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孩童姿势

    孩童姿势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2013

    主演: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博格丹·杜米特拉克,娜塔莎·拉布,琳卡·高伊娅,弗洛林·扎姆菲雷斯库,弗拉德·伊凡诺夫 

    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旧爱综合征

    • HD中字

      颠倒乾坤

    • HD

      硬汉枪神

    • HD

      卡罗尔

    • HD中字

      大红灯笼高高挂

    • 正片

      世界奇妙物语 2024夏季特别篇

     剧照

    孩童姿势 剧照 NO.1孩童姿势 剧照 NO.2孩童姿势 剧照 NO.3孩童姿势 剧照 NO.4孩童姿势 剧照 NO.5孩童姿势 剧照 NO.6孩童姿势 剧照 NO.16孩童姿势 剧照 NO.17孩童姿势 剧照 NO.18孩童姿势 剧照 NO.19孩童姿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三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巴布(Barbu 伯格丹·杜米特拉彻) 飙车撞死了一个男孩。等待他的是时长3年到15年的刑期。他是一名富人子弟,他的母亲科内莉亚(吕明妮塔·杰尔吉乌)60多岁,是一名成功的建筑师,属于罗马尼亚的上层阶级。她的书架上堆满了并未曾被翻阅过的赫塔·米勒的 小说,平日里喜欢炫耀装满了各种各样信用卡的钱包。她动用了一切力量来给自己被惯坏了的儿子洗脱罪名。她希望通过贿赂目击证人的方式来让他们改变证词。就连死去孩子的父母她也想用钱来收买

     长篇影评

     1 ) 《孩童姿势》

    一个强势的母亲不愿放弃一切可能控制性。仿佛也挺适合不少中国母亲。

    她造就了一个缺乏责任极不成熟的儿子,在关系日益紧张并逐渐丧失对其影响力的时候,出现一件令她得以大展拳脚的事故,从警局到与准媳妇的沟通再到与受害家属的交流,最终获得了如她预期的效果。

