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不良教育

    不良教育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西班牙2004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费雷·马丁内兹,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路易斯·奥马,弗朗西斯科·梅斯特,弗郎西斯科·博伊拉,胡安·费尔南德斯,纳乔·佩雷斯,哈维尔·卡马拉,阿尔维托·费雷罗,佩特拉·马丁内斯,Roberto Hoyas,阿古斯丁·阿莫多瓦,佩德罗·阿莫多瓦,波尔·莫南,萨拉·蒙铁儿,蕾欧诺·瓦特林,何塞·马利亚·亚兹皮克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花翎飞盗

    • HD中字

      完美受害人

    • HD

      蒙娜丽莎与血月亮

    • 恶行

    • HD

      甜蜜的家2023

    • 更新HD人工中字

      世界奇妙物语2024夏季特别篇

    • HD

      天地正气2024

    • HD中字

      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

     剧照

    不良教育 剧照 NO.1不良教育 剧照 NO.2不良教育 剧照 NO.3不良教育 剧照 NO.4不良教育 剧照 NO.5不良教育 剧照 NO.6不良教育 剧照 NO.16不良教育 剧照 NO.17不良教育 剧照 NO.18不良教育 剧照 NO.19不良教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恩里克(费雷?马丁内兹 饰)和伊格莱西奥(弗朗西斯科?拜奥拉 饰)是教会学校的同学,更是一对同性恋人。学校的莫雷神父以留下恩里克为诱饵占有了伊格莱西奥,但最终恩里克还是离开了教会学校。这对同性恋人也就劳燕分飞。   成年后的恩里克已是一名大有前途的导演。一天,伊格莱西奥带着剧本找到了恩里克,希望自己能出演男主角。剧本描写的就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加上想象的成年经历,恩里克对剧本十分感兴趣,但却不同意由伊格莱西奥出演。   当恩里克来到伊格莱西奥的家乡时,秘密一幕幕揭开……

     长篇影评

     1 ) 非毁灭性不良教育或没有一个好同志

    这个故事有四个主角,四个男人,一个同志导演,一个恋童神父,一个异性癖,一个MB。他们都是同性恋。
    故事甚至可以这样解读:
    第一段:同志导演在才思枯竭的时候,初恋男友找到他,带来一个剧本《旅途》,是描写他们当年在教会学校时的生活及长大后的模拟――初缠恋后,却被恋童神父棒打鸳鸯。神父利用了初恋男友想留下同志导演的心理,占有了初恋男友。男人可能就是把性当成工具的动物,不管是泄欲的工具还是交换的工具。但恋童神父还是欺骗了初恋男友,同志导演最终被迫离开了教会学校。剧本中,他们长大后的故事是虚拟的,却是初恋男友的一厢情愿――在异装癖的酒吧中邂逅,天雷勾动地火;敲诈神父•••
    同志导演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但他不同意初恋男友来出演主角。在泳池边,同志导演用眼神强奸着初恋男友,可对方却情愿保持着最后的矜持。同志导演一直心存怀疑,初恋男友固守最后底线。两人都用身体引诱着对方,却没有一个人主动出击。

    第二段:同志导演终于来到初恋男友的家乡,原来初恋男友早就魂归西天。拿着剧本来的,是初恋男友的弟弟。同志导演知道了初恋男友身前曾经有过一个剧本,确实就是《旅途》。回家之后,他和男友弟弟碰面了。他同意他出演,他和他在床上疯狂试镜。电影如期的拍下去,结尾是以初恋男友的死为升华。最后一个镜头杀青之后,男友弟弟在片场放声的哭出来,这个时候,恋童神父出现了。

    第三段:恋童神父早已成为了出版商人。几年前,他被初恋男友敲诈,工具就是那本《旅途》。那时候的初恋男友,已经变成了一个异性癖,顶着一对漂亮的乳房,天天在筹钱变成更美的女人。吸毒和贪婪使她变得如鬼一般的可怕。神父与异性癖在交易的同时,他看重了异性癖那青春逼人的弟弟。他们暗渡陈仓了。神父用金钱满足着弟弟的物质欲望,他们疯狂的用肉体和金钱做着结合。弟弟最终觉得,哥哥的存在是对他及家人的折磨,他和神父合谋鸩杀了哥哥。《旅途》成了弟弟的作品,弟弟成了可以去演戏的初恋男友。弟弟和神父成了陌路。
        原来,弟弟是个MB。

    最后:同志导演继续着自己的人生,恋童神父重复了异性癖的人生——敲诈MB,最后却被MB用卡车撞死;那个MB达到目的了――他成了万众瞩目的大明星。

    对了,同志导演叫恩里克,初恋男友&异性癖叫伊格莱西奥,恋童神父&出版商人兼杀人犯叫莫罗神父,那个伪装者弑兄犯最后手刃亲夫的MB在片子开始的时候叫安吉拉,冒充的是伊格莱西奥,其实是他的弟弟胡安。

