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导火新闻线2016

    导火新闻线2016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香港2016

    主演:吴孟达,周家怡,杨淇,何珮瑜,姜文杰,唐贝诗,方健仪,庄锶敏,王宗尧,张建声 

    导演:方浤酌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熔炉

    • 中字

      我老婆是大佬3

    • HD中字

      托芙

    • HD

      两个小八路

    • HD

      我们曾经是战士

    • HD中字版

      复仇之渊

    • HD国语版

      四目先生

    • HD中字

      幸运日

     剧照

    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2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3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4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5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6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6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7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8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9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视剧《导火新闻线》原班人马拍摄电影版,更加入吴孟达,前主播方健仪等增加新鲜感。  影片讲述囧报及闪报为了点击率的媒体斗争,却无意陷入了寻仇者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向政府高层请愿通过恢复二次申诉,作为媒体正邪两方是如何站在各自立场斗智斗勇,事态不断升级揭露出官商勾结等隐情,人质与寻仇者命悬一线......

     长篇影评

     1 ) 《导火新闻线》:试论当代新闻伦理的困境

    《导火新闻线》

    这是一部近年来华语影坛少有的现实主义佳作,控诉着香港日益堕落的媒体环境。

    智叔因自己的女儿被奸杀,但是杀人犯却因为找了假证被无罪释放。当他找到真相再度要求重审时,却发现香港竟然没有一罪两审的规定,他日日夜夜坐在政府门口呈上“一罪两审”法案的申诉,却因势单力薄而无人问津,凶手却在判决后不久成为了“优秀青年”,what?于是他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要求立法会主席通过一罪两审的法案,作为竞争对手的《囧报》和《闪报》就关于点击率和真相展开了角力…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但是对于一个即将迈入新闻行业的学生,对许多新闻媒体从业者来说,却很值得思考。

    电影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究竟是否为了抢销量、抢点击率、抢收视,就可以放弃客观真实的报道, 忘记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

    1.媒介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冲突

    一个“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往往发生在瞬息万变之间,当我们意识到事件的结果时,而我们往往可以在这些惊险的时刻采取行动来避免灾难的发生。是名利双收还是选择道义,这是一个问题。

    而在电影的开头,《闪报》的记者就因为想要抓拍一个女孩被脚手架砸到的镜头而放弃了救她的机会,而女孩却被辉爷所救。但还有更多复杂的情况,并不是社会公德与个人名利之间发生的尖锐冲突,而是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这在电影的另一个方面可以反映。

    《饥饿的苏丹》

    电影中出现了一张出自摄影师凯文·卡特之手的著名照片《饥饿的苏丹》,它刻画的是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女孩因为饥饿无力地趴倒在地。而不远处,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虎视眈眈得盯着这个黑乎乎的、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她死亡的一刻吃掉她的肉。

    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发表后激起强烈反响:一方面引起了国际舆论对苏丹饥荒和苏丹内乱的关注,另一方面,摄影者本人却也因此遭人诘难,他因为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而遭到谴责。在拍摄这张照片的过程中,凯文·卡特静静地等待了20分钟,并选好角度,尽可能不让那只秃鹰受惊,待秃鹰展开翅膀,在拍摄完毕后,他才赶走秃鹰并看着女孩离去。

    而这张照片在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之后不久,凯文·卡特就自杀了。而他留下的仍有关于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二难选择。如果是拍了这张照片,那么小女孩的生命可能已然逝去。如果没有拍下这张照片,问题可能得不到重视,因此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要受苦受难。

    作为一个记者,是应该真实地记录了自己所看到的情况,使这张照片得以传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拯救更多危在旦夕的人。还是应该作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去拯救眼前这个即将消逝的生命?

    就拿辉爷在电影中想要公布的这段视频来说,如果他公布了内幕,可能能将高健仁和包庇他的人绳之于法。可是那就是想要的结果吗?最终就能促成“一案二审”法案的修改吗?他只想用这个来请求立法会主席出面而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智叔的问题,才能达成他的诉求,完成他修改法案的心愿。

    身为媒体,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这才是这份工作真正需要的,去救人,而不是杀人,这更是身为公民需要做的。我们是可以用所谓公理正义去审判一个人,让他得到应有的惩罚,可是这个世界又得到了什么呢?

    有些人觉得职业伦理很明显是应该服从于更具普适性的社会伦理,应当是一个“更合理”的答案,但是有些人觉得对于生命和人性的尊重始终应是第一位的,媒体应当始终以最大数人的福祉为第一要义。而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社会伦理的合理性可能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导火新闻线》

    说一个哲学上著名的二难选择问题: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不过我们在这里把它变得更加复杂一点。有两条火车轨道通往同一个地方,都很安全,不过一条早就不用了,另一条依然在使用,平时大人们都告诫孩子们不要在那条火车通过的轨道上玩。有一天,四个小孩正在那条火车通过的轨道上玩,火车将要继续开往他们所在的轨道。而在旁边一条废弃的轨道上,有一个非常乖的小孩听爸爸妈妈的话,正坐着看书。现在你的面前有一个拉杆,可以控制火车变道。只要你拉动这个拉杆,火车就会切换到第二条轨道,最终只杀死那一个小孩。你不认识这些孩子中的一个,而你是一个扳道员,你的职责是负责火车的安全行驶,现在选择权在你的手里,你会选择什么?

