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登月先锋

    登月先锋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英国2010

    主演:罗里·金尼尔  马克·加蒂斯  Alex Riddell  Peter Forbes  Katherine Jakeways  朱丽亚·迪金  李·恩格里比  菲利普·杰克森  伊恩·哈拉德  里斯·谢尔史密斯  史蒂夫·佩姆伯顿   

    导演:达蒙·托马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星际穿越

    • 更新V2

      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

    • 更新HDTC

      猩球崛起:新世界

    • HD中字

      海王2:失落的王国

    • HD

      全境感染

    • HD

      怪物猎人

    • 正片

      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 普通话版

    • HD中字

      BLOODY ESCAPE -地狱的逃生作战-

     剧照

    登月先锋 剧照 NO.1登月先锋 剧照 NO.2登月先锋 剧照 NO.3登月先锋 剧照 NO.4登月先锋 剧照 NO.5登月先锋 剧照 NO.6登月先锋 剧照 NO.16登月先锋 剧照 NO.17登月先锋 剧照 NO.18登月先锋 剧照 NO.19登月先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09年,在生意场上失意的商人Julius Bedford跑到乡下隐居起来,希望写一出戏剧来赚点钱,然后东山再起。然而没有人对他写的东西感兴趣。住在Bedford家附近的Cavor博士总在鼓捣一些稀奇古怪的发明,而且天天弄出很大的声响,让Bedford心神不宁、十分烦恼。   Bedford本想找Cavort博士吵一架,却被Cavor博士的新发明吸引住了。Cavor博士发明了一种类似涂料的特殊物质,无论涂在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去除地球引力对该物体的影响。Cavor用一个苹果作实验,结果这个苹果自己飞向天花板,砸了个稀巴烂。   Bedford立刻想到这东西有极高的商业价值,但Cavor却有更好的主意:他们可以去月球旅行!Bedford一开始不同意,但Cavor骗他说月球表面可能有很多金子,Bedford立刻答应了。Cavor用铁、木头和丝绒毯做了一艘奇怪的太...

     长篇影评

     1 ) 演技炸裂,高司令要靠这片拿大奖?

    奥斯卡种子选手来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钱老板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一句话,全人类都知道:

    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出自人类史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男人——尼尔·阿姆斯特朗

    有关他的影视的作品,早已多如牛毛。

    但最近的一部新片颠覆了我对这位航天英雄的认知。

    这部最有资格拍成传奇的电影,却跳出来唱了反调:再伟大的英雄,也不过只是普通人而已——

    《登月第一人》

    First man

    本片的阵容堪称梦幻。

    男主瑞恩·高斯林,人称高司令,文艺片出身的他是出了名的演技好、颜值高。

    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子茬、举手投足的文艺范,都让他成为了无数人想睡的男神。

    不好意思放错图了。

    女主克莱尔·芙伊,也是妥妥的实力派。

    就在前不久,她凭借Netflix热播剧《王冠》拿下了艾美奖最佳女主

    至于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更称得上是美国当代导演中的天才。

    出道至今只拍了4部长片,一部比一部牛逼。

    《爆裂鼓手》,众多影迷心中的神作,入选豆瓣TOP250,在各大电影节斩获奖项、提名共计21项。

    《爱乐之城》,则在整个好莱坞掀起了一场复古浪漫的怀旧之风。

    年仅32岁的查泽雷,也凭借此片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

    最新的这部《第一人》,也是来势汹汹。

    不仅被选作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影片,还被提名了金狮奖。

    又在素有“奥斯卡风向标”的好莱坞电影节上斩获年度导演、年度剪辑以及年度配乐三项大奖。

    堪称最强奥斯卡种子选手

    影片讲述的是尼尔·阿姆斯特朗(以下简称“尼尔”)从参选宇航员到登月之间发生的故事。

    在进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之前,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试飞员。

    生活虽然波澜不惊,但也算美满和谐,有稳定的工作,也有爱他的家人。

    直到1961年,尼尔的女儿被查出脑内携有恶性肿瘤。

    次年,女儿去世。

    这件事让本就少言寡语的尼尔变得更加沉默,终日忧心忡忡。

    公司考虑到他的状态,没有让他马上回到工作中来。

    就在这时,尼尔偶然间看到了NASA的宇航员招聘启事,他决定去试一试。

    他急需忘掉过去,重新开始。

    他的妻子珍妮特(克莱尔·芙伊 饰)也是如此。

    尼尔面试通过选拔的当晚,两个人都开心得哭了。

    登月计划的一开始,正如夫妇两所希望的那样,一切都是崭新的。

    繁重冗杂的理论课程、无休止的高难度训练......

    基本上,宇航员们的日常就是累到瘫痪、吐到虚脱。

    每天回到家,尼尔还念念不忘白天上的课。

    虽然累死累活,但夫妇俩总算有了新的话题可以聊,生活不再死气沉沉。

    然而,随着登月计划的进展,事情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

    整个NASA都知道登月计划有着很大的危险性,因为大部分实验都是崭新且未知的。

    可以说,在尼尔的这段生命历程里,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死亡,不仅在工作上,也在生活上

    工作方面,最大的问题在于实验事故时有发生

    随之而来的很有可能是宇航员不幸殒命的噩耗。

    这是所有参与计划人员都知道的事情,也是他们必须要承受的压力之一。

    尼尔当然也知道。

    只是当事故真的发生之时,他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去接受。

    最严重的一次惨剧发生在1967年1月27日。

    三名宇航员(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和罗杰·查菲)在进行例行测试的时候,由于导线短路,瞬间被烧死在充满活氧的指令舱内。

    其中的爱德华是尼尔的邻居,也是他的好友。

    前几天两人还在对酒当歌,转瞬间却天人相隔。

    事实上,就连尼尔自己都好几次差点出事:

    “双子星8号”(主要任务是测试与“阿金纳”母船进行对接)的任务中,尼尔乘坐的航天器突然无故开始旋转,最高时速达到了每秒一周。

    如果不是尼尔冷静的决断,用75%的燃料来阻止翻滚,可能早已命丧太空。

    在适应登月舱的一次训练中,他乘坐的机器突然失灵,当场坠毁。

    事后研究表明,如果尼尔晚0.5秒逃生,他的降落伞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打开。

    这些如今看起来似乎戏剧性十足的故事,在当时,却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故

    对尼尔来说,工作上的危险还在其次,生活方面的压力却让他根本毫无招架之力。

    死亡的阴影不仅笼罩着尼尔,也笼罩着他的家庭。

    自从事故出现之后,除了照顾孩子,珍妮特每天都在担心与纠结中度过。

    每次尼尔出勤,她都守着实时广播胆战心惊。

    后来邻居爱德华的意外逝世,更是让她倍感焦虑,她担心终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寡妇。

    她想要的是一个安稳的家庭和人生,但现如今的尼尔给不了她这个,以后也不大可能。

    夫妇间的隔阂无形中变得越来越深。

    与此同时,尼尔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第一次参加同事葬礼的时候,他就恍惚间看见了女儿的幻影

