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茶馆

    茶馆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中国大陆1982

    主演:于是之  郑榕  蓝天野  英若诚   

    导演:谢添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亲密的外人

    • HD

      背中

    • HD

      我的父亲焦裕禄

    • HD

      椋鸟女孩

    • HD

      煽动者

    • HD

      不能没有你2022

    • 更新HD

      爸爸是外星人

    • HD中字

      快乐的小鸡

     剧照

    茶馆 剧照 NO.1茶馆 剧照 NO.2茶馆 剧照 NO.3茶馆 剧照 NO.4茶馆 剧照 NO.5茶馆 剧照 NO.6茶馆 剧照 NO.16茶馆 剧照 NO.17茶馆 剧照 NO.18茶馆 剧照 NO.19茶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王利发(于是之 饰),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 于此: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黄宗洛 饰);慨叹国之将亡的刚毅满人常四爷(郑榕 饰);一心谋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蓝天野 饰);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英若诚 饰);打算娶老婆的庞太监(童超 饰)……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茶馆之内演尽世间的沧桑与凄凉…… 本片根据老舍同名原著改编,并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特别奖。©豆瓣

     长篇影评

     1 ) 茶馆

    我应该早点看看这部电影。 茶馆的兴衰,时代的更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说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除了被杀的人贩子外,实在是看不到一丁半点。或许现实便是如此,坏人总能活的如鱼得水。他们本就没有道义可言,若是拿道义去苛责他们,居然显得那么可笑。 他们是时代的旧人。茶馆里各式各样的人,会在某一个角落出现,甚至或许是你或许是我。 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却足以改变自己的一生。苍天是公允的,我闭着眼睛说着这话时,心里是论不出对错的。 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已。

     2 ) 我想尽了办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

    “老艺术家”,仿佛是一个沉甸甸的词。

    这个词代表了历经几十年岁月磨砺过的老一辈人。

    更代表了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坚定追求的不羁灵魂。

    今天推荐一部,来自一群老艺术家的老电影

    更适合用“话剧形式”的电影来形容。

    茶馆

    导演:谢添

    编剧:老舍 / 谢添

    主演:于是之 / 郑榕 / 蓝天野 / 英若诚 / 黄宗洛 / 童超 / 金昭 / 林连昆 / 牛星丽 / 谭宗尧 / 童弟 / 吴淑昆

    片长:118分钟

    上映时间:1982年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期中国苦难和社会崩溃的历史。

    该片跨越60年,通过一家三代的生活变迁,描绘了一幅感人肺腑的从封建制度衰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段时期的中国民生图

    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

    王利发(于是之 饰),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

    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

    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于此——

    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黄宗洛 饰);

    慨叹国之将亡的刚毅满人秦四爷(郑榕 饰);

    一心谋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蓝天野 饰);

    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英若诚 饰);

    打算去老婆的庞太监(童超 饰)……

    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茶馆之内演尽世间的沧桑与凄凉……

    电影《茶馆》根据我国杰出作家老舍先生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原著中,老舍先生通过社会小人物的行事言谈,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戊戌政变后中国的整个形象

    整篇小说场景只在一个小小的茶馆中。

    其中人物众多,且各人物之间性格、形象、举止、生活背景大为不同,能在这小小的场景里将这些人物形象交代的十分详尽实属不易。

    在众多人物中,茶馆老板王利发无疑是贯穿全局的重要人物,也是老舍先生着力刻画的形象之一。

    他在体现老舍先生的创作意图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王利发从二十岁继承父业,成为裕泰茶馆的掌柜,到抗日战争后茶馆被抢夺,悲愤而死,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

    他有过兴盛,也有过没落,结局是悲惨的。

    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本人,而在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是被旧社会制度所吞噬了的一个人物。

