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第一滴血

    第一滴血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1982

    主演: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理查德·克里纳,布莱恩·丹内利,比尔·麦金尼,杰克·斯塔雷特,Michael Talbott,克里斯·马尔基,约翰·麦克利亚姆,大卫·卡罗素,查尔斯·A·坦伯罗,斯蒂芬·E·米勒,布鲁斯·格林伍德,加里·海瑟林顿,史蒂芬·常,蘇琪·白,John Rigg 

    导演:特德·科特切夫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

      关键第四号

    • HD中字

      外星人报到

    • HD

      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

    • HD

      畸变

    • HD中字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

    • 正片 上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 HD中字

      生化危机:终章

     剧照

    第一滴血 剧照 NO.1第一滴血 剧照 NO.2第一滴血 剧照 NO.3第一滴血 剧照 NO.4第一滴血 剧照 NO.5第一滴血 剧照 NO.6第一滴血 剧照 NO.16第一滴血 剧照 NO.17第一滴血 剧照 NO.18第一滴血 剧照 NO.19第一滴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退伍军人兰博(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 饰)从越南回国,他回到已显得陌生的原居小镇,当地警长(布莱恩•丹内利 Brian Dennehy 饰)看到这个退伍军人的第一眼起,就开始对兰博百般挑剔,甚至将他带回警局肆意侮辱,不堪忍受责打的兰博袭警之后逃跑。警长召集大批警察展开对兰博的追捕,兰博逃至荒山野林之中,不断用自己在越战中掌握的游击战术对警察展开反击,他抢劫了一辆武器运输车返回小镇烧毁了商店,法律和武器都不能阻止兰博了。兰博在越战时的长官上校(理查德•克里纳 Richard Crenna 饰)出现,劝说兰博放下枪械,愤懑已久的兰博吼出了自己的困惑与不甘……

     长篇影评

     1 ) 第一滴血

    我第一次看《第一滴血》时还很年幼,在电影院里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兰博用针线缝自己伤口的镜头,觉得头皮发麻。

    昨晚从看这电影,依然有点发麻的感觉。

    《第一滴血》是兰博系列的第一集,也是最有想法的一集。

    小时候看这电影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打这么一架。现在看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美国孙志刚的故事。

    美国大兵兰博战后找不到工作,生活得很邋遢,流浪到了“假日镇”。这个“假日镇”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聚居的地方,所以兰博往那里一站,就有点玷污的意思。于是小镇的警长就看不过去了,要把兰博驱逐出去。其做法和收容制度如出一辙。

    兰博的个性和孙志刚也有点象,认死理,相信自己的自由。所以就和警长冲突起来。他和孙志刚的区别在于,兰博出身于特种部队,善于游击战。所以最后,兰博把小镇搞了个底朝天。

    那么《第一滴血》是在批判越战吗?诚然,兰博的疯狂举动是由于越战中的伤痛回忆。但是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兰博去寻找朋友的时候,满脸笑容,也很健谈。之后他就没有说过几句话。直到最后,他面对上校,才开始哭诉越战的痛苦。

    但是正如孙志刚事件发难的是收容制度一样,《第一滴血》指责的也是那个拒绝排斥兰博的小镇。

    很显然,兰博在现在的问题是,他无法融入正在飞快发展的中产化社会,而那个社会不仅已经忘记了战争,甚至开始厌恶起战争英雄。战争英雄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于是开始反抗这个社会。

    所以,《第一滴血》其实并非反对战争,而是反对对战争的遗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兰博是必然会被淘汰的。

    单从电影来说,《第一滴血》的动作设计非常逼真,兰博虽然坚强,但是还没有被神话,看起来比他的两个续集要更真实一些。

    IMDB得分6.9(18194人投票),我打6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2 ) 摄影总监Andrew Laszlo的分享

    在另一篇对战士帮的影评中写到,我是随意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也写下了很主观的观后感:Every Frame a Rembrandt: Art and Practice of Cinematography.

