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香港剧 诸葛亮国语

    诸葛亮国语

    评分:
    0.0很差

    分类:香港剧香港0

    主演:郑少秋,米雪,何家劲,唐品昌 

    导演:刘家豪 

    猜你喜欢

    • 第30集完结

      家族荣耀之继承者 粤语

    • 第30集完结

      家族荣耀之继承者 普通话

    • 完结

      乾隆大帝粤语

    • 完结

      美味情缘国语

    • 已完结

      大内群英续集粤语

    • 全30集

      僵尸道长国语版

    • 完结

      逆天奇案粤语

    • 已完结

      逆天奇案2国语

     剧照

    诸葛亮国语 剧照 NO.1诸葛亮国语 剧照 NO.2诸葛亮国语 剧照 NO.3诸葛亮国语 剧照 NO.4诸葛亮国语 剧照 NO.5诸葛亮国语 剧照 NO.6诸葛亮国语 剧照 NO.16诸葛亮国语 剧照 NO.17诸葛亮国语 剧照 NO.18诸葛亮国语 剧照 NO.19诸葛亮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片主要讲述一代名相诸葛亮的传奇故事。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葛亮(郑少秋饰)生逢乱世,才华横溢,人称“卧龙先生”。他与世无争,躬耕于南阳,过起了隐居生活。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亮被其诚意所打动,遂成为刘备的左右手。其间亮更与小乔(米雪饰)等产生了许多感情纠葛。后亮协助刘备建立了蜀国,与魏、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亮本欲激流勇退,无奈难舍君臣之情。之后,刘备白帝城托孤于亮,亮发誓要用毕生之力协助幼主刘禅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五出祁山,大破魏军,无奈刘禅昏庸,前功尽弃。亮悲恸不已,加之长期劳累,染上重病,最后在五丈原的瑟瑟秋风中郁郁而终…… 妙诸葛俏小乔演绎生死别恋,再现一代名相诸葛亮传奇一生。

     长篇影评

     1 ) 吹捧也要讲究基本法

    写在前面:
    因为服化道和剧情逻辑实在不想再看一遍,基本只捡当年看剧的吐槽记录和印象深刻的点复制黏贴一下

    首先,当时剧组(包括诸葛亮剧组)的认真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其次,并不是剧老就一定什么都好,也不是认真就一定都对,毕竟几十年前的考古发现和成果体系、甚至断代和地域意识都远不如现在——具体到本剧,都不用提主要参考是西汉及以前,单一点:东吴主要墓葬都是这剧之后才发现的,所以本剧涉及东吴部分的服化道整体不太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硬要吹捧就过于尴尬了;

    再次,剧情也一样,有些可以说见仁见智,有些就——甚至看起来还挺让人感动的剧情,放在那个历史背景、剧情环境之下,行不通就是行不通,因为老剧滤镜就强行尬吹也很没道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说本剧某点某点不太行,不意味着就认为央三这部分很好,当然对个人而言,在明人演绎的基础上掺一点现代诠释,比起民间故事式的堆砌(eg.诸葛亮、张山版关公、山东版水浒),逻辑上确实要更容易接受一点。

    ————————————————————————————————————————

    粘一点当年的吐槽

    一、剧情部分:

    1、三顾茅庐

    ◆ 把诸葛瑾游说孔明投吴放在出山前了(这里子瑜分析了一通天下局势)……真是太低估世家四处下注的打算了……

    ◆ “当今天下,孙曹刘三方的势力,你要仔细权衡呐!” 呃……刘表还活着呢……当然他和刘璋也都姓刘就是了

    ◆ 接着备爷三顾:“先生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乃万古之人杰也!”——按前面的剧情逻辑,其实是他哥刚教的……

    2、赤壁之战前,东吴讨论是战是降

    ◆ “孤已派鲁大人去江夏探听曹兵虚实。是战,是和,待鲁大人回来,再做决断!”——这次除了程普让甘宁单枪匹马去给周郎送信,愣是没一个想起这人……嘟嘟地位堪忧啊

    (当然,为什么程普提前看周瑜顺眼了、为什么甘宁要听程普指挥,无论用志还是演义,都属于不解之谜)

    3、舌战群儒

    ◆ 把舌战群儒改成见吴主前一日的私下行酒清议(接风酒会),我觉得这布星——无论是见客顺序还是形式看起来都不太正常

    ◆ 以及,这段个人最不满意的,是李诸葛的气质比起东吴诸位来差得过远了——不是说不可以突出初出茅庐的青涩、拘谨、甚至还有点土气,但气质啊!气质至少要出众一点啊!不提过分的要求,至少和这剧里诸葛子瑜达到同一水准总可以吧╮(╯A╰)╭

    4、智激周瑜

    ◆ “其兄孙策临终前曾说: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仲谋不如我;举贤任能,力保江东,我不如仲谋哇。”——好好一句话,为什么非要把“【使各尽力/各尽其心】以保江东”的重点删掉呢?

    更神的是,然后孔明就这句话得出了“吴侯非一般人,好言相劝恐怕……”——好想采访一下,他到底是怎么从这句话里推出吴主“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脾气,进而决定采取恐吓方针的?

