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邵氏电影 梁祝

    梁祝

    评分:
    0.0很差

    分类:邵氏电影中国香港1994

    主演:吴奇隆,杨采妮,徐锦江,吴家丽,刘洵,孙兴,何润东,侯炳莹,刘瑞琪 

    导演:徐克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贼王之王

    • HD高清

      蔡李佛小子

    • HD中字

      荡寇志

    • HD

      缘份

    • HD

      貂蝉

    • HD

      没有老公的日子

    • HD

      审死官粤语版

    • HD

      吃人井

     剧照

    梁祝 剧照 NO.1梁祝 剧照 NO.2梁祝 剧照 NO.3梁祝 剧照 NO.4梁祝 剧照 NO.5梁祝 剧照 NO.6梁祝 剧照 NO.16梁祝 剧照 NO.17梁祝 剧照 NO.18梁祝 剧照 NO.19梁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公元337年的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三品官家祝氏为了巩固朝中地位攀附权贵,将独生女儿祝英台(杨采妮)许配马氏太守,因为担心无心向学的女儿失礼于人,遂叫她女扮男装来到书院好好进补,因书院均是男儿,祝氏夫人(吴家丽)拜托院长夫人对爱女特别关照。   在书院,祝英台结识出身贫寒但苦心向学的梁山伯,因情义相投,两人相交甚笃,日日相对中,祝英台的女儿身被梁山伯识破,两人相爱。自此梁山伯更加发奋读书,期望取得功名后将祝英台迎娶进门,然而门第的隔膜终难消除。

     长篇影评

     1 ) “那些年”综合症

    之前开会,讨论片子的近期宣传计划。某外援公司代表说:宣传就是得结合潮流啊,目前什么片子会火,一定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策划一个“那些年,我们一起干嘛干嘛”的专题,把咱们这片融在list中…… 可能是我多少沾染一点职业敏感,几乎差点脱口质疑:贵公司难不成是《那些年》的内地宣发?想我们宣传片子的同时顺便帮你们也宣传了?丫水够深的呀。 事到如今,捆绑着“那些年”台头的合集搭乘强劲东风各自翻出旧账,也许也称不上有什么过分的野心,谁让“那些年”归根究底是种情结呢。 一闺蜜和高中要好的男同学看了《那些年》,回来说感觉很好。我问,重修旧好了?闺蜜否认。我说,那,片子火力还远不够啊。孰料,凌晨,闺蜜就上线说,男生对她说愿意等她两年。 另一个是大学室友,前前男友在《那些年》上片后,忽然出现穷追不舍的对其进行骚扰。说一直想着念着的都是她。害室友无法淡定。当然无从考证他是否也是去看了《那些年》并受其影响。 近日,偶然看了徐老怪的《梁祝》,浪漫、青春、美好之类的小字眼儿顿时劈头盖脸而至。让人心发麻,让人心生痒。我觉得片子前一个小时比《那些年》要“那些年”吧。看过之后的整个晚上都不忍心再去看别什么的片子,生怕心上这美好情愫一不小心被冲淡。 很多段落我都爱,尤其是吴奇隆监督杨采妮背书与第二天补考的片段简直是大爱。吴奇隆在另一侧拉着系了杨采妮头发的绳子,帮她头悬梁。瞌睡,吴干脆把绳子套在自个儿脑袋上。补考考场上,杨正欲打盹间,一个激灵,想起吴手中的绳子。奋笔疾书,如有神助。 十分镜像化,毋需语言缀饰。 第二天马上搜来演职员表里有同样配置:徐克、许莎朗、吴奇隆、杨采妮的另一部片子《花月佳期》来看。片子很花哨,对故事“合理性”的编排上有一些刻意。但我非常喜欢片中的一场戏是,吴奇隆、杨采妮穿越回来时因为挨得太近,于是粘在了一起,成为“一个人”的正反两面,在唱戏班子后台惹出一小串意外。徐老怪这种“背靠背”式的设置真是太欢乐、太有想象力了。(偏巧,上文提到的《梁祝》吴奇隆人工杨采妮头悬梁的桥段也是背靠背式的。) 自此,徐老怪成为我心中的又一枚大神。 长久以来,令我感慨青年、青春、青涩又清清楚楚、干净透亮、惹人怜爱的美好年华的文艺作品,还要属当年的毕业论文——沈从文。为了论文,《边城》一个月内我反复看了十八遍。做梦想的都是翠翠和二老。首见,她误会他作势对他凶,他笑笑离开,嘱人送她回家。他请她看他赛龙舟,留出最好的位置给她,她听了关于她的议论和关于他的谣言,于是又是误会。他一心表现,却跌进水里,她下楼、他上楼,在促狭的空间里相遇,然后离开。都是因为太过年轻才会有的青涩模样。何况连文辞都是那么美:雨落不止,溪面一片烟。 《边城》和《梁祝》都是悲剧作束。也许一切只是因为开始时分太过美好。也许戏中人和看戏的人都该懂得,此后的生命不过是为了慢慢磨平这些美好记忆才存在的。 所以我们才都该放弃反抗、放弃挽救,因为之后的每一次企图模仿甚至超越的努力都化作一种拙劣的无力感,使得现实的平淡和回忆的美好中终于酝酿出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沟渠。回忆终于成为理想,与现实彻底撇清,似乎那不再是亲历过的日子,而是一个没人舍得唤醒的梦。 PS:当然有时我也做这样的猜测,比如,导演是先谋划出这些美好的小细节,但是仅仅细节还远构不成故事,于是才想着把它们放进一个大框的故事中。而这个作为大框的故事又恰好是梁祝。所以我们看电影的人不要太在乎这个外部的故事才好,是喜是悲,它只不过是为了这些美好的细节们才存在着的。 PS2:杨采妮男扮女装好像林依晨啊。