    我尽量不带感情色彩的来叙述这个故事,我尽量不让你们认为这里面存在着谁是谁非。他只是四个同志的成长和人生。在这个故事中,没有一个好同志。
    恩里克不是;相对局外人的他,却因为好奇,放纵着胡安的欺骗,又不停的利用着自己的权利占有着胡安。
    莫罗神父不是;他强上了伊格莱西奥,他买春了胡安,他协同胡安杀了他哥,他敲诈了胡安。
    伊格莱西奥不是;他敲诈,他吸毒,他甚至放弃了男人的身份。
    胡安不是;他用自己的身体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却只是不良教育,每个人对其他人的教育都是不良的,但绝非毁灭性。四个人在失去的时候,都有得到。四个人在犯下所谓的罪行的时候,都已经用自己去救赎。
    人生是平衡的。他们都有过快乐。恩里克和伊格莱西奥初恋的快乐,莫罗占有伊格莱西奥的快乐,恩里克征服胡安的快乐,胡安得到礼品的快乐,伊格莱西奥写完剧本的快乐,莫罗和胡安在一起的快乐,胡安成功的快乐•••

    阿默多瓦又冷静的讲了这样一个男人的故事。
    我这样纠缠着是不良教育而非毁灭性教育是因为这部片子的译名。在碟市上一般能看到两个版本,一为《不良教育》,一为《毁灭性教育》。从字面和电影情节来看,“不良”更能对应原文的“Bad”。“毁灭性”可能是译者在看完电影之后的感受使然。
    说阿默多瓦冷静的原因是,在这样一个是用占有、谎言和谋杀串起来的故事中,阿默多瓦的叙事一直是客观的。在电影中,他没有英雄化某个人或妖魔化某个人。正如前面我所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善的、美好的东西,也有恶的、肮脏的东西。这部电影里面,有的就是活生生、赤裸裸的男人。

    恩里克推上门,将自己同胡安隔开的时候,幕落下了。我们都是观众,看着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不在我们身边,却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2 ) 阿尔莫多瓦,超越绝望

    阿尔莫多瓦,超越绝望


    看完阿尔莫多瓦的《不良教育》,看完了,就是看完了,对于这样一类能把故事说的很精彩的电影,总觉得无法交待出什么观后感。重述故事的匠活,对自己,是无聊的浪费,对电影,是粗暴的破坏。评头论足的得意,却因自己的无知浅薄,而力不能及。可却不断有某些想法的碎片,渐渐地被诱导出来,它们跳出来,想要发问。

    对于阿尔莫多瓦的疑问。
    在绝望的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不得不说阿尔莫多瓦叙述故事精彩绝伦。作为观众的我,在对此片一无所知的状态下开始看,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跟随着导演的峰回路转,他完全在按自己的意思说着他的故事,因为他的确有一个故事要说,你猜不到下文,猜不到结局,却有着探寻的愉悦,这样的叙事,不让人失望。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竟开始傻傻地为剧情忧虑。要如何收场?真相大白的杀人罪恶是否就要受到惩罚?或者,知情将引出又一场罪恶的杀戮?然而导演嘲笑了我等小儿黑白分明善恶有报的思维定势。结局?没有什么结局。面对着杀死自己初恋情人的人,他只是说:走,快点走,TAXI在等你。恨与悲伤,我们都没有看到,只是一扇黑色的铁门徐徐关上,隔开了两个人,剧终。字幕平静地交待着后续:杀了自己哥哥的这个年轻演员后来因主演这部哥哥写的故事而一炮走红,名利双收。他的同谋杀人者,即悲剧的源头,那个还俗的神父,开始反过来敲诈勒索他,多年后最后死于他制造的车祸。那个导演,哥哥的少时恋人,则继续满怀着热情在拍摄电影。生活就是这样继续着。没有善恶,没有评判,没有上帝。也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这,也正是阿尔莫多瓦。

    我正因这个结尾而由衷赞许这部电影,赞叹阿尔莫多瓦。这个不了了之的结尾,这个以绕指柔化千钧巨石的结尾,这个把冲突推向极致却骤然失语的结尾。
    比死亡的冲突比激烈的反抗更可怕的,是心平气和。接受生命和世界的光怪陆离,鲜血淋漓,继续生活下去。
    心中,有多厚多幽暗的苔藓?生存比死亡更加不易,更加残酷。通常都说,要怎样的勇气,才可以选择自杀?可是,对于他们,是怎样的勇气,才选择了生存。
    在一个上帝死了的世界。
    我惊讶这个阿尔莫多瓦。据说他本人即是同性恋者,还据说这部电影有他的自传色彩。我不禁地想问:难道不会绝望?拍出这样的令人绝望的电影的人,他自己,是怎么承受这样的绝望的?经历那些,看着那些,讲述那些,难道不感到绝望?或者,他是超越了置身其间的绝望,而能够怀着乐趣和激情,用摄影机,把玩电影的艺术。那么,真的很庆幸世界上有艺术这个东西。
    那么绝望的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电影是不同的导演对生命的理解。看到《薇洛尼卡的双重生命》的时候,在冬日阴天下午,不亮灯的宿舍里,被那双布偶艺人的手所战栗。忽然袭来一阵深入骨髓的寒意,猛然觉得那双在黑暗的舞台上摆弄着人偶的手,像极了上帝之手,在操纵着渺小脆弱的人类。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世界的关照和诠释。他像好奇的孩子,替我们去打探和洞察上帝的心思。看基翁的电影,会莫名升起欣慰和感激之情。就像会感激世界上有达芬奇,有爱因斯坦这样的同胞,在企图接近上帝的秘密。
    而阿尔莫多瓦,却让我感到怜惜。(说来好笑,不知道何谓忧伤的小孩子,哪来的资格出口说怜惜:P)因为我发现,在阿尔莫多瓦的绝望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我想,那是温情。那样的温情,是教人怜惜的。
    阿尔莫多瓦的伟大,便在于他对世界的温情的目光。这种温情,是即使失去天堂,即使身处地狱,也依然宽容,依然坚韧。