    作为一个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很称职的。

    他是旧社会里的精明、经验丰富的北京茶馆老板的形象。

    为了生意兴隆,他常将这些话挂在嘴边:“在界面混饭吃,人缘顶要紧”。

    因此,他待人接物,圆滑、变通,谁也不得罪。

    凭着这一条,他与来茶馆的三教九流的人物都相处得很好,茶客们乐于来他的店里喝茶、聊天,消磨打发无聊的时光。这使得裕泰茶馆曾一度生意兴隆。

    王利发的精明能干,还表现在善于适应形势,顺应潮流

    每逢逆境,他就用“改良维新”的办法来应付。

    在第二幕中,进入到民国,生意中落。

    为摆脱困境,它大动脑筋“改良”——原来专门卖茶的店铺,现在部分改成公寓,还兼包伙食。

    店面装饰也撤掉了财神龛,拿走了醉八仙的话,换上了广告上的是美人,座位也换成了小桌和藤椅。

    正如他自己说:“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到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了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改良维新”的一生。

    王利发性格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凭着丰富的社会经验,清醒地认识到:

    在政局不明朗的年代,议论时局、政府是非常危险的。

    到了抗战胜利,国民党再度统治北京时,茶馆以破破烂烂地不成样。

    王利发本人“钱也光,人也老,身上剩了一件破棉袄”。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还有那些流氓特务,都不允许他继续在开茶馆,因此他无法逃脱被黑暗社会吞没的命运。

    这时的王利法,因为时代所不容,以前的处世经验一条都不管用了。

    “改良维新”的设想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被人扼杀了;“莫谈国事”的结果,接着的“国事盈门”——

    三皇道找他要人,特务找他要钱,沈处长、小刘麻.找他要房。

    在这“三管齐下”、四方受气的情况下,王利发再也没法活下去了,终于悲愤的上吊而死。

    王利发的结局,说明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小资本阶级想要委曲求全、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

    “改良维新”也是没有出路的。

    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只有起来斗争,同广大人民一起改变旧的社会制度。

    常四爷也是全剧的重要人物。

    他开始是个有“铁饭碗”的旗人。

    随着清王朝的崩溃,他以卖蔬菜和花生为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尽管如此,只因他生性刚强耿直、有正义感,青年时因感到国事日非,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捕入狱。

    后来又郁结着仇恨洋人的愤懑情绪,参加了义和团,有以失败而告终,结果仍然被旧社会湮没。

    他一生只盼国家像个国家,不受洋人欺辱。

    可盼了一辈.,国家越来越不像样,这使他心灰意冷。

    加之他的出身和经历,又不可能是他卷入当时已兴起的同盟会斗争中去。

    因此不能从革命者那里看到未来的光明,于是他绝望了。

    秦仲义是一个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他年轻时就主张实业救国,国富裕民,雄心勃勃的办起了工厂,一时颇有作为。

    但他的实业救国道路,也像王利发的“改良维新”一样,从一开始就注入失败的因子。

    在后面出场时,他早年那股凌云壮志之气,已俨然一幅疲惫、衰老、惨不忍睹的光景。他的工厂已被国民党当作逆产没收拆卖。

    一个曾是财大气粗的民族资本家,变成了只有满腹牢骚、一腔悲愤的穷光蛋。

    秦仲义的下场,是那个时代民族资本家的必然结果。

    最后,分享几句发人深省的台词——

    “我爱咱们的国,可谁又爱我啊”。

    “死马不能再活,活马早晚得死。”

    “赵打钱,孙打李,可谁都不讲理。”

    有意义的老电影,应该多看。

    你觉得呢?