    不过在看似伟大母性光芒下我感受到的更多却是不可调和,社会阶层上的、母子之间的、生与死者的。

    剧本、台词、人物、情绪都很到位,可能获得金熊正是因为整体的完成度。不过作为第二部登顶三大的罗马尼亚现实主义之作,并没有达到令人雀跃的水准。

     2 ) 国际孩童姿势

    的确,这不仅是罗马尼亚的孩童姿势。

    从第一场戏开始,母亲和妯娌的对话,你会以为她在谈论丈夫和出轨的情人而不是儿子和女友,她的嫉妒蛮横,让人感受到母子关系非同一般。

    这个非同一般后来还有两处奇怪的提示。

    儿子的出场在影片第二十分钟左右,但这之前他都隐身出现在每一场中;前10分钟三场戏,一是开场的双人对话(儿子将母亲赶下车)、二是生日派对——上流社会身份展示(儿子没有到场)、三是母亲与佣人谈论儿子的房间(物质收买是她始终的手段)。
    来到歌剧现场,我们看到,这场戏的场景设置很有意思,看似双人戏,舞台上却有三个“演员”,其中的一个女导演似的角色一直在对其他两个男女歌唱演员指手画脚,此时事件来了,妯娌来找女主角(母亲)。
    接着是车上的戏,两人前往警局的路上,已经开始找关系,我们看到两人讨论的,加上丈夫的手机通话,没有提到死去的孩子一句,所有的中心是自己的孩子是否有罪。
    到了警局,受害者一方的出场以暴力形象示人,这被母亲后来称为“那帮动物”,她看到对方打自己儿子时的兽性,却看不到自己儿子杀死对方孩子的残忍。儿子出场了,那时母亲还在打着电话通到警察局长。儿子竟然是绕腮胡的大人了,真让人意外,在此以前,通过对话描述,以为是一个不经世事的叛逆小孩,却是一个中年人的形象,导演够狠!没错,即使看上去是个成人,行事方式还是孩童。母亲执意要儿子改车速,这个情节点一举两得,一方面首次正面突出母子关系,另一方面为解决下一个环节铺路。
    接下来是验血环节,“通路子”这种事情无处不在,就连医疗单位也不例外,其实有没有“关系”不能影响结果,只不过行事方便而已,就如重新拆一包针筒。儿子同样以自我为中心,这又是遗传了谁呢?
    回到母亲家中,这个“奇怪”的提示来了,母亲在帮儿子涂抹药膏前换上了吊带睡衣(没有穿胸罩),并且做完脸部护肤,而且离开前还看了一眼镜子;接触儿子后背的手一直往下,将他的内裤脱下一半,然后是按摩,从颈部开始,镜头最后停在了按摩他臀部的时候。她有着某种满足感。
    往下的戏,早晨同他的父亲商量对策、在警局二度确认(加入警员向她通关系的情节,社会现实)、去儿子家收拾衣物,我们看到在这场戏里有这些情节,一是翻床头柜看到润滑液(窥视儿子的性事)、二是取浴液的时候拉下卡门的头发,再用水冲干净(视儿子女友为不洁)、三是不关门撒尿(动物性占地盘),她的占有欲可见一斑。
    回到家中,一家四口聚齐了,冲突爆发,因为她没买对喷鼻剂,即使她自认为买得贵的就是为他好。儿子还骂父亲窝囊,懦弱的人也就窝里横了,这种发火方式(没得到小时候想要的东西),仍是孩童式的。顺便提一句,母亲从车上违规取来的手机给儿子,他拿到手的第一句话竟是问女友,有充电器吗?而台面上正在讨论该去受害者葬礼的严肃问题,对他来说一个破手机才重要。人的安全感遁于虚无。
    虽然翻脸,母亲还是要去见证人,她不忘妇女节的花朵,自己是个女人,是母亲,这是她对自己的天职体认。这一场对话发生在商场里,外部的嘈杂凸显了这次谈话的主题,儿子为什么要超速超车?因为他不爽被一辆奔驰挡着。“他一直跟着我,就在放开车速的时候,我让出车道,但我提速到110,如果我没有加速的话,或许他也不会超速,可也不能说我不能。”对话很妙,证人本身不是好鸟,儿子超车不仅是“超”而是“飚”的心理,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车子代表财富地位)竞争,一个横穿高速公路的小孩死了,而且死得很惨烈。母亲听懂了,这时出现一个细节,就是证人拿走桌上的20欧找零,放下100欧,母亲说你啥意思?我也有点不确定,这是证人表态吗,意味着8万欧这个价他不会让步?
    紧接着是母亲跟儿媳的对话,坐在厨房里,儿媳喝茶,她喝酒,儿媳打开柜子都是酒(暗示母亲后来说儿子不喝酒是谎言,而且儿子出车祸,父亲第一个问是否酒驾,可见儿子是喝酒的人),从这场戏我有点喜欢卡门了,她能看到“真相”,儿子的不成熟与懦弱,无论他如何叫嚣母亲别插手,她还是找来母亲去代他见证人,她知道这就是真相,摆脱不了的依赖,他们分手了。
    在母亲回家数钱之后,第三个“奇怪”提示来了。早上醒来,她有一抹微笑。她笑什么呢?儿子又属于她了?一切都回到她的掌控之中?
    进入尾声,先是儿子和母亲的谈判,谈判的内容在开头就出现过——“我主动找你,一个月,半年一年的,你别来烦我”,谁信这次结果会不同呢?此时,前女友在背后走来走去,窗外有人在打被单,哒哒哒与咚咚咚,逃不开又得不到,无解。
    “愿他的灵魂安息,”终于,借卡门(一个“外人”)之口,借上帝慈爱,母亲说了一句人话,虽然她不怎么上教堂(心中已无怜悯)。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自私无情,她做不到及人之幼,儿子是另一个她,她怎么能失去自己,而你们只是少了一个儿子,不是还有小的吗?连卡门都看不下去了。
    可是对方失去的是怎样一个儿子呢,是爱母亲的儿子,是放学了会跟母亲打电话报平安的普普通通的儿子,而不是决裂的、活着的、最优秀的儿子。
    全片的结尾是一个长镜头,母亲坐回宝马车中,抑制地哭了下,即使都是母亲,她大概也觉得高人一等,她没有真正心痛过死去的孩子,她没有替别人考虑过丧子之痛,她在最后都只是留下钱,因为她认为这对你们好(对我儿子、对我好)。儿子在下车前请求母亲“解锁”,他与对方父亲说了什么我们听不到,只能从反光镜中看到对方伸手同他握了握,或许是和解,或许是宽恕,对方无奈地半转过身,儿子哭了,坐回车上,他懊悔吗?我们希望是的。而此时母亲没有了眼泪,她即将发动汽车,因为事情似乎已经按她的手段解决了。黑场。

