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女人就是女人1961

    女人就是女人1961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法国1961

    主演:让-克洛德·布里亚利,安娜·卡里娜,让-保罗·贝尔蒙多,亨利·埃托,Karyn Balm,多萝泰·布兰克,凯瑟琳·德蒙吉奥,玛丽·杜布瓦,Ernest Menzer,让娜·莫罗,Nicole Paquin,Gisèle Sandré,Marion Sarraut,多米尼克·扎尔迪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美国黑人魔法协会

    • 更新HD

      我不是酒神

    • HD

      猫狗大乱斗

    • HD中字

      小小恶信件

    • HD中字

      红毯先生

    • HD

      将军在上之时空恋人

    • HD中字

      最佳精选

    • HD

      唐伯虎之偷天换日

     剧照

    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2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3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4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5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6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6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7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8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19女人就是女人196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艳性感的脱衣舞娘安吉拉(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 饰)与男友埃米尔(让-克劳德·布里亚利 Jean-Claude Brialy 饰)同居很久。安吉拉非常想要一个孩子与埃米尔长相厮守,可埃米尔非常享受二人世界的自由,不想结婚更不用说生儿育女,争吵在所难免。在屡次遭到埃米尔的拒绝后,安吉拉一气之下找到了埃米尔的好友阿尔弗雷德(让-保罗·贝尔蒙多 Jean Paul Belmondo 饰)并与之发生了关系。  由法国新浪潮奠基者之一让-吕克·戈达尔执导编剧的彩色宽银幕电影《女人就是女人》,是他向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的致敬之作。影片颠覆传统歌舞片模式,是一部“新现实主义歌舞片”。本片荣获1961年第1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女演员和特别奖两项殊荣,并入围金熊奖。

     长篇影评

     1 ) 最可爱最灵动的女人

    这个电影太好玩太可爱。

    戈达尔拍电影真的很自由很随意,但是又是那么的具有魅力和灵动。

    有些情节真的很有趣,让我觉得戈达尔的电影一点都不枯燥。

    这部电影属于法式轻松小幽默,女主给我的感觉就是 轻松俏皮、活泼可爱。她真的好可爱!_ 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他们吵架那段。情侣之间的争吵 以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展现出来,他们嚷嚷着相互不 要说话,依然在同一张床上躺下,关灯都默契十足支 两人吵架不依靠嘴,而是搬起台灯走来走去,在书架 那里找书,通过书名的组合来骂对方。好有趣!! 两个幼稚鬼在几轮争执后又相视一笑,和好了,情侣 吵架或许都是这么没头没脑吧。

     2 ) 轻松活泼,俏皮可爱

    《女人就是女人》是戈达尔继《筋疲力尽》后的第二部电影,但导演却称这部电影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处女作”。不同于戈达尔的其他作品,影片中没有枪支,只有玫瑰;没有血腥,只有歌声,是致敬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之作,轻松活泼,俏皮可爱。

    这是一部戈达尔式的歌舞片,依然可见戈达尔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创作才华,偶尔打破“第四面墙”的间离效果,与观众亲密互动;又可见《筋疲力尽》《祖与占》《射杀钢琴师》等影片的彩蛋植入,与自我对话,也与挚友特吕弗对话。

    1962年戈达尔在与汤姆·米尔纳的一次访谈中谈到了这部影片:“很多人不喜欢《女人就是女人》,因为他们不理解这部电影传达了什么信息。可实际上它并没传达什么。如果你看到桌上有一束花,你认为这传达了什么吗?它并没有证明任何东西。我很单纯地希望电影能给人提供愉悦。我希望电影本身充满内在冲突,富于张力,既有欢乐又有悲伤。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们只能是这样的或者那样的,但我希望能在电影中做到两者兼顾。”所以,不必带着包袱观看一部电影,就沉浸在戈达尔制造的奇幻梦境中吧。

     3 ) 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传承

    *本文系笔者大二年级通识核心课程《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的期末课程论文,乃为800号电影社准备安娜卡里娜纪念沙龙期间所获灵感,留以纪念。

    1 引言

    西蒙娜·德·波伏娃常被认为是第一代女性主义运动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作家、女性主义哲学家,其著作《第二性》堪称为西方女性“圣经”[1],为后来的女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基础。法国新浪潮则是发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一场电影思潮与运动,以巴赞创立的《电影手册》杂志和其出版社的一些青年影评人为首,他们主张电影“作者论”、实景拍摄、即兴创作,其中的许多作品展现出对于精神分析法、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潮的电影美学的诠释,同时因其诞生于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时期[2],许多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创作者是女性主义的信仰者和行动派,其中的许多电影作品流露出对存在主义的哲思和对女性主义的探索。

    学术界已在波伏娃代表的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和法国新浪潮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论建构,但有趣的是,波伏娃与其《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与部分法国新浪潮电影产生了某种思想上的联系,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实现了跨越时空与形式的对话,电影更成为了哲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笔者将从《第二性》的内容及思想出发,试图解释法国新浪潮时期戈达尔的《女人就是女人》、阿涅斯·瓦尔达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以及特吕弗的《祖与占》三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特点,建立两者的联系,审视新浪潮电影对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2 波伏娃与存在主义思潮

