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在撒旦的阳光下

    在撒旦的阳光下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法国1987

    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  桑德里娜·博内尔  莫里斯·皮亚拉  让-克里斯托夫·布维  弗里德里克·奥伯汀  亚恩德代  Alain Artur  Brigitte Legendre  Jean-Claude Bourlat  Philippe Pallut  Marcel Anselin  Yvette Lavogez  Pierre D'Hoffelize  Corinne Bourdon  Thierry Der'ven  Marie-Antoinette Lorge   

    导演:莫里斯·皮亚拉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亲密的外人

    • HD

      背中

    • HD

      我的父亲焦裕禄

    • HD

      椋鸟女孩

    • HD

      煽动者

    • HD

      不能没有你2022

    • 更新HD

      爸爸是外星人

    • HD中字

      快乐的小鸡

     剧照

    在撒旦的阳光下 剧照 NO.1在撒旦的阳光下 剧照 NO.2在撒旦的阳光下 剧照 NO.3在撒旦的阳光下 剧照 NO.4在撒旦的阳光下 剧照 NO.5在撒旦的阳光下 剧照 NO.6在撒旦的阳光下 剧照 NO.16在撒旦的阳光下 剧照 NO.17在撒旦的阳光下 剧照 NO.18在撒旦的阳光下 剧照 NO.19在撒旦的阳光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926年一个位于阿尔多瓦的偏僻小村庄里,年仅16岁的少女穆谢特(桑德里娜·伯奈尔 Sandrine Bonnaire 饰)不仅腹中怀有孩子,还犯下了杀死情人的罪行。背负深重罪孽的她找到了村里的神父多尼桑(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希望能够通过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原谅。  多尼桑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信徒,早已经决定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主,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着祷告,甚至用藤条抽打脊背,为的只是驱赶盘踞在心中的魔鬼,对于多尼桑来说,潜伏在他身边的魔鬼实在是太多了,它们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自己的信仰。不幸的是,在多尼桑的教诲下,穆谢特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而随着她的死,多尼桑的精神也开始逐渐崩溃。

     长篇影评

     1 ) 属撒但还是属上帝?

    这是部纯粹的天主教电影,充满大段大段严肃的对话。像我这样《圣经》就翻过一遍的人看来,片子过于晦涩,有些情节莫名其妙,尤其是结尾虔诚的神甫桑尼尔的死亡。由于对天主教方面的东西接触不多,在此,也只能姑妄言之,让他人姑妄听之了。

    《旧约圣经·创世纪》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尝智慧果,被上帝赶出天堂,从此他们的后代就背上了原罪,生活不离于苦难。照此说来,所有人一开始,都处于上帝和撒但之间。他们或是被上帝救赎,再次回到曾经的乐园。或是被撒旦诱惑,坠入无间地狱。借此,人类又可以分成两类:一、那些意识到自己的罪孽,而主动向上帝忏悔,恳求上帝的救赎的;二、那些冥顽不灵,不承认自己的罪孽,不信仰上帝的。第一类中,又可以细分为两类:1、得着上帝的救赎,死后必将进天堂的;2、未得上帝的救赎,死后依然入地狱的。然而,麻烦的是,第一类中,谁属于被救赎的,谁属于未被救赎的,只有上帝知道,这些等着救赎的人是不得而知的。或许,正是为此,才会有苦行主义的修行方式,把对肉体的依赖视为获得上帝救赎的障碍,而借承受鞭打的苦痛,来向上帝表白自己的信念:看啊,在肉体的安逸和天国的荣光中,我选择的是后者。

    其实,自己给自己的考验,容易经受。撒但给自己的考验,才不容易经受。比如,看看《圣经》中撒但是怎么引诱耶稣的。

    以下是《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4章第1至11节的内容:

    4:1 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
    4:2 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
    4:3 那试探人的进前来、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
    4:4 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
    4:5 魔鬼就带他进了圣城、叫他站在殿顶上、〔顶原文作翅〕
    4:6 对他说、你若是 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
    4:7 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
    4:8 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
    4:9 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
    4:10 耶稣说、撒但退去吧。〔撒但就是抵挡的意思乃魔鬼的别名〕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
    4:11 于是魔鬼离了耶稣、有天使来伺候他。