    ◆ 智激周瑜这段把东吴众互相试探全部删去,弄得好像确实孔明那番话真能左右人心似的……可能……就,真的符合某些人的认知吧╮( ̄ ▽ ̄)╭

    ◆ 东吴确认抗曹之后,诸葛亮对周瑜伸手:“拿来。” 瑜:“先生要何物?” 亮:“调兵的印令啊。”(理所当然脸) ——就算是想说二谋子尚存疑虑,让对方去劝,也好歹说点儿人话啊

    (靠阴间连珠炮来表现人物的“足智多谋”,我觉得这布星)

    补两句个人看法:

    事实上,李诸葛出使东吴这段大部分时候语言设置都让人非常费解(当然这不是演员的锅):面对需要重点说服的对方主公、重臣,该好好说话的时候非要阴阳几句(打工人灵魂上线都恨不能直接跟你对家签合同的那种阴间连珠炮)。而舌战群儒是做什么的?是立意立气,用八十年代的话说,是公开打击投降派的气焰,这种理当强势甚至可以咄咄逼人一点的场合,本剧反而处理得“庄重得体”到有怯懦之嫌,况且本剧还改成了私下清议——文人之间打嘴炮争风头,过软也是缺点——特别是和面对吴侯、嘟嘟两下一对比,就让人觉得这位孔明是不是哪里拎不太清楚。

    但这不是说我就觉得央三这段就好,至少舌战群儒对东吴众的刻画就非常不行,除了固定演员的张昭、还有一位严畯,剩下的东吴文臣一个个獐头鼠目,实在是惨不忍睹;而且唐诸葛这段经常笑得特别莫名其妙还特别张狂,个别地方甚至让人觉得不太正常(当然可以理解成就是过于不正常才没让吴侯当场拿下砍了)——但人家好歹大部分时间只欺负老实人鲁肃,面对真正需要团结的对象还是有分寸的,看起来就没那么(重读)拧巴。

    ·5、群英会&苦肉计

    ◆ 嗯?这是把群英会和苦肉计结合起来了?没唱歌舞剑先打黄老将军一顿板子下酒是怎么回事? 黄盖:周公瑾,你敢!——居然不骂“周瑜小儿”,演技不够啊

    ◆ 以及,我觉得这只鲁兔是真的想让诸葛亮死……(但是忘记当时具体是啥剧情导致我有这种错觉了)

    ◆ 把问计凤雏、并请其赴曹营献连环计全改作诸葛的自发行为,又把阚泽的戏份也全分给庞统,四舍五入都是孔明的功劳,这编剧也可以的

    6、借东风

    ◆ “那天大风刮断左军大旗,都督当场倒地,一病不起啊!”——听起来好像被谁诅咒了一样,你们不请个巫师来跳一下吗?

    ◆ “老天不公——呐!既生瑜,何生亮——呐!”(空三拍)“擂鼓——(破音)” ——他们把这句挪到赤壁火攻出发前了,总觉得这位嘟嘟又要当场喷血倒地了……

    7、卧龙吊孝

    ◆ 卧龙吊孝这段算是彻底改编了,直接把公愤处理成苦主私仇,靠深明大义嘴炮打动小乔来化解

    讲道理,就算东吴文臣真揣这坏水,武将们也不能答应让小豆丁周循直接砍孔明啊……orz(虽然意料之中被赵四削回去了吧,但赵四你带兵刃进灵棚真的不是故意挑衅吗?当然央三也带了,大家应该都是参考的演义那句“因见赵云带剑相随”)

    ◆ 诸葛瑾:“这是吴侯赐给你的(掏出一个比传国玉玺还大的黄布包裹——说好的“吴无刻玉工,以金为玺”呢?这要是方铜印,能单手几个手指稳稳托起,子瑜兄您臂力可以啊)——昨天吴侯召见了我,让我劝你留在东吴,任都督之职。” ——就,鲁子敬看起来再忠厚长者,你们也不带这么欺负人家啊!!(╯‵□′)╯︵┻━┻

    ◆ 赵云:“军师,东吴军士包围了馆邑。” 诸葛亮:“哦,那是吴侯担心我跑了。” 赵云:“吴侯传令,明日军师去灵堂吊孝,今晚却派重兵围住馆邑,末将看来,明日灵堂不是善良之地啊!” 诸葛亮:“明日吊孝,是凶是吉难以测定。我写好了一封信,明日若有不幸,望将军冲出柴桑,赶回荆州,把信交给主公。” “军师,既知有险又何必前往呢?” “当年长坂坡,子龙将军七次冲入曹阵又是为何呢?” “为了不负主公之托,寻找甘糜二位夫人和阿斗公子。” “那,为了主公大业,亮焉能知险而退呢?” ——呃……卧龙先生,您能自信一点儿么……

    (当然,一定有人觉得这段很棒,削弱了孔明的“多智近妖”,突出了其作为“人”的一面)

    ◆ “呜呼公瑾,盖世英才,不幸夭亡。苍天无情,夺我兄长(诸葛瑾想骂街)。灵前哀悼,泪久亦伤。君若有灵,享我薄浆——”(洒酒致地) 本来想表扬一下,念一半儿还记得停下来祭个酒,结果——突然“公瑾兄!!!”一声惨呼,后面就变大白话了

    P.S.:演义祭文开头是“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酌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这里表扬一下央三,奠酒用的确实是觞,还是个漆觞(但是马王堆orz,以及略怀疑这里想表达是孔明自己带来的,毕竟楚风,前面吴侯奠酒用的就是青瓷觞),直接应对演义的“酌酒一觞”,并且在“享我烝尝”的时候才倾的酒(然而你倒席子上是个什么想法??)