    Andrew Laszlo作为摄影师最著名的作品便是这部第一滴血,讽刺地是,邀请他做此片的制片人Andy Vajna之前没有制片过电影,所以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再加上导演Ted Kotcheff也是无名小卒,Andrew的加入是因为有大名鼎鼎的Sylvester Stallone做主演。

    这本书分享了他在打光,拍摄时的小技巧和创新,总结如下:

    1. 他坚持在黑暗中的光源只有火柴或火炬。这并不是常规的,因为黑暗,其他摄影师可能会用灯普遍性照亮set(毕竟搭建set花很多劳力财力)再用orange gel。他坚持观众会看到Rambo看到的,而且也用了一些技巧,比如用两根火柴,一根点燃另一根,屏幕上显得一根有足够的时间,还有拿火柴或火炬的距离,确认不挡脸。

    2. 拍直升机内的Closeup, 是将直升机放在悬崖边,放在一个大的可摇晃的木板上。如图

    转盘叫lazy susan, 中间是一千个网球

    3. 拍摄警长在直升机上的Over the shoulder, 团队摄影师不敢上,总监亲自上去拍。腰上绑带,不过他被自己的衣领刮了满脸血??……

    4. Rambo挂在悬崖上,背景是直升机的镜头,是建了一大块人造石头,给摄影机造了个平台。

    5. 拍爆炸场景,因为是一次性的,为了确保,一次性用了五个摄影机,表示有更多更好。

    6. Rambo开车撞的镜头,导演和制片觉得要加个Close up, 他就倒腾了这个……抢车跑的closeup也是这么搞的,就是一个在晚上拍,一个在白天拍

    就是各种灯,晃动

    7. 最后一个景,Rambo在断电的警察局里的自白,他挑战性地让史泰龙站在黑暗里,从没这么拍大明星的。但事实证明这个artistic choice十分出色。

    8. 拍Rambo挣脱警察打警察场景时,史泰龙先是用武功的招式,Andrew觉得不对,该用更直接的武力,来表达本能的挣脱和武功早已溶于内。

    以上就是来自摄影师的技术性分享,私以为,7和8不是更应该是导演管的吗,摄影师提出来特别棒,但不应该和导演讨论下来吗,但是他全篇没提到导演,除了开头说: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他还花了一定篇幅来描述和史泰龙这个伟大的人有多么心心相惜……

    如果您真要把导演的部分加到自己头上,怎么不把中间拍得有意思点有脑点?只有影片最后一段话有内容。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剧本的确和好莱坞的套路不同。以悲开,以悲收,中间没有人物发展。

    制片人的发售渠道也不同,电影分布到欧洲各个小国,比如匈牙利和前苏联下的小国。

    恭喜Andrew Laszlo在此片取得了进步,得到了名誉认可。

    对了,本书其他章节的问答环节他回答到,在大名鼎鼎的A. S. C.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从杂工到second再到first assistant不知多少年看机遇,从first assistant到operator需要五年,然后再有5年才能当director of photography.

    我的表情

     3 ) 是他们让我流的第一滴血-------开头访问战友亲人场景几个细节对人物刻画和主题揭示贡献的浅疏

      肌肉男,个人英雄主义,反战等关于主题的讨论各种评论都已经说了很多,抛开不谈。在下就从影片主要三幕间主要高潮构建和情节推动着眼,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欢迎拍砖讨论:

      首先本作的开头对于整部影片一种忧郁的基调定位,主人公置于一个一派平静,风景如画小镇的大背景中,邋遢的破军装显得非常不应景,人物形象的第一印象就被狡猾地植入了,同时观众脑子马上产生:他是谁?这种关于身份认知的困惑,而一段简短的对话目的是埋下结局那段对话的伏笔(关于这个个人战争进行的合理性阐述),甚至通过翻找口袋寻求身份证明这个小细节把他身份中处于社会底层交代了。

      其次,此开头对于兰博身份问题的处理,是本片主人公产生代入感时给观影者最大生活极限体验的焦点,包括开头最后一个镜头兰博将记录了战友笔迹的书信抛开一边的细节也刻画了身份问题对兰博所带来的困惑。也正是因为这种身份认同的困惑在第二幕是导演处理副警长死的双下降情节时能够产生合理性解释,不会让观众的移情作用从兰博身上离开转而同情惨死的副警长。试想,如果兰博是如上校那样的人--坐到办公室里去了,有身份有地位,他即使也是失手杀死副警长,甚至副警长此时表现得更加丧心病狂点,也不能让观众解释副警长这种值得依赖的形象被兰博害死所带来的对兰博的厌恶之心,移情作用自然就要结束之。