    记忆和现实的交汇让他猝不及防,他不顾礼仪,中途逃离。

    后来,在登月前的最后一晚,尼尔甚至没有勇气去和家人告别。

    他只能不停地假装收拾行李,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尼尔已经准备好了失去一切:家人、朋友、还有他自己。

    因为回不来的可能性,实在是太高了。

    在登月计划背后堆砌着的牺牲与代价,远不止令人痛心的资金消耗和人员损失。

    为了将人类的幻想变成现实,那些义无反顾的宇航员们,抛弃了他们拥有的一切。

    正是注意到了这点,导演才选取了与以往太空片迥然不同的方式,来讲述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一方面,为了表现尼尔的主观感受,片中对航空时的全景展现极为克制

    大部分的情况下,你听到的、看到的,会和尼尔的所见所闻差不多。

    晃得你想吐的太空舱。

    一扇小小的观景窗。

    大量的手持摄影、主观镜头和细节特写,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导演所需要的纪实质感,也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这种体验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直面尼尔的恐惧

    每一次的升空,尼尔都紧闭双唇,目不转睛地盯着远方依稀可见的月亮。

    他怕吗?当然怕。

    他怕回不来,他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家人。

    但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是因为他无所畏惧,而恰恰是因为他怕得要死,仍然义无反顾地做了常人不敢做的事。

    当然,少量的全景展示并不是意味着偷工减料,有关航天活动的所有操作、场景,导演都尽可能地做到了还原。

    导演对于复古和真实的要求,远远高于航空片中常见的科技感。

    也正因为如此,几个关键性的全景点缀就显得异常珍贵,突出了登月的波澜壮阔、史诗气魄。

    阿波罗11号一飞冲天的画面,简直不要太爽。

    另一方面,本片没有过多地展示登月计划的活动,只是在关键的几个事件点上作了截取。

    影片的更多戏份,还是放在了尼尔的日常生活中,着重描绘他私人的生命体验

    大量的生活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却更好地帮助影片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航天英雄形象。

    为此,导演不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曾多次请教尼尔的家人。

    可惜,导演的煞费苦心,观众并不领情。

    影片在美国上映后,被众多网友痛批“不爱国”

    因为影片中并没有特别展现登月后的“插国旗”一幕,而这正是导演故意做的“去政治化表达”。

    他用了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展现尼尔面对的困难与艰辛。

    到头来,却还不如一秒钟国旗特写带来的群体亢奋。

    NASA公布的“插国旗”照片

    至少我相信,当尼尔站在月球遥望地球的时候,令人泪目的是人类对真理、对未知飞蛾扑火般的探索精神。

    而不是穿越了38万公里,为了插一面国旗而已。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文/钱老板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2 ) 2018年最有诚意的人物传记电影!我们从未真正认识阿姆斯特朗...

    2018年颁奖季又来了,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小年和唏嘘声。可能几部最佳影片单加起来,还比不上一部最佳外语片的质量。不过在众多的颁奖季作里,小玄儿还是有着自己的好莱坞五佳:

    《登月第一人》

    《湮灭》

    《遗传厄运》

    《银湖之底》

    《黑色党徒》

    今天特别想分享的

    是这部达米恩·查泽雷的新片

    《登月第一人》

    很多人觉得《爆裂鼓手》看着太疼了,又不喜欢男主角;《爱乐之城》又太浪漫,不喜欢石头姐;那我觉得这部《登月第一人》——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给出的新作品,完全是不同的类型,而且是我看过的,最动人,最有诚意的真人传记电影。

    大家常说喜欢悲情英雄,那么这部《登月第一人》真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你很难想象,故事的主人公,竟然是尼尔·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这样一位载入史册的宇航员,怎么会如此的痛苦与悲伤?

    初看片名《登月第一人》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但是在IMAX大银幕和高清资源的二刷下,令人依然想三刷、四刷。这部电影与最近的政治正确话题没有任何联系,作为人物传记,毫不炫技,没有《史蒂夫·乔布斯》的盛气凌人,也没有《至暗时刻》那么沉闷,《登月第一人》有着独一无二的审美与气质。

    1. 电影导演的音乐品味

    实在是在太重要了!

    如果你问我2018年哪部电影原声最值得收藏,虽然奥斯卡的最佳原声配乐提名还没公布,但是我会选择《登月第一人》。回想一下《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越是科幻片,越是需要音乐来引领观众的想象力,扩展无限的视觉空间,让观众体会到,身临其境,面对浩瀚宇宙的内心旋律。

    这部《登月第一人》的配乐,从微小的旋律,到登月的史诗一刻,每个环节的音效和配乐都完美至极!人类的登月,不就是一首真正的月光圆舞曲么?只不过是用科技和生命谱写而成。在那一刻,人类的文明在宇宙中化为一道光,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实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梦。

    甚至没有语言可以形容那种,场景气氛与配乐的恰到好处。月球的打开方式,导演找到了,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达米恩·查泽雷和他最亲密的配乐伙伴贾斯汀·赫维兹,也是第三次合作了。凭借《爱乐之城》贾斯汀·赫维兹已经获得了小金人,这次的发挥更是令人惊艳!

    2.这不是美国的登月计划

    而是属于阿姆斯特朗内心旅程

    这部电影从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真人传记改编而来,就注定电影的轻政治背景,重人物情感的方向。生活中阿姆斯特朗的独孤、伤感、沉稳、果断。最重要的是,他少言寡语。与孩子,甚至是妻子,都有着渐疏渐离的状态,所以影片中大量的人物状态,是透过镜头中的孤单身影和配乐氛围来表达的。

    电影中,我们将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登月第一人,其实我们也从未真正认识他。从影片开篇,危险的零重力飞行测试,到小女儿患脑瘤去世,阿姆斯特朗的悲伤就开始在影片中蔓延,这样的悲情贯穿了整部电影。随着登月计划的进行,宇航员的葬礼一个接着一个。本应该是影片高潮的阿波罗11号的升空,竟然被导演处理成了一场葬礼的送行。这种悲壮的渲染,更加合理也更加高级,令观众从全新的角度去观看这场所谓人类的壮举。

    在电影里,你看不到任何主旋律的渲染,强国的炫耀,只有一个沉默寡言的阿姆斯特朗,走在一条漫长又黑暗的道路上,直达月球——那个跟他一样,孤独、寂寞、寒冷的地方。他才最终放下了心结,达到了内心的平静。

    登月之后,影片也没有表现那些,插国旗与总统通话等等大家都已经熟知的情节。而是回到了阿姆斯特朗与女儿的回忆,作为一个父亲,阿姆斯特朗总是怀着深深的遗憾与悲痛。

    影片甚至在的登月这个何其重要的人类历史时刻里,加入了虚幻的情节,阿姆斯特朗将女儿的遗物,丢入月球坑中,并且留下了一滴眼泪。这件事成为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3. 《登月第一人》从头到尾,

