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酒精计划

    酒精计划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2020

    主演:麦斯·米科尔森,托玛斯·博·拉森,马格努斯·米兰,拉斯·兰特,玛丽亚·邦妮薇,海伦娜·赖因科德·纳曼,苏西·沃德,艾伯特·鲁德贝克·林哈特,弗莱德瑞克·温瑟·拉斯穆森,多尔特·回斯特德,莫滕·桑博,奥勒·杜邦,比尔·克林顿,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让-克洛德·容克,安格拉·默克尔,欧尔班·维克托,尼古拉·萨科齐,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Silas Cornelius Van,Martin Greis-Rosenthal,Magnus Sjørup,Aksel Vedsegaard,Gustav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熔炉

    • 中字

      我老婆是大佬3

    • HD中字

      托芙

    • HD

      两个小八路

    • HD

      我们曾经是战士

    • HD中字版

      复仇之渊

    • HD国语版

      四目先生

    • HD中字

      幸运日

     剧照

    酒精计划 剧照 NO.1酒精计划 剧照 NO.2酒精计划 剧照 NO.3酒精计划 剧照 NO.4酒精计划 剧照 NO.5酒精计划 剧照 NO.6酒精计划 剧照 NO.16酒精计划 剧照 NO.17酒精计划 剧照 NO.18酒精计划 剧照 NO.19酒精计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片将围绕马丁(米科尔森饰)和他三个朋友展开,这四个高中老师为了摆脱日常的循规蹈矩,开始了一项持续醉酒的实验。虽然计划最初很成功,但最终失败了。

     长篇影评

     1 ) 酒精这件小事

    酒,这个东西,在我心中一开始是个贬义词。

    童年,父亲很能喝,在国企的供销科,每周有两三次应酬。我的记事似乎就始于父亲的一次醉酒,被邻居送回来,躺在沙发上不住地吐、说胡话,母亲在一旁忙里忙外焦头烂额。

    再往后,父亲醉醺醺地回家似乎成了常态,不过不管喝了多少总能自己摸着回家的路,到家脱衣上床睡好,不惹别的烦恼。

    此刻的我,觉得酒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东西,我以后一定不要这样。

    后来,我成年了。高考后在各种庆祝上开始放开喝酒。此时于我,喝酒成了一个仪式,在吵杂的场合大家都喝多了更加吵吵闹闹成了一个标准流程。年轻气盛如彼时,不管喝了多少我都在提醒自己我了喝酒需要保持清醒保持清醒保持清醒保持清醒。

    醉酒,回家,呕吐,看书,呕吐,看书,睡觉。不明白为什么要喝酒,喝就对了。

    大学,工作初始,喝酒的场合非常少。毕业前的春节,和父亲两人就着一锅羊肉火锅,我喝吐了,父亲依然镇定自若。

    此后,我再也不会在酒桌上来者不拒了,成了开局装孙子的一员。

    我的工作并没有应酬的需要,而父亲依旧终日参与各种酒局。似乎我的饮酒生涯应该止步于此。

    但是我总是想搞清楚:为什么人要喝酒?为什么会有人爱喝酒?

    因为那时候的我似乎从未真正享受过饮酒。

    在此后的工作生活,我开始思考并展开各种实践。

    在马来,和当地同事畅饮啤酒。在印度,不敢外出只能和新加坡同事每天一杯Bloody Mary。在欧洲,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和美国同事在多瑙河边喝上一杯。

    “原来喝酒是这样的?不用每次都喝到吐?”

    再之后,开始尝试不同的酒,逐步体会到了喝酒的乐趣。尤其威士忌,每试新的一瓶都有不一样的体验。

    酒后的状态似乎能极大地抬高自己的感知力,整个人耳清目名,休息日边喝酒边看电影成了自己莫大的享受。

    之后一天,被工作中一个项目烦恼了许久的我和朋友约了一家居酒屋,点了杯嗨棒,喝入口中的第一口解答了萦绕心中的问题:

    - 为什么人要喝酒?为什么会有人爱喝酒?

    - 因为真的放松。

    那一刻,我似乎真的理解了父亲。作为一个沉默付出的传统父亲,在这一刻可能才能真正得到放松。

    ————————————-

    回到头,我的饮酒体验似乎都在这部电影中有了描写。

    酒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工作表现?可以,但是如何把握度和保持很难。酒会让人亢奋、大胆、思绪敏捷、耳清目明,但是如何保持这个状态,并不是不停喝就可以的。

    可惜很对人想不明白,只会不断喝下去,直到彻底失去判断力和理智,一如电影中。

    酒只是工具,怎么使用,还是得看人。

     2 ) 存在主义的痛苦与快感

    这是一个混沌荒谬的时代,我们的精神裹挟在无尽的痛苦之中,而这种痛苦在荒谬的世界之中的一分一毫之中都能够轻松的击溃无数的普通人,时至今日,我们探讨内卷,探讨打工人,探讨中年危机,都是对于这样一种痛苦的探讨。然而这种痛苦的展现是与存在主义哲学息息相关的。影片中面试考试中所提到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也正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之一。