      将照片交还给战友的亲人,反应了兰博本人是一个礼貌理智可以为他人着想的人,这就构成了后续他被比绝路的一种向上对比力量,没有这个细节的处理,兰博几乎没有机会表现温情,在后续的一系列变身过程中,将变成一个彻底的魔鬼。

      在交还照片之前的一个长镜头是背对兰博拍的,画面中只有战友的亲人和不知名的小孩,这里必须赞一下这里的表演,虽然是极少戏份的配角,我们的两位亲戚也展示了他们潜台词表现的功力,那个黑人小孩听说第一句话开始,眼神里就有的一种防备、鄙视和恐惧是让主人公与现实裂开需迈过去的第一个鸿沟,这个激励的反应,一直保持到了剧末兰博与上校对话那段:“下了机场民众都是反对和抗议,他们不是我们,没在那儿经历,凭什么抗议”,有趣的是,面对黑小孩的无力和戒备神情,兰博的表现一如之前的泰然处之,反而彬彬有礼,这里一方面对后文所说七年兰博遭受的大众社会冷遇进行了旁证,增加了这个人物的可信度,一方面通过设置较小的激励鸿沟,使得主人公在跨越时--得到关于战友的信息,表现出来更加深刻的悲剧感。
      一个悲剧英雄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同时埋下了两个关于影片主题的隐喻:
      1)大众评判战争的片面性,因为其主观判断的片面性
      2)我们的英雄必将被时代所抛弃,因为战争的不合理性
    这两个隐喻本身就从正反两面强化了战争的荒谬性,所以说这是一部经典反战片也很自然了。
      作为一部类型片,演员的表演很难要求,更像一面镜子,通过反射周围的事物来表达,这部80年代动作系列的神作通过这个细节编织的功力确实赞叹。
      可惜遗憾的是,任何关于身份交代所带来的情感力量都不可重复,不太可能像007那样永远刺激着人们对于性和装逼的向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动作类型片是否能长久,最激动人心的就是身份交代和主题揭示的关系,而拍成系列片时,最难逾越的也是此。
      难怪后面的血越流越让人教着矫情,谁让“是他们让我流的第一滴血”-----
      兰博如是说。

     4 ) 记忆的第一滴血

          记得第一次看《第一滴血》是在1985年的红山露天场,如今,红山露天场已不复存在,原址已经被花红柳绿的揽秀园所覆盖,虽然水泥座位和水泥银幕都化为齑粉,但记忆却依然深刻。
        记得我是一个人去看的,票价2毛,人不多,但我还是选择的0排(也就是第1排),我始终觉得坐在第1排才能毫无阻碍地全身心地零距离地感受和融入电影。整个电影看下来我的情绪在激动、亢奋、感伤中徜徉,直到从露天场出来走到回家的路上我还没能从这些情绪中释放出来,特想象电影里兰博那样操起机关枪胡乱扫射一番才能安慰我那颗少年骚动的叛逆之心。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男主角是一名唤作“兰博”的自越战退伍的陆战队员,他回国后前往乡下探访战友,但得到战友已经死亡的噩耗。之后的“在路上”过程中路过一个小镇,不料遭到小镇派出所警长布莱恩的无理压迫,此警长狂妄自大且在该镇颇有“老大”的感觉,兰博不堪压迫奋起反抗,之后逃到山上,以他擅长的特种部队的作战方式单枪匹马(其实没马)与警察和国民自卫队展开对抗。该片动作场面的气氛拍得紧凑,高潮迭起。更为可贵的是,该片并非流俗于一般简单剧情的动作片,兰博的背景和在小镇的遭遇以及最后向上校的哭诉的情节委实让人感到了现实的无奈甚至是痛苦,生活就是这样,在你不想找麻烦的时候,麻烦自己会找上你……
        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是从看了《第一滴血》开始起,史泰龙就成了人们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硬汉形象,“兰博”这个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硬汉、铁汉的代名词。我也一样,为此彻底成了这个肌肉猛男的铁杆粉丝。崇拜的直接结果其一就是,我也购置了一把仿造电影里的战刀随身携带,不过从来没有机会使用,只起到了走夜路给自己壮胆的作用,直到最后在琼州海峡的船上被海警没收并罚款;其二是当年由于该片的影响,立领四个兜带风帽的美军服开始在祖国大地上流行开来,并被冠以“兰博服”的名称,愤青和俗青都以拥有展示为荣,我也整给了一件盗版的穿航招摇炫耀,这可能是大陆最早的军品热现象吧;其三就是我将兰博的形象画到我的一件衬衣后背上(年轻的时候我特喜欢在自己的衣服上画画写字),招惹了不少眼球关注,甚至于我一个远房舅爷爷来乌鲁木齐,看见我背后的图后认真地问道“这是不是兰博?”不由得让我对该老爷子肃然起敬,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代沟。
       如今,史泰龙虽廉颇老亦,且在好莱坞传统动作类型片日渐落寞的年代,依然老夫聊发少年狂,去年执着地续拍了《第一滴血》4,61岁老英雄的勇气和精神可嘉啊,虽然《第一滴血》2和3都犯了续集电影的俗套和弊病,出于对史泰龙的景仰,我依然拭目以待着《第一滴血》4。