    耶稣见到的撒但,诡诈多端。它并不以可怕的面容视人,也不以苦难胁迫人。而是善于迷惑人,动摇人对主的信心;或是善于诱惑人,动摇人对天国的神往。如同影片中虔诚的神甫多尼桑,在步行去埃塔普的途中,在极度疲劳之下,见到的撒但,也是如此,它化身成卖马商,劝多尼桑抄近路去埃塔普,劝多尼桑休息下,以解疲乏。如果说,耶稣成功抵挡住了撒但的蛊惑,多尼桑神甫可以说是失败了——他没能完成去埃塔普的任务,而是中途迷路了。

    因而,我觉得,片中多尼桑神甫显示的神迹:能倾听少女穆谢特的心语,使小孩起死回生。不一定是上帝赋予的,而是撒但赐予的。似乎耶稣也被法利赛人指责过,他所显的神迹不是来于上帝,而是来于撒但。那么,多尼桑是意识到自己没有战胜撒但,才会在告解仪式中死去?

    虽然信仰着上帝,但是自己能否得着救赎,却是个问题。即使是耶稣,临死前,也对自己是否属于上帝,有过动摇:“我的神, 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27章第46节,《新约圣经·马可福音》第15章第34节)

     2 ) 《在撒旦的阳光下(Sous le soleil de Satan)》:苦行僧【第4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8/sous-le-soleil-de-satan40.html

    本片获得1987年第4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讲述一个神父的故事。男主角是一名神父,向往艰苦的修行,但是他的上级不同意他的观点。一天,上级派男主角出外办事。男主角在路途中抄了一条近路,迷失了方向。这时,一个热心的人帮他指路,随后就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撒旦。撒旦吻了男主角,并告诉他,他已经被做了记号。迷失中的男主角醒来后,隐约中遇见一个女孩。这个女孩不仅未婚先孕,还杀死了自己的情人,但并感到罪恶。当男主角回到教堂后,女孩就割腕自杀了。男主角随即将女孩的尸体带到教堂大厅,他的举动让其他神父非常不满,他被送入疯人院。出院后,男主角在一个村中做神父。一天,一个男孩生命危急,男主角祈祷后,男孩得救了。之后,男主角死在自己的教堂中。

    这是一部纯宗教电影,因此我是无法理解的。什么上帝啊、什么恶魔啊、什么撒旦啊,等等这些名字对我来说根本毫无意义。我这样一个无神论者,怎么能理解宗教中的种种呢?戛纳电影节评委真有勇气!此外,除了故事内容让人费解之外,影片中的对白也抽象到极致,影片九十分钟的时间我都不知道在说什么!总之,本片是一部我无能理解的电影,还是给油宗教信仰的人看吧。

    当然,本片男主角是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这一点我还是能看出来的。他不进虔诚,而且“虔诚”到要惩罚自己,情愿作一个苦行僧。比如鞭打自己的身体、简朴的生活,对于“受罪”的向往,等等。这些对于我这个没有信仰的人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甚至是可笑的!竟然还有人愿意活受罪?违反人性嘛!

    影片拍摄上非常普通,但有一点很独特,它模糊了年代。这是一个有汽车、又有马车,还有贵族的时代,大概实在二十世纪初?可能吧。

    本片演员表演非常精彩。男主角Gérard Depardieu非常神奇的演绎了一个喜欢受罪的神父,以及被恶魔折磨的普通人。Gérard Depardieu演技果然了得!此外,本片中他还很年轻。女主角Sandrine Bonnaire长相中等偏上,不过很年轻。其他角色都是龙套,不说也罢。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反电影的电影,能看懂的人去看它吧,我是欣赏不了得。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们真不是一般人!