    初看片名,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尼采的“酒神”精神,而这部影片正是一场存在主义哲学的例证,海德格尔提出所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内涵正是在于“人在无意义的世界生存着,人本身的存在也毫无意义,但人可以在痛苦世界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自我的塑造,寻求精彩和深层的快感,从而产生人本身的意义。”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无疑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同时尼采也提出了“强力”的哲学思想,这种更为猛烈的思想强调生的意志对于虚无主义的反抗,这种狂热的思路结合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就在这部影片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醉酒带来的是一种荒诞的快感,随着Tommy绝望的孤舟沉浮在大海,随着其他三位老师的狂欢与独舞而肆意的跃动着,人生是一种痛苦,在每个升学压力的学生面前反复穿刺着,在每一个中年危机家庭危机的成年人身上鞭挞着。酒精在本片其实只是一个外在的体现,真正喝下的是几位教师的精神意志,这种意志延承了存在主义的内在机理,痛苦是实在的,酒精是醉人的,快感是无尽的,我们都在意义和无意义之间轮回,循环往复。电影本身是带有一定喜剧感在,但情绪却总是沉郁的,是很私人的,但也传递着共性。

    1.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

    对于四位老师来说,这是一场中年危机几乎全方位的展现,从家庭到自身的生存,从充实到虚无,对于学生们来说,青年危机似乎在这个时代不断的在青年人的身上展现,从升学的压力到毕业的痛苦,电影对于青年人的痛苦着墨不多,但是寥寥几笔一带而过的痛苦却回味无穷。

    拔叔饰演的主人公Martin正面临着家庭的危机,跟结婚许久的妻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见面甚至可能少于自己的学生,他们夫妻依旧是保留着已经从爱情上升到亲情的爱的,同时也由两个孩子绑定在一起,但是却依旧难以逃脱生活中缺乏趣味的互动的快感的难题。

    中年人需要为了维持整个家庭和工作而生活,这样就抛却了自身的重新塑造,这与存在主义所探讨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相吻合的,这种危机的产生更深层次是个人的价值被社会生活所阻碍,从而产生一种停滞不前的虚无感,继而由虚无感衍生出中年的乏味与无趣,倘若中年危机仅仅是一种物质生活上的压力,那可能也不会被这个时代不断的拎出来探讨。同时在影片中不只是Martin老师的家庭危机,还有Peter老师的配偶危机,Nikolaj老师的养育孩子的危机,Tommy老师的孤寂危机,中年危机全方面的通过四位老师向我们展开。

    而片中着墨不多的学生的危机虽然外在表现是丹麦社会所具有的,但是升学压力和考试压力确实普遍存在的,由此引申到全世界的大学生身上。就拿中国的大学生来做对比,似乎考试和升学压力更为严重,很多学生陷入所未“丧”文化的圈层之中,而这种文化本身其实是一种虚无主义,用一种低落的情绪承接更多的痛苦,承接很可能很小的回报,这种虚无主义的内里也是存在主义中所主要需要应对的问题,或者说虚无主义是存在主义哲学探讨的前因。

    这些都是生命难以承受之痛,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我们忧虑和恐惧与这种虚无,难以挣脱,然后这个时候,酒精作为一种自我重塑的外在动因出现在了影片之中。

    2.本我的快感无止境

    影片从一场狂欢开始,在一场狂欢中结束,中间是狂欢穿插在痛苦的永恒之中,不禁让人联想到“世界在下沉,而我在狂欢”这样的话语。

    四位老师的酒精计划重点在于百分之零点五的血液酒精含量究竟能不能将自己从痛苦中拯救出来,影片看似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问题,少量的酒精的确能将四位老师从一种庸常的状态拯救出来。

    同时这也是尼采“酒神”精神的一种体现,这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人在极度的放纵之中去明了生活中的痛苦。尼采认为“梦”和“醉”是人生的两种状态,这两种近乎于狂热的体验,也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反抗虚无的内核。

    然而这种放纵却有着自身的困境,饮酒的量总是难以控制的,所以Tommy老师陷入了酗酒之中,这又会带来另一种层面的痛苦,在快感达到极点的同时,社会生活的痛苦又在另一个极端展现出来。

    但是快感永远是没有止境的,影片并没有在酒精计划的失败之下就抛出一个主角们戒酒依旧回归自己生活的处理,而是让主角们进入另一场更加疯狂的狂欢,这无疑是将尼采意志的贴切再现,拔叔的独舞也够恣意够放纵,最后快感到达高峰,纵身一跃,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但是观众的精神也像是痛饮一大杯烈酒一样灼热且痛快。

    存在主义在研究虚无的基础上并没有陷入一种偏执的困局之中,而是在此之上加以人本我的反抗,既然一切无意义,那抛却意义本身,追求极致的快感。世界很荒谬,生活很痛苦,人生无意义,快感无止境。

    3.“乐观”的存在主义

    在笔者看来,存在主义是乐观的,也是一种深刻的英雄主义,似乎这种认清生活的虚无和痛苦继而生存下去的态度,与罗曼罗兰那一句“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热爱它”似乎不谋而合。这种思想内化在生活之中似乎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那句“及时行乐”,笔者不敢妄言及时行乐是一种存在主义的再现,但是从影片里看到的无疑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乐观性。面对无意义的荒谬和痛苦,依旧无所顾忌地寻求深度快感。

