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剧 2049

    2049

    评分:
    0.0很差

    分类:台湾剧台湾2021

    主演:邵雨薇,林柏宏,林子熙,莫允雯,李亦捷,陈汉典,刘瑞琪,王真琳,王为 

    导演:许立达,朱建青 

    猜你喜欢

    • 已完结

      第二名的逆袭

    • 已完结

      王子变青蛙

    • 第1集

      谁是被害者 第一季

    • 更新至02集

      我的意外室友

    • 薰衣草

    • 已完结

      人间四月天

    • 全40集

      小李飞刀

    • 更新第22集

      完全省钱恋爱手册

     剧照

    2049 剧照 NO.12049 剧照 NO.22049 剧照 NO.32049 剧照 NO.42049 剧照 NO.52049 剧照 NO.62049 剧照 NO.162049 剧照 NO.172049 剧照 NO.182049 剧照 NO.19204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瀚草影視繼去年《誰是被害者》後,預計6月推出未來影集《2049》,由邵雨薇、林柏宏、林子熙、莫允雯、陳漢典、李亦捷等分別主演《完美預測》、《刺蝟法則》以及《幸福話術》3單元。  《2049》結多位女星詮釋母親、人妻,以女性觀點縱視科技在2049年對人類帶來的變化與困境,尤其邵雨薇、林子熙、莫允雯、李亦捷在該影集分別坐擁「完美預測」、「記憶重建裝置」、「讀心裝置Stable」等新科技,她們看似活在科技創新的未來,但當人人渴望的科技全面入侵家庭,導致幻想、夢境與現實的界線逐漸模糊,女人該如何自處?又該如何捍衛愛情、親情?是該影集欲探討的核心價值之一。

     长篇影评

     1 ) 《銀翼殺手》新舊兩版的風格差別:看不見與看得見

    (本人本文獨家刊登於開眼電影網eWeekly,原文連結請點本行。)



    《銀翼殺手》是一部關於「看不見」的電影,
    《銀翼殺手2049》則是一部關於「看得見」的電影。

    ──走出戲院的當下,我的腦海不自覺冒出了這個想法。


    談此以前,先來聊聊原作小說。對許多人而言,《銀翼殺手》早已成了賽博龐克(Cyberpunk)美術風格的代名詞:科幻飛車與現實第三世界的混體、未來科技建築之間錯落了骯髒街區、那股臃腫、混亂、藏汙納垢、龍蛇雜處、中西混合的後現代生活,無一不被後人再再致敬或東施效顰。然而,《銀翼殺手》的原作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68)對於世界觀其實並沒有這麼多的視覺敘述。不是寫句「到了」就換場,便是「矮」「高」「小」「大」「舊」「新」寥寥單字形容就草草帶過。書中真正算的上刻劃場景者,只有這麼一段:

    『他獨居在這棟衰敗隱蔽,有著上千戶無人空房屋的大樓裡。像其他所有建築一樣,這一動也只是日復一日衰敗下去,成為更廢的廢墟。到最後,這棟大樓裡的一切都會廢在一起,變得面目模糊,難分彼此,只剩布丁一般的廢渣,在每一戶空間裡堆到天花板。』



    「面目模糊,難分彼此」--這句話便是1982年《銀翼殺手》一切視覺風格背後的主題。一言以蔽之,即是讓觀眾「看不見」。

    有別於正常電影的順暢美觀,《銀翼殺手》的畫面處處塞滿了阻礙觀眾一目了然的障礙。五顏六色霓虹閃爍的九龍城寨招牌、走法複雜的樓梯動線、毫無規律亂扔亂放的室內傢俱、菱角分明的椅子,這些物件的擺放不停阻擋著觀眾的視線……這些障礙物不時阻擋了觀眾視線應及的透視線,千迴百繞;待那些明暗對比極其強烈、不時出現大面積陰影、卻又時常擺盪的燈光打光(模仿自黑色電影(Film noir)的技法)一疊上,更是讓這些已經雜亂的畫面更為錯裂,彼此層層交疊。疊影、疊影、再疊影……由場景、道具、燈光這三層障礙物疊構而成的流動屏蔽,徹徹底底剝奪了觀眾一目了然的衝動,以及眼球。

    這是完全別於正常電影的邏輯。而言,電影片長越長,觀眾看見的事物理所當然也會越多。然而在《銀翼殺手》中,事情反了過來,這些疊構畫面在第一時間必然帶來的生理不適(即便障礙物本身有時美工甚悅),讓觀眾每看一幕新幕便不停於生理於心理上被提醒,自己看不見一些角落與一些東西;隨著故事越演越後,沒看見的事物逐漸積累,「看不見」的這個事實逐漸轉變為具體的認知訊息,讓觀眾終產生一股錯覺:我看不見的東西,是不是比我看見的更多?

    於是,這股「看不見」的私自想像,讓美術化為美學,賦予了《銀翼殺手》一層留白的美。正如人性測試機(The Voight-Kampff machine)這台冰冷機械的問題竟然是如此帶有對生活觀察的詩意,彷彿銀翼殺手真正想測驗出的不是複製人(Replicant)而是詩人(儘管複製人也真的各個都挺像現世詩人),這座臃腫、混亂、藏汙納垢、龍蛇雜處、中西混合的骯髒城池,也因其無從一目了然,而在觀眾的心相知中生成了一層神秘儀式似的空間。如果說,小說原作的故事主旨乃是用有聲的理性辯論一層又一層的把宗教儀式的神秘面紗給瓦解,1982年的電影《銀翼殺手》便是一方面把宗教故事通通刪除,一方面卻又以無聲的視覺風格,將這股神秘感獨有的美感韻味重新賦於這座賽博龐克城池與男主角瑞克這一趟極沒效率卻極富詩意的追尋,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所以,觀眾也就必然察覺,《銀翼殺手2049》作為一部續集,是多麼異樣又異質的存在。

    不僅僅是因為,《銀翼殺手2049》的視覺風格從賽博龐克大幅度轉向了廢土(Wasteland);更是因為,這種風格背後的思維,乃與第一集《銀翼殺手》完完全全背道而馳──它希望觀眾「看得見」,而且看得越清楚越好。

    在電影的開頭,一顆與銀幕等大的瞳孔特寫正面而出;下一幕,一顆空拍鏡頭,銀漆色的未來農田在平坦至極的大地上一望無際地蔓延。這些農田的形狀是與瞳孔表面是如此神似,彷彿這部電影剛剛是在直視觀眾,觀察觀眾是不是正在猜測這一幕僅僅只是否致敬首集;如果是,那麼就太過輕看「我」《銀翼殺手2049》了!彷彿就是如此挑釁人的一景。




    一望無際──開頭給予的這個信息,正正是《銀翼殺手2049》處理景深的核心邏輯。

    當時代從2019年進步為2049年,整個世界的建築開發卻彷彿逆反過來,那些繁複枝葉似的城寨菱角不見了,新的銀翼殺手K與他這一趟新的追尋所穿梭的每一棟建築物,既不是小說原作那般「面目模糊難分彼此」的人性廢墟,也不是1982年電影中那種強調「看不見」由場景道具燈光三層障礙物疊影的疊構,而是清晰至極的空曠空間。只有一扇門兩扇窗的農舍、只有一條走廊通到底的公寓、螢幕眾多卻擺得整整齊齊的辦公室、由單一階梯構成構圖主體的記憶科學研究所、管線繁雜卻又神奇地左右對稱的工地、佇立於黃沙大地之上的單間洋房、就連取代上一集泰勒企業總部這座宗教神殿(別跟我說你看不出來泰勒是隱喻上帝)的新殿,也是僅把條紋燈光作為排列的牆面飾品的,莫名龐然卻又莫名空曠的開放空間,一無雜物、一無閒人、無一障礙、一望無際、一目了然。

    這是與第一集《銀翼殺手》多大的不同!這些必然不是巧合,而是刻意為之。其中一個證明便是:當《銀翼殺手2049》出現了兩個《銀翼殺手》舊版從未出現的空間:北方的人類貧民窟(源自小說原作)與記憶科學研究所(本片新創)之時,畫面上便隨之安置了《銀翼殺手》從未出現也不該出現的事物:水(瀑布)與草(叢林),以新配新,也宣示了自己介於舊版的立場,因為眾所皆知,舊版電影對於原作小說的大半設定都是默默無視。

    另一方面,舊版本來強調的某些顯眼的巨幅特徵,在續集之中則刻意展演出過去所未現的微型細節,例如那一張張投影於高樓大廈廈面的廣告人臉,在天台──當人能不再以仰望而是平視的角度觀看──人臉是何等的目光晃散,又如投影於空中的巨大人體廣告動畫,投出的白人芭蕾舞者的腳尖是如何不時「踩」在地面上走動的這些亞裔貧民與妓女身上跳舞的諷刺。



    曾對一同看試片的鄰座開過玩笑說:我倆剛剛在戲院看完的其實不是《銀翼殺手2049》,而是《邊境殺手2049》。

    此話其實是認真的。《邊境殺手》(台譯《怒火邊界》,原名Sicario)這部2015年的電影,不僅是本片班底如導演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與攝影領頭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等人的初次合作,更是《銀翼殺手2049》這套「看得見」風格的美學來源。

    這必然是一句稱讚。《邊境殺手》是一部真正的傑作,在這個眾多電影人自覺或不自覺的被電子遊戲突飛猛進的視聽語言牽著鼻子走而拙劣模仿之,視覺創意與影像力逐漸消磨殆盡的亡年時分,《邊境殺手》重新為觀眾展演了何謂「攝影機的看」而非「電玩的看」。當片中的美國探員的女主角進入墨西哥,在一顆堪稱近年最經典的車隊跨境大空拍下,她卻僅能在轎車內以後車窗來自衛,已全然暗示了「美國人被蒙在鼓裡」的故事核心。她不被允許參與任何搜捕,連窺看都是禁忌,當她忍受不住束縛衝入地窖,便立刻遭到「偷看」見殺手私刑的懲罰而中槍;當她回到美國再次遭殺手要脅簽屬切結書,她哭了,殺手沒有拿槍指她,只默默把她遮臉的雙手拍開,強迫她「觀看」不願看見的(美國)真相.....「看」成了真正的能旨,「看得見」一事佔據的比例之大,甚至吞掉了表面的緝毒故事,足以叫人終生難忘。



    這一套「看得見」的作風,不就是《銀翼殺手2049》現在的模樣嗎?只是FBI探員換成了銀翼殺手、汽車換成了飛車、衛星換成了太空站罷了。

    丹尼維勒納夫曾說,他從小就是一個超級銀翼迷,希望自己能夠忠實還原舊版《銀翼殺手》當年帶給他的魅力;但就結果上,《銀翼殺手2049》反倒成了一部完全與《銀翼殺手》對比的存在。「看得見」對比「看不見」、一望無際對比層層屏障、廢土風格對比賽博龐克、神秘感對比攝影感……一切都是對比,甚至進而爭鋒。更別說與舊版電影無關的那些場面了,例如北方貧民窟一幕,當k第一次被迫離開飛車,親眼目睹與他在同一水平地面站立的暴民倏地被來自天外的炮火殘酷轟炸而震驚,幕後兇手卻在辦公室以上帝視角的衛星圖一邊按摩一邊指揮,這股藉由視野寬廣呈現權力高低的畫面設計,徹底與銀翼殺手的世界氛圍脫了節,成了《邊境殺手》那場美軍夜襲墨西哥的另類轉變。



    如果要用一個詞彙來說明《銀翼殺手2049》這次的故事,我會說是:狡猾。

    狡猾什麼?狡猾在於,它一方面看似想要延續舊的故事,可一方面卻又什麼都沒延續,兩個半小時的片長與新主角與新世界,繞成一道貪食蛇似的迴圈,好似諸多新意,其實什麼都是舊題。

    首當其衝的,便是那些從小說原作回鍋的設定。眾所皆知,《銀翼殺手》在改編原作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的過程中,曾經刪除了大量情節,例如主角瑞克的妻子、宗教以及篇幅不小的寵物話題。《銀翼殺手2049》則把這些撿了回來。有些情節乃以原汁原味重登,如洛杉磯(故事的城市地點)北方由人類貧民組成的貧民窟、記憶植入的專門機構、總是看不見星星的天空、動物在地球上近乎絕跡而各個身價天高、蜜蜂更是在地球上宣告絕種。有些情節則以舊瓶新造的新鮮模樣重臨,尤其是再次登場的瑞克,他的許多性格完全朝小說版的描寫靠攏,例如他多麼渴望養寵物、曾經暢談過的區分真馬與複製馬、那句重要的台詞「我知道何謂真實!」更是奪胎於小說瑞克之言「一切都是真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想法都是真的」。唯一沒有重現的,大概只有瑞克的住宅突然從小資風變成大資方,闊的好似……呃,現實中的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


    然而真正狡猾的,還是在於對《銀翼殺手》那些經典謎團的語帶保留。

    提到《銀翼殺手》,必然提到那些已經上昇為迷影文化層級的故事謎團。男主角瑞克戴克究竟是不是複製人(Replicant)?人性測試機(The Voight-Kampff machine)的那些詩語般的測驗題有沒有正確答案?羅伊死前說的獵戶星座之絕美是何等光景?瑞克戴克最後逃去何方?……每隔幾年,便有一個新的網民解釋或新的官方剪接版,企圖為這些問題解謎。這些謎團既困惑著人,卻也成就了片,因為是刻意為之也好,是無心插柳也罷,這些未解之謎早已同《銀翼殺手》那股層層疊影的視覺風格一樣,成了本片的留白之美。

    沒有多少人會希望留白被粗劣的答案所填滿。那麼,《銀翼殺手2049》作為故事多走了三十年的續集,該怎麼回應這些謎團?

    答案是:什麼都不回應。

    導演丹尼維勒納夫曾說,他是以2007年問世的導演剪接版《銀翼殺手》為基礎去想像。然而這個「選樣」並無多大參考價值,因為《銀翼殺手2049》中出現了一款新的八型(Nexus 8)複製人,擁有了比肩人類的生理壽命;而在八型以前的複製人資料則通通在2022年的世界大斷電(在外傳中說明此事為複製人發起的恐怖攻擊)時遭到毀損。於是,三十年後依舊生還的瑞克,既可能是人類,也可能是作為壽命改良型號的七型或八型,任何一者都說得通。這個設定真是有些傻,天才如泰瑞博士也會擔憂六型複製人的聰睿跟強悍(六型的羅伊甚至被隱喻為耶酥與超人)而得替他們安上早逝這個保險,後人怎麼會毫無顧忌的開發沒有壽命限制的八型複製人?如果八型複製人有這種天生神力與正常壽令,情感也能正常生長,他們又何須心甘情願當人類警察的奴僕殺害自己同類?(照被害者所言,八型複製人普遍樂於如此)顯然這個設定的誕生目的,便是來替瑞克的身世之謎作為開脫罷了。



    是的。不僅僅是瑞克之謎,《銀翼殺手2049》的整奏劇本,就是建立在這種把第一集的磚瓦搬來覆去、絕不多添一磚一瓦的風吹遊戲上,構成的一套長達兩個半小時的鏡子鏡像。

    表面上,《銀翼殺手2049》一切都是新的,男主角K是新型複製人,在新的世界發現新的複製人危機,而踏上了找尋瑞克蹤跡的旅程;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K所作的其實不過是把瑞克在《銀翼殺手》經歷過的追尋與夢,以逆向行駛的方式重新走過一回:

    瑞克是疑似複製人的人類,
    k便是疑似人類的複製人;

    瑞克總在夢中看見活生生的獨角獸,
    k便總在記憶中看見木雕的獨角獸;

    瑞克常常站在街口仰望那些統治這座廢墟的高樓大廈,
    K便常常作在飛天警車上俯瞰這座廢墟的底層風光;

    瑞克不相信記憶而堅強,
    K則太相信記憶而瘋狂;

    瑞克因為走上死路而必須證明自己,
    K便因為證明自己而走上死路;

    六型複製人因為憤怒,挖走了人類的眼珠,
    八型複製人因為公務,挖走了同類的眼珠;

    六型複製人的吟詩乃為表達真我,
    八型複製人的吟詩卻是為了應付警局的入門密碼……

    這一切的一切,看似比第一集《銀翼殺手》說了更多的情節,最後都是繞了一圈回到原點,成了一套貪食蛇似的迴圈。《銀翼殺手2049》與《銀翼殺手》宛若一面鏡面的光影,一邊是本尊,另一邊便必然只是影子;影子能往本尊的反方向動作,卻永遠擺脫不了自己是投射物的事實。我從未見過這樣的劇本邏輯,《銀翼殺手2049》更是近十年我來見過,編排最為匠心最為出色,同時卻又最為保守最為止步的一部續集電影,儘管它是如此聰明。



    於是,《銀翼殺手2049》也就顯得矛盾。

    如果《銀翼殺手2049》的改編風格選擇了如此保守而止步的一條路,《銀翼殺手2049》的視覺風格又何以顯得如此顛覆而毀滅?