    但是本剧这里细节就略坑,孔明来吊孝没带祭礼也就罢了,连祭酒都是抠周家的(还说人家摆的是“薄浆”)就有点过分了……只见他,祭文念到一半,特别自然地,把灵前摆着的酒桶(对,那大概是个古董青铜觚或者尊什么的,当然也有一定概率是个青铜杯,但是西周流行器型)端起来浇了,浇的位置大体也是铺的席或者地毯(当然如果那是大理石花纹砖……就更不靠谱了……_(:з」∠)_)

    ◆ 周瑜牌位“故兵马大都督周公公瑾之X”(最后一个字埋在供品底下,看不见),央三写的是“大都督周(公)瑜之灵位”,半斤八两吧……

    ◆ 至于绕过供桌牌位,直接抠棺材,严重怀疑央三是参考了那个孔明堵气眼的民间故事……本剧基本是中规中矩,直接用的演义“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泉涌,哀恸不已”。

    8、讨荆州

    ◆ 这剧把诸葛瑾上门讨荆州也提前了,放在刘备被困涪城、张赵诸葛准备入川的前夕了。 整个剧情非常迷,前一集先说曹操增兵直指荆州,所以必须要有持重之人镇守提防,所以诸葛亮需要仔细思考留守人选,没立刻发兵救刘备——这种时候让东吴来讨荆州,是显示二谋子有多傻吗? 诸葛瑾前脚说孙权扣了自己家小,后脚兄弟见面就带着诸葛乔过继给弟弟,前后矛盾当然瞒不过军师——所以这是为了以东吴(包括诸葛瑾)之蠢反衬孔明的聪明? 前面剧情让阿斗住在张飞府上,夏侯氏多加看顾,张飞也超疼这孩子,接着就为了坐实刘备被围一语,楞让张飞把孩子掐哭了给东吴使者看……

    ◆ “曹操若犯荆州——”“以兵挡之”“江东孙权若来——”“挥师歼之”“两军齐来,将军又当如何?”“分兵据敌,以死相守”“将军如此,荆州难保啊!” ——喵喵喵?能想到东吴单独来打,感觉军师的情报和判断能力被黑……

    9、下益州

    ◆ 诸葛亮认为让二爷留守荆州并非良策,但主公所愿,不得不为之。

    ◆ 攻城不下,三爷酒瘾犯了,非常忍耐地搞了碗酒闻闻味儿,被监军(?)简雍看到,直接报军师,这头诸葛亮接报,也不查证,立马大骂三爷……最后还要靠蒋公琰开解

    ——还没下川内斗就这么厉害的吗?

    原作三爷好酒及酒后鞭打士卒,一是性格使然,二有推动剧情的作用,比如醉打督邮导致哥仨出走平原县,比如失徐州,比如他的死。这剧的话……前两次推动剧情的时候,卧龙还未出山,我能理解这是想为后面三爷之死做铺垫,但是铺垫太长太突兀,甚至第一时间让人感受到的,不是三爷的性格和由此导致的悲剧,不是孔明的竭精殚虑、勤于王事,更不要说从容潇洒、游刃有余的民间刻板印象,反而是社畜在重压下,为一丁点儿小事儿突然暴怒到歇斯底里的模样——恕我直言,这抗压能力都赶不上连优秀一点的项目经理,孔明塑造成这德性,已经不是不是从神到人,而是变成一介庸人了,恕我绝难接受。

    10、六出祁山

    ◆ 起码说了俩“你大哥马良/季常”……这是不会数排行吗……

    ◆ 马谡街亭兵败逃亡,啥都扔了,唯独给诸葛瞻雕的小玩具(居然还是个个头不算小的马踏飞燕——不讨论这种类似给同事家孩子送纸扎的行为性质,但就这个怀里揣着能抵怀孕五个月的大小……)一直揣在怀里,虽然我知道这是煽情需要,但还是觉得很不正常——一旦代入工作状态,直接觉得这只马谡企图靠打感情牌逃避被追究责任,端的是用心险恶……

    ◆ 一只非常活泼的司马懿……

    ◆ 这只丞相火烧上方谷被大雨浇灭都神色如常,结果被二谋子合肥战败退回江东拒绝再次出兵气到吐血……两个场景单看都还好,但是挨得太近了,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北伐对你到底是重要还是不重要的困惑。

    ◆ 增加的黄夫人和小诸葛瞻军营探视剧情真的非常温情,效果也是非常棒,但还是想吐槽一句,这真的是纯现代逻辑……

    二、服化道部分:

    1、出山前与众友聚会给了特写的鸡首壶

    真的,我能理解他们找近似时间段器物的想法——剧组甚至应该考虑过躬耕隐居的问题,把更常见的青瓷换成了红白黑三色花纹试图模仿陶器(我自带超厚滤镜屏蔽那个过于光亮的釉面),但还是要说:第一,鸡首壶没有这种三色陶,偶有陶制也是青釉陶;第二,鸡首壶这个器型哪怕是原始形态的产生都要到吴中晚期,襄樊出土文物最早的要到东晋;第三,鸡首壶有无流口非常随意,且生活区及窑址出土数量远低于墓葬,更多当是做为明器而非实用器。

    2、舌战群儒每人面前放的有青铜豆(还在里面放了橘子)、青铜簠(也有一定几率是青铜盘,但是,拿来放肉片……_(:з」∠)_)、青铜壶、青铜觯……形制特别复古,摆起来……就更有古风了……_(:з」∠)_

    包括前面提到的卧龙吊孝,奠酒用的也是个古董青铜觚/尊/杯……

    (P.S.:这里的“古风”“古董”不是在夸,即便不考虑汉末青铜器的使用范畴,拿春秋初及以前的中原器型摆到汉末吴地,简直了……这一定是在讽刺吴大帝盗墓对吧╮( ̄ ▽ ̄)╭)

    3、还是卧龙吊孝,本剧让吊孝的东吴众袒了(鼓掌),但是右袒……好奇是按凶礼做的变化?还是考虑到两汉以右为尊做出的调整?还是什么其他原因?