    遗憾的是,看这部影片时没能够边喝酒边看,酒精对于我们而言也只是一种寻求快感的途径,其他很多的方式都可以,我们不敢妄言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但是存在主义似乎能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生命是场旅程,感受它,别试图理解它。

    存在主义将悲观的虚无主义转化成为专属于自己的乐观主义,在我看来无疑是引人深思的,于当下,我们处在一个荒谬的时代,痛苦时时刻刻裹挟我们,或许我们应该开一瓶酒,大口痛饮,我们不能决定何时醉,但是我们能控制喝多少酒,我们也可以控制我们的快感,可以控制何时进行一场狂欢式的独舞。

     3 ) 酒醉的人生

    我爸几乎可算作完美的丈夫和父亲,我妈唯一吵架的点就是喝酒,现在来看我爸当时喝得并不多。但每次醉酒总会判若两人,大喊大叫,诉说自己的不平。

    小时候我总是十分害怕,看他喝多了就躲得远远的。到了能喝酒的年纪,天然抗拒,后来,后来是怎么就喝上酒了呢?是因为要在同龄人面前证明什么?是和男友寻求刺激?是工作后免不了的应酬?还是就想喝一点,纯粹为了开心?不知道,总是喝酒快到让对方吓到,也许只想求一个迅速的醉?

    麦叔和他的同事们喝酒的缘由十分简单,工作死气沉沉,爱人已成陌路,生活的一地鸡毛让人要疯掉。有意思的是,他们不是为了逃避,反而是为了改变,0.05%的酒精似乎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然而通过外力的加持终究是不长远的,一切朝着意料之中的方向发展,酒精只是酒精而已,不是灵丹妙药。然后,有的人绝地求生,有的人葬身大海。

    青春是什么?是梦

    电影中以老师和学生互为镜像,表面上年轻人奔放洒脱,放荡不羁,实际为前程、为存在感忧心忡忡;中年人深陷泥潭,像永无出头之日,却锐意改变,不甘心屈服。

    如果世界上有这样的东西呢,对身体没有伤害,让你开心你让振奋,把你的潜能全部爆发,你会上瘾吗?

     4 ) 人到中年,开启的都是同一部恐怖片

    作者: pASslosS

    本周,有麦叔献舞的年度大热门《酒精计划》如期而至,这部聚焦中年危机和酗酒题材的影片不仅入选了戛纳电影节,还收获了第33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四项大奖,此外本片在丹麦也大获成功,之后它将代表丹麦竞逐第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

    查看了一下时间线,原来麦斯·米科尔森和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的上次合作已是八年前了。那时两人合作的《狩猎》帮麦叔拿下了戛纳影帝,此后他便开启了兼职性感迷人反派专业户的生涯。汉尼拔、《奇异博士》里的卡西利亚斯、《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里的物理科学家盖伦·厄索,以及即将接替德普出演《神奇动物3》中的盖勒特·格林德沃……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艺术片还是商业片中,他都是同代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

    麦斯·米科尔森&托马斯·温特伯格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是“道格玛95宣言”的发起人之一,他最出名的两部作品是《家宴》《狩猎》,这两部影片都挑战了既成的伦理道德,挖掘了人性的晦暗一面。

    相较于温特伯格过往作品中的压抑,新片《酒精计划》显得略为轻松,毕竟由中年危机引发的焦虑病态已是现代社会的通病。

    麦叔在片中饰演高中历史老师马丁,他的课堂枯燥混乱,前言不搭后语,糟糕到被学生家长集体约谈。

    十二年前,马丁的未来充满可能性,研究经费和博士学位都摆在眼前,但因为家庭,他全部拒绝了。如今的马丁,已然配不上光辉的曾经。

    马丁有三个好友,体育老师汤米,音乐老师彼得以及心理学老师尼古拉生活对于这些男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尽管他们并没有遭遇什么毁灭性的坎坷。

    汤米孤身一人无儿无女,只有一条老得走不动路的狗狗拉班相伴。

    尼古拉娶了个有钱的妻子,在海边有房产,但夫妻俩的婚姻幸福被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全部剥夺。

    和他们相比,马丁的困境更加典型一些:妻子阿妮卡习惯了他的不在场,两个孩子把他当成陌路人,与其说这是一个家庭,不如说他们是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室友。

    影片并没有提供更多信息解释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从何而来,观众只能看到悲剧的现状。

    不过很明显的是,妻子阿妮卡对马丁不是“拒绝”态度,反倒是一种不耐烦。影片开始不久就暗示了破镜难圆,其实马丁早已“出局”。

    一天晚上,四个好友外出庆祝尼古拉40岁的生日,在坦白了共同的中年困境之后,滴酒不沾的马丁尝试了这个千年以来被人类用于解忧消愁的冠军单品,并因此体会到了“灵魂归位”的魔力。

    为了合理酗酒,他们开始试验一项伪科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工作日适量饮酒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性格形象,并帮助他们与工作和个人生活重新建立联系。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四个男人将保持整天轻度醉酒,随时监测酒精浓度并对个人状态进行记录。

    马丁很快找回了讲课的热情,像猴子找到了捞月的竹篮般欣喜若狂。他俨然一个初阶酒鬼,试图把酗酒行为与人品脱离开来。

    在历史课上,马丁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新英雄丘吉尔,这位伟人一生写了许多巨著,从法西斯主义里拯救了世界。马丁恨不得把丘吉尔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酒精,哪怕科学都无法证明人们血液里的确缺那么丁点儿酒精,他也能诡辩“人类文明”的血液里都是酒精。

