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大象席地而坐

    大象席地而坐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彭昱畅,章宇,王玉雯,李丛喜,董向荣,王柠,赵燕国彰,朱颜曼滋,凌正辉,王超北,王雪洋 

    导演:胡波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傲慢与偏见 普通话版

    • 正片

      傲慢与偏见 原声版

    • 正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

    • 正片

      房间

    • HD粤语

      悬案追凶

    • HD中字

      花式舞蹈

    • HD中字

      神秘窥视

    • HD

      史前巨鳄2

     剧照

    大象席地而坐 剧照 NO.1大象席地而坐 剧照 NO.2大象席地而坐 剧照 NO.3大象席地而坐 剧照 NO.4大象席地而坐 剧照 NO.5大象席地而坐 剧照 NO.6大象席地而坐 剧照 NO.16大象席地而坐 剧照 NO.17大象席地而坐 剧照 NO.18大象席地而坐 剧照 NO.19大象席地而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满州里动物园有一头大象,每天坐在那里。为朋友出头的少年、为弟报仇的恶霸哥哥、身陷囹圄的女生,卡在世界灰暗的缝隙里无法脱身,却挣扎着去看大象。萧瑟寒冬的一天,绝望身影在不对称不平衡的影像中碰撞, 爆裂了压抑的沉郁,在粗糙布景、朦胧灯光的低成本制作中肆意蔓延。作者兼导演胡波 (笔名胡迁)首作,以青涩朴质与震撼感性,获柏林影展赏识入围论坛单元, 却是无法嵌合和谐主旋律的一块失落拼图。看不见大象是共同宿命,胡波骤然陨落,也成了这一代人的遗憾。

     长篇影评

     1 ) 胡波并不是丧,是向死而生

    看死君:作为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开幕影片,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就像“是一个清晰的讯号,正式开启了一场为期十天的观看仪式”。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唯有“放下所有预判和成见,安静地坐在电影院里,把那些议论纷纷的言语重新拉回对电影本体的交流,而这一切都只能从观看当中获得“。

    在《大象席地而坐》的映后交流中,几位主创对胡波导演的回忆无疑是最为触动人心的时刻。演员章宇也是《我不是药神》中黄毛的饰演者,他在《大象席地而坐》中饰演的于城,是个狠戾、挣扎、陷入绝望的灰度人物。谈及对本片理解,他说:“《大象》是胡波这样被没收了工具的人,开垦世界的方式。”

    FIRST影展运营部总监高一天,也是《大象席地而坐》后期制片人,他说:“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部电影最好的样子,是一部留存在当代中国电影史上、不会被忘记的电影。希望大家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有些东西能被留下来,这是胡波和我们同在的另一种方式。”

    【看死编辑部の评论】

    文/ 陆支羽、小飞侠、方知进、白泽、皮皮丘

    第一次看胡波的电影,还得回溯到去年FIRST训练营的闭幕仪式上,仅仅16分钟的短片《井里的人》,以极具灵魂的末日感,赢得了导师贝拉·塔尔的盛赞。而在我心目中,这届训练营真正触动人心的短片,唯有胡波这一部。

    三个月后,胡波去世。那几天,我正辗转南方宣传我的新书,去了胡波也曾带《大裂》去过的先锋书店,还后知后觉地在苏州诚品买了本刚刚出炉的《牛蛙》。那几天,我的脑海里总是回想起自己六年前写在豆瓣上的话,“好遗憾阿,不能说服你热爱死亡,或死而不去,或向死而生”。

    直到终于得见《大象席地而坐》,虽然是第一次观看,却仿佛有种似曾相识的着魔的力量,从俯拍镜头以行走之速摇过雪地、道出满洲里大象寓言的开场伊始,我便被攥进这阴沉沉的情境中。整整234分钟,永远只有阴天。

    无可避免的是,终究会有不少人责难片长问题。但在我看来,对于曾经“消受”过七个小时《撒旦探戈》、九个半小时《浩劫》的影迷们而言,区区四个小时的《大象席地而坐》,真的并不漫长,更何况胡波留给这个世界的电影长片,注定永远只会有这么一部了。这样的电影,不需要“找”观众,而只需要观众来“找”他。

    看完我才明白,为何胡波最初会把这部电影定名为《金羊毛》,他真的是承载了对未来莫大的希望在努力前行,正如“金羊毛”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勇于冒险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理想和对幸福的追求。即便每一个角色都如此愤怒不安,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头破血流的活着。这样的勇气,我们何尝不曾有过!

    是啊,胡波并不是丧,是向死而生。无论《井里的人》还是《大象席地而坐》,都是在狗日的绝望中寻找操蛋的希望,即便整个世界只剩下穷途末路的肮脏废墟,即便满洲里的大象只是空有嘶鸣的幻影。选择速朽,难道不是一种永恒吗?至少在那个出逃的夜晚,他们曾暂时安放下愤怒,围在一起勇敢地踢毽子,宛如轮舞。(文/陆支羽)

    影片《大象席地而坐》的整体完成度很高,是很不错的作者型电影。片中用了大量手持长镜头,跟在四位主要角色身后,带领观众沉浸在影片营造的情绪当中,如意念流动般一气呵成地“读”完这部长达四小时的文学电影。

    和贝拉·塔尔以及塔可夫斯基更诗意的镜头语言不同,《大象席地而坐》的整体风格是落到实处的生命疼痛和命运反抗。影片在一日之内用平行多线的叙述手法呈现韦布(彭昱畅)、黄玲(王玉雯)、姥爷(李丛喜)三人从命运挣扎到奋力挣脱桎梏。

    偏蓝压抑的色调如同三人生活的小城一样,永远埋于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中。深藏在小城骨子里的戾气,蒸腾起迷茫死亡的雾霭。导演借助三位演员的表演,表达着自身无法摆脱的困境和痛苦。永远不要以为离开现在的泥潭就可以到达光明的对岸,因为人永远都在痛苦中受折磨,世界依旧是一片荒原。

    最为让人动容的是,胡波导演借助三位主演的力量“吼出”了心中的愤懑。姥爷从敬老院无望暗淡的余生毅然逃离,韦布在泥泞荒原怒吼着“你个废物,你个狗屎,你个恶心的东西,你去死吧!去死吧!”黄玲看透人事恶毒后,酣畅淋漓的两记铁棍怒打泼妇渣男。粗粝的叙事和意识流的镜头,搭配出绝望而脆弱的作者电影风格。

    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只能说叙事结构到了后半段有点绷不住,甚至可以看出来导演从开端从容流畅的镜头,变得急躁偏执,当痛苦悲伤过于现实就成了刻意矫情,台词设计得过满,剧情结构中部起伏过猛与风格不搭,少了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余韵。

    影片结尾处的那声大象嘶鸣,似乎成了照亮黑暗的点点微光。导演为他的人物铺好了前往乌托邦的旅程,可惜他自己却最终没能够登上属于自己的那趟开往满洲里马戏团的列车。但正如FIRST影展组委会所言,胡波导演用电影写作一首关于命运的诗歌,这就是送给影迷、送给影史值得感恩的礼物。(文/小飞侠)

    真实的悲凉不过是认清生活的无可奈何。“我能怎么办呢?”韦布对于城说的一句话让他释然了,仿佛里面所有的角色都是在诠释这句话,“我能怎么办呢”。他们从一开始就仿佛置身于无穷无尽的绝望之中,整部影片发生的这整整一天时间,也是他们重新开始的一天。或意外或逃避或反抗地在这一天毁掉了自己的生活,打破过去毫无意义的无止尽重复的每一天。

    影片并不是想要压抑我们自己,并非想要去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来故意让观众的心情变得沉重。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压抑的,影片里面父母的歇斯底里,老师的不负责任,子女的无情冷漠,更多的社会的欺诈压迫,这都是我们所经历的看到的现实。

    而影片里的人反而都做出了改变,去寻找新的希望——坐在满洲里的大象。结尾,当大象划破天空的嘶鸣宣泄出我们心中压抑许久的愤懑和不满,带给我们勇气回到现实去面对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

    提到《大象席地而坐》,人们更多地是谈论导演胡波,很多人都是在他去世之后才认识和了解他。这个现实也像他经常嘲讽的生活和人那样,没有人会去真正关心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而像韦布那样还讲着朋友情谊和自我正义的人迟早会遭遇无情地背叛,发现自己所坚守的不过都是一坨狗屎。

    我们无法真正去了解胡波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在他去世之后更没办法,但是他的书和电影已经完美地表达了他自己。《大裂》和《牛蛙》的文字像裂缝里的树根,我们窥探期间就能感受到冲破整个大地的力量。

    文字已然是我们最容易表达自我的方式了,而电影则是最难去实现的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但也是最让人幸福和满足的,胡波有了这样的机会却也成了绝唱。他的文字是沉静下的爆发,冷漠的控诉,更像是拍电影前的一次总结和释放。电影是更适合他的工具,是他开垦世界的方式。

    接近四个小时的时长和只跟主要人物的手持长镜头对观众是一种观影考验,但是这种方式是胡波选择的最好的方式,因为他在解刨生活的时候,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的时候,他是爱自己的,他是拿命去热爱电影的人。这种时候,无论他做什么都注定是正确的、真诚的,值得人们尊重和铭记。(文/方知进)

    观影过程很有共鸣,却不怎么喜欢。

    共鸣是被人物的情绪带动的,四个角色各自出场的时候都以长段无效的表达来揭示他们被推挤出门的状态,每个人都在努力辩解,每个人却都被忽视,进而都选择默认。找不到的超市卡,被压扁的生日蛋糕,喝不到的水,理不清的房产归属,他们以为事件的本貌就有力量,但这样的力量在他们辩解的对象眼中,却毫无意义。

    而当他们彼此交汇的时候,你以为是孤独的心可以互相抚慰,但事实是,孤独是各自隔绝的,他们尝试着靠近,但却永远是互相排斥的。

    当然,最终他们都被“满洲里的大象”给串联在一起,至少形式上有了和解,希望似乎在远处若有若无闪着光亮。

    另外一些出其不意的细节也是妙笔,例如黏在天花板上的火柴痕迹,像剪雪茄一样剪掉灭掉的烟头。

    不过,喜欢不上,是因为观影体验不佳。

    首先是时长,一场就一个镜头的设置太过刻意,从文本上找不到足够的理由去支撑这一设置的必要性,特别是有些镜头的运动明显的感觉到是在避穿帮或是拖足够的时间去给演员上妆;其次是一些镜头失误性的晃动和散焦,加上前半部分大量的小景别,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看到人物,而没有物理环境,以及大量镜头构图总是落在人物的剪影处,以及把日光压得过分阴暗等;再而,唯一一处或是时间重叠,或是环线的情节,人物走位是不接戏的,而这两解的情节,总显得格格不入;最后,一些文学性的台词并不贴合角色的形象。