    導演丹尼維勒納夫跟初代男主角演員演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曾異口同聲說,他們皆是被這個新劇本說服,才點頭答應讓這部電影在三十五年後出的是續集,而非重啟(遽聞華納與索尼兩家片商早有賠錢虧本的心理準備)。然而,如果他們都敢一筆抹去《銀翼殺手》最為影迷稱頌的那些賽博龐克美術與「看不見」建構的留白美感,讓《銀翼殺手2049》為廢土風格以及《邊境殺手》(Sicario)確立的「看得見」符旨給取代(還是那個老笑話,這部片其實可以改名《邊境殺手2049》)。以個人印記取代影史經典,不違逆嗎?如果刻意違逆,勇於違逆,那又何必在劇本致敬上如此亦步亦趨?對比《銀翼殺手》導演雷利史考特今年的新片,完完全全繼承銀翼複製人命題的《異形:聖約》,差別便更為明顯。

    還是,《銀翼殺手2049》的劇組真心認為,他們這一套「看得見」的風格,能與舊版的「看不見」的主旨同時存在?他們有本事能夠讓觀眾一邊開眼,一邊閉眼?

    如果是,《銀翼殺手2049》全片恐怕也只有一幕,達到了這種訴求以及成就,那便是本片的最佳場景:K前往研究所請求安娜博士為他解開記憶之謎。他倆各自坐在一個被透明鏡面隔開的空房,左右彼此對鄰。當安娜打開顯微鏡似的儀器開始窺看k的記憶,k的陰鬱側臉隨著燈光被印在鏡面的左側,恰好置於在安娜頭顱之後,此時的銀幕突然成了一道沒有透視的平面,彷彿他與她同時在一個平面,他看著她的腦、她看著他腦內的記憶、他被她看著、同時他也看著他自己,四個理應不可能並存的「看」,不可思議的同時發生在電影的單一一幕之中,「看得見」又「看不見」並存了。這短短一幕比全片任何一個場景的意旨都更豐沛、也更透徹展現了k這個冷面男子內心的奔騰熱切;某個層面上,這一幕更是《銀翼殺手》與《銀翼殺手2049》兩者作為鏡像關係的最佳視覺詮釋。儘管觀眾不久之後便會察覺,這個絕美的視覺記憶的四重並存,對於k這個人而言,將會是多麼殘酷的一擊。

     2 ) “我曾见过人类无法想象的奇迹!”九大问题解读《银翼杀手2049》

    万字长文解读科幻神作

    《银翼杀手2049》并不是一部难懂的电影,恰恰相反的是,本片比起1982年的第一部,在风格和格调甚至叙事层面上都高度一致,但故事方面,相对比较简单。这跟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特点有关,这位的作品,无论是《边境杀手》还是《降临》,都是那种信息量很大的电影,但故事方面却很简单,本片也不例外。

    《银翼杀手2049》的故事基本上都能看得明白,但要想真正了解电影的主题,才是不容易的事情。作为一部160分钟的电影,而且信息量很大,而且维伦纽瓦有个毛病,他不喜欢把故事讲得太明白,而是将线索和解谜信息,隐藏在故事情节之中。稍不留神就错过一个关键点。所以这片在国内出现两个极端,被科幻迷奉为神作,被一些不经常看科幻电影的朋友认为不好看,太冗长。

    平心而论,《银翼杀手2049》不是那种纯正商业类电影,尽管不晦涩,但还是偏于文艺,且节奏缓慢。不过电影的视觉风格还是得到一致的肯定,但对于电影的主题和隐喻,似乎并不那么容易get到。

    所以,有必要解读一下。不是在说故事,而是读懂电影的主题表达,从《银翼杀手》到《银翼杀手2049》两部电影一款说,我尽量说得简单,大家也能看得轻松,希望能对各位了解这部今年最好的科幻电影,有所帮助。

    (以下文字涉及到大量剧透)


    零、《银翼杀手》为什么被奉为神作?

    已故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擅长将“追寻实质”的哲学理念通过超现实的幻想展现出来,使之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就是《机器人梦到电动羊了吗》,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就是1982年的《银翼杀手》

    作为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但影响了日后很多电影,更成为智能类(AI)、赛博朋克科幻电影开宗立派之作,关于《银翼杀手》影响了哪些电影,这里不再赘述了,各位百度一搜,就可以出现一大票关于这部电影影响力的文章,再说下去这篇文章就成了另一个故事了。

    只不过还要简单提一下,关于电影中人机关系的论证发展:

    《银翼杀手》为起点,乃至《电子世界争霸战》《神经漫游者》开创了赛博朋克风,给出AI的存在与认知命题;

    《攻壳机动队》是承上启下之作,不仅风格延续前者,而且在主题给出了存在与思维这样的二元辩证关系,让人机关系模糊,机器有了灵魂,并完成“AI→人性”的逆变;

    《黑客帝国》综合了以上两者的特点,讨论机器拥有灵魂之后的结果。

    如上三部电影,代表着同类科幻电影的三个节点,如三座里程碑一样。初次接触的朋友,了解这些就足够了。


    一、什么是复制人?

    要想了解《银翼杀手》的主题,就必须了解电影中的“复制人”是怎样的存在。

    1、Replicant*

    《银翼杀手》世界观中,复制人的英文叫做“Replicant”,是1982年《银翼杀手》的原创。

    原本在原著作者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机器人梦到电动羊了吗》,对于复制人的描述是“Android”,就是“生化人”,也是该片核心。

    生化人这个概念,广义上与机器人“Robot”是一致的,都是来源于人造,而robot的最初的含义,是“徭役”,因此无论机器外表的Robot还是合成外表的Android,他们的功能性都是称为人类的奴仆

    但《银翼杀手》之所以将这类人造人称为“复制人”,也是有着原因:

    ★首先,复制人的诞生过程,是来源于基因工程师对人类细胞的复制,从而诞生的人造人,有点类似我们所理解的克隆,但并不是“复制”另一个自己,而是产生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他人”。

    ★其次,复制人与真人外表完全无异,甚至在某种在某种机能上还超越了人类,比如力量、耐力等等。

    所以,《银翼杀手》系列中,复制人的概念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而是被当做了客观存在的客体来对待。而且两部电影,都是侧重于人类和复制人之间模糊的界限,进一步加强了后者的人格说明。而这些特征,也正依托了造物主,权力者与被造之物三者关系延伸出了人自诞生以来一直探讨的哲学命题——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

    彩蛋1:
    “Replicant”这个词,来自于《银翼杀手》的编剧大卫·韦伯·皮普尔斯 ,因为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想要打造与众不同的“生化机器人”,为了打消观众的偏见,将其以真正“人”的身份去对待。大卫在改写剧本的时候,咨询了他的女儿,后者是一名生物化学的微生物学的研究者,“Replicant”是源于她的建议。


    2、移情测试*

    复制人作为人工产物,是有着自我意识的,这与很多描述人工智能类作品“是否进化出自我意识”的侧重点不同。或者《银翼杀手》系列干脆略过了这个问题,只是强调将区分人类与复制人的方式,在于情感。而鉴别人类与复制人就是通过“移情测试”(Voight-Kampff),也称“人性测试”。

    移情测试中,被测试人回答问题,要显示出是否有“人类”的特质——脸红反应、瞳孔波动、虹膜扩大等。

    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复制人在“与真人无异”的基础上,被创作者刻意抑制了情感,丧失掉了作为“人”的人格属性,所以才被当做机器来奴役。

    彩蛋2:
    《银翼杀手》故事线中,一般型号的复制人,即连锁6型复制人大约通过20-30个测试问题之后就可以被辨认,而瑞秋(新型实验体)测试问题超过了100个,才被确认为复制人。


    3、虚假记忆

    在《银翼杀手》中,泰瑞尔公司了为了更好的控制复制人,开始为连锁6型复制人植入的记忆,让他们以为自己是真正的人,从而安于现状。

    但这无疑是一个馊主意,因为赋予了复制人社会属性,却扼杀了他们的自然属性。

    连锁6型的寿命只有四年,当他们的记忆让他们与外界建立情感联结时,就会渴望生存。而且复制人远比人类优秀,自然要奋起反抗。

    ★ 《银翼杀手》中这些被植入的记忆中,来源不明,但电影中从瑞秋的记忆可知,她的记忆来自于制造者泰瑞尔博士的侄女,说明《银翼杀手》中,复制人被植入的记忆,至少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其他人类的真实记忆。

    ★ 在《银翼杀手2049》中,记忆移植依旧存在,只不过在电影的设定中,植入真实记忆是违法行为,这里植入复制人的记忆是虚假的,来自于安娜(玻璃罩中的小姐姐)的记忆构建。

    同时以主角K为首的连锁9型,被赋予了正常人类寿命(其实从连锁8型就开始了),但增强了情感方面的抑制功效,让他们不再反抗。

    因为有了虚假的记忆,所以复制人会做梦。梦,成为《银翼杀手》两部作品中的关键。因为主角追寻蛛丝马迹的线索,就是梦中“我好像来过这里”的启示。

    至此,《银翼杀手2049》中的复制人,拥有了“正常寿命、被抑制情感、虚假记忆”的特征,同时也令本片与第一集形成了一个死循环,即“抑制→反抗→寻找真我”。

    《银翼杀手2049》比起第一集,还进化了一层含义,这里暂时留个悬念,下面的文章再解释。


    二、《银翼杀手》系列的时间线是怎样的?

    两部《银翼杀手》的共同点,都有着一定的前史,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故事,先要了解世界观和故事构架。

    1、《银翼杀手》大事记

    21世纪初,泰瑞公司发明出复制人,他们在身体上进行了强化,用于地外探索。

    2018年:一支连锁6型(Nexus 6)战斗队在地外殖民地的血腥兵变之后,有关当局宣布复制人出现在地球上是非法行为,但凡发现格杀勿论,并美其名曰“退役”。为了追捕复制人,地球成立一个特别行动小组——银翼杀手。

    2019年:6个不同型号的复制人(连锁6号主导)来地球试图寻找制造者延续生命,但都失败了。其中2个穿越电网时被电死,另外4个被银翼杀手狄卡直接或间接搞死(最后一战,复制人罗伊救了狄卡,耗尽4年生命而终)。

    2019年:与此同时,泰瑞公司开发出了新型号复制人(大可称之为连锁7),实验原型机——瑞秋,在移情测试中,狄卡用了超过100个问题才确认他为仿生人,而且瑞秋的虚假记忆,是来自于泰瑞尔博士的侄女。后来瑞秋出逃,遇见了狄卡,并相爱,随后消失不见。她一直不相信自己是复制人。

    2019年:结局,泰瑞尔博士被自己的产品——连锁6罗伊杀死,狄卡认知到自己也是一名复制人(此处存疑,见问题三)。


    2、《银翼杀手2049》前传

    本片有着三部前传短片,为:

    ★渡边信一郎的《银翼杀手:2022大断电》(15分钟)

    ★卢克·斯科特的《2036: 复制人时代》(6分钟)

    ★卢克·斯科特的《2048:无处可逃》(6分钟)

    想要更加深入了解《银翼杀手2049》,建议看一下这三部短片,当然不看也没有关系,如下为概述:

    2020年,连锁6号复制人在4年寿命终结后,泰瑞尔公司推出新复制人连锁8,供人类在地球外使用。比起6型,连锁8有正常人类的寿命,不过他们的右眼有可以识别出身份的标志。

    2022年:一枚核弹在美国西海岸上空爆炸,造成城市断电数周,同时泰瑞公司发生爆炸,大部分关于连锁8号复制人的信息被销毁,与此同时,大断电导致经济,食品供应都受到巨大影响,很多人陷入黑暗与饥饿之中。泰瑞尔公司倒闭。

    2023年:政府推出复制人禁令,部分复制人在逃脱追捕后得以存活。

    2025年:农民企业家华莱士通过基因工程解决了食品短缺问题,以至他的公司业绩越来越火爆。

    2028年:华莱士收购泰瑞尔公司残余部分。

    203X年:华莱士改良泰瑞公司技术,使得复制人可控且忠心。

    2036年:复制人禁令被废除,华莱士公司推出连锁9型复制人,至此,泰瑞尔公司相当于借尸还魂,复制人时代又回来了,只不过换了名号。

    204X年:洛杉矶警察局动用连锁9型复制人,被当做银翼杀手,搜捕老型号的复制人并处决他们。

    2048年:一位连锁8型复制人在城市被人认出,追捕复制人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49年:复制人瑞秋的遗骨被连锁9型银翼杀手发现,而且发现她死于难产,这位“假人”,怀孕了。


    三、哈里森·福特到底是不是复制人?

    关于哈里森·福特饰演的狄卡是否是复制人的争议,伴随着《银翼杀手》公映后多年,且有两个版本:

    1、公映版

    当年哈里森·福特参演本片的条件就是,不能让狄卡成为复制人,而是作为真人存在。所以公映版中,狄卡是作为一名人类而存在

    2、导演版

    但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不敢苟同,并在随后问世的导演版中加入了大量细节(独角兽梦境)来佐证狄卡就是一名复制人。而且2012年导演访谈中,这位还亲口承认了狄卡就是复制人,但不说不要紧,说了更懵逼,因为导演说狄卡还是一个连锁6。

    当被问到《银翼杀手》续集动向,以及哈里森·福特是否会参演的时候,导演回答道:“哈里森·福特?他太老了。好吧,他是连锁6型,但我不知道到这个角色能活多久。

    所以导演版中,狄卡是一名复制人


    3、《银翼杀手2049》中狄卡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续集,《银翼杀手2049》的设定是沿用公映版还是导演版呢?

    相信多数影迷认同导演版,而且认为狄卡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作为连锁6,他没有四年寿命的限制,否则他不会出现在《银翼杀手2049》中。所以后来很多影迷,甚至包括电影的制片人在内,都称狄卡是连锁7型,与瑞秋为同一型号,大概为了给导演的话填坑。

    而且《Future Noir: The Making of Blade Runner》一书的作者保罗·马斯(Paul M. Sammon)还认为,连锁7型复制人,甚至可以拥有无限寿命,因连锁7这一对儿,是独一无二。

    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重要,保罗·马斯还说,因为《银翼杀手》系列的核心,就在于“寻真”,无论是人类还是复制人,都有一个自我认知疑问,这关系到造物主和被造者之间的博弈,重点在于人类与复制人界限模糊不清*,所以这样模棱两可的答案才是最具魅力的。

    ▲复制人型号及角色列举

    彩蛋3:
    顺便也能理解《普罗米修斯》和《异形:契约》中关于仿生人大卫8“是否真的爱上博士”的论调了。真假与否并不重要,雷德利·斯科特要的就是“模棱两可”的魅力,求同存异,人类与仿生人界限模糊,造物主的身份过度,有争议才不更好吗?(这老贼!)。


    四、两部《银翼杀手》有什么异同之处

    《银翼杀手2049》之所以没有砸了招牌,甚至不亚于第一部,主要还是在于,本片完完全全在《银翼杀手》的基础上,既没有打算超越,也没有借着名号乱拍,而是摆正姿态,将自己作为一部续集来对待。

    1、神同步

    为一部宗师鼻祖类作品拍摄续集,是一种怎样的勇气?