     5 ) 《第一滴血》的心理层面

    这个电影号称是美国贝雷帽的教学电影。

    特种兵技能的各种展现,表达的如临其境。英雄的描写,史无前例。是一个经典作品。

    当然如题,我并不是来探讨华丽的制作和牛逼的技能。我想说的是兰博作为一个特种兵,他的心理状况刻画。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脑和计算机有着惊人的共性。有内存,有硬盘,有写入设备,有输出设备,有默认程序,有计算机有的一起运作方式。

    兰博作为特种兵,一个优秀的职业军人,而且是特殊的军人,他的心理层面上,停留在战争状态。就是说,除了战友,就是敌我关系。

    一开始,兰博来到一个小镇。警官很自然的把他定义成了三无人员,流浪汉。很自然,作为法律的维护者,警官选择了驱逐此人。

    但是,兰博几乎不与之辩解。

    可以说,他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和这个警官对话。任何冲动,都可能开启他“敌我矛盾”的思路程序。

    作为电影,刻画了警官对他的一些虐待。但是稍微了解一点越战的人就会理解:在那个越南农林中,除了相信战友,无人可信。

    所谓的什么战争人道主义,不伤及平民是根本不可能的。兰博最后独白:他的一个战友,在越南让小孩子给他擦皮鞋的时候,那皮鞋箱就是炸弹箱。等到兰博转身回来的时候,炸弹已经爆炸了,战友的血肉碎片溅了他一身。

    45年至75年的越战,早已把这个国民训练的全民皆兵。当你去买鸡蛋吃的时候,老太太的篮子里就可能放着手枪干掉这些外来人。

    这是游击队战术的产物。诚然,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也不少这样的例子。小兵张嘎的活跃,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可以说是依靠“不杀平民”的擦边球政策,活跃于敌占区。虽然日军这方面并没有美国人那么信封。但是从一些老的教材中,尤其是延安文学社的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用平民达到军事目的在东亚并不少见。只不过我们的教材加以美化而已。

    当然,美国人也在美化他们自己。只不过本文的重点不在此,主要是剖析心里。

    兰博描述的这一段经历,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经历过类似而活下来的人来说,都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战争是惨烈的,是无情的。人类作为生物,面对任何同种生物被死亡摧毁的时候,会本能的躲避,畏惧,排斥,如果一个人对于杀人或者尸体情有独钟,那绝对是变态人格。

    同样的例子出现在08年的地震后。当时很多官兵和医护人员从汶川回来之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恐惧,神经衰弱等等。

    学名叫做PTSD,post-truma stimaltion depression,拼写大概就是这样。创伤后应激,depression也有时候做diease疾病来解释。

    兰博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经历过不计其数的类似惨烈时间,如果他不想发疯,必须保留一个鉴定的信念,就是说:他得有一个理由活下去。就是说,他杀人为什么?他不杀的人又是为什么?