     2 ) 双手一摊化蝶飞

           

           2008年8月去了趟浙江上虞。在上虞博物馆里,有个满是保藏“梁祝”的陈列室。当时身处其间,有点迷糊:梁祝是两只蝴蝶做的一个梦,抑或是两只蝴蝶做的一个梁祝梦,谓之梦蝶,或蝶梦,哪个是真的呢?我看出《梁祝》尝试给予答案。
     

           94徐克版《梁祝》,喜爱极了。事后我看了不少影评总结了一下。

        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梁祝故事本身就是永远动人心脾的;二是片子有许多我年少的记忆,尤记得在小学这看到后半部时就总是哭,然而后来就多是眼泪在眼眶徘徊了,且心里每每都会涌出一种诚挚的感动。三来这是我喜欢的导演徐克的经典影片,当年的杨采妮与吴奇隆又何其可爱, “小帅虎”梁山伯,一个健康英俊的小伙子,“憨厚而不流于木讷,真诚而不失之迂腐”,“玉女” 祝英台则是一个健康美丽发着青春梦的的小姑娘。梁祝的个性便已是郎情妾意的绝配。

        徐克的妙笔生花,让《梁祝》脱胎换骨于梁祝,不仅使此片成为传世之作,也让观者对梁祝有了全新的解读。评家所谓徐克挑战经典是“新瓶装旧酒”之举,也不尽然,我们虽看到《梁祝》里面,故事还是原来的故事,结局还是那个结局,可是鬼才就是鬼才,此时的《梁祝》已是开阔的江湖情怀,天真无邪,青春四射,柔情侠骨,属于徐大侠独有的童话了。

        暂且先在几个细节上做番比较,便可略窥此片之奥妙。

        传统的祝家小姐聪颖,自幼随兄学诗文,恨家无良师,才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而这里祝英台却是因为胸无点墨,才被家人送去书院女扮男装读书的。影片开始就是祝英台倚卧在自家围墙上,眼神天真清澈,自然地引出那段英台父母考英台的轻松逗趣情节。

        传统的梁祝相遇是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邂逅了同赴杭求学的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而此片却是神来之笔——林间,学生们正在上音乐课,山伯所抚琴音不纯,被老师训斥心肝脾肺肾惟独缺情。此时英台从林间走过,传来一阵像清脆的悦耳笑声,打断了老师的授课。山伯一抹间算铭记这么个有趣的人了。

        然后就是夜晚英台与山伯在书库的偶遇,于是两人快乐的求学生活开始了,挑灯夜读的双影,清水分席的顽皮,开课前相互扮鬼脸,摔琴受罚的惺惺相惜。直到后来的中秋夜,山伯给英台抹胭脂,此时两人已是真情流露了。

        传统的梁祝有个十八里相送途,英台不断借物暗示爱意,山伯却始终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此片两人在途中观音洞耳鬓厮磨私定终生的一幕——这果真是很现代的故事发展脉络。片中的山伯本非传统的呆头鹅,一句“乱就乱吧”就让此生无怨无悔。

