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我在岛屿读书

    我在岛屿读书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22

    主演:余华,苏童,西川,房琪,程永新,叶兆言,祝勇,欧阳江河,黄蓓佳,肖全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2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3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4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5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6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6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7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8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19我在岛屿读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节目是一档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邀请写书人、出书人、爱书人作为主要嘉宾,共同前往一座远离喧嚣的岛屿。在这里,他们生活、相处、读书、写作,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意义。节目用有意思、接地气的内容,将好的书目、好的阅读方式以及嘉宾关于读书写作有意义的思考呈现给观众和用户,拉近普通人与“阅读”的距离。

     长篇影评

     1 ) 希望这个节目有二季,但是广告播放请换个方式

    《我在岛屿读书》

    不足挺多的,还是希望有第二季的。

    节目整体上参加作家们专业真诚不装。

    发现余华散文与他在网络上流传的风趣很不同,散文的用词更“繁琐”。

    诗人西川,虽然我不认识他,他在节目里呈现他用鼓点和rap去朗读诗,打开了对朗读角度。

    很会做菜诗人欧阳江河,看见鱼好奇找手机拍照的兴奋样子,是诗人的天真浪漫,热爱生活,难得叻。

    最后第8集才出现一个女性作家,希望下一季多来点女性作家多点。

    矮子里面选高个,相比娱乐圈那些综艺卖傻子设定卖职场甄嬛传阵真人秀节目,里面作家真诚的,以自己专业在分享与“书”的关系,分享他们喜欢的书动人之处。希望多点不同职业去参与这个主题故事。

    某东的设定剧情让作家们读广告太尴尬了,感觉暴发富包养了富家小姐,希望赞助方找家靠谱广告公关公司。

     2 ) 记录

    看《我在岛屿读书》好羡慕啊。谈起北大时光,七八十年代的纯粹,嗜书如命。“有书可读”,全班同学连夜排队通宵排队去买书,全是经典。黄蓓佳55年的快70岁了还那么年轻,谈起儿童小说,脸上洋溢着对孩子的爱,还有梦想激情希望。 “好的影像应该展现人的精神性。中国的艺术家应该有这样一张照片。” 聊起三十年间的变与不变。余华小老头的一句“铁生已经不在了”。 余华和苏童去钓鱼,小老头钓不上来变调侃“像圣地亚哥的生活一样,每天空手而归”。一个作家嘴里的梗,我为什么会对这个瞬间流泪。“钓了很多海水上来。”“船在海上像房子盖在大地上。”贪婪地记录着这些灵感,满足我的饥肠辘辘,享受着许多这样的瞬间,那些泪目是多少欲望和梦想,被勾起,浮现,来势汹汹又回归现实。 在浪花、悬崖面前,投影在岩石上欣赏和讨论电影。天上有明月,身边是朋友,已经可以开始幻想了🥺 “希望椅子像飞毯一样,升在半空。让我可以与明月更近,与世俗和人间更远。” 圣地亚哥,卡夫卡,福克纳! 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费里尼,莱昂内! 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分界书屋,海岛日常,像是一个文学圣殿。看着专业课上背来背去的名字如此鲜活地出现在屏幕里,谈着电影与文学,嘴里满是那些我无数次与幻想中的精神挚友分享的内容,很向往了。 以及有没有可能邀请一下王安忆、迟子建、林白,这些女作家,中国当代那么多优秀女作家。还有能不能让我去当主持人啊,我很会遛狗🥺🥺

     3 ) “我在岛屿读书”,宾客离席的盛宴

    面朝大海,小屋一间,架上满满的书;三五好友围坐喝茶,临海风,观海景,话读书事,身边是邻家女孩儿和慵懒的柴犬……这就是“我在岛屿读书’的情境了。有人看到田园气息,有人看到老友重聚,有人看到推荐书单。对我而言,似乎曾经熟悉的语境从尘封的岁月中走来,直接走到我面前,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应。有惊喜,因为那是如此熟悉的岁月;也有隔阂,在不见的这些年里,自己的经历在时间的尘烟中渐行渐远渐模糊,坐在这里的这些人,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如今是谁?余华说,中国在40年间经历了欧洲400年的变化,那么这些作者,和现在的世代间该算多少年的间隔呢?

