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悬崖

    悬崖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王迅,李易祥,张磊,王佳佳,刘洋,刘超,本杰明,明子煜,张婉儿,王槊,刘俊宏,张蓓蓓 

    导演:韩志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酿魂

    • HD

      花翎飞盗

    • HD中字

      完美受害人

    • HD

      蒙娜丽莎与血月亮

    • 恶行

    • HD

      甜蜜的家2023

    • 更新HD人工中字

      世界奇妙物语2024夏季特别篇

    • HD

      天地正气2024

     剧照

    悬崖 剧照 NO.1悬崖 剧照 NO.2悬崖 剧照 NO.3悬崖 剧照 NO.4悬崖 剧照 NO.5悬崖 剧照 NO.6悬崖 剧照 NO.16悬崖 剧照 NO.17悬崖 剧照 NO.18悬崖 剧照 NO.19悬崖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一座海边小城中,一位开着观光旅游车的单亲爸爸老余;一对一心求子的夫妻简如月、方达;一对一心想飞黄腾达的修车行兄弟……   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同轨迹上的小人物,在一个台风天,阴差阳错的踏上了开往悬崖的夺命之旅。一群各怀?的?,在生死危机的悬崖边缘,死亡越来越近,时间一点点消逝,求生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他们该如何博弈仅存的生存机会?

     长篇影评

     1 ) 片中出现的一些地理元素与时间的简要考证

    一开头四人伞降,大概位置在哪里呢?后面有个镜头,属下拿地图指点给高彬看,手指的是兴凯湖附近。 那年头不存在鸡西市,他们大概率是伞降在今天密山-鸡东-穆棱靠近国境线的山区地带,跟假接应真特务接头的暗号里也提了一句“虎头”(今虎林市虎头镇,靠乌苏里江,有日军要塞遗址),倒也贴点边,非常接近最近出没的东北虎了。

    后来他们乘上火车去哈尔滨,对东北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应该都会认为走的是中东铁路。不过电影中他们在牡丹江换了一次车,历史上牡丹江至佳木斯的铁路也恰恰是1934-1937年修通的,有可能前一段坐的是牡佳线铁路。 横道河子站的戏其实主要是为了让百年机车库露个脸。

    到哈尔滨,马迭尔宾馆多次被提到。但说里面住着国联调查团就比较时空错乱了,因为李顿调查团来满洲是1932年春夏的事,跟冬天没有关系。何况1932年哈尔滨发了著名的大水,马迭尔也被淹了(萧红也趁机从道外关押她的旅馆逃走),很长时间也不能住人。

    楚良和王郁住的大宅,提到原主人叫加斯普,还说宅子“老邪性了”。加斯普就是马迭尔前老板,犹太人,因为马迭尔产业被日本人盯上了,结果就找了几个白俄绑架了他儿子,青年钢琴家西门·加斯普。因为没有勒索到足够赎金,日本人撕了票,绑匪虽然被逮捕但被日本法官无罪释放,老加斯普只能把财产都卖了逃走。这桩绑架案是老哈尔滨历史上最有名的大案,是1933年的事,所以故事至少在1933年之后了。

    电影人都说这部电影的乌特拉行动是麦格芬,但王子阳逃出来这件事使得电影的时间可以大致确定下来。历史上背荫河中马城细菌部队是1932年建立的,1935年发生了监狱暴动被摧毁,所以本片发生时间大概是1935年冬

    最后还要提一下亚细亚电影院的事。电影里的亚细亚电影院,门脸太上海了,真实建筑外立面其实大概像是缩水版的工人文化宫,文末附照片,懂的都懂。而且亚细亚电影院这个名字是1936年改的,这个倒是还将就,不过都1935或1936年了电影院还要放十年前的卓别林《淘金记》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哈尔滨就时髦到搞《淘金记》十周年重映版了么?

    最最后再强调一下,那位白人门童小伙子的演员确实是一位拉脱维亚人,不信可以等到演员表看一下他的姓名。

    图片:

    真实的亚细亚电影院

    彩蛋:

    1932年被洪水淹没的马迭尔宾馆,来源是1932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哈尔滨洪水的报道

     2 ) 关于《悬崖之上》剧情的不完全吐槽

    一、叙事的转变

    前期的故事,最吸引人的在于两个小组,一个识破阴谋,一个蒙在鼓里。两个小组如何联系上又如何去完成任务,这是前半段最有悬疑的部分,而且完成度不错。

    整个剧情的走向,在周乙出现之后,就变味了,不再是代号为“乌特拉”的行动,而变成了周乙“潜伏”记。

    《悬崖之上》编剧:张艺谋、全勇先。同时全勇先是电视剧《悬崖》的编剧,剧版的主人公也是周乙,所以也算一脉相承。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整个故事怎么由“乌特拉”的特别行动转成了抓内鬼。但正是这个转变,让整个故事由悬疑变得无味、平庸。

    周乙告诉王郁,要对他们转移,换新人来接替他们。那么前面从苏联来,特训、接头都没有了意义,他们费劲从苏联来的意义何在?既然周乙有这么大的本事,直接在当地找行动人员不就得了,干嘛让这些人千里迢迢赶来?

    可能唯一的意义在于那个密码本,唯一的意义在小兰的破译能力。可是这些接替的人也可以做呀。

    二、在火车上

    此处细节有两处值得探讨。

    第一、老张进入厕所,写下接头密语。叛变的谢子荣赶在王郁之前进入厕所,去改。

    注意,这个行为的前提是他知道这个厕所可能是接头的所在,所以王郁才去,所以他才抢着进。那么特务那么多人,谁去了厕所就可以怀疑,只要盯着,在火车上就可以揪出老张。

    第二、小兰在火车上已经暴露。原因是楚良告诉了跟随的特务,小兰是自己人。所以小兰长什么样子,特务是已经知道的,起码李乃文饰演的特务是知道的。知道她的模样,对后面的剧情是有影响的。

    后面还搞出在电影海报上画对号,根本不用呀。他们画像出来,或者跟着的另外一个特务只要在电影院周围等着她出现就好了。她一出现,直接逮捕,根本不用她买票。

    三、张宪臣被捕

    老张男扮女装,一招偷梁换柱,得到那本书。

    且不说为什么哈尔滨只有一家书店—商务书店,还偏偏那么多人盯着。他为什么不能找人去买,他为什么不能找家小书店去买,偏偏去了商务书店。

    老张被捕的稀里糊涂。明明已经逃跑了,怎么又被抓了。他书到手了,他脱了装扮,特务怎么知道他的样子的。

    细看这一段,张宪臣上了汽车,在看到马迭尔宾馆有小叫花子之后,他下车去问情况。按照这个思路,张导明显的意图是:因为张宪臣要寻访自己儿女的踪迹,所以耽误了时间,结果被特务们找到,进而被捕。

    但是这个思路明显的BUG在于:他们怎么知道老张长什么样子的。有友邻说:“强行令整个大街空无一人”。

    那么多人在雪地里都没有杀了老张,却在大街上逮捕了他。

    老张被捕后的营救,太粗糙了。如果可以就救,为什么不早救。在快死的时候,象征性地救了一下,然后就放任老周自杀袭击了。

    从张宪臣又被抓回去,注射迷幻药,说出一些细节,再到最后被枪杀。最后被枪杀,跟老金一起被枪杀,这个细节我是看一些评论才知道的。这个过程也显得拖拖拉拉,明明感觉已经死透了,又强行拉回半条命,强行注射,强行泄密,强行枪毙。

    四、寻找儿女

    我们知道很多革命者的儿女都流浪过,最著名的是教员的两个儿子。张导想通过这一段表现先烈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精神。

    但是从整体剧情上来看,这条线没有存在的必要。最后找到了两个孩子给王郁送去,屏幕里哭成泪人,屏幕外我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没有细节,没有情感的基础,无法让观众共情。

    这段实在是鸡肋设计。无论是前期主线乌特拉,还是后期主线潜伏,这个找到儿女的点虽然一开始就铺上了,但是观众始终会游离在这之外,细节太少,无法共情。

    最重要的事:一个特工,受过专门训练的特工,之前一直在外国训练,没有管过孩子。非得在逃跑的路上打听孩子的消息,错过了逃跑的黄金时间,导致自己被捕,导致任务进行不下去,与他前期的精明与隐忍的性格不符。

    五、其他

    楚良与小兰的情感线,有个开始,最后不知所踪。

    第二小组天天住在大别墅里,啥事没有,除了喝红酒吃牛排说俄语。

    随便就给受过训练的行动小组成员下药,药醒后,他们也没说啥。

    那个昏迷的李乃文饰演的特务,说了一句周股长说我拿错了?有怀疑无下文。

    汽车追逐,楚良撞车,都显着为了追逐而追逐,为了撞车而撞车。因戏剧化太强而显得不合理。

    一部汽车、一本汽车里的书,老金就被认为是潜伏者。

    科长最后知道老金是被冤枉的,还要抓内鬼,就完了。看样子是要续集的样子,我看还是别了,故事真的一般,白瞎了这么好的演员。

    六、结语

    张艺谋是个成熟的导演。从许知远采访他的片段里,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其实很多的,我们的很多疑问他可能都想过了。但是从镜头里,从整体叙事来说,这个故事就是完成度不高。

    有人说张艺谋不擅长讲故事,之前的影片就不说了,起码这个故事没有讲好。

    写出来也是希望大家讨论一下,让剧本更完善,希望更好的故事。

     3 ) 周乙死掉最好——评张艺谋电影《悬崖之上》

    周乙是怎么死的?