     3 ) 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电影《不良教育》的思考

    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
    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身上深深地体会到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之深远。在接触家庭治疗以后,就更加震撼于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
    可以说对人影响最大的东西是一个三角形:生(生命的意义),死(死亡的恐惧),家庭(应对模式)。
    家庭的影响毋庸置疑地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或者说我们整个生命的过程都在用各种形式来展现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因为我们的整个童年,在生命最初的时候,最适合形成对这世界第一印象的时候,我们对生活,对人性,对这个自己生存的环境的定位都是在童年时期得以形成,是的,这个印象的形成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在有些时候,我们甚至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去除那个阶段对我们的影响,直至生命的终结。

    电影里的两个主人公Enrique和Ignacio在一个教会学校长大,导演没有交代为什么他们要离开自己的父母而在那里生活,但可以想见这背后一定是有合理的原因。
    在没有父母营造的安全的环境下,孩子们试图学会自己独立生活。然而他们的生活里总要有一个权威,这个人的社会身份是神父,也是语文老师,然而对于童年的孩子来说,这个人也代表着精神、世界和爱。

    Enrique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同性恋倾向,很明显他的同性恋是天生的。某个晚上这对少年一起看过电影后,青涩但是真诚地互表爱意,那一刻充满了人和人之间流动着的美好情感。然而很快这美好就被闯进来的神父撕裂,他侵犯了Ignacio,Ignacio默默地承受了那摧毁他整个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疼痛,因为他天真地希望这可以换来与Enrique共守的甜蜜时光。
    然而神父却欺骗了他,Enrique还是被送走了。
    Ignacio的这段经历,充满着欺骗、背叛、撕裂、屈辱、幻灭和恐惧,电影用一分为二的被撕裂的人来表达那深击灵魂的痛苦。

    童年的时候我们太幼小,会认为成年人的命令就是一切,会以为如果违抗命令就可能导致“无法生存”。任何来自外界的侵害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并且还可能认为那是自己应该承受的,为自己不能承受得很好而感到罪恶感。
    任何的侵害都会激发起我们强烈的巨大的情绪反应,但这情绪反应往往没办法被很好地认可和接纳,更没有机会被及时地宣泄,一般都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在淬不及防的时候用其他形式来间接地表达。

    于是有的人可能会难以主宰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地大吵大嚷,并且情绪的触点非常低,只要别人一个眼神就能引发他强烈的情绪反应;
    有的人采取身体的自残,因为心理和精神上实在太痛苦,痛苦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只好用让身体疼痛的方式转移,身体的疼痛相比心理疼痛,会比较容易承受一些;
    有的人发展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用歇斯底里的情绪,频繁的自杀威胁来获取注意力,以驱赶“我没有价值”的恐惧;
    还有些人,会发展为自闭症或广场恐怖症,害怕与人接触,难以信任别人,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形式。
    电影里的Ignacio选择吸毒和整形的方式任意糟践自己的身体以转移痛苦的体验,同时他选择对自己的家人闭锁自己的感情以避免再受伤害,哪怕是面对那么慈爱的母亲。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用写作的方式来为自己疗伤,就像拍摄这部电影其实对导演阿莫多瓦所具有的意义一样。
    文字、音乐、绘画、电影、舞蹈等等艺术形式,都对人有很大的疗伤作用。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其实都只是一些意象,这些意象是无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然而正是因为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才会有弥漫性的无法解释的深刻的情绪体验,然而当我们选择用逻辑性的语言把它说出来,就等于在将这一团烟雾般的弥漫性的感觉理性地解读,梳理,体验和面对,这是个翻译的过程,翻译是需要集中的,集中感受,集中精神,集中力量,集中经验,集中记忆,这个集中的过程本身就有很深的疗癒作用——这也正是心理咨询之所以有效果的其中一个原理。
    联想到佛洛依德说的“艺术创造是人们将多余的性能量抒发”,这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你是不是我的那杯茶?
    无论是在生活体验里,还是在咨询工作里,我越来越发现人和人之间有着一个看不见的磁场。一旦你走近,都能深刻地体会到那包裹别人身体的磁场,并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判断面前的这个人是否有吸引我的东西——在爱情面前,尤其如此。
    有人将这个磁场解释为一见钟情的基本要素,然而我觉得一见钟情其实更多的是爱上自己想象的感觉,或者更确切说是爱上自己的幻象,而非真实的那个人。
    这里说到的磁场,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空间和精神层面的感觉,然而感觉这个东西,是最没有办法用逻辑性的语言和文字来传达的。