     3 ) 生如泡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几天前在国家电影资料中心看完,10元钱,喜欢那悠闲老片的感觉。看完但觉大厦崩塌,天平失衡,嘴吐苦水,生如泡影。20年、20年的时间片段,各色人物,起起伏伏,都落了个恍如一梦的感慨。    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当了一辈子的好人,“改良,改良,改了一辈子的良”,清末子随父业,满脸赔笑,精神地打理着茶馆,应付着各色人物;抗日期间,将茶馆后的房子改为公寓,提供大学生住宿,茶馆也换了装扮,艰难度日;抗战胜利,鬓发苍苍,茶馆更显破旧,“先收钱后喝茶”“不赊账”的规矩让王掌柜自己都觉得脸上无光,茶馆为了经营,曾请说评书的说过评书,现在竟想聘用“小叮当”舞女招揽生意。逢迎拍马、低三下四,算计经营、爱财势力,能说会道、聪明伶俐,在什么样时代努力找寻着那个时代的活法,可结果呢?    郑榕饰演的常四爷,一亮相就是一身正气、敢言敢干的人物,活脱脱是一君子的形象。给乞讨的母女买饭,不喜空话、敢想敢为;“我看大清国是要亡的”,慨叹时代衰败、道德沦丧,只是一味钻孔、自私自利,他一身派式道出了一句真话。可也是这句话招了败身之祸,被两个如同黑白无常一般的家伙听到,导致了囹圄之灾。“一生不求人,自给自足”的他铮铮铁骨,没有被生活的颠覆打到,纵然一无所有,自己经营,诚实劳动,种地做买卖,又从一无所有做起,一排乐观气,无愧天、不怍地。    蓝天野饰演的秦二爷,“一生财大业大”,在哪个时代都能算的上是一个人物,有自己的想法,想着“实业救国”。从清末年就敢跟在太后旁边侍奉的太监叫板,满腔热血;也惹人非议,说是说有的钱财都自己挣了去,哪有什么救国。在影片中着墨不多,都是旁敲侧击些故事来。可最后,到了民国年间,一个莫须有的缘由就把“那辛辛苦苦造的工厂变成了垃圾了”,他哀叹于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付之东流,到头来依然一场空。    三个人物最后的那场给自己的”祭奠戏“可谓把全剧的悲剧成分推到了高潮,活人自己给自己祭奠,害怕以后连有人给自己烧纸都没有。纸钱飞落,轻轻浮浮,在黑色的空间里略显哀美,慢镜头空镜头把戏剧性推送到极致。    最多的感慨是,导演没有留下一点美的地方,窒息到让人无法呼吸。命运无常,不留活路,所有的角色都随着无常的大时代风起云涌,在时代背景下显得那么渺小,我方唱吧你登场。影片从头到尾,唯一人性的一面是舞女“小叮当”在陪小刘麻子走后回来的回眸一笑,偷偷告诉王掌柜小刘麻要霸占茶馆,仿佛觉得还有点真情的地方。    像这部电影窒息封闭的电影,想不出太多。黑泽明的电影,纵然人性复杂、善恶难辨,但又都留着希望,《罗生门》那孩子;金基德是关注与道德与性吧,是后现代的悲哀。也只能在中国电影里找寻不见出路的电影吧,电影是好电影,感受却让人难受。电影里那震耳甚至于刺耳的配乐,让我想起《霸王别姬》里的音响,振聋发聩,可怕你感觉不到。

     4 ) 泛起的沉渣,残缺的历史

      从光绪年间到抗战胜利,历经皇帝三个、总统无数,洋人侵占、地方割据,大家轮流坐庄,宏大叙事向我们展示了历史风起云涌的一面。
      而另一面,则是不变的场景,甚至不变的人物——老子死了小子上,青出于蓝胜于蓝——每个人都改换了门庭、装束(连茶馆也要“改良”),却在不断翻新的故事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渣滓还是渣滓,只是换了个地方让它恶心,得过且过的还是得过且过,耿介的还是耿介(如果要批评的话可以说,至少从现象上看,人物的复杂性没有太多着力)。
      这是一个层面,如果老舍和导演停留在这里,那就与空谈“国民性”之流没什么两样了。再进一步则看到,社会的历史在变,但社会本身没变。社会交往方式、社会关系结构、社会权力(势力)格局,它们的形成与维持,都是遵循同样的逻辑,是赤裸裸的暴力(微观上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与金钱。悲剧的内容不同,格式是一样的。一晃到了抗战胜利,从冠冕堂皇的当局到从不羞耻的地痞,竟然仍是这副模样。虽然这是人类的本性,但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它们不是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的,而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人们的温情与理想。这样我们便能够体会为什么要一再强调或暗示“莫谈国事”。新社会并没有随着新中国一同建立,当代仍未完全实现。
      尽管在今天,“茶馆”已经不再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但不同版本的“《茶馆》”却在不同的角落不断翻新上演。
      剧中的历史停在了1945,相当于一部断代史。如果老舍没有早夭,写出续篇的话,应该会相当精彩,比本剧还要精彩。