        传统的梁祝化蝶是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而此片虽仍是“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然化蝶却是借情僧若虚之手——他撕掉了英台早先在纸上描绘的两只蝴蝶,双手一摊,便是两只世世共舞的蝴蝶了。

         徐克从来不是墨守成规之人,他在自己构思的电影世界里也始终不落窠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正是解读者对作品的最佳解读方法吗?真的无须过于拘事理,这样才更能求新求出彩。

         看看《倩女幽魂》的小倩与宁采臣,蒲松龄和李翰祥不会叫声好么?再看《青蛇》,小青与法海居然暧昧了,你会觉得突兀吗?而到了《东方不败》,东方不败和令狐冲恋在一起,金庸批评了吗?一切都如此自然,映像与故事的完美结合。徐克的《梁祝》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的,并坚守着中国古典的韵味。

        此外,我还想提及《梁祝》的爱情。引用李碧华的话,这句话大家大概都有听过:“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正是一位网友说的那样:“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梁祝》把梁祝的爱情在凄美的《梁祝》音乐下显得那么美好浪漫。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梁祝》,去看看吧,相信它多少会给你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3 ) 动作

    本届三大洲所有非竞赛单元中,最吸引我的是徐克个人作品展映单元。无疑,徐克的影片是东方的,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千奇百怪”,但与那些多少面临落入东方主义窠臼危险的影片截然相反,徐克的作品在西方的接受度很低。那些在时代背景下颇为前卫的特效与美术设计,以及带有独特港片幽默感的武侠乃至仙侠情节,在法国小城电影院中引来的是毫不客气地阵阵嘲笑。但作为一个从小深受武侠文化熏陶的中国观众来说,大片刺耳的笑声也不能淹没这个在我眼前徐徐展开的神奇世界:百种光怪,千种陆离;侠骨柔肠,举重若轻——得以坐在电影院中仰望着黑暗里光芒闪动的银幕,看到这些记忆中电视机里模糊的胶片影像颗粒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一面目瞪口呆,一面感到说不出的快活——影院的沉浸引起知觉的开放,令我前所未有地注意到这些作品中潜藏的无穷趣味。

    有趣的是,纵览这次观看的十几部作品,相较于更具代表性、更富盛名的《青蛇》、《新龙门客栈》或黄飞鸿系列,让我最感目饱奇趣,因而深受感动的却是两部如今不那么受到关注的作品《蜀山:新蜀山剑侠》和《梁祝》。《蜀山》和《梁祝》颇像是两个极点:前者是经典的武侠叙事,在徐克为数众多武侠作品中不甚起眼,然而它又以自身的复杂奇巧、轻灵准确在同类作品中非同一般,大有包罗万化的气象;后者则完全脱离“武侠”这一体裁的基本形式,返璞归真地去呈现一个简洁经典的爱情故事,因而意料之外地使我们得以偶然窥见那些特效和动作场面之下深藏致趣的奥秘。

    《蜀山》的故事始于主人公西蜀兵探狄明奇因短暂的患难之情结交了敌营好友,在其相助下脱困后方偶遇剑仙丁引。而这位重情重义的好友在影片中就此消失;主人公在与诸多主要人物经历了上天入地的奇幻冒险后,在结尾处重回人间战场,这才又重遇这位好友,二人畅怀一笑。诚然,影片复杂的剧情仍然是某种类型剧作模式的结构织体,然而填充在种种结构之中的故事,却是这些没有关系的人物世间相遭,为情义四方奔走,又如流云散去的经过:不谈论其中的文化渊源,影片自身表现的主题就具备一种反结构的本质。——这种时时萦绕在影片中的洒然究竟是如何被传达出来?当然,我们可以说是一切,人物的话语、衣袂,画面的构图、调度…甚至是那些反高潮的怪奇幽默(或许这些在高潮时不合时宜的“烂哏”使一些观众感到泄气,但其背后的节奏感实际上是颇具意味的);然而其中最独特、最“电影”,因而也是最使人敬佩的,还是“动作”。无论是与血魔打斗中四人配合各自兵刃兔起鹘落、千变万化的打斗,还是林青霞壁画中飞天具身化般的姿态,从中我们感到一种难言的丰富与有味。是否是动作指导之功?——在此我们无意讨论:一旦“动作”被作为影像呈现出来,它就进入了想象现象学的范畴。影片主题所表现的况味之所以是深刻的,正是由于这种寓于动作形象之中的丰富幽默。勉强可以将这种丰富性言明一二的,是影片的结尾——这难道不是一个徐克最经典的“动作幽默”的寓言吗?狄明奇与那位好友一番笑谈已毕,在人群乱丛中即刻向上纵走;然而他向上轻灵一跃,尚未离开画面,徐克的镜头恰在此刻定格下来,在狄动态模糊的身影上潇洒无比地打出“剧终”二字。一个人跳出画外如同跳出三界,却顽皮地留下残影,实在是怪趣横生。同样地手法也出现在《刀马旦》的结尾,那民国的五侠策马在道路岔口告别已毕,各自调转马头向不同道路,而“剧终”就定格在这马蹄凌乱、尚未落地的“怪样子”一刻。

