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帝国的毁灭

    帝国的毁灭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德国2004

    主演:布鲁诺·甘茨,茱莉安·柯勒,乌尔里希·马特斯,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如晴天,似雨天

    • 正片

      女子大小路之名侦探

    • 正片

      创始人之日

    • HD中字

      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到红书包女孩

    • DVD

      新独臂刀

    • HD高清

      独臂刀王

    • HD高清

      反收数特遣队

    • HD

      白莲邪神

     剧照

    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2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3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4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5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6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6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7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8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9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r\n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布鲁诺•甘茨BrunoGanz饰)和情妇爱娃(茱莉安•柯勒JulianeKöhler饰)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r\n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倍尔(科琳娜•哈弗奇CorinnaHarfouch饰)决心全家一起陪着元首殉葬。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r\n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

     长篇影评

     1 ) 帝国的毁灭

    战争最后的癫狂,希望逐渐湮灭的背后,信仰的盲目和狂热、人性的拷问和挣扎,在这座堡垒之中达到了巅峰,众生相的真实呈现出一副气势磅礴的画卷,将独裁者的残忍和血腥、将战争的暴虐和冷酷、将人物的挣扎和抗争展现出来。半纪录片的方式略显冗长,却足够真实而恢弘。
    分明只是在描述小小地堡中的短短12天,却拍出了大气磅礴的厚重历史感。对于希特勒和众多史实人物忠实冷静的刻画以及帝国陷落前的浮生百态足以令本片载入史册。

     2 ) 当恶魔走向终点

        当美国人把萨达姆从更应该是耗子居住的地洞里揪出来的时候,看着当年飞扬跋扈的独裁者的一副落魄样子,我竟也有了一丝恻隐之心。而当今年他那幅自己洗衣服的照片被英国小报披露后,我也为一个老人的晚年的凄凉动容。但是,想想他所制造的那些罪恶吧,他杀害了多少人,他又带给了多少家庭以死亡和凄凉。当恶魔走向终点,总是见令受害者大快人心的事情,他们的感受来得干脆真实,而对相对的局外人来说,感情就有些复杂了。描述希特勒最后日子的《帝国陷落》就因此,获得了不同的评价,陷入了巨大的争议。

        影片从一个相对“平民”的视角入手,由希特勒的女秘书特露德尔.容格的视角讲述了这位恶魔最后的日子。影片中的希特勒还是那个恶魔吗?他在最后的日子里显得如此无助与落魄,一只手在后背绝望的颤抖,佝偻的身体摇摇欲坠,心腹们的背叛令他歇斯底里。这就是走入末路的希特勒,和其他带有妄想心理的征服者一样,绝望又不甘心失败,在交织着自尊与自卑的心情下走向死亡。应该说看完这部影片感觉它并不是像先前看到的宣传那样是要为希特勒翻案,或是要不希特勒“还原成人”的影片。影片对战争还是一个明显的批评立场,同时冷酷的揭示着战争给德国人民造成的痛苦,以及战争中人性的丑陋和良知。
        在这部影片中从各个角度揭示了第三帝国行将陷落时,帝国人的状况,有那些政治家,有那些将军,更有那些平民。最让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帝国极端思想对孩子们的毒害,在最后的时刻,德军甚至将深受帝国思想熏陶德孩子们派上战场,片中几个孩子操纵着笨重德高射炮射杀坦克,而当战争开始的时候,绝望的一个女孩竟请求一个男孩将她打死,而男孩打死了那个女孩后竟也在不知所措中向自己的头颅开枪。是的,绝望,这是被包围的柏林中弥漫的情绪,绝望的将军们陆续自杀,绝望的前线士兵对稍有些反抗的平民无情的射杀,绝望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放纵的喝酒狂欢。最令人心悸的绝望是绝望的戈培尔的夫人亲手毒死她的六个孩子,这该是这样的不幸,她走进孩子们的房间,孩子们已被药物麻醉,不知道将要发生的可怕事情,接着她将装有氰化物的胶囊一个一个塞入孩子们的口中,并把它打碎,做完这件事,她也绝望的抽泣,接着绝望的跟丈夫自杀。影片就从这些片断中放映着第三帝国对人们的影响,反映着战争给人带来的苦痛和绝望。

        但是,影片也展现着希望,在展现着罪恶的同时展现着人性的点滴光芒。当一个日尔曼青年团的孩子从战场跑回家时,他母亲对他父亲说,“他发着高烧”,而父亲面带欣慰的说,“可他还活着!”。活着,就意味着希望,就意味着可以弥补过去的遗憾与错误,可以有幸福和快乐的可能。影片末尾,柏林防卫司令要大家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时,人们从战壕和屋中走出,孩子开始在废墟中奔跑。而片末,逃出的女秘书特露德尔骑着自行车,载着小男孩在一片温馨的阳光中前行。

