于摇滚乐的认识是从一些旧的报道中,是1989年的王府井,是“眼镜蛇”“面孔”整装待发的时候,是“唐朝”“黑豹”“呼吸”最初的模样,还有后来的何勇、张楚。那时候,他们都还年轻,骄傲不逊写在脸上。

    说起中国摇滚乐,他们便是最初的光芒。

    今年夏天,马东带着《乐队的夏天》横空出世,昔日的摇滚男儿转眼成了丈夫、父亲,谈起妻女的时候满眼柔情,回到音乐的时候又充满了力量。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有些音乐过去这么久了,听起来还会热泪盈眶。

    现在明白了,有些音乐不是好听,而是听那些音乐的时候我们正年轻,就像刺猬乐队唱的,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

    最近看了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作品《盛夏》,又叫《摇滚盛夏》。这是一部关于摇滚的电影,也是关于爱情和友情的电影。

    电影的背景是八十年代的列宁格勒,就像八十年代的王府井。一位年轻的音乐家维克多·崔被齐柏林和大卫.鲍伊的音乐吸引。和所有怀有梦想的音乐家一样,维克多·崔也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被写进摇滚的历史。机缘巧合,遇见了生命中的贵人,于是人生开始变得与众不同。

    作为俄罗斯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并不算是热门导演,他的作品也不多,在《盛夏》之前,还拍摄了《门徒》、《背叛》、《扮演受害者》、《尤里日》等电影。《盛夏》拍摄于2018年,是一部关于前苏联的摇滚回忆,和众多音乐一样,《盛夏》中有对时代的记录,有对摇滚音乐的记录,也有对八十年代中一个个热爱音乐的鲜活生命的记录。

    看完《盛夏》之后,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红勘演唱会的一些记录,那个年代真好,容纳了所有的疯狂和梦想,成就了永恒的记忆和不灭的希望。所谓的怀念,大概就是怀念那个时代的一切,因为那时我们正年轻。

    当然,摇滚乐在《盛夏》中除了作为背景音乐和声音之外,它还有一系列复杂的功能属性和意义象征:

    人物通过摇滚乐可以关联起特定生活空间中的动态行为。

    在摇滚乐的节奏律动中实现自然隐喻体现生命历程。

    以摇滚乐为纽带书写所处环境和时代的特点。

    摇滚乐和画面的组合唤起人们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向往。

    所以,《盛夏》绝不仅仅是一部“摇滚乐”电影,它包含了这四种不同的功能属性,将其串联起来,构成了整个前苏联八十年代的摇滚记忆。

    摇滚乐和行为:

    在电影中,直接受到摇滚乐影响的是维克多·崔,他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开源于齐柏林飞船和大卫·鲍伊,在老牌摇滚乐队的指引下,维克多·崔走进摇滚乐的高墙内。

    一半是梦想、一半是激情。试图冲破社会规则的苏联摇滚,肆意挥霍的青春和肉体,摒弃了所有和摇滚相关的标签,通过更加纯粹和直接的方式来表现苏联摇滚的力量。

    同样,受到音乐指引的还有维克多·崔遇见的麦克和他的妻子娜塔莎。他们的相遇犹如电光石火,让音乐的感召成为一种灵性的体验。如果

    此阶段的音乐是旧的历史和新的时代之间的分界,传统的苏联音乐已经被全球化的摩登时尚和自由摇滚裹挟,维克多·崔、麦克和娜塔莎他们的经历和情感便是苏联摇滚时代里的故事主题。

    无论是致敬翻唱还是MV式的拍摄手法,他们和音乐的故事都注定被写进历史,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并没有在电影中控诉时代,但在这样的背景中,很难不让人忽略电影的政治背景。

    在电影里,摇滚乐已然不是一种稳定的意向,而是从整个前苏联文化内部生长起来的文化元素,是前苏联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因此而决定了一部分人的行为和选择。

    摇滚乐和隐喻:

    摇滚乐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力量,和其他的音乐类型不同,摇滚乐代表着反叛。在这反叛的外衣下,摇滚乐又给很多故事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背景。

    在摇滚乐中,可以窥探到不甘寂寞的少年在音乐中燃烧青春,可以窥探到隐藏在俱乐部的烟雾缭绕中的梦想,可以窥探到用音乐的方式进行疯狂的发泄和反抗。摇滚乐,成就了苏联摇滚乐之父维克多.崔最美好的时光。

    电影中,摇滚乐代表着一种隐喻,比如对当下政治的隐喻,对社会禁锢的隐喻,对无趣生活的隐喻。这些隐喻是电影更深层的部分,也是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我看过很多借音乐之手来批判社会的电影,有些因为过于直接而落入俗套,有些因为角度刁钻而沉入历史。

    《盛夏》在隐喻上拿捏的恰到好处,整部电影看起来就像对一个特定群体的描述,实际上内容包含了那个时代的所有内容。爱情、友情、理想、抗争、选择等等,是年轻人的精神群像。