    如果不动拉杆,你履行了职责并且让火车正常行驶,但你将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眼睁睁看着不守规则的四个孩子在你的眼前死去。一旦拉动拉杆,你不仅违反了职业道德,让火车没有沿着正常路线行驶,而且要为另一条轨道那一个无辜孩子的死负责任,但你避免了大多数人的死亡。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对于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在两个不好的结果当中选一个,我想这大概是最悲哀的事情了。因此,我并不在这里给出一个普适的方法论,因为很有可能在做出选择的瞬间,我们自己都来不及思考,仅凭着下意识去做。

    借用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有时候,不是真实掩盖了自己,而是善良欺骗了我们。

    2.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矛盾

    电影中,《闪报》的记者为了追求更高的点击率,企图刺激智叔来诱导他犯罪,从而塑造一个“杀人狂魔”的形象。他们不惜深度挖掘他死去女儿的花边新闻,甚至贿赂停尸房工作人员,将他意外身亡的妻子的遗照也上传到网上,导致他情绪激动之下引爆炸弹,炸死了一名企图逃跑的无辜人质。

    戴安娜王妃

    这不禁让我想要了新闻史上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一个污点:“戴安娜王妃之死”。由于受到“狗仔队”的围追堵截,戴安娜王妃与男友多迪为摆脱一帮摄影记者的追逐,在巴黎发生车祸,双双身亡,司机也当场毙命。“如果那些paparazzi(专门追逐名人的摄影记者)们不跟踪戴安娜,她的车不会突然加速,也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悲剧。”10年后的2007年,当年的小报编辑——曾经就职《NewsoftheWorld》的PhilHall,终于公开承认,“感到对悲剧负有巨大的责任”。而在Diana'sLastSummer即将公开的文档中,将披露数个为小报工作的自由摄影师的采访记录,“车祸发生后,整个媒体业陷入一种莫名的迷茫,每个人都感到愧疚。”

    现代社会中,媒体是人们了解各方信息、实现知情权的主要渠道,法律保障每个人的知情权,因此媒体也应当致力于公民知情权的实现。但法律同时也保障每个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和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因此知情权与隐私权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发生矛盾。

    但是对于公众人物而言,这种隐私权倒显得无足轻重了。首先,所谓公共人物是指“在社会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有突出成就或身份地位显赫或因罪行重大等原因,而被公众普遍知晓的人物”。在处理他们的隐私权和大众知情权的矛盾当两种权利发生冲突时,秉持的是一种“利益衡量原则”,即衡量权利所蕴含的权利内容,根据利益的大小决定权利的配置,也即前者所带来的利益是否足以将后者所省略。如果能,则承认前者,反之则尊重保护后者。而我国的人格权法编第五十五条中也写到:"可以披露社会公众人物的有关隐私,为社会公共利益进行舆论监督。""被监督人不得就此主张侵害隐私权。"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和场合下,应当允许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入甚至对公众人物的攻击和侮辱。

    但在上面“戴安娜王妃事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对于公共人物模棱两可的处理原则实质上蕴藏着可以造成悲剧的种子。而作为监督者的媒体,犹如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就这样悬置在公共人物的头顶,游走在隐私权和知情权的边界。因此,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个人的自律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导火新闻线》

    3.娱乐至死或者生存

    在电影中作为《囧报》对手的《闪报》,通过制造各种博人眼球的新闻,尽管为新闻界所不齿,但却实打实地赢得了证明受众喜闻乐见的点击率。而坚持自身新闻原则和价值观的《囧报》却面临着濒临倒闭的困境。

    在量化研究的方法在社会学各种研究领域的拓展,数字在评判一个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市场化程度愈益高度发展,作为媒体的点击量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它不仅与各种广告收入挂钩,还关乎着一个媒体的影响力。一些媒介为了争取受众,不惜专门挑选低俗的社区新闻,甚至选择新闻中的一部分进行片面报道以投其所好,不仅使得真相被掩盖,甚至造成了媒体本身引导受众功能的缺失。

    这就是为什么简书永远是鸡汤王道,为什么微博热搜永远是一些八卦绯闻,为什么UC标题党总是“震惊”,为什么知乎live“十分钟就能带你看完一本书”。

    我记得在《十三邀》里有一期,是关于许知远和马东的对话,在播出之后人人夸赞马东知世故而不世故,而许知远古板。马东说:“娱乐是人的天生本能,所以任何媒体,都有动力去娱乐化。”但我觉得这也不全对,市场化娱乐化固然没错,但不管是什么事都有个度,娱乐过度总会“致死”。而对于媒体来说,如何在保证自身生存和娱乐化倾向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闻媒体对于社会大众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有着深入的导向作用,对大众形成潜移默化的思想、观念的导向。因此,如果一个媒体被市场所引导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就失去了它本来引导大众的媒介功能,也违背了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应有的道德追求。