    长期以来,学术界常存有对于波伏娃职业地位的探讨,女萨特还是女哲学家?有学者提出,这是值得学术界重估的意义重大的问题,波伏娃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创新和贡献足以让其与哲学家萨特一样被正式认可为“女哲学家”[3]。亦有学者认为,波伏娃是“第一个在哲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哲学家[4]”;波伏娃应“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5]”。无论其哲学家的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社会重视,毋庸置疑的是,她用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阐释女性社会地位的产生和开创普遍主义[4]的女性主义思想,这都是史无前例而意义深远的。

    2.1 波伏娃与萨特

    讨论波伏娃与存在主义的关系,就不得不首先探讨波伏娃与萨特的关系,与二人在哲学思想上的“同”与“不同”。

    1929年,波伏娃与比自己年长三岁的萨特相识于法国索邦神学院,二人在学校都拥有着优异的成绩,波伏娃更因是校园的少数女性学生得到了许多关注,其中也不乏一些质疑和批评。而萨特则深陷于波伏娃的魅力和才华之中,他认为波伏娃的许多写作和他的思想有共通之处,因此丝毫不掩对波伏娃的爱意。正如电影《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所演绎的那样,萨特随即向波伏娃提出了一项“特别的契约”——他们将保持对彼此的爱慕和感情,同时互相承诺不嫉妒双方与他人的感情和性自由,不嫉妒的方式就是互相坦白、不留秘密。这份“特殊的契约”成为了后人眼中一段难以复制的爱情佳话,更是两位哲学家进行的一次关于男女亲密关系的重要社会实验。两人前后有近十位情人,包括共同的、各自的、同性的、异性的、年轻的等等,所有人都享受着开放的、自由的爱情与性关系。其中的道德风险常常为人诟病,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次大胆的实验使两人拥有充分独立的创作空间,为后人贡献了诸如《恶心》、《存在与虚无》、《第二性》等重要的文学和哲学著作,开创了存在主义的先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财富。

    两人的这场基于契约的实验亦是对存在主义的最好诠释。存在主义有三条最基本的观点: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的自由意志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创造自身[6]。波伏娃一生拒绝婚姻、生育,她认为女性的存在远先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和社会繁衍功能,超越黑格尔“主人—奴隶”的附庸关系,拒绝成为男性世界的“他者”是她捍卫自己理论而身体力行作出的选择。而这些自由选择——她与萨特自由地选择“签署”这份契约并信奉它;她终生选择不婚不育;她拒绝与萨特共葬等等,均是符合波伏娃的自由意志的,这些选择创造了她的主体性和超越性,并且她接受选择的一切后果。二者的小说、戏剧、论文更将人世间的“恶心”、“荒诞”尽述于书中,人生固然是痛苦的,但自由的存在却能创造自身,为所有陷入虚无的人们开创了一条任意选择的自由之路。

    两人的爱情故事令人忍俊不禁,但又是如此地难以复制,因为这段似乎自由的故事和特殊的契约背后是两位哲学大家极高的人生追求和颇具先锋性的哲学思想。波伏娃与萨特在恪守自己精神空间的同时,放任意志的自在流动,坚守对文学和哲学的人生追求,这才成就了后续的存在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2.2 波伏娃与《第二性》

    波伏娃于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被誉为西方女性“圣经”,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最全面、最具智慧的一本书[1]。该书立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独特视角更使其女性主义思想为女性实现阶级解放后的社会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立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分为《事实与神话》和《当代女性》两册[7]。在第一册中探讨女性之所以为“他者”的社会原因,从理论、历史、神话等事实剖析父权制文化是如何宣扬男性的主体性、超越性,同时是如何迫使女性承认并接受其客体的位置,逐渐成为男性的影子和投射的;在第二册中则对女性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少女、性启蒙、已婚、母亲等)和女性的不同身份(同性恋者、知识分子、妓女等)进行社会现实的考察,揭示女性在当今社会的真实处境和问题,并在最后提出波伏娃提供的解决道路——女性拒绝成为他者,而是本真地自我确立为主体并最终达到其自身的超越性。

    波伏娃关于“他者”的论述和观点继承了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吸纳了黑格尔、海德格尔的思想前提。

    黑格尔在著作《精神现象学》中用“主人—奴隶”关系解析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即存在两种意识,一种是依赖的意识,如同镜像理论一般,通过对方对自我的认识来确立自己的存在;另一种是个体独立的意识,可以客观、自为地存在,前者是后者的奴隶[8]。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将这种主奴关系延伸到性别领域,从人类经验和父权社会的角度解析男性所处在的主人地位和女性被迫处在的奴隶地位。她认为,主人是主人这个事实是不需要被习得的,这个观念已经内化在男性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相反女性则不断在社会化过程中提醒自己“女性的存在”和他者的地位。更令波伏娃不满的是,大多数女性已经习惯、满足,乃至利用自己的依附地位来获取男性处于更高社会地位的资源,因为“夫妻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她是整体中的他者,这两者互相必不可少”,这是一种历史可追溯的绝对,女性无法团结起来去对抗它。不同于黑格尔认为群体可以改善主奴关系的不平等,波伏娃认为对女性群体的重视过度强调女性气质的存在从而消磨了个体性,她坚持认为女性的存在先于女性的“特质”,女人是人,是具有个体性的存在,应当创造自我意识。

