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凭空而来

    凭空而来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德国,法国2017

    主演:黛安·克鲁格,丹尼斯·莫斯奇托,纽曼·阿卡,萨米娅·穆里尔·产肯,约翰内斯·克里施,乌尔里希·图库尔,乌尔里奇·布兰德霍夫,汉娜·希尔斯多夫,亚尼斯·伊科诺米季斯,希尔·艾罗格路,杰西卡·麦金泰尔,拉斐尔·桑塔纳 

    导演:法提赫·阿金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恶到必除

    • HD

      羔羊游戏国语

    • HD中字

      布朗克斯的故事

    • HD中字

      致命真相

    • HD

      力王1992

    • HD

      陷阱2015

    • TC抢先版

      扫黑·决不放弃

    • HD

      扎职

     剧照

    凭空而来 剧照 NO.1凭空而来 剧照 NO.2凭空而来 剧照 NO.3凭空而来 剧照 NO.4凭空而来 剧照 NO.5凭空而来 剧照 NO.6凭空而来 剧照 NO.16凭空而来 剧照 NO.17凭空而来 剧照 NO.18凭空而来 剧照 NO.19凭空而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卡嘉(黛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饰)曾经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然而,一场可怕的恐怖袭击让她在瞬间失去了丈夫奴里(努曼·阿卡尔 Numan Acar 饰)和年幼孩子。爆炸的始作俑者是一对“新纳粹分子”情侣艾达(汉娜·希尔斯多夫 Hanna Hilsdorf 饰)和安德烈(乌尔里奇·布兰德霍夫 Ulrich Brandhoff 饰),两人很快就遭到了逮捕等待庭审。   在庭审中,艾达和安德烈的律师指出卡嘉夫妇曾经参与过贩毒活动,同时他们自己也曾经吸食过毒品,这一劣迹的曝光直接影响了法官对案情的判断,最终,这对情侣因为证据不足而被无罪释放。悲愤和绝望之中,卡嘉决定通过自己的双手来为家人们报仇。

     长篇影评

     1 ) 新马克思

    纳粹党Nazi Party---德国法西斯政党。即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曾译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国社党)。 美国新纳粹党形成原因 二战结束后,纳粹主义运动受到重创。在美国的新纳粹叫三K党。全球多数国家都不承认纳粹主义者在本国的政治权利,不准举行游行集会,对其运动都采取镇压政策。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纳粹主义者的政治权利限制有所松动,有部分美国议员提出“纳粹主义者也应该享有基本政治权利,不该限制其人权”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新纳粹势力和共产主义流派“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都被允许在美国国内举行游行集会,他们的政治权利也得到了保障,没有了人权限制。 作为上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看到自己构建的社会模型被如此落地,肯定想爬出来,和哥几个聊聊。不能拿我的观点去搞民族屠杀和侵略啊。还好有中国,不以侵略为手段的社会主义阳谋,乃真君子。 面对恶人必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不用哔哔赖赖,如果非要到上帝那讨个说法,我就是送他去见上帝的那个人. 重要台词 “如果您知道这是你儿子干的,还会去警局么”“我知道是他干的”