        最后,晚年的特露德尔回忆说,在纽伦堡审判时,她才知道了德国人犯下的那些恐怖的罪行,她当时认为她是不知情的,当时的感觉只是震惊而没有负罪感。可是,当一天她经过一座纪念一个被纳粹处决的女孩的纪念碑时,她被震撼了,在她为希特勒工作的那年,这个女孩被处决,她突然明白了,“年轻不是借口”。当她说出这句话是,我有一丝感动,这毕竟是一个有良知的老人,而日尔曼民族也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他们在以后也诚心的对待他们曾经犯下的罪行。他们做到了,他们重新建立起了家园,他们也重新迎得了世人得尊重。作为中国人,我们总是为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对比而感叹,日本当年的参与者们也有不少人向中国人表示了忏悔,可是日本社会始终没有一种对那段历史真心忏悔的社会氛围,连许多曾经直接参与杀戮的人中都还有人冥顽不化,何况当时许多入德国的特露德尔这样的“间接”参与者了。

        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部反思历史的优秀影片,至于一些犹太人对影片中对希特勒过于人性化的描述的抗议,我完全可以理解,对于一个曾经对他们要斩尽杀绝的魔头,他们的愤怒理所当然,宽容并不意味着没有立场的饶恕。如果国内有人不能理解,那么想想吧,日本拍一部描写东条英机最后日子的影片,如果也展现他的可能令人产生同情的落魄一面,想必我们也是会义愤填膺的。事实上,如果在看这部影片开始,我还对希特勒的落魄有些触动的话,那么随着影片一步步揭示人民遭受的痛苦,我只能说这是希特勒应该承受的,为他所造成的罪恶他理应遭受这样绝望的折磨。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们都在做着我们的思考,做着我们的选择,做着我们的事。我们或许在不知不觉中会做出错误的事来,那么,当我们知道了我们曾经造成的错误时,我们是以当时的无意作为推脱的借口,还是勇敢的承认和弥补自己的错误?这或许不仅仅是个假想的问题。

     3 ) 冷静,严肃,纪实,扼腕

    二战题材的电影有很多,也有不少拍的很惨烈或很感人的,但是像《帝国的毁灭》这样强烈纪实风格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自然,它是出自冷静严谨的德国人之手。由正宗的德国人来演的纳粹和由德裔美国人甚至非德裔来演是绝对两样的。德国人的那种独特的冷静和纪律,信仰和职业道德是哼哈奔放的美国人绝对模仿不出来的,比如前几天看的《猎杀U-571》里的德军就是典型美国人演的。

    《帝国的毁灭》着重描述了希特勒的最后12天的历程,影片一部分取材于历史著作,更有一部分取材于片中的线索人物,希特勒的秘书Traudl Junge以及其他一些历史见证人的回忆录(诸如发生在地堡之外的剧情基本取材于军医Ernst-Günther Schenck的回忆录)。一个秘书的回忆录通常是基于亲身经历的,大是大非的史观问题牵涉较少,这就让《帝国的毁灭》中的希特勒比其他作品中的纯恶魔或喜剧角色更加有立体感,最大可能的从一个先前罕有的角度还原了这个历史风云人物的最后一刻。这也是本片最大的看点所在。

    片中绝大多数人物,上自希特勒和戈培尔,下至狼穴碉堡里的电工和柏林街头尽职的军医,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人物。影片的结尾用字幕交代了这每一个人物后来的命运,这给我带来的真实感和命运沉浮的感慨,是其他二战电影无法做到的。

    《帝国的毁灭》的第一主角自然是希特勒,其扮演者Bruno Ganz是著名的剧场出身的扎实演技派演员,为了演好希特勒,他专门花了四个月时间研究希特勒的生平和行为习惯,在电影中甚至出色的还原了希特勒那独特的奥地利口音德语。这个希特勒正如史书记载的一般狂热,在3小时长的影片中他大概对各将领歇斯底里了七八回,每一次都那么的传神,让我由衷的敬佩这位演员的功力。另外他对待秘书这样的助理人员又是和善宽容的,他与爱娃的爱情也是真挚的,显示出了一个真实人物的立体感。这些细节显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秘书回忆录的贡献。