    Sandrine Bonnaire

    Sandrine Bonnaire

    序列:0890

    撒旦阳光下.Sous.Le.Soleil.De.Satan.1987.D9.MiniSD-TLF

    2012-08-04

     3 ) 《撒旦阳光下》:神甫的悖论和魔鬼的吻

    导演:莫里斯·皮亚拉
    主演:杰拉尔·德帕迪约,桑德里娜·伯奈尔,莫里斯·皮亚拉 等

    在黑暗中呆久了,上帝也会变成撒旦;一如阳光下的撒旦,亦总会有上帝般光明的一面。——陆支羽

    这是一则神秘主义的寓言,它曾如此执重地唤醒了西方人心头的焦虑:这个世界究竟是由上帝主宰,还有由撒旦主宰?倘若说这是一个两相平衡的悖论,或而很多人会觉得惶惑不安。对于笃信宗教的子民们而言,这部电影终究太过绝望了。
    影片中的神甫多尼桑以自我鞭笞来苦修,圣谕的昭示一寸寸牵连起内心的苦痛,一如撒旦阳光下至为黑暗的瞬间。他说,“当我与你在一起时一切都好,而独处时则一无是处,我就像数字零,只有和其他数字在一起时才有价值。”
    固然,每个人都有获取与他物亲近的权力;而深究神甫言语中的“其他数字”,却似乎沾染了些许诡秘的神性。我们曾一度以为,于神甫而言,这种“神性”唯能是瞻仰上帝的肃严之光,却殊不知,还有可能是魔鬼撒旦的一个吻。
    影片竟如此极力地关涉了上帝与撒旦的互斥性念想,太多宗教的气息穿肠过肚般荡涤于胶片中,像一场粘腻而稠密的深度思考。
    那一趟徒步远行,撒旦带神甫走了乡间的捷径。捷径中布满了泥泞与荆棘,却于无形中磨练了神甫的意志,亦开始重塑起他内心的神谕与久旱的感知。于是,神魔并肩而行,就像一场黑与白的角力。此时此刻的神甫,务必“佯装”成上帝的代言人;而撒旦,似乎从来都是黑得那么不纯粹。直至那一个吻,掺杂着撒旦恶意的灵魂,纳入神甫圣洁的信仰之中。返青的荒原开始爆裂,秃鹰开始斡旋,唯有时间,一簇簇绽开,远离。
    还有那位美丽的姑娘穆谢特,同样被撒旦纳入了魔鬼的灵魂。她曾无意中开枪打死了情人罗伯特,像一个锈迹斑斑的玩笑;而爱情的叛离亦在无形中彰显出狰狞的影子。在我以为,这是任何救赎都无法赎回的命运的真知。就像在穆谢特眼里,“男人总是忧郁的,忧郁得难以交流。”甚而耶稣或者撒旦也不过是神情忧郁的凡夫俗子。
    直至穆谢特死去,那场猩红色的噩梦才终于被一寸寸铺开,敬奉了多年的神祭亦恍若在一瞬间倾塌了。一度尝试着把她带往上帝之途的多尼桑,兀自感到了寒冷的骤降。撒旦在幽黑的原野中发出狂烈的笑声,一如阳光普照的圣灵;而神甫的心却被抹上了一层寂灭的黑色。
    于是,多尼桑试图借重新唤醒一个孩子的灵魂来为自己的罪孽之身赎罪。竭心尽力之后,他如此神奇地牵回了孩子的阴灵,自身却陷入了悲寂的绝望之中。他重回到那个神秘的荒原,在撒旦巨大的阴影中痛苦地跪下来,他说,“请不要放弃我。”
    于是,你越妄图靠近神灵与上帝,亦越觉得心中有一股难抑的忧伤。一如穆谢特所言的,“男人总是忧郁的,忧郁得难以交流。”许久以后,那遁身于神坛上身着长袍的多尼桑神甫,终于觉得太累了。他需要躺下来,闭上眼睛,稳稳地睡一觉。
    上帝的光线跟着悄悄暗下来,我兀自想起伯格曼的《冬日之光》,曾疑惑得那么彻骨而凛冽。
    而无疑的,于我而言,《撒旦阳光下》确乎是一部致难明了的宗教电影,它是那么靠近圣灵的真相,又那般责斥着主流世道中变味的圣谕。全片充满了稠密而隐晦的对话,以及颇具舞台化格律的精确调度;在色调上则呈现出时而阴冷时而明丽的异质气息。那个关于上帝和撒旦之间的危险悖论一度藉由神甫之口说出;由是,我们开始相信,撒旦实则有着与上帝一样的面孔和本能。
      