    一旦这个天平失衡,他就会脱离正常轨迹。

    兰博在全片中,几乎无法和普通人进行交流。当他唯一鼓起勇气去问一个黑人大妈战友的下落之时,得到的回答是:

    此人以死。

    对于普通人,得到的反馈是:一个好朋友不再了。普通人可以伤心,然后伤心完了去做其他事情,比如参加侄子的婚礼,去度假,或者还有一桩生意没有完成。

    但是长期的职业作战,已经令兰博完全脱离的普通人的思维模式。当他问起战友下落的时候,已经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并且抱着极高的期望:找到战友,一起生活。战友就是他能感到安全和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但是就这么一个普通回答:此人已死。却可以给他造成巨大的抑郁和失望。可以说,他在美国本土因为死去一个战友而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或者说,这和他的流浪是一个道理:他可以吃野猪,吃老鼠,喝雨水,这些都是作战训练的结果。而如何在一个不打仗的社会中,和人正常交流,却是战争不需要的。从他入伍的那一天,就没有学过,也不曾有过。

    影片最后的独白“在这个国家,我连一个洗车的工作都找不到”。这也就是原因所在。

    而由此造成的心理冲突却在美国本土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打个比方,兰博的大脑,这台计算机,从装系统的时候就装的是“战争”“任务”,至于普通社会中的“烹饪”“园艺“”看电视“”上班“等等这些概念,等到要装载的时候已经没有硬盘空间了。

    而心理的正常与否有这么几个简单标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心理内在的协调性;自知力。

    而从警察局的逃脱直到兰博最后制造爆炸,从矿井里逃脱,打入警察局等等一切,可以看到,他的主观并不与客观统一。或者说,是彻彻底底的战场思维。

    从警察局逃脱,如果换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如何像警察证明自己的身份,使用身份证?但是当兰博看到刮胡刀的时候,想到的是在越南被俘之后的恐怖,直接激发他过激的反映,逃脱警察局就像是在逃脱敌人的牢狱。

    或者到最后,作为普通的一个美国人,会要求见自己的律师,要求上诉。但是兰博的战争思维没有这个记忆库。

    可以说,直到他最后见到自己的上校之前,独白出内心的冲突之前,他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两回事,他甚至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本土。即使他知道自己在美国本土,却因为无法接受,而选择了越南战斗时保留的记忆。

    越南时的战斗记忆,是保留它仅有的一点自知力的支柱。但是除此之外,他的自知力大部分是丧失的。

    心理学上这个叫做变态心理。

    最后上校的出现,可以说建立了兰博和正常社会的唯一联系。从而有了影片最后的独白,他终于通过语言将自己所有的心理冲突宣泄出来:

    我为祖国打仗,为什么人民从我下飞机就不接受我,唾骂我?

    我在战场相信战友,与敌人斗争,而这些国民不是我的战友,却也不是越战意义上的敌人,那他们和我的关系是什么?

    我拥有荣誉,荣誉是战争富于的,那没有战争,我的荣誉在哪里?(自我价值的变形心理冲突)

    我拥有荣誉,荣誉是国家给的,但是为什么我连个洗车工人都做不了?

    国家训练我是为了打仗,那么为什么我现在不打仗?

    我的价值是打仗,那么不打仗我的价值是什么?

    我的战友死了,我还活着,活着的理由是什么?

    最后的独白,可以说围绕着这些冲突展开。

    看多一点美国电影的人,会发现美国人电影中特别注重美国人的生命。包括这个电影,其中一个目的也是在宣扬重视每一个人的价值。这一点我要加以说明。

    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而其正式诞生于美国。原因就是因为很多美国士兵作战之后,因为不同程度的伤残,和国家待遇补贴的不到位,造成了及其数量巨大的社会心理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正是以人文关爱的角度,相信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人都是有自我完善潜能这个角度,加以发展。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

    当然,影片对于所有角色的心理刻画都很传神:比如副局长因为被兰博打伤而为泄私愤想将其枪杀;作为和平社会中警察局长的权利控制欲与责任良知之间的冲突;搜捕队伍对于围捕的兴奋——拥有权力后虐待对方的快乐,这一点也可以延伸思考虐囚的心理诞生。社会学家曾经说:权力集中是腐败的根源。围捕队伍开始的任务是活捉兰博,但是当拥有了火箭筒这个认为绝对优势武器的支持时,人表现出的是使用权利的兴奋,哪怕是施暴:炸死兰博。

    这个电影独具魅力。

     6 ) 第一滴血:英雄的血与怒

    “是他们逼我流了第一滴血。”