    3个小时的时长,大部分场景都在底下碉堡中。可能会让人感到一些漫长和沉闷,但这正是强烈的纪实风格所需要的。Bruno Ganz出色的撑起了全片的主架,同样出彩的还有周围的几个人物,以爱娃与戈培尔一家最为突出。爱娃知道自己是来和希特勒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对轰炸置若罔闻,主持着一个个舞会和晚餐,坚强的用乐观的姿态活跃了这最后的12天的地堡内沮丧绝望的氛围。她和希特勒在临终前办的婚礼也是令人叹息,主持婚礼的牧师甚至要查看元首的身份证这样的细节再次印证了本片强烈的纪实性。以撰写回忆录的秘书的视角来看,爱娃是一个积极热情,和善温柔的人,自己慷慨赴死,同时又希望其他人能够好好的活下去。

    戈培尔一家是希特勒之外的另一个重心。戈培尔的演员貌如鹰隼,比我以往见到的所有戈培尔都要阴森恐怖。仅仅靠气息就已经锁定了纳粹宣传部长的不二人选。作为纳粹罪行的第二责任人,他冷酷无情的组织未成年的少年冲锋队去抵挡苏军的坦克,还发表了这样的结论:“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现在,该是他们为自己的选择献身的时候了。” 这句话不得不令人深思,战争责任是否就应该全推在希特勒和戈培尔身上?

    戈培尔夫人是一个气质高雅的狂热分子,在最后的几天她带着6个孩子住进了地堡。影片着重渲染了这天使般的6个小孩子,然后在最后一刻,戈培尔夫人坚决的毒死了自己的所有孩子,再与丈夫一起自杀。理由是:不能让孩子生活在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天空下。

    除此之外《帝国的毁灭》还描绘了一系列外围人物,如爱娃的妹夫,鼓噪逃跑的Hermann Fegelein,纳粹德国的经济领导人Albert Speer,希特勒高大的私人警卫员Otto Günsche,坚持冲锋到最后一刻的党卫军Wilhelm Mohnke,柏林守备总司令Helmuth Weidling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希姆莱、戈林、凯特尔等人。其中军医Ernst-Günther Schenck是作为发生在碉堡之外的所有剧情的线索人物存在的。柏林已成为人间地狱,他目睹宪兵队肆意以“不抵抗苏军的逃兵”名义处决平民,也目睹了一些甘愿为第三帝国陪葬的狂热年轻人。

    在这些年轻人中间有《帝国的毁灭》中唯一的非真实人物,12岁的“希特勒敢死队”队员Peter Kranz。本片对他施以浓墨重彩,描述了他从一个被洗脑的无所畏惧的小敢死队,甚至因为摧毁了苏军坦克而被希特勒授勋,直到珍视生命勇敢生存的转变过程。影片最末的场景也是他和线索人物秘书Traudl Junge骑着自行车,迎着初升的阳光,脱离了重重包围。

    事实上这个人物也是有原型的,那便是下面这张真实的历史照片,左侧的希特勒在1945年的柏林为据称是最年轻的铁十字勋章获得者,12岁的 Alfred Czech授勋。然而真实的历史毕竟不会像电影中结局那般美好,我们无从知道这个孩子的命运,很可能他没能在战争中幸存。不禁再次扼腕。

    http://www.fatdudu.com/2011/02/der-untergang/images/

    在影片的最末,白发苍苍的Traudl Junge在采访中说道:“当我在纽伦堡审判知道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这一最震撼我的事实,但我看不出与我的过去有任何关联。我没有罪,也不知道那些事。直到有一天我经过树立的索菲萧尔纪念碑,看到她是和我同年出生,在我开始当希特勒秘书那年,她被处决了。这时我才发现,年轻并不是借口。”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4 ) 尼禄法令——希特勒最后的疯狂呓语

    本文授权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编辑并发表。本来这篇要写日志,但日志草稿有别的东西,想给一本关于第三帝国末路的书写个读书笔记,但也似乎没办法写,就把相关内容写在这里吧

    导语

    人性之深渊不可凝视,在这样的深渊中,毁灭欲是一个绕不开的人性之恶。暴力,打砸抢这类的行为背后都可以看到毁灭欲的影子。当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有毁灭欲时,造成的灾难可能就更大一些。古罗马的皇帝尼禄因为一些不可名状的原因把罗马城点了,从此遗臭万年。不过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相对应的破坏力也不很发达,就算是有人想毁灭世界,也顶多毁了一家一城而已,比如崇祯皇帝上吊之前砍了自己的几个公主,诸如此类的,也就这样了。