    人和人之间是有磁场在互动的,我想心理咨询之所以那么强调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和这个磁场的震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用咨询师这个成长得相对较完善的人的磁场,持续不断地和来访者的磁场进行接触,温暖,滋润,包容,校正,然后在某一个时刻,让来访者可以有力量运用自己学习到的东西,展现自己的智慧,去成长。

    电影里有一段Enrique和Juan在游泳池的对手戏,说的就是这个磁场。
    Enrique正在泳池里畅泳,Juan站在泳池脱衣服,他脱掉上衣,脱掉牛仔裤露出白色的内裤,忽然他抬头看到在泳池里露出个脑袋正看着自己的Enrique。大概一秒钟的停顿后他决定不要裸体下水——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到其实Juan从来不是同性恋,他之所以选择与神父、Enrique发生身体接触,只是因为那样做可以满足他的物质欲望。所以后来当看到他在Enrique身下那痛苦的表情,我深深地同情并理解他的痛苦,进而让我想到那些从事着可以获得高薪但自己却非常讨厌那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的人,他们的选择和juan何其相似。
    我不知道人们是否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对于生命来说,究竟过程带给你的幸福感更持久,还是那结果?

    Enrique从泳池里出来。他自然地光着身体走向那红艳艳的椅子,用浴巾包裹身体。

    两个人开始对话。
    对话中的Enrique很伤感,Juan却依然在争取他想要的那个角色,全然没有感觉到任何异样。
    那一刻我几乎能听到Enrique心底的声音:你,Ignacio,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那个有着天籁般歌声的纯真少年呢?那双明净如湖水的眼神呢?那有着几分抑郁的纯粹的心灵呢?

    然而这个时候,Enrique和我,都不知道原来这根本不是Ignacio,真正Ignacio的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
    Enrique第一次见到Juan就敏感地嗅到一些异样不同于Ignacio的东西,是的,他的感觉没有错,能让他找到相通感的,不是像juan那样关注外界,索求物质,必要时可以用身体换取任何物质渴望的人。

     

    关于艺术家
    谁会喜欢那些艳丽的色彩?问出这句话,我的脑海里跳出一个名字:梵高。我相信如果作家路遥也画画的话,他也会选择类似的色彩,跳跃的,高明度高饱和度的,对比强烈的。
    电影一开始我就被那跳跃的色彩震慑住了,鲜红色的窗帘,米黄色的墙壁,橙色和明黄色的衣服,唔,很少见这样对比强烈的用色出现在电影语言里。

    我想,那是可以赶走阴霾的颜色,我想,心灵陷于黑暗但却在不懈地追求光明的人会极度钟情于它。

    不久就知道了这个导演是一位同性恋者,我深深地感受到电影里的Ignacio和Enrique都是他的化身,那些性幻想,那些悲伤,人物带出来的深深的失落感,还有Enrique的茫然和无力,都贯穿始终。
    记得多年前见过一句话:“你才是艺术家,你们全家都是艺术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艺术家”成了贬义词,似乎想到艺术家,就想到邋遢、做作、假文艺、包装等让人有不好联想的词汇。

    不久前演员贾宏声的突然离去,让人们起了一阵的唏嘘,我无意间在一个记者的博客上看到他描述几年前与贾宏声的一次见面。原文已无从查起,但还记得他用的几个词“茫然”“孩子般无助”“孤独”。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类似本原一样的东西。
    而那些天生的艺术家,生来就是为了要体验孤独感和痛苦感的。或者可以说那如影随形无法摆脱的孤独感和痛苦感正是激发他们创造力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家们要做的并不是去摆脱那孤独和痛苦,而是要学会如何与孤独和痛苦相处,把它们视为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伙伴,甚至是造就自己才华的知己。

    把那孤独和痛苦转化为艺术作品,在转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体会自己的存在感,哀悼已消逝的东西,在投入那过程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灵魂和生命的意义。

    认识自己,是个很漫长的过程,然而接纳自己更是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我们的一生都是个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的过程,也许,一直到生命终结,我们也依然没有能够完成这个功课,但是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朝着那个方向行进,至于能行进多少,能行进到什么样的深度,就看机缘了。