     4 ) 上帝的对立面正是它最好的代理

    这句话是在让•端木松的书《挺好的》中引用博尔赫斯的观点。后来我看了柯拉科夫斯基的《与魔鬼的谈话》,其中一个段落恰好解释了这句话。

    对这类“浮士德”情节向来挺感兴趣的,这部影片又让我想起《与魔鬼的谈话》和自己摘录过的一些话,我就不动脑筋的把当时两篇日志复制过来,或可作此片小小的参考:

    1.魔鬼几乎是在上帝创世的时刻同时产生的。上帝就是信、望、爱……而魔鬼则是邪恶、作恶、加害。但是,上帝的善和魔鬼的恶,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缺少一方就不能想象另一方的存在。(书本前言,译者语)

     2. 魔鬼渴求恶,想要继续推进自己的毁灭工作,不愿意改变自己在世界秩序中的位置,即上帝把魔鬼当作自己的否定性成分而给了它否定秩序的位置。魔鬼靠对一切的否定生存,同时又靠它所反对的这一切生存,等于说,这一秩序,在其存在中是通过自己的否定性力量而同时确定的。形成世界的两种存在形式需要平衡。恶魔遵照上帝的命令,以某种方式运作,反对上帝的意图。它把自己的存在放置在某一个天平上,在对于另一侧的关系上给予天平以平衡状态,同时又追求对这一平衡的破坏。

    3. 上帝也矛盾,他创造性性质本身(创世纪)及其本质上的消极性质(授权魔鬼搞破坏)。上帝救人,却没有拯救魔鬼,考虑上帝的本性他应该是渴望拯救魔鬼的。正是因为天使的堕落并非事实,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必然结构的体现,根植于存在的本质中。是否因此可以论断,生存的基本结构不是上帝自由决定的结果,而他自己也卷入了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则之中。(以上为《与魔鬼的谈话》P78~83)

    4. 天主教教导我们,环绕着我们的世界是暂时的,神子通过对世界法律的屈从取消了世界法律。此世界的王子取得了胜利,他也因此而失败。我们做弥撒便是再一次否定这无意义、寡仁慈的世界。我们所进入的是一种以善、爱、宽恕为要的境界。去做弥撒本该具备坚定的信念,本该具备一种意识,即我们生命中的所作所为符合宗教对我们的要求, 但所有热衷于去教堂的人都配得上“伪君子”和“法利塞人”的称谓。事实上,坚定地信念是一种稀有的礼物,至于做礼拜的行为,则提醒我们,我们都是罪人。因此,去教堂不是为了成为上帝的选民。(《米沃什词典》P78-79)

    5. 那则著名的案例,“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犯奸淫罪的女人就是由法利塞人带到耶稣面前的,耶稣认为法利塞人是伪善的,他们只重视外表而忽视内心。如何做到坚信教义?穷究其中的奥秘你需拨开各种流传版本的层层迷雾,在这些因云层含水量不同而互相渗透掺杂的迷雾中你已经可能迷失方向;自以为笃信教义的裁判者对异己者的残害恰恰是把自己归于耶稣鄙视的法利塞人;你决定实施宽容了,如耶和华所劝导的,他又必在你耳边附上一句:“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是报复还是警示?

    6. 英格玛•伯格曼的《冬日之光》,这部极为出色的向上帝表达疑惑的影片,运用光线明暗来刻划上帝在其忠臣的奴仆(一个牧师)心中的力量:上帝是爱世人的吗?那么以他对上帝的忠心,上帝还要让他失去爱妻?为何有人(渔夫)选择了自杀?

    7 前来向牧师求助的渔夫说: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吊在那里受苦时,他叫到:“神,神啊,你为什么抛弃我?”他有多大声叫多大声。他以为他神圣的父亲抛弃了他,他觉得自己鼓吹的都是谎言,在他临死前他都怀疑。这不是他最大的痛苦么?上帝的沉默!