    只是,她可以代表母性吗?

    有人将这部片子同李沧东的《诗》连系起来,我也想起奉俊昊的《母亲》,在犯罪与亲情伦理间,到底什么是人性?

     3 ) 但真正的悲剧点在哪?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这不过是一部展现上流社会富人阶级丑陋嘴脸的影片,它只不过用纪录式的手法看似客观真实的展现这一切,但这至于得金熊吗?甚至前面大段的对话与过于晃动的手持摄影,让我十分厌恶差点到无法忍受的地步,直到最后一场戏,我才敢说我真正看懂了这部电影,弄清了导演的良苦用心。然后,前面所有的情节与画面像幻灯一样重新出现在我脑海,前后联系起来,我终于决定给这部影片五颗星,它完全值。

    让我无比汗颜的是导演出生于1975年,比我大不了太多,但已然能拍出对社会有如此洞见、对阶层有如此见地、对人类情感关系有如此反思的影片,且镜头语言是如此成熟、表达如此完整,这种差距,不仅仅只是年龄上的,更是国民素质、民族素养上的,请原谅我用了如此多的大词,否则我无法表达出我们这一代电影人或者说这一代人与别国的差距,譬如罗马尼亚,无法表达出我的心焦。但我什么也不能做,我纵然能感受到它全部的好,我也“无法发声”,或者说我缺乏更好的“发声”的能力。

    很多人只是看到了导演表层的阶级刻画、母子关系,并解读为“成长”问题,在我看来,导演真正的意图在于引起反思:真正的悲剧是什么?引发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从逻辑到宗教:受难者的赦免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

    影片真正的用意在于告诉我们:真正的悲剧在于,谁也无法理解谁的苦难,个人的苦难唯有自己承受。插两则题外话,在看这部电影前,我阅读了几篇《南方周末》上关于云南个旧矿区底层性工作者生存境况“十元店”的报道,读后长久意不能平,甚至在第二天观看影片时,我仍旧在想:罗马尼亚的中年妇女穿着貂皮在观看歌剧,我们的妇女却可以为了十块钱出卖身体。第二则是昨天早晨四川雅安发生的地震。如果苦难不是发生在自己头上,我们都仅仅只是“蜻蜓点水”的旁观者。