    而《梁祝》(褪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特效与武打要素,加上直白感人的爱情传奇,《梁祝》成为了徐克展映中难得一部获得了法国观众掌声的作品),出乎意料地——作为一部完全非武侠的电影,《梁祝》恰恰将某种武侠的旨趣更加清晰浅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旨趣的一方面,是“侠情”。有趣的是,对二人爱情故事中这种情与义的强烈刻画,却始于那个颇为奇特的次要角色亭孟春(先是倾心山伯,而后又移情英台),没有征兆地,他心无芥蒂地帮二人联络,并说:“我绝不会骗你,我答应了你,就一定会通知到。”这撼人心魄的话语仿佛是后续情节的预言:梁山伯面对英台私奔的请求,却并未立即应答,他先提了两个颇为现实的问题,而后略微一想,才郑重地点了一下头——正是从孟春的话语中,我们才察觉到这一点头中“一诺千金”的力量。是除却“情”外的“信”之一字,化解了这个殉情故事中有可能产生的一系列伦理探讨,使开坟与投坟皆成为侠肝义胆的一诺之守。而另一个方面,则是更为重要的:徐克作品(刚刚在武侠片中还如此难以解释)独特的动作性——在这部影片中反倒更加真实自然地体现出来——我们从未看过哪部讲述爱情传奇的电影像这部一样充满质朴灵动的气息,山伯与英台的情感全然是用身体而非语言建立起来:他们一个模仿另一个的动作,开怀大笑,扮一大串的鬼脸,互相拳打脚踢,手忙脚乱;当英台通过测试,她将书盒往山伯手里一扔,举起双手雀跃跑走,山伯便也高高地举起那书盒,跟在她身后欢呼远去;后来山中相送,英台忘情地抱住山伯,但她的怀抱不及他的身型那么宽,后者愣愣地抽出一边胳膊,英台瞧一瞧,就默契地改从他的胳膊下环住他——何须言语?令人叫绝!两位演员会说话的眼睛、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使这个传奇中的爱情具备了非同凡响的说服力,以某种轻巧欢快的日常建构,便得以承住后半段浓墨重彩的悲剧力量。

    当然,惊人之处远不止于此;但置于某种横向观览,及“重新发现”的语境中,便只谈这次在银幕上注意到的新事,其余不再细表。细察近年来的徐克新作,无论褒贬如何,这些致趣却是依然;因此这样饶有兴味的观影体验,仍将是我们毫不犹豫地为了徐克走进影院的原因。

     4 ) 再见往事,再见

     刚刚重温了徐克的《梁祝》,出乎意料哭个不停。

     这部片子我看了不下十遍了,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记得,可是看到后半部,还是忍不住哭起来,越来越凶。

     一半为了片子,一半为了音乐,还多出一整份心情,为了它带起的说不清数不尽的年少记忆。

     片子是1994年拍的,我在电视上看过好多遍,后来城市里的电影院居然要公映,又去看了一次。尚记得当时看到梁祝二人在观音洞耳鬓厮磨的一幕,是多么心神荡漾又羞愧难当,甚至曾因为一次身边坐着熟人而面红耳赤。

     如今看来,当年令我觉得最美好又最神秘的场景其实是最收敛含蓄的表达而已,现今的我再不会因此而羞赧或向往。愈发哭起来,为某种曾经与美好的逝去。

     还想起曾经的那些不眠夜,我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在脑中回想片中每一幕美好的忧伤的场景,恍然发现原来是它,在我的成长里扮演了那么重要的位置。

