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英文系主任

    英文系主任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2021

    主演:吴珊卓,杰伊·杜普拉斯,鲍勃·巴拉班,大卫·摩斯,大卫·杜楚尼,霍兰德·泰勒,娜娜·门萨,艾弗利·卡尔加尼拉,马西娅·德波尼斯,约瑟夫·坎农,马洛里·露,鲍勃·斯蒂芬森,艾拉·鲁宾,Ji-yong Lee,Jordan Tyson,Darius Fraser,Ron Crawford 

    导演:丹尼尔·格雷·朗诺 

    猜你喜欢

    • 第06集

      诸神的黄昏 第二季

    • 第13集

      纸钞屋 第一季

    • 更新第05集

      星球大战:侍者

    • 更新第07集

      尝试第四季

    • 更新第02集

      女人领地

    • 更新第04集

      无罪的罪人(剧版)

    • 更新第09集

      人生复本第一季

    • 全07集

      毒帮家族

     剧照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7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8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9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叫她系主任》讲述金智允博士(吴珊卓 Sandra Oh 饰)在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大学当上英文系系主任,她正努力适应这个新岗位。她是学校首位女系主任,更是大学职员之中少数的有色人种,必然要应付一般人不会面对的种种挑战。《叫她系主任》由吴珊卓、Jay Duplass、Holland Taylor、卜巴拉宾 (Bob Balaban)、Nana Mensah、大卫摩斯 (David Morse) 和 Everly Carganilla 主演,8 月 20 日在 Netflix 首播。

     长篇影评

     1 ) 亚裔女神回归,一出手就是王炸!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有色人种,尤其是亚裔在好莱坞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即便有极少数幸运儿混出了头,也会被当做好莱坞精心竖立,用来彰显“政治正确”的人肉幌子,或是白左们玩弄种族主义的道具。

    (奥卡菲娜获得第77届金球奖 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

    其中有一位韩裔女演员,被人戏称为林永健异父异母的亲妹妹。

    因为容貌不符合大众审美,她甚至被家人劝着去整容。

    她的前半生庸庸碌碌,是众多“认识但叫不出名字”的配角专业户之一。

    某部长寿美剧的配角,她一演就是整整8年,却在好不容易被观众记住的时候急流勇退。

    直到2018年,她才终于得到了饰演女主角的机会。

    47岁的她,和一个90后小美女同台共演,竟在世界范围内爆红,她凭借该剧获得第76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殊荣!

    那部剧叫作《杀死伊芙》

    她的名字,是吴珊卓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由吴珊卓主演的最新美剧:

    英文系主任

    吴珊卓饰演的主角伊芙,在全英国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学院任教,终于在46岁这年当上了王牌院系英文系的主任。

    她不仅是全校首位女性系主任,更是大学教职工里极少数的有色人种,还是个亚裔,实属少数中的少数。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相当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居然是碧昂丝。

    院长对她寄予厚望。

    英文系全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随便扔块砖头,都能砸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伊芙上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开掉其中资历最老的三位文学泰斗。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倒不是说偌大的学院养不起这几个老古董。

    主要他们实在是跟不上时代,压根没人选他们的课,连累整个学院参与课程人数锐减30%,学院预算因此严重缩水。

    学院为了劝退这几位老古董,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把其中一位女教授的办公室搬到了地下室,紧挨着健身房。

    女教授表示她身体好顶得住,希望加大力度。

    伊芙在和老前辈们缠斗之余,还得张罗着帮好友小黑申请年度杰出讲师课,从而获得终身教职。

    拥有终身教职的教师,一经聘任后聘期可以延续到退休,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

    没有被解聘的压力,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简直爽翻了!

    这一制度的本意是为教授们提供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搞学术研究,多出大师级的人物。

    但终身教职也有可能仅仅只成为一种待遇,例如英文系里养尊处优的泰斗们,人均终身教职,搞得系里一潭死水。

    偏偏负责审核小黑资质的,就是那三位要被劝退的老前辈。

    伊芙只能在里头和稀泥,想出了共同授课的办法,却收效甚微。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院长夫人试图越权,邀请一位演员来担任杰出讲师课的老师,利用他的明星效应,给腐朽的英文系注入新鲜血液。

    他就是大卫·杜楚尼,《X档案》中的男主角穆德探员的扮演者。

    (《英文系主任》真的请来了大卫·杜楚尼本人……)

    确实够格,毕竟他不光是演员,还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

    工作已经够伊芙心烦的了,然而生活中的压力反而更多。

    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伊芙家里那本怕是《变形金刚经》。

    伊芙虽然单身,但上有老下有小:她领养的女儿不光早熟,精神上多半也沾点毛病。

    每天不是画一些恐怖的儿童画,就是偷窥保姆上厕所。

    伊芙的父亲不会英文,照顾自己都困难,还经常把外孙女弄丢。

    伊芙还有个暧昧对象比尔。

    他在英文系威望极高,一旦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公私就分不清了。

    如今比尔妻子新丧,女儿也去外地上大学,老比尔突然成了空巢老人。

    论自理能力,他四舍五入可以直接归零。

    好在他才华横溢,又兼具强烈的人格魅力。

    蓬乱的头发,稀疏的胡渣,温室里抽大麻,抱着女学生笑哈哈。

    关键是他胆大妄为,敢在文学课上公然比纳粹军礼,就问还有谁!