    最起码之前个人的角度,认为这绝对是一个馊主意。因为《银翼杀手》的概念和主题早已被各类模仿者挖空了,早已不算新鲜,随便划拉一堆关于智能类的科幻,10部作品中估计有八部半跟《银翼杀手》的主题差不多,都这样了,还拍什么呢?举例上半年的《攻壳机动队》的糟烂结局就是证明。那么《银翼杀手2049》究竟能拍成什么样子,我心里一直是很忐忑的。

    而最终结果呢,《银翼杀手2049》选择了一种很巧妙的方式“曲线救国”,因为本片的定位很明确,电影无论从风格还是主题,乃至完全遵循《银翼杀手》,乃至情节发展的节奏甚至人设,那如独行侠版穿梭于未来都市之中的主角,无论是首部的狄卡还是本片中的K全是如此。

    从开场眼睛的特写,到移情测试,连锁6型复制人到8型乃至更加逼真的9型,还有对于复制人记忆真实与移植的有关设定,以及主角关于自我/他人身份的认知。电影的主线和故事发展,与1982年哪部作品非常相似。

    就连电影的主题音乐,配乐大神汉斯季默也是在格调上朝着首部的范吉利斯靠拢,雄壮而震撼的太空风电子乐,那种史诗般的气派,完完全全是慑人的感觉,精彩绝伦。

    让人振奋的,就是本片的视觉效果。罗杰·狄金斯的摄影充满了仪式感,黄色调的废土世界与蓝色调的未来感世界的对立,烟、雾、剪影、复叠构造出来的神秘感,充满了迷幻和多文化杂糅的朋克风,这就是融合了复古和潮流的赛博朋克,最标准的风格,让人激动且震撼。


    2、世界观拓展

    《银翼杀手2049》与第一部有着形似神似的地方,但也有着不同之处。因为本片并没有坐享第一部的成就,而是抽丝剥茧的走得更远了一些。

    首先是风格方面,电影首次出现了废土风。就是“外城”的设定。

    昏黄的色调,残破的大地,空旷的大楼,还有“废铁镇”一般的平民窟(这是来源于原著的设定),里面有着大量等待领养的孩子们。这两处的场景是首部曲中所没有的,而这两处场景在本片中的定位,则是代表了旧文明的落寞和废墟上燃起的希望。

    废铁镇的孩子们,被黑心主人收养,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象征着新文明的星火。而废土一般的荒漠都市,唯有蜜蜂悠然自得,电影用这种拥有蜂群意识的生物,强调环境适应能力下的生命。

    至此,能看出,《银翼杀手2049》在世界观上,拓展为三层含义:

    ★”内城“洛杉矶,蓝调底色,代表着东西方多元文化、新旧科技杂糅、大公司垄断的赛博朋克风,也就是当下文明的状况。

    ★“外城”废土荒漠,昏黄色调,残破的雕像、复古欧式建筑,也是狄卡的所在地,代表着旧时文明,象征着西方文明的堕落

    ★“废铁镇”破烂场,灰暗色调,遍布着科技时代的垃圾和废品,象征着科技时代的落幕。但这里生存着大量孩子,也是复制人反抗军的所在地,也象征着建立在废墟上的新文明

    本片三处不同风格的世界观,基本上将未来派的科幻电影最常见的场景都包圆了。

    从这个角度,也就带出来本片主题的思索。

    还记得《银翼杀手》的主题吗?连锁6在体能上比人类更加先进,但只有四年的生命,结尾狄卡的梦,代表着人类/复制人的身份认知思考。而在《银翼杀手2049》中,复制人不但比人类更加先进,而且拥有人类的正常寿命,甚至出现了繁殖的可能,从而引出下一个问题。


    五、复制人繁殖代表了什么?

    机器人最早的雏形,也就是Robot这个词,是在捷克作家家卡雷尔·恰佩克于1920年在科幻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创造的。这部作品描述着人类创造了一种生化机器人,并且压榨这些机器人为世界经济的依靠,直到有一天机器人起反抗“主人”,将人类赶尽杀绝,直至有两个特殊的机器人“进化”出了生育能力,取代人类进行繁衍。

    ★意识与肉体的二元论

    《银翼杀手2049》全片,就是展示了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却也带来了泛科技时代下,科技对人的肉体和意识的思考。赛博朋克之下的反乌托邦的主题,电影极大化的模糊人与复制人之间的界限,这都是《银翼杀手》的主题——“人机关系、身份认知”。

    可是如今这个时代,在讨论这种老梗就太无趣,索性在此基础上,对人类为了发展方向提出了质疑,也代表着当下人工智能类电影的发展方向:

    从《大都会》时期的“碳/铁对立”,到阿西莫夫的“三大定律”之后的“碳/铁和谐”、如今转化到了“碳/铁相融”的时代*。

    彩蛋4:
    “碳”代表碳基生命的人类,“铁”泛指人工智能,包括《机器公敌》的机器人、《普罗米修斯》的仿生人、《银翼杀手2049》的复制人。

    其实就是把世界用理论符号进行抽象简化,将之用到人工智能上的这一派,试图用程序来示范对世界的形式表述。在这个前提之下,意识和记忆只不过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客体而已,是典型的“二元论”。

    人类的大脑、对世界的感知、甚至记忆都可以用程序模拟,那么是否具有意识,真的不那么重要了,也许我们人类也不是真的。

    因为,他们(复制人)已经可以繁殖了。

    或许未来世界不是波澜壮阔的星际帝国,而是走进一个现在无法想象的人类新纪元,假如我们可以被称之为“人类”的话


    六、虚拟女友是怎样的存在?

    这里就需要将虚拟女友与蜜蜂、复制人对比着说。

    1、蜜蜂

    蜜蜂是一种社会性生物,有着明显的分工和等级,在很多科幻小说中,不止一次将蜜蜂或者蚂蚁来隐喻人类社会

    但蜜蜂也是拥有蜂群思维的生物,即集体意识,这是人类不具备的。据说,蜜蜂的个体记忆只有三天,但蜂群思维则有三个月。无论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但肯定的是:蜜蜂的集体意识要高于个体意识

    电影中出现世界观,动物稀缺,包括《银翼杀手》中出现的所有动物都是仿真的,机械构造(猫头鹰,蛇)。但蜜蜂却在自顾自的繁衍,除了突出其环境适应能力,还隐喻未来地球的主宰和人类的发展方向


    2、虚拟女友

    再看虚拟女友乔伊,作为华莱士公司的量产商品,虚拟女友在初始状态下,所有乔伊的记忆点一模一样,说的话也一样,代表了集体意识。但主角K的那只,在电影中的种种表现表明,这只女友,有了与K独处的个体记忆。

    虚拟女友,是集体意识“蜂群思维”的代表,走到哪里都能被总部追踪到。但最后K的“女友”乔伊,却有了自己的个体记忆,来自于与K的朝夕相处,一旦拔掉记忆棒,这位所以的记忆都没有了,相当于恢复出厂设定。

    这只虚拟女友与蜜蜂的记忆构成是本末倒置的。K的这只虚拟女友,本该是蜂群思维为主,却进化出来了个体记忆,从她片中处处帮着K,对K不舍的情感状态上可见:乔伊是个体记忆要强于集体记忆这是又一种对未来人类发展的影射。

    但讽刺的是,这只乔伊,是假的。

    你跟一台电脑朝夕相处,电脑会对你产生感情吗?不可能的。你天天问siri同一个问题,丫永远回答同样的话。无论电影那个时代,科技是否让虚拟AI有如此多样的智能,但可以肯定的是,电影在用虚拟女友的存在与记忆,来映射复制人。

    ★虚拟女友的记忆被存储在记忆棒里,复制人的记忆是被植入的;

    ★虚拟女友是假的,复制人是真的;

    ★虚拟女友的记忆是与主人朝夕相处而来的真实,复制人的记忆来自于他人的虚假;

    ★虚拟女友的真实记忆可以被消除,复制人的虚假记忆永远存在。

    所以,这里明白出现的虚拟女友的意义了吧。虚拟女友与复制人之间的关系是是相辅相成的,却也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拟的,人类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变数。反而蜜蜂这种大自然创造的生物,却依然悠然自得。

    还记得乔伊第一次“现身”时,雨滴打在她身上,出现了实体与虚体之间的模糊状态,这不就象征着复制人与人类的模糊界限吗?

    电影用存在与意识的二元论关系,来对首部曲“身份认知”的哲学问题进行了点到为止的总结,却用了“集体/个人意识”来对未来人类的发展进行思考。


    七、为什么所有人都在找“孩子”?

    电影中,主线动力就是所有人都在搜索复制人瑞秋的孩子,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以派系来划分一下:

    1、洛杉矶警察局

    他们的动机非常简单,就是要瞒天过海。

    复制人怀孕,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中尉乔什,第一件事就是命令K找到并消灭他,而且下令严格保密。这是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做法,她可能没有想到太多,只是觉得复制人繁殖,会让社会再次陷入复制人危机,因此要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她只了解到一个复制人怀孕,却没有想到如果有其他复制人也有繁殖功能怎么办?所以并没有去寻根。

    2、反抗军

    地下反抗军,动机也很简单,就是要造反。

    反抗军为被银翼杀手追杀的连锁8型,与第一部中连锁6型的定位类似,都是谋生谋权的代表,但本片中上升到了反抗全人类的层面。拥有可以繁殖的复制人,有望让复制人彻底摆脱人类的控制,并且自我繁衍,取代人类,反正比人类更加先进,再开发出繁殖功能,那人类可以一边凉快去了。

    《银翼杀手2049》在这方面笔墨并不多,可以理解,关于“智能叛变”类的电影如今太多了,是个人工智能都打算跟人类比划两下,本片在这方面没有深究是正确的,不但没有落入俗套,而且电影已经快三个小时了,根本没有空间。

    3、华莱士

    这位动机不太明确,但看过《银翼杀手》的同学,应该会了解。

    瑞秋,是独一无二的。首先瑞秋作为连锁7,只是一台原型机,泰瑞尔博士还没来得量产她,就“先走一步”了。事实证明,瑞秋是一台任何方面都与真人相差无几,乃至最接近的复制人原型,不但可以与人类堕入爱河,还能怀孕

    狄卡,也是特殊的,无论他是不是复制人,是什么型号都不重要(但从《银翼杀手2049》中来看,应该以按照导演剪辑版的故事发展的)。因为要让复制人怀孕,必须要受精,狄卡如果是复制人,也是特殊的,所以华莱士不但要孩子,连狄卡也一块掳走。

    而对于华莱士来说,这是一位打算完全掌控复制人的野心家,在前传《2036: 复制人时代》中,华莱士介绍了他的天使复制人,并且用自残和自杀的方式向立法当局证明,我的复制人完全可控。

    ▲泰瑞博士与连锁6型罗伊

    华莱士却无法研制出可繁殖的复制人,甚至他也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瑞秋,但被狄卡当场识破(眼睛颜色不对),所以华莱士一心想要找到了孩子,根本目的在于研究并掌控,从而超越前辈。

    我们可以理解,华莱士是个科学怪人,他把自己当成了造物主,一心打算制造完美的复制人,可惜总是不成功,就缺繁衍生息的关键一环。


    八、K的记忆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电影中,我们的主角K的心态经历了大起大落,人生难得精彩一次,一切源于一个“真实的谎言”。

    1、复制人的“真实记忆”

    《银翼杀手》中瑞秋被植入了泰瑞尔侄女的记忆,狄卡被植入的独角兽记忆,无不告诉观众,他们是假的,所谓的意识都是虚构的。

    而在《银翼杀手2049》 中,主角K的记忆,在记忆学博士安娜中被验证,是真的。而直到电影的结尾观众才明白,K也是一名复制人,安娜才是瑞秋的孩子,那么他的记忆,也代表了意识,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首先,安娜在电影中的身份,是记忆制造者,是华莱士的供应商,为后者旗下的复制人提供虚假的记忆,也就是说,所有复制人的记忆,是安娜姐姐自己编得。

    其次,安娜是复制人狄卡和瑞秋的诞下的女儿,而K之所以有着“我就是那个孩子”的错觉,是因为他就是狄卡女儿的复制品,完全的复制。这在电影中有着大量情节暗示,小马木雕,被欺负的梦,以及追查时,K发现的与狄卡孩子一同被送走的,是一男一女,女孩得病“死去”,男孩不知去向!

    所以,K才会根据自己的梦和木雕,认为“卧槽,老子就是复制人生的孩子,老子真人!”

    最后,K在构架记忆的时候,问安娜“我的记忆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安娜说,“是真的”。这里是个双关语。

    第一层意思,你的记忆是来自于真人,当安娜洞悉K的记忆时,发现他与自己小时候的记忆一样,索性在违法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真实记忆构架给了K。此时,K作为复制人拥有的,是安娜的记忆

    第二层意思,当安娜洞悉了他的记忆之后,留下了眼泪,因为此时,真假已经不重要了。复制的记忆,让对方有了跟自己一模一样的经历和内心,怎么忍心去说破?


    2、真真假假

    1982年的《银翼杀手》就是这样,我们的记忆,是真实的吗?那些被植入记忆的复制人,他们也以为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实际上,那些只是别人的记忆或者虚假的记忆,他们只是一张被填充了几笔记忆的白纸。

    那么,《银翼杀手2049》更加深入地追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记忆即便不属于我,难道我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吗?

    联系到蜜蜂、虚拟女友、复制人,这些真真假假的产物,即便拥有记忆,无论是个体记忆,还是集体记忆,难道就能有比我更加真实的人生么

    《银翼杀手》中关于复制人身份认知的问题,在《银翼杀手2049》中,画上了句号。

    ★虚拟女友的记忆是真实的,但你是不存在的啊!

    ★蜜蜂是大自然真实存在的,但你们的记忆是集体记忆啊,没有个性!

    ★我是复制人,记忆也是假的,但老子是真实存在的!

    ★你们是人类,但你敢保证你的记忆是真的吗?

    “哥这两天的复制人生丰富多彩,大起大落,跟虚拟女友搞对象,不断揍人又不断被人揍,差点认错了老爸,从救世主变成了路人甲,这样的经历,只有客观存在的我才能切身体会,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余的破事我哪里管的了那么多!”

    结尾,K和狄卡两位复制人,坐在雨中面对波涛汹涌的浪潮一句话不说,估计心里面想的,就是这些内容。。。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在《齐物论》中这句庄周梦蝶的典故,其中蕴含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这样复杂的哲学道理。

    其实这样命题无论在东西方哲学里都有出现,这样复杂的哲学命题,没有答案,却是电影讨论的方向,并且在《银翼杀手2049》,给出了一个很大众化却又让人琢磨不透的观点

    “我思故我在”呗!