    面对着迅猛发展的中国新闻事业,为了避免新闻困境的出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也提出了指导性的准则。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第三条就从法律的角度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 “自觉遵守宪法、 法律和宣传纪律”, 从业务角度提出 “不揭人隐私、 不诽谤他人, 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要处理好新闻报道与司法独立的关系。第四条专门从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出发, 提出 “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 “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但这一切还不够作为一种普适的方法论来指导新闻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坚守新闻伦理最终还是要靠行业自律来解决问题,虽然实现的时间可能会相对遥远。但是作为新闻从业者,电影中周佳怡书在片末的一段话却很能发人深思:“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记者确实是“饥饿的一群”,但我们不能像饥饿的老鹰般,不顾一切去啃食一个快要饿死的小女孩。我们必须有谦卑的自觉,求知的渴慕去处理新闻。这样才是一个记者,一个传媒应有的态度。”

    致敬新闻从业者

     2 ) 正义之下掺抹“私情”

    《导火新闻线》是由电视剧《导火新闻线》原版人马拍摄的电影版,影片讲述囧报及闪报为了点击率的媒体斗争,却无意陷于了寻仇者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向政府高层请愿通过恢复二次申诉,作为媒体正邪两方是如何站在各自立场斗智斗勇,事态不断升级揭露出官商勾结等隐情的故事。(本段源于百度百科)

    20余年前,一幅名为《饥饿的苏丹》的摄影作品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也让世界开始关注当时发生在苏丹的饥荒。按下快门之后,图片作者凯文•卡特赶走了秃鹰,他注视着女孩继续蹒跚前行,然后情绪崩溃。然而,更令他崩溃的是,照片获奖之后,他受到种种谴责,谴责者认为他太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于是,颁奖结束后两个月,凯文•卡特因经受不住非议而自杀。

    在这部港片中,《饥饿的苏丹》不但是探讨记者这一社会角色的定位的重要道具,也是对片中所刻画的媒体生态的比喻。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片中营造的是这样一种媒体生态——媒体为了流量可以编新闻,也可以用各种低俗新闻填满头版位置。另一家媒体,备感流量压力的代总编被上司的一句“如果你有本事,有个人风格又可以赢到点击率的话,我保证什么都不说”呛得哑口无言。

    电影预言了媒体过分争夺受众注意力的下场。这些预言最后是否会成真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先于这部电影出街的同名剧集所展示的一些情节,如总编当街遇袭、记者越权更改头版等,竟然在之后成了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实际上,《导火新闻线》所预言的传媒生态,与美国19世纪末那场黄色新闻大战非常相似。当时普利策(没错,就是设立普利策新闻奖的那位)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新闻报》,为了争夺读者,频发刊登骇人听闻、刺激人的新闻,标题也是怎么色情暴力惊悚就怎么来。黄色新闻大战终结于时任美国总统麦金莱遇刺之后。《世界报》因为在此前鼓吹刺杀麦金莱的言论而被迫停刊。而我们的传媒生态,似乎正朝着《导火新闻线》的预言一步步走下去……科技的日新月异,让媒体与受众的地位发生了调转,受众注意力成了稀缺品,原本代表着权威客观公正的媒体反而泛滥起来。

    算法的不断改进,让各个资讯客户端都在推送“用户想看”的内容。这是这些所谓的“用户想看”的内容,很可能会绑架媒体,让其丧失权威性、公正性,一味地往猎奇和重口地方向发展。

    以前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因为没救人而备受谴责,而在《导火新闻线》中,无底线的记者却可以为了点击量穷极一切逼迫当事人,让其做出杀人行为。

     3 ) 看完導火新聞線(電影)的慨嘆

    這是一部充滿了正能量的電影,看完後我發現我已經好久沒有深入反思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了。電影好看嗎?不好看我就不寫這篇文了吧?