    都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

    在登月任务完成后,阿姆斯特朗回到了地球,住在隔离间与妻子透过玻璃窗,重新开始了触碰,建立情感关系,这一刻他才最终完成了人物弧光。

    也就是说,这个讲述登月的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阿姆斯特朗个人的心路历程。从一个痛失儿女的父亲,孤独的男人,如何重归家庭的故事。

    如果说这部电影主旋律的话,它讲述的是美国最经典的主旋律——家庭。

    4. 这是我见过的

    最不帅的高司令

    因为要饰演阿姆斯特朗,高司令这次剃了小平头,贴近人物角色。也将是你看到过的最平凡的高司令,他没有了《亡命驾驶》的酷劲儿,也没有《爱乐之城》里的浪漫眼神,而是近乎没有了表情,板着一张脸,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与妻子和家人的互动,是影片中少有的温馨时刻。

    导演将大量的家庭场景,都还原了家庭录影带的画面质感与拍摄方式。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观众,感受更真实的生活片段。

    家庭戏里被处理的最美的,应该就是这场月光下的夫妻共舞了,窗外的月光和室内的灯光,正好形成了冷暖的对比,剪影部分也恰到好处,展现了两个心灵的彼此靠近。

    5. 这个男人

    完全不是英雄人设

    而是最寡淡无趣的那个

    从冷战的开始,在美苏航天计划的竞赛中,阿姆斯特朗就只是一个平凡的工程师。应聘宇航员的挑战和工作,也是他离开家,逃避女儿去世的救命稻草。

    对于阿姆斯特朗来说,新的生活刚刚开始,马上就被一个个宇航员去世的噩耗打碎。随着五位宇航员的去世,阿波罗计划的一次次搁浅。一场场葬礼,让阿姆斯特朗再次陷入崩溃的边缘。当阿姆斯特朗成为了阿波罗11号的指挥官,他的担心与焦虑除了完成任务,还有如何面对他的家人。

    无论是政治还是时局的压力,影片中这些人类疯狂建造的庞然大物,在画面中不断的给到观众同样的心理压迫。

    影片中的一首《Whitey on the moon》把民间的抗议和NASA的赶工交叉剪辑,将矛盾推向了制高点。这种音乐+剧情冲突的对比,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导演简直是天才的不得了。

    阿姆斯特朗就是那个,踏着无数宇航员的肩膀,最终走向月球的人。他不是登月的首发团队,却是一个沉稳的接球手。

    观众将看到他毫无喜悦地走向土星五号。导演的镜头里,再次出现狭窄的三人驾驶仓,冰冷的架构,密闭的环境,每次电影里出现这个画面,都令人想起死刑犯即将坐上的电椅一样的冷峻气氛。当他终于站上了月球,他需要面对的还是他自己,他需要解决的,还是他的个人问题。

    当阿姆斯特朗从月球返回地球,他真正要完成的,是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重建联系。这也是影片试图传递的最私人,最个人的内心旅程。阿姆斯特朗内心的悲伤,被导演传递的淋漓尽致,观众从观影的前10分钟开始,就被沉重的气氛笼罩,对角色的移情最终在登上月球时,达到高潮。

    这部《登月第一人》是我今年看到的,无论从剧本还是拍摄,配乐,道具,后期等等完成度上,诚意最高,惊喜最多,也是最喜欢的一部好莱坞电影。电影借助人类登月的壮举,试图摊开在观众眼前的,是关于生命的重量。

    无论是阿姆斯特朗的女儿,还是同事;无论是死于疾病,还是执行任务;对于阿姆斯特朗来说,这些生命的离去,没有轻重,都是沉痛的打击。即便他登上了月球,他需要面对的,还是关于自我的问题。阿姆斯特朗作为宇航员,作为父亲,作为丈夫......

    从这一部电影开始,彻底被达米恩·查泽雷圈粉。如果你也看了,欢迎一起分享感受。

    撰文小玄儿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3 ) 《登月第一人》是部佳作,但却远没有让人惊喜

    作者 | LORENZO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于昨天拉开帷幕。作为最老的电影节,威尼斯在多年走下坡路的阴影中逐渐走出,摇身一变成了奥斯卡风向标。去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得主《水形物语》不仅最终摘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导演吉列尔莫·德尔托罗更担任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因汇聚了不少著名导演的新作,该届威尼斯电影节被誉为名副其实的“大年”,而开幕电影《登月第一人》,是凭借《爱乐之城》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达米恩·查泽雷的最新力作。

    《登月第一人》是达米恩·查泽雷的第三部作品,2015年他凭借处女座《爆裂鼓手》横空出世,摘得当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16年的《爱乐之城》更是叫好叫座,成为奥斯卡最大夺冠热门,虽最终遭遇“乌龙”惜败《月光男孩》,未能摘得最佳影片,却依然拿下了6座小金人成为奥斯卡最大赢家。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能请到这位当红导演的新作《登月第一人》来开幕,可谓噱头满满。影片不仅沿用了《爱乐之城》里的男主演员瑞恩·高斯林担纲本片男主角,还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聚焦》的乔希·辛格作为本片编剧,以及斯皮尔伯格作为本片制片,可谓巨星云集了。

    《登月第一人》将聚焦美国传奇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生平,重点讲述他在1961-1969年间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月者的过程,同时也展现出人类在这次史上最危险的宇宙探索征途中所付出的难以想象的国家与个体牺牲。

    关于太空的电影其实不在少数,远一点的有1968年库布里克的神作《2001太空漫游》,198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太空先锋》,1995年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波罗十三号》,近一点的还有2013年的《地心引力》和去年的《隐藏人物》。《登月第一人》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想要把登月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讲出新意,难度不可谓不大。

    然而电影首映后收到了英美媒体的广泛好评,电影烂番茄新鲜度92%,Metacritic上得分81, Indiewire打出B+,英国电讯报和卫报也纷纷打出四星。莫非这部电影真是继《2001太空漫游》之后最好的太空片?

    诚然,《2001太空漫游》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太空的认知,而《地心引力》里那些惊心动魄的太空危机还让我们心有余悸,技术和视觉效果让人叹为观止,电影《登月第一人》却未在技术上逊色于这两部电影。

    电影一开场的阿姆斯特朗的在大气层和宇宙空间的一次弹跳测试,达米恩拍出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感觉。伴随着巨大轰鸣、高速旋转,让人深感不适的失灵提示中,我们只短暂窥得脱离大气层后太空的那一丝宁静,随即又被卷入无尽的恐慌。这样让人手心出汗的紧张戏码,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太空舱中,完全媲美《地心引力》的桥段。

    而理所当然的,电影后半段的登月戏码,曾经在电视上或者在纪录片里能够看到的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一小步,如今在达米恩的执导下,不仅过程更加丰富:从火箭喷发的那一秒开始,观众便能跟随着火焰和高温陡然升入空中,直至最后惊险降落月球;而且细节让人震撼:大到月球上的环形山,小到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的鞋印,登月的壮举尽收眼底。