    这份不羁却为他引来了祸端:他敬纳粹军礼的一幕被学生拍了下来,恶意P图后在互联网疯传。

    原本他是为了生动地诠释荒诞主义,却被不明真相的学生们误以为纳粹主义。

    主席接到了赞助人和校友的电话,连带跟着比尔做课题,欠了一屁股助学贷款的学生,也要跟着倒大霉。

    原本比尔只要和学院的危机管理主任,联名出一份道歉信就完事了,谁都知道比尔不是纳粹分子,学生们也不过是想看校方表态。

    可他作为文人的傲骨,不允许自己和别人联名,哪怕是道歉信也不行!

    比尔问心无愧,居然要去市镇大厅,和学生们当面对质。

    尽管真理越辩越明,可比尔显然低估了舆论的破坏力,更高估了学生的理性。

    这次公开辩论,被学生们视为他傲慢态度的外化。

    比尔以为大学校园,应当是维护每个人平等自由地交流。

    但是在学生们看来,他是终身教职获得者,本就和他们不平等。

    在提到纳粹军礼时,比尔又抹不开面子,没有正面道歉,甚至有些避重就轻。

    再加上院长为了举办捐款活动,带着校警突然来到现场清场,场面瞬间升级为针对比尔的游行讨伐。

    面对逐渐失控的家庭、扑朔迷离的爱情、举步维艰的工作,伊芙要如何在这潭浑水里挣扎?

    最初在看到预告片的时候,我曾一度怀疑这部《英文系主任》又会大肆宣扬政治正确,硬蹭女性、亚裔和有色人种的话题。

    女性和少数族裔在职场中的困境,确实贯穿始终。

    但《英文系主任》想表达的远远不止这一点,而是借助性别歧视和学科焦虑等话题,传达着“不迎合”的态度。

    都说学校是个小社会,这话一点都不假。

    即便是高等院校的象牙塔里,女性和少数族裔依然是被歧视的对象:

    三位老教授都面临着被劝退的危机,可只有其中选课人数相对乐观的女教授,她的办公室被擅自搬到了地下室。

    小黑的能力有目共睹,可她就算再努力,有伊芙这位女性系主任鼎力支持,在白人男性掌握主导权的学术界依然举步维艰。

    就连几乎到手的杰出教师课,都被半路杀出的男明星横刀夺走。

    而伊芙,她堪称标签集合体,兼具女性、少数族裔于一身,开展工作时左右为难。

    但无论是老教授还是伊芙,都没有迎合规则、讨好上级。

    《英文系主任》同时也反映着学科焦虑。

    英国的英文系,就好比我国高校的中文系,处境其实相当尴尬:

    学生们学不到编程和工程,也没法把学到的东西当做技能写到履历上,毕业后往往对前途十分迷茫。

    院系所教授的内容更无法被量化,不能产生直观的社会价值。

    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会疑惑:

    花花世界如此精彩,我可以关注地球气候变化,关心阿富汗最新局势,八卦某位明星的绯闻和情史……

    为啥非得花大量的时间,来分析这首诗的韵律?

    百度百科或是某乎某瓣,你从这些渠道得到的只有信息,而非知识。

    正如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所说:

    “我们能获取的信息无穷无尽,但智慧该从哪儿找呢?”

    这是老教授开授的“1850~1918美国文学概述”课,不能说门可罗雀,是能说压根没人选。

    老教授们整整30年没更新过课程讲义,相信经典无需更改,更不必迎合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生对他们教学方式的质疑,更是哪里有问题点哪里,so easy!