    那么,到了技术发达的20世纪,如果有人的毁灭欲爆棚,会怎么样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纳粹党真的有一个毁灭德国的计划,被称为“尼禄法令”。提出这个计划的人是希特勒,但这样玉石俱焚同归于尽的疯狂念头根本无法得到执行,再加上纳粹败亡的过于迅速,这样的“尼禄法令”也就根本没有实施,只是沦为了历史上的疯人疯语。

    1945年3月20日,希特勒检阅在劳班立下战功的希特勒青年团员,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如果我们失败了,要拉上整个世界给我们陪葬”

    关于希特勒的心理,相关的各种研究和不靠谱的说法满天飞,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希特勒不止一次地说,“如果战争失败了,那么整个世界都要为我们殉葬”。时间到了1945年,纳粹德国的战败已经确凿无疑了,希特勒这个时候开始很严肃地考虑“毁灭世界”这样的事情。当然,那个时候的纳粹毁灭不了世界,能毁灭的也就只有盟军苏军的战俘,全德国的军队和民众,当然还有他们自己。

    1945年元旦,纳粹德国试图在“底板行动”中用空袭扭转战局,但未能如愿。元旦当天的挫败预示着这一年的流年不利。关于底板行动,本公众号2018年元旦发过文章《底板行动:二战德国空军的绝唱(附尼伯龙根工厂新年贺词)》

    所以在1945年初,希特勒开始有计划地毁掉他能毁掉的一切了。2月,宣传部长戈培尔鼓动希特勒废除《日内瓦公约》,在戈培尔看来,德国之所以沦为现在的田地,都是因为士兵作战不勇敢。如果士兵们知道他们在沦为战俘后将得不到任何的保护(战俘受《日内瓦公约》的保护),他们就会更勇敢地与敌人战斗。不过,戈培尔疯了,元首身边的将军和一众纳粹高官还没完全疯掉,在这些人的全力劝说下,戈培尔和元首最终没有走向“自绝于世界”的道路。

    在戈培尔和希特勒看来,德军的投降是因为“对战俘太好了”

    《尼禄法令》

    《尼禄法令》的核心内容是彻底地破坏德国的工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电力,水管系统等。猛一看,这似乎就是焦土政策的延续。德军在1943年逐步从苏联撤退时就在实行这样的焦土政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资源被敌人所用,减缓苏联红军追击的速度。这样的焦土政策在军事上是有意义的,所以也就得到了德军的执行。

    1943年冬,德军用这种“枕木破坏车”来系统地破坏乌克兰地区的铁路,相关内容请参阅本公众号《铁流: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铁路运输小考证》

    到了1944年8月,盟军兵临巴黎城下。希特勒决心炸毁巴黎,“让盟军只能得到巴黎的废墟”。德军城防司令肖尔蒂茨将军接到了命令,在巴黎的各大历史建筑和纪念碑上安放炸药。摧毁历史文物在军事上毫无意义,这纯粹只是希特勒“我不好过,别人也别想好过”的毁灭欲发作而已。最终,肖尔蒂茨将军决定留下巴黎,向盟军投降。因为这个举动,他被纳粹德国缺席判处死刑,但也被称为“巴黎的守护者”而在战后的法国声名远扬。事实上,肖尔蒂茨在东线作战时执行焦土政策相当无情和彻底,“巴黎的守护者”并非对所有的地方都一视同仁。

    签署投降书的巴黎城防司令肖尔蒂茨将军

    从毁灭东线的村庄到毁灭巴黎,变化的不仅是焦土政策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变化。基于务实的冷酷让位于单纯的毁灭欲,这也就是“毁灭巴黎”的命令不能被彻底执行的原因。如果硬要说“毁灭巴黎”有一丝理性成分在,那就是这里过去不是德国人繁衍生息的地方,摧毁这里对德国人而言,并没什么物质上的损失。 但是到了1945年3月,希特勒签署的《尼禄法令》是根本不想给德国人留活路了。关于这一点,希特勒在一些私人谈话中流露过他为什么如此憎恶德国人,希特勒说:“如果战争失败,德意志民族也将灭亡。没有必要为这个民族维持最原始的生存基础,恰恰相反,最好我们亲自动手把这些基础毁灭掉,因为这个民族将被证明是最软弱的民族。” 也是在1945年3月,希特勒同参谋总长古德里安将军的争吵中,还恶狠狠地说:“我这一生都在为德国人民而苦苦奋斗”。那么,希特勒到底爱不爱德国人呢?他自己当然不可能给口头答案,但在历史中,他用尼禄法令回答了这个问题。 1945年3月18日,纳粹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抵达元首地堡,参加夜间战局研讨会。他带来了一篇3天前就写好的备忘录,准备呈送希特勒,备忘录上写着这样的内容—— “预计在6到8周内,德国经济将无可避免地总崩溃。到了那时,战争也就结束了......人民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履行了义务,并且在远比以往任何一场战争都要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任务”,施佩尔写道,“我们有义务将所有能够保障人民在遥远将来重建德国的条件留给人民。”