    此外,《第二性》中波伏娃对萨特的存在主义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与发展。萨特将人的存在分为“自在”和“自为”,自在是他性的、是客体化的,而自在是超越性的、是主体化的。萨特在阐释两者的区别时就将其赋予给男性和女性的身份,“自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女性特征, 而自为则代表了男性特征[5]”。波伏娃除了将这一观点带入父权制文化外,对“道德自由”和“本体论的自由”做出了补充。萨特所说的“自由”是可以基于自为并且无条件的,但波伏娃认为只有人们对于本体论的自由,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自由选择所带来的任何积极或消极的结果,并采取实在的行动来践行自由时,人才能被认为是“道德自由”的,即自由并且符合道德的。因此,女性在现实社会中追求主体性和自由时也必须要加入道德性的考量。

    3 法国新浪潮电影与女性主义

    法国新浪潮诞生的20世纪60年代是多种思潮交织发展的时期,后二战时期、“五月风暴”、第二代女性主义运动无一不推动着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革新。新浪潮内核的“反叛精神”是女性主义最佳的承载物,许多导演和制作人都主动扛起女性主义电影的重担,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叙事中心的电影作品,首次将女性置于“观看”的主动位置[2]。笔者将以阿涅斯·瓦尔达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戈达尔的《女人就是女人》以及特吕弗的《祖与占》为例,阐述其中对波伏娃哲思的传承和不可磨灭的女性主义色彩。

    3.1 法国新浪潮对波伏娃的传承

    阿涅斯·瓦尔达,常被称为“新浪潮的祖母”,是法国历史上颇具盛名的女性导演之一。其处女作《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后简称《五》)更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电影。1974 年,她在接受杰奎琳•列维金的采访时谈到了对男性主导的主流电影的不满:“主流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男性所建立,为他们所接受,当然也为女性接受,所以作为女性,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些事实,女性应该是美丽的、穿戴整齐、令人喜爱的,总是与爱情的问题相连。男性在电影中则另有一番状况,会拍摄他和他们的工作的联系,拍摄男人间的友谊。”[9]这与波伏娃在 《第二性》的作者自序中所说到的如出一辙,“凡事都一样,男人拥有更有利的处境……现今包含着往昔,过去的全部历史是由男性创造的。”在《五》中,瓦尔达以她作为女性的观察和经验,塑造了一位从男性凝视下的他者到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角色。克莱奥,一位女明星在得知自己㦬患绝症后,慢慢意识到身边人不过将她视为玩偶,她开始关注到社会的凝视,并在一位退伍军人的启发下逐渐认识到自我的存在高于一切,最后作出自我选择并创造自己的余生。简单对剧情的梳理便能看出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无疑是对波伏娃的致敬,是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宣告。

    其中,笔者认为影片中“镜子”这一物品的重复出现和其背后的隐喻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国新浪潮电影对女性主义的传承。镜子在电影中共出现了八次,起初的两次都是克莱奥通过镜子来确认自己的样貌,希望被他人夸奖她的美貌,害怕衰老和死亡的降临。陷入对生命的绝望,克莱奥又一次在镜子中确认自己的样子,她将服装从白色换成“助理认为可能带来厄运”的黑色,第一次实现了对他者的抗拒,她开始质疑别人眼中、镜子投射后的她本人。随后,在巴黎街道散步时、在咖啡馆里、在人们凑热闹时,她又一遍遍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她逐渐明晰镜像中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镜像不过是主体形成的客体形象罢了。最后,在与女性朋友、女出租车司机、退伍军人的交流后,一次意外摔碎了她带在身边的镜子,望着破碎的玻璃片中破碎的自己,被他人塑造的自我随着镜子不复存在,克莱奥终于意识到自己从来不活在镜子中,女性应该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并能够创造自身的。女性对他者凝视的打破,开始对自我主体性的关注,毋庸置疑的是对父权制社会的挣脱和反叛。

    影片最后,克莱奥面对前方说“今天的一切都令我惊叹,我身边的所有人以及我自己。”不难想象,获得自我意识的克莱奥会继续去发现和创造她真实的自我,重新发现她所处的社会、那些经过的面庞,正如波伏娃所说,“只有通过不断地超越,朝向其他自由,才能实现自由。”

    戈达尔和特吕弗则从男性导演的视角诠释女性对自由的抗争,二人似有默契地选择“三人行(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的爱情纠葛)”为电影题材,塑造了两位新浪潮背景下独具一格的自由女性。

    《女人就是女人》由“电影怪杰”戈达尔执导,“新浪潮的代表性女性面孔之一”安娜·卡里娜主演,讲述了一位脱衣舞娘提出生孩子的请求却被男友拒绝,在多次协商无果后决心与另一位男性朋友发生关系,进行女性生育自由的抗争。这部男性导演创作的电影中丝毫没有瓦尔达评价主流电影那样的对女性固化的认识,相反戈达尔似乎塑造出了这样一位难以让男人琢磨透的女人,正如片名的感叹一般,女人就是女人啊!卡里娜所饰的安吉拉是一名脱衣舞娘,这一职业常常是被男性凝视的存在,她们为了获得男性的关注可以满足一切的需求。然而,安吉拉却与别人不同,她随性地拒绝男性客人的要求、轻快地唱着“我真是太美了”,将脱衣演出视作歌舞表演而非取悦别人的工作。安吉拉与《五》中的克莱奥不同,她早就形成了自我意识并勇于表达自我,这是因为她饱读经书、满腹经纶,片中安吉拉与埃米尔用书籍斗嘴的环节表现出知识分子女性的文化底蕴和自信。在单刀直入向男友埃米尔表达出自己对拥有孩子的渴望却被拒绝后,安吉拉绝不息事宁人,不断地质问埃米尔的忠诚,以争取女性自由选择何时生育的权利。争吵无果后,安吉拉用好友阿尔弗雷德为威胁,用尽各种把戏试探埃米尔的感情,最后甚至“动真格”与阿尔弗雷德发生关系,使得埃米尔不得不接受即将成为父亲的事实。电影全程以安吉拉的选择和行动作为叙事主线,将女性的古灵精怪和捉摸不透表达得淋漓精致。在戈达尔的镜头里,女人可以大声说“我不爱你”然后小声嘟囔着“我太爱你了”;女人可以选择爱一个人还是爱两个人;女人可以和任何一个男人生孩子。如片中安吉拉所说“我爱或不爱你,和你爱我没有关系。”女性的独立性使其不受男性凝视的控制,女性的生育能力甚至是女性高于男性的优势,因为女性可以选择受精卵的另一部分来源于哪个男性。波伏娃对女性的自由与解放的论述在戈达尔的影片中得到了表达,女性走向自由与超越需要再造一种“新境”,再造新境需要的正是她一直在强调的“自由”[10]。