    根据电影《悬崖之上》给出的信息,不难猜测,周乙将死于口服的氰化物药片。

    当他完成张宪臣遗愿,帮王郁找回孩子,他就下定了牺牲的决心。

    他要去杀谢子荣。

    谢子荣必须尽快死:为同志报仇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为组织及时止损。

    但谢子荣一死,就证明了高科长的猜测——卧底并未清洗掉。显然,特务科内部会迅速达成共识:金股长为替死鬼,卧底嫌疑最大的就是周乙。

    一个死局。所以,高科长成竹在胸地说:“等他自己跳出来!”

    周乙做了选择,和张宪臣、楚良一样。

    当我们谈“牺牲”的时候,意味着放弃自己活着的机会,成全他人的明天。电影《悬崖之上》主要讲的就是这个“牺牲”——张宪臣和楚良为了不让周乙暴露,甘愿放弃自己的活路;周乙为了小兰们看到黎明,自愿赴死。

    这是一份沉重的礼物。坦白讲,除了张兰、王郁、当时的四万万同胞,我们影院里的每个观众都是受赠者,只是我们健忘到需要一部又一部的文艺作品来记起被馈赠的事实。这种现象在全世界也是普遍的,艺术似乎成了拯救人类异化的唯一解药。

    人们善于遗忘;我们之中已经有很多人已经开始踏上腐朽的老路——有些人找到了剥削自己同胞的门道,并无耻地宣扬此乃被剥削者的福报;有些人当上了蛀虫,通过偷税洗钱、贪污腐败、投机圈钱啃噬社会财富,并竭力营销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有些人数典忘祖、夸夸其谈地精资,做着带路党却恬不知耻地粉饰自己是科学和民主的公知;更多的是有些人不学无术、娱乐至死、向往以上所有物质成功的“捷径”,但实际上做着不挣不扎、只会消极抱怨的精神咸鱼。

    当我们再谈“牺牲”,到底还能触动多少人?

    如果你已经在遗忘先辈的牺牲和馈赠,那电影《悬崖之上》就正好有了它及时的、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单从电影剧作层面来讲,《悬崖之上》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部电影的主旨建立在史诗般的宏大命题上,但却落笔在那个时代的一个小小切口中。一次并非拯救世界的任务、一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谍战工作者、一撮并非神通广大的敌人;没去安排波澜壮阔的外景场面,没去刻画缠绵悱恻的内心世界,也没去喋喋不休地宣讲情怀和主义,但是时代、生活、情感、信仰却在留白处暗自啜泣。

    《悬崖之上》的笔墨都聚焦在了故事的细节上、人物的表现上,故事完整、情节紧凑、对白不见一句废话、文戏留白尽是险恶、武戏真实全为杀招。电影风格凝练、含蓄、厚重,观感如读一部成名大家所著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如对着电影中藏埋世事的皑皑白雪独自格物。

    以上为《悬崖之上》风格美感的综述——不是所有作品都可以奢谈风格的——缺乏相应审美能力者或会觉得不如宫斗之烧脑、漫威之热血、战争片之激荡,感受不到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从奶嘴上分泌;但有一定文学底子的观众,即便不能细说高明之处,也定能感受到这部作品的成熟老辣、绝非戏作。

    若是以上评价过于主观,那么关于《悬崖之上》,至少有一点相信是观众的共识:

    演员的演技普遍扎实,电影的主要人物刻画得相当到位,尤其是倪大红饰演的高科长、于和伟饰演的周乙,写得出彩、演得也精彩!

    特务科的高科长,是一个城府极深、领导艺术高明的冷血政治机器。为了政治生命,他可以残害同胞,也可以冤杀(明知有冤)同僚,是为冷血政治机器;他不相信任何人,每下达一个指示必然考虑让多方掣肘实施,每说一句话必然是言简意深、喜怒不形于色,是为城府极深;他洞悉下属的本性和倾向,即便心中清楚谁是内鬼、谁不是,也会考虑形势、不急于做出让内部力量分裂的粗暴指示,所以他在“证据确凿”时牺牲金股长,等其他下属(尤其是女干将)恍然大悟“周股长才是卧底”时再拿办周乙,是为领导艺术高明。

    这么一个极端城府的角色,倪大红来演绎正合适不过。经验老道的他,时而通过简单却意味深长的独白、时而通过细微不易察觉的面部表情、时而通过装模作样的肢体动作,将冷酷、危险、善于伪装的高科长活灵活现地演绎在了大荧幕上。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角色,自然是周乙。周乙这个角色,电影的前半段里,是高科长的部下、反动走狗,直到餐桌上唱国际歌时他秀了一下俄语发音,观众才意识到这位很可能去过苏俄,怕不止是伪满走狗那么简单。往后,果然,周乙是组织安插在敌人内部的卧底;他能在敌人眼皮底子下化险为夷、瞒天过海,正得益于其临危不变、沉着细致的性格,以及精于筹划、随机应变的能力。

    周乙是个战争时代合格的战士。他政治素养极高、信念坚定,对同志如春天、待敌人如寒冬,但他并非呆板、“政治正确写在脸上”的人物。他左右逢源、善于表演,也脏得了手、懂得为最终目标服务。

    这样一个角色,非于和伟莫属。不久前才播放的神剧《觉醒年代》里,于和伟正完美演绎了一个别具魅力的陈独秀。该剧里的陈独秀同志志存高远、觉悟深刻、敢为天下先,但形象上丝毫不是传统呆板的士大夫面貌,反而是关汉卿似的铁骨铮铮又不拘一格、颇为不羁的君子。不管是陈独秀还是周乙,两个角色都要求人物内心和“对外形象”上的反差,于和伟就是能把这种反差魅力演绎出来,给予观众立体鲜活的人物感受。

    若故事中的周乙不死,万幸长命百岁活到了现在,你猜他的信仰是否依旧明确而坚定?

    作为虚构的文艺角色,周乙还是死掉最好。

    周乙的死,在剧情中是必然,于我们观众也最有怀念和反思的意义:英雄千古,我们后人又走上新的悬崖,该如何面对?

    (End,喜欢本文欢迎关注、评论、转发)

     4 ) 幸运的浩存与倒霉的老金

    浩存妹妹最近出镜率还算挺高,连续两部谋女郎加上一个小红花,明年还有一部韩寒的春节档《四海》,和演技派张译连搭两部戏,又和流量高,演技也都还可以的易烊千玺,刘昊然都有合作,这等资源,和当年演山楂树之恋后几年没接到过好片的周冬雨比起来,实在好了不知几许。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刘浩存没有办法通过这几部高频次的作品锤炼好演技,并获得观众广泛认同的话,那么风头一过,她就可能会陷入很尴尬的境地。

    《悬崖之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下刘浩存境况的一种展现,万众聚焦,却后继乏力,浩存妹妹,已经站在了悬崖之上,一个行路不稳,可能就会从高处坠下。

    让我们看看电影,刘浩存究竟是如何被张艺谋又捧着又边缘化的。

    《一秒钟》里,刘浩存作为女一,剧情给得不少,但是每每与张译搭戏,刘浩存的存在感便弱了不知多少,几乎被全方面碾压。

    这也不能怪刘浩存,毕竟张译可是那种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演员,《一秒钟》里面他大股流泪的场景至今难忘,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哭戏演成这样的。

    而《悬崖之上》中,刘浩存在看似高光的出场后,存在感越来越弱,除了最后不痛不痒地出来一下,影片后半部分就直接“消失”了。

    最关键的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消失,还是当观众们都将厚望寄予她身上之时。

    电影过了1/3,张译被抓,二队两个人都被伪军特务控制,能逃离敌人眼线的就只有浩存妹妹了,这个时候我已经为她摩拳擦掌,就等着她与伪军特务们来一场斗智斗勇的比拼。

    结果,她跑去电影院看了一下时间,就乖乖等了一周多,再出现就是电影结尾,不声不响完成任务,掉几滴泪就完了。

    你在逗我?!