     2 ) 凭空而来

    这些袭击背后唯一的原因就是,这些受害者都不是具有“正统德国血脉之人”。 ©[凭空而来]只身复仇的女主角 德裔的女主角卡佳要承受同时失去土耳其裔的丈夫和儿子的苦难,因为一对金发碧眼的年轻新纳粹夫妻在丈夫办公室门前放置了一枚炸弹。 当漫长而僵化的司法过程终无法实现卡佳渴求的正义,她选择了以相同的方式炸掉凶手和自己。 蔚蓝的海边,是冒着浓浓黑烟燃烧着的白色房车,轻快的歌声响起,似乎消解了一丝阴霾。 ©[凭空而来]结尾 但,没有和解。 有的是尖锐的对立,以血祭血的愤怒,生生不息的憎恨,以及不断回环的肃杀。 作为土耳其裔德国人的导演法提赫·阿金是悲观的,但也是敏锐的。 ©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裔导演,法提赫·阿金 以尖锐的方式发出悲鸣和呐喊的[凭空而来],迫使着你不得不去正视、去思考欧洲正在愈演愈烈的新纳粹势力。 或许总有人不屑一顾地觉得新纳粹只是不成气候的一小撮—— 但就像当初希勒特成立纳粹党、甚或该党议席不断增加时,没有人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① 光头党?街头年轻混混? 说是,德国球队在国际赛事上赢球时,即使是再激动的球迷,也没有人敢高喊“德国最强”、“德意志万岁”的。 因为一定会引来周围人的侧目和纷纷议论:“什么?你是光头党吗?想要复兴纳粹?” 至少可以说明,在当下的德国,人们普遍很警惕,新纳粹当然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但这件事更让我好奇的是,光头党是怎么开始和新纳粹画上等号的。 毕竟,兴起于60年代英国伦敦的光头党(Skinhead),在当时还只是占据了一席之地的青年亚文化的一支。 ©60年代伦敦光头党的典型装扮 出生于工人阶层,剃光头,穿背带裤、马丁靴,听牙买加雷鬼乐的光头党青年们,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诉求。 他们最多算得上是精力过剩,喜欢在街头搞点事,发泄下作为底层的愤怒和精力的一代。 在谱系上属于和摩登族(Mod)、朋克青年(Punk)同一类的群体。 而新纳粹(Neo-Nazism),大多是极端民族/种族主义者,旨在延续纳粹精神,保持种族纯粹,强调的是本种族的优越。 为区别希特勒时候的纳粹主义,在前面冠之以“新”,或有时也以极端右翼的名字出现。 但从光头党发展到新纳粹的这一派系,总免不了让人觉得,新纳粹也同样是精力过剩、无处发泄的一个群体。 就像是[这就是英格兰]、[英国制造]里,英国的光头党们。 ©[这就是英格兰]里的光头党们 [这就是英格兰]的时代背景是80年代初的英国,撒切尔夫人带着她的“新保守主义”上台。 小男主的父亲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英国对外战争,经济仍然是一蹶不振,难见好转。 彼时失业人口倒是每月见长,最终达到了自大萧条以来300多万的最高数字。 整个社会的不安氛围,就如同英国那潮湿的海风,遍布英格兰岛。 ©摄影师镜头下80年代的失业青年 在街头迷茫又愤怒的失业青年们,就差一个理由,就能一点即着。 而这时,鼓吹排外,反对外来移民的新纳粹思潮适时而生。 就像电影里一个光头党大佬演讲所说: 我们参加蠢得要死的战争,各个要么送死,要么失业,还尽是欢迎外来移民,抢占了我们的工作,把英格兰拱手让人。 ©[这就是英格兰]光头党愤怒的演讲 所以,一部分激进的光头党揭竿而起了,将反对移民演变为暴力事件,而种族主义也借此时机取得了复兴。 事实上,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欧洲各国急缺劳动力的情形下 到80年代,英国的光头党文化又迅速对外扩张,法国、前东德地区、西班牙、芬兰、丹麦、挪威等整个欧洲都有了光头党。 德国的[格斗女孩]、[前任领袖]讲的都是新纳粹主义怎样成为了普通青年的政治信仰和未来依托。 ©[格斗女孩]的家 丹麦的[兄弟情]通过一段光头党内的同性爱情,展现在丹麦光头党的势力和对年轻人的影响。 ©[兄弟情]里的光头党集会情景 每个心中有怒的年轻人都握紧了拳头,燃红了眉眼,将生存的压力、未来的无望,寄托在狂热的种族主义上。 他们举起枪,抛下炸药,才有了[凭空而来]那样忧心忡忡的呼喊和警戒。 ② 新纳粹,近未来势力浪潮? 2016年末的德国科隆跨年夜,本该热闹平和的新年关头,却发生了近百名女性被抢劫、猥亵、性侵的恶性事件。 哦,难民。 2011年夏天的挪威,正在奥斯陆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在一瞬间被炸成烟花,77人遇难。 呵,新纳粹。 或许恶魔从来都是双生子。 就像近90年前,希特勒也是在经济大萧条、大量外来人口的背景下,利用仇恨移民的民众情绪,得以上台。 而今的欧洲,难民的大量涌入、整体经济的停滞不前,很难说阿金的[凭空而来]不是一张未来图景预言。 两方极端势力对立的越尖锐,彼此仇恨越生生不息,便越是培育新纳粹的绝好土壤。 ©在德国,一场反对穆斯林和移民的抗议集会 当人们对欧洲新纳粹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社会底层的、在街头闹事的成群结队的小混混时—— [凭空而来]里,那对夫妻加入的新纳粹政党已经在德国合法化了;希腊和德国的新纳粹之间互相协作,已经建立了某种国际化的链接。 事实上,各式极右翼政党在欧洲社会已经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希腊的「金色黎明」是对移民实施暴力事件最多的团伙之一,也是全国的第三大政党; 丹麦的「排外权力党」掌控着丹麦五分之一的议会席位; 法国的「国民阵线党」和英国的「不列颠第一」已经成为国内的主流政党之一。 ...... ©希腊「金色黎明」和它的领导人 在欧洲大量难民带来的动荡里,宗教式恐袭带来的震惊里,新纳粹绝对在以肉眼难见的速度,迅速崛起。 而这个魔鬼,还远没有被人足够重视。 所以,拍出[凭空而来]的法提赫·阿金是时代的斗士,他比别人忧虑的更深,也更远。