    特吕弗的《祖与占》则在结局处蕴含深意,女主凯瑟琳和祖组建起家庭,祖与占虽是好友,但占仍然无法放下对凯瑟琳的爱慕。结尾处,凯瑟琳载着占驾车坠湖,共赴黄泉,留祖一人在河边怅惘。这一结局突然又极具戏剧性,戛然而止的结尾令观众都没能反应过来,更难以想象二人赴死后,祖的未来将如何继续。但对于女性观众和凯瑟琳这个女性角色而言,和情人自杀并不是一种悲剧。凯瑟琳的决定是对祖与占的折磨,两人虽然交好但不能停止对彼此的嫉妒之心,而所爱的女人选择自杀无疑是对他们感情的否定,他们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没有任何改变的能力,他们被迫地接受了凯瑟琳去世的悲痛结局,而凯瑟琳则是自由的。这不仅是对女性自由选择的赞扬了,更让那个年代的女性观众不再代入银幕中“被观看”、“被审视”的他者角色,而是代入到了一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独立女性。与戈达尔在《女人就是女人》影片中希望表达的内容类似,特吕弗希望表达,男性不仅不会永远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反过来体验被决定、被附庸的处境中。加之,特吕弗男性导演的身份,更让女性观众获得对妇女解放运动的信心和希望。

    此外,新浪潮电影通过独创的“跳切镜头”和实景拍摄的表现形式,反映同时期社会环境的荒谬至极与个体人生难以避免的痛苦与挣扎。《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多次提及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是瓦尔达对社会现状的关切;《女人就是女人》中恐怖主义的蔓延和当地警察随时上门检查的被监视感是戈达尔无政府主义政治立场的微弱显现;《祖与占》中轻松幽默的整体基调下也有对法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反思。

    对三部电影的梳理过后,可以看到三部影片分别传承了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谈及的女性自我意识发现的三个阶段——女性认识到依附地位的原因来源于他者的凝视、女性觉察到自由与解放需要摆脱他者的附庸地位、以及女性意识到拥有绝对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男性的命运。它们同时又都揭示了一个波伏娃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人的本质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11]”。

    3.2 法国新浪潮对波伏娃的发展

    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色彩不是一味对波伏娃思想的演绎,在第二代女性主义运动的作用下,法国新浪潮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

    学者将法国女性主义分为普遍主义、差异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4]以示解放运动主要指导思想的不同。波伏娃代表的普遍主义和西苏代表的差异主义产生了第一代女性主义运动和第二代的重要分野。“波伏娃主张女人应该认同的普世价值实质上是男性价值,她并没有对整个父权文明提出质疑;而西苏则致力于通过宣扬女性价值来摧毁逻各斯中心思想和菲勒斯中心思想,包括仅仅有利于男性的虚假的普遍主义[4]”,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再三强调“女人和男人都是人”的首要前提,认为差异观念过度突出女性的特殊性,会导致社会歧视和性别阶级化。但在《女人就是女人》和《祖与占》两部电影中,我们更加能看出女性相比于男性的优势,如生理上能够生育的能力,心理上情感丰富、敏感等,西苏认为这些女性的特殊性是女性可以与父权制抗衡的力量,是能够推翻古希腊所谓“女性是男性一些部分的残缺组成的”这一论断的证据,力图将残缺转化为女性的优势。

    此外,波伏娃主张的无性化文学承认了男性在建立普世价值观时的绝对强势地位,而西苏认为写作与菲勒斯中心主义(即男性中心主义)存在同质性,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女性导演更偏向于成为西苏理想中的那些从事“女性写作”的文学家。阿涅斯·瓦尔达、玛格丽特·杜拉斯、让娜·莫罗三位新浪潮女性电影创作者在这段时期不断突破男性在女性叙事中的垄断地位,在影视领域拓展了女性的视角[2]。瓦尔达在《一个唱一个不唱》、《幸福》、《天涯沦落女》等影片中展现出女性导演的风格,关注人物的内心情感而不仅是铺陈叙事,注重内心真实和客观真实的纪实,表达出了女性的创作力量和写作风格。瓦尔达的电影风格常被称为“电影书写”,这与西苏倡导的“女性写作”在语义上似有相似之意,不难联想两者一脉相承又相互学习、互相补充。

    法国新浪潮电影确有许多对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像表达,但比起刻板的复刻,新浪潮电影更是一次前进的发展。