     多么重要的发现,因为找到青春的某一个源头。应觉幸福,还有一部片子可以让自己泪流不已。

     大概只有徐老怪,可以把一个故事讲述得那么传奇那么江湖又那么柔情,那瑰丽的天空覆盖的年代如此遥远,却又近在心底。

     5 ) 繁花一梦已败

    正是徐克的意气风发,吴杨的青春年少当时,黄霑的词,梁祝的曲,雷颂德的编曲。
    服装写实,风雅再现。
    ……

    不气不气,我们有回春膏。

    白衣少年坐于树下抚琴,情自指尖流出。

    不要变虚啊,不要变虚。
    不要变实啊,不要变实。

    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时代。
    生在了这个汉室式微,人人虚假的时代。

    为什么不多等我几年?
    几年之后,你还是无法与马家抗衡。

    小姐哭了几天,粉擦不上去。
    小姐的泪是红色的。

    山伯,你等我。

    ……
    原来片中有这么多熟悉的面孔啊。
    彼时孙兴白衣袈裟,眉眼和善,恍恍就是倚天中杨逍的超脱模样。
    彼时侯咏莹还是小姐身边贴心丫鬟,但已有日后绝代双骄中慕容九的清冷。
    一曲梁祝贯穿始终,由轻快渐入凝重。

    却原来,太过通透,好似繁花一梦已败。

     6 ) 徐克的视角

    1

    此处所言,仅指徐克导演执导《梁祝》一片的独特视角。

    说实话,打算观看这部影片前我很有些好奇:对于一个几乎所有国人都耳熟能详的经典爱情故事,徐导究竟能让我们在这旧瓶里喝出怎样的新酒?

    亦或说,这旧瓶里又究竟能有怎样的新酒可装呢?

    毕竟,很多时候,太熟悉太经典了则往往就意味着想像及突破的受限。

    2

    然而,徐大导演果然有独到之处。

    首先,他完全保留了该故事之凄美动人的核心元素,即让无数人为之泪奔之主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当然是不可动摇的前提,是对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坚决捍卫。

    而这一捍卫无疑是成功的。至少,我本人在观看此片过程中所洒的泪一点不比早年看越剧版《梁祝》来得少(不过要声明一点,袁雪芬和范瑞娟演绎的“楼台会”依然无可替代)。

    在此基础之上,他做了一增,又做了一减。

    减去的是十八相送。这是原剧中用来表达梁祝二人同窗深情、祝英台的机灵俏皮及梁山伯木讷憨厚的最主要桥段。

    增加的则是梁祝二人朝夕相处的同窗时光,那些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

    这一增一减中有许多意味。

    3

    原剧中,其实直到十八相送,这一场爱情故事,依然只是祝英台的独角戏。

    对于被她戏称为“呆头鹅”的那位梁兄,他之于她,至此,依然只是单纯的同窗情谊。只不过,是特别要好的同窗,以及特别深厚的情谊而已。

    一直到后来当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其实是女儿身,并且她早就倾心于自己,他内心爱的花朵才倾刻间完成了从含苞到怒放的过程。

    而徐克的版本,梁祝二人的恋曲从一开始就是相生相长、你侬我侬的合奏。

    在那世外桃源般的书院里,那样朝气蓬勃的青春,那样俏皮烂漫、清澈明媚的笑容,那样雨后新芽般潜滋暗长的情愫,那样的柔肠百结、百转千回,那样的两情相悦、欲说还休,那样的相缠相绕、让人无可救药甘心情愿沦陷的眼神,真是醉了,醉了。(片里的人醉了,看片的人也醉了。)

    就仿佛春风唤醒了大地,仿佛柳条吐出了新绿。祝英台爱上了梁山伯。梁山伯也爱上了祝英台,在他还不知她是女儿身的时候就已经无法自制地爱上了她(原来真正的爱真的是可以超越性别的)。

    原来,梁祝爱情故事之动人心弦,绝不仅仅是其凄美的结局,更在于其如春天那般自然美好的萌发与滋长。

    而因为有了这样的美好,才愈加衬托出其结局之凄婉。

    也因为有了这样的美好,才让我们(至少是我)愈加理解了梁祝二人生死相许的选择——

    当你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遇上了那个最好的人,当拥有过这样倾心醉人的爱情,还如何能够将就,又如何能够舍弃?