    有趣的是,温特伯格似乎并不想批判酒精对灵魂的扼杀,因为酗酒问题无处不在。人们总是醉醺醺地出现在任何地方,导演甚至剪辑了一段全球领导人的醉酒蒙太奇,从德国总理默克尔到英国首相约翰逊再到前美国总统克林顿。

    酒精有时是灵丹妙药,能帮助迷失的人找回生活,以更理想的状态生存,并让他们对枯燥的日常生活重感兴奋。

    马丁小酌着红酒向妻子提出八年都没有实现的划船旅行,并在酒精的帮助下努力挽回家庭。不过可预见的是,这些转变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酗酒之后人会抵达一个巅峰时刻,那么滴酒不沾时便等同活在地狱。在被酒精驯服之后,四个男人彻底背离了那个最初目标——正常的生活。

    进入自毁性质的第三阶段,他们开始变本加厉地喝酒。此举就是要终极宣泄,挑战极限,喝到失去意识,喝到死,喝到从人变鬼,喝到尿湿床铺。

    其实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作“精神自杀”,它完全是酒精版的《极乐大餐》,那部电影是用食物召唤死神,而本片中的四个男人是用酒精完成仪式。他们喝成废人,满世界乱窜,短暂体验毫无节制的自由。

    让人惊喜的是,《酒精计划》真的拍出了“酒”之于“酒鬼”的魅惑,一杯杯晶莹的液体仿若中年衰汉的情人,其妖娆的液态躯体被各式杯具的轮廓拢住。

    它们可能是充满背景故事的酒品,产地、工艺、年份各不相同,但是对于酒鬼来说,其最大的意义仅仅在于这是一杯让人失智的酒精。

    在影片中,酒被当作一个模糊了道德动机的角色,饮酒有时是禁忌,有时是救星,有时则是死神。

    彼得建议一名考前崩溃的考生“喝几口”,酒精让他在面试时展现了惊人的自信心。 但这不免让人担心酒精可能会在未来毁掉他,汤米就是个例子。

    他因为喝得酩酊大醉被学校惩处,此后其世界只剩下衰老的残躯,所以他选择带着老狗拉班奔向死亡。

    他在死前对马丁说“这毫无意义”,因为他发现马丁前来探望并非出于友情,他只是无处可去。

    他已经被酒精掏空了。

    片中有一个细节,导演温特伯格在影片结尾把此片献给了他19岁的女儿Ida。Ida原本会在片中饰演一个小角色,但在影片开拍前因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生命。

    死亡总是让生者怀疑生命的存在意义。在电影里马丁为死去的好友汤米抬棺,在电影外则是导演为自己的女儿抬棺。

    《酒精计划》的片尾是最精彩的,温特伯格倾向于为特定演员写剧本,所以马丁在人物设定上和麦叔一样都曾是一名舞者。

    他们花了两天时间拍摄最后的高潮段落。片中的马丁经历了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也经历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这一幕或许是觉醒的开端,也可能是崩溃的余烬,你无法确定剧情的走向。

    据说麦叔在鹅卵石路上跳了四五个小时,年轻人巨大的青春能量点燃了他。温特伯格认为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现:“马丁有一部分想飞,又有一部分想淹死。”

    但说到底,《酒精计划》更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情感延伸,它是中年男人专注于解决个人创伤的产物。影片只是想捋顺男性自身的心路历程而非与外界的联结,所以马丁失意的妻子几乎没有人物发展的空间。

    影片开头引用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

    青春为何物?南柯一梦罢了。爱情为何物?梦中的造物罢了。

    人到中年一切成空,疲惫、忧郁、愤怒,中年男人渴望他们的黄金时代,但好时光不再,生活是结结实实的一块,只会在巅峰之后顺着一条清晰可见的下行抛物线渐渐消失。

    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饥渴,为了逃出窘境,为了与不可控的状况周旋,酒精成了中年男人们用自由意志选择的撒旦。麦叔对马丁的复杂诠释,也让《酒精计划》从酒鬼的荒唐特质上升到带有悲凉底色的人生复盘。

    片中的配乐是Scarlet Pleasure《What A Life》,是温特伯格的妻子想到了这首无比贴合剧情和人物心理的歌曲。

    马丁在片中一直用来麻醉自己和妻子的话是三个肯定句:

    我爱我的妻子,我爱我的家庭,我热爱我的工作。

    这句话正如《闪灵》里的“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一样可怕,人到中年,开启的都是同一部恐怖片。

     5 ) Tender——Blur, Wine——R.D.Junior

    《Druk》

    用酒后狂欢唤醒人生

    酒过已过三巡,人到已到中年,欲喝又止,将死未死。喝多少可以控制,醉几分无法把控,酒精是否能扫清眼神里的黯淡无光是个迷因,似乎浓度达到0.05%能让灵魂归位,但是突破0.1%生活濒临崩溃。故事的主角不是酒,人的态度才是,生活允许主角们微醺,也给他们机会烂醉,但用腿走出来的生活,不是用几瓶酒就能麻痹,更不是用几次疯就能刷新,只有态度发生改变,未来才能随之而来。强烈的酒精刺激,带来勇气再做决定;纵情的舞蹈旋转,赠与生命一跃而起的美丽。

    改变Blur的经典歌曲《Tender》 的主语: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Get Through it!