     5 ) 你可以看着人生大梦一一破灭,也可以看到亲近的一一告别。


    人群中不就是多见人吃人么?欲望多多,人性本恶。

    做买卖人难呐,生逢乱世,当顺民也难呐,红黑两道层层盘剥,
    果真人生若梦,悲凉。灰暗。
    临了临了,还以悲苦为结束,纸钱漫天飞,
    你领得着么?安慰了自己。
    你可以看着自己人生的梦一一破灭,也可以看着亲近的人一一告别,

    ——常四哥好打不平,敢做敢当。
    却一步步走着下坡,从卖青菜沦落到卖花生仁只能终自认一事无成,
    不公啊。

    ——秦二爷看似智慧,实业救国,
    苦心经营40年也拧不过改朝换代财富重置的大腿,心血并产业齐废。
    玄妙啊。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
    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
    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
                                                                     ————传道书

    万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
       神这样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现今的事早先已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
    并且,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
    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

                                                                      ————传道书

    5两一个的女娃儿谁好心买了去呗?
    只当买了个小猫小狗行行好啊~
    握拳~我买了!

    PS:拍摄背景虽刻意偏狭,但基调写实无误,
    且多实力演员演出,没事稍微多点点耐心就可以看完了。
    OVER~

     6 ) 焦版《茶馆》,一个“民族”的《茶馆》

    一个淫雨霏霏的下午,我看完了焦菊隐先生导演的话剧《茶馆》。
    很早之前的时候读过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先生的编剧着实不落窠臼。从一个小小茶馆的角度来看社会,把上世纪50年的中国史横向切出三块薄片,放在舞台的凸境下透视。登台的三代、70多个人物,构成世态风俗图卷,整体大跨度地辐射出时代变迁的轮廓。它冲开了既有话剧作品大多数属于叙事剧、另外一些又基本上是心理剧的“老套子”,敢以一种令观众感觉全新的方式面世。戏中没有统制全盘的矛盾冲突,没有纵贯始终的情节链条,而专门依赖于看似散在的小人物遭遇、小单元故事,四下铺展,彼此联缀,汇集出来足以反映三个历史时代的总体画卷。
    但是我觉得,话剧《茶馆》演出的成功,这份军功章里,不光有编剧老舍先生的一半,也有导演焦菊隐先生的一半。话剧《茶馆》由于历史跨度长,人物多,对导演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处理不当,很容易将戏演散了,演塌了,演水了。但是焦菊隐先生的导演功夫有如一位卓越的书法家,笔力透纸背。焦先生不但以对《茶馆》的深刻把握,将其整体化,更重要的是,他把它诗化了,民族化了。
    老舍先生说,《茶馆》中的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的三次历史变迁,征兆着历史,也征兆这历史必然被埋葬的命运。
    焦先生要打破幻觉,打破现实主义的自然生活形态,把生活升华为诗。首先他借鉴的就是中国戏剧中音乐音响元素。 焦先生在《虎符》的试验中,借鉴了传统戏曲的锣鼓点,旨在增强话剧的节奏感。但显得生硬,未获成功。在《茶馆》的创造中,吸取了《虎符》的经验,将戏曲锣鼓点的功能,化在舞台音响效果和演员的表演之中。不是“锣鼓”,胜似“锣鼓”,使《茶馆》的节奏,具有震憾观众心灵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茶馆》中焦先生运用交通工具的音响效果变化作为表现时代变迁的主要效果,或是配以大量剧中特定环境可能有的声响交代场景。比如第一幕的开始一个秋日的上午,茶馆外响起了水车推过的吱吱扭扭的声音,小吃的叫卖声,带哨的鸽子不时飞过的声音,茶馆厨房锅碗瓢盆的碰擦声,茶馆里伙计的吆喝声,茶客的聊天声,理应外呼,烘托出裕泰茶馆的兴隆热闹。后台呢,也热闹出了一场戏,未上场的演员也发出自己的声响,在台后做效果,就像乐队的各个声部。而导演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按照总谱的要求,随着旋律的起伏,指挥台前台后排练着裕泰茶馆的生活交响乐。
