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反美阴谋

    反美阴谋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2020

    主演:薇诺娜·瑞德,安东尼·鲍伊,佐伊·卡赞,摩根·斯佩克特,大卫·克朗姆霍茨,艾奇·罗伯逊,卡莱布·马利斯,雅各布·拉瓦尔,约翰·特托罗,迈克尔·卡斯洛夫,本·科尔,菲利普·霍夫曼,埃德·莫兰,道格拉斯·施耐德,杰森·利布曼,凯莉麦奎尔,安德鲁·波尔克,李·特格森,大卫·皮图,罗素·普斯勒,安东尼·德·桑多,特里莎·保卢西奥 

    导演:明基·斯皮罗,托马斯·施拉梅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第1集

      冰球小子 第三季

    • 第4集

      牧师神探 第九季

    • 第5集

      谍战达沃斯

    • 第06集

      野探哈莉 第三季

    • 更新第01集

      冰球小子第三季

    • 更新第10集

      阿卡普高第三季

    • 更新第03集

      牧师神探第九季

     剧照

    反美阴谋 剧照 NO.1反美阴谋 剧照 NO.2反美阴谋 剧照 NO.3反美阴谋 剧照 NO.4反美阴谋 剧照 NO.5反美阴谋 剧照 NO.6反美阴谋 剧照 NO.16反美阴谋 剧照 NO.17反美阴谋 剧照 NO.18反美阴谋 剧照 NO.19反美阴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薇诺娜·瑞德、约翰·特托罗、安东尼·鲍伊(《德里女孩》)、佐伊·卡赞、摩根.斯佩克特(《疑犯追踪》)、艾奇·罗伯逊([超越生死的夜晚])将主演HBO六集限定剧《反美阴谋》。该剧改编自菲利普·罗斯2004年出版同名小说,故事以新泽西州一个工人阶级的犹太家庭为视角,讲述公开支持纳粹、反犹太人的美国飞行员Charles Lindbergh成功在政界崛起并成为总统后,他将如何奉行法西斯主义及逼害美国里的犹太人。大卫·西蒙、埃德·伯恩斯担任执行制片人。

     长篇影评

     1 ) 首支视频解析,献给这部至今只有700人看过的6集剧

    (本文首发于英美剧漫游指南)

    作者:不会抓水母的章鱼哥

    欢迎去B站观看英美剧漫游指南的第一支视频。第一支作品献给了2020年第一季度的HBO新剧《反美阴谋》。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是我们第二次为《反美阴谋》写文章。从3月16日上线HBO直到现在,豆瓣只有643人看过。7.8也许不是一个吸引人的评分,但我们仍希望每一位读者都可以观看这部短短6集的冷门美剧。尤其在魔幻的2020,从历史投射现在,我们认为它有特殊意义。

    之前我们写了新剧推荐文HBO这剧让我感到害怕,今天这篇涉及背景和发散内容。

    HBO 《反美阴谋》

    假如历史可以被改变,分歧会从哪里开始?

    如果肯尼迪没有死于刺杀;

    如果苏联先一步登上了月球;

    如果古巴导弹危机没有和平解决,而是核平解决;

    如果罗斯福没有当上总统,美国没有参加二战……

    如果轴心国打赢了二战,纳粹统治世界;

    我们将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

    也许有人觉得想这些是在庸人自扰,

    但真实的历史曾经和这些“如果”离得很近,只差一个巧合。

    阿波罗十一号在登月前面对过电脑死机、燃料不足、舱门故障等许多问题,险些无法降落。

    古巴对峙期间,苏军高官未经指示就擅自开火,击落美军侦察机并使飞行员中弹身亡,吓了赫鲁晓夫一跳,所幸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考虑再三,没有同意立即空袭反击的计划,避免了世界陷入核战争。

    不过,肯尼迪在古巴危机上的谨慎解救了世界,却没能解救他自己。

    马丁·斯科塞斯的新作《爱尔兰人》将肯尼迪之死归咎于黑手党的暗杀行动,原因是黑手党在古巴的大量资产,由于肯尼迪政府的让步而落入古巴共产党之手,无法讨回。当然,这只是无数刺杀事件的阴谋论猜想之一。

    《爱尔兰人》中,黑手党暗中操纵肯尼迪成为总统

    Hulu 在 2016 年推出的剧集《11.22.63》,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让堕落街酒店老板付兰兰穿越回 60 年代,解救被刺杀的肯尼迪,从而改变历史。

    平心而论,《11.22.63》科普了许多肯尼迪案的细节,也展示了那个黑人仍遭受歧视、一顿美味食物只需 60 美分的战后黄金时代。不过,后半段发展稍显拖沓,穿越后通过体育竞猜来赚钱的方法也过于老套,以及庞杂的支线人物的存在,削弱了主线解救肯尼迪的故事张力。

    付兰兰饰演的男主 Jack 和摩登女郎 Sadie 的偶然相遇,又使穿越剧最终变成了爱情剧。

    金发碧眼的靓女 Sadie,寄托着米国人民对黄金时代的美好记忆

    和许多针对时间穿越的伦理讨论一样,剧情潜藏着宿命论,暗示着一切修正历史的行为都会得到悲剧的下场。

    在经历了车祸、虫灾,以及被编剧化身的老乞丐的不断骚扰后,发现拯救肯尼迪反倒会导致世界大乱、战事丛生且和Sadie死亡的Jack放弃了改变,以换得心上人的幸福一生。

    老实说我对这个结局并不满意,掌握穿越这么一项神仙技能却无法改变任何事情,实在是太单调了。

    尤其是把 iPhone 这么个能证明自己来自未来的神器扔进湖里的剧情,和另一部斯皮尔伯格掌舵的Apple TV+翻新剧《惊异传奇》第一集中男主穿越回过去发现忘带手机一样,简直就是编剧的刻意偷懒。

    不过,浮光掠影地展示了靓女帅哥豪车和猎奇凶杀案、历史迷题 JFK 案的《11.22.63》,似乎本就不想往什么深刻议题发展,那么给个套路爱情戏的结局对它而言也许还算不错。

    IPhone 在本剧中的戏份精巧地展现了手机存在的历史意义:刷沙雕短视频

    与《11.22.63》的借壳穿越不一样,HBO今年上线的架空历史剧《反美阴谋》从各个角度上讲都深刻得多。

    原著作者、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当代英语文学甚至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罗斯最重大的写作主题一直是他自己,《反美阴谋》正是以自己为原型,从犹太小男孩罗斯的视讲述了一个犹太家庭在二战背景下经历的阴霾。不仅使用了大量的家庭成员的真名,也还原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1940年正值二战初期,希特勒的铁骑在欧洲无往不利,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以及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相继沦陷,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国也连日遭到空袭。在纳粹的种族清洗政策下,欧洲犹太人被不断迫害。

    而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后,尚未从经济大萧条中完全恢复,正置身于欧洲战争之外,实行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最初由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词》中提出。华盛顿认为,「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附;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

    孤立主义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大英帝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尚未完全衰落的海上霸权国家,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也让美国得以偏安一隅,远离纷争。

    二战爆发后,尽管罗斯福认为美国参战已是不可避免,但仍有无数美国人坚信,只要继续坚持孤立主义,美国就能远离战争,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