     4 ) 拥抱鳄鱼

    “我已经死了,心力交瘁。”Enrique这么说,就好像在说天气很好一样。
    Enrique是个成功的导演,他让人们去看他的电影,现在他在电影里让人们看他。
    他曾经失去过,居心叵测的校长开除了他,他站在教会学校的铁丝网外,看着停下做操的Ignacio,他感到的有多少:别离的痛苦,不甘,背叛?那时他是个少年,羔羊一般纯洁,只希望和喜欢的同学在一起。
    后来他成名了。在离开后的岁月里,他经历了什么?
    Ignacio忽然出现在他面前,他甚至磨磨蹭蹭才和他见面。他的态度礼貌而冷淡,他拒绝了初恋的求助。Ignacio的模样改变了,但他好像不在乎!
    Enrique从小报看的故事: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在寒冷的夜里行驶时,冻死在车上,两个不了解情况的警察为他护航!
    Enrique去找了Ignacio的母亲,得知Ignacio已经死了。得知少年时的友人去世时,该以怎样的表情面对?哭吗?毕竟过去了那么久。
    当然Enrique没哭。他眼里也没有泪花。他感到震惊,又仿佛预料之中,唯一可以看到悲伤的地方,他的喉结上下滑动,是要咽下什么一样。真正伤心过的人会知道Enrique很伤心。
    因此,他知道了Angel,Ignacio的弟弟,冒充了自己的哥哥。他没挑明,仍以不变的态度对待他,甚至让他出演了Ignacio的剧本。结尾时Enrique给了答案:“我想看看你能走多远,还有,我能承受多少。”那测试的结果怎样呢?Angel一直走了下去。而他自己,承受多少?事实是Enrique能承受,就像那个微笑着拥抱饥饿的鳄鱼的女人一样。
    是Angel杀死了Ignacio,杀死了自己的哥哥。Enrique像听故事一样听昔日开除他的神父讲述那桩偷情和谋杀。他能承受多少?
    他对Angel说:“车来了。”“车等着呢!”他帮杀人凶手提上行李,送他到门口。他的态度几乎是耐心的。他没有愤怒,更不用提报复了。
    Enrique说他已经死了,我信。
    Ignacio也死了。他是同性恋,异性癖,他吸毒,行为不端,对家庭不负责任。但没关系,他不用去地狱。“我在那间圣器室出卖了自己,从此失去了信仰。我变得无所畏惧,因为我不再相信有地狱。”那个用美好的声音唱着Moon River的男孩,出卖自己保护朋友的Ignacio!
    阿莫多瓦把他的这个片命名为《不良教育》。他是在责怪吗?真不像他的风格!
    不过我喜欢,艳丽的Zahara在台上唱着Quizas,像个真正的艺术家;随着歌声跳入水中嬉戏的男孩子;蓝色的水池边红艳艳的躺椅;Ignacio挂在门边色彩绚烂的画;Ignacio的信:“亲爱的Enrique,我想我成功了……”然后死在打字机上,怀着他的爱情和梦想。

     5 ) 《不良教育》给我造成的不良教育

    这部的确堕落,堕落到有信仰的人士为之愤起而鸣,不过这年头这样的人毕竟是小众。而大众对于那些小众也是越来越宽容,俺们肚子大,就算呕吐也要咽回去。反正当我发现歌台上那位妖冶的美女的男性器官竟还没有退化,或者说她根本就是一个墨西哥小帅哥的时候,俺是没什么啦,天底下少了一位美女,多了一位帅男,仅此而已。《不良教育》就是《对她说》的那个导演拍的,有人说《对她说》讲的是同性恋情,姑且认为这个假设成立,俺也没想到导演本人是个同性恋。美女变男人已经够伤感情的了,更令人不齿的是这个如天使般专情的男人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他弑兄,他像妓女一样卖身他还拍淫秽录像带。而那个唱MOON RIVER电倒神父的少年最终成了吸毒的变性人还死在他亲弟弟手上。两小无猜的故事在天昏地暗的猜忌中在天雷地火地放电中不省人事,想来还是有不少人为之过瘾的。why not,这就是人生。
    ps.超爱这部电影的原声。没听过的同学建议都去听一下!