    4

    而徐导在片中还新增了一个堪称重要的人物:祝英台的母亲。这是原剧中所没有的角色。

    正是这个角色,让本片看起来更添许多景深。

    祝母早年也曾女扮男装去读书,且读书时也曾与同窗相恋,最后却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祝员外。

    话说这位原本最应该理解和同情梁祝恋情的母亲,却在此片中俨然成了门第观念的化身和代言人。

    我们看到了她身为员外夫人的如鱼得水以及她对梁祝恋情所表现出的冷酷无情。她身上又何曾有丁点往日经历的影子?

    尤其她在逼病榻上的梁山伯给祝英台写分手信时的那段话更是让人听了直冒寒气:

    “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你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吗?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她究竟是在自怨自艾,还是在代表这个迂腐势利的时代向不知天高地厚者发出警告?亦或许兼而有之吧。

    只是,曾经的被压迫被束缚者,如今却转而站在了压迫者与束缚者的阵营之中。

    曾经也是那样如花般鲜活明媚的生命,却在被迫(亦或许不完全被迫)埋藏了自己的青春之后,又毅然决然地要亲手埋藏女儿的青春。

    这似乎真是让人不可理喻。

    5

    而其实,又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可理喻的。

    或许正因为曾有过相似的经历,祝母才更明白现实高墙之不可逾越以及抗争的无力吧?

    作为一名旧时代里的弱女子,她在看清了现实之残酷后,明智(亦或幡然醒悟)地缴了械,从此心甘情愿、死心踏地地精心扮演命运所安排给她的角色,且貌似心满意足地享受着员外夫人的优越生活。

    (只是不知,午夜梦回时,她是否曾想起当年的情深意长、意气风发?想起时,是为曾经失落的怅然叹息,还是会为现今拥有的暗自庆幸?)

    又作为一位母亲,她既已看清了现实,自然就要阻止女儿去作无谓的抗挣。她的初衷应该肯定还是为了女儿好吧。当然她的种种在很大程度上显然也是为维护祝家在这个门阀政治体系中的利益,也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没错,她也曾拥有鲜活蓬勃的青春,也曾对爱情对未来有着无比热烈的期待和向往。

    可那又怎样?春花终将被雨打飘零去,能否结果以及结出怎样的果子却不完全取决于花。

    6

    其实,又何止是她,我们大多数人,年轻时应该都曾经是理想主义者吧(不仅仅是对待爱情)。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入世的渐深,随着不断地碰壁,这大多数人中的大多数人却终于渐渐地把理想搁置,彻头彻尾地陷入了庸常的现实。

    这并不稀奇。从某种程度,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成长的代价。

    只有极少数人,那些特别受命运厚爱的宠儿,才有可能让理想主义贯穿自己的一生。

    所以,吾辈凡人,即使在跌跌撞撞之后不得不向世俗和命运屈服,或许也真算不了什么。

    最可悲的其实还是,很多时候,未等我们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就有人提前把我们挡在了途中:不要再往前走了,再往前必撞南墙,趁早回头。

    又说,你必须听我的,我是过来人,我都是为了你好。

    于是,不够坚定、不够勇敢的我们情愿亦或不情愿地,什么墙都还没有撞到,就匆匆地从追逐理想的道路上仓皇而退,失败得连一败涂地的机会都不曾拥有。

    这算什么事啊。可这又能怪谁呢?

    有朋友用了一个很不好听的词来形容那些声称为我们好的人——“过来人婊”。

    我说,别,千万别这么称呼。因为他们,往往有可能是我们最亲的人。

    且说不定何时,我们自己一不留神也就成了他们。不是吗?

    而梁祝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如此动人,或许正是在于他们尽管被告知撞墙后果之惨烈而依然义无反顾地去撞了。

    在于祝英台终于没有踏上像她母亲在过来人粗暴干涉下最终自己也成为同样过来人的那条路途。

    在于两人至死都没有放弃那样美好的爱情理想。

    是他们的勇敢,让那些貌似强大的种种虚伪与势利一败涂地。

    而他们的化身为蝶,则为这个无望得令人窒息的时代带来了一丝希望。

    7

    此外,徐导在影片中还清晰凸显了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

    原剧中梁祝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祝父的嫌贫爱富。这样的剧本其实可以放在任何朝代,时代背景因此可以忽略不计。影片主题就只为歌颂男女主人公的爱之坚贞。

    而徐克这一版则不仅是歌颂了爱情,同时也直截了当、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东晋时期畸型的的门阀政治。