    当然,这些综合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影像风格,只是恰好不对我的口味,不过我依然认同这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即使是抛开电影以外的社会事件。(文/白泽)

    一天,四人,伤口,奔走。

    满洲里是四人莫名的方向,有席地而坐的大象,有逃离现实的迷惘。四个小时,压抑,情绪一直绷着,仅仅在黄玲打向教导主任的棒球棍下,稍微的喘了口气。

    丧吗,并不。我看到的更多是愤怒。

    被校园霸凌的愤怒,被送去敬老院的愤怒,被现实生活折磨的愤怒,亲人离世的愤怒。

    怒,而走。

    但“你以为那里很好,其实到了就会发现,没什么不同”。

    处女作就形成了强烈的作者气息,大量的手持、虚焦、剪影充斥。平行空间,同步叙事,事故巧合,将四个人串联到一起。台球杆、垃圾场、不见的狗,死去的人,明喻暗喻交错,世事反复无常。四人命运有点像,四人可以说是无数人,也可以是一个人。

    有人说,《大象》风格很像贝拉·塔尔,像吗,有点,但那又如何。

    四个小时,不乏诸多闪光时刻。韦布抢来的毽子,与老人隔着铁栏杆撕扯,无赖却有趣;母女二人最后的一次争吵,愤怒却克制;中途停下的大巴,韦布掏出抢来的毽子,与乘客们借着车灯围圈踢了起来,简单却升华。

    还有漆黑中那声大象的嘶鸣,大象在哪,不清楚,嘶吼什么,不晓得,人们愣在那里,望向黑处。你不说丧吗,可结尾有光,你说失声吗,可远处有响,虽然光不太亮,虽然声不太响,但依然有,依然有。

    四位主演每一个人都贡献了精彩的演技,完全hold住了角色,尤其男主韦布非常出彩,电影感很好。

    四个小时,确实很沉浸,但依然有出戏的地方。我能想象到,对白,就是导演的表达,但在于城这个人物身上,台词略显文艺生硬,与人设不符。而韦布的同学,台词也有让人出戏之处。尽管如此,但依然掩盖不了这部电影的锋芒,沉重而耀眼。

    结束的时候,胡波导演的书编哽咽地说,胡波不是丧,是向死而生。是啊,有时候所谓正能量太虚假,负“离子”或许才是人类更为重要的组成吧。(文/皮皮丘)

    作者| 看死编辑部;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导演被生活污秽的表面一叶障目

    除了叙事手法、部分镜头设计及配乐之外,整体很平庸,四个小时的故事除了各类负面元素的强行堆砌外无任何主题的延伸,唯一的"丧"也经不起推敲。生活本是一个复杂且丰富的整体,导演却被其浅显且污秽的表面障目,而把生活本身当做一个假想敌,在与其毫无意义的抗争中无尽地消耗了自我。基于这样的世界观,不会产生有价值和深度的作品,只有个人情绪的无意义夸大。

     3 ) 扭曲的心理中扭曲的眼睛似乎看见了正常世界的扭曲

    虽然获奖不少,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耐心坚持看完,感觉最多给二星。 伪纪录片风格,自然主义手法。镜头对准社会下层人的生活日常,试图挖掘生活的意义。导演对生活的理解狭隘、片面而肤浅,缺少应有的深度。整体风格压抑、沉重,笼罩着灰黑的色彩和严冬的萧瑟。 叙事手法做作,镜头语言平庸。人物基本都是冷漠自私,情节琐碎枯燥。最要命的是冗长乏味,如果在院线上映,估计半小时有三分之一的观众退场,一小时退场一半。等四小时结束时,场内可能还是会睡着几个,不会全部走光的。

    席地而坐的大象,是一个图腾,片中反复提到,但一直没有出现,只是结束时有深夜远处传来的大象的鸣叫声。对远方大象的向往,其实代表了对眼前生活的失望与厌恶。这种象征隐喻手法,其实很浅薄很肤浅很幼稚。

    影片从始至终弥漫着一股悲观绝望的情绪,所有人物都是冷漠自私暴力野蛮外加愤怒,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情人之间、陌生人之间,除了相互猜忌与相互攻击相互伤害,几乎没有任何温暖与善意,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自己为敌。不难发现,这就是导演眼中的生活,这就是导演心中的世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导演具有强烈的偏执症,心理扭曲,所以眼光扭曲,最后作品自然扭曲。

    前贤有云: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电影中每个角色,都缺少起码的自我反思精神,将一切个人遭遇的困境归因于他人和外部,不是通过自己的能力与努力去解决问题 ,而是通过攻击与暴力来宣泄愤怒与不满,通过出走远方(去满洲里看大象)来逃避与自我麻醉。作者自认为这是一种批判,其实就是失败者为自己的无能与无为所做的苍白辩护。

    所以,导演自杀在情理之中。伏尔泰说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既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坏,一切都还过得去。世界本来是正常的,但自己心理扭曲,反而觉得这世界不正常。于是妄自生出无尽的痛苦与愤怒,这是导演的个人悲剧所在,而这也正迎合了部分屌丝+愤青的loser的心理,所以,这种无病呻吟也能引起某些人的共鸣。 伪文青的作品,适合文青与伪文青观赏。普通观众呢,恐怕就只有呵呵了!

    看到其他影评提到导演说四个小时一刀不剪,如此自信,只好给电影重新打分:1星。

    PS、整部电影就是祥林嫂的唠叨啰嗦+孔乙己的偏执迂腐+阿Q的自欺欺人;最后加上假洋鬼子的装B,如此而已。

    另:有人一直纠结于想探究“席地而坐的大象”的寓意,力图给予合理化的解释。其实,这是毫无意义的穿凿附会。再次强调,席地而坐的大象只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导演没给予任何解释,也无法给出任何解释﹍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否则就不会自杀了。导演所期待的,就是让观众自己去猜测、理解,分歧越大,导演就越高兴﹍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这种手法是荒诞剧鼻祖贝克特《等待戈多》首创,人人都在等待戈多,但没人知道戈多是什么。很老套的手法!

     4 ) 爱的黑暗旅程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场旅程,那么,此人抵达终点的方式很可能会改变他一生中诸多事件的意义。大多时候,被清除、被遗忘,以及偶尔——被审视、被记忆。如今,距胡波离开并不太久,我们无法乐观地断定他属于后一种情况。但他暴裂的离场方式至少促成了一件事的转变,那就是他留下的一部(生前被剥夺所有权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终于被诸多观众所知晓。虽然,对于这部电影以及他对于电影曾持有的信念,他已经无法提供任何阐释。任何想从他的人生际遇里寻找答案的人,最终只能——也最好是回到他的电影和小说——获取一些个人化的解读,或者说:误读。

    1.大象与自我

    “满洲里有一只大象,它整天就坐在那儿。”

    电影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中开始。镜头运动缓慢而凝滞,带领观众从一片虚无之地移往另一片虚无之地。与此同时,四个人依次从睡梦中起身,坐着,就这样电影中的一天开始了。

    这部电影讲了四个在日常生活中陷入绝望的人——胡波曾这样介绍《大象席地而坐》。事实上,只有当观众跟随四个人结束这一天的生活,回望电影的开场镜头时,被隐藏的意义才昭示出来:大象席地而坐,从来不是远方的奇观,而是身陷囹圄的人自身的隐喻。

    电影中的四位主角,无疑是最具现代性的人物样本,也是胡波小说人物的电影版的延伸:和母亲关系紧张的单亲少女,和学校发生对抗的青春期少年,游离在社会边缘的问题青年,被家庭驱逐的孤寡老人……电影截取的一天,始于人物深陷泥沼的生活常态,突然坠入某种生活绝境,据此引发的对痛苦深刻的私人体验(而非弥散的虚无主义)使他们开启了对自我、以及对他们所置身的世界的反思和质疑。

    随着电影的情节推进,我们发现四个人精神深处的内在联结:当他人为了维护自我利益而向他们发出非难时,他们却因为某种爱(韦布对同学的信任,王金对于孙女的爱,于城对某女孩的迷恋,黄玲对母亲的保护)而丧失了反击能力,从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无言地经受着生活的磨难——他们尚未被这个自私、功利的社会所异化,他们因沉默的爱而倍显高贵。这也是胡波定义的爱:爱是沉默的行径与牺牲。然而,尤其悲哀的是,正是此种爱使他们沦为被世界驱逐的一群人。因此,他们在大象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他们决意去满洲里看一看“大象为什么坐在那儿”,实际上,这旅程并非为了寻找虚幻的出路,而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这是一趟注定虚无的启程,甚至在旅程开始之前,他们已经得到了答案:

    王金:“……你站在这里,就是你现在站的这个地方,然后(王金指向远处),可以看到那边一个地方。你相信那里很好,比这里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里的问题。”
    (《大象席地而坐》台词)

    的确,故事可以这么发展。但那样的话他们也就加入这个世界的其他人了:做一个实用主义者,放弃思考和诘问的权利,去解决每一个当下的问题。他们分明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却仍旧选择了那条注定无功而返的旅程。人的崇高正是来自这里。当夜晚降临,风景隐退,人会在徒劳的旅程中相遇并产生真正的精神联结——这是失落已久的人类之爱。虽然,这爱必将会经受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新艰难地开始……正如人们在微弱的光线里笨拙地传递着毽子,却无奈毽子一次次从空中跌落。笼罩它们的大巴虚弱的光线。光线细瘦,却像利斧,劈开了这个世界的黑暗——我们得以看到某种光的可能,爱的可能。而大象传来的嘶鸣仿佛神迹,衔接了空间与时间、词与物的断裂。

    2.火车与文明

    人,生活在断裂感中。这是胡波贯穿在所有创作(电影、小说、戏剧)中的思考——最真实的痛苦来自人与人关系的断裂、人与世界的信任的断裂。而追根溯源,断裂感最终指向现实与文明的断裂、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断裂。断裂带来隔绝,因此,所有人都被一种死亡气息笼罩着,人们活着,却好像已经死去,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压制进不同的“化石层”之中。小说《大裂》中有对这种断层最清晰直接的思考:

    “不同文明程度有不同文明程度的规律和计划,高级可以连同低级计划吞噬掉。这些的区别就是二百年。二百年是文明的区别,一百年是国家的区别,几十年是家族与个体的区别。层,就是这么形成的。”

    胡波的几本书集中呈现了在文明断裂的社会中生活的人的虚无与绝望。并且在不同时间阶段对这一问题作出的不同回应:《牛蛙》(2015年)借助荒诞的谜题(“表姐为什么嫁给牛蛙”)来探寻世界的真实,而《大裂》(2016年)借助挖掘黄金的旅程为当代年轻人陷于精神痛苦的出路赋予一个明晰的外部路径,而在他最后一本书《远处的拉莫》(2017年,《大象席地而坐》完成后)中,他索性虚构了一幅末世图景,试图在文明毁灭后寻找重生的可能。然而这一阶段的胡波无疑变得更绝望了,甚至,他一度信任的文明所能提供的出路也被彻底否定:

    “人们最先抛弃道德,接着是情感,最后是信仰,剩下废墟般的躯壳。……这个民族早在大迁徙之前就已经抛弃了道德,信仰更无从谈起。……那些聪明人,从古到今追求着智慧的人,他们令文明得到进化,逐利使文明扩张,扩张代表着侵蚀、封锁、杀戮,然而仍有奔赴向智慧的人,一切糟糕的结果由他们而起,他们进化着文明的同时,让更野蛮的力量得以无限扩张。这从来都不是双刃剑,一直都是通向此刻的必然。”
    (《远处的拉莫》)

    这种“毁灭的必然性”正是胡波最终陷入绝望的来源。然而,文学和电影从来无法为世界的疾病提供治疗之道,然而,毕竟能提供一份病情诊断。在他创作于稍早时期的《大裂》中写道:

    “世界会越来越坏,这一点无法控制,比如一列火车冲入悬崖,也是从头到尾按顺序掉落,这趟火车就是二百年时光。”

    在人类历史上,正是火车(或蒸汽机)的发明造成了东西方文明的割裂的开始,而在电影史上,《火车进站》则第一次提供了电影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在胡波的作品中,火车无疑是现代文明与秩序的最恰当隐喻。韦布想要搭乘火车去满洲里,却买到一张假票。这是以“火车”为标志的文明社会对处于不同层级的人发出的第一次拒绝。之后,韦布尝试要回车票,于是和于城为首的社会青年发生了冲突——这一场戏的背景选在了铁轨旁的一处荒地上,这个近二十分钟的长镜头忠实记录了黄昏从明亮转为黑暗的这段时间——与此同时,于城和韦布由相互伤害走向相互理解,但更深的断裂却无法弥合:他们都是被“文明世界”所遗弃的人,他们站在铁轨旁,能看到远处开过的火车,却永远无法成为火车上的乘客。笼罩他们的是孤独、死亡以及渐浓的夜色。电影结尾处于城受了伤,他坐在能够眺望到火车的这片荒地上——像满洲里那只绝望的大象,这是第一种命运。而第二种命运里,剩余的人将改乘大巴前往,开始一段更漫长、更颠沛流离的旅程。这旅程并不开启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而是一份必将失败的激情,因其绝望的昂扬而令人动容。

    3.一天与一生

    时间,作为一种容器,规定了人作为生命体的基本限度;时间,作为一种构建历史的单位,实现了世界的循环、嵌套、演绎与言说;而时间,当它作为电影的载体,便成了重构世界秩序的钥匙。

    电影首先是关于处理时间的艺术。通过进入电影时间,观众的现实时间被改变了——低密度的糟糕电影消磨了我们的时间,而高密度的艺术电影扩展了我们的时间,一部伟大的电影有时甚至会改变我们对于时间的认知。比如,带有史诗气质的电影让我们目睹几代人经历的斗争与生死,而《2001太空漫游》则让我们在一部电影里经历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它们无疑都扩展了一个人有限的经验。而《大象席地而坐》则采取了反向策略,它是关于历史的小叙事,它回避了大历史叙事中的传奇、灾难、冒险,甚至回避事件、标志、符号,而是将目光纯粹投向普通人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顿、痛苦与失败。这些不被讲述的人,是被历史遗忘的幽灵。在电影中,人们只过了一天,看似是从一片虚无到另一片虚无,从一阵黑暗抵达另一阵黑暗,却跨越了埋藏于生活表象下的道道深渊。

    胡波仿佛从时间中获得了启示,最终发现人世的答案不在别处,不在于所谓的终点的幻觉,而在于个人面对世界的立场。明日的光亮就蕴含在昨日的黑暗里——虽然这光注定无法照亮未来,然而:光毕竟存在。而当我们从《大象席地而坐》中抽离,返回到现实时间,会重新看待我们的现实。比如我们会重新理解作为沉默和牺牲的爱,比如我们看似自由的行为背后另有主宰力量,比如我们经历的精神痛苦并不是空穴来风——这也是现实中的启程。而人的一生不过如此,电影作为现实世界的镜像,能为现实残破的人生提供的补偿性力量,不过如此。

    这便是《大象席地而坐》所能抵达观众内心深处的那种震动,它首先来自一个人对于他人痛苦的深刻理解,更来自胡波对于电影的虔敬之心。也许,尤其重要的还有:它是独属于这个时代与这片地方的声音。因此,我们每一次重看它时总能获得对当下新的启示。

    阿甘本曾在《何谓同时代人》中这样定义“同时代人”:

    “同时代人不仅仅是指那些感知当下黑暗、领会那注定无法抵达之光的人,同时也是划分和植入时间、有能力改变时间并把它与其他时间联系起来的人。他能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阅读历史,并且根据某种必要性来“引证它”,这种必要性无论如何都不是来自他的意志,而是来自他不得不做出回应的某种紧迫性。就好像这种无形之光——即当下的黑暗——把自己的阴影投射到过去,在这种阴影的触碰下,过去也就获得一种能力来回应现在的黑暗。”

    在《大象席地而坐》里,我们看到的,正是胡波感知黑暗的过人天赋,对于那注定无法抵达的光的向往,并且依靠电影(一种时间媒介)重塑现实时间的能力。他以一种紧迫性回应着历史当下的幽暗,并以此为命运。而在他留下的最后一本书《远处的拉莫》里,“抵达”作为关键词曾多次出现在不同文本里——他无疑是一个主动寻求流放的旅人,然而,对于“抵达”的紧迫性成了他开启旅程的力量,也成了终结这旅程的绝望。最终,他以反对他的时代的方式成了同时代人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最具悲剧性)的一位。而他人生中最后一个月写完的戏剧剧本便叫做《抵达》,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

    徐蓉:我听到死者在低语。
    孟雯:他说了什么?
    徐蓉:我无法听清,他们在说着关于明天的事情。

    通往未来的旅程在这里被话语阻断,并退回时间深处——死者的国度。胡波活着的时候,他以一种沉默、隐忍的方式开掘着历史深处的私人叙事,试图将感受痛苦的能力转化成弥合电影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深渊的力量,那些声音却被无边的寂静吞没。直到有一天,他昂首走进了过去的阴影,那束在他活着时无法抵达世间的光却意外地投向了今天:人们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看见了那束由不远的过去投向此刻的、强烈到足以灼伤我们的光。最终,电影成了生活的预言,而生活,成了对电影的摹仿。

    2018年10月,遥寄

     5 ) 值得在院线公映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可味道却是酸臭的。

    胡波就是这样为他的电影处女作——《大象席地而坐》开头的。

    有人曾说,这接下去230分钟里的每一分钟,都雷霆万钧。

    但这一声来自满洲里的象鸣没能传到人们的耳朵里,胡波在2017年10月12日的凌晨,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而《大象席地而坐》也因为各种复杂原因,至今不得与我们见面。

    △这部片拿下了港影节的观众票选大奖

    巴塞君有幸和小伙伴一起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看到了胡波这部长达230分钟的遗作,觉得非常遗憾。

    才华横溢的胡波本有可能与毕赣、忻钰坤、张大磊等人组成新时代的电影铁角阵,可现在我们却永远失去了他。

    该片在今年柏林电影节首映,影票兜售一空,座无虚席,甚至还有很多观众在满场的影院外排起长队,期待有人提前离场,能侥幸进场看上一眼席地而坐的大象。

    最终,《大象席地而坐》获得了论坛单元的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分量相当沉重。

    一位评审如此评价胡波这部才华横溢的处女作:

    「近四个小时的运行时间超过了传统的影院格式,但没有一分钟的厌倦。故事的严肃性和悲剧性融合于利落而不矫情的对白中。《大象席地而坐》是导演留下的非凡遗作。」

    的确,230分钟的超长时间之于当下的观影环境,的确是像当初出品方说的那样,是“反市场、反观众”的,这也成为了点燃了胡波悲剧的导火索。

    我们无意纠结于胡波和王小帅、冬春影业之间的纠纷,感兴趣的观众可以点击《前天,一位青年文艺导演上吊自杀,带着他没有版权的处女作》了解更多,本文只着笔于作品本身,让大家了解到《大象席地而坐》到底寄托了胡波怎样的世界观。

    冬日,石家庄,井陉县。

    有这么4个被生活围困的人类躯壳,在或抗争、或放弃挣扎的道路上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出口——去满洲里,看一头席地而坐的大象。

    这4个人,你都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人,也就是胡波本身。

    小混混于城

    “对,活着就是很烦。”

    小区的楼下,不知道什么人在烧着垃圾,气味飘到了小混混于城所在的20几楼。

    他此时正在床榻之上,和兄弟的女人经历偷情之后的贤者时刻。

    但突然响起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她老公回来了。

    于城蹑手蹑脚地收拾好烟灰缸和衣物,倚靠在墙边等待一触即发的大战。

    但他的兄弟走进房门,气氛十分诡异,全程对方看都没有看他一眼,只问了一句:“门口那双鞋是你的?”