     3 ) 哀莫大于心死

    她从地狱深渊而来,为了复仇也为了自我救赎。

    最后的同归于尽不是一种绝望之举,反而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求仁得仁,因为她早在失去爱人的那一刻绝望地死了。得而复失的幸福最是磨人,当心已经死了,她又该如何、又怎么可能活下去呢。这种自我毁灭性人格从一开始就有了昭示,不管是那个浪人武士的纹身,还是强迫自己去听法医事无巨细的尸检报告,比起自杀未遂更加隐晦。 不知道是导演的个人风格,还是德国人作风如此,画面冷酷严谨,登场人物非常有限,故事的绝对主角就是女主,一众人等都是形象明确、严守人设,让人一目了然各人的立场。比如说辩方律师是一个面目可憎的白人中年男子,辩论时咄咄逼人可;控方则是一个地中海裔的年青男人,激动、正派;审判员则是面目模糊的中年人,不苟言笑。 沉重的社会性话题被导演局限在了一个能让人感同身受的个人复仇故事里,立场非常鲜明,不容反驳。最后的自我和解是影片的高潮,那种平静实在是太难得了,再也没有愤怒和自责,只有接受命运的平和。

     4 ) 凭空而来

    这些袭击背后唯一的原因就是,这些受害者都不是具有“正统德国血脉之人”。 ©[凭空而来]只身复仇的女主角 德裔的女主角卡佳要承受同时失去土耳其裔的丈夫和儿子的苦难,因为一对金发碧眼的年轻新纳粹夫妻在丈夫办公室门前放置了一枚炸弹。 当漫长而僵化的司法过程终无法实现卡佳渴求的正义,她选择了以相同的方式炸掉凶手和自己。 蔚蓝的海边,是冒着浓浓黑烟燃烧着的白色房车,轻快的歌声响起,似乎消解了一丝阴霾。 ©[凭空而来]结尾 但,没有和解。 有的是尖锐的对立,以血祭血的愤怒,生生不息的憎恨,以及不断回环的肃杀。 作为土耳其裔德国人的导演法提赫·阿金是悲观的,但也是敏锐的。 ©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裔导演,法提赫·阿金 以尖锐的方式发出悲鸣和呐喊的[凭空而来],迫使着你不得不去正视、去思考欧洲正在愈演愈烈的新纳粹势力。 或许总有人不屑一顾地觉得新纳粹只是不成气候的一小撮—— 但就像当初希勒特成立纳粹党、甚或该党议席不断增加时,没有人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① 光头党?街头年轻混混? 说是,德国球队在国际赛事上赢球时,即使是再激动的球迷,也没有人敢高喊“德国最强”、“德意志万岁”的。 因为一定会引来周围人的侧目和纷纷议论:“什么?你是光头党吗?想要复兴纳粹?” 至少可以说明,在当下的德国,人们普遍很警惕,新纳粹当然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但这件事更让我好奇的是,光头党是怎么开始和新纳粹画上等号的。 毕竟,兴起于60年代英国伦敦的光头党(Skinhead),在当时还只是占据了一席之地的青年亚文化的一支。 ©60年代伦敦光头党的典型装扮 出生于工人阶层,剃光头,穿背带裤、马丁靴,听牙买加雷鬼乐的光头党青年们,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诉求。 他们最多算得上是精力过剩,喜欢在街头搞点事,发泄下作为底层的愤怒和精力的一代。 在谱系上属于和摩登族(Mod)、朋克青年(Punk)同一类的群体。 而新纳粹(Neo-Nazism),大多是极端民族/种族主义者,旨在延续纳粹精神,保持种族纯粹,强调的是本种族的优越。 为区别希特勒时候的纳粹主义,在前面冠之以“新”,或有时也以极端右翼的名字出现。 但从光头党发展到新纳粹的这一派系,总免不了让人觉得,新纳粹也同样是精力过剩、无处发泄的一个群体。 