    绝大多数非犹太裔的美国人,和进入美国上层阶级的犹太人,希望美国隔绝在战事之外,维持中立

    而一小部分以罗斯父亲Herman为代表的、同化程度低的中底层犹太人,则希望美国介入战争,打败希特勒。

    此时的罗斯福已满两届任期,而历史上从未有总统连任到第三届,如何应对战事是决定他能否继续连任的关键。

    面对人民普遍的反战情绪,以及共和党和民主党总统提名会的代表们的质疑,原本积极扩充军备、准备迎战的罗斯福,顺势改变竞选策略,宣称自己主张和平,他向选民许诺:

    你们的孩子不会被送去参加任何外国的战争……我们目的是防御。

    而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的讲话最终为罗斯福夺得了关键票数。她说:

    「1940 年不是通常时期,而是战争迫近的非常时期,除了我们可以为整个国家利益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之外,我们不应为其他任何问题而进行争吵。」

    最终罗斯福以百分之五十五的票数得到连任。而为他投票的人群中,很多人仍希望美国继续孤立主义,只是为了保持对外政策的一致性才不赞成领导班子中途换组。

    历史证明,孤立主义并不能让美国远离战争。

    还记得高中历史有一道经典的问题:在战事胶着的 1941 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希特勒感到欣喜,丘吉尔感觉解脱,蒋介石感觉放松?答案我们都很熟悉——

    1941 年 12 月 7 日,数百架日军飞机突袭珍珠港,战火烧到美国,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局势从此扭转

    著名的三巨头照: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再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如果罗斯福没有当上总统,美国没有参加二战,我们将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

    《反美阴谋》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剧中,作为罗斯福的最大竞争对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林德伯格在竞选演讲中,以一句口号成功上位:

    「要么(选择)林德伯格,要么(选择)战争。」

    言下之意,如果罗斯福连任总统,美国将卷入二战;而如果林德伯格当选总统,则会保障美国的和平。、

    这句口号成功煽动了美国人,最终,林德伯格打败罗斯福,成为第 33 任美国总统。

    历史上的查尔斯·林德伯格是何许人也?

    他曾是美国人心中的民族英雄。1927 年 5 月 20 至 21 日,他驾驶单引擎飞机,历时 33.5 小时,从纽约飞到巴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间断飞跃大西洋的壮举,并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他同时身负悲剧:长子查尔斯·林德伯格三世在 1932 年被绑架并惨遭撕票。凶手豪夫曼被处死刑,但很多人觉得他只是替死鬼。这件事后来被阿加莎改写成《东方快车谋杀案》

    改编无数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在经济萧条的年代,就像《11.22.63》里,肯尼迪遇刺后调查探员说的那样

    「美国正需要一个英雄。」林德伯格顺势被捧为一个时代符号。

    《反美阴谋》里,林德伯格从纽约飞到巴黎的那天,菲利普·罗斯的妈妈 Bess 正站在纽约街头。当她抬头看到飞机掠过天空时,就在那个瞬间,她察觉到了自己的身孕,这个肚子里的孩子就是罗斯的哥哥 Sandy ,这也是 Sandy 像偶像般迷恋林德伯格的缘由。

    撇去时代背景的加成,真正的林德伯格毁誉参半

    二战初期,他被美国政府多次派往德国,试探希特勒的态度。1938 年,林德伯格被纳粹空军总司令授予德国荣誉勋章,他不仅拒绝将勋章退回,还声称这样做是对纳粹首领「不必要的侮辱」。他还在国会中提案,建议美国和希特勒建立中立关系;同时又参与组织「美国至上」党派,批评美籍犹太人不爱国、试图操纵美国参战。

    罗斯福连任总统后,他辞去军中职务,之后以平民顾问身份协助美军。执行过五十次战斗任务,还击落过一次日军战机。1954 年,艾森豪威尔升林德伯格为准将。

    《反美阴谋》作者菲利普·罗斯在读到相关历史时,无比震惊地发现:共和党曾认真考虑让林德伯格参选总统。

    他想象着:把白人至上主义包装成爱国和反战的林德伯格如果当上美国总统,自己的家庭会遭遇什么,美籍犹太民族会遭遇什么。

    答案令他害怕,并最终促使他写成小说。

    第一集开头,孩子们在玩战争游戏

    剧中,罗斯一家生活在纽瓦克 (Newark) 威夸伊克 (Weequahic) 的犹太聚居区,地处纽瓦克市发展滞后的东南部,是美国成千上万个种族化居住隔离 (racialized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社区之一。当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街道,是以在美西战争中打了胜仗的海军指挥官的名字命名,透露着威严,也宣示着白人统治阶层的主权

    1940 年,年仅九岁的菲利普·罗斯,也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无处不在的政治氛围。所有人都在讨论林德伯格,讨论希特勒,讨论战争。父亲 Herman 密切关注着总统大选,每天按时按点收听广播,和街坊邻居们集体讨论政治。

    当林德伯格当选的消息传来,整个犹太社区惴惴不安——

    「我之前只看到过人们穿着日常服装的样子,但在这个清晨所有人都穿着睡衣、睡袍, 外面裹着浴袍,拖着拖鞋转来转去, 就好像是被地震赶到了屋外。」

    底层犹太人们是反对林德伯格的中坚力量,而他们的代言人是著名电台主持人瓦尔特·温切尔。温切尔常以严词在节目中抨击林德伯格和共和党人。后来,温切尔以民主党身份参与总统大选,继续公然宣称林德伯格是「白宫里的法西斯分子」。他的言行招来了林德伯格狂热粉丝们的报复。1942 年 10 月, 温切尔在肯塔基州演讲时遭遇刺杀。

    罗斯家庭内部,也充斥着各种矛盾:堂哥阿尔文叛逆出走,加入加拿大突击队

    前往欧洲战场战斗,结果被炸掉一条腿。姨妈 Evelyn 爱上了支持林德伯格的 Rabbi 并被洗脑。哥哥 Sandy 私底下将林德伯格视作偶像。小小的菲利普·罗斯把一切看在眼里,满是疑问却得不到解答。

    供职于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Herman在第一集中曾有机会升职为联合郡办公室的经理助理,这本是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和提升阶层的好机会,但在携家人游览了联合郡后,街尾的德裔美国人的露天啤酒集会令他感到了威胁,Bess也认为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考虑再三,他们决定暂时不改变身处犹太人社区的现状。

    有些人会解读为守旧,但在战争的阴霾下,这份保守其实是寻求社区的保护,并且信任被本民族环绕的公共空间。

    不过,随着剧情的演进,罗斯一家会发现,他们世代生存的犹太社区,终归是属于白人的空间和地盘。

    随着林德伯格宣誓上台,白人至上主义进一步发展,反战情绪与反犹主义进一步勾连,所谓的民族团结变成人人自危的无情。

    犹太认同、反犹主义、白人至上主义、孤立主义、反战情绪等多种思想的合纵之下,个体创伤、政治压迫下的家庭创伤,以及情感操控下的社会创伤纠葛在一起。

    菲利普的母亲、持家的 Bess 很早就意识到了环境的改变,极力劝说 Herman 居家迁往加拿大。但 Herman 始终坚信自己是美国人,面对种种越来越明显的歧视,他仍不愿意离开这个自己视作为家的地方。直到3K党的出现。

    为了「改良」美国犹太人的身份认同, Rabbi 为总统林德伯格定制了两套方案,两者是渐进的关系。

    「老实人计划」相当于上山下乡运动,把犹太年轻人派去美国乡间学习「真正的美国生活」。

    「宅地法」则强制选出一些犹太人家庭,让他们搬到犹太社区以外的其他地方。Sandy 主动参与了「老实人计划」,还成为了运动宣传的一个典范。Herman 对此非常不满。