    电影终于让这曾经黑白电视上转播的一小步,变成了大银幕上震撼人心的一大步,技术的胜利不容置喙。相信《登月第一人》会像《太空先锋》和《地心引力》一样,在奥斯卡上斩获技术奖项。

    《登月第一人》与以往的美国太空片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是对月登月这件壮举的表述的不同,在于并未给阿姆斯特朗设定一个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而是通过更加私人的、更加细微的阿姆斯特朗的家庭、亲情、友情的描述,给了阿姆斯特朗一个全新的血肉之躯。

    首先是阿姆斯特朗的女儿凯伦在因为脑瘫早夭的打击,这一场葬礼让阿姆斯特朗从此心灵紧闭,冷静得似乎是因女儿的死导致。而在登月前与两位儿子的告别戏码中,他那有点幽默的类似新闻发布问答般的答案,又让阿姆斯特朗的英雄形象变得立体,且复杂。而在后续的用生命堆砌出来的NASA试飞中,又有两次事故和一场葬礼,这都或多或少将壮举背后的牺牲与辛酸铭刻在阿姆斯特朗的心上。

    最终在登月后他撒向环形山的女儿的手环,似乎将人类登月的伟大志向,细化成了人类最细腻最绵长的情感驱动。或许,阿姆斯特朗只不过尽了已逝同事之未竟之事,上九天揽月,以女儿的名义。

    然而,《登月第一人》虽然找到了巧妙的切入点来讲述这个人尽皆知的故事,却依然四平八稳,缺少惊喜。尤其是本该在登月时造成的追思女儿的情感高潮,由于电影前半段的铺垫太少,还被突兀的几幕闪回打散,导致并未喷涌而出造成巨大的杀伤力,着实可惜。加之电影为了顾及冷战大环境、NASA登月项目的反对潮流(Whitey on the Moon)、以及美国的爱国主义等等,不得不加入种种细节,导致电影面面俱到,主线却不明朗了,就此而言,《登月第一人》虽是佳作,却比达米恩的前两部作品《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缺少灵气,无法说是杰作。

    达米恩用了他御用的摄影、配乐来保证《登月第一人》的质量,所以即便电影并非杰作,却依然质量过硬。想必在明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我们一定会看到《登月第一人》的名字。

    肯尼迪说“我们选择在这个时代登月,还要做其他事,并不因为它们简单,而是因为它们很难。”无法忘记电影里的这些时刻:阿波罗11号火箭升空,直入云霄的那一刻;登月舱门打开,世界瞬间宁静的那一刻;阿姆斯特朗迈出一小步,踏上月球的那一刻;感谢《登月第一人》能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这些人类历史上的这些时时刻刻。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708期 文章

     4 ) “登月”和“第一”都不是重点,关键是“人”

    影片气氛非常隐忍和克制,甚至有些沉重,但却很对我的胃口。

    阿姆斯特朗的三次飞行任务,都刻意强化了座舱内的憋仄、拥挤和压抑。镜头在狭小的空间里转换,与此同时,是无休止的震颤、浓重的喘息、金属摩擦的异响和舱外飞溅的火光。观众亦彷佛一同置身于这个黑暗与颤抖的斗室之内,感受着孤独,感受着痛苦,感受着恐惧。

    飞向太空,对于我等看客来说只是一场秀。但对于太空人,却是一次赌上生死的未知旅程,杨利伟也曾在升空过程中遭遇共振濒临死亡。在双子星任务火箭升空一段,影片的视角锁定在太空舱内,表现形式极具灾难片风格,进入太空后两人相视一笑,分明是一场劫后余生。第一次看时口不能言,第二次便忍不住流下泪来。我们都知道,成为一名英雄很难;而现在我们看到了,成为一名英雄很难。

    太空的辽阔、壮丽、深邃和宁静,无论看多少次都仍然让人沉醉。土星升空和鹰号着陆的两个大场面音乐出色。尤其是着陆过程中“警报-目光-月面”的剪辑和BGM共同营造的紧张感,看到人呼吸停滞。打开舱门一刻万籁具寂,月球上的画面引人入胜。

    已经数不清全片给了阿姆斯特朗的眼睛多少个镜头,从最初的游移,到沉稳,到在黑暗中也依然闪着坚毅的光。这部影片重点不是“登月”,而是“人”。月球上苍茫寂静,只有阿姆斯特朗回望地球的孤独身影。在那个无人注视地方,他不再是一个英雄,而只是一个父亲。喜欢结尾一幕,没有话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8分,181220@北京

     5 ) 「登月第一人」细节中勾起好奇心

    前段时间,刘慈欣在荣获「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的时候,发表了一段演讲。

    刘慈欣发表演讲

    他讲到“在现实中的2018年,再也没有人登上月球。在IT所营造的越来越舒适的安乐窝中,人们对太空渐渐失去了兴趣,更愿意在VR中体验虚拟的太空。”

    然后,也对现如今的科幻作品,进行了悲观的点评,提到“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广阔和深远,变成赛博朋克的狭窄和内向。”

    这段演讲发人深省,也让自己重新审视为什么那么喜欢科幻电影?曾几何时,总觉得那些轰炸眼球的特效,才是让自己掏钱买票进入影厅的唯一动力。

    不过回头再看,给自己留下深刻记忆的并不是漫威系的超级英雄,而是那些能开启你无限思考的《2001太空漫游》、《星际穿越》、《降临》……

    2001太空漫游

    沉浸在影像中,去感受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挑战自身已有的认知维度,来满足自己无限的好奇心。

    正如《登月第一人》中,当高司令被问到太空飞行的重要性时,他说到:太空飞行并不是为了探索而探索。它能让我们看清一些东西,一些也许之前就应该,现在才能够看清的东西。

    不过,这部电影显然并不能激起太多人的好奇心,因为它更像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传记片,故事的核心聚焦的是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脚印的尼尔·阿姆斯特朗。

    关于电影的剧情,并没有太多可以讲述的,像这种全人类关注的事件,网络上能找到的资料,要比电影承载的更多。

    《登月第一人》其实更多的是在描述,在满足好奇心的道路上,那些让人焦虑的“细节”。

    以往的科幻作品,为了保证戏剧冲突,总会截取一些重大的事件,并进行放大。而这部电影的重点刻画对象,则是无处不在的“细节”。

    《登月第一人》纪录片式的主观视角,让那些在以往科幻作品中被忽略的元素,变得既熟悉又陌生,飞船上的一颗颗螺丝钉看得十分清楚、升空过程中耳边听到金属的碰撞声、脚底下的舱体与空气摩擦变得通红……你可以跟阿姆斯特朗一起,感受到自己身处的危险和灰飞烟灭的压力。

    正如导演所说,“He wanted it to feel immersive and realistic like a documentary” ,为了营造电影纪录片式的真实感,采取了各种方法。

    整部电影采用手持摄影的方式,有时候也会故意做出虚焦的效果,让影像更具有说服力。

    为了拍出头盔上完美的反光效果,剧组弃用绿幕,在X-15模型机前面,搭建了一个180度的LED大屏。

    剧组也会找到之前的录像,进行画面制式的调整和二次调色,从而跟电影其他镜头相匹配。

    历史影像

    电影镜头

    即便是登月这样的重头戏,也没有使用绿幕,在一个采石场完成了拍摄。

    而电影,也在这种波澜不惊中,复刻了整个人类登月的历史。

    看到有评论说,高司令在电影中始终是一个机器人表情,和电影一样波澜不惊。不过试想,一个情绪很不稳定的人,NASA会让他飞去太空执行任务吗?