    4、诸葛亮在荆州的府邸门口……戳着俩吐舌头的石辟邪(甚至不是一个天禄一个辟邪)……看起来就……非常有兵马俑主题民宿的风范

    5、士兵造型直接参考的杨家湾,西汉早期和东汉末年差别有多大就不提了。

    6、有名有姓的人员——尤其是武将——造型,整体还是偏戏曲风。

    ——————————————————————

    暂时翻出来这么多,有些记不确切了,想起来再补。

    总之,不是不能夸,而是夸也要合理,不能因为它老、它态度认真,就一定什么都是对的、都是好的、不可超越的——这句主要说给服化道吹,但也不是只说给服化道吹。

     2 ) 探知诸葛亮生平

    详见:《诸葛亮成长之谜》

    再尊重历史的电视剧终究只是以娱乐为导向,剧中对故事细节的描述太少!大多是草草而过,直奔主题!推荐先读韩春鸣的《诸葛亮成长之谜》,全书韩春鸣先生先生对诸葛亮的生平推理探究的非常到位,故事叙述的也很全面,对孔明生平演绎的也很让人信服! 说说剧中的精华部分:李法曾的卓越演技,试探刘备诚心,刘备下跪,诸葛瞬间两眼泛起泪花,可谓演技入骨,三集舌战群儒,专接人短,也是其中精华部分,故事过程表现的很详细! 孔明东吴之手策划赤壁,两位重权在手且有抗曹还决心举棋不定!气人高手:激将孙权,周瑜利用的就是这两位的自尊心! 舌战群儒专接人短!

     3 ) 略评老版的诸葛亮

    关于这部央视《三国演义》之前的老电视剧,本着搜罗经典三国戏的想法看完了。感觉嘛,老电视剧没有我想象中的好,并不认为李法曾的诸葛亮是更经典的一版。当然我这么说有先入为主的嫌疑,现在大家基本都是先接触的央视版,我也是。不过其实我主要关注的还不是表演,而是编剧方面。

    道具上我感觉汉代古朴的风味,这是老剧比现在很多剧强的地方。但是我对汉代物质文化史不熟悉。上面有Vannie友邻写的影评,认真分析了一下道具。感兴趣的可以去看那篇,肯定比我很想到的要专业。

    主题曲我也喜欢,很古朴大气。谨将歌词粘贴于下: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这首歌的词是罗本二顾茅庐的时候诸葛均唱的,毛本在批改的时候作了一些修改,删去了第二段。


    下面就要详细地说一说分集剧情了。可以说编剧肯定详细看了一些三国资料,比如考证出的街亭之战的蜀军将领黄袭、李盛等。本剧是有文学顾问的。八十年代还没有网上的三国圈,一些现在看来知名度比较高的三国故事在那时肯定还比较冷门。当然做出这样的剧本到底要费多少功夫,余生也晚,不得而知。

    可能也是随着三国的不断普及,我们都对三国有了自己更深的理解,一些改编不容易被接受。想当时看《赤壁》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改编很好看。如果把看这部作品的时间和当时交换一下,可能评价又截然相反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说回这部剧的剧情。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详略不当。可能编剧受到了时长的限制等等,这导致一些地方编剧按自己想法天马行空发挥的比较多(尽管开头说了“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改变”),另一些地方则完全没拍出来。

    按照顺序把我能想到的地方说一说:

    一顾茅庐按《演义》是刘备通了个姓名,小童说“先生今日出门了”就把门关上了。这部剧里改编是诸葛亮其实在家。这就显得诸葛亮的谱摆得太大了;

    造型上诸葛亮直到卧龙吊孝才是蓄须的。可能导演编剧有自己的想法,突出诸葛亮年轻的一面,可这完全颠覆了戏曲里的造型,让人不太好接受;另外美周郎应该选个更俊美一些的演员;

    颂赋激瑜的时候张昭他们也在场。这样感觉瑜亮互相试探的效果大打折扣,当着真投降派呢。而且当着太多人的面跟大都督说“曹操要绿你”显得也不好……

    群英会和苦肉计两场戏合二为一,黄盖直接在蒋干来的宴会上触怒了周瑜被责打了四十大板。当着客人打自己的大将不符合待客之道吧。而且虽然这样能让对方相信(为时长删去了蔡中、蔡和的戏份儿),但是监酒令对蒋干的威慑就大打折扣。后面献诈降书的直接改成了庞统,为了省去太多的出场人物,是一处不错的改编;

    接下来没有三气周瑜,卧龙吊孝连拍了两集,这便是不合爻性处。“三气”省则可以省,但吊孝其实本没有那么长的戏。开始极尽渲染东吴怎么要杀诸葛亮、攻刘备,结果还没赶上等等……这些其实都可以不要,毕竟这出戏卖的是最后吊孝那点儿,前面渲染得太过了。编剧把诸葛瑾游说诸葛亮的戏移到这儿了,移的不好;

    真吊孝的时候念的是白话文,这是一大缺点。前面渲染了那么多怎么恨诸葛亮,被这一篇祭文化解,这本来就是个和现代人生活经验很远的事儿,需要一点审美上的距离制造出崇高感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里还有后面七星灯续命,都是编剧自己杜撰的白话词儿;央视版用得都是《演义》文言原文,听着就舒服多了,现杜撰的还是差一截儿;