    此时欧洲战况惨烈,美国则维持了和平的表象,经济和国民生活都还不错。但这不是没有代价。为了不受战争威胁,林德伯格与德国修好,实质上成为了纳粹的傀儡。

    在此情况下,希特勒派出得力助手,德国外交部长,纳粹分子冯·里宾特洛甫访美,在白宫接受晚宴。林迪为了向公众表示自己并不支持纳粹的政策,让自己的妻子,即第一夫人来邀请 Rabbi 和 Evelyn 共同出席晚会。

    借此机会, Evelyn 希望把侄子 Sandy 也带进晚会。这个机会让 Sandy 兴奋不已,但也引起了 Herman 一家的愤怒。

    曾在《怪奇物语》中饰演 Will 妈妈的薇诺娜·瑞德(Winona Ryder)在此时贡献了极佳的演技,这次激辩也导致了姐妹间的彻底决裂,也让 Sandy 和父母的关系达到了冰点。

    但拒绝也许是明智的。在晚会上,冯·里宾特洛甫不怀好意地邀请 Evelyn 共舞一曲,而摄影机把一切记录了下来。

    在白宫的晚宴上,美国国旗与万字符旗帜的映衬下,一个犹太人与手上沾满犹太人鲜血的纳粹分子蹁跹起舞,这成为了全剧中最有历史撕裂感的一幕。

    由于没去成白宫晚宴,Sandy 和父母的关系一直很差。而此时「宅地法」开始推行。在政策的驱动下,Herman 被公司要求调动至肯塔基州,负责那里的业务。这意味着全家都要搬离社区,前往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考虑再三后,Herman拒绝了,并因此失去了工作。他们的邻居则没那么幸运,一家搬去肯塔基后,在下班的路上被3K党烧死在了车里。为了救助他们家庭仅存的孩子,也是菲利普的好朋友Seldon,Herman 和 Sandy 驱车前往肯塔基。在那里,他们遇见了3K党。

    作为白人至上主义最忠实的信徒,在3K党看来,不论是犹太人还是有色裔,敌意和偏见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平时是普通人,是小店老板,是友善邻居;而隐藏在白色的尖角兜帽下,他们就成了行走的私刑者和刽子手。

    经历了噩梦般生活的 Herman 终于意识到,白人「生活在梦里,而我们生活在噩梦里」

    被3K党烧毁的犹太人店铺

    HBO 持有《反美阴谋》的影视改编权已久,选择在今年推出,自然和好莱坞近年来反对川普的声潮不无关系。

    借用编剧 David Simon 的话说,「我本来几年前就有机会做这个,但当时虽然我很喜欢罗斯的这部小说,却总觉得它像个文物,不是现在的美国面对的事情。我错了。」

    好莱坞近几年政治化越来越明显,就像开了文艺座谈会似的。而当下的两大风潮,无疑就是批评川普和女权运动。今年目前的限定剧里,《反美阴谋》是前者,《美国夫人》是后者。两剧都是下届艾美奖的有力竞争者。

    《反美阴谋》最大的亮点无疑是菲利普·罗斯强大笔力的背书。剧中的细节数不胜数,人物塑造也非常合理。若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结尾稍显仓促,且做了留白,没有像原著那样,珍珠港事件发生,美国参战,历史回归正常。

    说起架空历史和纳粹,你一定会想到《高堡奇人》,一部亚马逊推出的、以德国打赢二战统治世界为背景的剧。

    《高堡奇人》

    《高堡奇人》的作者菲利普·迪克也是著名的黄金时代科幻作家,他的另一部著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后来被改编为极负盛名的《银翼杀手》。

    严格来说,架空历史是一种科幻写作手法。不过,《反美阴谋》与寻常意义上的科幻似乎扯不上关系,既没有恢弘的科技城市,也没有生活小物件上的奇思妙想,只描述了恐慌与敌对情绪漫延的战争年代。

    黄金时代将科幻的起源定义为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这一观点被大众普遍接受,但在学术上仍有争议。

    时至今日,回头看黄金时代的作品们,很多对未来的预想并没有实现——

    车辆停留在地面上,月球和火星也仍未建立起硕大的移民基地

    「我们想要一辆可以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

    甚至有很多设想,比如星际迷航里的传送术,是科学根本无法做到的。

    在今天的娱乐场上,太多作品只是借科幻的壳,或者说以赛博朋克等流行的科幻风美术设计为自己招揽观众。这其中当然不乏佳作,但未免又模糊了界限。

    那些声称自己喜欢科幻的人喜欢的到底是它的美术风格还是它本身呢?

    科幻作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探索未知和更好的世界。

    而这个未知世界的其中一种形态就是「基于已知的科学和现实而构筑的乌托邦」

    这个乌托邦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毁坏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反美阴谋》无疑是一部借古讽今的反乌托邦作品

    罗斯描写的是历史上美国犹太人可能面临的威胁,但它真正想问的是,纳粹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你不由得由此展开想象——

    假如清朝末年并没有国力衰弱,而是改革成功,君主立宪。

    在那个希特勒席卷欧洲的时代,清政府会不会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要知道,即使在真实的历史里,法西斯主义也曾经在东亚流行过。比如日本「二二六运动」的策划者北一辉;国民党的蓝衣社;以林同济、雷海宗为代表的中国的「战国策派」。

    我们现在回头看,自然会觉得他们错得离谱。但在那个时候,无论日本还是中国,都面临时代改变的浪潮,选择哪一条路更符合国家利益是相当现实的问题。

    《反美阴谋》告诉我们,美国曾离纳粹一步之遥,那中国离万字旗又有多远呢?

    如今战争结束数十年,民族主义再次抬头,世界又变得割裂动荡,人们彼此之间缺乏信任,暴力从线下转向线上,层出不穷。

    《反美阴谋》不再是一件文物,而是切实的对未来的担心。

    《反美阴谋》中,犹太社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似乎是美籍犹太人最后的庇护所。

    而当分裂和暴力侵入社区内部,居民们只好纷纷离去,携家带口逃往加拿大。罗斯一家接受着社区的照顾:面包店老板的免费甜点,邻居送的枪;反过来,罗斯一家也照顾着社区:对巴勒斯坦犹太家园的捐赠,驱车救援邻居家的孩子。

    当美国社会不再将犹太人视作自己的一分子的时候,犹太社区仍维持着犹太人内部的团结。

    而当「老实人计划」和「宅地法」依次实行,这份团结便从内部解体了。

    社区的构成对于整体社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直接的例子是,当新冠病毒危害公众健康的时候,以社区为单位的封闭和宣传不失为防控的有效手段。社区能够在宏观问题下做针对个体的灵活调控,成为社会里那只「看不见的手」。而近年来,这只手的力量越发薄弱了

    许知远的节目《十三邀》中,对谈嘉宾项飙就提出,生活中的「附近」越来越少。互联网取代了过去的邻里关系,外卖取代了堂食的必要性。

    我们可以不出门、不与住在身边的人互动,仅仅依靠互联网生活。

    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也是种浪费。

    过去的人们缺乏选择自由,从出生开始就决定了要与什么样的人朝夕相处;现代人相对自由了一些,可以选择大学;选择离开故乡去往心仪的城市,但这自由也非常狭窄。

    过去我们被出生地定义,现在我们被大学、公司定义,你的 title 成为了社交场上别人关注你的理由。

    与此同时,「附近」被浪费了。

    你线下的物质生活和线上的精神生活割裂开来,每个人都有精神危机

    网络帮你交到了朋友,却不能让你和朋友真正地一起生活,成为你的「附近」。

    《十三邀》另的一位嘉宾,历史教授许倬云回忆说:无锡从前有个叫清漪茶室的地方,县里的头面人物会在这里吃茶,一起讨论公务,这其中不乏知识分子。县长每天中午会来这吃午饭,聆听士绅们对公务的看法。钱钟书的叔父钱孙卿就是这个群体的领袖之一。民国十四年,军阀内战,奉军驱齐,齐部兵围无锡。钱孙卿从城墙上坐了框子吊下去和军阀谈条件,用十万开拔费换了一城平安。此外还有难民安置、战争捐款等诸多事宜,无不依赖这些士绅的力量。