     6 ) 不同的初恋

    初恋的故事拍得最动人的,莫过于岩井俊二的《情书》和那部《假如爱有天意》。现在我觉得,阿莫多瓦的这部《La Mala educación》(中文译名《不良性教育》,感觉怪怪的),也得算上,尽管讲的是同性之初恋。(之前只看过两部阿莫多瓦的电影,《tie me up, tie me down》,和今年的新片《Volver》,正好都是蛮女权主义的,和他本人gay的身份有点错位。)
    是一九六零年代,两个教会学校小男生Ignacio和Enrique之间的爱。用泛黄的黑白色调影像以及慢镜头再现的当年场景,两个美丽的小男孩在足球场上以及教堂中的对视,加上极煽情的配乐,处理得简直惊心动魄。虽然我会怀疑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得爱,可是那不是爱又是什么?
    除此之外,神父Manolo对Ignacio的迷恋,也被展现得相当动人。在Ignacio清彻如天籁般的歌声中,Manolo用最大努力克制着眼中的泪水,以及内心的澎湃感情。不知道为什么,男同导演蛮喜欢拍年长男人不可自拔爱上十来岁小男生的故事,像这一部,以及那部著名的《魂断威尼斯》。其实这种感情应该超越性的吸引,更多的是一种对美的膜拜——《魂断威尼斯》基本上是这样处理的,但这一部不是。Manolo到底physically offended了小Ignacio,并开除了Enrique。他这些因爱而生的行为,直接导致了Ignacio成年之后的堕落惨淡。
    人生是那么残酷。十余年后,当年天使般的小男孩Ignacio变成了一个吸毒、变性、撒谎、以敲榨勒索为生、不堪至极的畸零人。可是,人生又有着真正的美与爱。当年的那份纯真的爱,依然顽强地生存在他的心底。他用写故事的方式来缅怀这爱。同样,成为导演的Enrique,对此亦同样永难忘怀。他是个有边界的人,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得很好。但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他接到Ignacio的绝笔,靠在门上,脸上竟有一种巨大的悲恸。他是个入世的人,努力地拍电影,不放弃尘世的价值,可是,他又是分裂的。有些东西,在他身上,已经和Ignacio一起,永远地离去了。我不能描述那是什么,可是我能感觉得到。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不是吗?
    初恋的故事往往用倒叙来讲。再不堪的人,当年都有一张少年纯美的脸,有一份真诚如水晶般的感情。可是,不可抗拒地,在岁月面前,它们都破碎了,变形了,肮脏了,龌龊了。从成年人冷漠麻木的面孔跳回当年,总让人不胜的唏嘘。这个故事除了倒叙之外,还有虚实多条线索齐头并进,有电影中的故事,多个人回忆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故事。形式上复杂,但是又讲得很清楚。
    西班牙人无论男女,往往有一张明艳深邃的脸。这部电影里出现了Ignacio变性后的女性面孔,其弟弟Luan易装后的女装扮相,竟然有一种很奇异的女性的美,而且并不让人觉得讨厌。有趣。
    小Ignacio的歌声绝对令人惊艳。他演绎的西语版《月亮河》竟是我听过最好听的一个版本。在我印象中,还有一部完全靠男孩童声合唱出彩的电影:去年的法国片《放牛班的春天》。如果抛开这个,就是对《春风化雨》的简单模仿。
    男同电影也看了好几部,从关锦鹏的《蓝宇》,王家卫的《春光乍泄》,到李安的《断臂山》,却唯一被这一部感动。也不知道为什么。哎。

     7 ) Spanish eyes

    音乐的起伏低回之中,埋藏了多少情感的细小碎片,碎碎的闪着光。有那么一双spanish eyes,默默的注视,这人间百转千回的细小片刻。故事上演,情浓正酣。

    Spanish eyes.西班牙眼睛,深情的眼睛,在英语之中,是同一个词语。西班牙的阿莫多瓦,摄影机是他深情注视的眼睛。

    看到各式各色的悲欢。雨夜,母亲失去了她的儿子。地下室的小女儿每天早上要听到母亲高跟鞋远去的足音才能安心睡去。看护士爱上沉睡中的舞蹈演员,对她说一个奇妙的故事。有人写信。给一个幼年时的爱人,为他改变性别,在无尽的等待之中耗尽了容颜。

    只是轻轻的音乐。哭泣不能大声,心痛很重。色彩斑斓,忧愁却很轻。

    西班牙,盛产力量与激情的沃土,斗牛和佛拉明戈舞蹈是它最好的注脚。不是没有悲伤,人们却波澜不惊地生活,我们只看见从容的那一刻,那许多伤痛,眼泪,轻轻越过。一个母亲,要经历怎样的丧子之痛,才可成长为母亲,逃离与寻找,懂得宽恕的那一刻才理解自己的身份;一个孩子,要经历怎样的被伤害被离弃,才能在诡秘的悲伤与希冀中曲折地长大,一生只在写一封留给爱人的信,直到死后才被送达。人们顺从地接受命运的一切恩赐,欢欣或苦痛,用柔软的肉身包容这沙砾,穷其一生,以一世的疼痛炼一颗璀璨夺目的珠子。这些都是悲伤的故事,他却从容不迫地讲来,仿佛一切本来就这样顺理成章,壮硕的牛命该被杀死,为成全一个沉着的斗牛英雄;系着红飘带的响板清脆嘹亮,旋转的高跟鞋妖艳而危险。我们只看到华美快意的那一刻,最后他平静地说,来,让我告诉你过程。