    学生甚至对他们产生了超出师生关系的微妙情愫,这些文学泰斗们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沦为人形伟哥。

    反观年轻教师小黑,她在学生间人气极高,注重与学生沟通,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学生循循善诱。

    看看小黑教授的“小说与性爱”课,座无虚席不说,还有不少人选不上。

    尽管立场与观点大相径庭,但老一辈和年轻教师都选择了“不迎合”。

    话虽如此,但知识也得更新。一直做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最终只能是束之高阁。

    罗翔老师和戴建业老师先后入驻B站,他们的视频兼具知识性和娱乐性,还经常直击热点话题。

    用年轻人的话语方式,在年轻人喜爱的平台对话。

    却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娱乐化和碎片化,正如两位老师多次在视频里强调的一样——他们做视频的初衷,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主动接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看似迎合受众,实则坚持原则,正是“君子和而不同”。

    再看饰演女主的演员吴珊卓,她绝对是演艺圈的异类,也是拒绝迎合大多数的典型。

    吴珊卓是加拿大籍韩裔,父母都是多伦多大学高材生,父亲经商,母亲则是一位生化学家。

    按照父母为她规划的人生路径,最终吴珊卓要么进军学术界,要么在她唯一的爱好芭蕾舞方面有所建树。

    直到她十岁那年,意外地和父母走进了剧院。从此吴珊卓的人生完全偏离了既定的轨道。

    对于一个保守的韩裔家庭而言,从事演艺无异于当街卖艺。

    吴珊卓拿下卡尔顿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四年全额奖学金,却没有上大学,而是进入加拿大国家戏剧学校学习。

    固执到有些执拗,一旦认定一件事就绝对不会动摇,更不会迎合别人的感受和意见,这就是吴珊卓。

    但她的演艺之路十分崎岖。

    先天不具备动人的美貌和诱人的身材,吴珊卓在歧视亚裔的好莱坞举步维艰,只能拿到一些你叫不出名字的配角。

    比如《水果硬糖》里惊鸿一瞥的房东。

    好不容易在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因克里斯蒂娜·杨的角色为观众所熟知,吴珊卓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我用这个角色探索了一切,我觉得我完成了我的工作。”

    吴珊卓演过舞台剧,给动画配音,继续接不入流的配角。

    吴珊卓在不断磨练和突破自己,而非迎合观众,在一部剧里永远演着她的女二号。

    终于,在2018年,她收到了《杀死伊芙》的邀约。

    最初她以为这又是一个配角,没想到她就是被“杀死”的“伊芙”。

    要知道原剧本中的伊芙是个白人女性。

    最初的选角,可是《杀死伊芙》的编剧,《伦敦生活》的女主菲比·沃勒-布里奇。

    最终吴珊卓凭借高超的演技,和“小变态”朱迪·科默强烈的CP感,拿下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大奖。

    也成为艾美奖有史以来,第一个被提名“最佳剧情类女主角”的亚裔。

    曾经反对她的父母,骄傲地和女儿的海报合影。

    一切都该归功于吴珊卓的努力,和她身上所蕴含的反抗精神。

    这次的《英文系主任》,是吴珊卓的又一次突破。

    我们在成长路上,总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各种人的质疑。

    为了迎合别人,被迫改变意愿,正如剧中的系主任伊芙最初所做的一样。

    伊芙最终选择了辞职,因为讨好没有终点,不迎合才有出路。

    愿大家都能坚持自我。

    大家要是觉得这篇图文说到你心坎儿里去了,不妨给我点个赞,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大力

     2 ) 试论女主能如何翻盘

    总的来说这个剧是难得讨论当今学界现象的一个题材,然鹅很多问题隔靴搔痒,不敢也不能深入讨论,可能是怕掀起性别和种族对立吧。这方面我不多说,来说说女主重来一遍的话怎么翻盘。

    chair这个事情一般是这样的;如果萧规曹随那就是个打杂的,陪吃饭,讲话,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与research无关的事情。如果想要大刀阔斧那就要整合资源重新分配,不能怕得罪人,拉一派打一派。女主已经批了一身debuff套(亚裔女性)去打怪了,结果还各种白给,傻了吧唧送人头…下面一条一条举例。

    1. 如何对待艾略特老头。

    肯定要搞走,而且要虚与委蛇联合其他人把他搞走。这种自以为是的学阀绝对不会吃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女主拿chair的名头来命令他简直是白送Yas,只能起到反效果。最好就是摆高了慢慢架空,最后逼得他自愿退休。退休名单是一张可以用的牌,如果女主要泄露的话只能是她自己跟老头讲,绝不能让老头从别人嘴里知道。很可惜女主做了相反的事。和朋友讲到,虽然被区别对待了这么多年,女主对这一帮老白男还是发自内心的尊敬的,是被驯化了还是怎么地,根本没有搞走他们的意思。这也映射到现实中亚裔的可悲之处。

    2. 如何对待琼奶奶

    绝好的团结对象,而且老奶奶怨念的能量大家也看到了不是一般的强。多么讽刺,女主身为一个女性chair根本没有好好处理老奶奶的办公室问题,只是给了一些毫无营养的安慰话。这么说吧,把老头子们全赶走琼奶奶不就有办公室了?有这个共同目标还不愁老奶奶齐心协力?相反女主居然在拿什么教学评估来搞她,简直双标得可笑:为什么女主不问艾略特老头教学评估的事?班上都是几个人,我就不信艾略特老头的评价能好到天上去?再说了教学评估这个东西只有刚进来的AP或者TA才需要看(找工作需要),tenure的基本没人看,反正这个东西也不对外公布。这又揭示了本剧一个残酷主题:职场中女性不但没有帮助女性,还变成了男性的帮凶压迫女性。