    纳粹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图右)在1942年的一张照片

    希特勒看完这个备忘录之后一言不发,随后就签署了前文中提到的《尼禄法令》。这样的命令被立即下达到了国防军指挥部,又从那里被传达给前线和后方所有能联系上的指挥官。在当时,极少数狂热的纳粹分子试图认真地执行这样的命令,但绝大多数官员都对这条命令视若无睹。如果关系到生存的基础设施都要没有了,他们自己的生存就要受到严重的威胁。毕竟,绝大多数德国人,包括绝大多数曾经忠于元首的人,并不想为希特勒殉葬。

    施佩尔的努力

    施佩尔在得知《尼禄法令》的内容之后,认定了这将“给德国人民判死刑”,于是施佩尔尽自己一切所能派助手往返于柏林和前线,告诉当地官员一些工厂和基础设施对德军的调动和战斗至关重要,不要摧毁。到了3月27日晚间,施佩尔接到了觐见希特勒的命令,他遭到了希特勒的质问,后者怀疑施佩尔的忠诚,并威胁他“如果不执行尼禄法令,将以叛国罪论处”。施佩尔面对希特勒咄咄逼人的盘问,首先说自己绝对忠于元首,而且自己决不相信战争已经失败了,仅仅是这样的表态就已经让希特勒感动到不行了。于是施佩尔趁热打铁,要求希特勒将尼禄法令的监督权授予自己,希特勒也答应了。 于是,施佩尔用这样的权利在德国境内奔走呼号,全力地阻止尼禄法令实施。当时,德军B集团军群被包围在鲁尔工业区,这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了。施佩尔要求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在战斗时远离工厂。施佩尔重新起草了一份破坏命令,争取使工业设施处于瘫痪状态而不是全面破坏。不仅如此,他在1945年4月发表的演说中,禁止继续进行破坏,并号召武装部队枪毙所有违背这项命令的人。有了这些强制措施,德国的工业设施和基本生活设施终于得以保全。

    视察时在门口坐下休息的纳粹军备部长施佩尔

    在做所有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施佩尔愈发觉得希特勒不可理喻的疯狂会随时爆发,届时一切将不可收拾。于是他萌发了刺杀希特勒的念头。当时希特勒已经住进了柏林的元首地堡,施佩尔的计划是从地堡的通风口向里灌毒气或者投放挥发性毒药,杀死地堡内包括希特勒在内的所有人。但是,希特勒在经历了720谋杀案之后变得风声鹤唳,对任何可能的危险都谨小慎微。地堡的通风口远离地面,这种情况下,刺杀希特勒的想法也就落空了。

    元首地堡,那个带尖顶的建筑侧面就是地堡的通风口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施佩尔并不需要多大的努力就可以阻止希特勒的尼禄法案。如前所述,稍有理智的德国人并不想要追随元首去瓦尔哈拉,保证战后的最基本生活条件这件事情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除此之外,1945年3到4月间,盟军和苏军进攻迅速,纳粹德国很快土崩瓦解。就算是有人想要破坏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

    1945年4月20日,施佩尔作为纳粹的高官出席了希特勒最后的一个生日聚会,两天后,希特勒决定留守柏林直到自杀。4月24日,施佩尔来到柏林同希特勒做最后的告别。在同希特勒的谈话中,施佩尔坦言自己并没有遵照尼禄法令毁灭德国,而希特勒也没有处死他。到了这个时候,谈论“毁灭德国”远不如“元首必须留在柏林”或者“施泰纳去了哪里”重要了。

    电影《帝国的毁灭》当中的希特勒(前)和施佩尔(后)

    1945年5月向盟军投降时的施佩尔(左),希特勒的继承人、新任德国元首邓尼茨海军元帅(中),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大将(右)。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7天后,德军无条件投降。希特勒那个在濒临灭亡时提出的尼禄法令,就这样化作了历史的云烟。有些历史著作说,纳粹德国的历史对人类是一个警示,它告诉后人,人类曾经那么残忍。 但是人类的可悲之处在于,人性的深渊一直都在。所谓太阳之下无新事,诸如纳粹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在后世反复的上演,有些甚至比《尼禄法令》还要丧心病狂。看起来,人类不但曾经那么残忍,大约还将一直残忍下去吧。