    鹦鹉用周瑜遗书里的话“刘备寄寓,有如养虎”“曹操在北,疆埸未定”是巧妙处,改编得不错。最后诸葛亮跟孙权确认条约内容,取了西川便换荆州,这便是一大不合理处。按照现代人理解,有了条约就要遵守,而刘备方根本无意遵守这样的条约,只能虚与委蛇。毛宗岗批注是用正统论来解释:天下的城池都应该姓刘,我们刘备是正统,占据荆州怎么了?这个现在看来就强词夺理了。这里只应虚写。编剧这么处理,是在坐实了刘备集团背约;

    接下来的标题“知人善任”,恐怕不看没人知道演的什么吧……这一段是刘备入川决定留守荆州人选的事情。原著这里很简单:

    云长曰:“军师去,谁人保守荆州?荆州乃重地,干系非轻。”孔明曰:“主公书中虽不明写其人,吾已知其意了。”乃将玄德书与众官看曰:“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其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

    结果编剧把这里拍了两集(连着义释严颜),也不知道编剧怎么想的。这两集槽点满满:

    一开始刘备来书告急,诸葛亮关门不见客,也不调兵,直到刘备第二次发书告急才发兵入川。感觉像是诸葛亮心态崩了在家emo;

    所谓“知人善任”,其实整集就是担心张飞饮酒误事。最后解决办法是:立个戒酒令……想出这个办法很难吗?诸葛亮就这?中间还有一段诸葛亮问赵云怎么看张飞爱饮酒,感觉像领导问某某你怎么看同事的毛病,这让人怎么回答,向领导告密吗?

    编剧把孙权诈拘诸葛瑾家小来索荆州的事移到这里来了,移得不好。明明前一集孙权还跟诸葛亮推心置腹似的,保证把荆州借给刘备,结果这里趁刘备滞留川中的时候索荆州,感觉东吴净添乱。编剧还安排诸葛瑾把诸葛乔带来,除了告诉观众“我知道诸葛亮从东吴过继了养子诸葛乔”外毫无用处。而且计谋中明明说了孙权拘禁了诸葛瑾家小,还能让他把诸葛乔带来,果然被诸葛亮戳破了。然而原著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计谋(毕竟是个馊主意),还是没有戳穿,毕竟要顾及兄弟情分。剧里诸葛亮直接戳穿了,诸葛瑾生气,无助于塑造人物;

    最后安排关羽守荆州的时候,关羽还说“不!我要带兵入川,救大哥。”到了这时候关羽还不服孔明。这时候应该是荆州更重要吧……荆州没了西川再打不下来,家都没了;

    张飞一开始攻严颜不下,于是假装醉酒,被简雍向诸葛亮告密;诸葛亮大怒,蒋琬提醒诸葛亮这可能是张飞用的计;于是诸葛亮给张飞送去的酒坛里藏了字条提醒他。这一段设计我觉得编剧莫名其妙,好像要突出义释严颜的计策是诸葛亮指导张飞用的。但是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用呢?塑造了人物,还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虽然毛批也提到了张飞用谋是受诸葛亮熏陶的结果,但“熏陶”不好拍咱们可以不拍,何必在这上面较劲呢?而且这一集以后直接跳到失街亭,张飞就没了,看不出这里有什么作用;

    中间还有一段,蒋琬问关羽太骄傲了,为什么要用关羽守荆州?诸葛亮叹气说我也不想啊,这是主公的决定。蒋琬又说要是取川以后派一员大将换回来就好了。我知道编剧这里可能是想体现诸葛亮预料到了荆州可能会失,但历史上后来就是诸葛亮什么都没做/不能做,这样并不能体现诸葛亮的远见,适得其反。而且问题是当时关羽权最重,守荆州除了他也没别人了;况且以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如果他不同意刘备的部署,难道不能提自己的意见么?

    这一集之后直接跳到了失街亭,这又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编剧可能想取汉中的主角是黄忠,伐东吴的主角是刘备,都不是诸葛亮。但像七擒孟获这么经典的桥段可以拍啊,哪怕拍个代表性的两三擒呢?

    马谡前后都强调了一遍给诸葛亮儿子的小玩具。我知道这是编剧想渲染两个人之间的情谊,但这样的桥段现在看来太廉价了,目的性太强;

    空城计那里拍得不错:先是把两种次等方案通过两个长史的争论说出来,然后诸葛亮看到墙上的“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想到空城计,最后司马懿方的反映静音掉,全在琴声中看来,是不错的调度;

    从失空斩这里直接到秋风五丈原,完全没有祁山斗智的场景。这就导致司马懿这个角色很单薄,除了两次捶胸顿足“我居然放走了诸葛亮”(个人觉得这里的动作设计得实在不够美观)看不出来智谋上仅次于诸葛亮的方面,也没有士族的一面。送来女装那里动作幅度太大,明显在蜀使面前破防了,再往回圆也没有用。问蜀使丞相的饮食起居那里太刻意了,蜀使说完自己都该觉得泄露国家重大机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们观众手上有剧本);

    临终前让黄月英和诸葛瞻来到大帐,这一段毁誉参半吧。诸葛瞻那段明显是想让诸葛亮解释一遍《诫子书》;黄月英听琴那里诸葛亮说想念隆中,我还比较喜欢这个改编,就是游戏里蜀汉统一的结局我都是倾向于丞相回隆中归隐。但是比较奇怪的一点是司马懿一方居然探知了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进了蜀军军营,还不知道诸葛亮是否有病了:如果谍报能力连谁来了军营都能看到,会不知道敌方主帅病重了吗?