    兰博与上校通话时,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整个事件的源头。

    对兰博来说,很难想象,就为找个地方吃口东西,也能走到战争时期枪炮并用的那一步。

    对警长来说,很难想象,就为收拾一个自己看不顺眼的流浪汉,也能把整个小镇掀翻天。

    影片用一件小事的激发膨胀,展现超越两个人物本身之外的矛盾体:

    战争与正义。

    固然于兰博的一再刁难代表了警长自己的优越感和个人偏见,但正如他所言,“我就是这个镇子的法律(正义)。”警长所遵循的根本,还是保证管辖的小镇居民安居乐业。他对于外来者的抵触和暴力,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小镇对抗外部可能存在危险性的集体认同。

    所以,在看待这样一场特殊的“战争”时,警长本人的恶劣品质,并不是兰博的核心对敌。

    同样,刚从越南战场上死里逃生的兰博,代表的也不仅仅是他自己,一个难以走出战争阴霾的“绿扁帽”那样简单。作为一个归来祖国后反而步履维艰的战争英雄,他正代表着那一时期,因越战而饱受百姓争议的美国政府。

    兰博是以一个侵略者的角度被整座小镇看待的。

    因此,他“顺理成章”的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回归生活后的破坏者。

    由警长代表的小镇集体,则以防卫为名抢先一步发起挑衅和攻击,让他“流了第一滴血。”

    影片的重点在结尾处,几乎沉默了全片的兰博对着自己唯一信任的长官近乎咆哮的爆发控诉,展示愤怒与痛苦。

    他的痛苦不在于小镇上受到的那点不平等待遇,而在国家的战争结束了,他的战争却永远被死亡和血肉模糊的恐怖笼罩着,无法结束;

    他的痛苦在于,战争结束了,他活下来了,而那些幸运的、能够幸福生活的人们却忘记了战争曾带给过自己痛苦。

    他的怒,不在于警局调动一切对于自己的围追绞杀,而在于偌大的国家、安然的和平世界里,容不下他一个退伍军人——他连一份在停车场看车的活儿都找不到;

    他的怒在于,刚刚逃脱凶残战场的他,竟然会觉得自己在和平社会里过得不如战场上痛快。

    兄弟情谊、相互照顾、集体荣誉……关于战场上的回忆,兰博说了那么多,他就真的喜欢战争吗?

    不是的,他只是习惯战争。他被训练,被教化,他属于战场,他习惯战争,但是,这不代表他习惯于战争给自己带来的符号。

    这种环境和态度的反差,及对于战争根本性质的认知迷惑让兰博更加无法从心灵创伤中逃脱出来,而他发泄的方式,便是暴力和杀戮。

    所以,《第一滴血》本可以成为一部极具恐怖色彩的阴暗电影:受伤大兵在山林中展开杀戮,被激后遂入小镇施以屠杀,无人生还……

    所幸,剧情相反。兰博在怒吼之后没有接着拿起枪,而是流泪了。

    “视痛苦于无物”的他,也会流泪。

    对由战争性质带来困境的讨论点到为止,而转向对人性本身的渗透,是《第一滴血》最为高明之处。

    要知道,兰博是一个战争英雄,英雄之血与英雄之泪,同样珍贵。

    胜者为王败者寇,战争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非正义可言,就如同兰博与警长双方的作为其实很难分出对错。影片带给观众的视角自然是予兰博的同情与惋惜,而这份情绪,来自于兰博这个人物的悲剧性质——

    他的正义是生存,被逼无奈后,他在小镇和山林的生存方式却成为了犯罪。

    从越南战斗到祖国,一个自始至终没能脱离战场的人,一个闭上眼就能感受到刀子划过胸口的士兵,正被称作杀人不眨眼的战争机器。

    “从敌后无数任务中生还,在美国因流浪而被杀死。”上校这句玩笑话,实在是说者讽刺,听者心酸。

    小镇算是反对战争的一方吗?很难说。因为最先挑起这份莫须有“战争”的,就是警长,这个小镇的代表人物。

    只能说,警长觉得兰博碍眼,小镇不想被战争机器玷污。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侵略战争的英雄,是否值得被尊重。

    影片的态度正如片尾主题曲所唱:It’s A Long Road.