    ▲笛卡尔得意的笑


    增补一条问题:

    九、复制人是否拥有情感

    很多人再问,复制人到底是不是“活了过来”,其实这并不是《银翼杀手》系列的核心,正如前文“问题三”中的描述的,在《银翼杀手》系列的世界观中,最大的魅力就是人类与复制人界限模糊不清,复制人基于人类细胞制造,有着与真人无异的外形,体能高于人类,甚至可以繁殖,这些方面都是极大了拉近了复制人与造物主人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真正确定下定论复制人人是否“活了”或者“有了灵魂”。

    更何况,后者都是老梗,30年前在讨论的主题,如今再研究的话,真得没什么价值了。

    所以本片的关键点,复制人本身就是“活的”。复制人跟机器人不一样的,根本没有什么三大定律的限制。区分人类与复制人,靠的是移情测试。也就是说,人类与复制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情感和人格,统称为“移情能力”。有移情的是人类,缺乏移情的是复制人。也恰恰基于这个设定,电影的故事发展,让复制人和人类之间变得更加模糊,在于两个细节:

    1、Luv的眼泪

    冷血杀手Luv,是华莱士的杀人工具,但片中这位哭了几次,这是一个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其中华莱士在解决一个复制人实验品的时候,这位在旁边掉眼泪;另外她亲手杀死洛杉矶警察局局长的时候好像也很动情。这些细节无不说明,复制人是有感情的,但只不过是被抑制了

    华莱士一直生产完美可控的复制人,而且为了向当局证明,还在他们面前下令让一个复制人自残并自杀(前传短片《2036: 复制人时代》)。再联系起来本片Luv的行为,足以证明,人类赋予了复制人虚假的记忆,并让复制人充当银翼杀手去猎杀其他复制人,这是让他们具备人的社会属性,却抑制并扼杀了他们的自然属性,让他们缺失了人格。

    《银翼杀手》第一部中,我们就能看出,狄卡追捕的复制人的过程,是一个人性逐渐复苏的过程,也是越来越接近人类的过程。结尾复制人罗伊救了狄卡,自己消亡,原因是“我觉得你是个好人”。这是极具讽刺的设定,复制人不仅克服了人类七情六欲的本能,更超越了具有普世价值的生命本能,比人类更具有美德和人格。

    而在《银翼杀手2049》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Luv在执行任务时,完全是执行命令的机械行为,但从她流泪的设定上来看,我们可以完全可以猜得到她心里想着什么。她有着饱满的情感和人格,也会感到悲伤,但不得不受制于华莱士,机械的执行命令与内心挣扎的相悖。因为她作为复制人,却拥有了移情能力。

    2、K手上的蜜蜂

    没错,还是蜜蜂。

    电影中有个情节,K将手伸进了蜂箱,随后看了看手上爬满的蜜蜂。这段情节有些晦涩,所以需要联系原著《机器人梦到电动羊了吗》以及《银翼杀手》依靠来看。

    在原著中,人类与复制人几乎毫无区别,鉴别他们就是移情测试。连锁6无论从智力还是体力上都超越人类,从残酷的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他们比人类更先进。但是,一个复制人,无论多么优秀,却永远无法通过移情测试。移情现象只发生在人类身上,因为移情,所以能够互相理解,才能更好地生存。

    同时,原著中的世界观中,因为世界大战,动物变得非常稀有,大部分动物,都是人造的假动物,比如原著中主角饲养的电子羊(主角的羊死于一年前,所以他定制了一个与自己宠物一模一样的电子羊,为了买一只真正的羊,他才当了银翼杀手,去追捕复制人赚取赏金),还有《银翼杀手》中的猫头鹰和蛇。

    养真正的动物成了人们攀比的唯一标准,很多人随身都带小盒子,如果碰见一只真正的昆虫,就跟中了彩票一样撞大运。不照顾动物的人被认为道德沦丧,没有同情心。

    所以,移情测试中,大多数问题是围绕着动物而来,比如狄卡问瑞秋的问题:

    狄卡:“你有一个小男孩,他给你看他的蝴蝶标本收藏和杀昆虫的酒精瓶。”
    瑞秋:“我会带他去看医生。”
    狄卡:“你正在看电视,忽然发觉手臂上有一只蜜蜂。”
    瑞秋:“我会杀了它。”

    这是复制人的标准答案,因为他们没有移情能力不会对其他事物产生感情,却绝不会因为生日礼物收到牛皮钱包而对那头牛感同身受,更不会因为打死一只蜜蜂心情低落更不要说非常稀有的真实动物。片中瑞秋表现的非常复杂,狄卡用了100个问题才确认她是复制人。是因为在问题中,关于人类的问题却有着相对正常的读数,这是因为瑞秋被植入了假记忆。

    但是在《银翼杀手2049》中,K手上的蜜蜂,他的举动完全表示了这位是有移情能力的

    这是本片设定上的亮点,因为在之前的情节中,观众甚至包括K自己,都认为K就是复制人生的孩子,他是个人类,蜜蜂的细节表明,作为“人类”的他,是拥有移情能力的。但随后的故事表面,完全是K一厢情愿,他仍然是复制人。

    那么蜜蜂这个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既然是复制人,也有了移情能力,让全片人类与复制人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回想起K之前的种种举动,包括对虚拟女友的情感等等,都在侧面表示复制人也有情感,也具备人格。

    再联系起来Luv的泪水,因为作为与K相同的连锁9,她也拥有移情能力人类几乎对所有的生命都能产生移情,《银翼杀手2049》则更进一层,复制人也是一样的。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ilm)

     3 ) 爱了《银翼杀手》20年,才有资格和你们谈《2049》:2万字论文解锁复制人灵魂深处

    今天要聊的是斯科特监制的:《银翼杀手2049》。如果还没看电影,请先选择科普电影解析:生命的解放,带来人性的脆弱--《2049》观影感想及最强指北

    接下来的篇幅字数是论文级别,会全方位解析《银翼杀手2049》,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


    导读:
    第一章:导演的致敬
    第二章:来龙去脉
    第三章:人物
    第四章:宗教与文学
    第五章:问答


    核心致敬

    丹尼斯导演的《2049》,让德克,瑞秋等前作的人物,再次回归荧幕,为的是更好衔接《银翼杀手》。

    但《2049》真正和前作灵魂对接的,是核心复制人的思想问题,也就是自我怀疑

    在《银翼杀手》中,瑞秋有怀疑自己是否是复制人,德克更是在结尾最后,拿着独角兽的折纸,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德克这个意味深长的点头,到底是怀疑自己是人类,还是怀疑自己是复制人?这个问题也纠结了观众十几年。

    “自我怀疑”的内核,深深植入在这部《2049》中。

    在影片里,高司令主演的K,从一开始就告诉观众他是复制人,而且K也清楚自己是复制人。

    而在影片发展过程中,K从自己是复制人,到认为自己不是复制人,又回到自己是复制人,这样一波三折的自我怀疑,和前作有了异曲同工的内核。

    “自我怀疑”的内核,应该是《2049》这部续集,对前作最好的致敬和衔接。

    另外,不光是内核上,在影片的光影声色,台词对白,或者场景设定,都对前作给予了满满的致敬。


    眼睛

    《2049》一开始,一只眼睛的特写,完全对应了前作一开始眼睛的特写。

    如果观众熟悉斯科特导演,应该对眼睛的特写不陌生,在《异形前传:契约》的开头,也是一只眼睛的特写。

    斯科特为什么这么爱眼睛?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复制人与人类最大的区别在哪,区别就在于人类有灵魂,而复制人没有。

    最能体现灵魂的器官,那就是眼睛。

    在《异形契约》中,电影开头是生化人大卫的眼睛特写,暗示着生化人对灵魂的探索。

    在《银翼杀手》中,那个眼睛的特写,是属于复制人罗伊的

    而在《2049》中,并没有说明这个眼睛属于谁,但从灵魂探索角度来说,这个眼睛属于复制人是没有错的。

    所以,在《2049》影片一开始,再次拿复制人的眼镜做特写,不仅致敬了前作,也会开启了整部《2049》的故事。


    放大

    《银翼杀手》中,德克从其中一名逃犯复制人家中,拿到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照片。经过德克利用机器不断放大调整后,这张不起眼的照片深处,隐藏着一名神秘女子。

    在《2049》中,K在追捕复制人时,发现一个箱子里面的遗骸,通过实验室机器对遗骸的不断放大调整,发现了一组复制人的序列号。

    而这组序列号被证实这名死者是复制人。

    *<2049>骨骼分子刻的序列码

    这一段戏同时也致敬了前作德克拿着案发现场的鳞片,去查出鳞片序列号的桥段。

    因此《2049》查遗骸的一个戏份,致敬了前作两处地方,确实高明。

    *<银翼杀手>鳞片序列码


    天使

    整个《银翼杀手》系列,故事背景都发生在洛杉矶,而洛杉矶的英文名是Los Angeles,是西班牙语天使的意思。

    在《银翼杀手》中,罗伊在找周的时候,对话也提及了“天使”。

    “天使如同火焰般坠落,海岸咆哮着雷声,燃烧着海兽的火焰”

    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美国,预言》

    所以在《2049》中,华莱士称呼他制造的复制人,也叫天使


    沙漠

    K在去找寻德克的过程中,来到橙色般的拉斯维加斯,虽然看上去很美,但估计空气质量比PM2.5还要糟糕。

    这一视觉灵感,应该来源于悉尼的橙色沙尘事件

    在2009年,一场沙尘暴袭击澳大利亚的悉尼,造成整个悉尼变成了橙红色的世界。

    而影片里K走在这篇橙色的沙漠地带之时,致敬的是《银翼杀手》一开始检测一位复制人的对白:

    “你在一出沙漠,在沙上独自行走,突然间...”


    蜜蜂

    关于台词的致敬,还有“蜜蜂”。在《银翼杀手》中,德克来到泰瑞总部,“检测”瑞秋,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一只蜜蜂如果飞到你手上怎么办”。

    瑞秋说我会杀了它。

    在《2049》里,K进入到拉斯维加斯,经过了一个人工蜂巢,有一个画面是一只蜜蜂落到了K的手上,印证了《银翼杀手》的那句话。

    但是K并没有打死这只落在手上的蜜蜂,反而把手伸进蜂巢,让蜜蜂爬满自己的双手。

    因为在K出生的时代,对于真实动物已经快灭绝了,所以当K看到如此多的真实蜜蜂时,内心是兴奋的,他把手放进蜂巢来感受真实动物带来的触感。

    另外蜜蜂其实和气候有着紧密的关系,科学报道,蜜蜂对地球健康至关重要,它们通过植物花卉的传播,从而影响着全球气候,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环境。

    这里出现的蜜蜂,属于人造蜂巢,因为周围没有植物和花卉。

    这暗示着在影片中许多人造的设备,蝴蝶效应的间接改变了气候,《2049》中气候如此糟糕,似乎是人类一手造成的。


    钢琴

    在《银翼杀手》里,德克家里摆着一台钢琴,正是这台钢琴让瑞秋和德克真正相爱了。

    在《2049》里,钢琴出现了2个地方,一个是在萨柏家里,一个是在德克的藏身之处。

    在影片中,K就是因为德克弹钢琴的声音,被吸引到德克的藏身处,德克孤身一人,不知道多少次弹起钢琴,以想起当初瑞秋弹钢琴的画面。

    因此,《2049》的钢琴画面,很好致敬了前作瑞秋和德克的爱情。


    折纸,羊,宠物

    在《2049》影片中,盖夫在一个疗养院,时光流逝让他变成了肯德基爷爷

    但是他依然爱好折纸,最后他折了一只羊。这只羊就是致敬作者菲利普.K.狄克的《仿生人能梦见电子羊吗》一书(银翼杀手原著小说)。

    在小说里,德克养了一只电子羊,他为了不让邻居怀疑他的真实性,还得每天喂这只电子羊,以保障他的真实性。

    小说里德克养羊的桥段,在《2049》中,德克养了一条狗,还倒了酒给狗喝。

    结合小说,以及狗淡定的举动,极有可能这只狗是电子狗,而不是真实的狗。当然,这只狗是否真实,对剧情发展也不影响。


    猫头鹰

    猫头鹰出现在前作《银翼杀手》好几处地方,因为它是泰瑞公司的的LOGO,而猫头鹰的眼睛,和复制人的眼睛在黑暗时呈现的状态一样,能显示红眼。

    有人把猫头鹰的眼睛形容成一架微形的望远镜,在猫头鹰眼睛的视网膜上有极其丰富的柱状细胞。柱状细胞能感受外界的光信号,因此猫头鹰的眼睛应该能够察觉极微弱的光亮。

    在《2049》中,观众没有发现猫头鹰,并不代表没有致敬,猫头鹰的眼睛,正如一直躲在黑暗中华莱士的眼睛。

    我们并不了解华莱士眼睛为何会失明,又或许他根本没有失明,而是利用黑科技,把自己的眼睛变得了比人类眼睛更厉害,人类眼睛眼见为实,说不定华莱士的眼睛,看到的不只是表面的东西。


    整个银翼杀手系列的背景,经过《2049》这么一铺开,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就像蜘蛛网一样编织起来,越做越大。

    因此大聪结合《银翼杀手》,三支番外短片,以及现在的《2049》,为大家梳理了一些隐藏的故事线。

    德克和瑞秋

    《2049》中,德克和华莱士有过一次长谈。这次长谈中,我们得到一个信息,华莱士从瑞秋的遗骸研究分析得出,瑞秋制作出来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吸引德克的。

    从这句话推理出来,当初泰瑞制造出来的瑞秋,是一个全新的实验品,但是这个实验品一定要有实验对象,而这个实验对象,自然落到了德克身上。

    我们从影片中看到,瑞秋当时遗骸骨骼上印制的序列号,为N7 FAA XXXX

    很明显开头N代表NEXUS,7代表着第七代。

    N8型号,右眼眼白可以扫描出序列号,为:NX-8 XXX,第八代把N改写成NX。

    《银翼杀手》里只有四年寿命的复制人,是NEXUS 6,而在短片《2022》里我们了解到,N6型号已被淘汰,直接开发有很长寿命的N8型号,跳过了N7型号。

    原因就在这里,N7型号其实就是瑞秋。她是少有或者是唯一的N7型号复制人,具有自主生育功能。这也是泰瑞公司留在世上最有价值的密匙,引出了《2049》的故事。

    分析完瑞秋型号,大家一定会问德克是否是N7型号?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观点,德克是否是复制人

    这个问题在当初《银翼杀手》上映时,曾引起疯狂讨论,一直到导演最终剪辑版。我们才渐渐得到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答案:德克是复制人。

    当然,一直到现在,哪怕《2049》上映,官方也没给出最终确认,德克到底是不是复制人。我只能说官方是故意的,就是想引起讨论。但是在大聪的解析里,还是偏向于德克是复制人的说法。

    证据何在,我们拿《银翼杀手》导演最终剪辑版本做说明。

    首先是德克在弹钢琴的时候,做了一个白日梦,是一头奔跑的独角兽

    而在电影中,这个梦境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但是却被他的折纸同事盖夫知道了。

    盖夫有一个兴趣爱好,就是喜欢在复制人家门口留下折纸,来暗示观众这就是复制人。

    因此他在《银翼杀手》的结尾,在德克的家门口放了一只独角兽的折纸,借此来暗示,德克也是复制人。而德克拿到独角兽之后,意味深长的点点头,似乎在那一刻也了解自己是复制人的身份。

    此外,在《银翼杀手》里,每个复制人的眼睛,在暗处的环境里,都会发出橙红色的光。这些红眼特点包括瑞秋,罗伊,以及其他的复制人都有。

    而影片有一幕,德克正好就在暗处,他那双眼睛,闪着和复制人同样的橙红色的光,这个信息十分明显,就是在暗示德克也是复制人。

    因此,从影片的“证据”中,我们以德克是复制人这个设定,以推动接下来要分析的剧情。

    在导演斯科特的一段访谈中,斯科特这么回答:“首先我们真的不知道,如果你一定要有一个理所当然的解释,那么德克就是N7型号,他可能有一个未知的生命周期,因此变得非常人性化。”

    因此,我们应该可以认定,德克和瑞秋,是新型的N7型号,拥有比N6型号还要更长的寿命,并且瑞秋还拥有生育能力。


    逃亡

    在《银翼杀手》结尾,德克和瑞秋逃亡,以躲避被银翼杀手追杀。

    在《2049》影片中,我们得知他们逃亡到了洛杉矶的郊外,并且瑞秋怀上了孩子。

    就在瑞秋怀孕的时候,他们遇上了复制人反叛组织,其中首领就是费丽莎(Freysa),另外还包括反叛组织成员萨柏。

    为什么会遇上他们?

    因为当时瑞秋怀孕以后,德克一人是不可能给瑞秋接生的,但也没办法去医院,不然人类就会发现他们是复制人。

    那他们只好找从外殖民星叛逃回来的复制人萨柏,根据影片得知,萨柏之前是外殖民星的医疗军,因此对于瑞秋的接生,他肯定会比德克有经验。

    当萨柏发现瑞秋能生育时,仿佛看到了奇迹,正如《2049》萨柏最后说的话“因为你还没看过奇迹”。

    根据影片中萨柏回答K的问题,我们得知萨柏是2020开始就居住在那个地方,以隐藏自己的身份。而萨柏门外的死树上刻的“06,10,21”,正是瑞秋小孩出生的日期。

    很多人会质疑,会不会是小孩和德克分开的日期?或是小孩被送去孤儿院的日期?