    以上是分集剧情部分。总的表演上来讲,这个诸葛亮有点太端着了。唐国强曾说扮演青年诸葛亮要表演出他潇洒飘逸、自信而有王霸之气的那一面,他说对了。这一版就显得太拘束了。

    当然,在剧本能吐出这么多槽的情况下能让我一直看下去,这也是演员的功力了。剧情紧凑的前面几集还是比较有代入感的。

     4 ) 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评

    写于08年。今天翻了翻自己网上档案里的旧文,居然翻到这一篇。放上来留个念。

    😂

    ***

    开篇云:

    《待时歌》

    之一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之二

    鹏奋起于北溟兮,击水千里

    展经纶于天下兮,开创镃基

    救生灵于涂炭兮,到处平夷

    立功名于金石兮,拂袖而归

    ==================================================

    幼时的记忆是源于央视版的《三国演义》而丰富的,只是那时候还不太懂什么叫做壮志未酬,什么叫遗恨千古,却依然在半懂不懂中,为了孔明的起落而心潮起伏,也为其最后的悲剧而忍不住哭过。其实当初并没有觉得唐的扮相很好,觉得和书里那个面如冠玉,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男子还有很多的差距,但人物角色的本身丰富了演员的空间,以至于在后来的很多年里,常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先喜欢上演员,还是所演的人物,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后来听说过这版的《诸葛亮》。听说而已,没有亲见。它的诞生年代还在我出生之前。去年有一次在网上看到截图,觉得这位中年版孔明长得很端正,笑起来很文雅,比起唐版中年孔明的悲情到苦命,似乎更有一番韵味。———— 难怪那时候有那么多人要质疑唐版的孔明了。也许因为这个形象的丞相大人,已经在当时到达某种的巅峰。这次回来带了一堆很老的片子,有中有外,断断续续抽空在看,有些片子是看不下去了,一部电影甚至要分三天,虽然可以揣摩当初的“重要性”,但终究是看不下去了。

    翻开这部老片子,先不看别的,倒过来先看了最后一集。可是还没看完,居然久违的感动袭来,终于还是忍不住落泪。

    唐版的孔明之死,记得是催情的大戏,极尽悲壮与凄凉。这版却在朴素中见真情。自诩为执着的人,却不得不说,这一集,还是觉得李版要超越唐版的。

    也许因为这样的一个孔明,才是一个历史上可以感觉得到的人。《演义》里的孔明是一种神话样的传奇。前半部的唐版演得确实风流,多智状妖,而后半部的唐版则又苦情太重,心酸悲怆,在以后的重看里,经常觉得有点莫名的脱节。而这一部人物传记式的小制作,却从头到尾的流畅的把一个人物完整的展现出来。它不是《演义》,要变作神话,也不是简单的正史,要刻意为之,却是一部很生活化的,散发着人性光辉的孔明传奇。

    二十年后,依然可以对其中的很多地方有所喜爱,譬如主题曲(片尾曲),慨当以慷的情思,在古琴里铿锵顿挫,或者编剧在某些细节处的心思,在后来仍然被多次的借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角的出色演绎。纵观全剧,特别有几点,值得一记。

    1。声音

    其实,我是喜欢话剧的。喜欢本土的优秀话剧,而并不十分赞同拾人牙慧。因为话剧是语言的艺术,需要自己本土语言的滋润。任何的翻译,都是二手的。

    而那个时代的演员,基本都是话剧出身的。这位主演李法曾,便是一位话剧演员。

    撇去别的不说,一举一动,都有大家风范,绝不浮躁。

    而念的台词,则清晰有致,他的声音本身也很好听了,带点磁性的那种,又因为长期的专业训练,可谓是收放自如,听得很舒服,并无造作之嫌。他的那篇文白的吊孝公瑾的长文,听起来简直可以当作广播剧的范本。不愿做比较的,可是确实比老唐的肝肠寸断的方式,更能让人回味。

    2。从容

    京剧《空城计》唱,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看完了李版的诠释,终于明白为什么始终觉得唐版少了点什么,不是别的,就是这“从容淡定”的感觉。

    无论是过江求孙刘联合,还是急赴柴桑吊销,或者后来失街亭摆空城,乃至最后的鞠躬尽瘁,人生的所有起伏,不是说,该云淡风轻,雁过无痕般不著痕迹,在大志者的心中,应该是要拿得起,放得下的。那么,孔明就应该是从容优雅的。

    而这一种温文尔雅,从容淡定的情怀,却是李版孔明的独到之处。

    一直欣赏这种温润如玉般的气质。这种气质需要岁月的磨合。气质可以超越一个人本来的长相而成为印象的主宰。

    微笑如不寒春风,眼神似流光清泉。这样的人,可以让人信任,也可以让人折服。

    有人说,他不如唐版的“帅”,承认,这版的孔明不是风流潇洒的模样,恰在淡雅从容的风度。但看故宫那幅孔明绣像,却觉得孔明本该首先是从容的。

    一如他的诫子书:( 尽管极可能是伪造的罢,但并不影响其表现其一生写照的精髓)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个人喜好问题罢,但却更喜欢他的丞相扮相。

    一则,服装体形上比较忠于那幅绣像的。孔明既然要八尺,自然该比较魁梧的。二则,他微笑起来确实很文雅、温暖。

    3。人性

    最津津乐道的,一直是最后的结尾部分。着重体现了一个被历史无限垂青的人物的人性光辉。

    剧中安排了逝世前,孔明和家人的一聚。

    最喜那为夫人抚琴的一段,孔明回忆往事,说出了“再也回不去”的心声,眼泪无声落下。

    夫人强忍心酸,为他试泪。

    末了自己忍不住落泪。

    无语问苍天,孔明在心里最后的一句话,则是,我不能死。

    ————不能死。

    最后一次巡营,老兵握着他的手哽咽。他也要忍住眼泪,可依然泪光闪闪。忍不住蹙眉闭上了眼睛。

    脑海里是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然后他走的却是平静的,因为已经明白了什么叫做人力不可为。