    比如网上一些“野生国师”所发的这种疯狂言论,实在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完)

     5 ) “恶魔”的本来面目

        2004年德国电影工作者以他们一贯严谨的态度,为全世界观众奉献了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帝国的毁灭》。这部电影以希特勒为主角,讲述了在柏林被苏军攻陷前夕,希特勒和他的将领在柏林地堡下的最后日子。

    背景

        1944年夏,整个二战战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线,英、美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发动诺曼底登陆战;而东线苏联军队也开始越过国境线,由被动防御转入主动进攻。西线的盟军和东线的苏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攻克柏林。而此时,由于西线的盟军受到德军的顽强抵挡,所以美、英军队进展极为缓慢。这给东线的苏军创造了攻克柏林的先决条件。苏军在东线首先发动了巴格拉季昂战役,机械化坦克兵团从白俄罗斯迅速闪击到维斯瓦河,兵临华沙城下。然后,苏军又冒着德军“虎王”式坦克的猛烈炮火,踏过了波德平原,抵达奥得河,距柏林只有60公里。
        在东线作战的有两支苏联军队,一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由朱可夫元帅指挥;一支乌克兰第1方面军,由科涅夫元帅指挥。最高统帅部于1945年4月1日,从两军的驻地分界处划起,一直到柏林东南60公里的吕本,谁率先打到这里,谁的部队就担当攻克柏林的重任。开始,朱可夫的部队被称为“柏林之锁”的塞洛高地所阻,而科涅夫的部队已顺利地渡过了尼斯河,抢占了攻克柏林的先机。4月17日晚,斯大林在电话中希望科涅夫能让朱可夫的部队通过其方面军地段上的突破口攻入柏林,但被科涅夫以那样将占去许多时间并造成部队的混乱为由婉拒,并最终使斯大林同意让他的两个坦克集团军转向柏林协助攻击。就在科涅夫以为胜券在握时,朱可夫的部队攻下了塞洛高地,并抢占了通往国会大厦的要冲安加尔特车站。
        最终,朱可夫的部队笑到了最后。1945年4月30日21时50分,苏军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在德国首都柏林国会大厦的圆形拱顶上升起了一面苏联国旗。这标志着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首都被已被苏军彻底攻陷。

    关于影片

        1945年4月15日凌晨5时,苏军打响了攻克柏林的战役。4月20 日,在盟军猛烈的炮火下,希特勒在柏林的地堡下度过了他56岁的生日。4月29日,柏林城已成为一片火海,希特勒和他的情妇爱娃·布劳恩在他的地堡里完成了他们的婚礼。就在希特勒和爱娃正式结婚后的第二天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和爱娃服氰化钾毒丸自杀。希特勒在吞入第二颗毒丸后,用手枪向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10分钟后,侍卫们将希特勒和爱娃的尸体拖出暗堡,放进总理府花园被炸开的一个弹坑中,倒上汽油焚烧。
        影片《帝国的毁灭》就是围绕希特勒生命中最后的十二天展开的。其主要情节来自于希特勒的贴身秘书劳德·荣格,她从1942年开始直至离开地堡一直在希特勒的身边工作,还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此外,另两位仍然在世的地堡人员,希特勒的电话接线员和军官弗莱达上校的日记和回忆也为影片提供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史料。这些都使《帝国的毁灭》成为一部忠实再现历史场面的优秀电影。
        除了吸引眼球的题材,扎实的历史素材,超强的制作班底和一流的演员也是影片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影片的编剧伯恩·伊钦格本身是德国电影重量级的制片人,这一次他亲自操刀撰写了影片的剧本。而主演希特勒的演员布鲁诺·冈茨是德国非常著名的演技派演员,相信很多人对他主演的《柏林苍穹下》那个穿着呢子大衣的天使仍然记忆犹新。
        《帝国的毁灭》虽然在德国上映时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绩,但媒体和评论界对影片褒贬不一。对于影片真实再现了某些历史场景以及对希特勒的“人性”化刻画都遭到了非议,认为这有可能意味着德国民族主义和新纳粹势力的抬头。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影片的珍贵之处。《帝国的毁灭》和好莱坞的战争片在处理手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并没有刻意营造战争的大场面,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人物的刻画上。所以,透过影片我们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希特勒和戈陪尔。
     