    3.如何对待Yas小姐姐

    人微言轻的新生代力量,业务是很好的但是还没在系里站稳脚跟,所以不能多说关键信息,努力为她争取资源就是了,争取把她培养成未来自己派系的人。但是女主一次次画饼(最佳教学奖/tenure)就是没有落实,试问Yas有多失望…老板一直说给你加薪但就是加不成说自己有难处,不跳槽难道还留下来体谅老板?!退休名单的事是最不该跟Yas说的。Yas听了肯定心里有一个expectation指望老头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但老头毫不知情所以对她依然毫不客气,那么Yas心里有了落差对女主也会有怨言。Yas应该本来也没打算跟老头说这事的,最后大概气疯了冲口而出成功为女主再送一人头…

    4. 如何对待Bill

    私下里睡不睡的没关系,在职场中要严格保持距离和避嫌。但女主又特么反了,睡都没睡到,系里所有的人和她爸都知道她喜欢Bill了…实际上女主想要改变英文系资源分配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趁Bill还在任chair的时候遥控他,毕竟Bill身披一层白男加成皮肤,很多事情会好办很多。然鹅Bill这种弱鸡男很明显是两人关系里强势的一方,从来没把女主的话当一回事。女主都再三警告他好好道歉了他还敢糊弄回去。我不禁想如果是艾略特老头当chair警告他敢这样吗?!聊过的朋友都很讨厌Bill,这货为啥这么多戏份。我大胆猜测导演试图用一个白人工具男来揭示残酷现实:你看这个白男明明毫无恶意却活生生messed up自己和这么多人的生活。你看亚裔以为自己能当家作主了有话语权了,但其实还是给白男打工擦屁股…

    5. 如何对待上级/Dean

    上级分配下来的事先别急着拒绝,反正做不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完全是自己之后的事了LOL 退休的事,如果女主能搞走几个老头留下琼奶奶已经是大功一件了,具体实施起来上级肯定也有资源支持。Yas的最佳教学奖给不给都行看上级人品,反正搞走老头就有钱tenure Yas了。校园游行的事,应该让上级找那个risk management的人全权处理自己啥都不要管,毕竟系里人尽皆知自己跟Bill有关系了碰了一身腥。自己可以私下给Bill support,但是明面上什么都不能做(当然包括不要自作主张找Bill的博士生谈话…)

    总结

    对比我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成功改革派chair:让三位大佬退休挪位子,留下了自己心仪的AP,又招到几位新生代力量,自己还发了paper做各种学术会议的speaker,但同时就没有太多时间搞教学。人的bandwidth是有限的,女主是一个专注于学术和教书的人,那她就必定做不成chair搞politics。

    利益相关:曾在北美人文学科学术界待过

     3 ) The Chair 幽默讽刺的一出好戏

    so great and ironic!21年看过的最讽刺幽默的短剧,看剧过程中不止一次为男主感到不愤,有时候人们追求过度的正确,不去详细了解,单独把一个人说某种话以及做某种事截取、放大、分析,而忽视前因后果以及他真正想传达的普世价值,是很可怕的行为。很喜欢最后一集女主说的“Our job is not to trick them or manage them or make them fall in line.Our job is to offer refuge from the bullshit, to level with them”。以及最感动的"Why should they trust us, the world is burning"直接把剧拉高了一个档次,哪怕剧中的学生们在我看来偏激武断,跳过了求证求实的过程,(甚至怀疑他们那群人有多少是真正认真听过之前上课男主做完动作讲课的内容)但他们当然是有权利去愤怒,对这个fucking world感到愤怒,我更愿意将学生的愤怒看作是对操蛋社会的一种“应激“。比愤怒更可怕的应该是连愤怒、自由都被剥夺了的环境。喜欢这部剧,编剧融入进了好多可以仔细探讨的内容,教育、cancel culture、家庭、少数族裔、feminism、言论的边界、以及在受到不正当的指控后外界对ta的态度……五星

     4 ) Where shall wisdom be found?