    尽管「附近」在消失,网络社群又在续写社区的角色。

    这场当下仍未过去的新冠疫情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能够尽早地获知疫情,能够提前在药店买到口罩,能用买菜APP抢到菜市场没有的菜,这些都依靠社群里的信息来源,而社区 KOL(Key Opinion Leader 关键意见领袖)就成了当下的网络士绅阶级。

    值得警惕的是,权力和义务相恰并不容易。

    在公共知识分子已经污名化的今天,钱孙卿这样的人物很难再在网络上出现。一些把人和事物神圣化或标签化的语调不断涌现,没有信任,没有思考,暴力滋生

    我们不可能真的回到二战改写历史,但新媒介新时代下,犹太社区和反犹社区、甚至3K党社区都在互联网化,我们要警惕新时代的林德伯格

    参考资料

    菲利普·罗斯是他笔下种种面具的总和(纽约时报)

    在中国遭遇出版困难的菲利普·罗斯,上海译文社将出他的全集(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47579

    肯尼迪遇刺50周年(南都周刊)

    //cul.qq.com/a/20131124/002108.htm

    空间与种族——论《反美阴谋》中犹太人的生存空间.王丽霞.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5),36-41.

    《反美阴谋》中“社会意识形态矩阵”建构及其社会文化语境分析.严宁、岳铁艳、马骏、吴永红.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菲利普·罗斯小说《反美阴谋》的创伤解读.胡程智.扬州大学

    如果美国变成法西斯会怎样?这部高分美剧设想了这种可能性(西帕克.[虹膜]公众号)

    //mp.weixin.qq.com/s/PYSZ8FarrBrqwJq74vorbw

    社会报复你「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反美阴谋」([文化土豆]播客)

     2 ) 温水煮的青蛙

    没想到还会有这样类型的剧情。非常出乎意料,也非常震撼。虽然不是美帝人,但我想这部剧的point就在于,其实你我都离Nazi分子,离种族T杀如此接近吧。

    温水煮青蛙,莫过于此。开始,只不过是一两个无关痛痒的政策和法令。然后,就开始离最初的所谓美好和谐的愿景背道而驰。可这个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啊。再到最后,即使再残忍,再荒谬,人们都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虽然这部片是以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视角讲述,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个令人憎恶的拉比。至于那个sister,实在太过愚蠢自私所以根本无话可说。其实看片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地自问,那个拉比是真心实意地觉得自己是在帮着总统为犹太人谋福利吗,还是早已洞察总统的反犹思想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权力视而不见。可无论是哪一种,无论是愚蠢至此还是邪恶如斯,他的同胞都不可能原谅。就像片中那个妻子对自己sister说的那句,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你。因为你,有那么多人死去了啊。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如果那些不公平,那些不正义,在慢慢打倒你周围的人。下一个,不就是自己了吗。

     3 ) 一份草草结尾的考场作文

    其实算是老土的设定,但是好在剧本和演绎够细腻,但是这个结尾也太仓促了吧,人物弧光都没完成,Alvin就这么结束了?最后的蒙太奇好像考场作文前面铺垫那么多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赶紧结尾,我还以为有第二季呢。。。看了原著发现原著后面也很扯,突然罗斯福就赢了,回到真实时间线。 林德伯格应该是策划好了要失踪,他已经没办法保证不发生战争了,也已经和纳粹达成一致了,为了避免被群众骂死选择失踪,这个Alvin小分队要不然是他自己策划的,要不然是他正好借用这个机会。然后让林德伯格夫人以自己的名义呼吁和平,以前的不靠谱政策甩锅给副总统和拉比,就全身而退了。但这不能解释这个烧选票最后罗斯福却当选了的bug,也许是要改书的剧情,第二季准备拍杜鲁门当选? 这些信息量应该放至少三集,结果都浓缩在最后十分钟。

    不知道为啥不给我过,写点英语试试

    If Lindbergh had run for president, there would have been good chance for him to win as a national hero. Anti semitism and Nazi eugenics were prevalent in America, Americans were tired of getting involved in European war, so he had a good chance.

    This is like a "one-day trip to Nazi Germany" coupon for Jews, and after that, everything back to normal.

    Smart and sensible people like Herman believe voters will come to their senses and democracy will win eventually, just like those German politicians who were too ignorant to see the power of Nazi. They voted a dictator. Elites are slow to the anger and suffering among working class, that's how Trump won.

    Lindbergh's son's kidnapping remains a mystery, the theory proposed by the rabbi is one of them.

     4 ) 北美流媒体“或然历史”启示录:中国历史剧能否告别线性思维?

    人们总是说,美国人喜欢畅想未来,所以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十分发达。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美国人不仅向前看,也向后看,他们开始“重构”历史。

    以美剧为例,近年来,“或然历史”(Alternate History)这种高概念类型十分盛行,至少已经出现了三部代表性作品。

    第一部是流媒体Amazon在2015年推出的《高堡奇人》,该剧改编自菲利普·K·迪克(PKD)的同名小说,目前已经播出4季。《高堡奇人》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轴心国赢得了二战,美国东西部分别被日本、德国瓜分,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第二部是苹果旗下Apple TV+在2019年底上线的《为了全人类》。该剧的一张海报完美展现了这部剧的设定:一个美国宇航员站在月球上,他的宇航服反射镜中除了他的影子之外,还有早就捷足先登的苏联国旗。

    第三部便是HBO上周开播的6集限定剧《反美阴谋》。这部剧开了这样一个脑洞:如果罗斯福在1940年第三次总统大选时,被具有反犹倾向的政坛新星取而代之,美国走向纳粹的道路,历史将会怎样?

    什么是“或然历史”?为什么这几年开始在美剧中流行?这个类型对国剧有怎样的启示?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1、《反美阴谋》:让历史沟通未来

    在疫情期间观看韩剧《李尸朝鲜2》,多少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恍惚感。如果说《李尸朝鲜2》与现实的对照是一种“形似”的话,那么《反美阴谋》与美国的时局多有“神似”。当然,这部剧的主创估计也没想到播出时会和美国社会产生如此强烈的互文。

    3月19日,纽约市长白思德在一场发布会上抨击特朗普:“我并无意冒犯您,只是注意到了历史的相似。特朗普总统,现在您就是这一代的赫伯特·胡佛,您在观望、在等待,错过了每一个大胆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国家的机会。”

    上世纪30年代,胡佛在其总统任期内的政策并未让美国走出大萧条,因此输掉了连任。继任者罗斯福推行了“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人民克服了危机,他也凭借极高的威望在1940年的战时状态下第三次连任,创造了美国历史纪录。