就像是[这就是英格兰]、[英国制造]里,英国的光头党们。 ©[这就是英格兰]里的光头党们 [这就是英格兰]的时代背景是80年代初的英国,撒切尔夫人带着她的“新保守主义”上台。 小男主的父亲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英国对外战争,经济仍然是一蹶不振,难见好转。 彼时失业人口倒是每月见长,最终达到了自大萧条以来300多万的最高数字。 整个社会的不安氛围,就如同英国那潮湿的海风,遍布英格兰岛。 ©摄影师镜头下80年代的失业青年 在街头迷茫又愤怒的失业青年们,就差一个理由,就能一点即着。 而这时,鼓吹排外,反对外来移民的新纳粹思潮适时而生。 就像电影里一个光头党大佬演讲所说: 我们参加蠢得要死的战争,各个要么送死,要么失业,还尽是欢迎外来移民,抢占了我们的工作,把英格兰拱手让人。 ©[这就是英格兰]光头党愤怒的演讲 所以,一部分激进的光头党揭竿而起了,将反对移民演变为暴力事件,而种族主义也借此时机取得了复兴。 事实上,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欧洲各国急缺劳动力的情形下 到80年代,英国的光头党文化又迅速对外扩张,法国、前东德地区、西班牙、芬兰、丹麦、挪威等整个欧洲都有了光头党。 德国的[格斗女孩]、[前任领袖]讲的都是新纳粹主义怎样成为了普通青年的政治信仰和未来依托。 ©[格斗女孩]的家 丹麦的[兄弟情]通过一段光头党内的同性爱情,展现在丹麦光头党的势力和对年轻人的影响。 ©[兄弟情]里的光头党集会情景 每个心中有怒的年轻人都握紧了拳头,燃红了眉眼,将生存的压力、未来的无望,寄托在狂热的种族主义上。 他们举起枪,抛下炸药,才有了[凭空而来]那样忧心忡忡的呼喊和警戒。 ② 新纳粹,近未来势力浪潮? 2016年末的德国科隆跨年夜,本该热闹平和的新年关头,却发生了近百名女性被抢劫、猥亵、性侵的恶性事件。 哦,难民。 2011年夏天的挪威,正在奥斯陆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在一瞬间被炸成烟花,77人遇难。 呵,新纳粹。 或许恶魔从来都是双生子。 就像近90年前,希特勒也是在经济大萧条、大量外来人口的背景下,利用仇恨移民的民众情绪,得以上台。 而今的欧洲,难民的大量涌入、整体经济的停滞不前,很难说阿金的[凭空而来]不是一张未来图景预言。 两方极端势力对立的越尖锐,彼此仇恨越生生不息,便越是培育新纳粹的绝好土壤。 ©在德国,一场反对穆斯林和移民的抗议集会 当人们对欧洲新纳粹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社会底层的、在街头闹事的成群结队的小混混时—— [凭空而来]里,那对夫妻加入的新纳粹政党已经在德国合法化了;希腊和德国的新纳粹之间互相协作,已经建立了某种国际化的链接。 事实上,各式极右翼政党在欧洲社会已经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希腊的「金色黎明」是对移民实施暴力事件最多的团伙之一,也是全国的第三大政党; 丹麦的「排外权力党」掌控着丹麦五分之一的议会席位; 法国的「国民阵线党」和英国的「不列颠第一」已经成为国内的主流政党之一。 ...... ©希腊「金色黎明」和它的领导人 在欧洲大量难民带来的动荡里,宗教式恐袭带来的震惊里,新纳粹绝对在以肉眼难见的速度,迅速崛起。 而这个魔鬼,还远没有被人足够重视。 所以,拍出[凭空而来]的法提赫·阿金是时代的斗士,他比别人忧虑的更深,也更远。 他让电影不再只是娱乐的电影。