    其实《2049》有给到很足够的证据说明是生日,在K得到“06,10,21”之后,他有去到DNA查验中心,调查2021年10月6日出生的婴儿。结果发现了一男一女,DNA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其中一人克隆了另一人。

    如果这串数字不是出生日期,K是不会查出任何结果的。因此我们能确定,06,10,21,是瑞秋小孩出生的日子。

    接下来大聪开始脑洞推理瑞秋怀孕时期发生的事情。

    拿怀胎十月来推算,等于是2021年初,瑞秋怀上小孩,之后他们发现自己没办法接生,也不能去医院,于是找到了萨柏,并住在萨柏家,等待孩子出生。

    这就能解释萨柏家里为什么会有一台钢琴,萨柏作为医疗军,应该是不会弹钢琴的(起码影片没有提到萨柏会弹钢琴)。

    而在《银翼杀手》我们了解到,瑞秋的记忆是植入泰瑞侄女的,泰瑞的侄女学过钢琴,在《银翼杀手》中瑞秋也有弹钢琴片段。

    所以瑞秋在怀孕期间,一直和德克住在萨柏家,瑞秋在闲情雅致之时,会弹钢琴以消磨时光。

    在这期间,费丽莎发现德克和瑞秋仍被追捕,因此商讨决定,让德克和瑞秋分开住,这样更能保障瑞秋和肚子里孩子的安全。

    德克接受了这个建议,告别瑞秋。住在充满辐射废弃的拉斯维加斯,孤身一人的生活着,当然,此时德克和瑞秋,以及费丽莎,还保持着联系。

    终于,2021年10月6日,瑞秋临盆,但却中途难产,萨博转而使用破腹手术。

    但毕竟萨柏家不是妇产科医院,萨柏也不是妇产科主任,因此手术并不是很成功,间接导致了瑞秋的死亡,但婴儿活了下来。

    根据《2049》费丽莎自我陈述,当时她也在场,看着这个奇迹的降临。

    婴儿出生后,费丽莎他们来到德克的隐藏地点,告诉德克他的女儿出生,但瑞秋难产而死,并当下建议,为了婴儿的安全,德克和他女儿成为陌生人,可以更安全。

    德克难过伤心,拿起一只小木马,在小木马的底座刻上了:06,10,21”。并让费丽莎转交给他女儿作为出生礼物,还能作为以后相认的证据。

    这些所有的假设,都不是大聪胡思乱想,是都能在《2049》找到证据的。

    钢琴前面解释过了,这是瑞秋住在萨柏家的证据。

    关于小木马,K通过木马带着的辐射“”物质,才找到了拉斯维加斯,这证明该木马在拉斯维加斯放置了一段时间,才得以带着辐射物质。

    所以这也证明,这小木马并不是等到他女儿出生那天才雕刻的,出产地也不是萨柏家里,而是很早之前在拉斯维加斯就雕刻好,并放置在拉斯维加斯一段时间。

    另外木马检测发现是真木这个很关键,因为气候变化,真木在当时已经很少见。而在德克家里,除了小木马,德克还雕刻了其他的动物,比如大象,狮子,犀牛等,这些都在影片中可以看到。

    德克真木原材料从哪里来?

    大家知道,整个拉斯维加斯,只有他一个人,所有的酒和奢华的物品,都归德克所有,其中赌场这么奢华的地方就有很多实木家具。

    因此他估计是砍下了酒店内的纯木家具,雕刻这些小动物来消磨时光。

    所以,从小木马就能推理出来时间差,德克确实在瑞秋怀孕的时候,就已经离开,而且他在影片中也默认了,他甚至都没见过自己的小孩。

    因此能推断出德克知道自己女儿出生,是别人到拉斯维加斯转告他的,然后他在小木马底座刻下出生日期,让他转交给自己女儿。

    而瑞秋因难产而死之后,复制人反抗组织把瑞秋的尸体放进了军用医疗箱,埋在萨柏门前的树下,并刻下瑞秋死的那天:“06,10,21”

    因此这棵树,也等于是瑞秋的墓碑之树。

    复制人组织为了小孩的安全,决定把小孩藏起来,以躲避更凶残的追捕。在出走那天,费丽莎抱着婴儿,站在瑞秋的墓碑之树前,拍了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人是否是费丽莎,影片并没有具体说明(看不清楚呀...),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瑞秋,因为瑞秋已经难产而死。从发色上看,应该就是反抗组织首领费丽莎。

    照片应该会一式多份,因为这是革命火种的证据,因此萨柏家里藏有一张,费丽莎身上有一张。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费丽莎抓到K之后,从他身上搜出这张照片。但大聪更愿意相信照片已经一式多份,在内部组织间流传这个奇迹。

    至此,德克和瑞秋之间的逃亡,就告一段


    大停电

    在《2049》上映之前,其实官方放出了三部短片,分别是《2022黑暗浩劫》,《2036复制人黎明》,《2048无处可逃》

    这三部短片分别展示了2022年,2036年和2048年银翼杀手世界的大事件。

    不仅有这三部短片,官方“Road to 2049”的网站,综合整理了2018年到2049年的历史事件,让观众更好的理解整个银翼杀手的编年史。

    在2020年,N8型复制人被大量产出,并大量投到外星殖民的卡兰沙战场进行战斗。

    这些N8复制人在地球外名为卡兰沙的战役中,复制人伊基发现了人类的阴暗面,他发现敌军是和他们一样的第八代复制人。

    这种被人类当游戏角色玩弄的人生,让伊基和发现真相的复制人有了反抗人类的想法。

    与此同时,在2022年期间,人类则开始兴起至上主义运动,利用档案库数据轻易辨别复制人,并开始残杀他们。

    这样双重压迫下,复制人策划了大停电事件,从而导致N8型复制人的档案全部消失,这样他们就可以不被大数据追踪而遭到捕杀。

    看完《2049》后,大聪发现前面说的都是诱因,复制人要制造2022大停电的真实动机,应该源于瑞秋诞下的女婴

    根据时间的推算,瑞秋生下小孩,是2021年10月6日,然后在同一天,复制人反抗组织把这女婴的DNA取下来,克隆了一个相同DNA的复制人男婴。这一男一女,一起被送去了孤儿院。

    正因为复制人瑞秋诞生的奇迹,让复制人相信他们自己也能拥有自己的未来,从而激起了他们要为自己而战,为他们的未来而战,这才是复制人革命的最终目的!

    《2022》影片中,当时就出现了萨柏的档案,虽然短片没直接说明他参与了大停电事件,但根据《2049》剧情来看,他一定多少涉及了大停电事件。

    此外,《2022》中帮助复制人的人类,有提到复制人的优点,有着纯粹的心,并说出:“你们比人类更像人类”。(more human than human)

    这句话,其实是《银翼杀手》里,是泰瑞公司的座右铭(公司宣传口号)

    在《2049》里,那位窃取K情报的女复制人,也说了这句台词。这句曾经泰瑞公司对复制人的宣传口号,一直延伸到了《2049》,成为了复制人反叛组织的口号,也是一种讽刺。


    2036和2048

    “Road to 2049”中显示,在大停电事件后,2025年前后人类多个全球危机爆发,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食物短缺问题。

    有着理想主义的尼亚德.华莱士科学家,也就是华莱士公司的创始人,虽然他眼睛失明,但凭着他的智慧,公司在他的领导下,通过对转基因食物的革命性研发,成功解决了食物短缺危机。

    这使得华莱士个人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公司的业务也开始向外殖民星扩张。

    在2028年,泰瑞公司正式宣告破产,华莱士公司收购了泰瑞公司,虽然法律禁止生产复制人,但华莱士公司并没有停下研究新型复制人的脚步。

    在2030年,华莱士通过基因技术和新记忆植入技术,初步得到一个更顺从于人类的新型复制人模型。

    终于在2036年,华莱士公司成功研制出第九代复制人,华莱士决心说服司法部门废除生产复制人禁令,让新型复制人得到重新量产。

    《2036》短片一开始,华莱士姗姗来迟,反而让司法部门的人等他,足以可见他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

    之后华莱士让跟随他的复制人在大家面前自杀,以展示他“新产品”如何顺从,短片最后可以看到司法部门的表情,从开始的质疑到惊恐,再到面由心生的喜悦。

    说明他们认可了这代新型复制人模型。也讽刺了人类贪婪的欲望死心不改,只要尝到一点甜头,就会开启新的一轮科技扩张。

    另外发生在2048年的《2048无处可逃》,是专门为《2022》里的通缉犯萨柏制作的一部短片。

    值得一提的是,萨柏介绍的这本《权力与荣耀》,是英国大师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

    书中说到的“”无处不在,但最重要的却是个人内心道德和精神的斗争,在污泥中绽放出人性光彩的部分。

    这也借此说明,这本书是萨柏的精神支柱,书中说到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都和他现在生活的环境和处境息息相关。

    或许正是因为这本书让他找到人生价值,当他看到一群流氓欺负他的朋友时,他选择不再躲躲藏藏,而是以牙还牙打退了那群流氓。

    至此,从《银翼杀手》到三部短片再到《2049》,从2018年到2049年的银翼杀手编年史大事件,我们就有了清晰的蓝图。


    安娜.斯德琳的身世

    影片在最后,父女相认,K在门外奄奄一息。安娜造梦师已经确定是德克的女儿了。

    那她这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了什么?

    在影片现有的描述下,安娜刚出生不久,一个以安娜DNA为样本的克隆男婴,陪着安娜一起送到了孤儿院。之后,八岁那年女孩因加拉太综合症死去,只剩下男孩存活下来。

    根据影片的后半段揭晓,这是复制人组织编造的一个谎言,8岁那年安娜并没有因加拉太综合症死去,而是被转移到其他地点隐藏起来,而男孩踪迹影片没有提及。

    很多人认为那个男孩就是K,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男孩和安娜同一天出生(克隆),所以两人从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拥有各自不同的记忆。

    而藏木马这段回忆,显然是安娜自己拥有的记忆而不是K的,K的这段记忆是植入的。

    那么推理出来剧情之一可能是:

    安娜8岁那年,男孩得了加拉太综合症死去,复制人转移根本没有生病的安娜,安娜现在所在的密封实验室,只是障眼法,安娜其实非常健康。

    之后复制人组织让安娜把自己的一部分童年记忆制造出来,植入到之后别的复制人脑子里。

    影片中K去找安娜的时候,安娜说植入真实记忆是犯法的,她这么说只是欺骗K,毕竟一开始见面总不能把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告诉K对吧。

    之后安娜看到K藏木马的记忆哭泣,也论证了她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世,并且清楚要隐藏好不能被别人发现,因此她没有告诉K这是自己的记忆,只是说这记忆是真实的。

    因为安娜心里清楚,能植入这段记忆的K,日后应该是组织的一份子,透露一些信息,并无过错。

    另一种推理安娜的身世:

    她本身自己也是蒙圈的,她八岁的时候确实得了加拉太综合症,而拥有和安娜相同DNA的男孩,一样患上了加拉太综合症,之后男孩死掉,安娜被转移。

    在隐藏的日子里,复制人组织发现安娜在想象力方面很有天赋,因此培养她的兴趣,最开始训练当然是从自己的真实记忆开始,此时复制人首领菲丽莎拿到了这段真实记忆的样本,然后植入到各个复制人脑子里。

    而安娜并不知情,等到她真正为华莱士工作之后,才构建一些不真实的记忆。

    等到安娜看到K的记忆时,才发现自己曾经的儿时记忆被泄露,但出于保护自己也保护组织,她当然不能告诉K这是她的记忆。

    这两种推理其实都说得通,因为影片并没有给出太多的线索,但可以肯定的是,K一定不是那个小男孩,因为木马只有一个,藏木马的记忆也只有一个。

    但大聪还有一个更脑洞的推论,是从安娜脖子下的痣得到的启发。

    如果大家仔细看电影的话,可以看到安娜的脖子下面有一颗痣,而回忆片段的时候电影故意找了一个性别模糊的孩子扮演,从而混淆观众,但回忆片段的孩子,脖子下面并没有那颗

    如果电影很严谨的话,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也就是说,那个回忆中的孩子并不是安娜,而是安娜的弟弟。

    弟弟帮着自己的姐姐安娜藏起这支木马,但因为小男孩是复制人(克隆人),所以复制人组织很轻易拿到这段回忆,然后大量植入到其他人脑子里。

    而安娜也知道自己弟弟帮着她藏木马,因为这是他们的木马,所以在看到K有这段回忆的时候哭泣,但并没有说这是她的记忆,因为那确实不是安娜的,而是她弟弟的。

    当然了,这仅仅是从一颗痣引发的脑洞,或许这只是电影中的一个“穿帮”镜头而已,要么就是安娜长大以后才有的痣,因为很多痣是跟着身体的成长日后才长出来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安娜在和K刚开始交流时,做了一个生日蛋糕。这个桥段除了炫耀未来世界厉害的AR技术外,大聪认为还有一个重要信息。

    安娜制作的蛋糕写着中文:生日快乐,而旁边的孩子虽然有一个华人女孩脸孔,但明显不是小寿星,小寿星是带头吹蜡烛站在中间的人。

    而影片中首先吹蜡烛的小女孩,是一个白人小孩,请问一个白人小姑娘过生日,为何要买一个写着“生日快乐”中文字的蛋糕?大聪在国外居住多年几乎没遇到这种情况。

    很多人会给出很多合适理由,但大聪认为这是电影故意这么做,以此来暗示安娜造的场景和人物虽然细腻,但一定会和真实现状有细节上的出入。

    所以造假记忆的安娜,他制造的人造记忆不管如何细腻,如果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不合理的地方。

    这也说明安娜确实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关”在这STELLINE玻璃房里,和世界缺少接触,没办法 感受来自真实的接触。


    K

    K这个角色很亲民,全程《2049》我们是随着K的视角,让观众可以看到K的工作和生活。

    不管是他在执行任务,还是他在家里的日常,甚至如何洗澡,如何吃一顿饭,都“面面俱到”。

    K的身份也不像《银翼杀手》里,把德克的身份一直隐藏着,观众一开始就知道K是复制人,K也知道自己是复制人,甚至不管是警局还是住房楼道大妈,都知道K是复制人。

    从K的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这是2049年新型复制人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也让观众能感受到这个依旧人情冷漠,脏乱差的未来世界。

    很多人会觉得K的饰演者高司令,从头到尾冷着一张脸,有点面瘫,从演技方面确实可以这么理解。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或许是因为高司令饰演的是复制人,在心智没有彻底觉醒之前,冷脸还算说得过去,不过最后K心智开了之后,还是一副冷脸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K在整部电影中,其实也是在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

    在K的平时生活里,家里有一个虚拟AI,名字叫乔伊,这是K唯一能倾诉心事的对象,但可惜的是,K和乔伊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亲密但又如此遥远。

    这就如同当下复制人的处境,看似他们已经成为人类其中一份子,能吃人类同样的食物,能做人类一样的工作,住人类一样的房子,但复制人始终在人类眼里是湖中之影,根本不是真实的,换句话说,人类觉得复制人没有灵魂。

    而在人类眼里没有灵魂的K,却爱着更虚幻的AI乔伊,对于K来说,乔伊也如同复制人眼里的湖中之影,甚至都没办法触摸,但K却丝毫不会在意这些隔阂。

    影片用这些剧情间接讽刺了部分人类在感情方面,有时候甚至都比不上复制人,那么所谓的灵魂,真的只有人类才拥有吗。

    到了影片后阶段,当K以为自己是“自然出生”的人后,努力寻找着自己的身世,这更说明复制人内心其实是燃烧着灵魂,K在前半段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后半段努力追寻自己的亲情,这些都能看出K有血有肉,他比某些人类,更配得上谈灵魂。

    在影片结尾,仿佛上帝在给K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兜兜转转了一大圈,K本以为自己是命里注定的白马王子,但其实到头来,K依然还是K。

    甚至当K站在一个乔伊大广告屏幕面前,发现原来之前的乔伊,只是人类欢愉片刻的工具,或许一开始乔伊所有的设定,都是按部就班,这时候K才发现,原来不光自己回到了最初,甚至还不如最初,他的生活他的一切,都是一个大骗局。

    这时候的K是那么让人心碎,又如此悲壮。也就在这一刻,K终于明白,自己就是自己,不管自己之前爱上的是某段回忆,还是爱上某瓶酒某种食物,或是爱上某个虚拟的人,这一切都是属于K自己的,或许灵魂真正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每个人存在就不该被别人定义。

    K终于想明白了,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去解救德克,让他和自己女儿相见,而不是杀了德克,什么所谓的革命,算计,未来,都是别人的算盘,K要做的,是他认为正义的事。

    K在影片的心路历程,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自我肯定,之后发现自己不是真命天子,又回到自我怀疑,渐渐顿悟后,又再重新自我认可,最后自我救赎。

    这一切的心里转变,从某些角度很像前作《银翼杀手》的罗伊。罗伊从外星殖民地叛逃回地球,目的只是想寻找延长自己的寿命,但当他在地球经历的一切,让他渐渐理解了生命的含义,其实不在于时间的长度,而在于理解生命的厚度,以及享受生命的深度。

    正如K的司令官乔什对他说的“你即使没有灵魂,一样过得很好。”


    JOI乔伊

    乔伊是K的全息女友,影片中表现的这种全息呈现高科技,让人看到了未来世界实现的可能性,要是以后大聪也有一个....嗯不跑题了。

    很多人会有相同的问题,乔伊是真的爱K吗?还是程序设置好的流程?亦或是,乔伊其实是华莱士安插在K身边的一个卧底?