    然而在《反美阴谋》中,罗斯福总统开始丧失了人民的信任。公开支持纳粹、反犹太人的美国飞行员林白(Charles Lindbergh)成功在政界崛起并竞选成为总统。民粹主义对于美国政治体制的伤害,是《反美阴谋》与现实最大的对照。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林白,是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林白是名飞行员,他曾完成了人类首次不间断飞跃大西洋的壮举,被视作美国的国民英雄。二战初期,林白多次奉美军之命前往德国,试探希特勒政府的动态,是美国政府亲德派代表。

    林白还曾参与组建“美国至上委员会”(The America First Committee),并担任该组织的主要发言人。他多次批评犹太人并不爱国,密谋操控美国政府加入盟军。而特朗普在竞选中,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的口号,这种“孤立主义”的政策不由让人联想起这段二战时的历史。

    《反美阴谋》中,在战争阴云笼罩和林白的鼓吹之下,有超过60%的美国人相信犹太人需要被“限制”或被驱逐出境,美国社会掀起了“排犹浪潮”,甚至有人主动攻击美籍犹太人。而在现实中,特朗普在这次疫情下“甩锅”,也对美国华人生活造成了不少影响。

    在播出的首集当中,林白作为一颗政治新星正在冉冉升起,美国社会也正在一步步走向纳粹化。作为犹太人,主人公一家的生活不断被波及和影响。

    可以看出,“或然历史”虽然在重构历史,但和真实历史的走向息息相关,人类或许是由于侥幸,才没有选择最糟的历史走向。或然历史也是“未来”,是过去存在,但在我们的世界中未能实现的未来可能性。然而这未曾实现的“未来”总会昭示真正的未来,这就是美剧聚焦这个类型的现实意义。

    2、“或然历史”:在历史中加入变量

    什么是“或然历史”?

    《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第四卷)一书总结道,“对历史事件与发展进程展开‘大开脑洞’般的文学想象,或悬置某个特别的历史事件,对其作‘如果没有发生’‘如果不这么发生’的推测。或抛开历史发展轨道,对已知事实进行逆向书写,可以被归纳入‘或然历史’。”

    科幻作家宝树在其编选的《科幻中的中国历史》一书序言中写道,“或然历史作品常常假设已发生的历史以某种方式发生了改变,转到一个迥异的方向。理论上,或然历史并不必然与科幻相关,但另一个历史方向如果仅仅是换了一个皇帝几个王朝,未免太缺乏想象力,有趣的内容几乎都会涉及科技的重构和社会制度的巨变。”

    毫无疑问,菲利普·K·迪克的《高堡奇人》是中国人最熟知的一本“或然历史”小说,但是人们在界定类型时,经常会和两个概念混淆。

    第一是“架空历史”。顾名思义,架空历史就是凭借着少量的历史资料,创造出虚构的新的历史世界。种种原因影响,国内的古装剧盛行架空历史。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架空历史剧一般是现代人对于古人的一种想象,它的剧作设定没有具体的朝代和真实地理空间,“纯属虚构”。

    第二是“穿越小说”。在这类小说中,主人公要么利用历史知识打怪升级,如《寻秦记》;要么在一种“现代化焦虑”的冲动之下,打破历史进程,以期历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新宋》。但在“或然历史”中,历史的变量是自然的一种走向,没有外界干预,它提供了“历史必然性”之外的一种或然。

    尽管《反美阴谋》播出在后,但它寄托了不少人的期望。事实上,《高堡奇人》和《为了全人类》都存在各自的问题,没能出圈。

    《高堡奇人》虽然原著名声在外,但是剧集的亮点也仅仅体现在原著“脑洞大开”的创意上,极具风格化的片头没有拯救这部剧故事脉络上的平庸。更何况Amazon还将这部小说开发成了四季的“肥皂剧”,着实让人丧失了兴致。

    对于喜欢太空科幻片的观众来说,《为了全人类》难免会让人感到失望。它虽然有着一个“高概念”设定,却进行了“低概念”处理,相比起美苏登月冷战,它的家庭戏、职场戏更多。客观地讲,《为了全人类》是一部宇航行业剧,即便是太空飞行,也没有太科幻的大场面。

    “或然历史”有着悠久的传统,知名的作品还有很多。

    在《反美阴谋》中,主人公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进行了募捐。那么,假如二战后以色列没能在中东复国,犹太人大批涌入阿拉斯加,并且成立了自己的联邦特区,那么这会对美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犹太警察工会》讲述的故事。

    如果当年南北战争结果是主张畜奴的南方赢了,美国不叫"美利坚合众国“(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而是成了"美利坚联盟国”(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那么历史将会怎样发展呢? 电影《美利坚邦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韩国2002年上映的《2009迷失的记忆》也是一部典型的“或然历史”影片。在电影中,“义士”安重根在1909年的刺杀行动完全失败,伊藤博文躲过一劫。之后日本联合美国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整个东亚。到2009年,朝鲜已经牢固地成为日本帝国的一部分。首尔成了完全日本化的日本第三大城市。

    不过,《2009迷失的记忆》的重点不在于提出一个“韩版《高堡奇人》”的沉重议题,而在于寻找时空之门的钥匙,让变奏了的历史重回正轨,“Make Korea Great Again”。而在影片设定的“历史正轨”中,朝鲜半岛不仅获得统一,韩国还成为世界强国,甚至向中国提出交还“高句丽故土”的要求,这种无视历史的民族主义就有些鬼扯。

    3、中国历史剧能告别“线性思维”吗?

    客观来讲,“或然历史”即便在科幻领域,也是一个小众的类型,它之所以近些年在美剧中流行,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或然历史”自带的“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底色,满足了美国文艺工作者对现实发声的需求。《反美阴谋》的编剧大卫·西蒙在推特上称这部剧“和现实关联紧密”,并且他在推特上经常批评特朗普。

    苏联早就解体,《为了全人类》继续书写冷战时期老掉牙的往事,很难和当下的观众产生共情。所谓苏联比美国早一步登月这个“或然历史”的设定,其实置换了在以5G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竞争中,美国“意外”落后的现实。也因此,《为了全人类》联系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其次,美国的流媒体和商业电视台在内容上的竞争进入到了一种白热化阶段,“高概念”剧集都是各家的心头好。所谓“高概念剧”,就是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天然能够引起关注和讨论的剧集。这也是各家流媒体巨头在“初登场”时最喜欢选择的题材,以期一鸣惊人。“或然历史”自带高概念属性。

    Netflix的《纸牌屋》《怪奇物语》,Hulu的《使女的故事》,Amazon的《高堡奇人》《指环王》,Apple TV+的《看见》《为了全人类》,HBO的《权力的游戏》《西部世界》……这些都是典型的“高概念剧”。

    美剧中的“或然历史”热能给国产剧带来哪些启示?

    首先,“或然历史”与中国的文化土壤和创作环境不大协调。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历史的国家,历史评价总是和现实的社会秩序联系在一起,岂容随意加入变量进行历史实验?在实践中,即便是盖棺论定的“必然历史”,也会经历严格的把关与审查,更何况脑洞大开的“或然历史”?