    便一个猛冲从20多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处理完事故,朋友的老婆觍着脸问他:“他就你这么一个朋友,你什么想法?”于城冷着脸答道:

    「他跳楼跟我没什么关系,是你非要买这个房子,可他每个月就那么两三千,两三千能干嘛?能只能跳楼了。你虚荣,他买单。」

    自此,于城的烦恼笔记本上,除了被心仪的对象拒绝、和原生家庭纠缠不清的矛盾,又多了一件替死去的兄弟收拾残局。

    但没想到,接下来这个少年给他又添了一笔——为弟复仇。

    高中生韦布

    “我按程序来的。”

    不知什么缘由,韦布与父亲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家里有外面飘进来的烧垃圾味,他及时关了窗,却被父亲咒骂,并把他赶到了奶奶家居住。

    一次在学校,他的好友被校霸于帅(于城的弟弟)诬陷偷了手机,韦布帮忙出头,却不料失手将于帅推下了楼梯,对方生死未卜

    值得注意的是,他帮助的这位同学,居然把家里私藏的枪械带到了学校,起因是成年累月被欺负,想找机会彰显自己的威严,也为后面的惨剧埋下了伏笔。

    △胡波应是从格斯·范·桑特的《大象》中得到了启发

    韦布逃走了。

    他不明白,明明什么事情他都是按程序来的,朋友有难他帮忙、被校霸揪着领子质问他反抗、室外有气味他关窗户,却从没有得到过一个好结果。

    程序没有带他走向正义。

    韦布决定筹一笔钱,逃到满洲里生活,顺便去看一眼席地而坐的大象。

    高中生黄玲

    “你把我恶心吐了。”

    韦布暗恋的这位女同学黄玲,就有点复杂了。

    首先依旧是和家庭方面的矛盾,母亲是个卖药的,天天在外面忙的不着家,回到家就只躺在床上休息。而父亲,早已抛弃母女俩跑到了千里之外。

    心高气傲的黄玲,是典型的“丫鬟身,公主命”,经常和母亲争论家里坏掉的水管怎么不修,卫生怎么不搞。母亲的一句回复其实挺现实的:

    「你根本就不知道活着是什么东西。我哪有精力去给你营造你喜欢的东西。」

    也许是因为家庭的苦闷,黄玲阴差阳错之下,恋上了学校的教导主任,一个相当势利的大人。

    而得之两人在一起后,母亲却只关心一个问题:“你和他睡了吗?”

    黄玲瞪圆了双眼:“你快把我恶心吐了。”

    但没有想到,让她更难受的,是这段师生恋在之后被韦布撞见,在那之后没多久,整个学校都知道了。

    黄玲的出口,似乎只有韦布口中的满洲里了。

    养狗人老金

    “你能去任何地方。”

    自己拥有一套老房子,却要被女儿女婿赶去养老院的老金,是个活得极其卑微的人,被挤压在社会和家庭的缝隙。

    唯一吊着他最后一口气的,是那条陪伴多年的老狗。

    然而一次遛狗时,他的狗被另一条大白狗咬死了。

    他找上门去,想让白狗主人知道事情的原委,但却被对方恶意地认为是来讹钱的,不了了之。

    把狗的尸体处理掉后,自己感觉也成了一条将死的老狗——无用透顶,除了还在喘气以外,不像是个活人了。所以我们能听到他对韦布说出的悲观话语:

    「你还年轻,能去任何地方,到了之后,会发现没什么不一样的。」

    整部片子230分钟下来,你可以感觉到,胡波对着这个世界自顾自地宣泄了很多悲观的话语,有些甚至是十分粗鄙、直接的。

    感受一下:

    “人活着是不会好的,会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你以为换了个地方就会变好?好个屁啊!”

    “这个国家的人怎么就这么邪恶呢?”

    “我的生活就是一堆破烂,每天都堆在我的面前。”

    可以总结为,他跟这个世界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我们不妨就从老金在看到大白狗咬自己家的老狗时,与狗对吠的这段开始讲起。

    在拍这段的时候,胡波没有让观众看老人的狗是怎样死去的,却把镜头直直对准了老人的脸。他急迫、痛苦,却又无能为力,只得在一旁用力对着那条野狗嚎叫。

    在胡波的偶像,眼神忧伤的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那里,也曾有过这样一幕(《诅咒》)。那是一个被困在破败小镇上的男人,无所事事,终日游荡,想方设法打发无聊的时间。他也渴望爱情,但爱情并不垂怜于他。

    在大雨后的废墟上,这个男人遇到了一条暴躁的野狗。他喝多了酒,将狗当成了宿命的对手,用尽毕生力气与狗对吠。那场景与其说滑稽,不如说撕心裂肺。

    诸如此类的设计,在《大象席地而坐》里也比比皆是,片中每一个诸如苍蝇或野狗的细节,胡波都藏进了浓浓的绝望感

    影片开头的一幕,少年韦布坐在家中,窗外传来了烧垃圾的恶臭。那恶臭,恐怕便是胡波对这个世界的第一感受。

    没有出路。不论走到哪里,都无法逃离这种浓浓的、巨大的、充满恶意的、邪恶的臭。

    影片“丧”得如此出色的地方在于,这种主题不光光止于主题,胡波将他的表达内化在了电影的形式当中。

    也像贝拉·塔尔那样,胡波本着能一个镜头拍完绝不剪进第二个镜头的理念,把每一个人物都锁在了幽灵般移动的长镜头里。

    你逃不了,家庭里是无止尽的争吵,离开了家庭,又是铺天盖地的误解、污蔑……

    摄影机便跟着片中的四位主角一刻不停地游走,从他们的背后望向城市,那里是一片灰蒙蒙的,被焦距虚化掉的,看不清的危险世界。

    尽管影片有着幼稚的一面,但当他以这样赤裸的悲剧性姿势站在你的面前,你知道,他想讲的是:渴望纯真与善良。

    《大象席地而坐》接近后半,少年韦布懦弱地逃离医院,在路上跟一群踢毽子的老大爷吵了一架。

    后来他来到一片被垦得坑坑洼洼的荒土,朝着人群大喊:

    「我操你妈的,你去死吧,你是人渣,是狗屎,是最恶心的玩意。」

    那一瞬间我的思绪忽然回到了2000年,张扬导演的那部电影《昨天》里,面容憔悴的贾宏声把自己打扮成嬉皮的模样,躺在北京立交桥下的草地上,朝往来行人吐了一口酒,大声骂道:

    “傻boy,都是傻boy!”

    贾宏声是90年代最有才华的演员之一,英俊、忧郁、眼角眉梢有着深深的不羁。

    他在几部不算出名的电影里扮演了一些时常需要耍帅的角色,倒也与他的形象相得益彰。但显然,在他看来这些东西是太过虚伪的。

    94年以后,一切都改变了,他接触了毒品,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将自己想象成约翰·列侬的儿子,对世上的一切都再也无法满意,觉得父母太土,觉得朋友全是傻逼,觉得电影都是假的。

    甚至在电影里,贾宏声还亲手打了自己的父亲,进了精神病院。

    他的结局也与胡波相似,2010年7月5日的下午,贾宏声在北京安苑北里小区坠楼身亡,时年43岁。

    贾宏声的父母不认为他是因精神疾病而自杀,“他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可能是我们谁也给不了他。他去寻找了。”

    「你还没扛到头呢!”贾宏声在精神病院里对自己说,“我没有选择,只能死磕,跟所有的人磕。」

    也许,胡波也像他这样,憎恨这世上的一切,一个想要成为列侬的儿子,一个渴望着逃到满洲里去看一头虚幻的大象。

    只是,他们妄想着这个世上不存在的浪漫,并把它当成理想,在永无止境的追寻之中,彻底地,死在了路上。

    文丨巴塞君

     6 ) “生活比我们想象的都更加漫长一点”

    制片人在首映时说了这句话,“这可能是这届柏林电影节上映时间最长的电影了(其实最长的是主竞赛单元的一部菲律宾电影Season of the Devil,这是第二,还有一部两千多分钟的实验片,感兴趣可看评论)。生活比我们想象的都要漫长一点,感谢你们的时间。”

    德国时间,2018年2月16日晚接近午夜。

    经历了接近四个小时的观影,问答环节,有三位都提到了片长问题。

    第一位英文提问的朋友问,230分钟的片长并不常见,在中国放映时也会是这个长度吗?制片人说,会,一刀不剪。

    第二位中文提问的朋友问,我很喜欢结尾和片中的一些情绪高潮,但感觉高潮离结尾远了点(推测潜台词是因为片子比较长),能稍微阐释一下吗?制片人说,这是这个电影的特别之处。

    第三位英文提问的朋友问得非常直白,感觉电影比较悲观,这样的电影在中国会公映吗(推测潜台词是感觉中国需要放映一些欢天喜地的片子?)制片人说,会公映,而且中国现在也是有文艺院线的。更重要的是,其实这部电影终归到底是关于希望的。

    I 序言

    于我而言,《大象席地而坐》拥有独树一帜的美感。

    就观影体验来说,并不算长,因为很明显能看出,每一个镜头导演都精心设计过。

    它把生活最丑陋,最肮脏,最荒谬,最不可理喻却又不得不接受的无力感,完完整整残忍地铺开来给你看——对,这他妈就是你的生活!你就活在垃圾场!你身边的人冷酷自私卑鄙,你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在某些对话或是行为的瞬间,又感觉有一些光从背后照过来,好像世界突然没有那么冷了,尽管仍然冰封,但好像还有一个奔头,它是片中所说的“无法解释的自然应该做的事”或者是标题里满洲里那只席地而坐的大象。

    II 情节描述

    ———以下情节描述+括号内的评论约4000字(阅读时间在4-8分钟)————————

    ———由于全是剧透,请万万谨慎阅读,看过的朋友想看评论直接拉第三部分—————

    请原谅我再强调一下:为什么我会写这个部分?因为我记忆力不好,能把主要情节先写下来(尤其是一部四个小时的电影)有助于我梳理文本。所有非情节描述我都用黑色标出,嫌长嫌麻烦只想看评论的朋友请直接拉到第III部分。

    ———肯定有些记忆偏差,后续会改,烦请见谅,欢迎评论区提,谢谢————————

    原文是篇同名短篇小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

    电影保留了原文中的主线,把台湾变成了河北。

    “我”即电影中的于成,睡了好哥们的老婆。好哥们回家换鞋,看到了我,于是从高楼上跳了下去。我是这位哥们唯一的好朋友,我知道这哥们跳楼和我没什么关系,因为原来他和他老婆的关系就不好。我从这位哥们的嘴里知道了一只席地而坐的大象的故事——

    “满洲里(小说里是花莲)有一只大象,他妈的就坐在那,有人捅它或者喂它东西,它也不动。”

    最大的变化是于成的身份,原来他就是个混吃等死的搞搞编剧“策划”的;电影里,他是个“有身份”的人。电影开头,是一组看似不相关的四位人物剪辑,配音是于成说大象的故事,于成(章宇饰)在窗边边抽烟边讲,讲到大象一词,镜头切到一只小狗,从下往上,拍到了一位坐在阳台床上的老人(李从喜饰),紧接着,切到一个正在用胶布缠棍子的高中男生(韦布-彭昱畅饰)。两次剪辑中间以近景雪地镜头为穿插。