    在此大聪觉得从乔伊的两个片段去做分析。

    在影片里,K要去DNA检验中心查出生的复制人资料,乔伊此时和K对话,她说道:你们是A和C,T和G组成,我是0和1组成

    在这里解释一下,A和C,T和G是 DNA的重要组成的两对碱基对,因此每一个人的DNA,都由这四个字母组成,但因为排列不一样,每个人的DNA的四个字母排列顺序也是不一样的。

    而0和1属于二进制,是当今计算技术的一种数制,现代的计算机和依赖计算机的设备里都用到二进制。

    在影片里乔伊自言自语的说着这句话,其意思是暗示在银翼杀手的世界里,人类的科技在影片中表现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虚拟的人工智能,已经对人类造不成威胁了。

    换句话说,就算乔伊拥有自我意识,能自主思考,意义也不太,因为她是虚拟的,比乔伊维度更高的,是A和C,T和G组成的实体人工智能,也就是复制人,这些才是人类正在研究和对抗的群体。

    另外K去孤儿院路途中飞行车被打下,乔伊也被断电。这就能看出乔伊的无奈,虽然她拥有意识想去解救K,但她毕竟是虚拟的,一个很简单的雷电脉冲,就能把她停电。

    综上所述,大聪认为乔伊是拥有自我意识的,但是这个自我意识,是有天花板的。

    什么意思?

    我们可以从影片乔伊身份的揭晓往前推,在影片快结束时,我们知道了乔伊其实是一款以满足人们欢愉为目标的产品,当然你可以升级成为你的伴侣,但这款产品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你成为像样的男人(BE A MAN)。

    了解完乔伊这款产品的“终极程序”后,我们再回过头看了乔伊所有的举动,其实都遵循着这个原则。

    比如K回家后伺候他,K让她拥有扩展全息功能后,上天台或许都是编程好的套路,这样更好的能和K在天台浪漫的接吻。

    而且,乔伊还在K困惑时候安慰他,并在合适的时间,给K取名字叫乔(Joe),大家可以体验下这两个名字,乔伊和乔,是否太巧合,说不定在别的用户手中的乔伊,也在适当的时候给客户取名为乔。

    或许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冥冥之中是程序设定好,但是乔伊某一晚找一个真实的人和K欢愉,这就是最大的“程序任务”。

    种种的迹象表明,都让大聪不觉得乔伊是拥有完全自我意识的,她只是人工智能的初代产品,说不定哪天,Siri就能做乔伊所做的事(羞...)。

    但无论如何,K的爱情是真实的,大聪相信他到最后站在广告屏前,认识到乔伊的不真实,但那种真切爱过的感受,会让K铭记于心。

    这就好像我们常说的暗恋,虽然对方不知道,但我却真实爱过他(她)。


    爱哭鬼Luv

    Luv是华莱士的二把手,掌控着公司绝大部分的资源,一手帮着华莱士协助公司的壮大。

    很多小伙伴会疑问Luv为什么总是那么爱哭,在影片中,她一共流泪了好几次。因此我们可以从她为何流泪去了解Luv这个角色。

    Luv的谐音其实是和LOVE(爱)相同,这个角色取这个名字,就已经代表着她是多愁善感的复制人。

    从华莱士口中评价Luv,她是最好的天使,所以大聪想从情感和自我证明两个角度研究她。

    Luv受控于华莱士,所以她最深层的自我控制,是绝对服从华莱士,这就像《2036》里的那个复制人,让他自杀,会毫不犹豫。我相信华莱士让Luv自杀,她也会这么做。

    但是Luv在自我认知的感情上,她其实比K还要更早认识这个世界,认识生命,认识所谓的意义等等。

    所以当她看着华莱士对着新生的女复制人捅刀子时,她因为自己拥有清晰的意识而激动,从而留下眼泪,她自己内心也清楚自己被奴役,但她自己却无能为力。

    在那幕的最后,华莱士摸了一下Luv的肩膀说,你是最棒的天使。其实这是一句很奴役的话,深层的意思是华莱士其实知道Luv哭泣的原因,但就算你不愿意看到人死,我还是杀了,你还得看着。

    另一幕,Luv去LAPD总部找K的上司,并把上司杀了的时候也哭泣了,这也说明她内心的挣扎,她没办法说服自己现在做的是一件对或错的事,但是另一方面她也要证明自己,做华莱士最棒的天使。

    在最后Luv和K决斗的时候,Luv亲了一下K之后,说:我是最棒的。在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实现了自我价值。

    Luv之所以亲K,其实就是模仿当初华莱士杀了刚出生的女复制人之前,也亲吻了那女复制人一下,这个吻意味着死亡之吻。

    看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其实Luv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坚韧。


    华莱士

    影片里华莱士的对白,哲学意味很重,有文绉绉的味道,但是绕来绕去,他和复制人反叛组织费丽莎的目的是一样的,都需要复制人能自我繁殖能力,只是他们的利用方向不一样而已。

    华莱士从影片一开始就在自行研究着能自我繁殖的女复制人,但始终有锁无匙,而这把钥匙,正是德克和瑞秋的孩子。

    拥有理想主义的华莱士,已经能彻底利用基因改造和植入记忆技术,很好的控制复制人的服从能力,Luv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正因他的理想主义,导致他太过于自信,甚至比前作《银翼杀手》复制人创始人泰瑞还要自负。

     4 ) 晚来寒雨朝来风

    去看这片的路上遇到大雨,有一段时间几乎是盲开,虽然差点迟到,却无比应景。

    《银翼杀手》是1982年的片子,35年前,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前卫非常震撼的,但是不瞒你说,前几天我复习了一遍,的确觉得节奏和特效不能满足现在的观众了。但是(还有一个但是),这个片子虽然是科幻,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文艺片,cult片,有的地方尺度很大,有的地方非常讲究诗意,探讨人性的终极向问题,末世氛围十分令人着迷(漫天的无休无止的雨啊),因此,虽然局部的特效和节奏让我有点腹诽,整片看下来,还是很服气,也欣慰自己从前看片并不是人云亦云,当年喜欢的理由仍然成立。

    然后就持续担心,续集要怎么既保持原来的调调(不然前作铁粉不干啊),又能吸引征服现在的观众,35年以后,还有什么关于人工智能/人造人的话题能给人以想象空间?以及,还有什么画面是大家还没看过的?陆续有信得过的朋友看了给好评,并不能平息我的疑虑,一切都要看过片才说。

    首先,这部片子居然能拍出来,差不多是个奇迹。因为,这是一部成本2亿时长两小时四十分钟的R级文艺片啊同学们。对,它居然成功地保持了文艺片的内核,坚持自己的节奏、色调和情怀。到处在下雨,到处是雾霾,到处是破败和黯淡,然而又呈现出绝美的意境。不但延续了前作的末日,还加上了废土(但完全不同于Mad Max那个废土片的凌厉)。前作中那些现在看起来笨拙的电脑和仪器,被巧妙地设计成既保留原来的神韵,又融入现代感。前作中出色的建筑线条和室内设计风格,被放手发扬光大。空中飞车也保留原来的神韵,但造型和质感都符合时下的审美习惯。

    迷蒙雨夜。魅惑广告牌。透明塑料雨具。形形色色黑市。人造宠物。。。。。。都出现了,被有机地结合进故事,做得很精致,并且拓展到蛋白质农场、垃圾城、孤儿院,童工工厂和废弃的豪华酒店。从容地慢慢地展现给你。不要期待快速剪辑的动作场景和俏皮卖乖的对话,一切都那么沉着和八十年代,可是又那么华丽那么宏伟。很久以来他们已经不拍这样的片子了。稍有不慎,就会沦为坎普。幸好没有。

    有那么一刻,看着划过车窗的雨线,构图对称的天空,沉浸在那个世界里,觉得做一个科幻影迷好幸福,35年之后还有这么完美的续集可以看。

    再说前作讨论的人造人的话题。这部的主角仍然是人造人(前作主角其实是Roy大家都没有异议吧),仍然讨论他们的人性和地位,讨论爱的价值。并不觉得过时,也许我们永远辨不清楚这些问题。另外还加入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不过搞3P那段我不太喜欢,有点尴尬,也许要的就是那种尴尬?而且这个点子在《Her》里面已经用过了。

    《2049》比前作好的一个地方是,这次的blade runner真的是个相当厉害的警探,有案情,有线索,有顺藤摸瓜,有反转,是个不错的侦探故事。剧本其实比前作扎实。反派也相当华丽靠谱。

    有海量致敬。现在刚看完还没完全回过味来,应该会二刷。能够记得的有:

    雨。各种雨。充分发挥水这个设计元素。

    霓虹广告牌。3D虚拟街头广告。不再只有日本姑娘,广告尺度很大。索尼和可口可乐植入XDDD 应该还有其他品牌。街头招牌有各种语言,看到好大一个“酒”字。XDD

    飞车驶向广阔迷蒙的城市轮廓线。

    图片放大仪。当然是改进版。

    机构内的室内设计直线条,大空间,明亮。个人居所则简单清冷萧索。

    开头有前作的角色Gaff出场,照例折纸,折的是羊。致敬菲利普原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多次提到“我看到奇迹”。

    仿生人警察出勤回来后要通过baseline测试,证明他的服从。致敬前作的仿生人图灵测试。

    出现多处旧款仿生人的雕像。

    仿生人的总设计师是瞎子。

    男主的活体Siri有一幕穿了透明塑料雨衣,致敬前作的耍蛇姑娘。

    …………

    (如果有二刷再来补充)

    大家演技都在线,福伯不是酱油,高司令虽然表情不多但是切合角色。女性角色都很美,也蛮丰富(Robin Wright好帅,竟然气质上有点像年轻时的Sean Bean,然而像豆叔么……你懂的啦)。但是,她们仍然是完全为男性服务的。不过我不打算追究这个,因为你不能要求《银翼》的续集忽然关心女权,前作的女性物化更厉害。我就自行幻想一会儿我的李佩斯外形活体Siri好了。

    说起来,如果不喜欢前作,应该也不喜欢续集,前作看睡着了,续集也会睡着。这个片,不适合所有人。

    看片之前预习了三个宣传短片,对欣赏片子很有帮助。

    画面满分。原声满分。设计造型场景满分。科幻意味满分。适度裸体和暴力血浆八分。剧情八分。演技七分。

    《银翼杀手》中的2019年快要到了,片中想象的世界跟实际发生的并不太一样。那么2049年,我们会不会有飞车呢?至于殖民外星,应该不会出息到那种程度吧。

    二刷补充:

    注意到了纳博科夫的书《Pale Fire》,是这个封面。《Pale Fire》里的诗句用于片中的baseline测试,因此K的家里有一本。在2049,还有纸书,而且是几十年前的封面,是一本古董书了。

    注意到了在华勒斯总部的雕塑,并不像是旧款的仿生人,而是... ...《普罗米修斯》里的工程师!!!(问号脸)

    飞车的牌子是标致。

    3P时那个真人姑娘,刚出场时化的是烟熏妆,致敬前作Pris的烟熏装。

    第二次看,感觉到2049的洛杉矶比2019时整肃,但更萧索。2019时杂乱,但还有人间烟火气,2049的体制建筑更宏大凌厉,民间则一路褴褛破败下去。2019下雨,2049除了下雨,下雪对氛围和情节的作用更强。美术设计里面是放了多少心思啊。

    啊好喜欢这个片,越想越喜欢。也开始迷上了配乐,甚至高司令。嘤~~~

    在网上看到这张剧照,莫名地非常喜欢。其实最后成片里并没有这一幕。拿来做桌面吧。

     5 ) 《银翼杀手2049》里的建筑设计有什么特色?

    虽然起了这么个挺唬人的标题,但其实是一篇我近期学习视觉创作理论的阶段性归纳。在这里不会详细地讨论赛博朋克的哲学内涵,在文中需要的地方会略提到,文末会提一下我对赛博朋克和现实生活的关联的一点理解。我知道我的观点不很成熟以及相当个人化,但我还是想发哈哈哈,好处是初学者视角的文本应该是相当通俗易懂。

    近来有一些读者说看不懂我的文章,虽然我一点也不伤心,但还是想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先讲一下这篇的主题和思路:

    △Blade Runner

    What is Cyberpunk?

    科幻片的一种类型,是基于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与预测,构建的一种极端化社会。

    △百度百科“Cyberpunk”词条

    △Defination of Cyberpunk from Wikipedia

    What do I want to achieve in this article?

    不同于文字阅读,图形、画面、影像给观众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整体感,所以我们通常也用笼统的词汇来形容,比如美、比如震撼,反面的有,俗气、变扭等等。而我们对于这整体的和谐与不和谐,一瞬间得出的评价,究竟来自于哪个维度?恐怕这感觉来得太快,逻辑的走向反而难以整理。

    而当我们说一种风格,举日常生活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女孩偏爱波西米亚风的打扮,而另一位同事着装很OL;风格是个体内在价值观的外化展露,那么风格究竟如何实现?如果把风格层层解构又能得到什么?最近读了一些我超喜欢的康定斯基的观点和其他一些视效理论,也因为非常喜欢银翼杀手2049(超过前作),所以就把两者结合有了这篇。

    我所做的是解释单一基础视觉元素(色彩、线条、光)的运用,是如何引起观众主观的心理和情绪反应,进而实现世界观的构建

    List of Movies Metioned:

    Blade Runner (1982)

    Amelie (2001)

    Oblivion (2013)

    Mad Max: Fury Road (2015)

    Ghost in the Shell (2017)

    Blade Runner 2049 (2017)

    色彩

    配色往往决定了画面叙述的直接基调,同音乐和文字的基调传达效果相比,画面的冲击力来得直观、迅速、强烈多了,单位时间内传输信息量最大。

    色域选择以高饱和的霓虹色、冷色为主,下面色环图上的三角区域为赛博朋克风格的常用色,而非三角区则被排除在外;被采用的这些色彩非天然(不是从自然环境中直接取得),而是人工化学调和而成的,故往往使人产生迷幻、虚无、捉摸不定之感。

    △色环和被遮蔽的色环(非三角区为不采用的颜色)

    所以为什么是冷光呢?除了蓝色、紫色等本身传递的冷峻、冰冷、阴郁、剥夺、距离的感觉外,冷光在迷雾环境中的穿透力较强、不易消失等也是其他原因。

    On the opposite-对立举例:

    对比「天使爱美丽」的配色方案,

    这部略略古怪而温暖的电影,配色组成是大地色,以及比较低沉的绿色,这些种类丰富的绿色、赭色,都可以直接在自然事物中观察到,给人安心、踏实、温暖的感觉。

    线条

    从建筑风格和随之产生的对空间的划分上,是以直线、棱角居多

    直线与直角代表稳定、静止与平衡,是沉默的线条,共鸣声微乎其微,是所谓「无」;无边际的城市由无数直线条和直角的建筑堆砌而成,这些几何图像在数量上是「多」,但心理感觉是「空」和「不饱满」。

    赛博朋克符合早期电子产品设计的审美流行,延伸开来其实可以看到那个时期汽车外观结构的设计也偏好直线、直角。

    What's on the opposite-对立举例:

    △K找到Deckard的住处

    Deckard住处的风格是典型的欧式装修,从场景设计来看,地毯、家具、摆件,都完全吻合这种风格。纷繁组合圆弧、拱形、曲线,对应的是自由、健康,都给了空间更大的包容感,都属于古典主义的设计元素;色调也统一为浅黄和红棕色,给人以熟悉、复古、温暖之感,这与本片的其他场景十分不同。

    ⅱ.女性形象,强调弧度饱满的肉欲感

    曲线是在直线的两端施加压力而形成,力与力的对抗进而使曲线具有动态平衡、随时在调节的紧张感(tension是个我无处不用的好词语)。

    不知道是几位导演的有意选择,还或者是一种巧合;「银翼杀手」「银翼杀手2049」「攻壳机动队」中对于女主角外在形象的选择,注意这几位女主角都不是真人(human),都有非常饱满的面部和唇部轮廓;而这种轮廓激发的是原始冲动的、天然的、充满鲜活感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 Joi in Blade Runner 2049 (2017)/

    Rachael in Blade Runner (1982)/

    草薙素子 in Ghost in the Shell (2017)

    光影效果

    无自然光、无试图模拟自然光、无现实常用光的环境,就否定了制造千变万化的光影视觉效果的一切前提。而由千万个细节组成的光影效果,是我们判断某一事物是否「真」的惯用标准。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公认设定下的鬼是没有影子的,因为鬼不存在在人间,故不赋予之客观现实的光影效果;又为什么说作画临摹的石膏像假而蜡像逼真?因为石膏无透明度,像真人的手指等在逆光条件下存在次表面散射的现象,也就是轮廓边缘能透过一定程度的光,而石膏像无法实现这一效果。

    除了去除自然光效,霓虹色通常伴随着背光效果而出现,背光也是一种机器制造的人造光;在光线过渡上,背光的范围非常短,结束地非常突然和不柔和,也就造成了生疏感(对比自然的漫射光)。

    △Blade Runner/Blade Runner 2049

    What's on the opposite-对立举例:

    为什么有「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形容?把「绿色、树林」与「生命力」的不假思索的关联,除了生命本身的力量外,在视觉上,正因为森林由千万片绿叶构成,每片叶子都对同一瞬间的光有不同的处理和转换,让人觉得每片叶子是在对光进行个体解读。同期的叶子固有色大致相同,但因为光照的角度,有的处于阴影下,有的因为表面蜡层较厚而实现高比例的反射,有的因为树叶本身水分较多透明度较高的条件,又能实现透射光的效果。因此观察到物体对自然光的丰富处理,能让观众活得高度「可能性」和「活力」的心理感受。

    △Deckard和Rachael的女儿,someone naturally born, 在一个鲜活的的环境里工作

    (看这张截图,与整部电影视觉画面风格区别很大)

    非常讽刺,在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任何和自然相关的东西,在赛博朋克的世界里成了一种特权阶级的exclusive。

    影片中Wallace大楼中的水池(多次出现),以及光透过水池折射呈现的焦散现象也在画面中被大规模强调。处在权利巅峰的人,通过复刻实现并享用自然带来的预约,对于普通人来说则成为一种奢侈。

    同理,「银翼杀手」的原著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eckard中对拥有一头「真实的羊」的渴望可谓魂牵梦绕。

    △The Set of Blade Runner 2049

    (照片中是本片导演Danis Villeneuve)

    「银翼杀手2049」对前作赛博朋克风格的延续,但也有很多未保持统一的「非赛博朋克风」画面,影片中展现废土世界的画面就不在少数。

    仅有橙色或灰白色构成画面,前者代表「恢复原始」,后者是「毁灭一切」,都呈现的是「归零」和「无生命」的特征。

    △Blade Runner 2049

    图一的近处是废土世界的构造,可猜想远处是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赛博风格朋克的未来的LA,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近处是远处的城市发展,完全被毁灭(推测是因为某次科技故障)的未来形态?

    △废土世界主题的Mad Max: Fury Road

    What's on the Opposite-对立举例:

    我们对科技的发展和未来有恐惧,有抵触,然而人的情感总是矛盾,另一方面我们似乎又是不由自主地向往科技发展和进步,迫不及待地享用各种最新成果。因此,与复杂笨重的赛博朋克城市相对,也有更开阔的、极简的未来世界构造。从色彩上解读,白,寓意着生(图为康定斯基的色彩滑落示意,从左上到右下为不同颜色对应的高昂情绪的衰退和沉默的递增);而白色也给了自然光或近似自然光,从四面八方环面而来的底色基础。从而营造出无机质、透彻梦幻的未来感。

    △遗落战境的画面构造

    最后讲一下社会应用。

    虽然赛博朋克是一种极端社会形态(which we wish not to be like),却离我们,或者说是现在一点也不遥远。当雾霾天数越来越多,是否我们真的也会逐渐丧失对于自然光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Blade Runner

    赛博朋克的美学观深受东京的城市景观、香港的九龙城寨影响(发端的雏形),两座城市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正是赛博朋克风格的起源与发展期;数不清的霓虹灯牌,灯红酒绿下却是密集空间中苟延残喘的人口们。

    那么把这种对于未来世界的构想风格,和目前现实生活对标,重庆是不是一座很有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从表象上来说,是的(于是很多人认为重庆是赛博朋克风格城市的代表)。但从城市的运行规则来看,恐怕不能这样说,我没去过重庆,但社会分化和群体对立性应该还远不到赛博朋克世界的程度吧。

    的确更该从内涵考虑,这么说北京,尤其是最近出的星号人群的事件,可以说是相当赛博朋克电影开端了。

    我的观点是艺术作品是,我们害怕某种现存的慢慢发端的倾向,而把倾向的最扩大化和最坏结果描绘成一个极端未来世界;自然会对此产生恐惧,但事实越来越被证明是,这种世界其实并不遥远,oh that's ** terrible.

    以下是references们

    (想要深入了解上文提到话题的朋友们,可以留言向我索取access):

    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

    詹姆斯·格尔尼.色彩与光线

    来须苍真.攻壳:解析赛博朋克概念艺术.知乎Live

    Lewis Bond.Colour in Storytelling(一个视频 可以在B站搜到)

    *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欢迎扫码/解码关注我的公众号:

     6 ) 既然有利于复制人革命,为何K不去杀死德卡?

    为了找到最佳观影状态,直到现在才在影院外重温《银翼杀手2049》。

    好感升了一档,因为对整个故事又有了新的理解。

    对于K的身份反转,最盛行、最具接受度的慨叹莫过于:“你以为你很特别,其实你不是。”——一如我们这些后知后觉的普通人。

    这个时代不被善待的理想主义者太多了,我们会对这样一个故事进行这般主流化的思绪提纯,太正常。

    不过我一直认为,观众之所感,虽无高下之分,但若议论趋于同一,往往易于封锁新知,与对更多隐藏焦点的聚焦与挖掘,阻塞更彻底的思考,这对佳作,未免可惜。

    第一次在影院看本片,我对反转本身就已感到无比震撼和信服,却在这之后遗留了一个由此引申的未解问题:K为何不去杀德卡?仅仅因为编剧知道这不是观众想看到的吗?

    回顾当时复制人头领对K说的话,大意是:如果你想要自由,加入我们,德卡、萨珀、你、我,我们的命跟即将来到的暴风相比不算什么,为了正确的原因而死,是我们可做的最有人性的事。你把华莱士引到德卡那里,你不能再让德卡带华莱士到我们这里,你一定要杀了德卡。

    很有说服力不是吗?无论是对于复制人寻求“人性”的渠道,还是最基本的、为何有杀德卡的必要(危及复制人革命军的存亡),逻辑清晰,表达也有力。K作为一个渴望灵魂、渴望人性的复制人,无论对真相有多绝望,也无碍他在接受现实后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求人性与存在意义啊,为什么不呢?

    在给出我的解读前,先一起重温反转之后的四场戏。

    这场戏之后,本片正式进入高潮。

    按场景先后顺序可分为:

    一,德卡与华莱士的对峙。假瑞秋在此出现。

    二,与此同时,沮丧的K来到一座天桥,看着眼前的Joi大型产品广告,随后决定营救德卡。

    三,K营救德卡。

    四,K带德卡见女儿。K在外淋雪,《Tears In Rain》响起,德卡见到了正在造假雪的女儿,最后,以德卡把手放在玻璃罩上的画面收尾。

    除了营救行动本身,前后这几场戏都以不同方式强调了相似的东西。

    而这些都可以由一个为《银翼杀手》设定奠基的问题说起——

    如何判断记忆真实性?记忆的本质是什么?

    虽然再看仍会觉得过于通俗直白,但这段对话确实就是本片的题眼:真实记忆的本质是感觉。记忆的真实无关所忆内容的真实,而是情感的真实。

    我们都知道,那个以假乱真的新瑞秋显然无法替代德卡心中的瑞秋。为什么?重新造双绿眼是不是就得了?显然不是。这一切都源于戴克和死去瑞秋之间的感情是真实存在过的,而这样的情感绝非通过一个外形无异的对象就得以重新联结。这就是人性所在。要知道,无论德卡是不是复制人(2049有意避开的问题,避得极好),瑞秋都是一个复制人。她曾经的记忆再详细、再私密也不免被移植的真相残忍戳破,可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结却有着不容置疑的真实,更被观众所见证。因为感觉的存在,记忆无可移植,无可动摇。

    同理,我对K面对Joi广告这场重头戏也抱有相似的解读:眼前袒胸露乳的大型Joi广告是如此虚假,一个产品式的Joi跟他所知、甚至所爱的Joi太不一样了。就像华莱士极力复原也无法替代的,戴克心中的瑞秋一样。对于此时的K,放大数倍的虚假对象和曾经存在过的真实情感形成了再强烈不过的对比。无论Joi作为一个为取悦而生的产品对K所言说、所表现的东西包含着多少真实,K都无疑只对那样一个消失的Joi怀抱真实的情感。在我的理解里,这种对情感真实的怀念与求而不得,促进K以更感性的角度关注当下事件的相似部分——德卡和他女儿的情感联结。

    复制人大军要通过杀德卡去完成寻求自由与相对人性化的使命,华莱士那样的高智人类想通过对德卡女儿的研究寻求更大劳动力与造物的更大快感,除此之外的人类社会,则畏惧于为人特征的丧失,唯有铲除与此相关的一切才能换来文明的巩固与和平...不同群体、整个世界都在关注更远大的“意义”,却没什么人懂得去感受、去珍惜所感。成全一个他也曾极力寻求彼此情感联结的对象,修补他所见证的、被动相隔的人情,成为了K更想去做的事。

    作为电影的主角,K的选择已然反映了创作者针对“人性、灵魂何在”这一议题的思考与解答。

    当初K第一次停下来感受雪花,正是在同样的地点,而且并非巧合地,那正是发生在他得知记忆真实性、正式确信自己是复制人之子之后。从那里开始,他的情绪测试出现了极大偏差,他开始没有顾忌地袒露喜怒哀乐...可见所谓灵魂,并非为自然人所独有,也不是唯心地、认为自己非人造就会有——我更愿意相信K本来就有,他只是被“我不真实”的物理定义所蒙蔽,等待着被“感觉”唤醒。

    结尾处,躺着的K再次接触雪花。而此时之所以要强调室外真雪与室内假雪的对比(自然人反而有着唯假雪可触碰的不幸,而作为复制人的K却正在感受真实的雪)——正是因为这些细节会带领我们通向本片对于如何辨别是否真实、有无人性与灵魂的答案:不因繁衍,无关Made or Born,甚至不需要在“正确原因”里寻得任何意义,能够“感受”,收获“感觉”,就是对存在最好的证明。

    这么说来,如若再次回望最初的感慨——所谓特别与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或者说,真正的“特别”取决于什么?

    相对不知所感的麻木众生,凭什么说K不特别?又凭什么说自己不特别?

    而这样一个关于“以感觉验证真实经验(进而成为真实记忆)”的母题,维伦纽瓦和罗杰·迪金斯从一开始就让它完美地融入了所有非叙事性场景中,并不断用视听细节作出强调——

    获得显形装置的Joi尝试感受雨水
    K被众孤儿院孩子触摸
    上文提到过,K在确信自己是复制人之子后第一次专注感受雪(事物)
    花费重金拍摄的3P段落
    K伸手感受黄蜂窝
    结尾

    也是从《Tears In The Rain》旋律响起的那一刻起,雪中的K便与雨中的Roy正式打通了跨越时空的串联。

    在银翼杀手的世界里,早在30年前就开始有复制人发动革命了,《银翼杀手》故事的发生就是以一场殖民地叛变为导火索的。显然,复制人群体的自我意识并非直到“奇迹”出现才被唤醒,只是相比曾经每一次革命,这一次,他们终于在“奇迹”的眷顾下收获了最好的理论武器:“繁衍非自然人所独有,复制人也可,我们都是上帝子民了。”

    可革命成功又能取得什么?或许是平等的实现,又莫不过人类文明的坠落。本质上,都是让复制人取得人类既有的社会地位、自然地位,让复制人得以成为新的“人类”而已——而人类又有多好呢?

    可以推测的是,Roy口中“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黑暗中闪耀”就与当年发生在殖民地的复制人革命有关,但他所言的重心是革命本身吗?显然不是,那是“你们人类难以置信的美”。在他的言语中想象他所见证的一切,感受到所有瞬间的珍贵和流逝的哀伤,才是那段独白那么吸引我的原因。当年雨中的Roy与德卡、30年后雪中的K与德卡女儿,是一个本质上传达着相同表意的对位。

    1982年的《银翼杀手》在我看来,并没有把任何方面的探讨或思辨放在创作的第一位,雷德利·斯科特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而电影本身只是我们窥探那个世界的窗口,这让我们得以在局限的所见中感受到未见一切无与伦比的辽阔,这正是它最迷人之处——那是一部真正稀罕的、在“广度”上登峰造极的杰作。而《银翼杀手2049》 是一部追逐深度的佳作,论深度,我甚至认为它超越了第一部,这种追逐不仅踏实且大有成效,但也因此不可避免地丢失了那些属于混乱、错位与复杂的美感, 论时代开创性,它距离前作太远太远,至多只是一种极致的发展而已,在美学与世界观上并无太多建树。这些都是本片“不够银翼”之处。我作为维伦纽瓦与前作的双重粉丝,第一次看完甚至生出了“两者互相制约”的矛盾观感。但之所以最终仍然认为它担当得起《银翼杀手》的续集之名——不在IP,不因人物,不为美学的延续(其实大有所不续),无关广度与深度的差异,而在于它对人性与灵魂所在的解答,乃至对那些议题的关注,足够一脉相承。

    历经35年,《银翼杀手2049》最后完成的,仍不过是对那场雨的注解。这个注解是如此美而极致,如此宏大而简单。而对“何为真实”“何为人性”“何为灵魂”这些至高议题的重申,永远不会过时。因为无论时代或我们,都远未完成对问题、对其答案的消化。

    感谢阅读。

     7 ) 赛博朋克之后的人类未来

    三十五年前,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银翼杀手》上映。三十五年后,该片的续作《银翼杀手2049》登陆全球院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这三十五年间,电影技术不断革新,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几天之前,“阿法狗元”甚至通过单纯的自我学习击败了让人类棋手成为手下败将的“阿法狗”,沙特甚至为机器人索菲亚授予了公民身份……看似科幻的场景,如今已经成为了不争的现实。

    《银翼杀手》预言的那个世界,正离我们越来越近。而《银翼杀手2049》所描绘的,是人类未来的未来

    警官K 行走在辐射尘中,《银翼杀手2049》

    作为一部续作,《银翼杀手2049》的首要任务在于它和前作《银翼杀手》之间或多或少需要产生一点联系,无论是视觉风格还是剧情人物,都不能为所欲为。这基本是一个常识:假设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和他的团队跳脱了雷德利·斯科特在几十年前给出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原始设定,那么它就必然不能是一部合格的续作。在这个基础上,续作或许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创造或更深入的思考,而这全靠导演和他的整个剧组对原作架构的世界观甚至“科幻”这一类型和题材的理解。从这个角度上看,《银翼杀手2049》无疑是够格的——岂止是够格,简直就是神一般的作品。