    我不說電影內容,以免劇透。我最想說的是這部戲帶給觀眾的一個訊息,一個值得你認真思考的訊息。曾幾何時你在報章上看到的東西你基本上不會懷疑其真偽性,但你今天還會嗎?你可曾聽到身邊的人和你說「報紙你也信?」。近年的傳媒誇大或虛構新聞已是司空見慣,畢竟為了點擊率,為了收視,為了有更多的觀眾及讀者;有了上述的才有廣告、有收入,公司盈利你才有薪水,完完全全是一個靠吸睛賺錢的行業。你可以充滿道德地譴責傳媒為了點擊及收視而放棄所謂的專業操守。但,你有否考慮過正正就是這些誇大了,虛構了的所謂新聞才吸引到你花費你寶貴的時間閱讀/收看?是否一個很誇張的標題讓你有更大機會詳細閱讀整篇文章?是否一張性感女郎或肌肉型男的照片讓你更快點擊收看相關影片?是的,問題出自你身上,正正就是你願意看,人家才會做給你看。你是否應該提升自己個人品格及知識看一些並不嘩眾取寵的東西?當大家品味變好了是不是可以改善到香港的傳媒風氣?你去慨嘆一代不如一代的時候又有否檢討因為你膚淺的品味讓傳媒業墮落繼而影響你的下一代變得更膚淺?

    看完這部電影真的很讓我反思,我也希望可以提升個人品格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是這電影感染到我去寫這麼多讓我們一起提升嗎?不,我也只是為了點擊,讓你給個讚而已。

     4 ) 用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导火新闻线》电影在豆瓣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刚刚及格,比起《导火新闻线》电视剧来说,它差强人意的地方在于起承转合得过于直白,不如电视剧那样丰满。但还是应该给这部电影一个不错的评分。

    吴孟达饰演的智叔,是片中片的灵魂人物。七年前,17岁的女儿在平安夜遭富二代高建仁奸杀,证人在法庭临时改变证词,疑犯被当庭无罪释放。老两口四处奔波,意图还女儿一个公道。一年后,良心不安的证人找到智叔,告诉他实情,并愿意出庭作证。重新燃起希望的智叔夫妇却被香港一罪两审挡在寻求法律途径的门外,绝望地说:“同一条罪时不可以告同一个人两次,律师说就算那个杀人凶手亲口认罪,法庭都不可以判他有罪,为什么香港会有这么愚蠢的法例。”

    智叔仍旧不依不挠,绝食抗议,请求立法会修改条例。7年来,因为他夫妇不放弃寻找惩治疑犯的途径,屡遭来自疑犯的恐吓与威胁。最终,智叔走向了劫持人质要求对话立法会主席卢靖的道路。

    尽管到了此刻,智叔仍旧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惩治罪犯。告诉被胁持的同事,只要卢靖肯和他对话,就会放了大家,不会伤害他们。

    这是为小人物立传,法律始终是他们解决问题的首选,其次才是犯罪。杨改兰案也好,聂树斌案也好,通过时间的拉锯与当事人的坚持,最终获得公义,但生活已变,生命已逝,迟来的正义对他们徒有心灵安慰。

    当然,这中间少不了法律人士的援助与媒体的推动。然而事实是,现在的媒体还有多少是在真正关注这个社会的痛疾?心灵鸡汤与八卦炒作才是这个时代博人眼球的手段。

    为什么说智叔是这部电影的片中片灵魂人物,是因为这部电影主线虽多,但真正落脚的地方却是新闻媒体的操守。

    囧报和闪报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

    当智叔发讯息给妻子,告知行动时,妻子精神失控紧接着身体失控,开着的小巴车失控导致车祸,媒体记者纷纷拿起可以拍照的工具一路跟着小巴车跑,直到小巴车撞上一辆货车停下,所有人的脸上都是挖掘到大新闻的表情,恨不得将摄像机和手机穿过小巴车的玻璃紧贴着出事的人拍摄。

    当围观人群过于关注车祸,忽略自己的孩子跑道道路上捡拾车祸现场的小玩具并玩耍的情景,在孩子的头上正悬着即将倒下的脚手架。闪报的记者阿峰捕捉到这一幕,端好相机,对准孩子,默默等待脚手架的倒下吞噬孩子的生命。幸而囧报的记者乐嘉辉发现,及时在脚手架倒下之际救出孩子。愤怒的乐嘉辉大吼闪报的记者:“你还拍。”

    这时,在电视台工作的智叔劫持了正在电视台接受采访、刚拿得十大青年实业家奖的高建仁与工作人员,声称在大楼里埋下了炸药,要求对话卢靖。

    炸药一开始仅仅是智叔作为手段,并非目的。乐嘉辉在车祸现场捡到智叔妻子的手机,明白所发生的事,翻墙进入被封锁的电视台大楼,与智叔取得联系,直播采访,挟持的前因后果便一一道出来。几年前,政府是想要修例的,但几番周折整理出来的报告交到立法会后却音信全无。

    这时的囧报记者开始查一罪两审的资料,查为什么“音信全无”。被警察逮着的乐嘉辉,中断了采访智叔的直播,然而闪报立马接过了这项现场采访。

    阿峰在采访中,并没有接着梳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而是从八卦的角度出发,告诉智叔,有称是他女儿的同学说他女儿曾经的名声有多差,这与高建仁“自愿发生关系”的说法一拍即合,这大大激怒了智叔。尽管谈判专员一直在强调让智叔不理会,“可以关掉对讲机”,但闪报的记者显然不放过,继续刺激智叔,导致智叔将高建仁的头一遍一遍磕在地上。