    片中,展现了两个阶级、两个平行世界的人,若不是因为一场“偶然事件”(车祸)绝不会有交集。富人阶级之所以能成为富人在于他们强势的行事逻辑,他们在对已对人上永远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对人一套,对己一套,对人的一套是用于束缚他人以便为己服务(这亦是政治家的权术。)我们看到片中,在事故发生后,撞死人的巴布母亲科内莉亚可以直接去到笔录现场篡改笔录,死者男孩的家属却只能坐在一楼哭泣与等待;验血时,巴布要求护士当面更换一次性针管;巴布在计划要孩子前单方面要求同居女友卡门做全身检查,包括艾滋、乙肝、妇科病。片中,处处可见这种细节,歧视与不公无处不在。巴布行为只是母亲行为的一种延伸,母亲行为只是上流阶层的一个样本。凡事皆可以用权钱搞定,凡人都可以用权钱收买,包括“真相”本身。直到最后一场戏,科内莉亚带着儿子与女友去罗马尼亚农村被撞死男孩家中,事故中双方家庭终于见了面。在我看来,影片最大优点在于100分钟的剧情都在交待科内莉亚如何长袖善舞,如何用自己手段摆平这场车祸,且一直能hold住,直到最后一场戏,导演终于让我们看到,两个家庭对比是如此强烈,上流社会家庭(撞死人的一方)想的只是如何免去牢狱之灾,却丝毫未想过对死者家庭造成的天大的伤害。这场事故,对于前者,不过是坐牢不坐牢、是否影响前途的事;对于后者,却是瞬间的崩溃。两个家庭,两个母亲,她谈论他的前途,他的所谓关于前途的优缺点,而她只是谈论他的日常琐事,谈论男孩放学回家,就像男孩悲苦的父亲所言“我从未想过自己需要承受这么重的压力,我只想着他能给我养老送终”,后者只有最朴素的情感、最深切的悲哀。然而,正是在男孩父母亲悲苦良善满是《圣经》中“受难者”模样却只是默默承受的脸上,在最后男孩父亲明明遭遇最深切的痛却慈悲为怀宽恕的送出门来与巴布将握未握的手上,我终于看到导演全部的怜悯、同情与反思。如果不是最后一场戏,所有这一切得不到释放与升华。这绝对是一部唯有灵魂与信仰并且依旧相信的国家中的人方能拍出来的电影,中国绝对拍不出,美国亦拍不出。欣喜的是,我倒是在近年来的韩国电影中越来越多的看到这种倾向,譬如朴赞郁的《亲切的金子》、金基德的《圣殇》以及李沧东的《诗》。特别是《诗》,在类似的“犯罪-救赎”主题中,我们看到作家出身的李沧东找到了一条东方式的更诗意化的反思与救赎之路。

    从伦理到哲学:肇事者的悔悟
    “世界上有两件事物,我越想越引起我内心深深的战栗与惊恐:头顶的星空与人心中的道德律令。”——康德

    如果影片只是停留在“受难者的赦免”上,影片只是完成了一半。最重要的是在反思,以及如何达成“这场反思”。手持摄像机,才能尽可能深的进入事件本身,不同于旁观姿态,事件记录者同时亦是参于者,导演在此不仅仅只是客观陈述,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主观姿态”,看到导演的立场与态度。影片在展现这场悲剧时,选取的角度非常棒:自始至终展现一位“在努力行动中”的母亲。如果说这位上流社会母亲“行动动机”来自本源的母爱,那么,在导演的镜头下,这位母亲的所有“自以为是的行动”不仅可笑且徒劳。科内莉亚或许是一位成功的建筑师,但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失败的母亲”。我们看到,在事故发生后,科内莉亚试图用自己的手腕帮助儿子免去牢狱的同时,亦在挽救僵化的母子关系,企图重新将儿子“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这是一种母亲特有的让自己的孩子“重回襁褓”,甚至是“重回子宫”的潜意识渴望,我猜想,这或许是影片片名“Child's Pose”由来。如果没记错,科内莉亚的手机铃声来自巴赫的音乐,书架上摆满了罗马尼亚著名小说家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的小说,然后,对于科内莉亚来说,无论是巴赫还是赫塔•米勒,不过是她装腔作势的姿态,是她用以表明自己上流社会知识分子的“门面”,包括平日里没事看看歌剧。“可笑之人最可笑之处在于往往可笑而不自知”,科内莉亚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动用手腕试图摆平车祸以及化解与儿子关系这两件事上,科内莉亚看似踌躅满志、志得意满,实在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儿子的不领情甚至威胁“再干涉就断绝母子关系”,事故目击者的无耻敲诈,让这位“行动派”处处乏力。特别是片尾,科内莉亚在见到了死者父母,以及与死者父母“交谈”(所谓的交谈,不过是“对牛弹琴”,各说各话,科内莉亚的自私,岂能理解死者家庭的悲痛。)中,对比死者母亲能忆起儿子生前生动的点点滴滴,科内莉亚却只能述说虚构甚至假象中的儿子的优缺点,之后,科内莉亚回到车上的埋头痛哭,是在哀叹自己的“无能为力”,还是被所见到的同为人母的死者父母脸上的悲痛唤醒终于悔悟?我想,即便科内莉亚能忏悔,唤起她的与其说是中国伦理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如说是“人心中沉睡的道德感”,包括最后走下车走到男孩父亲面前的巴布。