    在焦先生想表现人物心理时,音乐音响又被运用到了该剧中。同样的在第一幕中,焦先生还运用起了中国戏剧中的鼓点儿声,不过这个鼓,是算命瞎子的鼓,在康六卖女儿的一场戏中,焦先生用瞎子的故事做刘麻子说话的背景声,鼓声一声一声响起,就像鼓槌一下一下打在康六心上,使他感到痛苦,绝望。同时这鼓声也打在了观众心上,使观众同期康六的悲惨遭遇。可当刘麻子说,“卖女儿,无论怎么卖,都对不起女儿”这句台词后,鼓声停止,这个时候茶馆只有一种单调的声音,算盘的声音,声音很脆,王掌管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打算盘?可以这么设想,二德子寻衅打架,现在又来了一档卖女儿的事情,王掌管不愿管,他不敢表态,但又不能走开,所以只好上柜台算账,当然,他作为茶馆的掌管,只要往柜台上一坐,也许他的注意力根本不能集中在算盘上,但是他作为茶馆的掌柜,只要往柜台前一坐,拨起算盘子,别人就不便打扰他了,他也就可以避开眼前的烦心事了。但是戏再往下进行,康六慢慢走出去的时候,导演安排了高庄柿子的叫卖声,舞台上茶馆的茶客们却停止了谈话,有的甚至停止了动作,他们并不同情康六的遭遇,而是由于康六的遭遇,勾起了自己的心事,因而,不约而同地陷入沉思,每个人的神情各异,坐立的姿势也不一样。舞台的静场没有使观众觉得漫长,相反在毫无动静中,鼓声,算盘声,叫卖声更能烘托康六的遭遇和他的绝望。
    而在舞台调度中,也能看到焦先生独特的传统戏剧风。焦先生在研究传统戏曲时,发现了曲线的美学特点和美学价值。他说:“舞台活动的线条(即话剧导演中所谓地位的处理)是一种力量的表现。”“曲线是用力少而效果大的力量之运用。”“在舞台上,凡是力量用得最经济的活动线条都能收到美的和情绪表现的功效,所以曲线也是最高的活动原则。旧剧演员在舞台上的活动恰恰都是曲线。” 于是他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戏曲的这一“曲线原理”,来设计《茶馆》所有人物的活动线条。马五爷的活动线条便是其中精彩的一例。焦先生把马五爷安排在一个特殊的座位上,下场时,让他慢慢站起来,很有礼貌地对常四爷说一声‘再见!’然后稳稳当当地戴上礼帽,迈着庄重的步子,面向观众从台前向台中绕了个大圈子,刚走至台正中,教堂祈祷的钟声响起来,他停下来摘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划了一个十字,接着戴上帽子快步走出大门。这个举动使茶馆四座震惊。这一下,马五爷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活现在台上,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
    宋恩子和吴祥子的出场,却让我们又发现焦先生有趣的构想,他借鉴的居然是传统戏剧中演员上场的“亮相”式,宋吴贯穿全剧始终的角色,老舍先生写这个人物,用意在揭露封建统治者的镇压。两人出场时,他们穿着一样的衣服,手里搭着一样的褂子,从中门上场,先站在台阶上,目光朝四处一扫,先不走到自己固定的座位,而是并排迈着方步,一直走到台前茶馆中央,站定以后看了眼其他的茶客,然后却像京剧龙套出场那样,两人反方向同时一转身,又并排往回走。焦先生这个处理,让我们观众一下子就了解到这两个人的职业和职业习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舞台艺术之美。将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灌注到演出过程中,这是焦先生最高明的地方。
    但焦先生将传统戏剧借鉴到极致的地方,我认为应该在《茶馆》的第三幕。在《茶馆》剧本中,第三幕应该是茶馆被收,但是在舞台上,焦先生却将剧本改成了王掌管的自杀。“将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戏剧“诗化”的表现形式。这种诗化的艺术处理,也是焦菊隐导演学派的指导原则。在第三幕中,三个老人自我祭奠的一场戏,在剧本中,不过几句台词罢了。可是,在舞台却是那么富有悲怆的诗意。这里,没有眼泪,没有悲切,是最浓厚的人生体验,是最凄凉的人生结局。透过那沉重的脚步和飘扬的纸钱, 把无限的丰富的人生诗意浓缩到最精炼的戏剧动作和场面之中,而深刻的生活逻辑和历史的哲学也深蕴其中,可谓神来之笔。
       《茶馆》让我们看到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是表现一个时代无可奈何的悲剧。但是也人艺学派无可逾越的开山剧目。如果说老舍先生诙谐幽默的“京白写作”让《茶馆》“北京化”,那么焦先生让中国戏曲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结合,以话剧之形,传戏曲之神,使得话剧《茶馆》“民族化”。用学者童道明的话说:“就像徐悲鸿给舶来的油画注入了中国的魂魄一样,焦菊隐给舶来的话剧注入了中国的魂魄”。如果不是焦菊隐,那么我想恐怕中国那时没有一个导演能够把《茶馆》如此完美地富有诗意地屹立在舞台上。