    8. 祈祷是不是索取?难道奉献给上帝的爱只为了上帝能有一天对自己多有垂青?是不是从一开始,上帝就在试探谁是法利塞人?或者根本没有什么法利塞人,他打了两把人类永远无法逾越天庭的保险锁,混淆的语言和自私的爱。

     5 ) 那么深的黑夜

        我的书柜里有一本小书,十年前买的。我常常把它从众多的书里找出来,看看那黑色的封面,随手翻翻,然后放回去。我对这个故事已经十分熟悉,但我仍然感觉没有读过这本书。它的陌生、深奥、神秘、晦涩,都使我胆怯和畏惧。这就是冷僻的法国作家贝尔纳诺斯写的宗教小说,《在撒旦的阳光下》。

        十年前,我就期待着看到这部同名的电影。我希望影像化的语言可以帮助我多一点(绝不敢寄望于完全)地了解这本封闭的书。我知道,这是一部在电影史上声誉极高的艺术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凝重而深沉的电影。导演是法国的皮亚莱特。这个愿望,直至昨天才终于实现。

        我仍然是怀着忐忑的敬畏之情将这张碟放入了机器。

        九十三分钟。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不长。但是,我却像走进了幽暗的山谷一样感到了时间的迷失。不,也许不是时间的迷失,而是其他的一些东西。也许这些游离早在我看电影之前很久就已经发生,但是我没有发现。而现在,我确实看到它们正在飘荡,我看到它们雪片一样的身体,在我周围的空气里,在电影最后,那张死去的教士苍白无助的脸上。

        灵魂。事实上,这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极力回避的一个词。因为我无法准确地描述它的内涵与外延。我不敢轻易地将它从嘴唇里滑出去,装饰那积满了尘灰的阳光。灵魂,我不能够将这样阔大而抽象的容器摆放在我轻率地穿行而过的街道上,将它高挂在一个又一个空洞无光的黑夜里。

        我不是教徒,我不信仰任何的宗教,宗教对于我是一扇关紧了的门。一度,我认为那些信仰着宗教的人,是一些我所无法了解和感知的人。我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不知道他们的困惑,不明白他们行走的方式和仰望的眼神。我不能体会宗教的意义和主题,对于神,我保持着无知的距离。可是,我也有来自我自身的困惑,我的困惑在那些深不可测的言语或者沉默里,在每一天偶然的停步或者思路的打断处,在于突然地,一阵惊慌。

        教士多尼桑的困惑或许是与我不一样的。深夜里,他用力鞭打自己的身体。当信仰发生了危机,什么才是救赎的正途?严格的基督教义认为,只有用力惩罚肉身,让自己感到疼痛,具体的剧烈的苦楚,才能获得上帝对人的体恤,和提醒。

        “我渴盼着上帝,我不认识,也不信仰,却又挚爱着上帝,当我遭受命运的报复时,我的心灵就感受到了你。”这是俄罗斯诗人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诗句。这行诗句或许可以描述在痛苦中挣扎的圣徒多尼桑。他仰望上帝,但却在荒野中看到了撒旦。那么深的黑夜里,一袭黑衣的教士向着遥远而偏僻的村庄走去,一个紧随着的脚步从暗处追赶上他。他将用恩惠和救助来解脱一个旅人的疲惫与恐惧。但是,谁知道他是谁?可能是一个集市上常常见到的马夫,也可能是在黑夜里面露狰狞的魔鬼。

        与撒旦并肩而行的人,一定也是被上帝挑选出来的人啊。我想,在那么深的黑夜,在普通人沉沉的睡眠里,这个人正代替所有无知的灵魂与撒旦对话。他脚步蹒跚,气若游丝,却有一种献出自己的坚定和意念。温暖的灯火,就在他前方的不远处,可是,他已无力前行,命中注定,他必须先行接受撒旦的吻。

        一个被撒旦吻过的人,可能要付出远大于常人一百倍的意志和纯洁来与内心的动荡和黑暗相平衡吧。这里面的残酷与煎熬是我无法猜想的。多尼桑从这个黑夜,这个与魔鬼交换了心灵的黑夜,走向了更加深的黑夜。从此,他要经历苦炼,从一个少女的死,来向上帝忏悔。从此,他要经历拯救,高举着死去的孩子,透支笃信的能量。从此,在每一个黑夜里,他抵挡着常人无法想像的撕裂,矫认自己的灵魂,并乞求,最终将自己圆满地献给上帝。

        这真是让人感到害怕的电影。当我看到多尼桑仰在告解室里的脸,一束惨淡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那是一幅令人震憾的画面。在那张脸上,我清楚地看到了灵魂是怎样浮出一个人的身体,来到了撒旦的阳光下。

        某位职业影评人说,这部电影的抽象和思想的复杂只能成为一个没有现实意义的牌位,供人供奉。我不同意,尽管这个教士的精神故事对于没有信仰的人可能并没有启示意义,但是那个黑夜呢,那个黑夜里独行的受难者呢?难道这不是一个具有昭示性的寓言,可能折射出你,或者我,在每个矛盾重重的夜晚,悲观,却最终走向平静和安宁的全部过程吗?安尼桑的生命不是在安宁中死去的,他经受了折磨与痛苦后不甘地死去。但是,谁说这样一个人的牺牲,不是为了所有人,最终灵魂和操守的安宁。以及我们心中,可能重拾的信念?