    在人世所有的悲剧与苦难面前,能理解他人苦难的唯有“无我者”上帝,能赦免他人的也唯有“无我者”上帝。

     4 ) 《童孩姿势》:以爱之名造就畸形人生

    (芷宁写于2014年8月4日)
        与其说罗马尼亚影片《童孩姿势(Pozitia copilului)》,讲述了一个罗马尼亚家庭在抚育子嗣上的失衡和面对棘手问题时的失德,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通病,于今日的吾国而言,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
        世上多的是那种对子女过度照顾过度控制的家长,他们一辈子掌控着子女的生活和动态,至死都不肯放下那根隐形的脐带,从而直接导致子女无法真正成长,像温室里的植物般娇气矫情又自我,遇事缺乏担当,没有责任心,甚少关心自己以外的人,他们中的不少甚至到了不惑之年还没有“断奶”,一旦遇到棘手问题,便缩在父母身后,连自我发声的勇气和能力都没有。而他们的父母呢,一旦子女陷入麻烦,便会护犊子般的护着他们,不论他们犯了多大的错,哪怕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在他们的心中最真实也最失德的那杆秤是——只有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别人家的,于我无关痛痒,皆如草芥。
        这部《童孩姿势》从伊始就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所谓上流社会知识分子的闲暇,六十多岁的母亲科内莉亚衣饰昂贵地出现在剧院,欣赏着高雅艺术,她的文艺行程却被她那个不让人省心、她也不愿意省心的儿子巴布打断了。巴布出车祸撞死了儿童,这样的事件让性格强势又有人脉的母亲有了可以施展能量的空间,她开始尽一切手段来使儿子免于严重指控,而就另一个层面,于母亲而言,这是把儿子从其女友身边夺回来的契机。
        影片的完成度很高,剧情对白、人物表演和情绪走向都十分妥帖,在细节的处理上耐心而细致,从而对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都有着裨益。例如,一把年纪的儿子已经搬出去居住,母亲还要通过两家共用的钟点工来对儿子的生活来个了如指掌,甚至儿子读什么书,她都要“建言”。再如,母亲去儿子家如同在自己家般特别具有“主人翁精神”,她敞着门用洗手间,刺探儿子及其女友的床弟之事,甚至将那女人关在了大门外。而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商议对策的戏份,则仿佛是母亲的独角戏,她不断地发声,仿佛将事件的里外都摸了个通透,都待她大施拳脚。同时这出戏给观众展示了在这个家其他人物的特点,懦弱而没有存在感的父亲、对什么都抱怨都不满意的儿子以及那个冷眼旁观内心明镜似的女友。
        影片也通过一些暗喻的手法表现出了那种无所不在的控制,如剧院在排练剧目时,两个年轻演员在表演,他们的导师——号称该国当代最伟大的女演员,置身于两个弟子中间,身体力行地口述着引导着,看似是一种辅导,一种传帮带,一种无私的奉献,却隐约透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控制、一种不甘心撒手的心态以及一种流连于某种关系的沉湎。
        彻头彻尾的控制欲,会让后辈的一生都感到了无穷尽的痛苦,即便偶有情绪上的反弹,也是暂时的。不出意外地,科内莉亚以爱之名,造就了一个缺乏责任感的具有童孩姿势的儿子。巴布在待人接物上,有着他母亲的影子,他对人对己两个标准,如,他要求女友做全身检查,自己却不用,车祸后,需要抽血化验时,他再三要求护士当着他的面拆开一次性医疗用品。他对母亲的控制也不是没有反感,例如他找了个比自己年纪大、门不当户不对的女友,这的确让母亲抓狂,对女友充满了敌意,但这段感情已逐渐显露出它致命伤,女友也即将成为前任。再如,巴布对母亲买来的药各种挑剔,对母亲态度恶劣等等。可这些反弹都是皮毛,巴布在内心深处还是个需要依赖强势母亲的长不大的孩子,而他超速驾驶的原因,更是充满了某二代的气息——前面有辆奔驰挡着他……
        影片在最后呈现的事故双方见面的戏份,简洁明了又具有足够的张力,仿佛言简意赅又寓意绵长,涵盖事物的多个层面。到村子时,儿子不肯下车,母亲和女友去见了受害儿童的家人,母亲在这家有着丧子之痛的人面前,一股脑儿地诉说着巴布是怎样的一个好孩子,并且对心在流泪的这家人说出“你们还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从这段科内莉亚的叙述中,观众可以确定她的重点依旧只有自己和儿子。
        片尾,影片以一个长镜头给出了一点点若有似无的期冀——返回车中的母亲哭了,但显然不是为死去的儿童,儿子此时却要求母亲给车门“解锁”,他终于下了车,观众不知他和受害者的父亲说了些什么,只是从车镜中看到对方终于伸出手握了握他的手……儿子哭泣地坐回了车上,此时的科内莉亚却已不再哭,她发动了汽车,准备返回,她依旧是那个我行我素的、觉得事件会按照自己控制发展的那个人。
        看完全片,观众会为饰演母亲的吕明妮塔·杰尔吉乌的演技所叹服,不急不躁间,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不慌不忙时,却恰恰再现了母亲对失控局面的急迫和不安,而她那看上去游刃有余的做派,则不那么张扬却时刻彰显着这个强势女人的气场。
    (杂志约稿)