    4 结语

    波伏娃在七十年前为所有女性提出了用存在主义哲学审视女性客体的社会地位的新视角,在《第二性》中用极具思辨力的文字向所有女性提出自由与解放的邀请。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则迅速地作出回应,瓦尔达、戈达尔、特吕弗等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制作者们借助电影的表现形式让思想运动起来、让哲思发出声音。女性主义思潮与新浪潮运动在法国的大地上跨越时间的对话与传承绝非巧合,这是思想融于文化所致,这是流淌在法国知识分子血液中的责任与使命。

    如今,仍有许多女性未能摆脱他性,囿于家庭的纽带和子女的联结,无法实现自我的超越性。但法国当代文学作品,诸如《刺猬的优雅》仍然提出了“自我修养的反抗[12]”;法国在法律层面上提出PACS制度,解放LGBTQ少数群体的契约自由,解放女性的身份自由……这些社会的种种现状无一不提醒着,波伏娃的邀请依旧奏效,笔者仍然抱有理想主义的信念,相信女性主义思想终能得到长久的传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天枢.西蒙·德·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观刍议[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03):69-72.

    [2] 崔莹,张静.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女性主义分析[J].电影文学,2015(16):38-40.

    [3] 屈明珍.“女萨特”,还是女哲学家?——波伏娃哲学地位的重估[J].湖南社会科学,2009(06):24-28.

    [4] 栾荷莎.普遍主义、差异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法国三代女性主义思想之观照[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9,31(03):98-103.

    [5] 方珏.波伏娃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思想渊源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12):36-41.

    [6] 张先云.存在主义、法国“新浪潮”与中国第六代电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02):162-167.

    [7]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郑克鲁译. 《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8] 方珏.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的归宿——略论波伏娃《第二性》的当代意义[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02):34-38.

    [9] 宋淑兰. 作者电影、新浪潮与女性主义:阿涅斯·瓦尔达电影研究[D].重庆大学,2017.

    [10] 刘慧敏.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与女性的自由与解放——浅析波伏娃的《第二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39-40+48.

    [11] 赵文靖.存在主义美学的诗意与亏欠——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美学解读[J].天府新论,2008(03):148-150.

    [12] 李培西.论小说《刺猬的优雅》中的女性主义分析[J].外国语文,2011,27(05):26-29.

     4 ) 女人,你的名字叫天使

           “这是一部喜剧?还是一部悲剧?但它肯定会是部杰作!”我想不到除了戈达尔外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位导演能让自己的主角对着镜头如此地大言不惭。在标志性的鲜艳大块色彩拼贴之后,卡丽娜饰演的安吉拉终于出现了,她撑着雨伞,走过喧嚣的街道,时断时续的背景音乐和现场嘈杂的声音来回剪辑,又一场戈达尔的狂想历险开始了。

        与上部政治色彩浓厚的《小兵》相比,1961年的这部《女人就是女人》却显得异常可爱与温柔。戈达尔自称“(在这部电影里)发现了彩色和直接的音响”作为戈达尔第一部彩色电影,《女人就是女人》中的色彩已经开始参与影像表意,而这部“歌舞片”在音响上的实验更是惊世骇俗。突如其来的音乐突兀又令人着迷。当戈达尔的缪斯女神卡丽娜出场时我们恍惚间置身于一部宣扬“真善美”的好莱坞电影里,可是戈达尔不是被普遍看做是反好莱坞的急先锋么?其实迷影分子出身的戈达尔深谙刘别谦、金·凯利、明奈利等好莱坞大导的创作精髓。在安吉拉的一颦一笑之间既是“拙劣”的模仿,也是勇敢的创新。戈达尔永远不会去为了观众拍电影,他只为自己拍,可是此时恋爱中的戈达尔就顾不得这些原则了,他要为卡丽娜拍摄一部电影。在政治狂热大潮还未袭来的60年代初,戈达尔与所有法国人一样,在享受着初冬的微风带来的迷醉,沉迷在咖啡和白兰地的幻梦里。这是最好的时候,对于安吉拉来说,她准备好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爱情。

        安吉拉是一位脱衣女郎,她喜欢摇摆着迷人的身段,把那些渴望的眼神都抛在身后,在顾客观看安吉拉的仰拍镜头和安吉拉观察顾客的俯拍镜头的不断切换中,戈达尔已经把安吉拉变为了一个天使。在工作中安吉拉热情,懂得如何挑逗男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安吉拉却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渴求得到男友伊麦毫无保留的爱,觉得替他生一个孩子就能完全拥有他;她会因为伊麦好友阿尔弗莱德的追求而心神不宁;她会因为伊麦同其它女人的亲密言行而吃醋,也会因为男人的甜言蜜语而好了伤疤忘了疼。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她就是个女人。

        在戈达尔早期代表作中都少不了大段男女主角在房间中行动与对话的场景,《女人就是女人》也不例外。影片至少有七成的戏是在安吉拉与伊麦的公寓中完成的。这些公寓中的戏也让我们看到了戈达尔极其美妙的场面调度技巧。镜头在狭窄的公寓中来回穿梭,男女主角之间说着那些既生活化又非常有趣的对白:“吃鱼还是吃肉”“吃鱼”“没有鱼,吃牛排还是烤牛肉”“牛排”“没有牛排,吃烤熟一点的还是生一点的”“生一些的”“不好意思,我烤熟了”(安吉拉终于把饭端上了桌)“还需要两个煎蛋么”“太好了”“不过我有一个条件,24小时内我要一个孩子”。安吉拉就是这么任性,因为一个算命小仪器暗示她今日是怀孕的最佳时间,她就觉得该要孩子了。可是伊麦显然没有做好准备,他关心的还是他的自行车。对安吉拉的任性,伊麦无所适从,两人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可是戈达尔不会去突出这种矛盾,他要讲的是爱,所以我们极少看到那些乏味对立的正反打镜头,我们看到了戈达尔的天才创造:他先让摄影机对准伊麦,然后摄影机开始水平横移,银幕上随着摄影机的移动方向出现了字幕“伊麦知道他深爱着安吉拉”,在长距离的移动后,摄影机对准了在房间另一头的安吉拉,一会摄影机又开始沿原路返回,字幕反方向出现“安吉拉一样爱着伊麦”。可爱的戈达尔,他根本舍不得把男女主角分开,他一定要让他们呆在一个情感空间中。