    毛姆曾写“他抬头看到了月亮”,那这部剧就是在一地鸡毛里捡起了旧扑扑的月亮。因为自己当年一腔热情在中文系和英文系中选择了后者,所以无论回看时隔着多少濛濛的失意和怅眷,还是对English department有孤勇骄傲的执念,就像我们的chair站在party的红楼梯上面对众人说的:English, is such a great department. 让我最感动的,是年轻的老师和老教师都会在纽约时报把Moby Dick拼错时share了那份:It upsets me. Well,that makes two of us. 是可爱的Prof.Joan倔犟的声称:“你可能不喜欢我,但《坎特伯雷故事集》是天才之作…你不必喜欢我,但乔叟经历了600多年的文学批评,依然屹立不倒,如果你不明白他很牛逼,那就别来上我的课了。”是Yaz一开始就被追问Why’s some Asian lady teaching Emily Dickinson,却依然在自由热情地释放教授文学的能量:“我通常会让他们把《白鲸记》里最喜欢的一句话发到推特上,上学期‘叫我以实玛利’这句,跟‘我从地狱之心刺向你’打了平手。这是与他们建立感情的方式,我发现它能启发精读的技能。”智允和Bill都有各自糟心的生活,任何一人没入人海,我们都不会发现所谓文学和诗歌的光晕在他们头上闪耀。然而Bill在辞退委员会上改变智允心意的一段话已经给了我们最理想化、最可爱、也是最真诚的文学系的初心和风格:

    I was thinking this morning, that to be an English teacher, 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stories, with literature. And what you’re doing when you do that is…is you’re… You’re always trying to see things from someone else’s point of view. You’re trying to occupy a different space. And, when you’re in the middle of a story, you’re in a state of possibility, as opposed to whatever state of oppressiveness, you’re in real life. The text is kind of a living thing, and it’s a dance, an ongoing conversation that you have with it. 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you…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乔治·斯坦纳曾在《语言与沉默》里发出追问:“人们想到和谈起的最优秀知识,是否真如阿诺德断言,丰富并提升了人类的精神资源。我们不得不思考,利维斯博士所称为的人文主义核心是否教育了人类行为,或者,在文学研究中培养出的道德智慧思路和在社会政治选择中所要求的思路之间,是否有巨大的鸿沟和对立。” 也许智允、Bill和faculty中所有成员都无法给予观者最称心的回答,但他们已经在每天与生活、烦恼、爱人、文本、衰老和死亡的搏斗中,完整且用力地诠释了斯坦纳对人文主义教育者的期待和思考:

    “这意味着,无论是谁在教文学或阐释文学(两种活动对于作者来说都是要建立一个鲜活可辨的回应体),都必须问自己要做什么(用《李尔王》或《俄瑞斯忒亚》来教导或引导一个人,就是将他存在的源泉放进他的手中)。”

    Fucking Yale. Fucking the chair. But why are you a doctor?You never help anybody. Gloria, Gloria.

    Harold Bloom果然是绕不过去的大山,被引用次数真高。

    “相反,可以证明的是,荷马、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于人类的洞见,超过了全部的神经学或统计学;遗传学中的发现,无法危及或超越普鲁斯特对家族的魔咒或负担的洞察;当奥赛罗提醒我们想起明亮刀锋上的水锈,我们对人生必然经历的感官短暂现实之体验,胜过了物理学梦想传达给我们的感觉;在理解政治动机或策略方面,任何社会计量学都难以与司汤达媲美。…我们对人的本性和内心的知识,大多还是来自诗人之镜。”

    By the way,想去听Bill的Death and Modernism和智允的诗歌课。

     5 ) 与过往决裂

    文革末期的1975年有一部电影叫做《决裂》,讲的是解放已经九年了,“放牛娃出身”的延安“抗大”毕业生龙国正按照上级意思创办“抗大”式劳动大学当大学校长,把“资产阶级老爷把持的大学改造过来”。

    我们龙校长上任之后的一些经典的操作有:取消入学资格,所有人想上就上,不识字也行;不允许淘汰差生;取消教学计划,否定教材系统性,全部临时临场(Ad Hoc)教学;排挤甚至打倒办学、教学更有经验但是成分不好的老校长和老教师,等等等等……

    这些经典操作也伴随着一些经典情节,比如:老师上课讲马的生理构造,上到一半,有个老农牵了一头病牛一定要让老师看病,不看就死活不走;老师继续讲马,学生自说自话站起来提意见,讲我们又不骑马,你讲的我听不懂,所以不要讲马,要讲猪和牛。最后还是不服气,被老师轰出去后就写了大字报,基本就把老师干掉了。

    我估计,上面随便哪点,有点脑子的人看完都已经被气出脑淤血了。前三十年后三十年,拆学校的正气凛然,身后是历史洪流浩浩荡荡,办学校的灰头土脸,都是老谋深算的阶级敌人。所以我一直认为,《决裂》是一个手把手教你怎么捣毁一个地方的教育团伙的指南,可谓瓦房店版的《威尼斯商人》。