     5 ) 冷静中见锐利

    1、原来又是罗马尼亚电影,难怪那么像《四月两周三天》,单一冷峻的色调,不过开头让我想到了多兰的《我杀了我妈妈》,手持摄影的晃动特写。总的来说,又是一部生活中细微见锐利的片子,精确而冷静,毫无渲染的镜头,一拉到底的针针见血。
    2、谈谈剧本。想到了《单车少年》,这两部片子是我看过的对剧作有帮助的好片子,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直接说明问题,与儿子的关系,第二三个镜头展现女主也就是妈妈的社会地位,之后的就是车祸事件的展开。中间没有任何的多余镜头,甚至很多地方采用了硬切。没有一个浪费的镜头,你可以感受到这出戏就是你,面前上演,人物也始终特写,人物的眼神、动作,一览无余。导演一直在截取最直接、最有力的细节来描摹这段关系和冷静的揭示事母亲性格病态的严重性。人物的性格清清楚楚的展现在你面前,无论是母亲还是儿子。
    3、我想到了自己。一个在强势母亲家庭下长大的我同样面临这些问题,不过没有片中那么严重。儿子应该小时候躺在母亲的襁褓中按照母亲的一切想法去生活,而母亲也逐渐满足于这种控制的快感,她的爱逐渐变成一种无法割舍的依附,当这种依附足够深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就会逐渐走向一种病态的局面。当儿子到自己拥有一些权力的时候,他开始反抗母亲的控制,但母亲却难以接受自己想象中的儿子竟然不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于是儿子开始躲避她,她越是想要控制,儿子最后对母亲就演变成为一种愤怒。其实这个片子很冷酷,母亲从头到尾都在为儿子辩护,他放下尊严,可以说她的生活就以儿子为中心。面对这种局面,我想人与人之间不管再亲密的关系都应该适时保持一种距离,这份距离让你足够的思考,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把孩子扔到社会中去,因为他毕竟是个社会中的人。
    4、片子中虽然没有配乐,但导演牛逼就牛逼在用母亲的手机铃声作为主体音乐,这个配乐符合影片的节奏,并出现在适时的地方,我想导演是在尽量的克制,不想去渲染某些东西。
    5、说说片中那个证人,这种人在《四月两周三天》中也有,就是那个医生。利用人在最紧张的时候的弱点,故意抬高自己的姿态一步步把自己装的很不情愿的引诱你走向黑暗。
    6、结尾也和《四月两周三天》一样,迅速的快节奏的结束,并没有想要给你任何回味的机会。
    7、我仿佛看到了在一些小县城里面,一些有钱人和农村的人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的副本。
    8、三个字总结今天的感受:快准狠!!