    韦布的爸爸咒骂儿子把家里弄的臭气熏天,韦布说是因为楼下在烧垃圾,厨房窗户没关。妈妈问韦布把超市卡放在哪里了,韦布说原来放在了柜子上,后来不知道。爸爸又骂了几句难听的,说儿子拿钱就知道去上网。镜头从韦布的脸推到原先虚焦的爸爸身上,逐渐移到他的瘸着的腿,随后推到地上的几颗药丸。紧接这个楼下烧垃圾的场景,回到一开始的于成。楼下传来声响,“你别在这里烧垃圾!”,小区保安的声音。“这是这个小区的垃圾,我不在这里烧在哪里烧?”另一个人答道。于成附和了这个烧垃圾的人,引起和保安的骂战。之后就是跳楼的完整叙事。随后,一辆大巴的模糊带水的前挡风玻璃上显示出片名《大象席地而坐》六字。淅淅沥沥的水声传来,是一个女孩(王玉雯饰)在挂满内衣狭小的厕所内拖地。四位主要角色至此全部出场。

    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

    第一,在第一桥段,观众并不知道这些人叫什么名字,彼此什么关系,甚至在观影的前三分之一,他们的名字都是从和他们不在场的旁人间彼此的对话中引出来的(这也让后文四人的相遇更让人唏嘘,这世界这么小,又这么复杂)。在开头各自的场景中,他们的境况看上去都很尴尬,甚至很魔幻(一位目睹好哥们因自己做小三跳楼;一位被父亲骂得死去活来;一位拥有自己的房子却被儿女赶到敬老院;一位被妈妈辱骂奚落不要怀孕),父母没有父母的样子,儿女不成体统,朋友也是说说而已。

    第二,对于“不重要”的人和背景,本片从开头一以贯之的大量虚焦,即便有些配角在说话,观众也只能看到一片模糊和主演的表情。直观上来说,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孤独感。

    在第二桥段,四位角色的故事渐渐展开,彼此也有了非常密切的交集。故事的细节非常多,以韦布为主线,简而言之可概括为以下八个主要场景(前方高能剧透):

    1. 缘起:韦布的一个李姓朋友(对不起,记不住全名了)被学校小霸王于帅“欺负”,“诬陷”其偷了手机,韦布帮朋友说话,十分硬气的表示自己的朋友不会偷东西。在难以分辨的推搡中,于帅跌下楼梯生死不明。韦布逃走,囊中羞涩,回家找钱钱不见了,又被爸爸骂了一顿。想把自己的球杆当给台球馆,前台表示自己做不了主,韦布带着球杆逃亡。

    2. 韦布和爷爷:韦布逃亡路上遇见楼下的爷爷在扔一个袋子,袋子里装的是自己早上被不明大狗咬死的小狗。爷爷之前根据寻狗启示找到狗主人,这对夫妇不仅拒赔,而且说大狗就是老爷爷弄死的,扬言要找他麻烦。韦布说要把球杆给爷爷做抵押借点钱,爷爷不给,韦布和狗主人放狠话,要把他的车从头到尾划一遍。狗主人觉得匪夷所思,嘴上说你有本事划车,腿上狠狠地踢倒韦布三次。爷爷后来松了口,给了韦布钱,拿了韦布执意要塞给他的台球杆。

    3. 爷爷和于成:爷爷回家,在家边路边摊上吃面,吃面的时候台球杆被人踢倒了。爷爷进楼栋,听到一阵混乱的抢砸声,上楼时被三个人拦下来(同学们口中很厉害的于帅的哥哥,其实就是于成,当地有名的混混大哥),于成发现老爷子拿着台球杆,让手下人看着他,自己跑火车站看前女友去了。老爷子的外孙女下楼找他,女婿看见这个围堵场景,慌忙把女儿抱上了楼。爷爷用台球杆把两个小混混打了一顿。

    4. 韦布和黄玲:韦布把黄玲约到猴子园见面。黄玲问他于帅是他推下去的吗?韦布说,不是。黄玲问,那你为什么逃走?韦布说,你不懂。韦布问黄玲愿不愿意和自己一起去满洲里看大象。黄玲说不愿意,“笑”着问他他会什么能在满洲里定居,表示他就会个踢键子。(这边的镜头角度一直是,黄玲站着,上面是落日的光,韦布靠在猴子笼上坐着,仰拍)韦布说我就会个踢键子。黄玲表示能把一个技术练成拿奖已经很不容易了。韦布说,只要你把大量无意义的时间花在这世上任何无意义的事上都能做到。为什么选踢键子,因为踢键子让自己感觉没有那么得糟糕。黄玲并不愿意一起离开,走了。

    5-1. 韦布和于成:韦布在一个站牌后,前面是于成。韦布就一直盯着前方的一个地方看,于成走了过来,问那是你女朋友吗?韦布否认。于成说,我是于帅的哥哥,问韦布认不认识于帅,韦布说不熟只听过。于成说,那是你们的教导主任,你应该上去打他。(观众此时并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镜头上只有两个人的侧脸)韦布说,那是副教导主任。于成笑道,那正的就敢打?韦布没吭声,从包里掏出一张纸,写了三个字——“你完了!(You’re screwed!没看清中文,合着英文字幕猜的)跑过去,贴在了店窗户上。(观众会以为,这个完了是对教导主任说的)

    5-2. 黄玲和教导主任:(结束上一桥段,镜头立刻翻过来,告诉观众韦布在看什么)咖啡店里,黄玲和教导主任在聊天。教导主任给姑娘买了蛋糕(此处和开头妈妈买给女儿被她自己醉酒踩烂却以为是女儿弄的的蛋糕相呼应。嘴里都是甜的,心里感觉有相似也有不同:都有苦涩,在家里吃是置气,在咖啡店里吃可能会有些放松,但也难过)教导主任跟姑娘说,人生在什么地方都没什么不同,都很没有意义,不要想那么多。女生问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别人都是怎么看我们的行为的呢?教导主任没懂,问她什么意思。女生说,我觉得韦布把于帅推下楼,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教导主任说,可不是嘛!他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窗户外突然贴了张纸,女生冲了出去,茫然的四处张望找人,接着撕下纸来,读了上面的字。镜头给了一些背部镜头,但在整个电影的背部镜头中并不算长,紧接着切女生的面部特写,惊讶犹疑又有些许的惊恐。(观众这个时候才会明白,那句你完了,其实不仅仅是说给教导主任听的;即便是为黄玲撑腰的韦布,也是加害者。)

    6. 黄玲和妈妈:黄玲和教导主任回到他干净整洁的家中,突然被同学通知群里有了自己和教导主任一起唱卡拉OK的视频。教导主任知道后,大声责备黄玲,说都是因为她,自己转不到好的学校去了!黄玲回家,听妈妈絮絮叨叨说了自己和想揩自己油的客户的故事,说有件事要和妈妈说。交代完事情原委,妈妈只问了一句话“你和他睡了吗?”黄玲盯着妈妈看了很久,问“为什么?”(这个为什么有两个意思:第一是,为什么你们第一反应都是这个问题。第二,为什么你是我妈你能这么说话)妈妈说,“什么为什么?”又重复了一遍,“你和他睡了吗?”黄玲崩溃,大声指责妈妈是她见过的这个世界上最自私最卑鄙的人,并说喜欢教导主任家里的干净整洁。妈妈问她,有本事为什么不去找个小时工打扫卫生,自己明明一事无成,却把责任推到妈妈身上。世界上最自私最卑鄙的人现在在千里之外(暗指抛弃他们缺位的父亲)。之后是超过任何正常家庭语言过激程度的激烈争吵,黄玲摔门背靠着自己房间的门。此时,教导主任的老婆找上门来,妈妈拦着,说什么事冲自己来,女儿不在家。黄玲从窗户上跳了出去(背影,整理头发和外套),走过大门口听到妈妈和教导主任老婆的对话,妈妈说,“为什么你要把事情弄得这么尴尬呢?”原配说,“我才是你们当中最尴尬的那一个。”黄玲拿起早上准备打不明大狗的棍子,进家门,敲了教导主任和她老婆的脑袋。镜头转到妈妈,她没有一丝一毫的惊吓,反而有种冷漠和无可奈何。黄玲路过一个宣传板,看到了满洲里大象马戏团的海报。

    7. 于成和前女友:于成在跳楼发生后立刻约了前女友,表示在出门躲事之前想和她见一面。前女友并不想见他,但于成在她应酬的地方等着。前女友表示自己应酬时没吃饱,于成在小餐馆问为什么拒绝自己,都怪她所以朋友才跳楼。女友说我们不是一路人,和你在一起很不舒服,尤其是你反讽而又没逻辑的语气。小餐馆突然着火,女店员慌忙逃窜,于成把前女友推了出去,(正当大家以为他也要跑的时候),于成再次冲回了店,推开添乱的男店员,救小店老板一命。(换下一个桥洞口场景)女友问于成为什么这么做?于成说不知道,感觉就是应该这么做。于成说要带女友去满洲里看大象,女友表示让他不要再纠缠自己。于成质问她想展现出什么样的自己,平时都发什么滑雪、潜泳的照片,装什么中产阶级?在这种破地方,能有中产阶级吗?之后说自己现在不应该来找前女友,而应该去抓韦布或者去医院看弟弟。

    8. 尾声与铺垫:

    韦布与于成:韦布去医院看于帅,偷偷听见于帅的爸爸妈妈在骂他,说他曾经把弟弟的一个耳朵打得快聋了。于成愤然,说他们老调重弹。韦布听完对话逃走了。

    韦布与李姓朋友:韦布打电话让李姓朋友帮个忙,没想到李姓朋友却带着自己的父母来了。韦布打了个机灵,把李姓朋友驾到楼道,质问他为什么背叛自己,说好一个人来的。李姓朋友说,最后你还是得靠父母,韦布说靠父母有用吗?李姓朋友突然说,其实他真的偷了于帅的手机。韦布一下愣住了;李姓朋友说,因为于帅用手机拍了自己上厕所的视频,他宁愿赔一个新手机,全都怪韦布强出头,把事情弄完了。自己有枪,啥都不怕。并且表示黄玲的视频不是自己上传的。