    这或许需要一些解释。《威尼斯商人》是一个光荣伟大的基督徒们一起把卑鄙无耻的犹太人打倒的胜利故事,但是后来,大家越来越发现,shit!原来犹太“奸商”Shylock惨兮兮,似乎更像一个悲剧的主角。女儿跟人私奔,家产被瓜分,连自己的信仰都被剥夺,各位打了土豪、分了家产,在Shylock一无所有的身体上开趴体,再逼他说好好好!打得好!“I am content.” (IV, i). 留下了什么呢?留下了一段“我们难道不流血”的阶级敌人的狡辩,振聋发聩。

    铺垫至此,还是要讲《英文系主任》。白男是《英文系主任》的Shylock么?不是,因为你放心,或许是怕写出一个很多年以后发现原来斗错人的角色,编剧们已经极尽所能把第一男主,一名白人男教授,塑造成一个极不讨喜的中年混账巨婴,就算最后来一段对文学诗歌热爱的演说也于事无补。

    我们再来看看剧中想要讨伐的老白男是什么形象:当众放屁(字面意义上的放屁),不修边幅;不更新课表三十年,打印机都用不来还敢居功自傲的老顽固;以及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听都不听系主任三番五次给黑人女性教职的决策的Dean;学校里没人批判了,还有校外的明星,一个三十年没写完博士毕业论文的男演员,竟然想着回来教书?岂有此理。最后,所有人竟然联合起来搞变法,把我们第一个亚裔英文系主任给革职了!

    真是令人发指的被白人老爷把持的英语系啊!聚在一起喝个香槟都是白人至上主义的密谋集会。唯一的黑人女教授义正严辞地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不会唱rap不会发推特不会讨好学生不会教书的垃圾,竟然还拿不到教职委身去耶鲁。

    这些塑造无疑是充满恶意的。不会用打印机的刻板印象或许并非没有事实依据,但是在剧中虚构的Pembroke大学,一所小常春藤(Minor Ivy)中,没有一个品行端正又会教书的白人男性教授简直是对常识的侮辱。

    再看一些具体情节,万恶的白男老教授在台上讲《白鲸》文本,台下学生举手说梅尔维尔是家暴男,老教授辩解了两句不再展开,而伟光正的黑人女教授则立刻声援,说到时候我来讲家暴的部分。我不禁哑然失笑。不仅是这个情节把我带回了《决裂》。我们就假设一个在讲台上身经百战三十年的老教授的确手足无措。好的,谢谢你的补充,现在我们知道了他的人格污点,属于劣迹艺人了。即使我善意地认为不是要因为梅尔维尔家暴所以把《白鲸》从美国文学史上记忆抹除,那能讲什么呢请问?这是一个文学意义上可以深入讨论的知识点么?反过来,此剧在道德批判白人至上问题上,高举旗帜,反倒是对把美国文学课的标题取成Sex and the Novel这种走投无路又想吸引眼球的把戏不置可否。

    当然《决裂》和《英文系主任》还是有层次的区别,不能滑坡式地划等号。政治的抽象符号不需要过人过的日子,而《英文系主任》还要被包装成融入有可有可无的家庭元素的生活工作平衡轻喜剧。Sandra Oh教授背后也并没有一个大救星指东打西,神机妙算让他的虾兵蟹将地把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给大卸八块再斩草除根。是,你们是哥大,达特茅斯和威斯利安的毕业生,似乎挣得了自省的权力。只是好莱坞创作者和他们的受众在炮制这部和下一部自以为聪明的娱乐檄文时,逐渐忘了艺术并非只能做讨伐的刀口,我们读莎士比亚并不因为他的站对(或站错!)了立场。 Shylock或许并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恶人了,也可以是如今万恶的白人男权至上的西方大学体制。

     6 ) 还有文学

    单单为这个题目,有人会拍这么一部剧,就要打四星。很难想象我们会有一线的导演、编剧、卡司去拍这么一部国产剧:高校人文学科的现状、政治正确与学术自由、中文系主任的困境和挣扎……太奢侈了。因此,即便整部剧是这样雄心勃勃展开潦潦草草收尾,只是以过于戏剧化的方式揭示、暴露了现状、困境、冲突,并没有细致展开,甚至是过于简单地设定了矛盾冲突,我也只能坚持到最后。更何况,最后一集,BIll那段话,真的是,完全击中无脑看剧的我:「...to be an English teacher…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stories, with literature…you’re always trying to see things from someone else’s point of view, you’re trying to occupy a different space…When you are in the middle of a story, you’re in a state of possibility, as opposed to whatever state of oppressiveness you’re in real life. The text is kind of a living thing, and it’s a dance, an ongoing conversation that you have with it. 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要成為英文老師,就必須愛上故事,還有文學,當我們那麼做的時候,永遠都是想從他人的觀點出發,試圖佔據一個不同的空間。沉浸在故事裡時,我們身處各種可能性,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壓迫,文字是有生命的東西,就像跳舞,是一段進行中的對話,我們有時候太愛一首詩,每次拜讀的時候都會學到新東西,感覺到自己被詩改變了,那是一段非常複雜但也十分忠貞的關係。」