     6 ) 母亲失去了孩子

    没有意外的话,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棒的电影。
    它的主线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两个母亲同时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理解了这点,你就会理解,这个故事为什么不是一个罗马尼亚的李某某案件。这并不是说,电影对罗马尼亚的现实没有指涉,相反,在一个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的、相类似的社会环境里,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让我们作为观众,很容易有代入感。
    那些也是我喜欢的:手持摄影、低照度、表演和脸部细节,极其精确的对话,赋予极大张力的喷泉似的人物情绪-------在结尾,一个母亲,对着另一个陌生母亲的流泪和羞愧,她说给她的,更多是说给自己。
    她的天性怯懦的儿子终于独自走出车子,和受害者的父亲握了手,而他说了什么,车里的母亲和我们观众一样,都听不见了。我愿意将这个结尾评价为“最高级别”的结尾-------等同于《风柜来的人》的结尾,等同于塞林格在《九故事》里的一些结尾,还有伯格曼在《羞耻》中的结尾、费里尼的《浪荡子》、李红旗的《寒假》结尾、杨恒的《槟榔》里最后的那支烟....当然,还有不少......小说家曹寇在他写关于地震的那个小说里的神来之笔,韩东在他最精密的小说《杨惠燕》中那个让我浑身颤抖的结局....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中的其它场景,也配得上这个级别。
    电影越来越依赖于某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性,场面(绝大多数观众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夸张而廉价的桥段,越来越像由所谓情节点组成的观光列车---------除了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沉甸甸的分量,也不能反映人类心灵深处的秘密。而真正可以称之为艺术创造的作品,我认为不是这种在所谓宏观的、大而化之的层面上,去由“发生了什么精彩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精彩的啊?"这种媒体思维引领的故事逻辑,卡佛不是这种,理查德耶茨也不是。
    那些微观的、深深刺痛到我们内心的作品(即使从技术层面讲,微观和细致严密的程度也是依赖于情节描述的哗众取宠漏洞百出的庸俗故事所无法比拟的),使我们完全感同身受的、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既不能为之自我欺骗般自豪骄傲、又无法心甘情愿地低头认败的沮丧、徘徊,之前的盲目、占有,在爱和"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帜下的得失之心,都是我们人生之路上无法逃避的角色写照。如果足够诚实,像婴儿毫不掩饰地向妈妈伸出手寻求安慰、安全,你或许能领会这部电影的每一分钟、每一秒带来的压抑和紧张,生活和日常给予每一个人的无奈和卑微。创作者的智慧高低、用心及灵气,高下立判。
    这是我心目中的杰作。我认为它比《四月三周两天》和《山之外》更坚实、自然而动人。更具备人性刻画的普遍意义。

     7 ) 强势母亲都是生活里的屠夫

    在罗马尼亚现实主义影片《孩童姿势》中,
    一个富裕家庭的强势母亲掌控着生活主线,
    在一次车祸中她的儿子将一名孩童致死,
    儿子想尝试着自己来处理此事,
    哪怕认罪索性进了监狱也不愿和母亲有半点关系,
    习惯获胜的母亲又一次赢了,

    不晓得影片结束前,
    儿子站在车祸受害者的父亲面前说了些什么,
    回到车里,年轻的他已经哭到奔溃,
    我想象了一种可能:
    有可能和解的事态让母亲可以松口气了,
    当然这已经是到了精疲力尽的边缘了,
    儿子痛哭里或许都没有一丝对生命的忏悔,
    只有无助,逃避,还有长出苗头的仇恨,

    儿子平日里的阅读书目里,
    这位紧握着儿子生活的母亲很多事也要加上几本自己的推荐。

     短评

    100分钟的沉闷纪实 + 10分钟的心灵重锤。

    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对母爱的定义,同时也是对罗马尼亚资产阶级自私的道德观念和腐败的社会制度的抨击,晃动的手持摄影贯穿始终让观众置身现场通过导演的视角审视人物的内心。

    1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金熊奖得主。当中国梦鸽被喷得体无完肤时,《孩童姿势》告诉人们其实东西方权贵阶层的母亲并无差异——不管孩子变成什么,对母亲来说永远是蜷缩在自己子宫里的孩童姿势。女主堪称最大的亮点,面对受害家庭的声泪俱下,为儿子脱罪的冷酷缜密,交替融合得让人不寒而栗。罗马尼亚新浪潮后继有力。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很值得的金熊影片。新浪潮的称呼是国际媒体给的,罗马尼亚一直有自己的镜头语言。译名方面,Child是指34岁的儿子,Pose是position的意思,而Child's Pose则是瑜伽的一种姿势。男主角Bogdan Dumitrache是2011年的洛迦诺最佳男演员。中国去年也有一位洛迦诺最佳女演员,但是该页无法显示。