    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

    《第一滴血》作为一个系列的开端,动作戏不如后面几部火爆,兰博也还没有被神化而成为一个不死战士。其大量篇幅都在展现兰博的心理活动上面,都在表现他脆弱的内心和强劲肌肉的外表形成的反差。影片重点也是在反思战争、战后创伤修复等社会问题上。

    战争不像按开关那么容易。时间过去了,活着的人回来了,死去的人也已经化作白骨,但其实什么都没结束。

    过度的遗忘和躲避,只能让战争遗留的伤害以一种更加深不见底的方式袭来。而唯有反思和沟通,才能达成一场双方面的自救。

    就像影片最后,兰博跟随上校自首,他仰着高昂的头走出屋子,压抑住自己作为英雄的那份怒火,便也不必抛洒尊严之血。

    同时,担架上的警长获得了从兰博手下死里逃生的机会。

    这是影片留下的希望。

     7 ) 兰博的悲剧——看美国影片《第一滴血》


    范达明

    一方面,是美国特种部队的“游击英雄”,曾因此获得过国会勋章,现在从越南战争幸存归来,却已举目无亲的流浪汉兰博;一方面,是美国某小镇上的“土皇帝”,习惯于以个人好恶来罗织无辜者罪名,宣布“我就是法律”的警长蒂索——若要以某种笼统的政治标准来对美国影片《第一滴血》中的这两方面、两个各以暴力相对抗人物所造成严重后果的全部行为作出权衡功罪的评价,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而在“我就是法律”的小镇上,欲借助法律标准来作出这一判决,也简直是“投井下石”的荒谬了。影片的用意显然也并不在乎这里。

    无疑,编导是用艺术家的社会的与人道的标准,或者说是感情的标准来作为审美评价的依据的。影片自始至终是引导观众把全部感情倾注在孤军奋起、被迫用暴力反抗暴力的兰博身上;而把批判与仇视的矛头始终针对着依仗特权、养尊处优、盛势凌人的警长蒂索。编导从骨子里厌恶与鄙视蒂索,就让这个追捕者反而可耻地伤残在被追捕者兰博的机枪下。这不是对蒂索的职位而是对他个人品质的否定。

    但是,兰博的命运却始终是悲惨的、悲剧性的。在他同小镇警长蒂索的冲突中,致使他这位越战“英雄”成为了“反英雄”,即成了美国(哪怕是一个小镇上的)社会秩序的破坏者。他与蒂索的冲突在一开始也实在是一种巧遇的偶然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于警长蒂索个人品质的恶劣性。然而,有一点是必然的;兰博作为越战英雄充其量只有在越南战场上的价值,而这场以失败告终的战争本身又是侵略性的与非正义的,它遭到了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的反对。这样的“英雄”与其幸存归国,倒不如战死沙场为好!兰博归国而无家可归,备遭冷遇,来到小镇而受警长凌辱与无理拘捕,他的满腔怨愤终于化为疯狂的反抗与报复。

    作为“越战”英雄,原本是国家战争意志直接造就的结果,现在这个愤怒的英雄调转枪口向蒂索开火,向这个国家开火了!然而,正是在兰博成为“逼上梁山”的“反英雄”时,才真正赢得了广大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兰博把他在特种部队受训而得的全部过硬看家本领统统施展出来,把警长蒂索一帮人打得落花流水……这是一场集打斗、追击、烧杀于一体、融惊险、恐怖、残忍于一炉的“内战”!它给影片带来了强烈的动作性与刺激性。扮演兰博的斯泰隆(这是一位世界级的美国影坛硬派巨星!)以他的一副健美型的身躯,把这个向美国社会开火的“反英雄”演成了一个观众心目中的真正英雄。斯泰隆的表演(他也是本片编剧之一)表明,一个在人格与肉体上横遭凌辱与践踏的硬汉,一旦发作起来,就完全可以有像火山爆发一样的摧毁一切的能量!

    影片最终,当年兰博的上司特劳特曼上校前来劝降。当兰博向他这惟一的亲人倾吐心迹时,悲苦的眼泪从这位硬汉子双眼里落了下来,赢得了观众对这一悲剧人物的巨大怜惜与同情。这是对美国白宫与五角大楼的决策人当年对越战的侵略政策与战争政策之罪恶的血泪的控诉。而兰博正是成了这场罪恶的战争的牺牲品——他作为替罪羊终于被美国社会抛弃了。然而,这决不是他个人品质的过错。影片的积极的批判意义,正是在于它的反战思想与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抨击!