     7 ) 千古时代的万万千千

    今天上午看了一部很中国的老电影——茶馆

    老舍先生写的故事

    比起现代的大电影(动辄千军万马、或全球取景、或五块特效…),茶馆的视觉实在太简单,就真的只在一个茶馆里,甚至茶馆门口的景象可能都只出现了一分钟。

    却仅仅通过几个人物,生动描绘了一副千古大时代的万万千千。

    人世百态,有人生即富贵,有人落地成孤,有人为非作歹潇洒快活,有人刚正义勇辛勤劳作,还有太多像茶馆老板一般八面玲珑又假装沉默。

    最终都不过化作一纸钱罢了,

    但若是有心气儿的人,那股子气儿永远都会在。

     短评

    如果中国电影一直都是如此水平,不敢说世界第一,亚洲第一绝对轻松……

    9分钟前
    • 刘振华
    • 力荐

    打课本中看茶馆那时候就喜欢常四爷,有骨气,也看得清。“大清迟早要亡啊”,“我爱大清,我怕她完了”,“我爱这国家,可谁爱我呀”。要是最后一把火把老裕泰点了才痛快呢,反正这茶馆不管是谁的,也不是王利发的。正是因为他是王利发,所以他不可能烧了老裕泰献给那世道。三人最后的道别,真让人心酸。“人要有钱了,吃喝嫖赌抽都可以,反正别想着做好事。”这话里头得有多少心酸啊,一声叹息。

    14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力荐

    管他什么时代,原来丑陋的现实都是一样的ps:京味十足啊,那才叫演戏!!!看演员每一个比一个精彩,配角也不例外,和现在的国产电影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16分钟前
    • 毛毛毛读作cuì
    • 力荐

    老舍先生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自己竟然成了逆产。

    21分钟前
    • 轻河y
    • 力荐

    总想做常四爷,做来做去却还是成了王利发。

    24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话剧味儿还是挺浓,《茶馆》本身剧本搁在这儿就没话说了,老舍写得好啊,金句无数。三幕,三个时代,好像时局是变了,可照旧还是民生多艰。爱国者、实业家、圆滑者、顺民……都活不成,活不好。最后一幕,笑泪相加:“那帮狗男女他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干嘛不准我吃窝窝头啊!”