        安吉拉和伊麦之间的争吵被戈达尔的奇思妙想变成了一门艺术。他们跑向书柜抢书,然后回到床上,指着书名攻击对方。安吉拉选了一本“野兽”,伊麦则回击了两本,一本“女人”一本“去死”。如此妙趣横生的场景很难想象是用电影写论文的戈达尔的创作,《女人就是女人》绝对是最轻松、最平易近人的一部戈达尔电影。《女人就是女人》中的幽默是通过台词与动作结合来完成的。阿尔弗莱德追求安吉拉,安吉拉说要考验他,要求和她一起做相同的动作:半蹲、单脚站立、撅屁股,安吉拉趁阿尔弗莱德不注意,一脚踢向他正撅起的屁股,叫你死缠烂打!阿尔弗莱德与安吉拉去酒吧,结账时发现钱不够,他对酒保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回答“是”我就欠你100法郎,如果回答“不”你就欠我100法郎,结果他问的问题是“你能借我100法郎么”。当然这些雕虫小技还远不足以体现戈达尔的大师风采。在伊麦与安吉拉街头对话时,戈达尔却把镜头不停地切给各式各样的路人,三位主人公还时不时地对着镜头说话,这明显的间离效果是想告诉观众这不是真实生活,它仅仅只是一部童话么?在影片中戈达尔肯定不会忘记展示下他的自恋情结,阿尔弗莱德请安吉拉去看电影,这部被选中的电影正是《精疲力尽》(饰演阿尔弗莱德的贝尔蒙多也是《精疲力尽》的主演)“好心”的戈达尔还顺便推荐了下“好友”特吕弗的《射杀钢琴师》。

        安吉拉被伊麦的态度伤透了心,她出走并与阿尔弗莱德上了床,伊麦出去找她,这时字幕出现“他不会被困难打倒的”,结果下一个镜头,伊麦就拐进了一个妓女的房间里。两人的关系看来是彻底结束了,可是戈达尔有他自己的解决方法,情侣之间的小争吵、小摩擦,这都是爱的表达,就像是安吉拉公寓下那对永远相拥热吻的情侣,既然是童话,那么心中有爱,就没有任何困难不能解决。戈达尔曾说“电影史就是男人拍摄女人的历史”,他对此更是积极践行,在戈达尔那里,女主角总是以一种“堕落天使”的形象示人(主要就体现在卡丽娜的那些角色上),电影中她们那些轻佻的对话和真挚的表达都有一种温暖的魔力,她们独立又迷惘,想要改变却又无法逃离,戈达尔不仅是爱女人的,更是懂女人的。

        戈达尔又说“电影就是次一级的在场”,摄影机不仅是某种记录的工具,它更是观看事物的一种方式。我们看到的影像与拍摄现场工作人员看到的并没有多大不同,戈达尔只是把一个个片段用他自己的想法拼接了起来。《女人就是女人》就像是一篇关于爱的散文,它没有戈达尔电影中常见的晦涩的哲学探讨,却包含了许多充满生活智慧的叙事设计,它简单又复杂,迷乱又清醒,我相信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某个时刻,你一定会激动地手舞足蹈起来,当然,前提是你仍然相信爱能带走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忧愁。

     5 ) 偏爱

    女主角安吉拉的一句台词:“因为我惊人的美貌”,是戈达尔对安娜的赞美。从电影的剧情和镜头里赤裸裸的感受到戈达尔对安娜卡里娜的偏爱,安娜与镜头互动时的松弛与古灵精怪是她对戈达尔回应。总体来说可以感觉到戈达尔与女主角的双向奔赴。

    剧情上比较简单,完全服务于安娜,但是安娜的美貌完全撑得起;配乐的忽起忽停、音效与画面的配合,让画面的变得有趣起来;中间穿插着安娜的内心活动,穿着蓝色毛绒边边的裙子在街上起舞,主角们的蒙太奇片段,以及安吉拉几次和依米用书名无声吵架、在卫生间便刷牙边吵架,填充起故事的间隙,让人物丰满、让故事有趣。

     6 ) 迷人的爱情小品

    特别喜欢这一部爱情小品,是因为导演让那么一位迷人的小姐来当主角,她穿着大衣在街上走,稍稍昂起了头,那个时候她是一只高傲难以接近的天鹅;回到家,她穿色彩鲜艳的毛衣、俏皮可爱的睡衣,俨然一个活泼的娇俏的邻家小妹妹,在这里她和她的亲爱的依米上演了一场爱情喜剧。

    特别喜欢它,是因为导演把那些烦心的日常的情侣之间的争吵以一种别有心思的方式展现出来。他们嚷嚷着互相不要说话,依然在同一张床上睡下,关灯都很有默契。要吵架了,不是靠嘴,而是搬起台灯去书架那里找书,通过书名的组合表达自己的不快不爽:

    安琪拉:怪物

    依米:把你的屁股从这儿撤出去

    安琪拉:刽子手

    依米:秘鲁木乃伊

    安琪拉:仿艺术家

    依米:沙丁鱼

    依米:所有的女人

    安琪拉:行刑队

    最后他们和好了,还是借用书名:

    安琪拉:看大傻瓜!即使你不爱我,我也爱你

    依米:如果你真的怀孕了?