    也像一场斗牛表演,华丽,激情,富有戏剧性,斗牛士沉稳冷静,令人着迷。

    世人眼里的大胆刺激,只是因为他觉得稀松平常,故可以随意地展示;人们都知道生活的真相,身处其中却又自造樊篱,用种种禁忌来突出这一个阿莫多瓦。音乐在空气中轻轻颤抖,多像欲望。美丽的,新鲜的,暴露在空气中感觉到一种凉意。欲望像草,在心里疯狂地长。人们轻易地遇见,就轻易地合而为一了。性不是禁忌,爱才是。他们求索彼此的身体,以惊世骇俗的方式,在强暴中感受到快感,在捆绑中得到满足,像沙漏中的沙子一样流进哪怕是植物人的爱人的身体,易装的男人同时进行同性与异性的关系,可再惊世骇俗最终也能得到,爱却不能。渴望一种灵魂的交合——而非只是身体——要灵魂也感受欲死的悸动,在瞬间释放生命的能量。欲望左右人生,爱?爱本是欲望的一部分,也许是禁忌才能令人感到安全,人们将无爱的禁忌留给自己,将鲜活的欲望只留给阿莫多瓦的光色声影。于是我们拥有了电影,却遗失了生活。

    且模糊了电影与生活的边界,来体味这一种真实的幻觉。——电影,电影里的人物,也如我们一般看电影,看戏剧,在触动往事的表演面前泪流满面。与看着他们的我们一般无异。女主持在电视上一张一张展示与被自己杀死的丈夫共同生活的房间的照片。母亲一次次追随改变自己人生的话剧的演出,念出自己熟悉的台词的瞬间眼泪分崩离析。看护士对她讲了自己看的那个奇妙的话剧,一个男人变得很小很小,进入了女人的身体,从此生活在那里。讲完以后他也进入了她的身体。导演要拍一部自传式的电影,被尘封的往事已逝的爱人要复活在胶片上,自己的情感却不见了。生活……生活,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而已。

    有人轻易地哭泣,有人对往事讳莫如深。各有各的方式。人生本如这电影的颜色一般多彩班驳。花开吧。活色生香。生命万物各有法则。破土而出的幼苗,不会明白等待它的将是一世的艰辛。要开成花,女人们,男人们,要开成花,活色生香,必先经历那许多伤痛,痛到每一次呼吸都困难。

    “知道我为什么叫做阿悦么?”《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那个装了义乳也留着男根的妖娆男人,无比自豪的问每一个人,“因为,我生来的职责就是取悦所有人。”这是一种骄傲,欢天喜地,充实的双乳以及自信。出卖身体,活得卑微,仍时刻相信自己的美丽与价值。她绽放,比女人更美。

    他的电影里总有这样的男人,模糊了性别,扭动腰肢,红唇轻启,妖娆成精。也许是因为他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或者是觉得无论男女其实都只有一个相同的灵魂?他自己本身也是这么一种妖怪,比女人更女人,那些女人们生命之中所经历的所要经历的隐秘情感,他好象比对自己手心的曲线更为了解。他洞悉一切,女人们的心事,男人们的心事。女人们在相互的嫉妒,敌对,友爱与抚慰中成长,男人在女人的爱中成长。或者不是,只是彼此如火一般的肉体纠缠,不能给予灵魂以满足,至少也提供了一种安慰罢。

    光影总如水。声音却是另一种可能。有如野兽派般强烈而耀眼的颜色,散发着一种咄咄逼人的欲望气息。渴求,渴求,无止境的渴求。声音却总是安静柔美。拉丁情歌深情而哀伤,是摆上去的一笔夜幕般安静而深邃的蓝,将蓬勃情欲的烟火气过滤迨尽。这一种奇妙的平衡,存在于欲望与悲伤之间,就像人生本来的模样那般。叔本华说人生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便无聊,不满足便痛苦,于是人生就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阿莫多瓦的故事很少无聊,多的是欲望不满足的痛苦。目迷十色的花花世界,欲望没有穷尽,痛苦也没有。

    来看张爱玲的描述。“西班牙是个穷地方,初发现美洲殖民地的时候大阔过一阵,阔得‘荒唐闪烁’,一船一船的金银宝贝往家里运。很快地又败落下来,过往的华美只留下一点累赘的回忆,女人头上披的黑蕾丝纱,头发上插的玳瑁嵌宝梳子;男人的平金小褂,鲜红的阔腰带,毒药,匕首,抛一朵玫瑰花给斗牛的英雄———没有罗曼斯,只有罗曼斯的规矩。这夸大,残酷,黑底飞金的民族,当初的发财,因为太突兀,本就有噩梦的阴惨离奇,现在的穷也是穷得不知其所以然,分外的绝望。”

    是绝望——然而,终究还有黑底飞金的华丽。激烈而脆弱,那些欲望与那些悲伤。这一双spanish eyes,深情如斯。

     短评

    “罪恶和欺骗从未如此华丽”,非线性嵌套,自传的自传——阿莫用十年时间亲身书写了这个故事,同时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加接近自我的男性内心世界。在成功的下一秒钟死去,在死后的九十公里飞驰。R级戛纳开幕影片

    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罪恶和欺骗从未如此华丽” 阿莫多瓦的戏中戏设置果然牛的很,那段“Moon river”的音乐真是醉人的美啊~

    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92m40s的三张海报揭示一切:比利·怀尔德《双重赔偿》——各怀鬼胎的谎言与背叛;让·雷诺阿《衣冠禽兽》——人心叵测的邪念与兽性;马塞尔·卡尔内《红杏出墙》——欲壑难填的病态与疯狂。孽力回馈,入木三分。(西班牙人名是真难记啊……每次都得倒带反复确认否则根本无法对应人物关系)

    11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力荐

    如果说之前看过的所有的阿莫多瓦的片子让我喜欢他讲故事的才能的话,这部[不良教育]简直可以让我爱上他了。千万别告诉我这是阿莫多瓦的自传性作品!他凭什么拥有这么动人的过去!!!