    影片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充分还原了前作创造的赛博朋克(Cyberpunk)世界,而且还进一步深化了对赛博朋克概念的理解,这不仅体现在视觉层面,更集中体现在投影人乔伊(Joi)的设定上。

    这里,我们必须先理解“赛博朋克”及其背后隐含的意义。所谓“赛博朋克”,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将高科技的人工智能和都市扩张造就的贫民窟并置于一处,从而形成一种高度断裂的反乌托邦效果。在赛博朋克类型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银翼杀手》中,导演和他的编剧其实并没有对这种风格之下的社会进行动力学层面的阐释和描绘;我们只是能隐约从它的设定里感觉到,几个连锁6型复制人逃离殖民地来到地球,对人类形成了某种潜在的威胁。由于该作略去了原著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中世界性核爆这一背景,整个社会的成分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抹杀;受到辐射尘影响的特障人(又分为“鸡头”、“蚂蚁头”等等)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复制人构成的近似于黑奴制度的双层结构。

    《银翼杀手2049》的想象则演绎了前作的社会构成。随着大停电之后华莱士公司的崛起和新型复制人的出现,人类开始面临两种东西的考验:一种是大型企业的资本控制,另一种则是作为智能商品的复制人的大量出现对人类活动领域的侵占和挤压。这里,赛博朋克社会不仅分层,而且进化出了一种类似犹太民族之于欧洲其他民族的奇观:人类可能是一无所有的,他们散居在肮脏的街道深处,但却有着先天的地位,他们可以冲着比自己强大的复制人吐口水,甚至可以在复制人警官的房门上写些污言秽语而不受惩罚;复制人可能凭借其生理优势得到不错的物质生活,可以手握某些群体的生杀大权,却必须服从人类指挥,毫无地位可言。

    交互霓虹广告里的乔伊,《银翼杀手2049》

    正如《银翼杀手2049》中的警长所言,“世界存在的基石,就是人与复制人的隔离。” 两种“阶层”的相互盘绕、扭结,形成了赛博朋克风格及其所描绘的社会的特有现象。而二者的相互依附、寄生,也是前作和续作存在的共同基础。在续作中,这样的结构除了发生相互渗透之外,还出现了质的变化:几位编剧创造性地加入了拥有自主思考能力、甚至拥有共情能力的“投影人”。投影人的地位之卑微在剧中有着明确地展现:他们没有一个实在的形体,如果想要离开一个场域,就需要显形装置的帮助;他们虽然存在爱恨的能力,能够参与人际互动与社会生活,却只能为主人服务;一旦将存储器当中的存档删除,投影人的生命也就此消亡了。

    实体消退表征着赛博科技的发展,但科技的发展同样带来造物的悖谬。影片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情节申明这一点,尤其是在主角K与他的投影人女友乔伊同时出现的几个场景,同时也是最需要情感带入的地方反其道而行之,制造强烈的间离效果,比如乔伊在雨中和K接吻时被“定身”,比如飞车迫降后乔伊陷入长时间的重复卡顿,比如“虚拟性爱”时乔伊与复制人女郎让人脊梁发冷的“貌离神离”,比如K在雨中接受霓虹广告的交互调情……所有这些,为的都是让观众能在必要时刻脱离人形机器坠入爱河的陈词滥调,去思考人之为人的真正原因。

    在影片后半部分,华莱士的复制人手下露芙(讽刺的是,露芙的英文名为“Luv”正是英文中“Love”爱的谐音)竟然一脚就把乔伊必需的显形器(兼存储器)踩成了碎片,这一颇富象征意味的举动,可以说直接宣告了全新的阶层序列,也就是“人类—复制人—投影人”的诞生。它的出现,不仅进一步细化了社会结构,还以近乎塔可夫斯基的名作《飞向太空》的方式暗喻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在2049年这个科幻历史节点上,不管是人这个物种的实体存在,还是人作为一种概念,都变得越来越模糊和虚无——而这也恰恰是《银翼杀手2049》甚至前作想要探讨的核心命题。

    当然,反复肯定前作的设定显然不能满足《银翼杀手2049》的野心。影片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其有能力在细化赛博朋克概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向视觉和空间的缝隙中加入全新的后启示录(或末日与废土)风格,甚至将至少一半的情节设置在荒芜的废土环境中——巨型垃圾堆中的孤儿院、充满核辐射的废弃城市、寸草不生的荒原农场……人类居住的城市和遭到人类破坏的地方交替出现,形成一种景观上的“复调”——这样的设定,当然不是东一脚西一脚想一出是一出的,而是与赛博朋克一样精心设计、巧妙编排和构思的。尤其是在强烈的色彩冲击和单音节铜管的双重渲染和加持之下,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前作宿命感的、但又恰如其分的辽远宏大的史诗样貌。

    可以说,废土环境的出现,不仅使得整个世界的构成和格局更加完整,使情节发生的主要场景更符合美国的地理景观,因此有了更明确的现实指涉,最重要的是它也为赛博朋克社会指明了去向,那就是无尽的冲突之后留存下来的破败,是高科技为地球带来的充满戏剧性和荒诞感的毁灭,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未来的未来。并且,废土风格的加入也绝非异想天开:辐射尘、垃圾场等等元素都不是从前作处得来,而是直接源于原著小说,这表明小说和两部电影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继承,而是存在着某种异于常规的“三角关系”。

    这里必须指出,本作的三位编剧中有两位直接来自前作,另外一个还参与了《异形:契约》的编剧工作,这就意味着整个编剧团队是雷德利·斯科特的原班人马,甚至是“御用”人马。所以,从剧作角度看,无论是指责《银翼杀手2049》缺乏想象力,还是认为该作背离了前作或者原著的精神,可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无稽之谈。

    讨论《银翼杀手》和它的续作,不得不提到它们所探讨的终极命题——其实也是科幻电影、甚至人类哲学的母题之一——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原作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说是震古烁今的,《银翼杀手2049》则延续了前作惊人的反转式结构,但无疑更进一步:影片持续不断地提供着主观的、碎片化的信息,观众会在角色视点的驱使下不断构建他的身世和前史,拼凑出一个看似无懈可击,实则漏洞百出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与复制人的区别被反复提及,又被反复打破:最开始是寿命,然后是记忆,接着是情感,最后是保护欲;生殖在本作中作为最重要的判定标准出现,它标示着高等种族的生理特权(此时动物和植物都已经消失殆尽),标示着人类特有的伦理维度——但最终也被无情打破了。结尾,影片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K并不是那个被生殖出来的复制人,更不是观众所期待的人类;观众收获了巨大的虚无,建立了几乎两个小时的认同被打碎,这种震惊绝不亚于我们在观看原作时得知戴克竟然是个复制人的震撼。

    这也恰好提供了一个追问的契机:人类和复制人之间,到底还有什么区别?对此,影片给出了一个答案:灵魂。事实上,片中对这个概念是有所展现的,比如露芙分别在华莱士杀死新型号复制人和在她自己杀死警长时留下了泪水,但你无法感受到她的眼中存在任何一种与人有关的感情,这表明事件虽然对她的肉体造成了应激反应,却没有造成心灵的震颤;主角K则在影片展开的过程中逐渐从面无表情的战斗机器变成了一个像人类一般有血有肉、充满悲剧宿命的生命。这意味着从生理上说,他确实还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复制人,但什么东西改变了他——恰如原作的中戴克一样。只不过这次,决定他是否是复制人的权利交到了观众的手上。我们或许可以说:无论是原作还是《银翼杀手2049》,其意义都不在于给出一个确然的生理学答案;它们只是想向我们表明,如果不去思索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哪怕是生于人类的子宫,也与冰冷塑料袋中掉落的火腿般的复制品没有半点区别。

    很多观众都认为《银翼杀手2049》无比拖沓,明明一个半小时可以说清的事情,干嘛非要拉拉杂杂说将近三个小时?但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恰恰就是在台词之外充斥着数量庞大、意涵丰富的视觉信息。这种解码方式对于看惯了完全依靠台词推动的好莱坞影片的观众而言确实有一点难度,但绝不意味着影片本身的华而不实。

    拿全片最开头的部分来说,影片第一个镜头便是一只眼睛(虽然无法确知这只眼睛到底是不是人类的眼睛,只知道它一定是人形生物的眼睛),第二个镜头是一组圆形排列的太阳能板,在透视下同样呈现出一种人眼的形状。维伦纽瓦只用了开头两个镜头就已经暗示了全片的主题——人与科技的关系,其气势虽然跟《2001:太空漫游》中骨头到飞船的蒙太奇相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但依旧苍凉而雄浑。

    眼,《银翼杀手2049》

    除此以外,影片各处散落着不计其数的模仿物:复制人投影人,木马木狗木狮子、全息投影、折纸、华莱士的瑞秋,甚至投影人也被广告模仿了,所有这些元素的出现不仅凸显了模仿对于整部作品的重要意义,更是在探讨何为真实,并且极大的丰富了影片的视觉内涵。如果我们细看这部电影还会发现,片中线条的硬朗与柔和指示了自然物与人造物的分界;华莱士与戴克对话时后景的水纹起到了重要的情感外化作用;投影人首次在雨中显形时,K的眉脚留下一滴喻示宿命的血水;雪作为一种净化的象征出现在结尾,表明主角完成了一场事关复制人命运的救赎与自我救赎……

    所有类似的细节都在表明,《银翼杀手2049》虽慢,但慢得正确,慢得有理,慢得丰满。我们越是用我们的心灵之眼、灵魂之眼,而非以空洞之眼去观看,越能发现其中的深意。一如遭到八十年代大众恶评的前作《银翼杀手》,妄言科幻电影史是不负责任的,我们需要沉淀,需要思考,需要体味。诚然,《银翼杀手2049》还存在缺点——完美于我们这个时代是何等奢侈——当维伦纽瓦和他的编剧试图完善一个世界观时,必然要提供更多信息,必然要制造种种矛盾,因此就会出现部分人物扁平的问题。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否定影片作为一部年度佳片的水平和它作为《银翼杀手》续作的重要意义。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银翼杀手》与《银翼杀手2049》的区别,就好像《黄土地》与《霸王别姬》一样,前者试图进行纯粹的视觉构建,后者则淬炼出醇厚的文本信息。孰优孰劣?可比,但也完全不可比。我爱那个雨水中如英雄般死去的罗伊·贝迪,也爱那个在漫天飞雪中完成使命的警官K;我深深震撼于戴克的逃跑,也无尽感动于戴克的团聚。作为一名观众,我只是简单地想进入那个世界,哪怕它无比蛮荒充满辐射人畜不生。这,就是《银翼杀手2049》之于我的全部意义。

     短评

    这不是一部适合约会和朋友谈资的娱乐爽片,因为它有一种宗教般的肃穆、宏大、缓慢和沉重,但这应该是一部二十年后你会跟你儿子吹逼说:“爸爸我当年可是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是的,就像三十几年前那部银翼杀手本尊一样)

    2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極度冷靜和克制的人才懂浪漫」。有生之年能等到維倫紐瓦+狄金斯一起拍三體嗎?(沙田UA)

    7分钟前
    • 夏予川
    • 力荐

    四星半,文艺科幻大片。维伦纽瓦迄今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将他的风格化融入科幻剧情当中,废土与神秘。罗杰·迪金斯大玩烟、雾与剪影,影像与配乐都很强烈。超巨大的建筑物带来强大的仪式感,让整部电影更具神秘主义,还有仍然觉醒式的剧情。近些年太少见的严肃科幻大片。杰瑞德·莱托戏份不多,却很亮。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17分钟前
    • RKO
    • 力荐

    维伦纽瓦又一个被封神的导演,21世纪最好的电影续集。电影从第五分钟开始就已超神,在接下来的近三小时里犹如神游太虚,这将是科幻迷一辈子都会魂牵梦绕的电影,罗杰迪金斯不拿奥斯卡简直天理难容。电影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本质上却是一部原创电影,这使得本片既「银翼杀手」又不「银翼杀手」。 @2017-10-05 12:11:19

    19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太想把故事说清楚,反而显得笨拙,丢失了点原作那样的韵味。但同时又出色的对原作主题进行了延续和更具时代性的探讨,在超级英雄电影横行的好莱坞逆流而上,节奏如此之慢高潮戏场面如此之小却释放出了维伦纽瓦和迪金斯合体的最大威力和魅力,有几场戏值得入选任何人任何媒体的年度最佳电影瞬间。

    2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一开始是复制人,后来以为是天选之人,最终只是个局外人……如此经历便是“人”了。

    25分钟前
    • 良亮人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的视觉系科幻片,与前作一样都是渐入佳境,存在主义,废土美学,人类之渺小,情感之虚妄,思想维度高级。适合都市白领禅修净心,重新看待世界。

    2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很暗,很慢,很不一般。好莱坞还有这种抛弃主流爆米花观众的玩咖,我服。喜欢的几场戏: 1、高司令多重曝光玩3p 2、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3、北京雾霾立了大功,不给LA任何机会 4、沙尘暴城放大四倍抬高四百米致敬老版银杀 5、杰瑞影音光控室戏耍老狄克 6、待续

    2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从第一部的存在主义,思考人类与复制人之间的界限,到这部变成人类之子的议题,“繁衍=希望(界限)”,以及父与子的命题之类,不免还是有点禁不住细想了。其实福特那个角度更值得好好拍一部的,谁知道Deckard在三十年间手握这么大的秘密却不能去寻找,是如何在漫天黄沙中度过漫漫长夜的呢

    2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虚体触摸到雨滴,废土生发出黄菊,复制人可以生育,这是你见证的奇迹;陨落前冲上去说的我爱你,浓雾里黄蜂纠缠的手臂,穿过漫长时空烟尘的对望,这是你感受的奇迹;暴雨在窗上逆行,微雪融在手心,傀儡有了灵魂,这是你经历的奇迹。在温箱里尽情想象,于记忆里放肆寻觅,见过了奇迹终于可以了此一生。

    3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简直科幻版海边的曼彻斯特,“我的女友住在U盘里”也太惨了吧。不过这场年度憋尿大考验我还是输了!Shame on me!

    3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高司令似乎还没有完全从上一部角色中跳出来,看见钢琴都要上去按一下……

    41分钟前
    • KL
    • 力荐

    格局很小,气势很宏大,剧情也很简单,然而讲的很复杂。说真的这个导演去拍攻壳多好……

    45分钟前
    • superman
    • 推荐

    某些时刻感觉像塔科夫斯基在拍银翼杀手,但归根结底维伦纽瓦只是故作深沉,相比163分钟片长和视觉上应接不暇,文本简单明晰到过于单薄,更不可能创造出前作过度繁冗的解读空间。不过仍旧是对得起前作和粉丝们的优秀年度之作。好莱坞对这个艺术片导演如此放任地重用在今天大环境真是匪夷所思。

    4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这不是商业片啊,这是碉堡了的文艺片啊!维伦纽瓦用最擅长的慢性把雷德利·斯科特的邪典完全磨成了自己的东西。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比老版少了点哲学意味,但呈现的废土美学震得人七荤八素叹为观止!越慢越好看,慢性出诗意,高潮你麻痹!163分钟真~~~过~~~瘾~~~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雖消費大街上亞洲文字舉目皆是,但那個城市一張東方臉孔都沒有。心靈依歸的上好文化仍然是那個good old America。女體的物化與操控仍然是這類片種的必備元素,憤慨的呵欠。(我們鮮少看見赤裸的男性人工智能,身體被人隨意玩弄殘虐。)要平權,務必以槍枝浪漫革命?對運動的想像仍然蒼白。

    54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我们耗费了太多时间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去寻找自我的灵魂 我们连理解自身都做不到 却想要触手未来 去挑战自然 或许生命本身 就是去闻一朵破碎的黄花 去触碰拍打着翅膀的蜜蜂 让烟雾从身旁飘过 让雪花在手心融化

    59分钟前
    • MR.Charles
    • 力荐

    奥斯卡大叔应该跪着把摄影奖给罗杰·迪金斯递上。

    1小时前
    • 云中
    • 还行

    半夜走出影院,竟然久违地下起了密雨。

    1小时前
    • 离净语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