    哥哥姐姐们大致和余华、苏童和西川是同时代人,对于他们在节目中提到的“当年”,我几乎和他们一样熟悉。我知道借一本书要按时读完的紧迫感,我从未看完过《一千零一夜》,因为哥哥借来这本书,人家只给了一天一夜,所以哥哥读了一部分,我也读了一部分,父亲和哥哥说能不能跟人家商量下多一点时间让我读完,哥哥很为难,最后还是按时还了。后来我再没有完整读过这本书,可能因为这本书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可得”的痛苦感受。他们提到的主流刊物,我小时候基本都看过,大姐用她不多的收入,买任何一本她能买到的文学刊物,《收获》、《人民文学》、《萌芽》、《十月》、《诗刊》……我们全有。由于有些是双月刊,在那两个月里就反复看,甚至记得某一段落在页面的哪个位置。对我而言,听他们的对话是甜蜜的,那正是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也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他们的讲述,我甚至没意识到自己离那个时代已经太远了。那时需要人去动员、劝导你看书吗?就像余华说的,很多大人都担心孩子点灯熬油看书看坏了眼睛。小时母亲严禁我深夜看书,后来住校才获得解放,宿舍熄灯后点蜡烛看书的习惯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直到获得了完全的“点灯自由”。这不是好或者坏的分别,只是一个时代落幕了。从来没有一档节目让我产生如此的时代感、追忆感和失落感。看西川在篝火诗会上朗诵“半生南北诗,览空在分界”,忍不住泪如雨下。我们这些人从那个世代走过来了,不管是追忆过去,还是热衷现在,我们都走过来了。而有些人,他们年轻的面貌永远留在了那个世代,他们不仅是那个世代的儿女,也是那个世代的表征。名单很长:海子、顾城、骆一禾……西川不是自己,是那个世代所有的诗人,只可惜他们虽有“南北诗”,却不可能用“半生”去书写了。

    读书是一场盛宴,作者、译者、读者,都是这场盛宴的宾客。曾经,我们的宴席满满当当。我们有沈从文、鲁迅、周作人这样的作者,有朱生豪、傅雷、周作人这样的译者,还有无数乐此不疲、来自三教九流的读者。“我在岛屿读书”中时时闪过那场盛宴的光影,似乎无用的话题,却充满最大的人生意趣。比如用文学作品来组球队的奇想,从开始我就着急,为什么不选雨果,更重要的还有蒙田?好在西川终于抓到时机把雨果放进去了。这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的游戏,你可以扮书里的人物,也可以用某一句诗词反败为胜。这是那个年代的“王者荣耀”,想在这种游戏中占上风,你非有庞大的阅读量和强大的记忆力不可,这两样才是那个时代的王者。现在似乎不需要有如此强大的记忆力了,我很依赖网上的搜索了,昨天女儿还谈到有学生用 ChatGPT 写作业。这同样不是好与坏的分野,只是时代的不同。也许这正是“我在岛屿读书”的奇异之处,作为一个节目,它要努力切住现在的时间点,将现在的人们带入曾经的读书环境,但即便是手未曾释卷的嘉宾,也不可能不感觉到那个时代已经走远。就像第一期,问房琪现在读什么书,房琪的回答曾让很多人吐槽,其实房琪无需为自己的读书范围和品味解释,读书和人生是一致的,喝奶还是吃米饭,全由那时的状态和吸收能力而定,只要坚持下去,读书会自己指出路径,让人抛掉一些再捡起别的,或者同时拥有。读书就像吃东西,食物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食欲。就像苏童说他排到的书票是《微积分》,仍然会买来看,因为如饥似渴的阅读欲望会吞噬掉别的考量。读书中有隐秘的快乐,会让人完全忘记别人的眼光和评判。读书曾经是很本能的一种生活方式,如今需要解释,需要比较,需要倡导。人往往强调缺乏,而不展示已拥有。这大概解释了“我在岛屿读书”的真实语境。