    虽然我知道,整部片子由张译带头的四人组,其实都是为了引出周乙这个潜伏角色,但是好歹张译能在各种镜头里飙演技,秦海璐和朱亚文都在中后段有着高光的表现,偏偏到了刘浩存这里,电影开场不久就手撕伪军,演着演着反而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慢慢淡出在背景之中。在角色设置上来看,这未免有些遗憾。

    当然,更遗憾的就是刘浩存并不适合这个角色,在看《一秒钟》的时候,我就觉得刘浩存的声线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实在太过尖锐,或者说,刘浩存的声音在当代是不违和的,但是放在过去的年代,就会给人一种奇怪的感受。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小红花》里刘浩存发挥更好的原因(虽然单论电影质量《小红花》比起张艺谋的这两部还是有差距的),因为她能契合进现代戏的角色中,但是在演60年前或者80年前的角色时,就会有莫名的疏离感,这对角色塑造是很致命的。

    从演技上来说,刘浩存和别的戏骨相比,确实差了不少,于和伟最后与刘浩存的那场“简简单单”的对手戏,感觉于和伟为了能配合上刘浩存挤出的几滴眼泪,贯穿全片的老谋深算气场都打了折。

    不过,无论如何,刘浩存在戏内戏外都是“幸运”的,戏外幸运在有人捧,有好角色演,《悬崖之上》的电影里呢,也是最轻松的那个角色,别的角色死的死,伤的伤,为了能说句话还得服个毒,刘浩存可真厉害,跳个火车也就崴个脚,人家检查时开枪干死个人也没有蜂拥而来的伪军士兵(这段感觉有删减啊),面对敌人的埋伏,一个隐身开溜,关键时刻娇滴滴地喊一声,经验老道的特务就傻了眼。

    这已经是幸运max了。

    相比而言,老金可就惨多了。

    一个人最惨有多惨啊,惨不过老金。

    明明是个坏人但演着演着就成了搞笑角色。

    人倒霉时喝凉水都塞牙,老金倒起霉来,逃狱的共党开着他的车就往外冲,自己那个气啊,只能打轮胎,这波抓完人,自己的新车可就千疮百孔了。

    好不容易修好了车,结果邀请别人来坐一下吧,还偷偷往后座栽赃陷害,这不是好心当成驴肝肺吗?

    而且作为反派,听到共产党几个字时浑身发抖,这样的素质当啥坏人,直接投降多好。

    被栽赃也就算了,但是其实没人真的把你当成卧底,因为大家都觉得你不是卧底那块料,这波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但是锅还得老金来背对不对,戳脖子也不能少了你对不对,毕竟你算是搞笑角色,一下子就浪费掉有点于心不忍。

    老金:“导演,我被戳脖子都没有死,是不是后面还有我的剧情啊。”

    张艺谋(拎出一叠钱):“这就是后面你的剧情了,去领盒饭吧。”

    然后整体谈谈电影吧,张艺谋出品,质量肯定没得说,雪中的哈尔滨实在太过美丽,谍战与冰天雪地相结合,让那种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氛围天然地被塑造了出来。

    剧情整体来说也中规中矩,算是标准之上的谍战片,除了老金,大家都不傻,也都有高光时刻,这点不强行降智还是很难得的,毕竟当年我们的地下党同志面对的不是傻子,而是群敌环伺,一个不好就好丢掉性命的状况,想要活下去,就要对自己狠,也要比敌人更聪明。

    影片每过一阵子的小标题让我觉得有点像《骗中骗》,同样短小精悍的分章标题,同样扎实且复古的叙事结构,同样精明的斗智斗勇,当然影片时长不算太长,这些小标题用处倒也不很明显。

    最后,作为一个不完全的浩存妹妹的粉丝,还是希望她能多磨练一下自己的演技,毕竟相比于成为华而不实的流量明星的道路,成为演技派明星也许更困难,也许不能日赚208万,也许要花费无数的精力去提升自己。

    但是我总觉得,既然选择当一个演员,那就应当全情投入不是吗,颜值不能打一辈子,通稿也只能买上一两周,幸运也许有一天终究会被用尽,那个时候,如果能有了张译那样活死人肉白骨的演技,倒也不怕没饭吃。

    (最后拉个票,我参加了豆瓣阅读的“第三届长篇小说拉力赛”,欢迎点击《夏日的终焉》这个链接关注我的参赛作品哦)

     5 ) 《悬崖之上》刘浩存演技再次点评,真的那么有争议吗

    这一篇,要先看过上篇《悬崖之上》解析方可食用,我想来就着《悬崖之上》的解析的评论再展开聊几点,不会耽误大家太多时间。

    当然这里完全不是怼评论和吐槽,相反我觉得正是因为大家对一部电影有不同的理解,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这种二次讨论我早就想做了一直找不到做的冲动,这次趁着这股冲动劲还没过,就来这么一期。

    首先就是评论不少小伙伴说,《悬崖之上》的任务不是解救人质,而是接人。

    感谢纠正字面意思,但我个人认为,其实做任务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救”王子阳,如果只是单纯的接人出境,为什么他们这么折腾跳伞到伪满洲控制区,而不是直接伪造身份正常出入境找到王子阳出境就好。

    这里也就说明“接”王子阳是很难的,会要被送命的那种。

    而且他们不去“接”王子阳出境,王子阳在伪满洲控制区迟早被抓捕,那就是个死,从这层意思去理解,不就是去解救“人质”王子阳吗,王子阳是这部电影的“麦高芬”,作为麦高芬,通常都是需要贯穿始终的。

    不过影片后半段因为被敌方反咬,并一直被敌方抑制,因此才转成了我方逃脱为主。这也是我看完后觉得前后有些脱节的原因。

    但张艺谋导演这么拍可以吗,可以,前视频我也说到,张艺谋导演后半段想突出人的价值,注重人的情感,特工也是普通人,也有真挚感情。

    那么张艺谋导演前后衔接处理得好吗,相当好,起码全片节奏一直很稳,但我相信可以更好嘛,所以我还是提出我的观感,是不是可以哪怕多加一场描写如何救下王子阳的戏份,都能和前半段救人的主线呼应更强一些呢。

    其次就是老金和张宪臣一起被枪决那场戏,有小伙伴说,这是用了对比手法,来体现影片里的残酷。

    不好意思我真的没get太到,起码我进影院两次,这场戏观众都笑了。两次,大家都在笑老金,从效果来看,余皑磊确实抢戏成功。

    从剧作角度看,这不是对比,这是做了一个讽刺,讽刺敌方杀错人,敌方真正的对手还潜藏在他们队伍中。

    也讽刺了老金一直是敌方忠诚的特工,但就是智商比不上周乙,把自己的命也搭了进去。

    但从观影效果来看,这场戏变成了黑色幽默,冲刷了张宪臣牺牲的高光时刻。所以我才会说,这是全片看下来,我个人觉得这里的安排我没有get太到。

    再来就是刘浩存饰演的小兰了。

    有一段点赞很高的评论原话是这样子:我认为小兰的天真烂漫是张艺谋特意设置的,因为她甚至有一句完全没有特工紧张感的“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的台词,然后紧接着被张批评。

    所以她的人物设置就不是一个紧绷着的特工,这个角色有着生长在阳光下的单纯,她象征着我们,象征着看到天亮的一代。

    就像片尾说的,这是送给革命先烈的片子。周乙多次的台词“我亲眼看到了”、“我在现场”,其实是替我们这些观众对那些革命先辈说的,而小兰放肆流下的眼泪,其实是替我们为革命先辈流的。他们为了我们留在了黑暗中,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和感情。

    这个的解读很好,我也点赞了。那以下也同样是个人主观解读。

    评论里您用小兰这个象征符号去代表我们天亮的一代,这样的象征意义我也知道,其实影片处理得还挺明显的,不过我聊刘浩存那一块,是从表演和影片角色设定前后的逻辑去解读。

    不妨其实换个角度看,在这个故事真实情景里,小兰并不生活在未来,也还没真正见到“黎明和天亮”,所以她的象征含义,是观众给予的,有着很强的个人解读和辩证性,这里无关对错。

    我只是觉得,小兰是和其他特工一样,在苏联接受超长时间的特工训练,这里影片有提到,他们都是优秀合格的特工,而不是仅仅因为小兰的记忆力好,就把一位路人拉进来临时当特工。

    而影片开头也确实呈现出了小兰是合格优秀的特工,小兰会跳伞会扒火车第一场戏就用围巾勒死了人,可到后面的人设和表演都越来越柔,这是我觉得在表演上,注意是表演上刘浩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至于那句“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您觉得用得好,我反而觉得用得有点怪,从小兰前后经历来说,小兰这么快就松懈,和她前面火车戏人设相差有些大。

    然后是您说小兰是张艺谋特意设置的天真浪漫,但火车戏我看到的是有着和样貌反差很强的,训练有素的特工小兰,小兰自己躲过了好几次追击,在火车上勒死了人,下火车后也开枪打死了人,还成功到了电影院和张宪臣见面,这些我都觉得小兰的人设逻辑没有问题。

    所以为何我觉得第一场火车戏很好,因为所有角色设定和特工的气质都吻合,哪怕刘浩存饰演的小兰的表演也一样。

    那至于评论里您说的小兰放肆流眼泪,是替我们为革命先辈流泪,就真的是你自己的解读了,我支持你的解读,但我也有我自己对刘浩存极为肆意的流泪表演有着自己的见解。

    所谓电影中的象征隐喻,其实都是很个人解读,比如我上个视频说的,影片中的天气也是一种象征,最后一场戏雪停了,阳光出来了,代表着黎明和天亮。

    如果小兰可以作为象征着我们,象征天亮的一代,那我觉得张宪臣和王郁那对被战争摧残,从伪满洲控制区解救出来的儿女,是不是也更能象征未来天亮一代的意义呢。

    因为那对儿女不管从年龄,从他们的属性和遭遇,都更符合象征我们,象征后代的比喻,毕竟小兰之后还是特工,还是要做任务的对吧。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都是一个很有趣的辩证讨论,还是那句话,没有对错,我也正因为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说了很多该说的不该说的,中听的不中听的,大家就多多海涵吧。