    “或然历史”探究的是历史的另外一种可能性,而中国人坚信“历史没有如果”。在香港电影《宋氏三姐妹》结尾,张曼玉饰演的宋庆龄去世之前,她的秘书问:“如果孙先生不是那么早去世,中国的历史会一样吗?”宋庆龄回答:“历史没有如果。”据导演张婉婷在访谈中回忆,当年为了留住这个结尾,大费一番周折。

    其次,有些符合政策导向的“或然历史”IP还需平台有足够耐心和精力去打磨。刘慈欣以写“硬科幻”成名,但是他也写过一个短篇“历史科幻”——《西洋》。

    在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开篇,大明船队马上就要穿越风暴角,进入大西洋……然而宣德皇帝下令返航。已经年逾花甲的郑和满头白发,仰天长啸,望洋兴叹。这种巨大的失落和沮丧感,其实更多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发出的惋惜:毕竟我们曾经距离开辟大航海时代那么近。《西洋》就满足了人们这样的期待:假如郑和船队越过好望角,中国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西洋》中,东西方的地位发生了逆转,西方成了东方的殖民地。刘慈欣以1997年7月1日为主要叙事线,讲述了一对中国外交官父子对于英国从中国手中收回北爱尔兰的“历史”发生争论的故事。通过这篇小品文,刘慈欣对殖民主义和世界差序格局进行了反思。

    美国作家金·斯坦利·罗宾森的脑洞更大,他在《米与盐的年代》写了一部“西方人缺席的近代史”:如果14世纪的欧洲被黑死病毁灭了,世界将会怎样?作者编织了一个类似“十世轮回”的故事,构思了阿拉伯、印度、中国文明按照自己的轨迹而形成的庞大而奇诡的千年历史。

    即便是Netflix拍《马可波罗》,那也是通过西方人的视角来打量中国。《米与盐的年代》这样一部西方人缺席的历史,显然不能指望美国人去做影视改编,中国影视人不妨一试。事实上,这部小说或许是对“一带一路”战略最生动的一个诠释。

    所谓的“一带一路”,其实就是在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形成之前,欧亚大陆曾经自发形成的国际贸易体系和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如今,以欧美为核心的全球化变数增多,“一带一路”倡议则提早预备了在经贸上的回旋空间和战略纵深。

    文/杨文山

     5 ) 最后一集我看的好像和大家不一样,飞行员总统不是没死么?

    以下是鄙人对最后一集剧集的理解。

    首先我看到的是飞行员总统并没有死(我看到很多评论认为这人死了,或者失败了,真实吃了一惊),而引诱瘸腿者的那帮英国人就是FBI或者别的什么组织的陷阱,瘸腿在操纵那个雷达机器时,很明显的还没干成功,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被叫停了。而后来他在汽车上的报纸得知总统失踪,我也认为那份报纸是被人无意中留下的,这才让他有了逃跑的机会----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被下了套,结合剧中英国和加拿大的正面形象,在这种被隐瞒了行动真实目的,并且被详细告知了撤退路线的前提下还慌不择路的逃跑,似乎在剧本逻辑上说不通。

    至于这个圈套的目的,是因为在各种限制下,飞行员总统并不能如魏玛共和国的纳粹在任期内就实现专政和独裁,而英国绑架美国总统能给战争带来什么好处?这样搞反而拉拢了更多的人去反对罗斯福(我看剧时完全没想到啥总统真被绑架了或怎么了,这明显就在映射纳粹国会山打火事件的翻版,看了有的评论我都有点蒙了)。

    最后一集剧中反犹活动消停下来后,总统夫人宣布解散国民警卫队,我不知道事翻译的错误还是我知识的匮乏,我理解这是在为下一届美国纳粹实行专政铺平道路。

    最后关于最后一集结尾焚烧选票的镜头,有一点我认为需要提出来一下,不同于民主选举需要绝对多数的选票,对于一个已经开始纳粹化的美国,要最终实现纳粹专政,选票并不是必要条件。

     6 ) 这剧让我感到害怕

    本文首发于「英美剧漫游指南」。文:陆小鸟 不会抓水母的章鱼哥

    我们的播客:在小宇宙、网易云、喜马拉雅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搜索「英美剧漫游指南」


    作者:陆小鸟 不会抓水母的章鱼哥

    1940年,二战初期,希特勒在欧洲无往不利,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以及“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相继沦陷,欧洲的犹太人在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下被不断迫害,纷纷逃往巴勒斯坦。

    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身处于战争之外,也因欧洲各国的节节败退而人心惶惶。在富兰克林·罗斯福眼里战争已不可避免,但国内的反战情绪逐渐高涨,主张孤立主义、希望跟纳粹讲和的人大有人在。罗斯福甚至被迫改变了竞选策略,宣称自己主张和平,并向选民许诺:“你们的孩子不会被送去参加任何外国的战争……我们目的是防御。” 犹太人如坐针毡。

    而你,正是一个美国犹太人。


    此时美国有一位国民英雄。

    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美国空军飞行员,共和党人。 1927年5月20至21日,驾驶单引擎飞机历时33.5小说从纽约飞到了巴黎,完成了人类首次不间断飞跃大西洋的壮举,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林德伯格同时身负着悲剧:他的长子在 1932 年被绑架并遭撕票,凶手被认为是德国移民豪夫曼(被处死刑),但很多人觉得他只是替死鬼。这件事后来被阿加莎·克里斯蒂改写成《东方快车谋杀案》。

    但林德伯格是个亲德派。他多次被美军派德国,还被纳粹空军总司令盖世太保首长赫尔曼·戈林授予德国荣誉勋章,且在战事焦灼后拒绝将勋章退回。林德伯格对犹太人有偏见,多次批评他们并不爱国(屁股歪了)。

    理所当然的,他主张孤立主义,反对美国参加二战,还参与组建了“美国至上委员会”(The America First Committee)并担任主要发言人,建议美国和希特勒建立中立关系。


    在真实的历史里:

    - 巴黎陷落震惊了美国舆论界,民意从孤立主义转向干预主义,罗斯福以百分之五十五的票数得到连任,美国参与二战,德国战败。

    - 林德伯格辞去了陆军航空团中的职务,但在珍珠港事件后申请回归军队,遭到拒绝后仍然以平民顾问身份协助美军,并执行过五十次战斗任务,击落过一次日军战机,被晋升为准将;

    - 有趣的是,共和党曾认真讨论过林德伯格竞选总统的可能性,但最终放弃了这个方案(这是菲利普·罗斯撰写小说《反美阴谋》的灵感来源)。

    而《反美阴谋》讲的故事是:

    国民英雄查尔斯·林德伯格代表共和党参选总统,并且呼声越来越高。 他的口号简单且朗朗上口: “维护美国的民主政权,防止美国参与世界大战,你们的选择很简单:不是在查尔斯林德伯格和罗斯福之间做选择,而是在林德伯格战争中做选择。”

    要么林德伯格,要么战争。极有煽动性。 林德伯格还收买了一个很得民心的拉比(Rabbi,犹太神父),随他四处演说: “这是欧洲的战争,不干美国的事。 我竭力反对纳粹对待欧洲犹太人的方式,但参战能改变这种状况吗? 请罗斯福总统回答:让无辜美国男孩上战场被屠杀将给美国带来什么后果? 美国犹太人对美利坚合众国绝对忠诚,我希望查尔斯·林德伯格当总统,不是“尽管”我们是犹太人,恰恰正是因为我是犹太人,一个美国犹太人。“

    正如剧中所说,“他并不是说给犹太人听,而是讲给非犹太人,他在以拉比这个身份允许这个国家所有善良的基督徒投票给林德伯格,并不会因此被视为纳粹。”


    别忘了,你是一个美国犹太人: 你生活在美国成千上万个种族化居住隔离社区之一。这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街道以在美西战争中打了胜仗的海军指挥官的名字命名,透露着威严,也宣示着白人统治阶层的主权。 你定时收听广播关注总统选举的动态,每天去电影院看欧洲各国被希特勒打的落花流水的新闻短片(Newsreels)。

    街区里,所有人都在讨论林德伯格,讨论希特勒,讨论战争。 你的妻子、弟弟、外甥都在受战况影响,甚至年仅9岁的小儿子,也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无处不在的政治。

    起初,你拿反犹群体当笑话,说林德伯格是“孤独的鸵鸟”,怎么可能有人会被他欺骗;

    后来,高涨的反战情绪愈演愈烈,林德伯格的呼声越来越高,你不敢相信,你不安,你愤怒。 命运的暴雪即将袭来,而你无能为力。

    这种感受你是否也有过?