    15分钟前
    • 搵岑荷
    • 力荐

    强势的母亲,你永远不懂

    19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太强势的妈,一般就是悲剧的根源,而且他们一般也意识不到。其他,都还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东西,剧本偏薄弱,也导致故事吸引力不足,刻画母亲太过用力,其他人也有点模糊。不过,还是值得看看的好片。

    21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4.5 重要的不是天朝故事,而在于电影主题本身

    23分钟前
    • Z
    • 力荐

    一个懦弱暴躁胆小怕事又逃避责任的废物居然有洁癖!结尾的痛哭和听不见的道歉其实是确定危险解除后的一种庆幸反应,可视为其卑劣本性的彰显。至于强势者溺爱的程度,科内莉亚和梦鸽或可遥相唱和,但处理善后的方式,却异为人兽。算是熟悉的罗国拍摄风格,干脆直接到猝然开场又戛然结束且拒说废话。

    28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母亲不能也不应该为儿子操一辈子的心,母爱过了头就是控制欲。其实手持和对话密集应该不能共存才对,不然晃难受了还得追着看字幕,累。结尾车内镜头赞。

    30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神配乐:特别是西单棒子动感乐和巴赫;其他的倒是没看出哪好来。

    34分钟前
    • 还行

    在中国这是屁大的事儿啊!

    35分钟前
    • 豆友3109142
    • 还行

    罗马尼亚的又一神作,讲述了一个身处社会上层的母亲,给自己儿子所犯车祸擦屁股的故事。影片传承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一贯优良作风,场面调度有如神助。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以及儿子的反抗看似变态,却在手持摄影的风格下极具带入感。且影片中对社会腐坏的控诉,无一例外的都可以影射到天朝。

    36分钟前
    • Ryeland
    • 力荐

    不明获奖缘由。变焦毫无美感,手持晃来晃去。高潮点在片尾,thatsall

    37分钟前
    • 还行

    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占有欲和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在儿子成年后还要控制其生活,让人不寒而栗。请放开那以爱为名的“铁手”。结尾大赞,飙泪啊。好喜欢这样的结尾,是有心理建设意义的。用力抓什么也抓不到,伸开手是全新的世界。

    42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力荐

    又一部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而已,没什么特别的,套路化的东西,竟然就擒了只金熊,从头到尾晃动的手持摄影,好在几处的镜头调度很不错。片名隐喻母爱像子宫一样对孩子的保护,罗马尼亚社会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问题搬到我大天朝肯定也毫无违和感,又一个富二代的坑娘故事,因为爹都是摆设。★★★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在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本就心生隔阂的母子之间、情侣之间,会如何应对?肇事者家庭与受害者家庭会如何接触?导演用大段大段角色之间的对话架构本片,平实而普通。肇事儿子最终的刑期多长亦不重要,出彩的是最后类似赎罪的登门拜访,其实,这本就是肇事者应尽的义务。

    52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非常金熊相,但不够有力。神经质女主角表演很棒

    57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摊上个这样的妈,这孩子半辈子都会是窝囊废

    1小时前
    • 茉琉
    • 还行

    又是一桩成长悲剧,强势母亲弱势儿。看来看去,罗马尼亚浪潮就这调性了。镜头利索,但难度设计貌似没有蒙吉高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相当尖锐的视角,看起来是在拍一个努力拯救孩子(同时亦在积极修复母子裂痕)的母亲,但电影的腔调是嘲讽的。母亲对孩子的一切举动与其说是出于爱,倒不如说是沉溺在幻象中的自我感动与麻痹,而从片头的聚会可见这种自我麻痹在中产阶级中比比皆是。东欧人真爱谈阶级,结尾处两位母亲的对话极有意思。

    1小时前
    • 凉水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