    Wine is the greatest thing!

    Lord I need to find

    Some wine which can heal my life.

    不只中年,整个人生都是场悲剧,喝点美酒疗愈生命,或许没有意义,但一定是场值得述说的经历。

     6 ) 那么,这就是生活吗?

    近日以来,丹麦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Thomas Vinterberg)的新作《酒精计划》(Druk)获得了不少好评。这部作品在去年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名单,又在随后横扫欧洲电影奖,收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编剧在内的四项大奖,预计也将成为2021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热门候选之一。尽管2020年毫无疑问是欧洲电影以至世界电影的“小年”,但这部作品依然有其过人之处,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温特伯格的创作脉络。

    从其本人的导演经历来说,温特伯格的创作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以其最著名的作品《家宴》(Festen)和《狩猎》(Jagten)为代表,这部分作品主要针对的是人性中邪恶和阴暗的面向,主要探讨的问题是伦理问题。在这些作品当中,温特伯格试图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具有伦理纵深的世界,简而言之,这个世界中的情感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儿童一定是善的化身等等;对他来说,最不可能做恶的人,往往能够在既定的伦理规则之下做出最不能让人接受的事情,而我们在心理上对他们恰恰是毫无防备的。当他们冲破伦理限制之后,我们不仅被颠覆三观,随之而来的更是一种巨大的无力感。类似的讨论在《家宴》和《狩猎》当中都相当深刻,尤其是在后者当中,一个长着天使般面孔的、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一直坚称男主角对其进行性侵,面对这种强大的伦理控诉,麦斯·米克尔森饰演的男主角几无还手之力,最终只能沦为社群的道德猎物,编导也正是借此给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正确”敲响警钟。

    温特伯格之所以会有类似讨论,实际上与北欧(尤其是丹麦)固化、保守、不存在探讨空间的路德宗基督教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在这种文化之下,北欧导演对伦理的探讨是有一个明确脉络的,在丹麦是从卡尔·德莱叶到拉斯·冯·提尔和温特伯格,在瑞典则是从英格玛·伯格曼到鲁本·奥斯特伦德。当然,当今很多北欧导演不甘于单纯的社会批判,而是将问题的探讨向更深层次推进:他们试图在现有的社会文化之内做出某种实验,并让一个特殊的群体与既定的制度框架发生碰撞,产生强烈的戏剧性。这种社会实验是否已经形成一股新的北欧潮流,目前定论为时尚早,不过温特伯格和奥斯特伦德等人的创作路径的确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从发现实在的道德困境到制造可能的道德焦虑,他们对社会都有着极深入的观察和省思。

    单就温特伯格而言,《公社》(Kollektivet)和《酒精计划》便都是这样的作品。不过,《酒精计划》没有伯格曼式的苦大仇深,倒是以一种轻松谐谑的语调将观众引入,尔后通过对比的方式让意义自己浮出水面:影片甫一开始,一群无忧无虑的年轻人饮酒作乐,甚至把执法人员拷在地铁上,对温特伯格而言,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之后,我们看到他们的老师——四个面临中年危机的高中男性教师,为了摆脱消沉的生活状态,也为了回到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开始进行某种“研究”:他们试图在自己身上验证挪威哲学家芬恩·斯卡德鲁德的说法,即人体血液中先天缺少0.05%含量的酒精浓度。随着情节的逐渐展开,四个人的酒精摄入量逐渐增加,事态(不出意料地)逐渐开始失控,酒精带来的愉悦感也逐步开始褪去,为他们的人生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带来更多的失意和彷徨。

    最近几年来,走向国际化的温特伯格佳作阙如,在制作了几部诸如《库尔斯克》(Kursk)、《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等平庸之作后,终于回到自身擅长的题材和领域。《酒精计划》的过人之处,并不在于出挑的情节(观众恐怕早就预料到故事的走向),而在于导演如何处理人处在醉态时的主观感受。对于这个问题,温特伯格其实用很简单的手法就实现了,他使用手持摄影+特写的方式为画面带来强烈的情绪性,让观众与男主角一道浸入到似真似幻的影像当中。事实上,这一方式也来自于温特伯格长久以来惯用的手法:早在1995年,他和拉斯·冯·提尔、克里斯汀·莱文等一道发起道格玛95运动(dogma95’),希望在电影摄制中灌输朴素感,强调电影构成的纯粹性并聚焦于真实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本身。虽然时过境迁,道格玛95运动的十条戒律(实地拍摄、声画同步、手持摄影、彩色35mm、不接受类型电影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历史,但《酒精计划》中仍然浸透着一种不加矫饰的真诚(哪怕有点粗糙),凡是喝过酒的成年人都很难不被主角们喝酒之后的镜头所感染:周围的世界一下变得透明清澈起来,逆光镜头既足够温暖,又足以让人晕眩。米克尔森的表演也为影片加成不少,透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无助、矛盾、压抑已久的释放……尽管通常面无表情,但这幅面孔之下又往往积存着巨大而丰富的感情。