    爷爷和外孙女:爷爷买了满洲里的票,一张成人一张儿童,打算偷偷带孙女去原来自己当兵的地方。

    预估电影过了三个多小时,来到第三桥段,前文那么长的铺垫,都在为大家汇聚在满洲里做准备。

    1. 最后的高潮:

    被背叛的韦布异常愤怒,在去火车站的路上捡到一只毽子,公园大爷让他还给自己,韦布破口大骂,双方都声称要“弄死对方”(这也是全片出现最多的骂人的话)。路过垃圾场,对着它放声大喊这个世界太糟糕了。买到假票,要骗子还钱,被骗子打了一顿,拿去了身份证。骗子发现是韦布,把他们的头儿于成喊过来了。

    于成告诉韦布自己不是玩意的弟弟死了,跟他说无论你逃到哪里都有人(这里的有人指的是警察)能把你弄回来。于成问韦布,“假如你现在在一个高楼,你会怎么做呢?”(原话记不清了,和开头朋友跳楼相对照)韦布重复了两遍,“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成听到这里笑了出来,(朋友还能有什么办法呢?面对硬要工资两三千每月玩命还债的自己买房的女友,面对被最好也是唯一的朋友出轨,面对毫无希望的未来和完全没有意义的人生,他只能跳楼),他让骗子去给韦布买张真票去满洲里,打电话给朋友的阿姨,说自己其实朋友跳楼时就在现场(于成这时候想明白了,他不想逃了,逃了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任何办法,不如老老实实把真相说出来,心里痛快)。

    就在骗子买票时,突然李姓朋友举枪出现,说自己报警了,让于成放了韦布,自己掩护(这是一个非常匪夷所思的情节,以至于全场观众都和坐在地上的韦布一样,扶着额头,无奈)。于成笑着问李姓朋友,你用过这玩意吗?韦布让李姓朋友赶紧走。骗子从后面抱住李姓朋友的脖子,李姓朋友挣脱,并朝着于成开了一枪。于成腿部中枪,倒在地上,疼着笑。韦布起身,问李姓朋友是不是想和自己一样,为什么要这么做?李姓朋友说,我得让他们都怕我。韦布冷笑一下,骗子也跑了,现在他们都怕你了。扬长而去。李姓朋友留下句,这个糟糕的世界,饮弹自尽。

    2. 最终的团圆:

    韦布、黄玲、爷爷和孙女相聚在火车站,黄玲告诉韦布,火车取消了。到了汽车站,黄玲说要沈阳转车再去满洲里。爷爷表示你们俩自己去吧,“对我而言,这几十年我都在喂自己糖衣炮弹,以为换一个地方,就有新的生活。其实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你站在这里,看着远方,感觉那里一定比这里好,而不要过去。”说完带着孙女转身走了,韦布追了上去,看着爷爷说,“那就去看看吧”。(这又是一个很有趣的反转,因为前文爷爷的铺垫会让人感觉韦布也改变主意回去了)。四人上路,停靠,在某一站,他们踢起了毽子,一道车灯远远的射在他们的身上,看不见脸,四处都是黑暗。突然,传来大象的鸣叫声。

    从前面近四千字的叙述中,不难发现,电影文本相当丰富(我记不清的情节也非常多,基本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前后呼应非常多,可以分析的情节镜头数不胜数,时间关系,对其中感触比较深的几点谈一点非常非常非常肤浅的理解。

    特别注意:由于本人没有爷爷,只有姥爷,但是喊姥爷爷爷,所以上文中爷爷、老爷子等词语的混用可能给一些读者带来了困扰。爷爷就是老爷子,他和他的女儿女婿住在一起,女儿的女儿是他的外孙女。

    III 大象席地而坐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这里只有荒原——————————————

    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醒着的时间有十六个小时,电影有四个小时。

    四个小时只讲述四个人一天的故事,对于电影而言,它足够漫长了。

    然而生活无情,它让你经历几倍几十倍于此的时间。就像所有的苦难都没有尽头,而人活着只是为了受苦一样。所有的角色,没有一个人是快乐的,即便在一个环境中是强者,在另一场景中他就得示弱,比如于帅在学校是霸王,在哥哥那里只是一个没出息“娘们”;比如于成全县闻名,但在父母面前,却只是一个乖乖听话,忍气吞声的儿子。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每一个弱者,尤其是这四个主要角色,在某一个瞬间他们都无比坚韧,坚韧到让你觉得他们天真的可爱。比如挥杆的黄玲,比如为朋友挺身而出又执意要去看大象的韦布,比如和韦布交换台球杆的爷爷,比如救火的于成,甚至那个傻里傻气报警,说着电视剧中台词“我掩护”的李姓朋友。那些“感觉在那个时候就应该那么做的自发动作”似乎还在彰显这这片垃圾场上偶尔闪烁的东西,但闪烁的不见得是金子,它可能只是一张亮晶晶的纸片。发光,但没意义。

    满洲里那只席地而坐的大象是什么呢?它并不是乌托邦,一个拥有一头一年四季不分昼夜总是坐着的大象的马戏团算什么乌托邦。它是一种猎奇,一种对世界的渴望。你看,在远方还是那么有趣的东西呢!一种自我欺骗,但即便是欺骗,为什么不选择去看一下呢,万一真的有呢?就像片末,在寂静的夜晚,寒冷的东北(感谢@WashBean 补充指正:满洲里行政区域划分确实属于内蒙古,但也算中国东北部,广义的东北就是东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而且满洲里方言就是东北话。)竟然传来了大象的叫声,那么清脆那么嘹亮,一声一声像是要把人心给穿透。它是希望吗?它是虚无吗?它究竟什么?没人知道,除非你抵达那片土地。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欣喜或者失望,再前往下一片未知的荒谬。所以,于成听说韦布要去看大象,就笑着同意了。谁不想从垃圾堆里爬出来呢,连见过那么大世面的于成也想去看,既然有人还保持着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就让他去吧。

    我们不过在以不同的形式逃亡,逃亡现实生活的琐碎,望不到底的苦痛,活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席地而坐的大象”,好像奔向它,就能暂时忘记自己是谁,投身于一片没有烦恼只有目的地的汪洋大海。它就在那里,你会笑着嘲笑自己,在夜晚睡觉前,或者白天看见自己的破屋子清醒时,但是它就在那里,那只属于你的大象。

    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说,社会和媒体也想打造这只大象,比如片中谈到的前女友塑造的中产阶级形象。但是这种普世对成功的定义,并不是文本想要推崇的。它太过于虚假了,或者它太有意义了。

    四人最后听到了大象的声音,这是“成功”吗?这是“意义”吗?这算什么呢?就像片中爷爷问韦布的那句,“你为什么要去看大象?这对你而言有什么意义呢?”换成直白的话,这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去看只大象,如果冷酷一点的说,它什么也不是,它既无法带给人名利,也不受人待见。讲出这件事,在某些听者心里可能权当是一个故事,“这他妈编的吧”。它这么无意义,为什么还要做呢?好像做了才可以安宁,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一样。

    副教导主任在电梯间和黄玲说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一个教授问渔夫,你懂艺术吗?渔夫说不懂,教授说,那你生命丢失了一半。教授又问,那你懂音乐吗?渔夫说我不懂,教授说,那你生命又丢失了一半。渔夫反问教授,那你懂游泳吗?教授说不懂。渔夫说,我们现在在水中央,要是船翻了,你就丢掉了全部的生命。听罢,教授跳进河中。”副教导主任说这个教授好傻,想那么多干嘛!有人会为了没有现实意义的东西放弃生命,而另一些人永远都不会明白。

    “我们不是一路人。”于成和她前女友,注定不是一路人。

    问答环节,主持人问制片,短篇小说和电影有相似处吗?囿于语言不同,制片人没多说,只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故事。我第一反应是不认同,但是后来细细想来原文的结尾,才感受到了电影和小说的根本不同。

    原文最后,作者看到了那头大象(而不是电影中只听到了声音),并且一定要弄明白它为什么坐着。

    “等我贴着它,看到它那条断了的后退,它看上去至少有五吨重,能坐稳就很厉害了。我几乎笑了出来,说实话我很想抱着它哭一场,但它用鼻子勾了我一下,力气真大,然后一脚踩向我的胸口。”

    弱者与弱者,一个是生活的弱者,一个是动物园任人欺凌的弱者,本该抱团取暖,而大象却狠狠地踩了一脚。弱者以为自己能获得电视剧大团圆般相拥而泣的温暖,得到的却只是讽刺、唏嘘与伤害。与这样的结尾相比,电影的结尾实在太温柔了。就像制片所说,“它是关于希望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些毫无功利意义的事情,那些艺术那些美,应该能成真吧。

    一些其他零散的想法:

    1

    片中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台词,比如韦布去副教导主任办公室赔钱,听教导主任说学校要关了,你们以后一半都没有未来,要去卖肉串。而自己要被调到很好的学校,韦布反问,“你怎么知道你的未来一定是积极的呢?”没有人知道自己未来什么样子,即便如此笃定,也因为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事情的视频,毁了前程。做人做事,谨言慎行,人在做天在看。

    2

    那么多背影的镜头,制片没有给出让人理解的解释,只说是和演员的排练很多(即时间都花在排练上了)。在三分之一的镜头里,你看不到角色的表情(包括片中有一段,韦布回奶奶家,发现奶奶倒在床上。空镜了三十秒,是从房门外拍的,只能看见奶奶的腿在床上,韦布走到床头,被开着门左边的墙挡着,只能听到鸟叫、人说话的声音、咳嗽声和鞭炮声),你不知道韦布做了什么(在商业片中你是绝对不会看到这种镜头的),你只能去感受。这些镜头,由于不切脸部特写,所以让影片更加克制和客观。背影走路片段往往会配合一段我很喜欢的背景音乐,旋律很单调,但逐渐有更多的音色进入,带着点荒诞,又有点喜庆(制片说还没有混好音,我很难想象混好音会是什么样子,因为这段主旋律实在太有趣了),层次感就很强,解读的空间一下就会很大。

    3

    文中有三个人曾对别人说,都是因为你,所以才有这般严重的后果。一个是于成,对前女友说的,因为你拒绝了我,所以我睡了朋友老婆,所以朋友跳楼了。一个是副教导主任,对黄玲说,因为和你的视频,所以我的前途毁了。一个是李姓朋友,对帮自己的朋友韦布说,因为你插手了,所以事情一塌糊涂。

    这三个毫无逻辑的句子,会让所有人心寒。之前有个美国朋友跟我说,美国人一出事,就喜欢找人负责,一定要找到才罢休。世界各地都一样。为了消除自身的负罪感,能把所有肮脏的言语往曾经的救命恩人身上泼,所有的情谊,好像都因为这句话断了。因为这一刻,这个人自我感觉的“无辜”超过了你为他付出过的一切。然而甩掉责任又是那么的自然,去看看今敏的《妄想代理人》吧,谁没有在无法躲避的压力下,把责任往父母,往子女,往爱人,往朋友,往同事,身上抛呢?