    安琪拉:那很糟糕

    依米:我有个主意

    安琪拉:我也是

    依米:很简单。一段时间之内我们无法得知 – 你是否

    安琪拉:怀孕

    依米:确保

    安琪拉:你让我怀孕这样

    依米:我可以确定 – 成为孩子的父亲

    安琪拉:我们来吧~~

    争执

    和好

    第一段争执是因为安琪拉想生一个孩子,依米不想,他找朋友弗瑞德来和安琪拉生孩子,可是当他们两人独处一室,依米在外面坐立不安;依米甚至在马路上随便拉一个人和安琪拉生孩子~依米威胁安琪拉要一个人去墨西哥~他咒骂想生孩子的安琪拉是傻瓜~真正伤了安琪拉的心。她一次一次求依米生一个孩子,和弗瑞德独处一室她想着的还是依米,弗瑞德用头撞墙表示对她的爱意,安琪拉回家犹犹豫豫一次一次拉下雨篷,最后的结论是:她也要去墨西哥。于是才有了上面那句:即使你不爱我,我也爱你。安琪拉是真正独立自由的女性,她的独立性使其不受男性凝视的控制,她可以穿不是大家都觉得美的衣服,她可以爱着不爱她的男性,甚至她的生育理想也不依托于男性的希望。

    Figure 4 犹犹豫豫的雨篷,我也爱屋里的隔断把小小的屋子隔得一层又一层的

    看看安琪拉是怎么引导想吃鱼的依米吃烤过了的牛肉吧:

    安吉拉:你想吃鱼还是肉?

    埃米尔:鱼

    安吉拉:假如要吃牛肉 你要吃蒸的还是烤的?

    埃米尔:蒸的

    安吉拉:假如要吃烤的的话 你要半熟的还是全熟的?

    埃米尔:半熟

    安吉拉:亲爱的 你真不走运 我做的烤牛肉有点过

    搞定依米一起生孩子,也是用的同样的方法。这才是我喜欢这一部影片的真正原因吧!因为真实生活中,我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甚至无法在我们想“要”的时候“要到”

    Figure 5 最丑的美男子 有着让你难以移目的迷人

    Figure 6 虽然我更爱她居家的俏皮模样 却鬼使神差地截了她在人前昂起的头

    海报

     短评

    行了吧戈达尔,你这片完全就是献媚给安娜嘛,还说女人就是女人,嗲死你了!!还有你,让克劳德,摆什么臭脸嘛,一看就是全世界都欠你银子哎!不过你最后还不是笑了,而且笑起来多可爱呀!!

    3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8.0/10。①如简介所写:脱衣舞娘女主与两男主的三角恋+女主因想要孩子而和二号男主做爱。②很有趣的浪漫喜剧,运用技法包括:突然的静音以及配乐响起/中断、声画并行(比如模仿电视球赛声打球)与声画对立(比如俩女的在画外聊天,画内却是各种街上行人直视摄影机)、跳轴与跳切、(与运镜方向同向展开的)解说型字幕、鲜艳亮丽的色彩/服化道/置景、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自带回声的吵架、失焦画面(营造了梦幻般的浪漫)、随性的运镜/调度、突然插入的霓虹灯标识、青春/幽默的台词与桥段(如:古埃及式蹲姿、女主扮大肚子、撞墙示爱、结尾的二人转)、等。

    5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安娜·卡丽娜太美了

    8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7.9/10 戛然而止又戛然而始的配乐,饱和鲜艳的色调,长得不好看却怎么看都好看的安娜。俏皮,欢快,有趣,用书名吵架,借我100法郎,祖与占钢琴师,我想要个孩子,不论喜剧悲剧都是masterpiece,或者是傻逼,一坨屎。就是一坨屎。

    1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卡通式的人物出场,扑闪着大眼睛的卡里娜如一只野兔,屋内骑车的布里亚利像一只小老虎。配乐不只是气氛的营造,语言的补充,更是情绪的前奏,是开口前心里就已响起的旋律。一边是半夜打着灯找书名的争吵,一边是香烟美酒撞头示爱的表白。心软的女人,嘴硬的男人。戈达尔的奇思妙想如海浪一般吞没整座城市。

    1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看着电影是会想到为所欲为、俏皮可爱、天马行空等词儿,不是夸张,谁看谁惊呆,看戈达尔的电影心情太复杂,有时候觉得他太背离观众,有时候又觉得他的才华绝无仅有,嗯,这部摄影很美感。

    14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1.模仿凹造型;2.“你可以借我100法郎吗?”3.询问路人愿不愿意跟自己的女朋友生孩子;4.举着台灯看书名(找言语);5.灯光、服装、道具与色彩;6.别开生面的“FIN”。