    《酒精计划》的镜头语言,让这部电影显得真实也不真实,我们透过镜头看到的往往是醉酒之人对世界不切实际的想象,在这之下,则是一个现实的、冰冷的、无法逃避的、充满压力的实在世界。影片微观地呈现了一个生活节制的人是如何滑向生活崩溃的边缘:有趣的是,对温特伯格而言,一个生活节制的人似乎更有可能酗酒,因为他们缺乏释放生活压力的出口。冰冷的气候,毫无进展的事业、冷淡的家庭情感生活,让人非常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生活状态,以至于当男主角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经七八年没有再和妻子外出游玩了。年轻时的“心气儿”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静态、凝固、近乎永恒的无意义,它缓慢消磨着人的意志,而这种情况似乎又并非一个个体性的偶然——男主角的妻子就表示,酗酒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整个国家都开始像疯子一样喝酒”。

    颇值得玩味的是,影片颇为突兀地插入了一连串历史影像,其中包括前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法国总统前萨科齐、比利时政客米切尔·达尔登等在公开场合的醉酒画面,这使得影片带有了一丝政治讽喻的色彩,也把影片的“钻头”打入到一种文化——北欧和俄罗斯等所有高纬度地区共享的酗酒传统之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温特伯格透过四个中年男性发出的这个疑问,既是一个生理问题(如何回到青年?),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摆脱酗酒?),更是一个哲学问题:人怎样逃离他的“生活”,如何摆脱自身的困境,就像贝拉·塔尔的名作《都灵之马》所展示的那样,逃离每天穿衣、拉车、吃土豆的必然循环和宿命?

    显然,温特伯格和他的编剧不能也不想给出一个解决方案,结尾也是模棱两可的:男主角马丁在一群毕业学生的簇拥下开始饮酒热舞,最后甚至跳入海中。影片定格在跳跃入海的那个瞬间,但矛盾当然没有解决,酒精也并不能让一个人真正恢复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它顶多是一张标明使用期限的赎罪券,酒醒之后,赎罪券用完,则会是更大的虚无——恰如温特伯格一直叙说的那样。那么,这就是生活吗?

     7 ) 中年大叔的悲喜人生

    《酒精计划》是一部普通人的悲喜剧,主角是一群基层教育战线上成就一般,很难再有任何突破,消失在人群里逐渐被遗忘的中年大叔。他们还有些残存的不甘于得过且过的念头,在一次爹味聚会上,有人提起一篇研究成果,少量饮酒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大叔们贪杯的天性让他们觉得提议不错,立刻马上开始尝试。

    Thomas Vinterberg联手老搭档Tobias Lindholm创作剧本,他们善于用最生活化的台词消解故事中的不合理和狗血走向。很多人觉得影视作品看上去假大空,是因为不贴近真实,编导加入了太多无逻辑和偶然事件,这些事在真实生活中很少发生。

    其实这种看法不完全对,如果你把日常生活逐秒记录下来,把它投影到屏幕上逐秒回放,你会看到太多的无逻辑和偶然。但在日常的认知和记忆调取过程中,你的大脑自动过滤了偶然和无逻辑,总结出行为举止的规律,总结规律是人类智慧思维的天性。

    真正的艺术家不会让自己的影片完全不做修饰,把原本的真实投影到屏幕上播放给你看,他们知道你会用潜意识里的逻辑思维和银幕上的故事进行差距分析,尽管这完全是潜意识的行为。观众评价影片不真实,有电影人理直气壮回应“这是我的真实经历”,觉得自己对了观众错了,这属于典型的不懂得上述道理的情况。

    Vinterberg和Lindholm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懂得用比日常生活更细致丰富的台词,甚至略有些脱离真实的方式修饰故事,创造出更贴近你潜意识里的真实。那些让你的潜意识难受的不合理和狗血都被他们用这种方式冲淡了。

    大叔们供职的学校当然不允许上班时间饮酒。于是他们偷着喝,一开始严格遵循少量的原则,居然产生奇迹。然而当酒精逐渐积累超过了限度,事情开始向失控的方向发展。

    好的类型片或多或少都有悬疑片套路。即便是Vinterberg这样我们不会归类为类型片的导演,一样在或多或少借鉴悬疑片创作思路。你不可能在影片一开始把所有秘密公之于众,还期待观众能120分钟目不转睛地看你的故事。

    《酒精计划》给你细致展示大叔们上班饮酒的玩火行为,鲁莽而不计后果的做法在一开始获得意外的快感,这些情节隐约提示你:这后面不会有什么变故吧?然后引出中后段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希区柯克被尊为影史最伟大电影人之一,悬疑片的伟大遗产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者。

    即便大叔们因为饮酒最终惹上不同类型的坏事,你仍然不能说他是一出单纯的悲剧。在现今绝大多数电影都在表述单一化情绪的大背景下,《酒精计划》处处体现巴尔扎克式的高级,注定导致很多观众无法理解。观众会问:你到底想拍喜剧还是悲剧,想批判他们还是赞美他们?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好人从始至终一直都好,坏人从里到外坏到极致的观影年代。

    感谢Vinterberg的冒险和任性,《酒精计划》精心编排剧情,刻意避开单一、顺拐的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呈现复杂的普通人故事,故事结尾大叔们坦然接受这糟烂但还有些幸福时刻的人生,人生没变,大叔们变了,未尝不是好事。