    副教导主任在视频在学生群里曝光后气急败坏的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邪恶?为什么好好地走在大街上就有个人冒出来说要搞死你?”就像副教导主任孩童时看着一个经常被欺负的同学拿砖头砸猫一样,他没有上前阻止,相反内心暗爽。上传者看视频的心态,估计就和当年他作壁上观的心态一样。只不过猫无辜,他有罪。教导主任犯的也不是什么犯法的大罪,毕竟只是找一个少女聊天,用人生箴言劝谏她回头是岸及时享乐。然而那些一天一天积累的功利的嘴脸,让他在曝光这天一无所有。然而黄玲又觉得他真好,比妈妈好,妈妈才是世界上最自私最卑鄙的人,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

    你说这个世界戾气重吗,重,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不开心扬言“搞死”别人。所以那些模糊的背景和脸,都是自我和别人之间画了的线。这是我的利益,这是我的世界,你不要侵占,我嫌烦。但是当这些边界打破,把别人融进来后,好像除了争斗和撕扯,偶尔也能有一点点温暖。

    人性的小善小恶就是硬币的两面,该怎么办呢?

    我不知道。

    4

    “人生是个荒原,这是本书里的话,我很感动。”韦布听到被欺负拖地的小男孩说了这句话。

    “你……很感动?”韦布不懂。

    “我很感动。”说完,小男孩进了副教导主任的办公室,踩到了香蕉皮,副教导主任哈哈大笑了起来(感谢布懂 的指正)。

    这是一个非常超现实主义的场景。

    可能在听到大象叫的那个夜晚,韦布终于明白了这句话。

    人生是个荒原,但我还是穿了过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席地而坐的大象”。

    《大象席地而坐》就像是导演胡波人生的一个注解。

    天堂和人间,他们有何区别?

    唯愿胡波能在天堂获得属于自己的宁静,寻找到如他笑容般灿烂的真善美。

    《大象席地而坐》获奖与提名记录:

    2018年第68届柏林电影节: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论坛单元)《大象席地而坐》获奖

    最佳处女作奖特别提及 《大象席地而坐》获奖

    柏林电影节官方介绍:“这部极富视觉魅力的作品,以大师般的手法将一系列主人公的生世串联起来,叙述了张力十足的一天中发生的故事,从清晨到日暮,逐渐勾画出一个私欲横流的社会。”

    2018年第55届台湾金马奖:

    最佳剧情长片《大象席地而坐》获奖

    最佳新导演 胡波 提名

    最佳男主角 彭昱畅 提名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花伦 提名

    最佳摄影 范超 提名

    最佳改编剧本 胡波 获奖

    观众票选最受欢迎影片《大象席地而坐》获奖

    你知道活着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吗?

    从来不是没钱、没爱和疾病。

    而是无望。

    《大象席地而坐》给了无望一个出口。

    唯有感谢。

    就到这里了。

     7 )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之前发的那篇被“当事人”举报了,说我诽谤他,口口声声说是“实名投诉”,但并没有说这位“当事人”是谁。

    这篇文章重新再发一遍,把很多“不能说”的内容删除了,下文仅仅是那些“可以说”的内容,目前完整版文章在知乎上还在,但也有可能什么时候就不在了。网址://www.zhihu.com/question/265876648/answer/462522341


    2017年10月12日,年仅29岁的胡波导演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无法得知胡波自缢的原因,但种种线索都指向了……(此处省略700字)

    毫不意外的,仍然有不少网友认为悲剧源于胡波太脆弱。网友说:

    “胡波所面对的,不过是工作的正常压力。”

    “如果胡波坚持多活几年,多攒点工作经验就会明白,这些都很正常。”

    “其实他所承受工作上的压力也是很多人的日常。”

    “脾气挺大,能力大不大?这人有才华不假,情商不高。”

    胡波都已经去世了,还有人不放过他,还要化身为人生导师,假装自己在丛林法则中如鱼得水,站在制高点上以上帝视角指点江山,“教育”胡波该怎么做,“指点”胡波的人生,实在是可笑。

    但我一想到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都有人说“你不应该那样拍,应该这样拍”,库布里克的电影都有人说“节奏太慢了,节奏拍快一点会更好”,侯孝贤的电影都有人说“太多废戏了,我可以剪得更好”,甚至对于比尔·盖茨、乔布斯、李嘉诚这样的成功人士、业界精英都有网友说他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于有网友认为胡波太脆弱、自己比胡波强的现象,我就不感到很奇怪了。

    的确每个人都有评价任何事物的权利,但一个业余人士去“指点”专业人士,自己都过得不好,还去别人面前当人生导师,说他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

    胡波明明是被【此处省略】一步步逼得走上绝路,人们不去指责施害者,却去指责受害者。

    胡波已经去世,我们不知道他对生前、生后发生的事情有什么看法,但他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都拍进了《大象席地而坐》。

    他想说的,都在电影里了。

    人们听说满洲里动物园有一头大象,它整天就坐在那儿,可能有人老是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儿。有人要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于是,少年韦布(彭昱畅 饰)、少女黄玲(王玉雯 饰),以及一位大爷相约去满洲里看大象。

    韦布是一位中学生,眼看校霸于帅怀疑李凯偷了他手机,于是韦布帮李凯出头,却不小心把于帅推下了楼。

    韦布是出于好心,但到头来却成了众矢之的,谁也不愿意帮他。

    李凯转身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韦布的父母,还义正言辞的对韦布说自己是在帮他。

    事实证明李凯的确偷了于帅的手机,他却撒谎说他没偷。假如他不撒谎,韦布就不会和于帅发生争执。但李凯非但不感谢韦布,反而说:你搞砸了。我什么都不怕,没有你我也不会怕谁。

    这和路人好心扶老太太,老太太却反咬一口说是他把自己推倒的有什么区别?

    我想起了《硬汉》中,老三(刘烨 饰)眼看黄牛卖别人假票还想打人,于是出手相助把黄牛打了一顿,但自己也被小刀划伤。

    老三帮了受害者,然而警察问起受害者的时候,他却说:我刚刚才过来,我啥都没看见。

    孙俪曾经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这位学生进入大学后变本加厉,对孙俪索要生活费的次数越来越多,导致孙俪停止了对他的资助。

    然而,他却反过来骂孙俪,还在网上各种诽谤孙俪。

    《我不是药神》票房突破6亿的时候,片方宣布捐赠白血病机构380万元,并且票房每增加一亿就追加30万元。

    然而不少网友嫌他们捐得少:赚一亿连百分之一都拿不出?

    正如网友说的:他们哪怕是一分钱不捐都没错,捐了300万反而还错了?

    我们何尝没有这样的经历,帮朋友出头,完事之后他就认怂了,说他根本没有要你帮他,是你自己要帮他的。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好心好意帮他反过来却错了。

    事前口口声声说:“你大胆的去做,遇到困难我们会帮你的。”事后立马改口:“你怎么这么鲁莽呢,怎么这么不小心呢,你能不能顾全大局,能不能不要成为大家的累赘?”

    面对同学的冷漠和无情,韦布绝望了。他什么都做不了,也无法改变同学的想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满洲里看大象。

    黄玲也有着和韦布类似的经历。

    她喜欢上了学校副主任,却没想到喜欢上了一个魔鬼。

    副主任有老婆也有孩子,他告诉黄玲自己已经离婚了,事实上只是骗她而已。他婚内出轨,出轨的对象还是自己的学生。然而他和黄玲的师生恋曝光后,他却把责任推给黄玲:你把我毁了,我去不了新学校了。

    副主任的老婆也对黄玲说:这个小孬货啊,才十七就这么大的本事。

    即便是黄玲亲生母亲也说:我每天工作那么忙,你在干什么?你就写点没用的破作业。这都不是因为我,你只能这样。

    黄玲身为一名受害者,却受到了所有人的指责。

    感觉就像是女性被性侵了,网友说她自己要穿那么少;空姐被杀害了,网友说她不关心社会新闻;演员被潜规则了,网友说她不想被潜规则干嘛要做演员;学生被猥亵了,网友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人被歹徒杀了,网友说你怎么不练练武术……永远都是受害者的错。

    看来,每个人都要内心强大,要多穿点,要练武术,要关心社会新闻……你必须十全十美,不能有任何缺点,否则你遇害了就会有人来指责你,说你有这样一个缺点,活该被害。

    狼吃羊,和羊有没有毛无关。

    坏蛋害人,也和受害者内心强不强大、穿得多不多、关不关注社会新闻、是不是演员、练没练过武术无关。

    人们总是轻易原谅施害者,却去指责受害者。

    人们总是对施害者太宽容,却对受害者太苛刻。

    正如胡波遭到【此处省略】的伤害,人们不去指责施害者,却说受害者太脆弱、情商太低。

    胡波在《牛蛙》中写道:

    【此处省略】

    他辛辛苦苦花了一整年才完成的电影,却【此处省略】,这换做是谁都会崩溃吧,和他脆不脆弱、内心强不强大有关系吗?