     6 ) 《悬崖之上》你可能忽略的N个细节

    第1期

    《悬崖之上》你可能忽略的N个细节(上)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不得不说国师真是劳模啊,《一秒钟》去年11月上映,5个月后《悬崖之上》就上映了。

    《坚如磐石》早就拍完了,预告片都发了,就等定档了。

    《狙击手》(原名《最冷的枪》)今年2月就杀青了,在进行后期制作了,应该能赶上抗美援朝纪念日。

    《坚如磐石》原计划是去年上映的,今年也该上映了。

    所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下半年我们还能看到两部国师的电影,《坚如磐石》和《狙击手》。

    接下来国师还要拍电视剧《主角》。

    《坚如磐石》由雷佳音、于和伟、李乃文主演,又名《悬崖之上外传:周乙大战谢子荣与鲁明》。

    《一秒钟》由张译、刘浩存、范伟主演,又名《悬崖之上内传:张宪臣与小兰》。

    《狙击手》由张译、刘浩存、章宇主演,又名《悬崖之上内传:张宪臣与小兰2》。

    豆瓣显示《主角》由刘浩存、陈冲、张译主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主角》就是《悬崖之上内传:张宪臣与小兰3》。

    《周乙大战谢子荣与鲁明》也拍了,《张宪臣与小兰》也拍了,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由此推测,国师再下一部作品该轮到秦海璐、朱亚文主演了,讲述《悬崖之上内传:王郁与楚良》。

    《悬崖之上》五部曲齐活了。

    线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悬崖之上》中的细节。

    论烧脑的话,《悬崖之上》其实并不是有多烧脑,它是信息量太大了,细节也太多了,一刷的话是很难注意到所有细节的。

    我已经看了两遍了,但还是不能保证所有细节都注意到了,我就说说我所注意到的部分吧。

    这一切还要从谢子荣叛变说起,他向高科长泄露了两个情报。

    第一个情报,是有四个特工将会前往哈尔滨执行任务,以及他们的接头暗号。

    第二个情报,是特务科有一个卧底,但不知道是谁,只知道是个男的。

    第一个情报肯定是真的,但第二个情报我觉得是有疑点的。

    它的疑点在于,谢子荣是真的知道特务科有卧底,还是瞎猜的?

    如果谢子荣的确知道特务科有卧底,那是谁告诉他的呢,是他的上级。

    卧底是底牌,是最高机密,上级不会随随便便就告诉谢子荣。

    毕竟又不是只有这一次任务,以后还会有任务,日本是1945年投的降,也就是说周乙至少还要做十年的卧底,周乙是至关重要的。

    更别说周乙已经爬到特务科的二把手了,他就更重要了,他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张宪臣他们。

    所以上级正确的做法是对卧底的事保密,不仅对卧底是谁保密,连有卧底这么一回事都保密,让谢子荣完全不知道有卧底的存在,这才是保护周乙的最好方法。

    假如上级觉得有必要把卧底的事告诉谢子荣,让周乙和谢子荣之间有个照应,那上级绝不会仅仅是说特务科有我们的卧底,他一定会把卧底是谁也一起告诉谢子荣,从而避免谢子荣误伤了自己人。

    还记得张宪臣逃跑的时候吗,他连杀两人,随后就遇到了周乙。

    他为什么不杀周乙呢,因为他知道周乙是卧底,而且看样子他们是早就认识了。

    上级之所以把周乙的身份告诉张宪臣,就是因为张宪臣执行任务的时候,周乙可能帮得上忙。

    假如上级只告诉张宪臣特务科有我们的卧底,却不说是谁,那么在张宪臣逃跑的时候,他很可能会连周乙一起杀了。

    因此,只说特务科有我们的卧底,却不说是谁,这是很危险的。

    有网友说,张宪臣以前并不认识周乙,是周乙给他回形针,他才知道周乙是卧底。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张宪臣是早就认识周乙了,也早就知道周乙是卧底了,具体原因可以翻到下面看第3期文章。

    综上所述,上级要么会告诉谢子荣卧底就是周乙,要么就会什么都不说。

    而谢子荣只知道有卧底,却不知道是谁,很有可能是他瞎猜的。

    而且他不仅仅是不知道卧底是谁,他对卧底的所有信息都一概不知,只知道他是个男的。

    这就更可疑了。

    首先是特务科有好几十个人,女的就只有两个,至少我们所看到的只有两个,谢子荣当然要猜卧底是男的了。

    其次是既然上级不把卧底的身份告诉谢子荣,就是为了保密,那他为什么要告诉谢子荣卧底是个男的呢?

    谢子荣大概率是什么都不知道,他压根不知道特务科有卧底,一切都是他瞎猜的,而且还把这件事包装成第二个情报,从而向高科长邀功。

    谢子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这么做有效果吗?

    后来高科长说,破获乌特拉行动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借这次行动揪出内鬼。

    他们的任务本来是只有破获乌特拉行动的,是谢子荣说有内鬼,高科长向上汇报了,上级才临时改了任务,不仅要破获乌特拉行动,还要抓内鬼。

    而且破获乌特拉行动成了次要任务,抓内鬼反而成了首要任务。

    谢子荣提供的真实情报(乌特拉行动)只是小功一件,他随便瞎说的一句话(有内鬼)却让他立了大功,这就是他瞎说的成果。

    这很荒诞,也很讽刺,同时也很现实。

    和现代社会有点像,发真新闻没人看,于是就有了类似于We Got This Covered这样的媒体,每天都编假新闻来博眼球,比如小李子加盟《奇异博士2》饰演另一个地球上的蜘蛛侠,诸如此类,每猜100次总有1次能蒙对。

    与此同时,张宪臣等人开始执行任务了。

    他们分成了一组和二组,其目的是如果一组失败了,那还有另外一组,不至于全军覆没。

    分开前,王郁对张宪臣说:活着的,去找孩子。

    后来王郁、楚良被特务控制了,小兰问张宪臣:他们怎么样了?

    张宪臣说:你应该当他们已经死了。

    这两个情节直接解释了张宪臣为什么会冒着暴露的风险去找孩子,因为他和王郁约定好活着的去找孩子,如今他当王郁已经死了,所以只能他去找了。

    如今王郁生死未卜,如果他也死了,那孩子就彻底成孤儿了。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完成任务,所以他只能在还活着的时候就去找孩子。

    张宪臣等人分成两组后,高科长派老冯去接应一组,周乙和鲁明去接应二组。

    张宪臣轻而易举就发现老冯不对劲了,因为他对老冯说:到哈尔滨后,你去找老夏,叫他帮我搞一把枪。

    而老冯说:不用找老夏,我就可以。

    但事实是根本就没有老夏这个人。

    周乙、鲁明接应二组的时候,眼看楚良、王郁走了过来,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张宪臣)?

    一刷的时候没觉得这句台词有什么特殊之处,二刷才发现鲁明是很狡猾的。

    毕竟鲁明并不知道周乙是卧底,在鲁明的视角中,他和周乙都不认识张宪臣。

    他明知道周乙不认识张宪臣,他为什么要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

    第一个原因,干这行的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组织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八成是有内鬼的,所以鲁明随时随地都在给身边的人设陷阱,随时随地都在试探身边的人。

    事实就是周乙是认识张宪臣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二组没有张宪臣,两个都是他不认识的人。

    鲁明问的问题太普通了,正如我们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周乙也很可能会掉以轻心。

    如果他不经思考就说“不是”,直接就会暴露了他的卧底身份。

    如果他说“是”,同样很可疑,毕竟他怎么会知道张宪臣长什么样?

    虽然二组中男的那个不是张宪臣,而是楚良,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周乙觉得楚良是张宪臣?

    回答“是”或“不是”都是错误的,所以周乙的回答是:我哪儿知道?我又没看过照片。

    你看,当卧底就是这么危险。

    你以为身为卧底只要看到队友装作不认识就行了吗?

    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一天24小时都要注意,身边的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听,绝不能随口回答,因为说错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前功尽弃。

    后面我会聊到金志德,他之所以下场那么惨,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不重视。

    后面我们也还会聊到周乙,他之所以能笑到最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言谈举止非常谨慎。

    前面我们说了鲁明试探周乙的第一个原因,是他这个人生性多疑。

    而第二个原因,我个人猜测谢子荣告诉高科长特务科有卧底后,紧接着高科长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鲁明,并且叮嘱鲁明监视周乙,然后再让鲁明和周乙去和二组接头。

    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高科长并不是完全信任周乙,他还经常交给小孟一些秘密任务。

    既然他可以给小孟安排秘密任务,也可以给鲁明安排秘密任务。

    其次是鲁明对周乙的怀疑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

    看样子周乙的职位应该比鲁明高,按理说鲁明身为下属不应该三番五次试探周乙,但如果这是高科长的命令,这就解释得通了。

    六人上了火车,张宪臣在卫生间画了个表情包提醒王郁。

    这个地方真的是反转又反转。

    你以为王郁看到了张宪臣做的记号,结果后面反转了,谢子荣把“有叛徒”改为了“一切正常”。

    你以为王郁真的相信一切正常,结果后面又反转了,她知道张宪臣不会冒着暴露的风险去写两句废话,所以记号肯定被人改过。

    先转了180度,又转了180度,到头来又回到了原点。

    虽然谢子荣改了记号,但并没有改变结果,王郁还是知道了周乙、鲁明是特务。

    结果没变,这一切就完全没有变化吗?