        西班牙诗人西梅内斯有一首抒情的诗歌,我却一直认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教义色彩:“你是那么美丽,那么深沉,我的灵魂也是一样,痛苦向着你的宁静而来,来思念,而且在你安详的平和的岸边,绽发出最最纯净的翅膀和花朵的典范”,这首诗叫做《深深的沉睡的水》,一首给所有身处在撒旦的阳光下,却寻找着上帝的人的,一曲颂歌。

        把影碟装回封袋,将书重新放回到书柜里。我知道,我可能永远无法理解贝尔纳诺斯深如神启的故事了,但是我决定今后都不再翻读它。因为,我已经感受到——神圣。神圣的典范。
    2004/7/9

    (《在撒旦的阳光下》,法国,1987年,导演皮亚莱特,主演,热拉尔.德帕迪约、桑德琳纳.博奈尔)


     6 ) 一点想法

    1.关于罪孽
    你的罪不是偶然的。是早就有的。你现在做过的恶行,在之前就有人做过。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起因,来自于亚当的偷窃,夏娃的引诱。来自该隐的杀戮。这是你所传承的原罪。尼采说,人是必须被超越的东西。
    2.关于忏悔和人性
    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中曾经所表达过的,神父们在经年累月的听人们对他们的忏悔和倾诉中,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力量,即对人性,尤其是人性的恶所引申出来的一切,有着深刻的洞察。神父看到了女孩,明晰了一切。神父对从撒旦开始的人性的恶,有着敏锐的感知。这是他的天赋—神赋予他的。
    3.关于神秘
    整部电影被一种神秘气氛所笼罩。表达着一种神秘论,包括四处奇迹的出现(撒旦、对少女杀人的洞见,死男孩的复活还有神父最后的死亡)。这种神秘跟神和撒旦有关。包含着神秘的感知和不可思考。

     7 ) 信仰之殇

    我既不是一个典型的道德狂热分子,更不是什么虔诚的信徒,所以或许这部电影对于我这样的“一阐提人”来说终究是“彼岸”的。

    很多人并不喜欢这部电影,我认为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皮亚拉。关于信仰和救赎的抽象题材向来都是极难处理的,一不小心就会被评论斥为“空洞无物”。而即便成功的将其搬上银幕,影像语言的张力恐怕也依然要比文字逊色不少。(个人并不太喜欢此类设定繁杂的影片,一部电影牵扯的东西太多,令人感觉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白蚁巢穴,这样一来反而显得不够纯粹。在我看来,电影应当尽可能地去展现生活本身。)
     
    还是谈谈电影本身吧,神父多尼桑自诩为神的仆人,他是如此的谦卑,谦卑地近乎狂妄!一切的苦难和罪恶在他眼里就是一根根尖锐的刺,一旦无法拔除他们,他就将矛头指向自己(因为上帝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他痛恨自己的无能,因为他还在妄想着将自己化作“太阳”,代替自己的主人将这个世界撒满圣洁的阳光。
     
    主就应当是全知全能的,神父固执地坚持着这一点。以至于当他的“思想全能”无法得到现实的满足时,就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自虐。他的自虐是骄傲的,因为他是神的仆人,这能令他离自己的主人更近。
     
    当我们渴求靠近上帝的时候,迎面走来的却是撒旦。生活本身就是残酷的,每一天都有无以计数的不幸在温暖的阳光下发生。一旦我们开始用多尼桑那种挑剔的眼光来愤懑地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生活本身也就开始变得不幸了。同理,若是有那么一个人笃信“撒旦”,那么在他眼里,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他来说就将是无法容忍的。
     
    女主人公穆谢特的眼中本没有“上帝与撒旦”这一对“孪生活宝”的身影,但是在与我们的“偏执狂”神父的一番“切磋”之后,她就心急如焚地投入了上帝怀抱。我们不得不赞叹神父的力量,他真的令世间的人们更接近上帝了。我们的神父为少女带上了耶稣的荆冠,谁知她的眼里却突然看到了“撒旦”!
     