     5 ) 无妄之灾

    28号万州的公交车事件对遇难者来说是一场凭空而来的无妄之灾,21号出轨的台铁列车事件也是。不过是坐一次公交车,不过是坐一次火车,就那么有去无回了。《凭空而来》中因爆炸丧生的土耳其后裔,遭遇的也是一场无妄之灾,一切的根源只在于他们不是正统的德国血脉。

    女主角戴安·克罗格表现卓越,她从悲痛到愤怒到绝望再到反抗,将未亡人将为人母的各种情感演绎得感同身受。整部片子她是绝对的主角,大段大段的没有台词的画面,是她在用身体语言用表情用眼神来展现的。我们看到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深沉的爱着自己的先生与儿子,然后不过是跟闺蜜约会数小时,她的家庭就被恶意的刻意的钉子炸弹炸成了碎片。

    她是坚强的,能够在法庭上聆听关于案件受害人的具体描述;她是沉着的,捧着一颗破碎的心冷静面对被告;她是无助的,猫在儿子的小床上盖着儿子的被子彻夜哭泣;她知道感恩,对于被告父亲的揭露与道歉充满感激;她走不出悲伤,闺蜜与孩子的交流刺痛她的眼;她是勇敢的,在对司法公正失望之后,选择了以暴制暴。最为讽刺的是她用在法庭上听来的炸弹制作方法,制作了与被告实施在她家人身上一模一样的钉子炸弹,她引爆了炸弹,让两个被告去尝试被掠夺走生命的滋味,让自己去体会生命中最爱的两个人所承受过的痛苦。爆炸开始,轻松的配乐响起,她所遭遇的无妄之灾终于结束。

    其实在欧洲依然有各种包装后的新纳粹组织崛起,是极端种族主义者,奉行血统论。这部片子的导演是土耳其人,他在为外来民族发声,也是对那些极端行为的抗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西德曾因缺乏劳力批量引入过土耳其人,解决了当时之急,这部分人在德国安家立业,融入社会,与本地人相处基本和谐。但新纳粹坚持纯正血脉之说,从两千年开始,陆续制造了一些恶性事件。

    本片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尾。没有给女主角上诉的机会,直接是她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多少又像了美国大片,一个孤独而勇敢的复仇者。可以说她是一个无法走出伤痛的人,也不可能在这样的打击之中平复,她反复观看曾经一家三口的影音资料,终是选择了以死相随。这样的结尾也是导演对当前政治环境不满的最强烈控诉。不过,这几年难民潮涌入,新纳粹有没有再执行所谓的清理不知,倒是时时看到难民犯罪的报道,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一直如此困难。

    2018-11-06 于福州

     6 ) ok吧

    若不提意识形态,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家庭社会悲剧。但是又难以不提意识形态:导演在片尾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批判针对对象,(大致)是:2000-2007年,有近10个德国移民被有纳粹情绪的某个地下党派暗杀。德国是懂得自省的民族,作为土耳其裔的导演,帮日耳曼民族继续“自省”也更可以理解。反思纳粹绝无问题,但是细想:援引8年中因为新纳粹的暴行而死去不到10个人,似乎并不是表面上的那种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性?