    言不及义地说了很多。我并不是“我在岛屿读书”的批评者,相反,是超级拥趸。不仅因为这里有最喜欢的作家余华,也不仅因为这里有很多耳熟能详或者还未曾涉猎的书,而是这档节目让我猛然醒悟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能达到怎样的深度和厚度,而达到这样的深度和厚度,并不需要金碧辉煌的凭藉,只要茅屋一间、桌子一张、椅子若干而已。也许很多宾客已纷纷离席,但只要还有坐在这里“俱怀逸兴壮思飞”的三五知己,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盛宴。在这里,未来尚远;在这里,往日重现。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Rita 留学之旅“

     4 ) 《我在岛屿读书》:余华苏童西川这些大作家们在综艺上会聊什么

    作家上综艺已经屡见不鲜了,刘震云在《向往的生活》中的表现甚至上了热搜,让人感觉文化人就是会说话;但是他在《脱口秀大会》上的表现又产生了争议。作家上综艺本身就是一个有热度的话题。

    今日头条和江苏卫视联合办的这款读书类慢综艺非常值得期待,我们平时读书,看到的都是小说中的作家,但是小说背后的作家是什么样的?和我们想象中的一样吗?他们在电视上、在综艺节目里能够谈论什么样的话题?是取悦观众,还是关注自己内心的输出?

    三位作家的表现

    《我在岛屿读书》第一期,余华、苏童、西川和旅行博主房琪4位书屋主理人,在海南分界洲岛打造了一座远离喧器的岛屿书屋,陪伴观众开启一场面朝大海的书香之旅。

    就第一期的表现,在这三位作家里面,苏童最为活跃,最喜欢表达,和我想象中的那个写《红粉》《妻妾成群》的作家有很大的反差。苏童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是阴冷的,他在小说里面很残酷,《妻妾成群》里面的颂莲、梅珊结局都很凄惨悲凉,而且他的叙述给人的感觉是怀旧的、颓废的、伤春悲秋的。但是在综艺中的表现,看出他有很强的表达欲,他谈阅读的意义,要年轻人多读经典;讲沈从文,说房琪是旅行博主,应该喜欢这样的《湘行散记》这样的作品;讲《白鲸》的阅读体验……看着很平和、很博学,也并没有任何作家高高在上的姿态,或者初上综艺的窘迫。

    余华的书我阅读的最多,他所有的长篇,从《细雨与呼喊》《活着》到《第七天》《文城》一部不落,还有早期的先锋文学时候的中篇《鲜血梅花》《十八岁出门远行》,再加上他的随笔《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等等,最初余华给我的感觉也是冷酷,多么尖利的心肠才能写出那么锋利的东西,后来的余华开始平和一些,包括《兄弟》中狂欢式的叙述,和早期的小说完全不同。再加上他最近在网络上爆火,现在看着顺眼多了。但是小说创作水平也有所下降,至少和刘震云的每一部都有突破比起来稍有逊色。余华的在本期的表现就是从容,自然。他谈自己对鲁迅的阅读,讲《孔乙己》是多么精彩的小说;说自己以前读小说是为了写小说,很功利,现在就是喜欢阅读;谈史铁生;时不时还会冒出金句:你的意思是说,青春文学是“猪肉”。令人捧腹。

    相比较而言,我对西川稍显陌生。他在本期的表现稍微有点融入不进去,都是靠补录的镜头来表达。但是表达是很深刻的,尤其对《全唐诗》的热爱,让人肃然起敬。

    作家们谈了什么

    我大致整理了一下,这期他们主要谈论了这些话题和作品:为什么阅读?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年轻人喜欢读什么书?青春读物和经典的书有什么区别?(猪肉和鱼肉的区别)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史铁生《我与地坛》,路遥《平凡的世界》,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梅尔维尔《白鲸》,海明威《老人与海》,《全唐诗》……统计的不一定完全,但是可以看出作家们的知识储备,真正的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还在期待什么

    据说后面的飞行嘉宾有程永新、叶兆言、祝勇、欧阳江河等,这些在当代文坛上响当当的名字,文字背后的作家究竟是什么样的?还会不会来刘震云、莫言、贾平凹这样的大咔。这是期待之一。

    期待之二就是听他们继续谈论阅读,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看看同一部作品我们看到的和作家们看到的有什么区别,我们该读什么书,该怎样读书。