    帘子落下,隔断了阴阳。

    没有催情的音乐,没有悲凉的背景。可是依然能感受到某种的悲伤荡漾。

    因为这不是神的悲剧,而是人的悲剧。

    4。题外

    岁月果然是无情的。二十年过去了。自己过去以为不能颠覆的电视形象,其实原来也可以被颠覆,而且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却恰被还要古老的东西推翻了。

    而孔明是幸运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历史人物得到过他一样的殊荣。孔夫子固然是做到了很高的名号,但在民间,却其实是隔阂寥落的,而唯有孔明,可以万古流芳,哪怕如今再有人要颠覆,这个名字已经太根深蒂固,轻易不会失去其价值。

    就演员而言,可惜,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这部片子。如同过去的我一样,说到孔明,第一印象总是唐的样子。而自从唐现在拍得片子愈发泛滥成灾,而且模式化倾向愈发严重后,恐怕也是这版孔明如今在我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又一层原因吧。总之,是今生难忘了。

    再想自己之所以那么爱87的《红楼》,正在于那绝大部分的女孩子们,几乎只演过一个角色。对于演员而言,是未必幸运,但对角色而言,却是成全。

    不想对如今新翻拍的东西多做评论。娱乐时代,不值得多浪费笔墨。情愿在过去的一鳞半爪里看取灵光一闪。那个时代因为相对单纯所以还能打动我。

     5 ) 真·大男主剧

    14集讲完诸葛亮的一生,说实话有点赶,剧情安排详略失当,白帝托孤等一些重场戏被跳过,花在了细枝末节上,比如确定入蜀人选确定了一集。还有这剧最不该背景板的刘备背景板了,选角又带点邪气。但是这版描绘和亮关系好的人的感情比较动人,包括和兄长、妻子、儿子、马谡、后主,都很动人。编剧应该看过史书,埋了一些小细节在里面。李版亮年轻时缺少青年气和灵动,总体前后对比度不大,但晚年很威严很有气场又很慈祥。

    最后就是整个戏剧感太浓了,不够贴近生活,这也是80年代古装剧通病吧。

     6 ) 也是一版经典的武侯形象

    出生在九十年代以后,习惯了看央视版《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也许很少会知道在1985年上映过一部经典电视剧《诸葛亮》,由李法曾老师饰演诸葛武侯,这一经典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央视拍摄《三国演义》时曾考虑由李法曾老师出演,但由于年龄的缘故,因此只好由其他演员出演。

    有人评价说,这版的诸葛武侯也十分经典,显示出武侯的沉稳淡定雍容,展现了一代名相的气度,少了《三国演义》中神乎其神的志得意满,更接近于历史上鞠躬尽瘁的武侯形象,和唐国强版本的武侯各有千秋。

    从那个年代来看,这确实是一部精良的影视作品,值得欣赏和致敬。不过因为已经看了几十遍电视剧《三国演义》,由“珠玉在后”,难免看出一些参差了。

    这一版电视剧拍摄于1985年,从时代发展、电视剧发展的规律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来看,想要拍出九十年代的鸿篇巨制,确实很艰难。当年《西游记》《红楼梦》的拍摄,也是时常捉襟见肘,何况是要拍摄千军万马的三国题材呢?所以稀疏的战争场面,还有那些一看就知道很假的战船模型(央视三国也用到了模型,但起码看起来没有那么假),确乎不容易。战争场面这些我们就不能苛求了。

    本剧在服道化方面,尤其是服装还原历史方面做得确实不错,最突出的还是文武官员的衣冠,当然不能说都是百分之百的还原,比如后主刘禅和马谡的立领服饰,司马懿的头盔,不知道是否符合历史?

    读音方面,也有不少错误,比如司马懿的懿读成第二声,刘禅的禅是禅让的禅,不是参禅的禅……诸如此类。

    从选角来说,有人说出了武侯之外,其他许多选角总是让人觉得失望,比如最需要英雄气的刘关张,都没有凸显出来;俊美而英气勃发的周瑜,总令人感觉其貌不扬;至于曹操,则显得有些像董卓……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央视三国的选角是在是太绝了,演员的形象跟原著非常贴近(不能说先入为主,不然且对照一下这几个主要人物看看)。

    王扶林导演拍影视作品的重要原则是要选对演员,这样就成功了一半。本剧的许多配角缺少精选和打磨,以至于整体质量就比不上央视三国了。

    说说故事情节方面,本剧较好地展示了诸葛武侯的一生,但是迫于当时经费的问题,许多重要的故事没有拍出来,比如和周瑜的隔江斗智、南征孟获,北伐中原中精彩的收姜维之类,至于北伐战争,限于篇幅,当然只能选取最重要的戏份。

    不过情节选取上有一些详略不当的部分,比如入川选将,用了一集多的篇幅在讲武侯如何思考入川的人选,中间又发生了多少矛盾,还给了义释严颜很多戏份,主要是为了凸显武侯知人善任,在取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但接下来第11集一开头就概括了武侯拥立昭烈皇帝称帝,白帝托孤的故事,这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凸显了武侯在季汉建立的重要地位,至于白帝托孤,被誉为君臣推心置腹,天下大公,古今盛轨的大事,昭烈皇帝心神无二,把整个季汉和后主交给武侯,希望他放下疑虑,放开手大干一场,武侯发誓要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死而后已的意思),这也是武侯最后十多年一直坚持北伐,鞠躬尽瘁的最重要原因。电视剧把“托孤之重”一笔带过,后续的情节就缺少铺垫,可以说是这部剧的败笔。

    当然剧中也有一些处理的很好的情节,比如武侯跟夫人、兄弟、儿子还有朋友之间的感情戏处理得很细腻,至于七星灯一段也是改编得很巧妙,让人动容。

    总而言之,这部剧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拍成这样,也是非常不错的。不过更令人欣慰的还是,央视版《三国演义》借鉴了该剧,能青出于蓝,更胜一层楼。

    让我们向经典致敬!