    极右是极为恶劣的、令人发指的,但电影诉诸的极右暴行,从数据而言,似乎并非当代暴力的大量现象。现在的氛围似乎是:极右稍微露头,便被一棒打死(当然,打得好);但相较而言,直接反思其他更为恶劣的当代暴力的行为,远远不够。这个现象也是十分令人不悦的。

    就本片而言,女主丧夫丧子;罪犯却因为法律的“漏洞”而逃之夭夭。女主心态一波三折,最后选择和罪犯自爆,回想起来也是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情节处理,人物表演,以及时而出现的渲染心态的背景音乐都很恰切。令人抑或的一点是镜头的选择,当然十分生活化,用手持摄影,随机旋转,但似乎没那么考究。

     7 ) 70年后死灰复燃的极端种族主义

    在电影中, 用个人暴力甚至自我牺牲复仇通过法律等现代社会规定的文明手段无法解决的伤痛并不新奇。 不论是2005年揭开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残酷肮脏交易的《不朽的园丁》,还是在2012年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夺得一种关注大奖的《露西亚之后》,都以渺茫的个人力量去对抗法律允许存在的恶势力。或惨烈或扼腕的结局让不少观众难以接受,但随着戏剧冲突累积的仇恨通过角色的死亡渲泄而出,影片的讽刺效果和批判力度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级。就其希望达到的目的来说,本片的结尾无疑是成功的。

    阿金此次在其个人风格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德国传统表现主义的影子。从片名张牙舞爪的哥特字体到“家庭”章节整体的冷色调低光处理到女主企图自杀时扣拍的宗教仪式感(个人认为此镜头进影史最美TOP50没问题)到法庭戏压抑的布景再到酒吧里黑金属摇滚氛围都是典型的新型表现主义。阿金依然注重社会批评和政治平等,但可喜的是他也在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短评

    看完才发觉阿金是个多么悲观的人。从人生的另一边中的没有答案,到这部中他给出了唯一解决方法:玉石俱焚。很难想象这短短十年是什么让他的心态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或许这个世界是真的完了。我其实还是不太同意这种悲观的做法,但移民的故事总能找到共情的切口,尤其这次戴安克鲁格还演得如此动人

    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法提赫阿金的电影总是有很强的观赏性,这部又有这么强烈的社会议题。开场就搞这么伤感,很能感染观众的设定。法庭部分其实稍嫌刻意,为了制造麻烦而增加困难。结尾算是顺过来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话题。这种片太捧演员了,戴安克鲁格发挥空间很大。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四星半。可能是阿金最肃穆悲壮的一部。前有三广科恩嫂以暴制暴火烧警局,后有凭空克鲁格以牙还牙杀身成仁,关于“独自承受丧亲之痛的普通女人如何视死如归”这种常见的复仇命题,阿金却“见缝插针”地用一系列跟拍、推轨和大特写在帮助女主角展现演技的同时轻而易举赢得观众共情,卓有成效且渐入佳境。

    12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看哭。法提赫·阿金敏感地发现了欧洲问题的症结:不是穆斯林,也不是移民,而是金发碧眼的极右翼势力。最后的同归于尽的爆炸像是一种向新纳粹发出的宣言,而这个宣言又是那么阿金!结构严整,情感充沛,叙事流畅,技术高超,对这一届电影节来说,凭空而来本身就是一枚超大号炸弹。

    1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戏剧张力爆表,克鲁格演得很令人信服。本以为会很政治化强硬输出价值观,结果看完觉得处理得很好,很真实。新纳粹主义近年在德国不死反增,作为社会问题本来就要有人关注,何况关于这个话题的电影很少,除了[浪潮]说不上几部。那些吵着说圣母右翼的请闭嘴,新纳粹主义也反亚裔,和难民问题是两码事。