    “如果无法拯救所有人,那么仅仅拯救一个人又有什么用?”记不清这是谁的话了,舍斯托夫、加缪抑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神父面对那么多“虔诚、饥饿”的信徒,他是如此的无助,这世界上实在是有着太多的罪恶等着他一个人去救赎了。而当一个人试图背负起这个世界全部的重量时,他就必定会触怒撒旦!“筋疲力尽”四个字倒是可以很好的套用在多尼桑的身上,在影片中,我仿佛看到神父的躯体正在被那群前来忏悔的人一点点地蚕食殆尽,或许这就是他真正拥抱上帝的唯一方式吧。不管怎样,在最后,他的手终于放在了上帝的手上,尽管那是经由撒旦的双手……
     
    不知道为什么,到最后我还是会不自觉地想到慧能的那首诗: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短评

    皮亚拉的金棕榈之作,虽不若原著那般激烈深邃,但也有不少宛如神启或撒旦现身的时刻,德帕迪约演得很有力量,暗夜荒原之旅、召唤神迹之姿与告解室归天之景比小说更让人印象深刻。PS:耗时大半个月终于断断续续做好了本片的字幕(重译+打轴+校订,2021.1.27),是我做过的工作量最大的字幕,契如一场磨砺心力的试炼。(8.5/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7.5/6.8 剧中的撒旦,更多的是一种形象符号,因为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伏着一个穿黑衣的蠢蠢欲动的撒旦,我们要坚固自己,抵制住黑夜里诱惑的声音。多尼桑圆满地将自己奉献给上帝,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7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杰拉德·德帕迪约主演的法国宗教片,荣获当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由于对宗教不理解,所以没太看懂。

    9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皮亚拉从不否认也不掩饰自己就是过活《在撒旦的阳光下》某一类恶的化身。他既是冠冕堂皇坐在餐桌旁语重心长的慈父也是站在教堂里诱掖奖劝的牧师,无论说什么都是那句世界本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的伪命题。因此他的电影是看上去有道理的陷阱。于迷途羔羊的眼中他是不可抗的神谕,在我这里他是完美的反例。

    14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改編自天主教作家Georges Bernanos同名小說,導演是個無神論者// 1987 P@ Cannes "I won’t be untrue to my reputation. I am, above all, happy this evening for all the shouts and whistles you’ve directed at me; and, if you don’t like me, I can tell you that I don’t like you either."

    16分钟前
    • 另一個我
    • 还行

    比布列松做的好,皮亚拉的自然光用的很好,画面还是一如既往的泛白泛青,对话量很足,那些拷问式的交锋挺有意思。撒旦以普通人的面目现身说法,却没什么违和感,在皮亚拉平静的形式下,有份癫狂和纠结

    1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用光让人印象深刻,大鼻子和女主都是文艺片大咖,导演也有出境,台词很多,偶尔惊悚,关于宗教上帝与撒旦的驳斥还是理解不够。UCCA胶片。

    24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被一些東西打擾了一下,看得不太認真.但只需裏面的幾個鏡頭幾個蒙太奇就已經能讓我打四星.

    26分钟前
    • l.m.
    • 推荐

    上帝在你心里,所以撒旦也来了,你内心时而幸福,时而悲伤,上帝在与撒旦拼斗,你要相信,上帝是不能消灭撒旦的,他们只是此消彼长的过程,上帝在,撒旦在,只有你心里的上帝死了,撒旦也就死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上帝与撒旦都只是在你的心里

    28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死相的文艺片,死相的纠结与哲学。。。

    3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确实难看,皮亚拉是以琐碎繁复的细节见长的,那这次玩死板舞台剧也算是风格突变了。该如何看待其斩获金棕榈呢?个人更愿意把原因归结为导演此前的作品太需要肯定一下了。搜了下,那届的评委会主席叫伊夫·蒙当,《一分钟一影像》是他和皮亚拉联合主演的。