    韦布是如此,黄玲是如此,大爷也是如此。

    大爷的儿子、媳妇嫌弃他了,就以各种理由要把大爷赶出原本就属于大爷的房子。

    大爷的狗被咬死了,他去向狗的主人讨要说法,主人却认定大爷是想讹诈他。

    媳妇不帮助大爷,反而说:狗死了也是好事,这样你就可以安心去养老院了。

    大爷遭到小混混的欺负,儿子不出手相助,竟然站在一边旁观,甚至报警都不敢。

    太冷漠,太自私,太无情。

    于城(章宇 饰)也是终其一生都在逃避。

    他睡了朋友的老婆,导致朋友跳楼自杀,却把责任推卸给朋友和朋友老婆:他跳楼不是因为我,他过得很惨,因为你非要买这套房子,他每个月只有两三千,两三千能干嘛?只能跳楼。

    甚至,他还怪拒绝了她的女生。他的逻辑是,女生拒绝了他,所以他去睡了朋友老婆,所以朋友跳楼了。如果女生不拒绝他,他就不会去睡朋友老婆,朋友也就不会跳楼。实在是荒唐。

    他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于城和韦布、黄玲、大爷是一类人,他们心灰意冷,麻木不仁。不同之处在于,韦布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黄玲是师生恋的受害者,大爷是诽谤诬陷的受害者,他们都是受害者,而于城是施害者。韦布、黄玲、大爷都是受到了本不应该受到的伤害,而于城是在推卸责任。

    相比之下,于城更像李凯、副主任、狗主人、儿媳。

    李凯不感谢韦布反而觉得他是累赘,副主任在师生恋曝光后只在乎自己的前途,狗主人认为大爷在讹诈他,大爷的儿媳只在乎自己的居住环境可以清静些,于城把错误归咎于他人……《大象席地而坐》中,大部分人都冷漠、无情、自私、利己,丝毫没有人情味。

    这与现实生活如出一辙,【此处省略】只在乎自己,却否定了导演的思想和理念。甚至很多网友站在【此处省略】这边,认为他们毕竟是领导,员工就应该服从领导的命令,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脆弱,并不是胡波自缢的主要原因,而是人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只在乎自己的现状让他绝望。

    如果【此处省略】不过度的追求利益,而是考虑一下导演的感受;网友不过度的站在资本这一边,而是怀有一丝怜悯心和同情心,这个世界是不是会不一样?

    大部分电影都是讲述主角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从而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大象席地而坐》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整部电影都很“丧”。

    主角们无法改变现状,也无法战胜挫折,所以只能去满洲里看大象。

    大爷对韦布说:你能去任何地方,到了就发现,没什么不一样。你留在这里才能解决问题。

    这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大爷饱经风霜,经验丰富,他教育韦布面对问题,但最后他自己也选择了逃避,和韦布、黄玲一同前往满洲里看大象。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明知道应该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但还是会贪玩;

    你明知道吃炸鸡喝可乐会长胖,但你还是会嘴馋;

    你明知道面对困难应该努力克服,但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想要逃避;

    你可以指点他人的生活,但当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也同样会处理不好。

    乐观是一种活法,丧也是一种活法。没有高下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的权利。

    乐观固然有益,但丧也不应该被指责。一个人只要不犯法,就不应该被网友指指点点。

    胡波当然知道应该坚强,应该内心强大;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知道苦尽甘来,雨过天晴……但他早已看透了这一切,他不想玩了。

    他想活着就活着,不想活了就与世界挥手告别,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潇洒。

    去满洲里看大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逃避也解决不了问题。

    我知道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不想解决问题,我只想抱怨。

    我知道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不想解决问题,我只想逃避。

    即便是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导演,一旦创作受到资本的干涉就会严重影响影片质量。胡波的电影经历那么多风浪还能完成度很高,已经非常不错了。

    我们无法想象,假如【此处省略】多给胡波一些自由和空间,电影是不是会更好。可惜,我们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了

     短评

    4.5 如果粗暴地想象,可以把这个脱胎换骨的彭昱畅,看作是胡波的“代言人”,去见“看不见的大象”。《大象席地而坐》在彻底寒凉的绝望中,显露出导演本人的愤怒和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丝温存。他那惊艳绝伦的镜头调度与叙事上的才华,被一股子“社会即暴力”般麻木的笃定,使劲拖着向前走,没有尽头、也不见后路。其实,哪怕“生”没有意义,寻找意义的路径也不该被封堵、丢弃。活着不是一个关于撑不撑得下去的幻觉,它也不会在哪个时刻或不同的地方就会变得有多不一样——即便是痛苦,也只能被“生”所感受到。哪怕是陷入绝境的人,出路也永远会有的。自由赋予处境意义,而非处境决定人的选择。这是这部电影想说的,但很可惜,胡波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不要让自我被这个社会的暴力所埋葬。能活住这样一个念头,便足够了。

    2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结尾剧作和台词都露了馅,陷入一种偏执的无路可走,但这个死胡同其实是假的,是作者自己给自己按上去的,他当然知道出路或许是可能的,但他不相信,不相信事情和人是会变的,他更愿意相信那个死胡同,那个速朽的永恒。无论是电影还是真实生活。

    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是家庭问题,父母如此,子女便如此。家庭如此,社会便如此。鲁迅早就说过: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关于胡波的死,我觉得是看透了,他用他的电影和自杀回答了加缪所说的哲学的根本问题:生活不值得经历!

    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即便是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导演,一旦创作受到资本的干涉就会严重影响影片质量。胡波的电影经历那么多风浪还能完成度很高,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们无法想象,假如制片人、监制多给胡波一些自由和空间,电影是不是会更好。可惜,我们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了。PS:11月17日,《大象席地而坐》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这应该是对当初不看好导演和这部电影的人们最有力的回击。

    1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别拍电影,别当作家,学个绘画,或者音乐,哪怕跳跳舞也行。——胡波。

    1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有很多喜欢的地方,但更多的是遗憾。遗憾导演没有再抵御这个世界的严寒更久一些。若他活下去,可能就不会这么狭隘,不会把经验和常识不足当作外界加诸的苦难,把故作深沉当作青春姿态,也不会把父母和成年人都当作敌人。他再也没机会理解挣扎熬过去是什么感觉,是更苦涩,还是更宽广。

    17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四个人终究在坐着的大象身上求得了解脱,可惜在比电影更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胡波却没有。影片摒弃了一切主流,工业,取悦的表达,在作者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片作品里,进行了一次极端,彻底,自我的释放。尽管外表粗糙,戏剧结构、场面调度、演员掌控都颇为出色。//FIRST二刷补充:后期补完后观感提升很多,不再因为技术瑕疵偶尔出戏,没有一分钟多余。一刷看故事,二刷看视听语言,胡波力求每场戏一镜到底,剥离出主体,配角都是失焦的,但画外音画表现空间又很丰富。章宇和彭昱畅太好。其实几个主人公都在问为什么,人怎样看待自己的痛苦处境,到底什么因造就了什么果。坐着的大象真的很有看头吗?出路到底在哪里?可惜胡波也无法作答。结尾黑夜里那束天堂一样的光、基督赞美诗,大概就是无解之解吧。这是一场梦,谢谢你,胡波

    1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这电影不行。导演过于自恋:所有的角色其实是同一个人,就是导演自己。不管角色年龄职业经历性格心性,说话办事一个调调。都因他缺乏阅历所致。他戾气太重:所有的角色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全部在发泄情绪,没有一个人是去解决问题的。如果全世界都欠你的,可能因为你是中二吧。在表现方法上,他表达的东西就那么点儿,浅薄得很,观众一眼就明白了。完全用不着这么冗长,浪费大家时间。人品不知,作品真不行。违心叫好,才是对艺术和对他的不尊重。

    20分钟前
    • 呕吐的女尸
    • 很差

    在UCCA看完大象席地而坐,回到家里,吃了个饭,昏昏沉沉睡到现在,感觉昨天的一切就像一整个梦一样。胡波这四个小时,太纯了,几乎没有什么污染,除了最大限度的影像,其他都是最低限度,事实上我连丧也没感觉到,关于生活,关于生命,人与人的关系,明明就是这样的,全都是大实话,生无可恋是一种恰当的态度。也正因如此,结尾那些踢毽子的人,难道不让人感动吗?他们是多努力地在无可避免的黑暗中,寻求一丝若有若无的联系啊。

    2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华语电影的确很多年没有出现这样单纯展示愤怒与绝望情绪的电影了,这在很多过来人眼中的确还是一个稍显幼稚的表达。但对生活不满,纯粹骂街式的态度是青年人绝对必要的一个阶段。集体性理中客式的青年状态对于一个民族来讲甚至是恐怖的。

    28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你总是不高兴,跟个诗人似的。

    31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远算不上完美的作品,无论是粗糙的混音还是略显稚嫩的台词,但调度与运镜实在是太出彩了。这几年不少国内独立制作都喜欢去塑造这种一片死灰、丧到极点的环境,这部片无疑是最成功的

    36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以为爱犬不会伤人,却在四处狂吠;相信朋友不会撒谎,却是真的窃贼。无法用水灭火,不能肉身挡枪,钻不出笼子觅食,跳不下高楼殉道。韦布捡起一枚毽子,于城抖落一身烟灰,黄玲背上一包风雪,老王扛起一根球杆,从肮脏的世界出发。于是满洲里多了一只坐着的大象,再没人拿叉子去扎它,它也再无法站起。

    41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42分钟前
    • 东林君
    • 力荐

    说句气话:死的怎么不是王小帅啊!

    47分钟前
    • j
    • 力荐

    一股原始生猛的影像力量。

    5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因为导演去世了,所有人就把焦点放在导演身上,忽视了作品本身,部分观众熬了四个小时可算看完了电影,开始大笔一挥批判导演心理阴暗目光狭隘,甚至说他卑鄙无知,“这个国家的人怎么都这样邪恶?”这句话还真说对了。部分观众太把自己当个人了,站在上帝视角指责导演抗压能力差,作品呈现的三观太狭隘,所有人必须热爱这个世界吗?所有人都必须乐观吗?凭什么呢?他拍电影就是一次彻底的释放自我,不可以随心所欲一点吗,因为这就是他眼里的世界,他拍下来给我们看,然后你双手叉腰开始喊:世界才不是这样的!生活处处充满希望!有什么用呢?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也不一定要每个人都理解。你的世界是彩色的那是你的荣幸,以此来指责嘲笑黑白世界里的人,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56分钟前
    • 卟咚
    • 推荐

    这个故事太真实了,就是我身边发生过或在我成长过程里看到过的,电影中的那些事件对峙、心理对峙,没有生活经验和内心思考过的人是做不出这样的电影的。大量的长镜头、跟拍,镜头虚实结合,在物理上它们不是景深镜头,可它们在叙事层面上却是极有深度的。导演原本有机会成为华语电影最有影响力的导演。

    58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力荐

    香港艺术中心的空调冷的我骨头缝疼,尽管如此,我还是睡过去了3次。对不起了导演,不好看就是不好看。我觉得自己这四个小时应该去爬太平山。

    1小时前
    • 邢早早
    • 较差

    你听过人类这种丑恶的东西吗,所以他们才要编造一个大象的故事;你见过人间这个丑陋的地方吗,所以胡波才要消失变成一只大象;你经历过人生这件丑诞的事情吗,所以孤独的人才都要去满州里看那头动物园的大象。可是火车都开走了,我们发现自己还被留在原地。

    1小时前
    • 不良生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