    1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四星半。爆炸横祸,丈夫、儿子与女主角永别,可这只是一连串崩溃的端点,欧洲社会人人都在关注伊斯兰问题,却忽视当代纳粹信徒仍暗潮涌动。“家庭”、“正义”、“海”三个段落,一次又一次击碎女主角的心,既然事实无法伸张,“我最亲爱的,等等我,我们共赴黄泉”。戴安·克鲁格相当优秀。

    21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方形》:欧洲要圣母到什么时候?《凭空而来》:欧洲的圣母还远远不够。

    24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以恐怖主义反恐怖主义,开头与结尾震撼对应,善与恶以相同的姿态凭空而来。女主是今年大银幕上我所看到的最坚强女性,克鲁格气场全开的演技只拿一个戛纳影后太屈才了...(冲冲奥斯卡吧,哪怕今年女主单元已经挤爆了)

    2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许多影迷在讨论问题是大是小,是面对还是闪躲,是担当还是投机——就像菜市场讨价还价。但就好比死了老公孩子,这种事情对外人而言,你还能用大小来判断?尽管阿金还放不下三段形式,但层层递进最后以牙还牙的决然,还是觉得心理转变很自然。第一段那种雨水不断,阴郁静默,遭遇死亡确实太绝望。

    3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藏在草丛里的卡佳就像一只雀鸟,想要用射钉冲破仇恨的车窗,却意识到暴力并不能消弭仇恨。墙上的画、睡过的床、海盗轮船、袖珍小手,变成溅在墙上的一摊血,用法律的卫生棉也无法擦去。她听到了家人来自海洋的呼唤,哪怕涂了防晒霜,也要奔赴这场仇恨献祭。她是极端种族主义所有的祭品里,唯一的斗士。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克鲁格表现完美也无法掩盖影片的粗糙。中段法庭戏除了几次对峙简直是敷衍,根本不能表现“司法无法伸张正义”,自然也无法合理化第三幕克鲁格的选择,更不用说全片散发的一种电视电影的廉价感了

    4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一扫对Diane Kruger“可能是花瓶”的既定印象,她把一个一切尽失的女子的愤怒、绝望到冷漠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印象中主竞赛影片里非常喜欢的女性表演了。工整的三幕式,作为重头戏的审判部分有点弱,但是第三部分关于海的意象却成功升华。好到能够忘记关于影片社会意义的更多争论。

    4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选角导演可以加个烤鸡了,小男孩出场一场戏就可爱得让人忘不掉。喜欢结局,女主在海边实现了前两段所求的东西【我敢赌这电影出下载后豆瓣上会一堆骂洗白的。

    46分钟前
    • \t^h/
    • 推荐

    私以为戴安·克罗格在本片中的表演比科恩嫂在《三块广告牌》中的表演更加出色,后者演出了绝怒,而前者还演出了绝静。女主以暴制暴、以眼还眼,阿金以电影来圆梦,那些不被公平对待的、令人咬牙切齿的、逃脱法网的都逃不出阿金的天地。P.S.辩护律师应该是近两年看到过最令人厌恶的荧幕形象了。

    51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预定影后(又要奶死一个(啊,没奶死

    53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金棕榈无悬念——然后最终的理性选择也不是它。阿金戾气太重,又跟白左意识形态对着干,其实并没什么戏。但是这部戏的剧本竟然是戛纳这届主竞赛里问题最少的那两三个……简直……

    5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好看,强推。

    1小时前
    • 樱花飞舞时
    • 推荐

    又是一部欧洲反极右暴力主义的片子,女主真好,不愧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奖。导演阿金是土耳其裔德国人,2001我在柏林节和他一起做过评委,他那时才28岁,是刚在洛迦诺节上崭露头角的新秀导演。记得他看完同是青年的我国导演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后,忍不住地不停夸奖,评议时不用我多说话,让影片获得了评委会大奖。这些年他的作品一直关注欧洲移民现实,获得过金熊等各种奖项,本片还获得了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广受认可。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武士的复仇

    1小时前
    • 科林
    • 力荐

    戴安克鲁格要得影后!

    1小时前
    • 浅蓝大肥猫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