    正是这样的特质,才让阿姆斯特朗成为一个伟大的宇航员,虽然也因此与观众产生了距离感。

    而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那一脚,不仅满足了全人类的好奇心,更让好奇心放大。他让我们把视角投入到了更加浩瀚的星空,人类好奇心最好的去向和归宿。

    最后,电影的结尾很有意思,跟导演之前的《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一样,都是两个主人公相视无言的镜头。

     6 ) 当我站在月球上的时候,一切仿佛都凝固了

    今天周日,本来打算去邻近的AMC电影院看lady gaga的新片A Star Is Born,但是惊喜的发现居然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达米恩查泽雷的新片,First Man(登月第一人)居然也上映了,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场电影,之前对其早有所耳闻,可是无奈票都卖光了,所以只好打车去了另外一家AMC,两个多小时目不转睛地看完了这部电影,心里五味杂陈。

    达米恩查泽雷大概是那种你每次看他电影之前,都会满怀期待的那种导演。今年33岁的达米恩年少有为,2014年的他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爆裂鼓手(Whiplash),这部电影我整整看了三遍,直到今天我依旧忘不了它给我带来的冲击;之后是爱乐之城(La la land),差一点捧到奥斯卡最佳电影,不过我一直坚信这个头衔一直离查泽雷不远,今天看完这部登月第一人,我感觉到这部电影绝对有机会拿到明年的Best Picture.

    电影站在人类历史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的角度,重现了登月整个过程。作为达米恩的好搭档,瑞恩高斯林在电影中扮演阿姆斯特朗本人,克莱尔芙伊则扮演阿姆斯特朗的妻子Janet. 与其说电影本身是站在阿姆斯特朗的角度叙述,不如说是站在阿姆斯特朗家庭的角度。作为一部传记片,家庭,亲情永远都是一块儿好的材料去雕刻琢磨,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从电影开始,就用影像交代了阿姆斯特朗年幼身患癌症的女儿,Karen. 她在整部电影中都是一个象征,当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表面,将手里带有Karen名字的prayer手环扔到月球上时,我感觉到整个电影院一片寂静,我也没控制住眼泪。

    一部好的传记片不能大的篡改历史事实,但也不能缺少元素与象征,这部电影里阿姆斯特朗的女儿Karen就是一个象征。去年十二月上映的I,Tonya似乎在这方面也没输,它强调了Tonya畸形的童年,只不过在后半段略微乏力。而这部很多人期待已久的登月第一人上映两天在IMDb上的分数也降到了7.7,豆瓣上现在也只有7.9,大大低于查泽雷的平均水平。问题是出在哪里了呢?

    大部分人认为这部电影缺乏惊喜,的确这部电影确实让我略微失望。当我们看着电影中的阿姆斯特朗站在阿波罗里时我们知道他会活下来;当阿姆斯特朗的妻子跑去失去丈夫的邻居时,看到的只是一个面容憔悴的,刚失去丈夫的妻子。我们总是希望在电影里期待一些Unexpected stuffs,不过作为对于人类历史登月第一人的尊重,这部电影几乎完全按照Jame.R.Hansen为阿姆斯特朗写的传记,First Man:The Life of Neil A.Armstrong改编。而电影里对于原型的还原也恰到好处。

    真实的阿姆斯特朗和妻子还有孩子们
    电影中的阿姆斯特朗夫妇(剧照)

    虽然电影的剧情是大概按照人人都知道历史推进的,但是里面还是有一些有意思的元素(毕竟是查泽雷啊!)。当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上时,这时穿插进来了一些阿姆斯特朗和家人,妻子,儿子,女儿(Karen)的片段,他们在河边郊游,阳光刺眼夺目。小Karen趴在阿姆斯特朗的肩上,指着黄昏中的月亮,这是镜头突然转换到月球表面,只有孤零零的阿姆斯特朗一人,他站在那里,在月球表面,这个人类从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崇拜神往的地方,它距离我们永远不可及,但这一刻,那一刻,阿姆斯特朗在上面,在它的表面,一切都凝固了,一切都停下来了。

    电影的结局同样令人动人,阿姆斯特朗回地球之后,因为害怕带有外星病毒而要隔离一个月,他的妻子Janet隔着玻璃深情地望着他,他们动人地望着对方,电影就此嘎然而止。其实说一些题外话,现实中,阿姆斯特朗返回地球之后,因为名气变大而变得孤僻,常常望着Karen的旧照片发呆,人生不是电影,最让人难过的是,1994年,阿姆斯特朗和生活了38年的妻子Janet离婚了,几年后又和一位叫做Carol Held Knight的女人结婚了。

    2012年8月25日,载入人类历史的阿姆斯特朗与世长辞,对于他,这一次一切又凝固了,不同于在月球表面那一次,这一次,一切永远的凝固了。

    我给这部电影打5星/5星,电影本身4颗星,然而在登月四十多年后,阿姆斯特朗逝世后5年还能看到这样一部如此高质量的传记片,我觉得它值得五颗星。因为前两部音乐电影而成名的查泽雷这一次在配乐上也没有让人失望,下面是Spotify上这部电影的配乐Playlist,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一下:

    //open.spotify.com/user/i21rz9j995ph6l12fx14idpng/playlist/0bz1wkMQzfeRPyclXiNGHL?si=nJ2apHGzSgeuHLSanSJ89w

    最后谢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关注我写杂文的公众号:Andysspace,本人目前17岁,正在美国读高中。

     7 ) 月光照不亮归家路

    《第一人》并不是一部充满着如许探索宇宙精神的电影,所以不用期待它多么波澜壮阔,一波三折。电影也没有多么渲染国家大义的主旋律或是美苏之间如火如荼的太空竞赛,肯尼迪的演讲只是电影里的惊鸿一瞥,苏联的种种进展也不过是整部电影背景里的一个杂音。

    这只是关于阿姆斯特朗登月的一部记录性质的电影,关于阿姆斯特朗为了登月而忍受的,付出的,还有失去的。

    他有着一双一直望向月球的眼睛,正是那份执念让他成为了宇宙的先驱。可是,与此同时,他忍受着失去女儿,失去战友的苦痛,与家人,与世界慢慢产生距离,终于,当他触碰到月球那一刻,他已离家如此之远,以至于看不见来路了。