     8 ) 只是因为短评写不下(完全不专业,不用看)

    (仅根据剧情的推进想到的很多东西,现在不写下来我有点担心明早睡醒以后就会不记得了,最近在定期去成瘾中心,所以喝得很少,很容易就上头了,不过目前还属于有一定语言组织能力的阶段)

    1. 欧洲人难道大部分是过了青少年时期就不再畅饮了吗?真的以为酒精就是青少年时快乐的加成吗?为什么几个男人还需要煞有介事地从一个理论开始给自己每天灌酒?难道他们从日常生活里并没有发现酒精是“解决办法”吗?(之所以打引号因为其实并不是,希望我待会儿讲到时记得展开)

    2.独醉乐真是不如众醉乐,互相取笑或者大家都忘了总好过第二天只有自己不记得,然后就会在那些人面前感到羞愧,因为自己曾让对方担心,或让对方收拾过自己的烂摊子,不过麻烦别人还在其次,关系变得不对等才是压力的来源。 那如果从小习惯了被周围人“无伤大雅”地打击或嘲笑呢?如果是像漩涡鸣人说的那样“宁愿被当作傻瓜,也不愿意被忽视”呢?这样算是讨好型人格吗?

    3.孩子看到父亲酩酊大醉时给的镜头太长太阴郁,就像只要这样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一样。(或许真的会呢?现代心理学的解释反正也是西方式的)我只是想起小时候大概四五年级看到过几次我爸在酒局上没喝多少回家来就吐得很难受,我和我妈照顾他。当时并没有因此觉得喝酒是一件坏事(后来我也没有就不喝)只是觉得饭局上劝酒的人很烦,想要护着我爸,所以初中开始就替他挡酒了。

    4.对,酒精之所以不是解决办法是因为酒精只是一个途径,我们需要的是别的。比如需要被关注,需要家庭,需要朋友,需要人与人的连结,需要陪伴,需要被爱着的感觉,需要去理解被人也被人理解,需要快乐的感觉,需要放松或者说需要能让自己轻松表达的环境。(当然了,现在写下来这句话总是容易的,刚刚却坐在黑暗中很久,想那些我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想那些我所惧怕的将会到来的事情)。需要去想的是比如“我该怎样从XXX方面得到让我的生命充实的东西好让我在没有XXX的时候也依然可以继续前行”,只是人生太难问题太多很多时候找不到办法,只好逃避。

    5.健康饮酒量里也不止是每周的饮酒量(片中所说的男性14单位女性7个单位——每个单位大概15ml纯酒精也就是差不多100ml葡萄酒或者一小瓶啤酒)还有一条是说每周至少两天需要完全不喝酒。因为如果有每天都要喝点的习惯,更容易产生依赖性,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什么时候能喊停呢?成瘾中心的B女士跟我说要戒酒只会随着年限越来越难,我虽然目前喝得少,但老实说还是会担心自己以后酗酒,还是不确定自己在面对以后的困难的时候,能坚定住不把酒精当作答案。

    6.片子里的学校方与现实里的成瘾中心我都偶尔觉得把喝酒这件事看得太严重了。害,谁知道呢,也可能是我现在的阶段让我并无法严肃对待它(可看作某种戒断反应),觉得“醉了也没什么大不了,除了极偶尔的情况其它断片时候后来听别人说起还挺搞笑的”

    7.片尾的类似和好结局也太安抚人心了。好吧,回到第一点,我该把酒精真的只用在欢乐的时候加成助兴,才算拜托滥用吧。噢对,应该去买个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检测仪器。

     短评

    本来是三星半到四星,第三幕直接降到三星。这片最大的问题是到了第三幕发现不知道自己想讲什么,第三幕想要传达的信息开始和前面铺垫的相驳。电影本身从制作来说并不差,但是整个剧本有大问题。后半段节奏和信息越来越奇怪,仿佛一直在铺垫些什么,结果最后什么都没有。表演没有大问题,但四个主角本身就写的很相近,导致产生一种为什么要把四个角色分开的错觉。总体来说并不怎么推荐就罢了。如果电影本身就想要传达第三幕要传达的信息。我大概会把分数再降下去罢了。

    3分钟前
    • 小G好吃么
    • 还行

    成年人怎么可能不爱上酒精呢?搬到大理之后几乎每天都能跟朋友一起喝到凌晨,用这部电影来结束今年再合适不过了。当然0.05%就够。

    6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上球场的男孩,喝口水就能蓄满能量。上考场的少年,灌口酒就能顺利过关。他们不是花车上即将毕业的少男少女,体内是百分之百的青春浓度。只能私下进行反叛时间的试验,精确计量体内的酒精比例,借以稀释无性的婚姻和尿床的生活。放纵的代价就是给往后的人生抬棺,看似什么都输不起,实则早没有了筹码。

    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戛纳2020+欧洲电影奖大赢家。目测正常年份主竞赛没问题,拔叔影帝大概没可能二封了,可能混个评审团奖之类?看到喜剧tag就知道这片不会往黑暗了走,以至于还是少了些力量。这片大概最趁最近流行的那个说法“男人至死都是少年”,情怀抒发得真是不错。酒精发现问题,但是不解决问题;中年不是必然危机,人生才是必然有危机。“这个世界跟你们想的并不一样”。这个实验/研究项目虽然宅气满满,以及写得太偷懒和太乐观了点,尤其结尾拔叔和妻子(女友?)和解的时候。剪辑不错。