     7 ) 迷人也迷茫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吴珊卓当主演的作品,然后我深刻地领略了这个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与漂亮毫不沾边的女人的魅力。她所演的角色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是那么真诚又真实,那么具有亲和力。你看到她得意时的开心,处理家庭关系和同事关系时的疲惫,面对异性关系时心情的复杂,最关键的是,还看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对原则的坚持和无奈。吴珊卓可爱的小眼睛里永远都透露着那么多丰富的情绪与心思,她真的演活了一个接地气的大学英文系主任。她充分地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实可以发挥的作用。反观国内的职场剧,连人物塑造都难以这么丰富,还能怎么指望它们去深刻地反映社会问题呢?

    看这部剧的初衷是因为自己喜欢文学,向往成为一个高校里的文科老师。虽然这部剧也鲜活地表现了大学里人文学科的落寞,让我不由得在某些片刻迷茫与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在这一条道路上走下去,但是最后总的说来它却让我对文学爱得更深了,哪怕课堂上最后只剩下几名学生,哪怕博士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教职,我也好想读个文学的博士(虽然我知道剧毕竟是剧,可能真实的文学老师的教职生活并不想剧中那几个老教授那么有意思)。

    剧里有两个场景让我最受触动。第一个是遭到学生抗议封杀的Bill教授,在听证会上说出的我们读文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那一段话。第二个是Joan教授在图书馆门前,狠狠地教训给她差评的学生Steve时那一段口吐芬芳。

    第一个场景简直是完美地反映了当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坚持简单的政治正确,选择拷问立场而非初衷或实质,最后演化到人与人之间似乎完全无法沟通的地步,而这种沟通失败还发生在教授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之间,放到社会的普罗大众身上,想必沟通的可能性只会更低。而这种简单粗暴说到底又能让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第二个场景更让我觉得惊喜。按理说学生评价老师是一个合理的行为,偷偷地查学生的身份其实还反而侵犯了人家的隐私,但Joan面对Steve说的那番话让我原谅了她。想想看她其实并没有真的说出《坎特伯雷故事集》好在哪里,但是她愤怒中出口的并不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尊严或是面子,而是选择捍卫一本文学经典的价值,这一点很是让我感动,可以看出她是真的喜欢她所讲授的文学。

    在这个人们越来越不爱读、不想读经典的时代,有时我很希望人们明白不要总在经典的身上找问题,更应该在自己的身上找找问题。为什么不能多花一点点的耐心去认真地读一读经典呢?事实上,在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社会里,除了文学、艺术、自然之外,还有多少东西能够真正地让我们焦虑急躁的内心获得稍微持久一些的安宁呢?

     短评

    绝了 综合各种美国的身份政治、人际政治、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与利益集团的金钱政治,如何将虚伪进行到底?美国社会惯常的手段 简单化观点的政治正确文化、对经典文本与新文学之争背后实质上在为白人至上之500年殖民历史买单、用政治正确的表演掩盖新自由主义的剥削、自己亲手养的蛊反过来吞噬自己,etc.。严肃地说,这剧情还能更drama更惨烈,这就是一个还债的年代,一个幽灵不断返回的年代。至于文学...那些个课的题目包括最后男主研究生所提交的论文题目都足以说明这种学科本质上的自我重复,表面上变化好大喔,老教授完全接受不了年轻老师的上课方式,其实呢,换汤不换药的东西。归根结底,一个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世界体系核心的享有特权话语、能够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学院,究竟为谁服务?对吧,改变,想多了

    8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美国如今的大环境真是如此,这剧一点也不搞笑应该算是写实剧。美国很多大学之前都有教授的一句话被社交网络歪解,特别荒谬。好喜欢男主啊!!太甜了

    10分钟前
    • debut0901
    • 推荐

    一个演员最幸福的事情:能够被赋予自己想要去尝试和挑战的机会。SNL、颁奖礼、致辞、颁奖人之后,我Oh真的从那些“疯狂”的正剧角色“脱身”,演到了这部很风趣却又睿智的喜剧;事业粉感到无比幸福❤。大学的背景常常被作为超龄爱情戏的实验室,抑或下刻就是都市传说的黑洞;但人们却忘记了它同样是思想的竞技场,以及对这世代最前端的反映。留住学生,教员年龄的碰撞,以及当下抵制文化与敏感议题的交融…有引经据典的讽刺,也有纪录,这些支线故事都似「大公园」完成了对自身领域最详细也“尴尬”的捕捉。而这之外的,还有几乎每个人在从中寻找自己身份与位置的故事;Ji-Yoon的角色独特,又充满意义。只可惜剧集略短,还以迷你剧制作;殷切希望有第二季,或者其它形式的外传。