    1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戈达尔:“很多人不喜欢《女人就是女人》,因为他们不理解这部电影传达了什么信息。可实际上它并没传达什么。如果你看到桌上有一束花,你认为这传达了什么吗?它并没有证明任何东西。我很单纯地希望电影能给人提供愉悦。我希望电影本身充满内在冲突,富于张力,既有欢乐又有悲伤。”

    19分钟前
    • LarryWho
    • 推荐

    这两个人吵架是不是太可爱了一点?搬着台灯走来走去太经典了。谈恋爱就是不过脑子啊,幼稚到像小学生在玩“反弹”游戏。

    24分钟前
    • 大密度蓝
    • 推荐

    极为绚烂多彩、青春洋溢(甚至孩子气)、活泼可爱,戈达尔实验性的电影语言让这部爱情喜剧格外有灵气。数不过来的有趣段落:变装任意门、吵架前先致敬观众、半夜闹别扭用书吵架、抛上了天的鸡蛋、飘出门用头撞墙证明我爱你、Fin字是窗外的霓虹灯...很多对白也很有趣,比如“为什么受苦的总是女人”(r音发不好而已)、“我爱所以我存在”。除此之外,影片里有许多好玩的细节:总是在楼下拥吻的一对、女主衣着的红vs蓝、邻居家络绎不绝的男客。导演还借角色之口致敬了Gene&Cyd、《精疲力竭》、《祖与占》、还宣称本片“毫无疑问是masterpiece”,全场大笑。

    28分钟前
    • MuyBien
    • 力荐

    长大以后才懂爱—“Angéla, tu es infâme" ("Angela, you are horrid")—"Non, je suis une femme" ("No, I am a woman")

    29分钟前
    • ng
    • 力荐

    紅衣見老公,藍衣見情郎,上紅下藍心猿意馬。

    31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神经质的迷人,当然和女主特别好看有很大关系

    3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疙瘩一发疯谁也挡不住,而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搞笑的戈达尔作品,剧本实在是不能不服,如此纠结如此可爱,把生活中男女之间那些白痴的琐碎小事变成了载歌载舞+花式互黑,还有迷之嘲讽特吕弗等彩蛋可供观赏,实在太有趣了。

    37分钟前
    • TWY
    • 力荐

    选这部片作为我的第1000部电影,我也是看过大名鼎鼎的戈达尔的文艺女青年了!

    42分钟前
    • CeBerg
    • 推荐

    重看;如蓝精灵般俏皮的卡丽娜,这是独属她的时刻——女人就是女人。在爱情里的有理和无理,退缩和勇敢,猜忌和游离,嫉妒和拉锯,无一不具有灵光四溢的火花,很多细节拍得极为幽默迷人。明明涌动的爱意,出口即走样,摄影机随着他们的目光胶着或勾连(伴以的来回字幕真棒啊),既具有心灵共振的默契,又是互虐的割裂,从来没有一种爱情的模式不被期待打破。几乎从一开始,戈达尔的天分即流露无疑,街上的流连跟拍,房间内的随性调度,红蓝色块撞击出的浓烈情绪,戛然而止的音画间离效果,具有辨识度的字体和灯光设计,直视镜头的破墙形式,都在以后作品中有迹可循。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戈达尔第二部长片,"我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获柏林评审团大奖。许多人认为这是戈达尔最具欢愉色彩、最平易近人的作品之一,也是其首部彩色宽银幕电影。没有革命和说教,指导思想还是存在主义的"非连续性哲学",电影语言方面作了丰富的实验。具体分析详见我的长影评。(9.0/10)【2021.1.9上海影城重看】那些游戏式的摇移镜头与失焦画面在大银幕上观赏,果然别有一番韵味。这次看发现了个新的细节:隔壁总借给他们电话的那位女子很可能是个妓女,毕竟每次开门都出现不同的男人。就这一点来说,本片与[随心所欲]可谓前后相继,都关涉现代大都市里的消费主义与妓女卖身问题~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业余的歌舞表演,散漫插入的字幕,加上不断打破第四面墙的互动,戈达尔连歌舞片都这么反好莱坞。喜怒无常的是女人,死缠烂打的也是女人,活泼可爱的更是女人,太多信手拈来的细节快乐。女主连续换了红白蓝三色,看完突然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法国吗~~~~~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没有人说大师的作品就要深沉隐讳。戈达尔用最喜剧的方式,通过极端活泼的配乐,诙谐的对白,俏皮的桥段和静止状态下左右摇摆的镜头制造出一连串文雅浪漫的爱情笑话。跳跃着的影片中不乏其对特吕弗作品名称的引用,足见两人其时情谊;若干年后,分道扬镳后的特吕弗建议其拍一部《一砣屎就是一砣屎》。

    54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6500. [2019年9月戈达尔]√。大概看戈达尔觉得DVD坏了就得从这一部开始,戈达尔把歌舞片几乎玩坏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突显导演存在感的手法,声音上面肆无忌惮地暴露电影机制(除了使用评论性配乐之外还用了各种比较复杂的打破幻觉的手法),还用到了评论性字幕、评论性的推拉和摇镜头,大量跳切,等等。把歌舞片中的特有段落提升为具备相当超现实性的调度手法,等等。剧情难得的比较胡编且几乎不涉及政治(除了Brialy是个GCD……)。把卡里娜拍得真好看……当然今天看影片的迷影梗是很有趣,不仅致敬歌舞片和自己的前作[筋疲力尽],而且赤果果地向特吕弗秀恩爱(cue了[朱尔与吉姆](当时还没上映!)和[枪击钢琴师])。当年柏林电影节给奖真先锋!

    5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