    1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不喝酒的时候我是个傻逼还没醉的时候我是浪漫的王喝醉了的时候我也是个傻逼

    14分钟前
    • 见青山
    • 推荐

    人类血液酒精浓度达到0.05%会更幸福吗?四个老师打算身体力行验证,每天开始酒不离身,结果反而更受学生的爱戴。无酒令人俗,说实话温特伯格这篇酗酒论文写得还是太清醒了,走向几乎一目了然。如何在痛饮狂歌与充实过日之间取得平衡?希特勒滴酒不沾,罗斯福丘吉尔倒是酒鬼,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才是答案。结局有一种释放感觉,看完就想猛干一瓶...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非常棒,Thomas Vinterberg的《人间喜剧》。开头我以为会往《狩猎》个人无力对抗大环境最终毁灭的方向发展,后来发现不是,略失望,然而后面4个小人物命运悲喜剧的处理很细腻,让我觉得这可能是比《狩猎》更加柳暗花明的破题方式。这全靠Vinterberg和长期编剧搭档Tobias Lindholm精湛的生活流银幕写作技巧,他们的剧本总能从观众最熟悉的场景出发,一边铺垫一边慢慢深入人物灵魂,使用这套手法他们几乎可以拆解任何看似庸常的主题,任何故事在他们镜头里都非常扎实可信。

    16分钟前
    • 小A
    • 力荐

    太绝了太绝了太绝了。整个最后一幕都太绝了,不能剧透我真的是憋死,但是整个最后一幕里面Martin的心态和悲喜的碰撞,一个收敛了几十年的男人最绚丽而摄人心魄的舞,我真的服了。被麦子叔圈死!

    17分钟前
    • 朗月琴音
    • 力荐

    酒精,中年人的救赎,中年人的摇篮,中年人的坟墓。看完,又想整一杯了🤦‍♂️

    1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小时候我总是不解,我爸和他的兄弟们为什么最简单的一盘花生米,一盘火腿肠,就能连绵不断地喝上一晚,脸上的愁云惨淡逐渐消融……后来,直到我开始喝酒,喝过酒的人越来越多,终于明白:不是老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万愁

    2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人类是在有序中运转,但却是在失控中前进的。体育死了,音乐很好,历史还在。酗酒人士看这部电影的感受是,那个0.05%太美好太难得太难..得了。

    23分钟前
    • 顿河
    • 推荐

    非常私人化进而共情,我们看到了一位如身边友人的作者直面生活与创作的真诚、实诚和虔诚。

    24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酒精是个隐喻,而人自己决定要醉几分。

    27分钟前
    • Minmin
    • 推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酗酒家破人亡,2.研究者不要在自己身上做实验,3.做实验只靠加剂量是没有创新性的。

    29分钟前
    • 炼金术士XL
    • 推荐

    极致的喜悦当与悲伤相同。当酒精度达到0.5‰的时候,镜头也放弃清醒,随即加入了摇摆的行列,以至于重新sober之后竟不知看向何方,使整个观影产生一种迷幻后怅然若失的沉浸4D体验。麦叔的舞跳得好。

    32分钟前
    • 吃查3000
    • 还行

    观影过程中一直担心故事最终会落入煽情和说教的窠臼。好在主角团“不思悔改”,没有硬凹一个戒酒的欢乐结局,而是以一场海滩上的开怀痛饮呼应了片头的地铁狂欢。Mikkelsen最后一段大开大合的藏族舞(不是),跳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潇洒豪情,看得观众也情不自禁想要一同举杯,隔着银幕大喊一句:skål, min ven!

    35分钟前
    • Piglette
    • 推荐

    2020的最后一天看了这部以酗酒测试讲中年危机的丹麦影片,导演是当年发起“道格玛95”运动的人,写人生逾显老辣了。豆瓣年度报告显示我这一年看了近140部电影,二天多一部,可算个“勤奋”的老影迷喽!

    3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终于有一部能展现麦子叔的体操/芭蕾功底的片了。遇上中年危机的男人借酒消愁是个俗套的素材,但无论是醉酒式的手持摄影还是坦诚的剧本,都让本片足够脱颖而出。而片中不断出现的丹麦国歌与国旗还有那句对于国民饮酒的台词都让人感觉本片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丹麦作为一个国家当下迷惘处境的一种评论

    4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你想控制酒精,最终还是被酒精控制。作为一个同样的饮酒爱好者,大概可以理解角色对酒的依赖,以及背后的无解。但其中有些细节感觉描述还是不够准确,比如无论喝再多,睡一觉也醒一半了。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温特伯顿的酒精论文还是不够飞,醉酒还是太清醒了,不过有几场戏还是处理的赏心悦目。用酒精解决中年危机,最后夫妻关系那条线只能靠发短信解决,其实是投机了,实际上是废了,最后的WTF结尾也有点上不去,论文本身也有点欠缺想象力。不过大导演还是有实力的,拔叔第一次眼含泪水那场戏拍的太显实力了,包括首尾几场戏的情绪状态也很在线。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