    为了点击率,囧报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开始以“挖掘高建仁的丑事”作为策略反击。乐嘉辉问:“现在为了点击率是不是什么都可以做?”最终,高建仁父亲承认威胁恐吓智叔夫妇的视频并未从囧报流出,而是带到了立法会去,期望立法会能出面与智叔对话化解事件。

    最终,在立法会的出面下,谈判员的从中协调下,乐嘉辉从胁持现场救出4名人质。因为这时,智叔还有一件事情始终不想放弃,他想让法庭重审高建仁。但闪报却在这时,将智叔妻子车祸身亡的照片上传网络,看到妻子身亡的照片,智叔再次失控,加上有人想从现场逃跑,智叔引爆了一颗炸药。

    看到这里,我心里恨呀,恨不守操守的闪报,一再刺激智叔,使得事情刚刚出现的转机没了。

    但智叔正是因为对法律还报有一线希望,尽管中断了与谈判员的对话,仍没有引爆大楼的炸药,而是限定午夜十二点前见到卢靖,还要问一问他为什么没通过修例。

    囧报在这时查证到因为高建仁舅舅在立法会的关系,修列未通过的新闻,制作上传网络。最终激起网友前往电视台声援智叔。

    当谈判员与智叔再次取得联系,告诉他电视台门口来了几千人,他们都是他的同路人时,智叔那颗在绝境中奋斗的心才终于放下来。

    当年他绝食抗议希望修例时,仅仅只有自己一个人。问乐嘉辉,能不能帮他写篇稿子,乐嘉辉告诉他:“我肯写也没人看啊。”看着别人抱团抗议时获得新闻媒体的关注,他羡慕,说:“如果我可以像他们一样很多人在一起,互相支持一下,你说多好。”

    互相支持,正是这一点让智叔这个小人物找到自己的希望。影片的最后,立法会虽然通过了修例,却表示,这并不是因为单个案列。

    承认我们的失误带给别人的伤害,永远是困难的,谁也不愿意低下他高昂的头颅。

    囧报最终并没有在点击量上赢过闪报,接下来面临的会不会是结束?

    不得而知了。

    但闪报代总编方凝在事情结束又再提到的那句“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与《秃鹰和非洲儿童》那张著名的照片,值得我们再次审视。

    想起今天看到@LifeTime针对中美关系写下的评论:媒体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无论中美哪一方的。川普与蔡英文通话之后,美国、中国的主流媒体都是火上浇油,夸大事实,攻击川普。川普也是个“一点就着”的个性,越闹越大。事实上,川蔡通话之后,川普最贴心的竞选经理有一个正式声明,竟然被全世界媒体屏蔽了:这是一个错误,但我们不会公开说它是个错误。中美媒体不约而同的选择激怒中国官方和川普,都等着看大戏。

    保持饥饿,不是毫无节操地方大新闻,它的后面还跟着“保持愚蠢”,正如这句话的作者斯图尔特•布兰德所阐释的那样: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有希望人心才会软。

     5 ) 小新闻就炒成大新闻,没新闻就编新闻

    片中反派闪报主编的一句“小新闻就炒成大新闻,没新闻就编新闻”道出了,现如今传媒行业的潜规则,记者早已不是揭露真相的代名词,而成了某些不良记者获利的“摇钱树”和炒做自己名声的工具!就象片中的一样,各家媒体为了争夺点击量和曝光率,早已屡屡突破良知底线...不管遇难的家属如何难受,像苍蝇一样围上去提问各种让其难受的问题,不故其感受;不管事件的真假,只要有爆炸性,就第一时间刊出,结果屡屡被反转打脸;将自己位于法官的地位,去主观的审判事件中的弱者,结果导致了更多的“我弱我有理”的事件发生,任何一个行业的工作者都要有自己的良知底线,记者也不例外!

     6 ) “警匪片”皮下假大空的记者电影

    这部电影用两条主要矛盾串起全片:一是囧、闪二报的竞争,二是谭锐智与高建仁的矛盾。两条矛盾里又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冲突与对立:报社的竞争折射了当时网络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两报社的记者形成对比是在探讨记者职业操守与利益的权衡;谭和高的恩怨背后是对香港法律的审视,以及草根大众在权势之前的无力。

    看到高建仁案背后官官相护的隐情时,我以为这又是一部香港警匪律政片——最后歹徒被制服,香港司法的公平公正得到伸张。结果影片花了很大篇幅讲囧报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记者的良知更重要云云。在我看来,这样的讴歌有点用力过猛——这似乎也是香港律政电影结尾的“通病”。影片的叙述也没做好,高建仁犯罪背后的那条线有头无尾,倒是花了很大功夫在开头交代背景,突出香港记者吃人血馒头的主题,好像在反复强调这是一部和记者职业操守有关的电影而非警匪片——不是吧阿sir,观众又不瞎。