    祝员外夫妇并不是简单的嫌贫爱富,而是把姻亲作为巩固提升士族门第之手段。在他们眼里,一切都以是否有利于稳固家族地位为标准,爱情又算什么,甚至子女的幸福也无足轻重。

    当祝英台临出嫁悲痛欲绝面容憔悴而无法上妆时,祝父脸上全无一点心疼之意,只是命侍女在其脸上厚厚地涂粉,涂得白白胖胖的。他只要女儿看起来白白胖胖就好,至于她如何悲痛根本不在他关心之列。

    本片还极力渲染和讽刺了东晋时期连男性都以化妆为容的荒诞社会风气。那些涂脂抹粉看不出悲喜的、木偶般的脸孔,展示的是一个毫无生机、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这样的背景之下,梁祝纯真爱情之不得实现,也就不足不奇了。

    而影片尾声,祝英台出嫁途中去梁山伯墓前祭奠,突如其来的暴雨把她脸上的脂粉冲洗得一干二净,然后所呈现出的那张脸,是那么清新自然,那么沉静坚定,那么美。

    心里忽然就想起了高尔基《海燕》里的那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样腐朽的社会,这样没落的世道,真的太需要经历一场狂风暴雨的涤荡,才能回归应有的自然与美好,才能灿然如新。

    从这个角度,梁祝之抗争的意义,又岂止在于爱情。

     7 ) 或许该听一曲梁祝了

    无言到面前 与君分杯水
    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
    不论冤或缘 莫说蝴蝶梦
    还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梁祝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千古的爱情绝唱了吧,家喻户晓也有吧。吴奇隆和杨采妮的演绎,感觉还是很有感触的,把这个千古绝唱,展示给世人看,也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了。

    开头还是很熟悉,—个书生一个书童结伴而行。。。结尾更是熟悉,两只蝴蝶翩翩飞去。。。印象深刻。

    吴奇隆那时候几岁啊,感觉很嫩啊,1994年的了啊。

     8 ) 心不死不休

    心不死不休
         
         
         
        和网友谈到《梁祝》,网友非常不屑一顾:好好一个小提琴协奏曲,被吴奇隆一唱,简直糟蹋极了!
        我也这么认为,听小吴的歌简直是遭罪。
        当初就因为如此,所以迟迟拒绝看《梁祝》,终于在一个无聊的假期,把那徐克作品一古脑全搬回家,一张张地浏览。
        看罢《梁祝》,二话不说,打个电话:老板,给我留一套《梁祝》,我买下来。
         
        然后,我把电脑打开,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徐克版的《梁祝》。
        看到最后,我终于任电脑保护程序自由地滑动,在屏幕中幻化出如烟似幻的迷雾来。而我的脑海浮现的是“心不死不休”的爱情场景。
         
        很少很少有哪部古装电影能够将青春那么自然地表现出来。
        不识真情的白衣服书生正被老师训斥着,忽然有笑声,有惊心动魄的一瞥由树林的一端传出来,镜头随着梁山泊的视角移动而移动。化成男儿装的祝英台当时看着一群傻傻的同学时,是否意识到这么轻微地和梁山泊的一触,是为了引发起一段千古的故事呢?
        图书馆里面的相互提防相互吸引,足球场里面的活泼,开课时候打着钟相互扮鬼脸,摔坏了琴后的惩罚还有那发自心底最深处的琴韵……
        所有的一切都跳跃着一种青春在里面,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的一种青春情绪,不是其他类电影那样的一种青春姿态,而是情窦初开式的烂漫,是天真无邪的轻笑,是不知道愁滋味的心灵接触……
        然而,愁的滋味还是会知道的,即使在与外界相隔的书院中,那种隐约的悲剧就在潜伏着。
        十八相送被徐克摈弃了。换来的是青春的最后尝试——避雨时候的炽情爆发,宣告烂漫青春的别离。
        从此以后悲剧弥漫起来,直至山泊一口热血喷洒在绝交书上,一缕魂魄前世今生再不肯散去地依偎在英台的身边;直至那风那雨清洗去所有尘间的不谐和;直至祝英台焚去依曲而歌的词;直至坟开坟阂;直至在情僧手中化为蝴蝶……
         
        电脑里面的屏幕保护程序依旧在变幻着,有一道青青的薄纱,和着我感伤的情绪在飘动。
        爱情中的男女那种快乐,悲哀,在许多电影中表现过。而《梁祝》里面拨动的仿佛是琴弦上一个音符,忽地就在我们心中微微地一跳,着仿佛感觉到电影里面的人和电影外面的自己,都是为了那等待了多少世纪的一次见面,为了今身的不再错过,为了燃尽最后一点炽情。
         