    27分钟前
    • 易思棠
    • 力荐

    打洋人的短评被删。20220310。

    2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结尾当年看哭我。芸芸众生有你我在那里,等着一切结束。

    31分钟前
    • Eve|Classified
    • 力荐

    我觉得这部作品不朽的原因是它的立意与故事的悲剧性,但最讽刺的是,创作他的人因为文革迫害投湖自尽,比他书中的角色还要悲惨。我真的要大笑三声,流下泪来。

    32分钟前
    • 我亦鬼也
    • 力荐

    “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呀? ”捡到的纸钱为自己祭奠,道一句再见留个念想,都混在时代的洪流里佝偻着。

    36分钟前
    • 达令
    • 力荐

    “我呀,作了一辈子顺民,……那帮狗男女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让我们来祭奠祭奠咱们自己,您把那纸钱啊,撒起来吧,……”老舍这《茶馆》啊,也该禁了。

    38分钟前
    • 严彬
    • 力荐

    “我看这大清要亡国啊”。

    41分钟前
    • 少年 遊
    • 力荐

    芸芸众生,人间百态。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

    44分钟前
    • 大熊猫
    • 力荐

    以前吃不着花生米,现在能吃了,可牙嚼不动了。

    49分钟前
    • bird
    • 力荐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

    53分钟前
    • 南国之风
    • 力荐

    虽然不是很喜欢老舍,但这个剧本写得还真不错。六十年一场大梦,老掌柜看尽花开花落,我看你,你看我,都是梦中人物,戏中人物,梨园中人物。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这个梦都会继续下去。

    57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慢慢长大工作之后,开始理解什么是知识分子永远埋在心里的热血理想对国家土地的感情,还有跟现实的矛盾,是要做坚持一辈子对得住自己内心却碌碌无为的秦二爷,还是曲意逢迎的掌柜,还是倾其所有想所有改变最后还是后悔自己的付出的四爷。可悲的是,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这种矛盾不解伴随他们的一生,看十三邀的采访我豁达了很多,接受这种矛盾,有些人选择荒诞不羁,有些人沉迷于苦难,有些人逃避享乐,或者先迎合市场,但可悲的是,这种矛盾一直在,并不会消失

    60分钟前
    • 徐一白
    • 力荐

    “打一个学生,五毛现大洋”这也算认主归宗了。片子拍得很话剧腔,不过味道还是很好,演得也好,有滋有味。秦二爷最后那段自白,现在听着还是有些伤感。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资料馆2013.9.11.7pm 心内恻恻,看之流泪。撒完纸钱,秦二爷、常四爷相继离去,黑屋中只留一线光明,王掌柜再撒一把,摸下黑布,转入里屋,无限的凄凉绝望。京片子的热闹、诉苦的牢骚,在最后的空空里化为沉沉的哀痛。在老舍所投太平湖旁的资料馆看此片,百感千绪。

    1小时前
    • xīn
    • 力荐

    我总是以为过去的人善良单纯,但是看了老舍的作品之后,发现人们还都那样,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偷奸耍滑,坏事做尽,有些人善良耿直,却没有好下场,坏人坏事时时有,而好人好事也并非无,简而言之,那个社会,活着已经不容易了,一切都慢慢来吧,油嘴滑舌,鸡贼心眼的人太多

    1小时前
    • Kerala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