    我觉得全片最大的败笔是开头,实在挤了太多东西了,一开始就给观众喂了一大口,让我以为是导演把一部电视剧的剧本压缩成了一部电影。例如王子的存在完全没必要,可以删掉。而且开头的人称叙述是阿咩,后面全是上帝视角并且没有再回到阿咩视角,未免有点衔接不当。

     7 ) 《導火新聞線》讓香港人反思的「特別劇」

    本來以新聞界為題材的戲劇已經不多,在香港這個規範處處的地方更屬罕見,所以縱使個人沒看過港視劇集《導火新聞線》(但知道網上很紅),但仍然進戲院支持對其衍生的電影版。



    雖然以電影來說不算完美,但身為香港人感受到戲中每個「貼地」的元素:動新聞hit rate、官商勾結、低頭族的冷漠與熱情…看罷後只覺有「火」、熱血滿滿,充滿身為香港人的感動!就算這個地方變得再陌生,還是能夠被一點人情所觸動;或者生於亂世,電影人才會被誘發出更強的小宇宙。

    故事以多線發展:網媒鬥爭、尋仇者闖入電視台脅持人質及炸彈、向政府高層請願、官這勾結…線路多而不雜亂,或者可能跟電影的真正主線有關--其實貫穿整部電影的,是1994年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的經典照片《飢餓的蘇丹》:相中的一名蘇丹女孩因為饑荒而倒在地上,後面則是一隻虎視眈眈的禿鷹。究竟先救人還是先拍照?哪一項才能真正「救人」?某程度上,電影情節是圍繞著這張照片引發的正反思辯而發展。

    電影瑕瑜互見,而且非常明顯,優點:節奏明快(尤其前半部),能成功抓實觀眾情緒,就算沒看過電視劇亦能投入劇情;雖然角色鮮明得來臉譜化,但不會過份偏頗某一方,集中主線講新聞工作者的良心掙扎;吳孟達飾演的尋仇者舉手投足皆是戲,一邊會心痛他為女兒討回公道而搞出軒然大波,另一邊又會被他「遞進式」發瘋的氣勢所怯,他才是抓住整部電影節奏的靈魂人物。

    缺點:整體上感覺仍然很「電視劇」(以日劇的分類就是「特別劇」規格);情節過份理想簡單化,尤其,網路打「逆轉勝」戰開始後,情節發展過急亦過於兒戲;最後為了平衡各方需要(畢竟有「愛奇藝」的logo,應該有大陸資金?),結局有點面面俱圓誰都不得罪…

    不過只要能夠「入戲」,所有瑕疵都不再重要。當吳孟達飾演的智叔引爆第一個炸彈時,全場觀眾屏息靜氣而發呆,那一種震撼,應該就是觀眾入戲的證明吧?

    P.S. 王宗堯的輝爺極charm,他是香港三十代本土演員的希望。(雖然一查發現他已經37歲了)

     8 ) 假專業.假致敬.《導火新聞線》的假大空

    在香港寫媒體的影視作品並不多,千禧年時期的《A-1頭條》、陰陽路系列貌似有套叫《凶週刊》的電影。《導火新聞線》相對是香港較少有寫記者的題材,電影由港視的同名劇集衍生的,但沒有看過劇集也不會對電影陌生。這部電影畢竟問題多多,硬傷處處、眼高手低、雖然導演是劇集的導演但在製作上與真實新聞的處理上還是有一大段距離,所探討的紙媒末日、新聞道德、自我審查、矮化通通都是老生常談。早在二十年前,一九九六年蘋果日報創刊以來,新聞道德的問題浮現,LMF也有一首歌寫記者操守的問題。猶記得當年的「陳健康事件」,後來《東週刊》刊登字母女星的裸照、某雜誌偷拍女子組合換衫、走光等等,對媒體的專業失德早已見怪不怪,在《導火新聞線》裡探討傳媒搶點擊率早已不是什麼大的事情。對媒體的批判與探討略嫌過時,甚至到現在免費報紙的競爭力與廝殺中也早已分出高下。早年走小報路線的《爽報》與中資的《新晚報》也已經停刊,而劇集的重點仍放在免費報紙、動新聞的平台相對沒新意。而劇集利用一單突發的事件去側寫媒體的定位與操作,明明就是要爭點擊率,但最終又要裝作漫不經心一樣,裝作正義、就難免是虛偽了。對職人的職責難免要重新審視一下,畢竟由第一天開始就應該知道新聞行業是沒有兩全其美吧。