    电影没有刻意表达导演的政治观点,所有的隐喻都埋藏在音乐里,透过音乐,我们可以看见年轻一代真实的渴望。

    摇滚乐和时代: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人维索茨基病逝。此时,在圣彼得堡,维克多·崔和他的音乐正在走向舞台。

    历史就这样不经意的承前启后,前者是记忆,后者是当下。前后交织,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遗憾和可能。或许正是因为有了死亡,所以每个时代才有每个时代的意义。只是在八十年代的前苏联,摇滚代表的反叛力量是最璀璨的注脚。

    摇滚乐之所以特殊和时代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就像八十年代北京,中国摇滚崛起的年代。八十年代的前苏联,同样也是这样的情境。

    摇滚乐是一个时代的风景和符号,它注定成为那个时代永远的名词,不管后来的歌者如何演绎,都无法超越那个时代。因为那是一笔定格在历史中的精神财富,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精神状态。

    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我们的体验和获得都太容易,所有本来存在在生活中的激情都被网络冲散了。我们在网络上寻找志趣相投的人,通过文字和情绪来度量彼此之间的距离。而在那个遥远的八十年代,一切都是面对面,爱或者不爱,都是面对面解决的。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那么多的时代故事,或者说故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整部电影的节奏和氛围,苏联摇滚青年的八十年代,对比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地方。但由于每个国家的社会环境不同,这也使得《盛夏》多了一种不一样的表达。

    摇滚乐和怀旧:

    音乐和怀旧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实不单单是摇滚乐,今天听李宗盛、林忆莲、王菲等歌手巅峰时期的音乐依然是怀旧。就像我之前说的,我们怀旧,并不是那些音乐有多少,而是听那些音乐的时候,我们正年轻。

    看完《盛夏》之后,大致了解了一下八十年代的苏联,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由此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波动。九十年代初,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盛夏》其实也是时代的挽歌,它记录了八十年代最后的疯狂,所有的反叛都意味着新生。那时正年轻的人如今也已双鬓斑白,对他们来说,那个动荡的八十年代是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

    光彩照人的摇滚乐手,青春率性的自由表达,躁动的诗意,止乎于礼的怦然心动。麦克的妻子娜塔莎说,“我想吻维克多。”麦克说,“那你去啊。”在某种意义上,音乐消解了爱情的神圣,或者说,神圣的爱情有了另一种表达。而这一切,都只发生在八十年代的《盛夏》。

    写在最后:

    音乐结束了,激情和反叛的八十年代也结束了,留下了维克多·崔和他的音乐。就像无数个充满幻想和诗意的历史阶段一样,包裹着很多年轻的生命,让他们熠熠发光,然后又带着他们退出历史舞台,留下无数故事和传说,成为后来者的谈资。

     短评

    可看性很高,结尾鼓掌也如预期的激烈。一部前苏联80年代的摇滚回忆,黑白片的设定。摇滚、青春、伤感的爱情。歌很好听,有几段MV的处理方式也很嗨。还带着点摇滚对抗那个时代的暗喻,几个主演还都挺好看的。略遗憾就是结尾收到小情小爱,还是太小了。MV的方式也过多。四星。

    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会一直记得这个戛纳首映的午夜。初夏,海风。

    8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舒服,解气,1980年代,前苏联解体前的摇滚乐现状实录,硬摇滚老炮与帅气小清新共享一个女友,或许更乱的情感故事,真人电影与粉笔画的正确运用,MV与剧情片的正确混搭,很舒服,好久没看这么青春、真挚的摇滚电影了。试想了一下,要是有人拍80年代崔健这代人的故事,谁都拍不好,也拍不出那个年代的味道,那,我们就看看前苏联吧。

    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城市诗的方式拍了人物诗,音乐和打破第四道墙的形式选择,颜色和粉笔画。你根本察觉不到的长镜头,和你察觉得到的性性别爱情。

    11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写给听摇滚不能抖腿之地的靡靡之音。星河浩瀚,好时光坏时光,赶上了就是赶上了,你说鲍勃·迪伦和大卫·鲍伊五百年难出一个,但你自己何尝不是宇宙万年最独一无二的存在?东方既白,宿醉未消的你看着满地狼藉,都好似金满箱银满箱,你便脱去满身风尘,只身跳进这片时间之海,成全了不知谁的一世荣光。

    13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

    到一半也被视听迷惑以为是拍给我的电影,但越看越气,并无摇滚创作的刻画,也无Kino成长史,政治唯寥寥几笔,俄罗斯风味欠奉,焦点在V和M之间模糊渐无,MV伎俩黔驴技穷,黑白变彩毫无新意,最后变成了至小的爱情故事…麻烦不要蹭我们摇滚史流量OK?Name dropping,无话可说者的原罪。我摇滚kol我说了算