    希特勒

        自从二战结束后,希特勒及其党羽在大多数人们心中一直是以战争魔鬼的面目出现的,这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他们的形象。虽然他们在人类历史上犯下的滔天罪行,但也绝不能因为这个理由就忽视了他们身上“人”的概念。希特勒无论怎样残忍可怕,他首先还只是一个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人类的情感。而《帝国的毁灭》正是还原了希特勒的本来面目,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面对自己一手建立的帝国就要灭亡的时候,希特勒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也同样表现出了一般人的恐惧和绝望。当他听说戈林和希姆莱背着他和盟军媾和的时候,他的那种歇斯底里的表现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惶恐。而戈陪尔最为希特勒的支持者,在最后的关头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和夫人一起毒杀了自己的儿女后双双自杀,也用实际行动追随了希特勒和他们的共同追求——国家社会主义。影片的最后,当活下来的将领和士兵中有人听到希特勒自尽和德国投降的消息时,立即把手枪对准了自己。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举动正是狂热的军国主义的表现。但我认为,在战争中,任何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自杀和倭国军人的剖腹,黄继光堵枪眼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对一种信念的执着,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信念本身有好坏之分,但战场上的军人都势必把自己一方的信念当作最正确的,最终结的,所以他们才能在战争不利己的情况下,把枪口和刀刃对向自己。
        60年后,再回头看希特勒,是历史选择了他。而德国法西斯的产生也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是20世纪30年代多种因素催生的产物。作为一战后的战败国,德国人需要一个由强权领导人统治的国家。他们希望通过强有力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恢复德国昔日的辉煌。因此,希特勒在还没上台前的拉票运动中,就不断向德国人民灌输法西斯党的助主张,希望国家统一,重视国家利益。这一切都让德国人民觉得是那么地有吸引力。后来,当希特勒大权在握,他就着手建立一个极权国家,他消灭了所有反对党,建立了盖世太保,逮捕了成千上万的政治反对派并残杀了大量的犹太人。在他看来,犹太人罪孽深重,德国近代史上的种种不幸,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犹太人造成的。正是希特勒激发了德国人的民族主义热情,所以大战一开始,就有大批的德国青年愿意为祖国、为希特勒贡献自己的生命。
        最终,希特勒作为失败的一方永远地告别了历史的舞台,而书写历史的权利自然落到了胜利的者的一方。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假如当年失败的不是希特勒,而是英、法他们的,历史又将是怎样一幅图景,这谁也不敢想象。事实上,在战争的初期,英、法甚至包括苏联,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并不比希特勒的高尚多少。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当年的“侵略者”。
        通过电影,我们要做是以史为鉴,不让悲剧重演,而不是关心布鲁诺·冈茨是不是把希特勒演得太像了。

     6 ) 《帝国的毁灭》人物图鉴

    虽则《帝国的毁灭》完美复原了人物形象和造型,使熟悉二战史的人可一望而知。但对于我等二战小白,大量的人物在其中,辨不清姓名身份。特整理图鉴,以兹备查。(资料来源是百度百科)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爱娃·布劳恩(Eva Braun)

    阿道夫·希特勒的妻子

    特劳德·琼格(Traudl Junge)

    希特勒的秘书

    盖尔达·克里斯蒂安(Gerda Christian)

    希特勒的秘书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

    纳粹德国时期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擅长讲演,被称为“宣传的天才”、“纳粹喉舌”,以铁腕捍卫希特勒政权和维持第三帝国的体制,被认为是“创造希特勒的人”。

    赫尔曼·威廉·戈林(Hermann Göring)

    德国空军总司令、“盖世太保”首长、“四年计划”负责人、国会议长、冲锋队总指挥、经济部长、普鲁士邦总理等跨及党政军三部门的诸多重要职务,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

    历任纳粹党卫队队长、党卫队帝国长官、纳粹德国秘密警察(音译为盖世太保)首脑、警察总监、内政部长等要职,先后兼任德国预备集团军司令、上莱茵集团军群司令和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他是对欧洲600万犹太人、同性恋者、共产党人和20万至50万罗姆人的大屠杀以及德国对苏联的东方总计划的倡导者和鼓动者。德国《明镜》周刊中对希姆莱的评价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

    赫尔曼·费格莱因(Hermann Fegelein)

    党卫军骑兵部队的首任指挥官,1944年任希姆莱的联络官

    马丁·鲍曼(Martin Bormann)

    纳粹“二号战犯”,纳粹党秘书长、希特勒私人秘书,他掌握着纳粹党的钱袋子,人称“元首的影子”。

    威廉·布格道夫(Wilhelm Burgdorf)

    希特勒的第一副官

    汉斯·克莱勃斯(Hans Krebs)