    这是一部悲剧。

    1.触碰天际的个人传记

    《登月第一人》在描写阿姆斯特朗的生活训练之外,选取了几个在他登月准备进程中重要的事件节点着重进行了描写。这部电影如同美国有些媒体所质疑的那样,它将整部影片的重心聚焦到了尼尔和家人,朋友身边,所以主旋律的意味倒是很淡,不过这是导演在对这个大事件进行演绎中刻意选择的侧重点。整部影片看下来,悲剧的意味反倒是浓重一些。

    影片的开头应该就是阿姆斯特朗的X-15飞行试验,那个时候的阿姆斯特朗还是一个试飞员。(X-15是一种火箭动力的飞行器,最高飞行高度可以到达大气层边缘)开头那一段,其实很有星际穿越开头的感觉,不过两个片子的风格和气质则有着极大的差异,毕竟《第一人》不是科幻片,所以全片被笼络在一种迷蒙而低画质的氛围之中,让人感觉仿佛真的回到了1960年代的美国一般。

    而影片除了阿波罗11号的登月之外,另一个着重描写的部分就是阿姆斯特朗参与的双子座(Gemini)8号任务。这次任务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轨道飞行器的对接,不过之后对接后的飞船姿态失去控制,不得不提前使用返回系统调整姿态,虽然保住了两人的性命,却也让这次任务提前结束。

    在影片中这段的笔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甚至超过了阿波罗11号任务,全程极为克制地用镜头展现舱外的状况,绝大部分都是阿姆斯特朗和同伴在载人飞船内的所作所为与视角,甚至你很难看到整个宇宙或是地球,因为你只能通过一个狭小的舷窗去观察。

    这段中也大量插入了阿姆斯特朗妻子珍妮特的担忧与控制室内工作人员的关注,多角度的协同推进使得这部分剧情成为了全片的高光点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节点便是阿波罗1号在测试时的起火事故,三名机组人员无一幸免,该事在nasa航天史作为极其重要的教训,帮助改进了之后的几代火箭。如在片中阿姆斯特朗所言,现在出了问题,之后在太空才能不出问题。只是可惜这次的问题是用几名优秀的航天员作为代价的。

    当然,本片的重头戏自然是登月,事实上,相比于双子星8号,登月反倒是波澜不惊,这段着重于登月之路与月球上阿姆斯特朗的沉思,返程倒是极少描述。正像我所说的,去月球的路,没有太多波折,然而归途,他重返地球的经历,却远不止地月之间38万公里的行程。

    本片的结尾倒是很有意思,以first man为题,便不再赘述他成功之后的种种,尚在隔离期与妻子见上一面作为收尾,配合我后面要提到的,倒也是有趣的谢幕。

    2.那串并不存在的手链

    亲情,是本片的另一个着重点。

    阿姆斯特朗最爱的,是他的女儿凯伦。

    可是凯伦小小年纪就得了脑瘤,漫长的治疗只能让她痛苦地苟活着,最终,凯伦还是死于了并发的肺炎。

    凯伦的手链,成了阿姆斯特朗对女儿最后的留念,他为了成为宇航员而拼命训练,只能偶尔回家和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相伴。

    在他登月临走之前,他甚至都不愿意和儿子们做最后的道别,只是坐在那里,像一个发言人似的回答他们的问题,你会回来么?我只能告诉你数字。你会回来么?我试试吧。

    然而,他把自己女儿的手链带上了太空,扔入了东环形山中,这是他对女儿最后的一点怀念。

    这,只是电影里的描述。那串手链,大概并不可能被带上月球,而他对女儿的那份怀念却绝对是真的。我在想,如果阿姆斯特朗当年真的带着女儿的遗物上了太空,他是会让女儿的记忆永远安静地躺在月球呢?还是让这遗物化作女儿的记忆永远留在身边。

    只可惜,逝者如斯,我们再也不能追问他一切的真相了。那串手链,真实也罢,虚假也罢,在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漫步的那几个小时之中,他一定曾回想过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爱人,亲人,还有那个不幸的女儿。

    孩子,爸爸登上月球了。

    3.登月,永世的隔离

    只可惜,对女儿的追忆,在片中是阿姆斯特朗留给大家关于亲情最深的印象。

    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个内向,又沉默寡言的人,他有着自己的野心,有着很多思绪,但大多时候,却只是保持沉默。

    他如此向往着月球,片中不止一次出现他拿着望远镜看向月亮的镜头,那是一种狂热,也是他坚定地活下去,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的支柱。

    就比如,他并不比同伴身体更好,于是那些高难度的平衡训练,他要做过一次,再来一次。

    然而,对于月球的向往和恐惧,对于工作的狂热和认真,却成为了他和家人的膈膜。他爱着他的家人,不过因为工作的缘故,无法陪伴在他们身边,于是当他告别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

    我在想,他在临走之前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意思。那种冷漠,究竟是因为长期无法照料的疏远,还是知道自己可能一去不回,所以刻意地保持着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无论如何,他的这种态度都让人感到一种心酸,曾经那个和孩子闹在一起的大人,如今竟不敢与孩子告别...

    而影片结尾,阿姆斯特朗夫妇隔着玻璃无言的相望,更是蕴着一些忧伤。

    因为,登月之后,他再也不是曾经的那个阿姆斯特朗了。

    真实的阿姆斯特朗,登月后应酬不断,更加疏忽了妻子和孩子们的照料,于是两人最终在1991年离婚。这段最终分崩离析的爱情,就像是影片里的那层玻璃,透明,却如此决绝。

    4.鸣叫的螺丝钉,月球的第一眼

    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三个镜头/场景。

    第一个自然是火箭发射的场景。我很喜欢火箭发射,星际穿越,王立宇宙军,甚至是秒速五厘米里面种子岛的发射,都是充满着极尽的力量与浪漫,每一次火箭的发射,就是人们探索太空的脚步又向前走了一步,而在这部电影中,全片都在尽力去呈现真实,所以这个发射没有那么美丽,却更加震撼。

    第一人
    王立宇宙军
    秒速五厘米

    第二个,是电影中数次出现的,在飞船起飞时鸣叫的螺丝钉。那大概是一种飞船的铆钉在受到周围船体部分形变的挤压后,摩擦出的声响。这个声音,让我如同宇航员一样,瞬间充满了对太空的恐惧。

    你们的性命,就在这小小的螺丝钉之上,它的弯曲,它的变形,对于广袤的宇宙无足轻重,然而却是你的一生。一个人究竟是需要多大的热忱,才会走上这样一条艰难的道路。

    第三个,是登月舱打开那一瞬间,从狭小的舱体跃出的镜头。

    那个镜头,让我沉醉良久,我知道那些宇航员们为之奋斗的究竟是什么了,那是一种从逼狭的世界探头看向更大世界的一个视角,你知道,未知是如此广袤,所以无论经历了多少困难,只要得见那一眼,便足矣。

    5.何言你心伤

    影片里,高司令和芙伊展现出了相当棒的演技,高司令的悲伤,沉默,腼腆,很合适地锲入了阿姆斯特朗这个形象之中,在他失去女儿后哭泣的那段表演,感人至深。

    而马上就要成为新的龙纹身女孩的芙伊,也是非常抢戏,和丈夫阿姆斯特朗逐渐的疏离感刻画得入骨三分。

    我记得电影中有一段的镜头,绕着两人旋转,一会儿在阿姆斯特朗脸上,一会儿又在詹妮特脸上,每次的切换,那镜头就会模糊一个瞬间,我们看不清两个人的脸,就像他们不会知道自己今后的人生。