    給港視的警告.請認真一點
      先不論對新聞媒體的指控與那種燃到可以自焚、沖昏頭腦的理想主義,《導火新聞線》在細節上的追求難掩粗疏,例如在一宗車禍發生後記者檢走了傷者的手機,這應該是警方的證物,這是偷竊。這種穿崩不容出現的,另外是電視台發生脅持人質事件,但電視台的錄影廠與門口都是沒有保安的、記者只要攀爬就可闖入私人地方,電影裡的《囧報》記者實在是知法犯法,或者更囧的事情是利用媒體作為公器去威迫與恐嚇事情的涉事人。也許劇組貪圖方便有這樣的安排,但與實際的新聞操作、在資料搜集、在專業上就足以看見距離。不是不支持香港電影,但在《喜劇之王》中周星馳也有云「臨時演員也是演員」。這部電影除了演員與某些劇組成員是港視不獲發牌後留下的「遺產」,據聞現在王維基也正在發展電影,但假如仍停留在這個水平,政府更不應該發牌予港視。當初,港視用銀彈攻勢挖角又參照美劇的模式製作,要知道肯努力與嘗試不一定會成功,照樣搬別人的模式複製也不合乎香港的風格,結果觀眾的回響是港視只是另一個TVB。因為高調而讓牌照落空,而真正的導火新聞線相信是當日盼望港視開台而準備的新聞部員工,最終成為首批遣散的份子。

      那當然《導火新聞線》的電影得以開拍也是後來有一丁點的回響,但始終也是不夠。且看電影一開場的交代劇集中人的去向,做記者的竟然去介入事件的糾紛,牽涉事情,記者被殺。在香港的記者根本不會主動惹怒某些人、更加不會送羊入虎口,記者是有界線的。但電影只求視覺的衝擊而忽略真實。那當然本身「導火新聞線」以新聞專業為題材就得到青睞,最主要是前《明報》總編劉進圖被斬,記者業界發起「人人都是劉進圖」,再加上近幾年先後有傳統的報章雜誌相繼結業,《星島日報》更凍薪,自然先入為主有真實感,有話題性,特別是影片的結尾來一段We are not afraid的展影,可謂是假致敬記者的行業。

    不要為無冕之王加冕
      戲裡的一個致命的硬傷是兩份報章《囧報》與《閃報》之間的爭奪,在電影裡要刻意去製造二元對立,《囧報》要反擊《閃報》的嘩眾取寵不惜要做好人,但什麼是好人壞人?無論是那一個職業也沒有完全的好人壞人,《囧報》記者當眾打人竟然不獲起訴與追究?這也是專業失德的一種,也干預了其它同行的自由。《閃報》就如十惡的壞人,將內地人刻劃為惡魔、故意的醜化、將其報的記者寫成是助長惡勢力的壞人,然而《囧報》就可華麗轉身披著「良心」的外衣。戲裡的記者紛紛英雄主義上身,忘記自己的職責、只是一心想去幫脅持電視台的匪徒,就是因為他過往的故事而忘記旁敲側擊與觀察。新聞媒體從來也沒有中立,理論與實踐往往是一個關卡,但無論怎樣也好也不應該偏頗。

      電影太刻意製造英雄,偏偏記者由第一天當新聞系學生就應該知道「無冕之王」是什麼,再者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每個人的個體而不是英雄。因著匪徒的故事有多動人,再加上一到下半場就突然的良心發現,《閃報》總編辭職,《囧報》的代總編拿出一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去開脫,這種良心發現作為轉折位無非是沒用心去鋪排。拍得幼稚,在劇情、人性上已經先天不足,還要去講整體新聞業界的問題,想頭太大。一部電影亦不足以帶出什麼議題,亦不可能改變世界。而為了形造正面形象而扭曲記者的專業,是本末倒置。王宗堯飾的記者叫人去殺人放火的自責更是多餘了一點。

      除此之外,電影也展示了無知就是力量的一面。多線發展的電影裡提到匪徒家裡有悲慘的故事,講法律有多的不公平,提到「一案兩審」要修例,對法理常識與疑點利益歸於被告有誤解。最近就有一件關於殘疾人士的風化案,因群眾壓力警方再次拘捕被告,而早在法庭法官已就受害人無能力上庭而判被告無罪。這種案件被告可申請可種的原因而嘗試終止永久聆訊。關於正義的思辯是要看證據而不是說是就是,對於戲裡的記者們實在無言以對。即使題材有多罕有,貼地與資料搜集是必要的一環,不過近年的香港電影如《寒戰》這種沒常識、假大空的電影早就比比皆是,然後得到票房與獎勵。雖則看電影不應該去駁戲,但常識、常識的確很重要。

      《導火新聞線》可謂是一部不專業的電影,雖然在結尾造就了一個大團圓結局、讓群眾集結在一起支持匪徒,因為是相信良善,然而他所做的脅持行為就不是良善了。然而對白中透露大樓內可能有其他炸彈,偏偏群眾可以接近地點,再者那是匪徒,群眾卻患上斯德哥爾摩症,選擇同情,香港人真的很有愛。而政府也突然宣佈要屈服修例,對政府很有信心,一切都是美麗新世界。這部電影只有四個字形容「情何以堪」。

     短评

    可能很俗套,比如故事,比如两家媒体的对立设定,比如故事的走向和发展;可能不完美,比不上恐怖直播,也不如新闻编辑室那么优秀,可能是在小打小闹。但如果你真的做过媒体,做过纸媒记者,你才能体会很多记者的无奈,你也知道那些为了点击率而不顾良知的行为是多么真实多么可怕。3.5

    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挡不住的IP电影和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招人烦,如果维基台的良心剧都被拿来拍烂的话,那么港剧和港片同归于尽就指日可待了

    10分钟前
    • 老朱無電影不歡
    • 较差

    媒体无耻的嘴脸,在资本主义社会显得尤为突出。

    15分钟前
    • 小妖哪里跑
    • 力荐

    香港记者跑的就是快!