    代入角色的我真的恐慌了。

    彼时彼刻,正如此时此刻。


    最后送你一个观影小贴士:

    菲利普·罗斯

    本剧的同名小说是以9岁的菲利普·罗斯视角而写,剧中也给这个角色安排了许多“串线索“的戏份。比如,他与哥哥桑迪在影院里的对话:

    菲利普:为什么到处是火? 桑迪:德国人在炸(伦敦)这个城市菲利普:为什么?桑迪:因为是战争菲利普:战争应该士兵互相射击桑迪:这是新型战争

    跟着可爱的菲利普,或许可以看到孩童眼中战争的样子。

    下面,就请你从第一集开始,跟着小菲利普玩战争游戏吧。


    一点延伸: 美国的外交传统有一个“华盛顿离职宣言”,大意是把“尽量避免涉及政治,不介入世界局势”作为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

    这个原则主要受古典主义自由影响,后来被称为孤立主义,在整个19世纪被奉为金科玉律。

    在20世纪之前,美国大多数崇拜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人认为,美国真正的自由主义的美好前景在于摆脱一个只能给美国社会注入糟粕的“旧世界”,所以他们更在乎本国政治,不仅极力避免自己的政府陷入专职和独裁,还极力避免卷入专制政府之间的尔虞我诈,顺便可以避免自己在美洲的利益被日不落帝国插手。

    直到20世纪20年代,沃伦·哈定总统在拒绝参加国际联盟会议的答复还是“美国人不打算改造世界”。 当然,美国的政策也是一直变化的,在深度全球化的21世纪干预主义占了上锋。

    本文截图字幕来自人人影视字幕组


    THE WORLD IS BETTER ON TV

    微信:英美剧漫游指南(KillingTV)

    播客: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搜索「英美剧漫游指南」

    微博:@英美剧漫游指南

     7 ) 查尔斯·林德伯格

    查尔斯·林德伯格

    摘自维基百科

    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英语: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又译林白,1902年2月4日-1974年8月26日),美国飞行员、作家、发明家、探险家与社会活动家。他于1927年驾驶单引擎飞机圣路易斯精神号(Spirit of St. Louis.),从纽约市罗斯福飞行场横跨大西洋飞至巴黎巴黎-勒布尔热机场,成为历史上首位成功完成单人不着陆飞行横跨大西洋的人,并因此获赠荣誉勋章。美国圣迭戈林德伯格国际机场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早年

    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是瑞典移民的后代,在利特尔福尔斯成长。其父查尔斯·奥古斯特·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 Lindbergh)是律师,他从1907年至1917年担任国会议员,曾反对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因此受到批评。其母艾格林·林德伯格是底特律卡斯技职高中的化学教师。早年林德伯格曾对药物有兴趣。林德伯格后来毕业于华盛顿西德维尔·佛瑞德斯学校与加州雷东多高中,他后来也移居到加州。他在1920年进入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就读,但是后来于1922年2月停止机械工程的课程,开始参加了飞机师和机械师训练。

    展开飞行生涯

    林德伯格在1922年成为内布拉斯加州飞机公司飞行学校学生,并于1922年4月9日进行生涯首次飞行,当时教练机驾驶为奥托·蒂姆[7]。林德伯格于1923年5月进行生涯第一次单人飞行,地点是在乔治亚州阿梅里克斯。他也购买了私人飞机柯蒂斯 JN-4(Curtiss JN-4 "Jenny"),并决定要独自进行飞行。他在1923年于阿肯色州湖村完成生涯首次夜间飞行。

    1924年3月19日,他开始随美国陆军航空队,接受一年的飞行员训练。在毕业8天前,林德伯格在1925年3月5日经历了严重飞行事故,他与另一架飞机在空中相撞,被迫跳伞逃生。

    他在3月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后,成为一位航空军事预备队飞行师,成为少尉。他于1920年代在圣路易斯线工作,在1925年11月晋升为中尉。

    1925年10月,林德伯格进入圣路易罗伯逊飞机公司(RAC)工作,提供圣路易和芝加哥之间的服务,中继站是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及皮奥里亚(梅伍德场)。林德伯格继续CAM-2的总飞行师,直到1927年2月中旬为止。当时他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监督圣路易斯精神号的设计和建造。

    首次单人不着陆横跨大西洋飞行

    1927年5月20日,林德伯格驾驶单引擎飞机圣路易斯精神号(机型为莱安NYP-1),从纽约市罗斯福飞行场起飞,目的地是巴黎,准备飞越大西洋,进行不着陆单人飞行。在接下来的33.5小时中,林德伯格面临许多挑战,包括以10,000英尺(3,000米)的高度掠过两个积雨云,也在10英尺(3.0米)的高度飞越海面。他曾在雾中迷航好几个小时。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仅靠着天文航海技术及航位推算法(Dead reckoning)来引导飞行方向。

    他于5月21日22:22顺利抵达巴黎-勒布尔热机场,守候在当地的观众估计有150,000人之多。林德伯格在警察及军队的保护下才得以从人群中脱身。林德伯格立刻成为世界著名的人物,更因此获奥特洛奖(Orteig Prize)。

    第二次世界大战

    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

    在欧洲法西斯主义盛行时,林德伯格数次奉美军之命往德国。1938年,赫尔曼·戈林授林德伯格德国荣誉勋章,林德伯格接受,表示了林德伯格和纳粹亲近。林德伯格更拒绝将勋章交还德国,声称这样做是对纳粹首领“不必要的侮辱”。

    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林德伯格得到孤立主义和亲德政治派系的支持。林德伯格于1940年末成为是美国第一委员会发言人,然后很快就成为最具分量的发言人,在纽约市麦迪逊广场花园和芝加哥士兵球场的演说吸引无数观众。1941年1月23日,林德伯格在国会前提案建议美国和纳粹德国建立中立关系。1941年9月11日在爱荷华州迪莫伊的一个集会中,林德伯格批评犹太人背后操纵,要美国加入同盟国。他同时表明他认为美籍犹太人不太爱国。虽然林德伯格不曾将其勋章交还,但当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质问其忠诚时,林德伯格从美国陆军航空团辞职。

    可是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后,他想回到航空团,却得不到同意。结果他一直以平民顾问协助二战中的美国。美国陆军航空队虽然与他合作,林德伯格以他的经验提供其他飞行员如何进行长距离飞行以及延长飞机的航程,他并且以平民的身份飞行过50次的战斗任务,其中一次还击落过一架日本战机,只是这个纪录当时没有公开。

    晚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居住在康乃狄克州,同时担任泛美航空及美国空军的顾问。1954年艾森豪威尔将林德伯格晋升为准将。之后林德伯格知悉有一个研究火箭的团队,立刻予以金援,并替其谋得美国军方高层的眼界,这个研究团队的领导者即是“美国火箭之父”戈达德。