    33分钟前
    • 狄飞惊
    • 较差

    1.贝尔纳诺斯同名小说改编,恰如他的另外两部著作——《乡村牧师日记》与《穆谢特》的二合为一,《撒旦阳光下》同有宗教信仰的质疑反思和不可避免的现世磨难及欲念沉浮。皮亚拉借由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内心独白,来表现基督教思想笼罩下,多尼桑神甫的思想困惑与心灵挣扎。2.为了接近上帝不惜身掩黑处鞭笞受苦,却在青天白日之下遭遇了撒旦的宠幸。撒旦赋予他的能力被世人作以“圣迹”相待,而他也只能通过恶魔的能力来行使上帝的意愿帮助世人。善恶对等无二差异的神迹降临迫使坚定信仰逐步迎向崩塌。3.用光给赞,阴冷/明丽的色调转换表现了宗教中的矛盾性,最后告解室中惨淡的青光打在多尼桑脸上,极具震撼力。4.“无数的恶都是一样的”。穆谢特的自杀,是撒旦之于神甫的一次胜利,而穆谢特亡灵的出现,也反显了神甫内心的自责。(8.8/10)

    38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信仰是刻在灵魂深处的痕迹。冷肃的夜撒旦匍匐于耳边,轻吻着他的脸颊,眼闭着痛苦,毒牙扼喉颤抖着与诱惑折磨在幽暗的深谷。光亮必先经历死亡。狭窄的房间印出教父阴暗的脸,碎碎念着,存以鞭挞压着蠢蠢欲动的魔。终于他献出自己,沉沉的光。

    42分钟前
    • 丑阿荣
    • 推荐

    上帝或撒旦?信仰者的两难困境。引诱的不仅是罪行,更深的是念头。皮亚拉沉闷(沉着)不太讨人喜,正如德帕迪约所说的,他把他置于不被人喜欢的境地,却深受他的爱戴。八十年代的电影,拍出了五六十年代的精神气质。

    44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那年戛纳电影节将金棕榈奖颁给皮亚拉,台底下嘘声一片。皮亚拉接过奖杯,对台下的观众说:“我也不爱你们”。

    47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7.9;任何結果與我無關,我追求豐盈,虛無吞沒了我。陽光下我看到自己的身影,有時很遠有時很近,感到一種力量驅使我的腳步,一步一步似爪牙,似撒旦的步伐 with Anana

    50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9.0 浑身颤抖了都!!!看过的最牛宗教电影。光影和空间为神秘力量唱着赞歌,而人类寄希望其就是“上帝”。皮亚拉紧接着拍了《梵高》,而神父是梵高有志从事却未能如愿的职业。这隐藏文本真太丰富了吧!神父和艺术家,都是通过交付灵魂以赎回自由

    54分钟前
    • 喂饭
    • 力荐

    《在撒旦的阳光下》与布列松《乡村牧师日记》同出贝尔纳诺斯的文本,毫无疑问地,前者的处理更为激进,不安的行为就以一种创伤而反讽的状态进入经院主义的苦修之中,同样是一个“内在性”的潜心者,以及大量形而上的独白,对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部关乎信仰的“论文电影”,或是布列松式“超验风格”,它的真实身份是一部宗教情节剧,描绘了一次对抗,但却并不是光明—黑暗的二元对立,牧师的自大即是人类的自大,他以为自己是“上帝”的代理,但他不是,换句话说,如果唯一的存在是撒旦而不是上帝,那将如何?比起基督教,更倾向于诺斯替。他直面了撒旦,撒旦是现象学的,就在他穿过上帝不存在的黑暗荒原,而这个“穆谢特”则是黑暗与物质监狱的代理人,她如此强大,以至于与牧师的“虔信”相抗衡。她的死去,异教的圣女贞德之献身。

    55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用电影谈宗教谈信仰,要么借助于故事,要么借助于画面,要么营造出某种氛围,通过镜头进行对话,难道真的比文本形式更有意义?嗯,顿时觉得《潜行者》的优点满满

    60分钟前
    • Comel
    • 还行

    從作品看得出他對自我非常stern。他出自於自我的訓練。觀影的過程中他就坐在我身邊。與其說不想浪費觀眾的時間,他是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

    1小时前
    • RYZ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