    14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这真的是喜剧咩,各种各样难以应对的问题,道德的家庭的职场的程序的言论的高龄者的性别的种族的历史的好多困境,这要怎么给处理好哇。不过学生们还是挺酷的,比我做大学生的时候酷多了。

    17分钟前
    • 坑里躺平平
    • 还行

    文学系主任,一个任何人做了就再也不想连任的工作。年轻老师和年老老师的分歧太大了,但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当有人于麦尔维尔去世时在纪念他的讣告里把《白鲸》(Moby Dick)的Moby拼错成Mobie的时候,他们都会感到悲哀和伤心。

    21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推荐

    好看。文学院的困境、职场女性的困境、tenure-track的困境(这一部分不要太有代入感…)、中年单身者在家庭上的困境,细密交织成了生活的一地鸡毛。看上去是空中花园的文学院,依旧无法躲开回归生活的命运。

    22分钟前
    • 信久
    • 推荐

    这是一部演员大过戏的剧集,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在线,剧情乏味,但细品对话却很精彩。这是一部讽刺大学教授stereotype的剧集,却最终陷入了某种政治正确的stereotype。因为吴珊卓而追,也因她加了1星。

    27分钟前
    • Page Zero
    • 还行

    课上只有三个人的中世纪文学老太是我的未来吗……

    28分钟前
    • Blavatsky
    • 推荐

    拍没有tenure的有色人种教师群体会比聚焦nazi和白男更好。吴珊卓的Chair“坐不稳”倒是一开始就暗示了,但中间简直太无聊了。Bill这种人身上散发的正是我最讨厌的美国气质。剧外在微博上掀起的讨论比剧有意思。

    33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为吴珊卓看,开播之前都在宣传喜剧,看下来好像与喜剧稍微有点不太搭界,就是个生活剧。为女主配一个老白男实属刻意,去掉这条线聚焦女主没准会更好。当领导可真难啊,还是做个普普通通的专技人员最开心。

    38分钟前
    • 白亦桃
    • 还行

    不管前面的insider joke铺得多么满,当男主在最后的听证会上说,“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我还是感动得掉眼泪,it's exactly what i was going through last night. 作为一个英文系在读生无法不偏心地给它打五颗星。

    42分钟前
    • kidultcc
    • 力荐

    好像什么都说了,好像什么都没说

    46分钟前
    • L26V718
    • 推荐

    “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这段边看边流眼泪

    48分钟前
    • fushia
    • 还行

    费心布置了这么多关于性别和种族的微妙设定 结果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讲亚裔女系主任和自己系里的白男教授搞暧昧???每次尝试探讨女性 少数族裔的话题就像是要完成业绩一样生硬 本质就是个学术版狗血悬浮剧…

    52分钟前
    • enzo去了夏天里
    • 较差

    为什么一个标榜打破陈旧学科陈腐架构的剧要把那么多精力放在描述一个fuck-up中年老白男身上??

    56分钟前
    • Br.G
    • 较差

    有点意思,但还不够有意思。达布森这角色太烦人了,没有必要为主角安排一个丧妻的暧昧对象

    1小时前
    • 克哀
    • 还行

    听说某教授30年没更新讲义,我直拍大腿

    1小时前
    • xiaoyaah
    • 推荐

    这个题材实在是有点 too close to home,尤其最后尾声其实达成的是一种非常欠满足的 closure,非常直接地体现出有色人种(年轻)女性获得权力的不仅仅是艰难,而且是排在白人(老年)女性的后面,一步到位的进步是完全不可能的,前进的路上前者的努力会被用来提供后者的可能,唉,唉。有很多发散话题值得讨论,感觉播客主题又有了。

    1小时前
    • 烤芬
    • 推荐

    看第三集这个男老师因为nazi手势陷入多大麻烦,结合最近热搜🧐(可能是亚裔配角最多的Netflix剧? 以及,我合理怀疑整部剧一开始是为男老师写的,another same old story about how a middle aged white man fucks up his own life….. 找了个吴珊卓加了些戏份,在海报封面当噱头。。。7分吧

    1小时前
    • Ber_雪碧
    • 还行

    作为一个在国内读了英文系本科,在美国读了一个少数族裔占多数的专业的人,我对The Chair观感复杂的一点在于,挑战由白人男性主导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学术建制是当下欧美人文社科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剧中暗示当下的学生太liberal太激进,反而让自1960年代以来由自由派主导的大学丧失了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对问题保持开放性阐释的空间。反观国内,可能反而因为不太存在交叉性的问题而对“西方正典”保有更多的尊重(我本科期间上过的唯一一门女性主义文学课是外教开设的)。我记得何伟也说过,他在四川教书的时候反而能感受到与学生一起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纯粹的快乐。

    1小时前
    • Nelly.L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