    答案是否定的,过程变了。

    王郁从卫生间出来后,国师专门给了王郁一个特写,镜头显示王郁在思考。

    起初她很好奇张宪臣为什么要冒着暴露的风险去写两句废话,但很快她就想通了,记号被人改了。

    也就是说,有人改记号,以及没有人改记号,虽然结果是相同的,但这两种情况下王郁的表情应该是不同的,前者应该是困惑随即豁然开朗,后者应该是轻微的震惊随即恢复平静。

    导演、编剧、演员显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细节方面考虑得很到位。

    周乙说:高科长最重视细节了。

    这句话原封不动送给国师。

    国师最重视细节了。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王郁是一个深思熟虑、谨小慎微的人,如果换个人的话,说不定就会中招。

    不是谢子荣太笨,而是王郁太聪明了。

    这也再次说明,虽然有没有改记号这段,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并不代表这段就是多余的,它的作用是塑造高科长和谢子荣狡猾的人设,然后用王郁没有中招从而衬托出她比高科长和谢子荣更聪明。

    三流作品,是降低反派的智商,从而体现主角强大。

    而一流作品,是反派都这么强了,主角竟然还打败他了,从而体现主角强大。

    小兰被特务带走了,楚良先把小兰是同志的事告诉了鲁明,随后又告诉了周乙。

    周乙问楚良:那另一个人(指张宪臣)呢?他在车上吗?

    楚良说:没看见。

    这一段的解读空间就大了。

    首先是周乙明知道张宪臣在车上,他为什么要问楚良呢?

    如果楚良是个傻子,把张宪臣是谁说了出来,那四个人不就全暴露了吗?

    周乙问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一组总共就两个人,如今他们知道了其中一个人的身份,那么当务之急就是确定另一个人是谁。

    他们身为特务,这是基本操作。

    既然是基本操作,那么鲁明和周乙两个人至少要有一个人问这个问题。

    周乙见鲁明没问,那就只能他来问了。

    这也再次说明鲁明是怀疑周乙的,所以他才不问楚良另一个人在哪儿,而是什么都不说,就等着看周乙会不会问。

    所以周乙是必须要问这个问题的,哪怕是冒着暴露张宪臣的风险也必须问。

    去接二组的时候,鲁明就给他挖了个坑等着他跳进去,鲁明本来就怀疑他,如果他不谨慎点,鲁明就会加重对他的怀疑。

    鲁明没有问这个问题,如果周乙也没问,那么鲁明完全可以把这件事上报给高科长,他完全可以对高科长说:我之所以不问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考验周乙,看他问不问。结果周乙果然没问,谢子荣说的内鬼很可能就是他了。

    鲁明三番五次给周乙设陷阱,也再次说明高科长很可能把有内鬼的事告诉了鲁明,并且叫鲁明监视周乙,以及随时试探周乙。

    小兰被特务带走后,楚良把小兰的身份告诉了周乙、鲁明,这段遭到很多人吐槽。

    我个人觉得这不是槽点,理由如下:

    首先,楚良只说了小兰的身份,没有把张宪臣曝出来,这就说明他不傻,他并没有完全相信周乙、鲁明,他是留了一手的。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他把小兰曝出来的利弊。

    有两种情况,好的一种情况是,周乙、鲁明不是特务,是友军,这样的话他们四个人就可以联手救出小兰。

    坏的一种情况是,周乙、鲁明是特务。

    假如周乙、鲁明是特务,他们也一定会把小兰救出来,一方面是可以增加王郁、楚良对他们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可以多控制一个人。

    周乙、鲁明要想把小兰救出来,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来软的,他们可以对王郁、楚良说:我们有伪造的特务证件(其实是真的),我们可以用假证件直接把小兰接走。

    随后他们找到抓小兰的特务,亮出他们的真证件,并且说他们在执行任务,从而把小兰接走。

    第二种是来硬的,直接硬抢,他们一共四个人,把小兰救出来完全没问题。

    假如周乙、鲁明是特务,无论是来软的还是来硬的,他们都可以把小兰救出来。

    与此同时张宪臣也没有暴露,一举两得。

    假如楚良不把小兰曝出来,那小兰就只能由张宪臣来救了。

    虽然我们都知道张宪臣成功把小兰救出来了,那是因为你是观众,你把整部电影看完了,你有上帝视角。

    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我们是不知道这个结果的。

    我们回到这件事的开始,回到小兰刚刚被特务带走的时候,你站在楚良的角度想想,把小兰的身份告诉周乙、鲁明,叫他们去救小兰,以及不告诉他们,而是让张宪臣去救小兰,两个方案哪一个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更高?

    如果周乙、鲁明是特务,他们可以直接接走小兰,而张宪臣只能来硬的。

    如果周乙、鲁明是友军,再加上王郁、楚良,他们加起来是四个人,而张宪臣只有一个人。

    无论周乙、鲁明是不是特务,都是把小兰的身份曝出来的情况下,救出小兰的几率更高。

    即便周乙、鲁明是特务,他们也可以把小兰救出来,同时也没暴露张宪臣,唯一的缺点是小兰也会被特务控制。

    简而言之,楚良把小兰的身份曝出来,以及不曝出来,结果就是小兰活着,但被特务控制了,以及小兰没被特务控制,但是死了。

    这两种情况哪种更好呢?

    楚良觉得前者更好,所以他选择把小兰曝出来。

    而王郁觉得后者更好。

    为什么王郁觉得后者更好呢,因为如果她、楚良、小兰三个人都被特务控制了,如果特务对他们三个都严刑拷打,他们三个人其中有人泄露情报的概率肯定比两个人更大。

    如果他们当中有人泄露了情报,很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甚至会害死张宪臣,从而团灭。

    也就是说,如果小兰被控制,团灭的概率就会提高。

    所以王郁的做法是下车,坐下一趟车,不管小兰了,张宪臣能把她救出来当然更好,救不出来那也没办法。

    从小兰被特务带走的那一刻,王郁就当她已经死了。

    而楚良则是相反,他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救出小兰,尽管这么做的结果可能是他们三个全都被特务控制。

    楚良的做法有错吗?

    没有错,因为周乙也是这么想的,周乙从来都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他才会叫张宪臣挟持他,所以他才会阻止楚良自杀,所以他才会叫小兰把毒药交给他。

    那王郁的做法有错吗?

    也没有错,因为张宪臣也是这么想的,王郁、楚良被特务控制后,张宪臣也是当他们已经死了。

    综上所述,楚良把小兰曝出来,以及不把小兰曝出来,这两种方案都有利有弊,很难说哪个方案更好。

    最终他决定把小兰曝出来,不是他不专业,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也表达了他的态度:他希望小兰活下去。

    这里顺便说一下,楚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对队友。

    而对自己,他是很狠的,他宁愿服毒自杀,也绝不连累他人。

    如果队友有危险,我无论如何也要把他救出来。

    如果我暴露了,那我就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楚良不是自私,不是不成熟,也不是不专业,而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王郁提议下车,坐下一趟车。

    鲁明说:要不你们先走,我们(我和周乙)想办法把小兰救出来。

    鲁明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为什么要把王郁、楚良放走呢?

    因为上一秒楚良才对周乙、鲁明说小兰是我们的同志,我们得救她,下一秒王郁就说坐下一趟车,鲁明怀疑王郁已经知道他们是特务了,所以试探一下王郁。

    你以为鲁明叫王郁他们先走,他们就真的可以先走吗?

    那你就太天真了。

    只要王郁敢说:好吧,那我们先走吧。

    鲁明立即就会意识到他们已经暴露了,既然如此他就不会伪装了,车站到处都是他们的人,他会直接下令逮捕王郁、楚良,下一步就是严刑拷打。

    王郁当然也知道说“好吧”的后果是什么,所以鲁明叫他们先走,她还真不敢说“好吧”,而是说:不行,这样的话我们都会暴露。

    张宪臣把小兰救出来后,特务开始查票,只要是去哈尔滨的全都抓起来。

    张宪臣假扮特务,把一对去横道河子的小夫妻的票掉包了。

    其实假扮特务是次要的,如果他只是假扮特务,他换票的计划是无法成功的,因为小夫妻一直都看着他的,换票最关键的一环是想办法转移小夫妻的注意力。

    这时,他听到有人在说话,他不管说话的是谁,也不管对方说的是什么,他连忙答应了一声,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成功转移了小夫妻的注意力,换了票。

    有人说张宪臣放弃了小兰,其实没有。

    他换完票后,他想找小兰,但没找到。

    他没看见小兰,小兰也没看见他,所以他们只能各走各的,到了哈尔滨再会和。

    很多人说小兰没什么用,那我们就来看看小兰发挥了哪些作用吧。

    老冯用枪挟持张宪臣后,是小兰大叫了一声,给张宪臣反击制造了机会。

    前面我们说了,楚良他们有四个人,而张宪臣只有一个人,楚良他们四个人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是很高的,而张宪臣想要一个人把小兰救出来是很困难的,这也正是楚良决定把小兰曝出来的原因。

    那是谁改变了这一结果呢?