    16分钟前
    • 咯咯精
    • 较差

    战斗民族燃烧的摇滚在男主角monotone的说话和欠缺的灵气的呈现中稍打折扣;雨中的Perfect Day,海边篝火的Slackers,以及美丽的女主,还是青春的模样。音乐梗的可爱致敬想到Earl and Dying Girl的影迷梗。

    18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推荐

    2021-7-11重看。各种致敬翻唱在体制钳制下艰难求生并焕发出别样韵味,政治背景近乎刻意的虚焦(但仍隐晦提及)以及叙事的平板化,让影片重点落在黑白光影的澄澈和运镜的流畅、调度的娴熟上;mv式拍法契合动画、彩色、破第四堵墙的运用,在禁锢的现实中寻求超然、灵性、自由的世界,仿佛纵身一跃就能驰骋入无垠大海。仿佛重温了那一个个逼仄演出场所内外的心动故事,所有热力四溢的夏日夜晚路灯下影子的重叠,发酵的空气里满是一颗颗年轻灵魂的咆哮,那些年轻的光芒正如盛夏金色的辉光,在90年代到来之前尽情绽放;这位差点踏入27岁俱乐部的乐手结尾吟唱着“我知道我的树 不会生长超过一周”,在灯影里伤悲而深情地将目光投向那如风消逝的往事。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Cannes71# 这就是今年的「醉乡民谣」啊,虽说拍得实在太干净了点,但是它补上了「醉乡民谣」缺少的政治面向。就像夏天的雨水那样美好。好想直接把金棕榈发给这部……锁定个人年度十佳。

    2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生在红旗下,死在摇滚里。一个才华彼此吸引的柏拉图3P故事,维克托·崔成为苏联摇滚教父前的青涩爱情。叙事上弱了点,但视听形式不断打破常规,音乐丰富得就像盛夏的海水。“他没有死,他只是出去抽了支烟而已。”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黑白MV,视听技巧纯熟,特别是摄影手法醒目点燃全场,然而叙事沦为阶下囚。

    3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两星半。谢列布连尼科夫对于影像有着绝佳审美,驱动画面的能力更是天赋尽显。长镜头、打破第四道墙、超现实构想、画面内重新布局、开屏、黑白转彩色,各种手法的娴熟运用,都是那么美妙、那么令人欣喜。可这天籁般的律动不应该成为无视叙事的理由,不应该成为恣意表达情绪,丢掉精神内核的外套。

    35分钟前
    • HarperDie
    • 还行

    非摇滚乐迷看起来就是MV大集锦,不过镜头运动是真得流畅

    40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拍得真酷!!看完就像吃了柠檬味的爆炸糖,酸酸甜甜,在舌头上跳了好久的舞。是夏天的味道啊。

    45分钟前
    • 你sha不sha
    • 推荐

    昨天开玩笑说老了只能坐着pogo,结果今天发现简直po不出来。视听竭尽全力然而反而没有了摇滚乐的生涩原始生命力,内核又太过肤浅,对于这些真实人物的内心,导演似乎并无意走太深。

    48分钟前
    • 朱马查
    • 还行

    Beatles、David Bowie、Duran Duran、Lou Reed...一个献给摇滚Good Old Days的黑白情书,一个动荡年代自由灵魂的浪漫故事。里面刻意穿插的动画和致敬意味充足的唱片封面模仿,看得人很想流泪。或许依然会正襟危坐,在桎梏下活着去享受有限的欢乐;但有了音乐和那个盛夏,便不会再让人绝望和彷徨【Teo Yoo好让人惊喜。

    4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一部情感上充沛但电影感并不够的电影。大量的音乐并没能掩盖住电影本身的冗长感:对音乐这种氛围塑造工具的过度依赖性使用也让能够真正表达感情的诸多电影技法无"地"放矢-瑜不掩瑕

    54分钟前
    • Muyan
    • 还行

    你分给我的番茄汁水四溢,我送你的戒指情比金坚。护送一杯咖啡穿越整座城市,跃入一片大海从此绝不回头。谁都没管那番茄多丑,咖啡多凉,没有承诺的木戒却摘不下来,没有告别的海浪仍一去不回。那年大雨瓢泼,那日正襟危坐,那时你从台下望向我,声似寒蝉,心若焰火。后来我们几个,再也没能走出盛夏。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D+/ 作为一部电影,而且是传记电影,实在是太“薄”了。高开低走,看似大格局高饱和,实则全方位小聪明低密度。视听方面并没有想象中的圆融,更多是“听”凌驾于“视”之上的分裂感。面对这一类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反意识形态统治作品,内心真是不会有任何波动了。与其说是政治化的《醉乡民谣》不如说是填塞了政治又浮浅化的《醉乡民谣》。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被摁在板凳上的苏联摇滚与朋克,大海边肆意挥霍的青春与肉体,无处不在的自由曙光前夜感。难得的是异常之洁净,摒弃了标签式的音乐、性、酒精和迷药的混合体。音乐真好听,往常乐手与果的身份感,在女主面前不得不位置互换。

    1小时前
    • 水怪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