    19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还行

    和《恐怖直播》比起来,《导火新闻线》就显得有些小打小闹了。

    2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非常觸動,尤其是當下傳媒景況一點也不理想時,電影反映的是理想主義的折射。打一場逆轉勝,現實如此艱難,但盡力而為。

    26分钟前
    • 小李
    • 力荐

    其实就是压缩精简了的港剧,电影感不足。关于新闻伦理,表现得过于肤浅了。

    30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對新聞工作者的敬意之作。看的記協組織的傳媒專場,同座的都是些當代香港最知名的優秀前線行家,看完後大家對當中很多細節共鳴很多,有些感動;但電影也帶著電視劇改編的明顯短板,故事單薄,虎頭蛇尾,探討主旨的台詞直白過火,港劇味濃,觀眾仿佛弱智…主創和主演都是有心人,我還是喜歡這個系列的。

    34分钟前
    • 楊不歡
    • 还行

    这部影片来源于HKTV的同名精品剧集 剧中围绕的主题是为了一桩强奸杀人案而探讨一案两审法律的修订 以记者的采访工作和报章日常运作为主题 凸显记者新闻理想和报章现实利益两者间的矛盾与张力 应该说是很有诚意的一部作品 作为一部剧情片算是很好了 看到最后很感人 达叔不愧是老艺术家 演绎得收放自如

    39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挺出乎意料的,热点、伦理和政治影射一个不缺,完成度是近年港剧剧场版里最高的一个。热点蹭了个全,但吃相不难看,某些蹭得太凶的片子跟这部比,就是片中的《闪报》。

    41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探讨了新闻价值观与社会、法律之间的关系,很赞

    46分钟前
    • 束发行
    • 力荐

    在電影一開始,藉著那一張經典的蘇丹饑荒照片,開啟先拍照還是先救人的對話,就已經拋出了守護新聞道德的主題。只是,吳孟達演得太好了,讓觀眾的心情完全跟著他走,感受著他的無助、絕望、痛苦以及重燃希望,於是,綁架線的存在感便超越了記者線,當然記者線本身也有著淺白直接和理想化的問題。當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年輕人,放下手機,走上街頭,表達自己態度、釋放自己善意的時候,還是無法自抑的熱淚盈眶,再一次證明了我對類似情節永遠毫無抵抗力。

    49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做传媒的.就应该站在中立的角度.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地去做报道.做新闻.如果当主流媒体都成为政府的工具.那最后.只会变成CCTV.贪心的媒体最后都缺了一个心.良心.PS:好耐冇睇过一出咁有港产味嘅香港电影.达叔真系好好戏.另外各主演都不错.但突然睇到毛记东方升.瞬间出戏..

    54分钟前
    • 些晕
    • 推荐

    剧本认真有诚意确实花了功夫去做,但是还是很雷啊,而且一定要把坏人都写成是大陆人是什么意思?

    58分钟前
    • 小野蛋子
    • 还行

    因为方凝的一句话,这部戏的立意去到了一个新高度。 但愿整个世界没有变的太坏。希望尚在这些个记得初衷是什么的地方。

    1小时前
    • 青山戚戚蛙
    • 力荐

    一锅熟!一锅熟!完成政治述求的直接途径便是搞个大新闻呀大家齐上街,这种主题,哪怕将唯一官腔普通话的恶人硬说成台湾编辑,也是在大陆上映不了的喔。政治幼稚简单直接的港产狗仔队版《新闻工作室》,卡通热血正能量,挺好

    1小时前
    • kylegun
    • 推荐

    不错,比“Money Monster”要好,诚意很够。要点击量还是要真相?要去迎合观众还是引导观众?要救人还是要新闻?最后给一个相对理想的结局不是不好,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真实度不够。

    1小时前
    • vivi
    • 还行

    補記大銀幕 2年前. 吳先生演技無得彈.....周小姐太少機會......

    1小时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給三星因為達哥是男一號,毛記抽水成功。感覺沒電視劇好看,有點過於理想。方凝金句依然是亮點。

    1小时前
    • Alexis.W
    • 还行

    港版《恐怖直播》,技术上稍显粗糙,整个过程充斥着一股傻乎乎的想当然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