    1985年8月20日写于Y.C.
    2005年5月22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原载《宜昌市报》1985年8月24日第3版

    美国彩色故事片
    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1985年7月国内公映
    翻译:朱晓婷 译制导演:杨成纯
    主要配音:乔臻、毕克、尚华

     短评

    当官僚体系遭遇为国家而战的英雄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本该保护公众的力量变身迫害和发泄私欲的工具,越南战场所锻造出得杀人技能被激发为本能,在杀人如麻和被折磨之后难于融入社会 你是那丛林中死亡的闪电 蔑视法律欺骗媒体蒙蔽公众知情权 当兰博扛上一整扇野猪肉时我笑了 MG42威武 配乐超赞

    9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外国大片。

    1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片子最后那段对白很感人,战争留下的伤害无以言表

    15分钟前
    • 妙歌
    • 推荐

    今夜,重温第一滴血1,好看到哭泣。“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战争的性质与人的性质相冲突,唯有生存才是正义。系列的首作,比后面几部少了火爆场面,却是悲情色彩最为浓重的一集。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而此时,战神还未诞生。

    19分钟前
    • 郝小勺
    • 推荐

    經典的藍波!

    24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片子太老贵在经典,充满男性荷尔蒙纯男人片

    27分钟前
    • 天秤座的胖子莹
    • 推荐

    屁大点事都能搞成这样..

    29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还行

    失敬了,第一部居然是很正经的文艺片啊…对战争PTSD、老兵如何融入社会的主题,探讨得非常深刻。建筑在一个“不断被排异的弗兰肯斯坦”的叙事之上,在越南用着几百万的杀伤设备,回到美国后却找不到给人停车的工作。当兰博缝合自己的伤口,第一滴血就成了时代的悲泣。

    34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战争不该被遗忘,我们珍爱和平的同时,也应铭记战争带来的惨痛代价。

    38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退伍军人做错了什么,平白无故就遭受到局长的歧视,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39分钟前
    • 新桥妖妖
    • 推荐

    (8/10)很多人喜欢拿《第一滴血》和《战狼》作比较,但这两部片的主题是完全相反的。《第一滴血》最大的控诉对象,恰恰就是美国自己。没有激昂,只有悲凉。没有战狼的精神,只有战争的创伤。没有强大的祖国,只有不爱自己的祖国。兰博早已被战争毁掉了,无法回归到和平的世界里。他痛苦、无助、像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影片表面看上去是兰博如何不停反杀美国警察的故事,但真正的主线,却是战争对兰博深深的伤害。战争年代流尽鲜血,和平年代寸步难行。片尾兰博和上校的对话,既是在谴责警察,更是在谴责美国。

    41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动作场面,然而仅凭兰博最后的悲怆独白便足以使其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PS:配乐大赞~

    45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越战伤痕,失败的士兵回国后还要受到民众的白眼;要是能按兰博自杀的小说结局来拍,那就更棒。

    4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好老的片子,很经典

    51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你是镇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

    54分钟前
    • Stigrex
    • 力荐

    最怕的不是战争,而是对战争的遗忘

    57分钟前
    • 阿花花啊
    • 推荐

    好让人心疼.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战争年代流尽鲜血, 和平年代寸步难行".

    60分钟前
    • 啊啊啊阿诗玛
    • 力荐

    这电影演完第一幕,通过跳崖坠机缝针设伏,展示了兰博的惊人战力,狠狠教训了当地警察,宣誓过势力范围之后,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当然仅凭此段也足以位列影史经典。接下去还能怎么发展?你不能真对警察大开杀戒,这不是终结者;又不能找个等量齐观的对手,进入亡命天涯的模式……所以后半部分,兰博的能力观众已充分了解,失去了第一幕的惊奇;他又不能中途被杀死,民兵百人围剿的阵仗和火箭筒的威力都成了摆设;终局对手还是那个曾经轻松击败过一次的小镇警长,无法在第三幕达到高潮。……三星半

    1小时前
    • 赱馬觀♣
    • 还行

    当了特工的人就是有一个缺点,不善言谈,这绝对是所有悲剧的起源

    1小时前
    • 燃え寸前*
    • 还行

    个人强大才是硬道理

    1小时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