    1953年,他出版自传《圣路易斯精神号》。这本书后来获得了1954年普利策奖[18] ,2004年太空船1号 16P(SpaceShipOne flight 16P)将《圣路易斯精神号》送上太空。从1960年代开始,林德伯格参与保护濒危物种运动,例如座头鲸和蓝鲸。

    1968年12月,他在历史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一天,访问了阿波罗8号的成员。1969年7月16日,林德伯格与前瑞安飞公司总裁T·克劳德·瑞安(曾建造圣路易斯精神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观看阿波罗11号发射。

    晚年,林德伯格移居到夏威夷毛伊岛生活。他在1974年因淋巴癌去世,葬于Palapala Ho'omau教堂。

    家庭生活

    林德伯格的妻子是作家安妮·默洛·林德伯格(Anne Morrow Lindbergh),他们在1929年结婚,共育有六名子女。其长子小查尔斯·奥古斯特·林德伯格在1932年新泽西家中被绑架,最初凶手要求五万美金赎金,后来提高到七万。但是最后小查尔斯·林德伯格遭到撕票,该案件震惊美国,被视为“世纪犯罪”。记者H·L·门肯将之形容为“耶稣复活以来最重大的犯罪”。凶手后来被认定是一位德国的移民布鲁诺·豪夫曼(Bruno Richard Hauptmann),他最终被判处死刑,1936年4月3日于新泽西州立监狱执行[23],但许多人相信他只是倒霉的替死鬼。英国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莉斯蒂(Agatha Mary Clarissa Christie)据此疑案发挥写成《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林德伯格从1957年开始至到逝世之前,一直和比他小24年的德国帽子制造者Brigitte Hesshaimer存在亲密关系。他们育有三名子女,但是一直将掩盖这件事情,甚至其子女也不知父亲的真实身份。女儿Astrid后来阅读到杂志上有关林德伯格的文章,并发现林德伯格写给Hesshaimer的一百多封书信。她在Hesshaimer和安妮·林德伯格都去世2年后,于2003年将此事件公开。

    2002年,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的孙子埃里克·林德伯格为了纪念林德伯格成功飞越大西洋75年,重复了一次林德伯格1927年横跨大西洋的飞行路线。

    相关作品

    菲力浦·罗斯的虚构历史小说《反美阴谋》(The Plot Against America)。

    1957年导演比利·怀德的传记电影《林德伯格征空记》(原名The Spirit of St. Louis,即圣路易斯精神号;又译《壮志凌云》),由另一位真实的空军英雄詹姆斯·史都华主演。

     短评

    新纳粹会在极端民族主义社会出现。这种社会结构例如曹县。更容易滋生。

    7分钟前
    • 摩羯座的猫
    • 力荐

    高堡奇人姐妹篇

    8分钟前
    • 三藏天
    • 还行

    观剧盘点:导演说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用全白人演员了。

    11分钟前
    • 阿文
    • 推荐

    !!!开始的平淡掩盖不住结尾的慌乱!!!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纳粹几乎就是同类型的邪恶。如果米国从一个真正的自由平权国家,转变为暗箱操作的专制政府,那么别说犹太人了,就连不是黄头发白皮肤的其他族裔,也将倒霉!烧选票是违宪,控制舆论也是违宪…强调族属出身更是违宪!HBO拍犹太被压迫没问题,但是如果直接针对当下的其他族裔,那…呵呵。剩下的不敢说了。因为我们只能调侃米国大统领。

    12分钟前
    • 46562002
    • 推荐

    本来只是映射特朗普,结果成了新冠后世界的一个寓言。本剧相比其他架空历史的电视剧,发生在现实的可能性更大,完全不是空想,我们与剧中离史实非常遥远的世界,只差了一个偶然,而这个偶然发生的概率还不低。大卫·西蒙这几年做的剧,在刻画时代群像上做的实在是太成功了,以至于即使剧情做的大都冗长无聊,但他还原的那个时代太值得一看了

    13分钟前
    • typacm
    • 推荐

    前3、4集:赤裸裸地影射今日美国的极右风潮。从少数族裔为极右站台,到通过鼓吹南军武德来宣泄不满的种族主义狗哨 ,把极右言行一一揪出来贴身肉搏(当然,会换成架空时代的语境),但没有半分损及合理性(对本位面的影射向来是架空作品独特的趣味,如何将之天衣无缝地融入剧中世界观则是难点,本剧这点上满分)。在成熟的好莱坞影视工业中都算得上较高水准,虽然有时也露出编剧味,比如家庭政治讨论似乎略微多了一点点,比如政治进程频繁用电台播报,手法用老了就有一点点乏味。| 4~6集:架空的美国局势顺其自然发展,人物虽然细究之下并不精彩,但也没问题。S01E06情节尤其扣人心弦,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总】:架空手法四,精彩三分半,解气五颗星。

    17分钟前
    • Rorschach
    • 推荐

    架空历史剧的最大优势,是能尽情发挥想象力,借助颠覆历史来反思历史、警醒未来。

    19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编剧夹带私货有点太严重了,占边民主党太明显,原著好像没有这么明显黑共和党;看来第二季有戏?坐等烂尾……

    22分钟前
    • KD6-3.7
    • 推荐

    8/10.反犹阴谋 or 反特阴谋?

    25分钟前
    • 生活在别处
    • 推荐

    如果说还有人不懂什么叫系统性加害的话,那么他们都应该来看看这个剧。在当下这个特定的时间点播,对整个华人群体警醒意味深远。平民视角切入,相对戏剧性没那么强,但反而能表现“集中营不是一天建成”的,也相较于《高堡奇人》和《使女的故事》有了一些现实主义的底色。我对民主制的一个始终的怀疑在结尾有了个一个验证,民主讲究的是制衡,如果整个体制联合起来要加害一个群体呢,民主还是最后的保护伞吗?就像结尾进行的临时选举,如果右翼下决心要反犹,他们连选票都敢销毁,那还有什么出路呢?

    29分钟前
    • HAL
    • 力荐

    结尾的投票明显就是影射将要发生的事情。

    32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多好的题材,被拍坏了!

    35分钟前
    • 辛维木
    • 较差

    薇诺娜·瑞德很美,佐伊·卡赞很美,其他就非常流水账的家长里短+政治新闻,本剧这个点子《高堡奇人》已经用过了,所以就创意而言不新鲜,这部剧看起来就像温和版的后者,就目前来看后续走向很一般。

    37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巴勒斯坦,那是用来安置逃离希特勒的欧洲犹太人的。”“我们不需要另一个家园,对吧?”“我们不需要!”

    39分钟前
    • andybluea
    • 推荐

    内生的恐惧,用狭窄的视角去创造对宏大外界氛围的想象空间;最后一集佐伊·卡赞跪坐在地上与原来邻居家小男孩通电话的长镜头紧张到让我大气不敢喘

    4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非常压抑,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在政治大漩涡里每个人都无处可逃的无力感和绝望感,并能够一点点看着一个家庭和国家分崩离析

    47分钟前
    • Dean
    • 力荐

    无趣...弃

    48分钟前
    • 电子大叫驴
    • 较差

    你代入主角的心态试试,这剧看得我头皮发麻手脚蜷缩快要窒息了

    51分钟前
    • 一点点
    • 力荐

    虽然仅是一部架空历史剧,但还是告诫世人,美国曾几何时与纳粹咫尺之遥。“善良的人们,你们要警惕啊”!

    52分钟前
    • 环山村人
    • 力荐

    字幕组要是有点眼光就别在这部片子里贴医美广告了,弄几个移民中介广告效果肯定好

    56分钟前
    • 茨瓦凯尔曼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