    是小兰。

    小兰能在张宪臣救她的时候帮上忙,那张宪臣就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两个人了,直接将成功率提高了两倍。

    张宪臣去打特务的时候,是小兰勒住了特务的脖子。

    她勒脖子的时候还有个细节,她非常娴熟地转了一圈,从而勒得更紧,这就是她训练7个月的成果。

    还有她下车后,被一个特务发现了,特务正要对她开枪,她连忙按住对方的手指,让对方无法开枪,这操作绝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

    她不仅阻止了特务开枪,而且在身体素质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反杀了对方。

    而且预告片中,有特务听到了枪声,跑了过来,于是小兰躲在火车下面。

    这身手,已经称得上是真正的特工了。

    所以不是网友说的那么大动静都没人听见,是有人听见了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镜头被删了。

    Release……

    以上都是小兰的武力值的体现。

    重点在于,武力是她的短板,她真正的优势还不是武力,而是她的记忆力,这是其它队友所不具备的,这也是她不可替代的原因。

    小兰和张宪臣接到上级的指示后,他们不能留下情报,得尽快把它销毁。

    如果是你的话,你能迅速把那么一长串数字全部记下来,而且几天之后都不忘,还能一字不错地默写下来吗?

    你知道这有多难吗?

    很多人没看懂张宪臣他们的任务具体是什么,简单地说,他们的任务就是找到王子阳,然后把他送出境。

    但是,他们不知道王子阳现在在哪儿,需要破译上级的指示。

    如今王郁、楚良被控制了,而张宪臣、小兰没有密码母本,要想破译上级的指示,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情报背下来,然后再想办法破译情报。

    如果能买到母本就买,买不到再想别的办法。

    但无论怎样,必须先把情报背下来,而且几天都不能忘,而他们当中只有小兰有这个能力。

    并不代表能飞檐走壁、以一敌百、武功盖世才是特工,张宪臣他们是一个团队,团队讲究的是团队合作,并不是说把所有最能打的全部聚起来就是一个团队了,像小兰这种在记忆方面有天赋的也是很重要的。

    她的武力值不需要很高,能自保就足够了,难道一定要她像叶问一样说:我要打十个?又或者是像冷锋一样直接单挑坦克才不算弱吗,才不算没用吗?(没有说《叶问》和《战狼》不好的意思)

    后来张宪臣、楚良牺牲了,王郁也受了伤,四人组基本上被团灭,但也没关系,因为只要小兰还在,任务就不算失败。

    只要小兰还在,再加上周乙的密码母本,他们就可以破译上级的指示,从而和第二批特工会和,继续完成任务。

    所以别说小兰没什么用了,如果没有小兰,乌特拉行动是无法成功的。

    很多人说,张宪臣明知道逃不掉,为什么不自杀。

    这个我们下期重点讲,这里简单说两句。

    之所以张宪臣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也是他死前最后一个任务。

    还记得张宪臣说过这么一句话吗:我这个身子出去也是废的,倒不如废物利用一下。

    周乙同意了。

    于是张宪臣说:我该怎么做?

    周乙说:上那辆白车。

    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

    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的确不是偶然,是周乙叫他这么做的,因为这是栽赃嫁祸金志德的其中一步。

    很多人说,《悬崖之上》不如《风声》。

    这句话没有错,但这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

    毕竟《风声》是公认的国产谍战片天花板,《风声》要是那么容易就被超越,还能叫天花板吗?

    和天花板比,都是耍流氓。

    就好比马云没有比尔·盖茨有钱,所以马云就很穷吗?

    同样的,虽然《悬崖之上》达不到《风声》的高度,但这也并不能说明什么,并不代表《悬崖之上》就没有可取之处,更并不代表《悬崖之上》就是烂片。

    支持理性探讨、对比,但踩一捧一、引战不可取。

    周乙为什么不陷害别人,偏偏陷害金志德呢?

    因为金志德犯了一个错误,而周乙正好可以利用他犯的这个错误。

    金志德犯了什么错呢?

    周乙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为陷害金志德布局的呢?

    张宪臣为什么没有怀疑叛变的人是周乙呢?为什么无条件相信周乙呢?

    张宪臣因为找儿子而被逮捕,是否显得他不专业?

    高科长蠢吗?如果不蠢,他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王郁说俄语的时候,是在向楚良通风报信,说其它人是特务吗?

    我们下期接着讲。

    第2期(2021.5.7更新)

    《悬崖之上》(2):看懂他们在火车上的座位分布,这部电影就看懂一半了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为什么说“优秀的电影值得反复观看”,因为每看一遍你都会有新发现。

    这两天我去三刷了《悬崖之上》,又注意到一些细节。

    一刷的时候我觉得《悬崖之上》只是中上水平,不好不坏,但三刷后我发现这部电影被低估了。

    《悬崖之上》目前7.7分,虽然7.7分已经是比较高的分数了,但还可以再高一点。

    周乙、鲁明去接应二组,周乙说:少说话,不打听。

    理由是“他们在苏联受过训,精得很”。

    一方面,这是在为后面揭晓周乙的卧底身份做铺垫。

    他身为卧底,他肯定要帮主角团,所以鲁明知道得越少越好,所以他叫鲁明不要打听。

    另一方面,周乙叫鲁明不打听,以及后来去大使馆之前,他对鲁明说:你,我,留下来待命。

    这两段都说明周乙的职位高于鲁明。

    除此之外,电影开头特务们喝酒这段也能看出来他们的职位高低,高科长一个喝,周乙第二个喝,鲁明第三个喝,金志德第四个喝。

    说明高科长是老大,周乙是老二,鲁明是老三,金志德是老四。

    小孟称呼周乙为“周股长”,而鲁明称呼周乙为“老周”,说明周乙虽然职位比他高,但高不了太多,估计鲁明是副股长。

    周乙的职位高于鲁明,鲁明却三番五次试探周乙,说明这很可能是高科长的主意。

    也就是说,高科长查内鬼不是从张宪臣越狱才开始的,而是早在谢子荣叛变、把情报告诉他之后,就已经开始了。

    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明线是乌特拉行动,暗线是查内鬼。

    为什么说查内鬼是暗线呢,虽然查内鬼这件事早在电影开头就开始进行了,但它一直都是背地里进行的,一直都是个悬念,直到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才揭晓。

    而查内鬼这条线又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明线就是大家所看到的,高科长怀疑周乙和金志德,最终确定内鬼是金志德。

    而暗线就是前面所说的,高科长还暗中给鲁明安排了任务。

    电影中的事件是有明有暗的,有的事件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事件则是隐藏在表象之下。

    比如抓内鬼这条线你需要看到后面才会知道,而高科长暗中给鲁明安排任务这条线则是你二刷的时候才会意识到。

    电影的人物也是有明有暗的,比如老冯、鲁明、金志德表面上是友军,实则是特务(主角的视角)。

    周乙表面上是特务,实则是友军。

    电影的画面同样如此,整部电影基本上只有黑、白、红三种颜色。

    雪是白色的,人们穿的衣服是黑色的。

    白色代表光明,黑色代表黑暗。

    除此之外,主角团也象征光明,而敌人象征黑暗。

    所以整部电影就是光明和黑暗的斗争,而且这种光明和黑暗的斗争是体现在许多方面的。

    最终结果是光明略胜一筹,虽然光明还没到来,但已经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了,正好呼应“乌特拉行动”的含义:黎明。

    细思恐极的是,电影发生在1935年左右,而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

    对我们来说黎明和天亮之间只隔了短短几个小时,但对周乙、小兰他们来说,要想看到天亮还要再等十多年。

    电影讲述的是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但主角团从来没有直白地说“我们要打倒黑暗势力”,导演是通过前面所说几个细节来隐喻光明与黑暗的斗争。

    还有张宪臣、周乙和小兰的对话,也是隐喻他们是给这个黑夜带来光明的人。

    周乙、鲁明接应二组后,他们在木屋里吃东西。

    吃的什么?

    吃的烤红薯。

    还有他们到哈尔滨后,金志德早已等候多时了,金志德等他们的时候也在吃东西。

    金志德吃的什么?

    也是烤红薯。

    导演多次拍烤红薯,是因为东北人在冬天最喜欢吃烤红薯。

    更重要的,是为张宪臣把子弹扔进烤红薯的炉子声东击西做铺垫。

    正是因为东北人喜欢吃烤红薯,所以遍地都是烤红薯摊,所以张宪臣声东击西的方式很合理。

    假如东北人不喜欢吃烤红薯,假如整个哈尔滨就只有一两个烤红薯摊,还能恰好被张宪臣碰到,那就太巧了。

    同样的,周乙打不着火,金志德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就叫周乙上他的车。

    为什么金志德没有丝毫犹豫,因为冬天打不着火太常见了。

    周乙就是想到冬天容易打不着火,所以才用这个方法上金志德的车,然后把书藏在金志德的车上。

    我打个比方,如果周乙的车爆胎了,虽然金志德还是会叫周乙坐他的车,但他难免会想:这车停在那儿好端端的怎么会爆胎呢?