    13分钟前
    • 樹一
    • 力荐

    阿莫多瓦的半自传作品。1.阿莫多瓦永远能将奇情异事与诚挚情感交相融合。在拿手的倒叙回溯叙事之外,本片还将部分片断打乱了时序,并与多层嵌套的复合文本一道让观者体会到恍悟的快感。同时,剧本、扮演、信件与回忆的缠绵,模糊了虚实的边界。2.电影之于阿莫多瓦,正是取代了神父的尘世信仰,一如随处可见的电影海报、影院中的自慰,以及看完黑色电影的自白:“感觉所有的电影都在说我们”。3.色彩运用:既有炽烈的红,又有幽冷的蓝(少时夜半二人与神父的厕所场景),而艳丽的片头则是标配。4.头像与人模的陈列室,呼应了戏里戏外的多重表演,亦令我忆及[吾栖之肤]。5.即将射门时与守门员的一见钟情;泳池二人戏性张力十足。6.剪报收集奇异死法作素材:冻死仍继续飞驰的摩托车手;拥抱住饥饿鳄鱼的女人。(8.5/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这电影看的我满头雾水~

    22分钟前
    • 李卡
    • 还行

    觉得快活不下去的时候就找部Almodovar的电影看看。在他镜头里,无论是昏迷的植物人,被强行换皮加变性的直男,乱伦产物的女人,还有这部里背负罪业的男同性恋,都以一种无比饱满的生命热情活到了最后。这部片子的精致的剧本结构正是我一直以来想写东西想呈现的最终效果。

    27分钟前
    • Pearciac
    • 力荐

    音乐不错,摄影不错,戏中戏也不错,只是不太喜欢这个故事

    30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阿莫多瓦用重重迷宫般的情节将人一步步带入人性的黑地。无可挽回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人忏悔。在一片窒息的黑暗中我不停的回想那个唱歌有如天籁、会静静流泪的男孩,悲哀突然以一种尖锐的形态直戳心脏——那一刻的Moonriver就像满地溅碎的月光。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惊讶这个阿尔莫多瓦。据说他本人即是同性恋者,还据说这部电影有他的自传色彩。我不禁地想问:难道不会绝望?拍出这样的令人绝望的电影的人,他自己,是怎么承受这样的绝望的?

    3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那小孩唱 moon river 也太灵了 ggb 我爱你!!!

    37分钟前
    • 安东尼
    • 还行

    谋杀完哥哥,做好不在场证明,胡安和神父走出电影院,神父说:“好像所有电影都在说我们俩。”电影院的墙上贴着三张海报,分别是《衣冠禽兽》、《双重赔偿》和《悲哀的桃乐丝》,它们无一不是纠缠在原配与第三者之间的故事。

    38分钟前
    • 骤雨至
    • 推荐

    每看一部阿莫的电影,总得重复一句,太会讲故事了。

    39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很忧伤,很忧伤,里面童声唱moon river的时候,所有的罪恶,都被彻底原谅

    40分钟前
    • Miss Lo
    • 力荐

    3.5,歌真好听,球场那幕估计会导致我以后看比赛,球员射门把球踢飞是因为对门将的爱。。。。

    41分钟前
    • 朱朱朱朱
    • 还行

    Almodóvar的戏中戏设置其实有趣又牛逼,不错的剧本,故事也说得挺精彩,视觉华丽,色彩丰富构图精巧。但不行,基片我是真看恶心了,所以还是不行。

    45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情中情 计中计 戏中戏

    48分钟前
    • jetty
    • 推荐

    被冻僵死后仍飞驰两百公里的摩托车手、拥抱鳄鱼并被吞噬的女人、以及一个纯粹的演员。

    53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黑色电影,再度出现电影的自反(通过屏幕宽高比变化):编剧/导演。罗生门?没有拍出来的杀人藏尸发展到了下一部《回归》,而下药的情节与《高跟鞋》如出一辙。阿尔莫多瓦的角色都可以不动声色地杀人。自传?1977年,以及最后那张字幕板。

    5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所有权力倾轧换取的性体验都将是宿命的梦魇。身体是灵魂的圣器,玷污的他者是可见的撒旦。还有几天就是林奕含离世一周年,看这部“房思琪男孩的绝恋舞台”,超级想她。

    1小时前
    • 哪吒男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