     短评

    2018-08-09,李法曾是敏达恭谦,从容浩气;糖果是个妖孽,眯起缝笑里藏刀;陆毅是虚架强撑,干使唤力气。可惜张飞膀子没肌肉,曹操太憨,司马懿太老,孙光明被拉去拍央三第三部,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江庚辰长得特别像池部良

    8分钟前
    • 仙女吹鸲鹆
    • 力荐

    很多演员话剧程式重,语言形体夸张,主演李法曾表演倒很收敛。这在赤壁一战中显得厚重有余,但在晚年表现鞠躬尽瘁这一点则很贴切(当时距周总理去世不过七八年)。服装道具音乐都是很用心。司马懿的扮演者王振荣后来还演过校园先锋、李亚鹏版笑傲江湖中的冲虚、生死决择中的严阵。诸葛瞻由李宗翰扮演。

    10分钟前
    • minox
    • 还行

    李法曾的诸葛亮演得很好

    15分钟前
    • 王明杰
    • 力荐

    如果刨去“先行”“奠基”这样的概念,其实整体非常一般。最大的问题:1、主角年轻时候扮相气质太差,特别是舌战群儒这样重要场景,跟东吴众臣站在一起完全被比下去了,实在不能接受;2、剧情过于流水账,而且部分情节改编后的逻辑差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既贬低了其他人,又不能很好地衬托诸葛。其他,比如刘关张选角扮相都超级差;服装道具受限于时代,我已经努力无视了但还是天雷滚滚;比如上方谷一节,眼瞅着大火被雨浇灭,诸葛亮那个淡定到超然的表情……(P.S.我认真觉得,它唯一比央三强的点,在于它牌位写得相对正常,虽然放的地方挺奇葩的……

    16分钟前
    • Vannie
    • 还行

    与唐国强各有千秋,英气或有不及,然稳重过之

    18分钟前
    • 密涅瓦的猫头鹰
    • 力荐

    啊呀呀,总算给找到了。一直记得小时候跟西游、红楼差不多同时,看过一版特好的三国来的,诸葛亮是后来八一厂大片里头常见的刘少奇同志,怎么也找不到,原来跟那套水浒一样,是按人物拍的。

    23分钟前
    • 高玉宝
    • 力荐

    挺好看的

    26分钟前
    • LSomnusy
    • 推荐

    李法曾老爷子演技逆天,尤其凭吊周瑜那段,堪称教科书。

    27分钟前
    • 江飞泉
    • 力荐

    跟别人聊天时被安利的,找到后一看真心觉得不错!李法曾的诸葛亮我觉得出彩,而王振荣的司马懿也不逊色!整部剧篇幅不长,剧情紧凑,虽然没有什么大场面,但是还是能看出是在好好讲故事的一部好剧

    28分钟前
    • 普通的胖子
    • 力荐

    主题曲好听,服装道具精致考究,剧本也比老三国要严谨些,李法曾演得很好,我觉得他的风格比唐国强更让人舒服。就是大都督的演员……那颜太重口了!!!!!而且总是冷冰冰阴森森的,摔鼠标,不看了!

    30分钟前
    • patricia
    • 推荐

    主题曲很好听,至今不忘

    31分钟前
    • 风吹麦浪的豆豆
    • 力荐

    经典改编的教科书式范例!除了迫于客观原因(经费、政治)的删剪,保留了演义的精髓,原创剧情在不歪曲人物形象的前提下颇多新意,妙笔生花,让故事更精彩,人物更丰满,李法曾的孔明沉稳持重,英华内敛,将历史上诸葛丞相的政治家风范与演义中的传奇融为一体,服饰道具音乐也都可圈可点!

    33分钟前
    • 花香动人间
    • 力荐

    李老师这扮相看着像明珠,总觉得会蹦出来一句“大阿哥”、“索额图”什么的

    35分钟前
    • 堅古巛
    • 还行

    李法曾演的诸葛亮是最好的一版

    37分钟前
    • 小龙人orwell
    • 力荐

    拍得很好,演员也很好

    38分钟前
    • 我爱沙尘暴
    • 力荐

    记忆中的第一部三国剧

    43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推荐

    和《三国演义》里孔明出场的剧情大致一样,所以说我为什么要再看一遍……

    45分钟前
    • tk
    • 还行

    童年。感觉比后来央视的《三国演义》好多了。主题歌也很好听。

    48分钟前
    • 鸟甲
    • 推荐

    太聪明了

    49分钟前
    • 晨曦
    • 还行

    值得推荐,李法曾老师的诸葛亮大赞,不次于唐国强。只是该剧除了李法曾老师的诸葛亮,其余角色未免也太惨不忍睹了,美周郎搞得跟个太监似的。。。。。。。

    52分钟前
    • 孤独的剑客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