    但如果周乙是打不着火,金志德根本不会多想,根本不会怀疑周乙是故意的。

    后来王郁也打不着火,有人说:一到关键时刻就打不着火,太俗套了。

    首先,冬天打不着火是普遍现象,其次,前面也是有铺垫的。

    剧情需要张宪臣声东击西,需要周乙找借口上金志德的车,需要王郁、楚良遇到麻烦。

    那怎么实现以上剧情呢?

    导演、编剧就想到了烤红薯和打不着火,因为这两个东西都是在冬天的东北常见的。

    六人上了火车。

    虽然他们是故意分开坐的,但分开坐不等于随便坐。

    这就是他们的座位图,黑色的是面对我们坐的,红色的是背对我们坐的。

    鲁明特意坐在楚良的对面,从而可以监视楚良的一举一动。

    周乙特意坐在王郁的对面,从而可以监视王郁的一举一动。

    而且鲁明和周乙也是相对而坐的,如果有什么情况的话他们就可以通过眼神交流。

    王郁的经验是很丰富的,所以火车上她从头到尾都很淡定,没有任何异常。

    而楚良是个新手,他上车后看见小兰了。

    小兰是坐在他后面的,所以他是转过身去看的小兰。

    他的反应太大了,结果被鲁明看到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鲁明已经知道小兰的身份了。

    如果你们要去二刷,你们注意看鲁明,他真的是个老司机。

    他整个身体是一动不动,只有眼睛在动。

    楚良看小兰的行为,完全被鲁明看在眼里。

    楚良即将把身体转过来的时候,鲁明预判了楚良的动作,非常淡定地把眼睛移开。

    楚良把身体转过来后,鲁明已经变为目视前方了。

    王郁也是坐在楚良的对面的,她看到了楚良的反应。

    她想提醒楚良,但也不能太明显了,因为周乙坐在她对面,所以她只能非常平静地看楚良一眼。

    给你个眼神,你自己体会。

    楚良也不傻,他一看到王郁在看他,他就懂了。

    楚良把头低了下来,意思是他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后面他就变得谨慎了。

    以上情节是完全没有台词的,演员们完全是靠眼神、表情、动作讲故事。

    包括后来张宪臣做记号、谢子荣改记号、王郁看记号、王郁看到记号后的思考……这一期间演员们都是没有台词的,都是靠眼神、表情、动作讲故事。

    一方面,此时他们还不确定周乙、鲁明的身份,所以只能靠眼神交流。

    另一方面,车上有特务,只有低调才不会引起特务注意。

    除此之外,这也是在向默片致敬。

    默片是没有台词的,所以演员的肢体语言就变得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亚细亚电影院正在上映的《淘金记》《科学怪人》《木乃伊》都是默片。

    (这不是废话吗,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1935年才问世)

    虽然鲁明及时把眼睛移开了了,没有让楚良发现他(鲁明)在看他(楚良)。

    但楚良知道,刚才他反应那么大,鲁明肯定看到了。

    事实也的确是鲁明看到了,也知道小兰的身份了。

    所以后来小兰被特务带走后,楚良是必须把小兰的身份告诉鲁明的。

    第一个原因上一期已经说过了,把小兰的身份说出来,叫周乙、鲁明一起去救小兰,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更大。

    第二个原因,鲁明都已经知道小兰的身份了,如今特务把小兰带走了,楚良却什么都不说,你这不摆明了怀疑鲁明是特务吗。

    假如鲁明是友军,鲁明眼看楚良怀疑自己,心里肯定不舒服,那必然会对后面的任务造成影响。

    假如鲁明就是特务,那楚良就更不能让鲁明察觉到他怀疑鲁明是特务了。

    上一期和这一期我们分析了很多楚良曝光小兰身份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

    所以从小兰被特务带走,以及楚良决定去找鲁明,这两件事之间楚良应该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那导演拍了这段吗?

    的确是拍了的,电影中楚良的确是思考了一阵子才决定去找鲁明。

    电影多次出现思考的镜头,再比如王郁看到记号后的反应。

    上一期我说王郁是出了卫生间后思考了一阵子,这里纠正一下,其实她是在卫生间里面思考的,想通了之后才出来的。

    再比如周乙发现金志德看到他做的记号了,于是开始思考该怎么办;

    楚良穷途末路了,子弹也快打光了,于是周乙又开始思考,怎样才能阻止楚良服毒自杀,同时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楚良看小兰的反应太大了,王郁提醒他后,他就注意到了。

    所以张宪臣从卫生间出来后,楚良只是很淡定地看了张宪臣一眼。

    “楚良完全可以不看张宪臣啊。”

    如果他刻意不看张宪臣,那就是欲盖弥彰了,反而让人觉得张宪臣有问题。

    他很淡定地看一眼张宪臣,是最好的反应。

    张宪臣去卫生间的时候,从周乙身边经过,周乙也是看了一眼张宪臣的,但神情也很淡定。

    还有王郁也是看了张宪臣一眼的,神情也很淡定。

    随后就是特务带走小兰。

    车上有那么多人,为什么特务不带走别人,恰好带走小兰呢?

    有人说特务带走小兰,是因为之前楚良看了小兰一眼,其实不是。

    如果特务带走小兰是因为楚良看了小兰一眼,那他早在楚良看小兰的时候就该带走她了,而不是等到现在。

    而且这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特务只带走小兰,不带走楚良。

    特务之所以带走小兰,是因为检票员说“检票了”,其它人都没什么反应,唯独小兰看了检票员一眼。

    而且小兰是背对着检票员的,小兰是转过身去看检票员。

    小兰看检票员的时候,导演专门给特务一个特写,特务注意到了小兰的动作,所以他就把小兰带走了。

    看是没问题的,转过身去看就有点不正常了。

    前面说了,张宪臣去上洗手间的时候,周乙和王郁都是看了张宪臣的。

    但他们看归看,身体是没动的,更没有转过身去看。

    还是那句话,有人从你身边经过,你看他一眼是正常的,你刻意地不看他才不正常。

    还有鲁明看楚良,也是身体没动,只有眼睛在动。

    而楚良看小兰,以及小兰看检票员,都是转过身去看的,这就不正常了,这才是鲁明意识到小兰不简单,以及特务带走小兰的根本原因。

    这里再啰嗦两句,楚良把小兰的身份告诉鲁明的时候,鲁明的反应是震惊。

    鲁明不是早就知道小兰的身份了吗,他为什么会感到震惊呢?

    因为他是在演戏。

    楚良看完小兰,把身体转过来时,鲁明已经把眼睛移开了,变为目视前方了。

    楚良看小兰的时候,鲁明明明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所以后来楚良说小兰是同志的时候,他正确的反应就是震惊。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楚良转过身去看小兰,以及小兰转过身去看检票员,这是槽点吗?

    这不是槽点,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主角一帆风顺的电影有什么好看的,所有的电影都是主角遇到困难,然后想办法解决困难。

    真正吸引我们的不是主角取得胜利这个结果,而是他取得胜利的过程。

    同样的,虽然楚良看小兰的反应太大,导致鲁明知道了小兰的身份。

    但后来王郁说下车,坐下一趟车,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小兰转过身去看检票员,导致被特务带走,但后来张宪臣把她救出来了。

    虽然楚良和小兰都犯了错,但是有惊无险,他们犯的错最后都解决了。

    一部电影要拍得精彩,拍得跌宕起伏,主角是需要犯错的,只要不是太致命的错误都是可以理解的。

    张宪臣、王郁是五年前就去苏联了,而楚良、小兰只训练了7个月,他们两个的设定就是新手,犯错是正常的。

    这也是为什么导演要安排两个老司机,再安排两个新手。

    如果四个人全是老司机,四个人从头到尾都不犯错,从头到尾都是超神,把敌人按在地上摩擦,那就成抗日神剧了。

    还是得打得有来有回的才有看点。

    上一期我们说了,楚良和小兰不是工具人,而是有鲜明的形象的。

    但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同时也是工具人,他们的作用就是犯错,然后张宪臣、王郁来补救,从而让电影产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效果。

    楚良犯了错,经验更为丰富的王郁解决了。

    小兰犯了错,经验更为丰富的张宪臣解决了。

    这就是合理的。

    楚良、小兰犯错不是槽点。

    假如楚良和小兰犯的是大错,大到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弥补,又或者是王郁和张宪臣犯了错,楚良和小兰来补救,这才叫槽点。

    特务叫小兰跟他走一趟,小兰说:我怎么了?

    特务说:哪儿来那么多废话,例行调查。

    这一切都被张宪臣看在眼里,他现学现用,后来他叫一对夫妻跟他走一趟,女的问他:你谁啊?