     5 ) 感谢《我在岛屿读书》

    这个寒假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完了这个综艺!看的时候感觉自己突然又活了,是一种重新拥有了内心生活的感觉… 上了大学之后基本没有读过书了,这次看到几位作家坐在一起聊文学真的太感动了…看到他们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屏幕上出现许三观卖血记里的用嘴炒菜那一段 联想到书中余华的文字,忽然眼泪就掉下来了,好久没有阅读了,好久没有真实地感文字的魅力了😭

    看他们谈论文学真的是太幸福了,尤其是看到西川老师念诗那一段,虽然前面经常单独行动,说的话也很少,一直都在聆听,但读诗的时候真的是在闪闪发光!我真的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了,仿佛枯竭的精神世界重新被点燃了😭终于!又有了开始读书的欲望和执行力了☀️ 唯一觉得可惜的地方就是太短了😭真的看不够😭要是多放出来点他们聊天就更好了!

    放一下西川老师在分界洲岛写的诗

    《分界洲岛读苏东坡新韵成篇》 云连过岭急,霞赤知时灭。浪举必荒岩,雨狂复昨夜。 半生南北诗,览空在分界,瀛海喻苍茫,坡翁诫我也。

     6 ) 关于阅读

    大学纪录片入坑,然后纪录片和阅读成为自己想要断断续续坚持下去的事。之前自己处于认为这件事情是好的,所以我去做的阶段;慢慢发现自己是喜欢这件事,但阅读或者看的过程中获得的东西很少,感觉在完成一种任务;现在还处于这个阶段,让自己去思考、总结,希望自己在输入的同时也有输出。

    整体观看下来,检讨自己有时候不专心(一边看,一遍玩手机-回消息,刷微博之类的)。留下印象:多读名著,一个读者说,现在阅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好像是诶,在有限的时间中,多读一些珍贵的书吧;余华-和一本书相遇需要缘分,豆瓣中想读的书很多啦,但自己读书却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所以纳入收藏夹到决定读它,是需要时间或事情让你俩相遇的;关于阅读的意义,是需要我不断去思考的问题。书籍《海错图》,《妻妾成群》,了解黄蓓佳老师,希望走进孩子的世界,或者保留一点孩童的想法。

    然后更多的关于其中人物的人物了。诗人和小说家确实是两个道路的,能够明显感到西川和余华&苏童谈论话题的疏离感;对房琪或者她在书屋的角色产生好奇,听作家们侃侃而谈,自己处于其中适时而谈,算是不卑不亢,如果我处于其中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就我这个阅读量,进不去,哈哈哈哈。会想象自己九月读研,面对导师们该怎么相处-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不卑不亢,知道自己的短板,然后努力去弥补,达到要求);欧阳江河 ,会觉得这种性格会让人不自觉地亲近,那种较常人更浓烈、直接的表达是真诚的,也是一般人不太能做到的;也喜欢余华那种真实感,不知道怎么表达,但就是觉得他在这群作家中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西川在海边击鼓诵诗,从中感受到诗歌的点点魅力。

    什么样才是真实的,什么样才算是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建构,我算是从众的人么?与人相处的时候,感觉自己对他人有一种讨好感,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这样自信呀?一个人的底气源于自己的能力,但好像现在我限于底气的建立,对自己能力不足的不自信。前方道路还需努力前行呀。

     短评

    主持人有点多余了,感觉她的作用就是打广告的,毕竟太年轻,跟这些大佬级人物根本聊不到一起。第一期说实话没啥看点,就是几个老朋友在一起回忆从前,希望后面能有点具体点的,感觉太零碎了,没有主题。

    9分钟前
    • 土豆片栲栳栳
    • 还行

    为一帮作家搞个真人秀怎么到现在才有人想起来干这事儿???

    11分钟前
    • TokyoCold
    • 力荐

    西川可能是我最喜欢的银幕诗人,我喜欢他身上的那种带点笨拙的真诚,真诚永远是最打动人的。

    14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推荐

    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如果播放平台多一些就好了

    17分钟前
    • 麻麻麻花辫儿
    • 力荐

    “巴金庇荫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的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地级市,每个县级市都有文学刊物的,它的文学那种疆域被拓宽了,就是中国人对人的精神的方方面面的思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点一点地探索,一点一点往前推进。”《钟山》文学双月刊,《雨花》文学月刊,《花城)文学双月刊,《萌芽》青年原创文学月刊,《读者》《故事会》《古今传奇》《故事大王》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落泪。八十年代我永远向往。