    而最后,当两人被玻璃窗分开,我多么想让阿姆斯特朗说那么一句,我爱你,然而他一句话也不说,以为仅仅一个亲吻的动作就是最好的,可是这远远不够,远远不够,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并不比妻子操持家务,独自抚养淘气的孩子更重,或许登月有无数的荣耀,然而荣耀光彩的背后,是否是更无尽的空虚。

    詹妮特,在媒体的灯光面前强做出欢颜,但她知道,这些人终将夺去他熟悉的丈夫。

    阿姆斯特朗,他也知道他会载入史册,不过他面对这个世界,都像是在月球上戴着那个反光的头盔一样,谁也看不清他的内心。只有当他怀念女儿时,某一瞬间他才会卸下伪装。

    然而镜头里,那个扔向环形山谷底的手链越来越远,如此模糊,最后被黑暗吞噬。

    阿姆斯特朗,也留在了月球,孤独一人,找不到回来的路了。

     8 ) 阿姆斯特朗不是CPer,他只是在挑战一个人的极限

    看完电影,我去喝酒了,喝的不是很清醒,但还是有很多话要说.

    之前,我有一次去福建武夷山,去过的朋友可能知道,那里有一个荒废十多年的景点,叫大王峰,基本上人迹罕至.不凑巧的是,我在途中遇到了几个外国姑娘,她们绕开了很多热门旅游山峰,径直去攀登了这座废弃的景区山峰,我跟在后面以至于速度太慢跟丢了.可是,在攀登的过程里,这其实就是一座绝山,登上山顶只能从悬崖的间隙里爬上去,人在悬崖相交的缝隙里攀行,所以,在这次旅途里,我不得不佩服外国人的勇于探索和冒险精神.

    麦哲伦,现在想想,他是多么大的勇气,环球航行.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说一句国人不爱听的话,大家都比较怂.这种怂从骨子里长出来,害怕冒险,讨厌不稳定,不能忍受风险.其实,这种价值观念硬是要分一个上下的话,落后国家落后的原因就是不敢去尝试不可能的事情.赫兹和牛顿等等这些现代物理学的计量单位,没有一个中国的.

    断不了舍离,想来想去那个chance有多少,交换的砝码是多少.

    落后就是落后,不能创造就是不能创造,人怂就是人怂,这是事实,不可否认,所以说阿姆斯特朗登的不是月,其实是人类挑战的极限高峰,而且并不是所有创造伟大功绩的人都是优秀共产党员或者新长征突击手.

    我从武夷山旅途回来,惊诧于曾经置身自己于险境,但从此更愿意探索和冒险,

    关于月亮,还真是有一些缘分,夜里曾在北京的时候,爬上一座荒山,拍摄了月亮的照片,我更加认为了没有经过探险和冒险的事情都不值得珍视,没有冒险也不足以谈人生.

    附上我拍摄月亮的照片,惊诧于阿姆斯特朗真的登上去了.

    拍摄的第一张月亮照

    满月的时候,第二次去拍摄

    月亮,无论如何拍到的就是这个角度,它的背面确实看不到.

     短评

    去到离家最远的方位,却来到离女儿最近的地方。成为星球上最尊崇的人类,也成为宇宙间最孤单的男人。登月这一小步延伸人类探索的疆域,也拓宽一个男孩的视野。释放全部人类的想象,也愈合一个男人的创伤。登月的感受无法传递给任何人,失亲的悲伤也无法和任何人共享。跨过星河的距离,仰望死,回望生。

    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沙泽勒提供了同版本故事的最人性化approach 感谢老搭档配乐和调色师全程保驾护航 月球的尘土压到最灰暗 记忆才鲜活

    5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推荐

    一部“反英雄主义”电影,讲述一个草根为了国家的面子工程经历了女儿夭折、好友遇难、家人反对、公众质疑等种种困难后,因为运气好而偶然成功的故事。 他不是什么英雄,他只是抱着必死的心理去执行任务,结果一不小心活了下来,又一不小心成了名垂影史的伟人。在那个充满太空狂热的年代,太空竞赛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科学意义。NASA知道三位宇航员可能有去无回,甚至提前为他们写好了遗书。然而他侥幸活了下来。站在月球表面上,家人的点点滴滴浮现在他眼前。他终于拿出女儿的手链,缓缓扔进陨石坑,和过去挥手告别,转身拥抱新生。对女儿的思念化作屡屡柔情,弥漫在月球大地上,他终于放下牵挂和执念,和自己握手言和,这一幕绝对是年度最震撼瞬间之一。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没有拍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插国旗的镜头,比某部举国旗、晒护照的电影克制不少。

    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将人类历史上如此重大的事件拍成了格局如此之“小”的一部电影,无关乎那“一大步”,只关乎这“一小步”。一个夹杂在事业和家庭双重压力甚至是摧残下的普通人,被国家和时代推上了人生的风口浪尖,犹豫与执著,痛苦与忍受,空虚与释怀,剧作赋予阿姆斯特朗身上的复杂性彻底打开了本片的视野,不再拘泥于太空奇观和主旋律俗套,你甚至可以认为电影最终的情绪落脚点是怀疑和消极的,这在登月后的电视新闻与隔窗相望两场戏达到顶峰,世界只记得你在月球上的光芒,没人关心你在地球上的牺牲,巨大的付出到头来只是服务于政治斗争,丢在天外的悲伤依然自己承受。

    1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3.5 做对了很多也做错了很多。从很私人的角度来讲登月,出色的音效设计、手持摄影和大量主观视角尽量缩短观众和角色之间的距离,使得那些成功或失败的任务都拍得惊心动魄特别抓人,但又在情感表达时显得过犹不及,最后的煽情大招也落入俗套。而通过加入家庭和社会的视角展现对这项任务的反思,增添了层次感但也一定程度削弱了情感内核的力量。应该能拿到不少奥斯卡技术奖项提名,音效摄影配乐剪辑都很好。

    1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好想石头姐来演高司令的妻子,结尾隔着玻璃也有一股暖意,期待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这个片子不是怪光陆离的科幻片,更不是眼花缭乱太空灾难片,是遵循历史事件本身,围绕家庭和个人展开的登月故事,人命第一,家庭第一,情感第一,登月倒像是小事,事无巨细的日常生活细节,踏出第一步的心理体验,看似他为美利坚,为全人类登月,说到底只是为家里人登月,只为这超越太空的远距离的牵挂。