        在第27次看这部《梁祝》之后,旁边一个人问:如果他们如那个情僧一般各退一步,为对方留下空间,会不会彼此依旧还能生活下去,甚至生活得很好。
        当时没有回答。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电脑里面有孟庭苇的歌,很旧,而且不流行,但是我记住了里面一段歌词:
         
        他们说我不应该 一次喝完全部爱
        他们不明白 若非遇见你 我哪来如此许多爱
        他们说我不应该 任青春变苦变坏
        他们不明白 若非遇见你 我青春只是空白
         
        我于是依旧不再言语。

     短评

    小时候看还以为是鬼片...

    7分钟前
    • 糟糕槽
    • 还行

    凭什么同性恋就是虚的异性恋才是实的,想看何润东和吴奇隆搞基。

    12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不只是门第之见,而是被制度奴役以后沦为同党之悲。连信仰都会变质,不妨趁青春正好,在最爱的时候死去即为永恒。

    17分钟前
    • 小锡兵
    • 力荐

    比我以为的梁祝要可爱的多,深刻的多,奇幻的多,也前卫的多。我好爱啊!以前的徐老怪真是迷人💓怎么2022了我还在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哭的死去活来😭😭

    19分钟前
    • 一只眠羊💤
    • 力荐

    李碧华曾说这样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从前我不懂李碧华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有些依稀明白了。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   

    21分钟前
    • 世界的背面
    • 还行

    梁山伯说,同性之间的爱是虚的,异性之间才是实的。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无敌老港片】行云流水。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

    26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7/10。徐克的改编尊重传统又趣味化,绑在英台脚上的绳、瓶中的蝴蝶象征世俗标准禁锢着纯真,祝父用回春膏增强面子并强迫出嫁的英台抹上厚重脂粉,化妆也是礼教掩饰纯真的意象;作弊纸团、书院足球赛、同席而睡水碗划界、敲钟时扮鬼脸充满现代气息,和尚/避世与祝母/妥协这组爱情参照诠释了时代悲剧性。

    3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徐克拍片,即便是爱情悲剧也带着几丝侠气。

    33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如果祝英台嫁入马家,几年之后就会和她母亲一样

    35分钟前
    • 血容融
    • 力荐

    徐克还是很不错的.从嫁衣奔到丧衣那幕把我震得无语良久.

    39分钟前
    • 静下来
    • 推荐

    徐克的改编保留了原著精髓又有自己的特点,是最好的梁祝版本之一。杨采妮的反串也是经典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徐克中意的女生类型(袁,林等)。

    43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这故事家喻户晓,等于是大部分受众都先天被剧透了,但徐克太牛掰了…太牛掰了…实在是太牛掰了…再到对蝴蝶的写意处理,徐克太牛掰了还要乘以100。徐克太牛掰了。

    47分钟前
    • 张文豪
    • 力荐

    魏晉病態審美也有~傻了吧唧在梁山伯要葬在祝英台出嫁的路旁哭了起來……由彈珡至談情,皆發自心肝脾肺腎。若這情止不住,便還君此生此世,今生前世…… 閨蜜輕責猶記耳邊,要談婚論嫁,你卻要和人談愛情?不是都能這麼任性妄為去愛…吾終究精明現實不起來,是個癡狂之人。傻點好!寧波有座梁山伯廟…

    49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原来何润东是先演过喜欢梁山伯的同性角色后再去演梁山伯的!18岁的时候长得还蛮清爽

    53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模糊了性别的感情.徐克加进了相当多的同性恋暗示……

    57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五年里只看过两遍,可是我想我可以看一辈子的电影是梁祝,而不是东邪西毒。

    60分钟前
    • 野兔子叔叔
    • 力荐

    改编经典传说是最难的,一点不改毫无看点,改得不好糟蹋经典。徐克做到了让经典传说有了自己的风格,还做到保留了原来的精义。

    1小时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明明知道结局,怎么会还是那么感动,最后十分钟就是催泪的。如果什么时候看这部不会哭了,就是老了吧。

    1小时前
    • fefe
    • 推荐

    还是那问题,梁山伯到底是知道祝英台女儿身之前喜欢上他的,还是之后?

    1小时前
    • 我靠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