    19分钟前
    • 有点上头
    • 力荐

    能听他们谈文学往事,真是惬意。西川话最少,苏童最实在,余华努力当段子手,又有着对世界的悲悯和洞察。唯独房琪不太合适,因为她所知道的文学知识实在是太匮乏了,只能做一个花瓶点缀作用。

    23分钟前
    • bird
    • 推荐

    都挺好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选房琪。应该让我来的。

    26分钟前
    • 左翼富婆
    • 力荐

    名字都是抄我在岛屿写作的……台湾那部纪录片影响深远,但流传不多,光学名字没用,学学人家对待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吧。。。顺便推荐下张同道的《文学的故乡》,那起码是认真做记录的态度。

    30分钟前
    • 微微照
    • 很差

    说实话,我更期待铁凝、迟子建、舒婷等女作家的加入。

    3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很好,但是有点遗憾,应该让大家再了解了解中国的女性作家,而不是选一个没有什么阅读量的女主持,导致聊得很浅。但他们在一起我就觉得很好了,希望再多一点这种节目。

    39分钟前
    • 世后
    • 推荐

    缺少女性文学者

    41分钟前
    • Grace
    • 推荐

    我真的很想打五分,但每次房琪一开口,我就恨不能打低分。请问这个人物设定真的是有必要的吗?几位常驻的老师,和陆续来做客的老师,都让我感受到文化对我浮躁的轻抚,我片刻安定下来。我尤其被西川吸引,他是聒噪画面里的倾听者和思考者,我喜欢这种温和的、不出头的礼貌。

    46分钟前
    • 樟树港·没头脑
    • 推荐

    评论区对房琪的宽容度,或许也是文学的宽容度之一斑。当然,文学抑或读书需不需要这种宽容是另外一说。又当然,上面关于宽容的话题有无讨论的必要呢?而我们的文学世界正处于锐利时代还是宽容时代?最后,如果把这节目当一部小说(诗小说),那房琪为何存在?怎样的存在?

    51分钟前
    • 不寻
    • 力荐

    没有主持人会更好。

    54分钟前
    • 透明河流
    • 推荐

    主持人说,读青春文学郭敬明等等不感觉羞耻,我想说,我们可以不羞耻读过郭敬明,甚至大冰,你完全可以不羞耻的说出自己读过,但是经历了真正的文学之后,接受了经典之后,接受了人生之后,你还喜欢那种东西,这就应该感觉羞耻。阅读,艺术,音乐,文学,电影,绘画,所有所有,除了我们都将经历死亡是平等的其它都不平等,都有高下。老师们说阅读没有高下之分,是因为政治正确,其实我们都知道阅读有高下之分。广泛的阅读,但是不代表广泛的喜爱。博爱就是另一种没有品味,理解,接受,也不代表喜爱。

    56分钟前
    • 尹圩肆
    • 力荐

    请多制作一些这样的文化节目。而不是娱乐节目。

    59分钟前
    • 福福
    • 力荐

    综艺节目的下限也许很低很低,但总有一些节目在拉高国产综艺的上限。这正是我们国家经久不衰的文化带来的最大益处。

    1小时前
    • 火火
    • 力荐

    要是没有房琪,并换成一些优秀的中国女性作家就更好了。我觉得女性作家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涌现的机会太少了,应该让她们出来展现不一样的视角观点,碰撞出绚烂的文学之花。

    1小时前
    • 朱迪思
    • 推荐

    余华的花裤衩笑死了!但余华说他35岁和鲁迅相遇也真的棒死了!所以不要因为一朵花没开而错过整个春天,一次没有长成并不代表永远不会长成。给书店起名字那里我和余华老师想到一起去了耶~西川是这个时代的诗人,之前看过他的《跟着唐诗去旅行》,后来在b站看到一个半个小时的短片,叫《山水之上》,引导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苏童老师很话唠,思维很活跃,看到走出书本的作家,很可爱!期待后续……

    1小时前
    • 白茶
    • 力荐

    第一集看完,朋友们,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啊!!!就是应该找个更有文学底蕴和节奏更好的主持人。不然聊的太浅了。

    1小时前
    • Clucy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