    陆军参谋总长

    威廉·凯特尔(Wilhelm Keitel)

    德军最高统帅部总长,元帅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Alfred Jodl)

    陆军大将,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威廉·凯特尔的副手

    海因茨·林格(Heinz Linge)

    希特勒的侍从、管家

    奥托·京舍(Otto Günsche)

    希特勒的私人副官

    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

    纳粹德国空军元帅,也是纳粹德国最后一位空军总司令

    阿尔伯特·斯佩尔(Albert Speer)

    德国建筑师,纳粹德国装备部长以及帝国经济领导人

    路德维希·魏德林(Helmuth Otto Ludwig Weidling)

    第56装甲军军长,柏林城防司令

    威廉·蒙克(Wilhelm Mohnke)

    纳粹德国的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

    沃尔特·赫威尔(Walter Hewel)

    外交官

    恩斯特·京特·申克(Prof. Ernst-Günther Schenck)

    党卫军旗队长、党卫军和国防军营养顾问

    卡尔·科勒(Karl Koller)

    德国空军上将,空军参谋长

    汉斯·弗里茨舍(H. Fritzsche)

    戈培尔宣传部的官员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 Vasily Ivanovich Chuikov )

    苏军总参谋长

     短评

    六百人的资料馆大厅几乎座无虚席,所有人安静的看完这部沉重、冷静、真实、严肃、压抑、沉闷、悲痛、漫长、痛苦的希特勒最后12天。历史重现,战争无情,电影还原的细节以及演员的表演都值得深刻铭记

    6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

    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这是一部伟大、勇敢、详尽、不煽情的电影。演赫曼的Thomas Kretschmann是个很帅的德国军官专业户,在《钢琴师》《刺杀希特勒》里都看到他。

    13分钟前
    • yuanhan
    • 力荐

    素材啊 拿根帮帮捅死他! 尼玛死渣渣斯大林 好棒好棒的我到河北省来!!

    18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一部勇敢的片子。

    19分钟前
    • TJ
    • 力荐

    带给我的震撼比任何一部同类都来要得深刻

    22分钟前
    • 达立
    • 力荐

    absolutely fair and objective

    2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除了元首全是渣渣 完全是因为鬼畜的二次元才看这片的

    27分钟前
    • moer
    • 还行

    渣渣,尼玛死!拿根帮帮捅死他!ps:男主很牛逼,一个瑞士人把元首的上奥地利加巴伐口音说的那么好。

    32分钟前
    • Österarm
    • 力荐

    该片将希特勒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不再让所谓的“魔鬼”充当人类良心的替罪羊。

    36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当年共我阅兵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戈培尔:“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

    37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我到河北省来

    3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元首最后的失意时刻,帝国毁灭的萧条前夕。Bruno Ganz演技精湛!从第三帝国的视角出发,竟对元首一丝同情。对元首的赤胆忠心,至死效忠,负隅顽抗,自杀殉葬,与丢兵弃将,谋求保命,违令背叛的对比引发触动和深思。纳粹德国虽注定失败,但其宣扬的思想和形式化符号及精神却成功根植到每个人的骨子里。

    43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落幕的时候你必须站在舞台上,我庆幸我不知道一直信仰的东西突然倒塌了的感觉。全片两个半小时可是没有感觉丝毫拖沓冗长,直击心灵的点接连不断,真的很久很久没有过不暂停一口气看完这么长的片子了。真实、痛苦。

    48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B】绝望下的人性百态,没什么剧情,拍的更像是纪录片,而且我觉得是不是有美化纳粹的嫌疑?总之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向来对政治军事题材不感冒。PS.在看完N个恶搞元首愤怒的视频后,已经无法直视那段发飙戏了= =

    49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自从有了元首的愤怒系列 我再也不能好好看这个了

    51分钟前
    • |
    • 力荐

    即使是从传记电影的角度去讲述,本片也显得过于漫长和沉闷..剪辑上下的功夫不够,但是演员们的演技都十分到位.希特勒的奥地利沙哑口音还原得很好,歇斯底里时候的声音连我这个老德国听起来都有些吃力.战争场面不能算壮观,只能说是逼真地还原了一些场景..疯狂和破败错落有序,为那些小细节给四星

    5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罪孽者歇斯底里的信仰,没有任何煽情的渲染,可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赤裸裸沉痛与残酷的直感。

    59分钟前
    • Ragdoll™
    • 力荐

    他们说我的萌点都是渣渣!!

    1小时前
    • 六壁坂
    • 力荐

    挺客观,偏冗长

    1小时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