    1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喜欢这部胜过鼓手和拉拉地。失去女儿的尼尔一直陷在一个悲怆的黑洞洞空间里,对家人朋友来说他就是个难以接近的遥远星球。女儿死前因化疗呕吐,他从训练机下来也吐得搜肠刮肚。他曾为女儿唱,“我看到月亮月亮看到我,透过老橡树枝叶,请让那照到我的光也照着我爱的人。”每次测试失败、思念难抑,他都仰头看月亮。痛苦能留在月亮上吗?等跨出那人类一大步,尼尔扔掉女儿遗物,能跨出从心之死地返回生地的一步么?人类已经征服月地之间的距离,但面对生和死、疏远心灵之间的距离,仍无计可施。喜欢的几段:1. 离家前夜,他被妻子逼迫坐下来跟两个儿子告别,但场面一点不温馨,反而僵硬尴尬,他回答儿子问题的口吻全是官方式的,跟之前记者招待会一样;2.最高潮的登月,所有声音隐去;3.隔离末期夫妻相见,没有狂喜,相对无言,手指落在玻璃上一个轻吻。

    20分钟前
    • 张天翼
    • 推荐

    航天电影本质都是灾难片,《地心引力》已经把这个逻辑演示得很清楚,所以《第一个人》说到底也就是《最后一个人》,有关这场劫后余生之旅,查泽雷在视听上呈现得已足够精彩。但我们都知道,影片没有办法去回避阿姆斯特朗他的内在情感和社会关系,但作为一个历史符号,一个意识形态焦点,一个无法担负起过度饱和的表征而不可避免的“俗套人”——他竟然也是个“人”。伦理关系表述对全片真正伤害是搅乱了灾难片节奏和力度——试想《地心引力》要是给观众不断插入地球上情感和营救会多么愚蠢。也许,这是本片题材一个天然内在矛盾,也是一部电影想获得受众所必须要做出的牺牲。

    25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不敢相信这出自《爱乐之城》《爆裂鼓手》的导演之手,80%的平庸戏,是靠配乐、摄影、剪辑和音效都挽救不回的…最后月球表面的空镜头加分,让人思索我们可能一直忽略的问题,像一面镜子看到自己。

    2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模拟登月的主观镜头晃得我口吐白沫!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跟惊艳的处女作相比感觉导演退步了,但一些小细节还是很抓人。看完印象最深刻的:一是大气的配乐,二是高司令逆天的眼睫毛刷...

    2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脱离了音乐歌舞片的沙泽勒有种找不着北的感觉。电影的主角还是跟他前面几作类似,为了梦想与追求的男人执意继续甚至一意孤行,不惜伤害家人与普通人的幸福。这或放在一个虚构的普通人身上可以说得通,但阿姆斯特朗是登月的宇航员,完全脱离社会大环境和政治讨论专注个人内心的讲法只会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扁平(他对女儿的爱也会显得更加突兀)。终究,他不是在做一个普通人会去做的事啊。在两个多小时后,这个伟大的登月第一人形象,观众很难有更多的认识,他还是一个陌生的、甚至难以理解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疯狂的手持镜头试图贴近主角的内心世界就显得非常晕了。登月段落还不错,音效总体也不错,就是配乐感觉像是拉拉兰弃曲重编…

    2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从爱乐到爱月,这是高司令的一小步,却是他演技提升的一大步。

    33分钟前
    • 加印
    • 推荐

    A / 依然是拒绝对观众给出单一答案的Damien Chazelle。假如说前两部展现的更偏向于理想现实二元间的摇摆与模糊,这次制度、社会与家庭更多层的撕裂则完全处于隐伏状态。而真正的突破在于,这种混沌的克制之下,影像与声音纯粹的心理摄取能力被如此肆意地释放了出来。一个被太空斑驳光影切割震颤的Neil居然完全抽离于这个好莱坞架构以一种仿佛超验的贯彻的姿态,惶然、阴郁而又不乏理想主义浪漫与悲情地直冲寰宇,“降临”并“重叠”于我如月球表面般空茫一片的脑海中。私人Chazelle最佳。/ 二刷:阿姆斯特朗的《死囚越狱》。月球,不过是人类最大的镜面而已。

    3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特别漂亮:大量手持近景超近景,胶片颗粒极其明显,色调复古,在舷窗外、在喷射器分离之间,在登月舱打开的一瞬间声音戛然而止以及太空华尔兹竟然有看2001的错觉。特别真实:胶片的确还原出六十年代的太空技术的简陋粗糙,从飞行器试飞到测试再到阿波罗11号,对发射时颠簸、失控时的离心力以及月球地表是浸入试的描绘。细节和手法能看出导演的野心:三五个镜头交代丧女初试搬迁,干净利落;测试飞行入舱苍蝇和安全带失灵的细节都真实又压抑;丧礼和陨石坑中闪现的女儿的身影饱含深情。

    38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力荐

    弦乐美好,制服性感,调色暖人,不出意外、采分点全有的优秀命题作文,优等生。是我NASA女孩的porn。要批判大国题材的建议别进电影院。

    43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很喜欢导演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反个人英雄主义,反类型处理都很有追求,比如说本来应该是全片最高的登月时刻,变成了IMAX版的宽画幅,导演却选择了消声处理,剩下了阿姆斯特朗一个人站在无声的月球上,把小女儿的手链留在了那里,这个父亲形象瞬间变得让人感动,理解了这个人物之前偏执的性格。没有戏剧性的高潮或者煽情,只有一个角色的内心流露。达米恩·查泽雷在拿了奥斯卡之后,竟然还没有放飞自我,可能只要还是拿好莱坞主流制片公司的钱,就很难彻底的飞起来吧,不过这种反类型的处理方式已经开始朝着独立范儿的文艺电影方向前进了。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除了音效【剪辑】以外,其它没有任何惊喜的地方,高司令让人捉急的演技对人物本来就浅薄的个人感情内核毫无助益和提升,NASA和家庭生活也完全脱节,人物都没啥精气神,过目即忘。除了公关奥斯卡,完全没有拍的必要。

    48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较差

    3.5 电影找到了巧妙的切入点来讲述这个人尽皆知的故事,却依然四平八稳,缺少惊喜。尤其是本该在登月时造成的追思女儿的情感高潮,由于电影前半段的铺垫太少,还被突兀的几幕闪回打散,导致并未喷涌而出造成巨大的杀伤力,着实可惜。然而,依然要感谢《第一人》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人类历史上这惊心动魄的时刻。因为如肯尼迪所说:“我们选择在这个时代登月,还要做其他事,并不因为它们简单,而是因为它们很难。”

    5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登月之后的一个小动作,给这片加分不少,也是感动瞬间。整部电影还是挺风格化的,手持加特写,以及复古的影像。尤其是,这仍没有聚焦事件,而是放在了人物上,也会让叙事更散。不过最后整个的登月过程,还是相当沉稳大气。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脱离了爵士乐的Chazelle依然不可小觑(又出现了whip pan!),两场太空任务成功让人绷紧神经,IMAX月球行走相当震撼。整体算是压抑版《太空先锋》,手持+胶片让年代感立现且提升代入感,Claire Foy戏份不多但场场出彩,不过其他配角仍然不够丰满,对女儿羁绊拍的也很生硬

    5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