    张宪臣说:让你过来就过来,哪来那么多废话。

    这句话本来就是特务的口头禅,再加上张宪臣又模仿了特务的语气,所以这对夫妻没有怀疑他。

    这对夫妻的票被掉包了,导致被特务带走了。

    很多网友吐槽这段,说幸亏女的是保长女儿,否则就惨了。张宪臣为了任务,把两个老百姓害了。

    第一,为什么张宪臣要掉包他们的车票,是因为日本侵略中国,而张宪臣是反抗军,日本人、特务想消灭张宪臣这样的反抗军。

    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张宪臣也用不着掉包车票。

    第二,假如这对夫妻被特务枪毙了,杀他们的人也不是张宪臣,而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首先是张宪臣用不着掉包车票,其次是就算张宪臣把他们的车票掉包了,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拿着到哈尔滨的票在横道河子下车,相当于是提前下车了,又不是坐过站了。

    归根结底,张宪臣没有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错。

    王郁等人下车后,金志德开车接他们去老洋房。

    周乙、鲁明、金志德开始了演戏,又是说为什么走的不是去马迭尔宾馆的路,又是说那么多人去老洋房会不会目标太大了等等等等,其目的就是向王郁、楚良解释为什么换地方。

    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王郁已经知道他们是特务了,只是看破不说破。

    注意,一路上只有周乙、鲁明、金志德在说话,王郁、楚良是没有说话的。

    王郁是知道他们是特务,所以她什么都没说。

    所以周乙等人说话的时候,王郁的内心戏是: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装逼。

    而楚良是眼看王郁没说话,虽然他不知道王郁为什么这么做,但他知道王郁这么做肯定有她的道理,所以他也跟着王郁保持沉默。

    到了老洋房后,他们见到了小孟和张姐,其中小孟的身份也是特务。

    楚良给他们表演说俄语,没想到周乙也会说俄语,随后王郁也说了一遍。

    虽然字幕显示王郁说的俄语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还是有网友怀疑王郁说的并不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是在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说其它人是特务。

    我二刷、三刷的时候专门留意了一下,王郁说的俄语和楚良说的是一样的,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王郁为什么不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呢?

    因为此时她已经知道周乙会俄语了,她又不知道周乙是卧底,她怎么敢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

    有人说,鲁明、金志德都不会说俄语,唯独周乙会说,说明周乙也去苏联受过训,周乙说俄语是在暗示王郁、楚良他是自己人,

    还有人说,周乙说俄语直接就暴露了他的身份,鲁明、金志德应该立即汇报给高科长。

    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周乙会说俄语并不代表他也去苏联受过训,也并不代表他是共产党。

    首先,在小说和电视剧《悬崖》中,周乙有一个俄罗斯祖母,他会俄语并不奇怪,周乙还曾用俄语给秋妍传递情报。

    其次,哈尔滨离俄罗斯很近,很多俄罗斯人去哈尔滨生活,也有很多哈尔滨人去俄罗斯生活,所以哈尔滨人会说俄语并不奇怪。

    周乙说俄语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为了提醒王郁、楚良,不要试图用俄语交流,我是会俄语的,而且很可能不止我一个人会俄语。

    前面说了,鲁明三番五次试探周乙,周乙猜测这是高科长的主意。

    虽然高科长没有公开说要查内鬼,但周乙从鲁明的一举一动就意识到了高科长在查内鬼,而且已经在怀疑他了。

    所以这段时间周乙表面上什么都没干,但其实暗地里已经开始为排除自己的嫌疑而谋划了。

    要想排除自己的嫌疑,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替罪羊。

    替罪羊找谁呢?

    首先排除鲁明。

    为什么不诬陷鲁明呢?

    首先,高科长叫鲁明试探周乙,说明高科长信任鲁明多过周乙。

    去诬陷高科长信任的人,费力不讨好。

    其次,高科长叫鲁明试探周乙,结果没过多久有证据显示鲁明可能是内鬼,高科长只会更加怀疑周乙。

    毕竟如果鲁明死了,就没人试探周乙了,周乙就是最大受益人。

    不能诬陷鲁明,那就只能诬陷除了鲁明之外的其它人了。

    那诬陷谁呢?

    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犯了个错,正好给周乙找替罪羊创造了机会。

    吃饭的时候,小孟偷看了楚良的背包,看到里面有一本《梅兰芳游美记》。

    随后小孟去买了一本一模一样的给高科长。

    高科长把这本书拿给谢子荣,谢子荣说:这肯定是乌特拉行动的密码母本。

    你看,连高科长都不能立马确定这是密码母本,他还要问谢子荣。

    但有一个人一看到《梅兰芳游美记》,就知道他是密码母本。

    他是谁呢?

    他就是金志德。

    偷看楚良的背包的人是小孟,去把书买回来的是小孟,去书店蹲点的还是小孟。

    这一系列事情周乙和金志德都没有参与,正常情况下周乙和金志德不应该知道这本书是什么。

    然而他们抓到张宪臣后,高科长从张宪臣的身上搜到这本书,他问周乙和金志德:对这本书你们什么看法?

    金志德不假思索地说:这不是送分题吗(其实没有这句),那肯定是他们的联络方式。

    这哪儿是送分题,这明明是送命题。

    这句话直接给金志德判了死刑。

    金志德当然不是卧底,他也是猜的,没想到正好猜中了。

    前面我们说了,谢子荣说特务科有卧底也是他瞎猜的。

    同样是瞎猜,谢子荣立了大功,而金志德却被判了死刑,所以瞎猜也要分场合的。

    你看周乙就很聪明,他当然也能猜到这是密码母本,但他什么都没说。

    电影开头,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

    他说:我哪儿知道?我又没看过照片。

    火车上,楚良说小兰是同志,他第一反应就是问楚良看到另一个人没有,从而消除鲁明对自己的怀疑。

    而高科长问他对书有什么看法的时候,他就不说话了。

    他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知道什么时候该装聪明,什么时候该装傻,金志德是该装聪明的时候他要装傻,该装傻的时候他要装聪明。

    高科长问你对这本书的看法,这种送命题你还要答,你不但要答,你还要抢答。

    有个成语叫“瓜田李下”,就是说经过别人瓜田的时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弯腰去提,不然容易让人怀疑你偷瓜。

    同样的,高科长问你对书的看法,既然你不是内鬼,你就不要接这个话嘛,既然你选择去接话,就别怪高科长会怀疑你,也别怪周乙要诬陷你。

    金志德说完话后,高科长看了他一眼。

    高科长看金志德的眼神很复杂,一方面是怀疑金志德是卧底,另一方面是觉得金志德太蠢了。

    但怀疑他是卧底的成分很小,更多的是觉得金志德太蠢了,蠢到去抢答送命题。

    他问什么,金志德就答什么,说话完全不经过大脑。

    周乙也看到了高科长看金志德的眼神,虽然此时高科长只是有一点点怀疑金志德,可能是5%。

    但对周乙来说已经足够了,他需要做的,就是放大高科长对金志德的怀疑,把5%变成50%,再变成90%,这样的话他就安全了。

    他也可以诬陷别人,但诬陷别人的话还要重头开始布局,而金志德是有现成的把柄,周乙正好可以加以利用。

    这就是为什么他不诬陷别人,偏偏诬陷金志德的原因。

    从电影开头谢子荣叛变开始,高科长就在查内鬼了,还特别叫鲁明找机会试探周乙。

    周乙也不是吃素的。

    从去接二组,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的时候,周乙就察觉到高科长在查内鬼、并且怀疑他了,于是周乙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在为排除自己的嫌疑做准备了。

    所以周乙和高科长之间的对决不是从周乙被拘留才开始的,而是早在电影开头就开始了。

    周乙被拘留不是他们对决的开始,而是已经接近尾声了。

    从金志德说书是联络方式开始,从高科长看金志德一眼开始,周乙就在为诬陷金志德布局了。

    后来张宪臣越狱失败,他问周乙:现在应该怎么做?

    周乙说:上那辆白车。

    于是张宪臣开着白车(假装)试图冲出去。

    金志德说:像是我的车。

    一刷的时候觉得金志德的台词是个笑点。

    二刷的时候,再次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笑,而是“卧槽”。

    为什么呢?

    从电影开头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到高科长问他们对书的看法,到金志德脱口而出是联络方式,再到高科长恨铁不成钢地看了金志德一眼,以及周乙叫张宪臣上那辆白车,紧接着金志德就说这是他的车,全都串起来了,一切都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第3期(2021.5.10更新)

    小孟看到楚良的背包里有一本《梅兰芳游美记》,于是去买了一本一模一样的给高科长。

    高科长问谢子荣:你能破译吗?

    谢子荣说:这真不行,这是苏联人秘密制定的,归最高领导人指挥。

    这段对话怎么理解呢?

    情报是一长串数字,假如第一个数字是123(电影中其实是四位数),那就代表《梅兰芳游美记》的第1页第2行第3个字。

    第2、3、4个数字……也是一样的。

    这些数字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转换成文字,然后连成一句话。

    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要有密码母本,高科长就可以破译共产党的情报。

    但高科长明明已经有密码母本了,他还问谢子荣能不能破译,谢子荣还说不能。

    这就说明破译密码并不是前面所说的那么简单,并不是说123就代表《梅兰芳游美记》的第1页第2行第3个字,而是有一个加密算法的。

    我们还是以123举例,123的含义并不是123,而是要先通过一个加密算法对它进行转换。

    比方说,转换出来的结果是456。

    所以123并不代表第1页第2行第3个字,而是第4页第5行第6个字。

    谢子荣显然不知道这个加密算法,所以就算他们拿到密码母本也没用,还是无法破译共产党的情报。

    那谁知道这个加密算法呢?

    小兰知道。

    楚良应该也知道,因为小孟称呼楚良为“发报员”。

    也就是说,虽然四人组都是特工,但他们的分工是不同的。

    张宪臣、王郁主要是学习打斗、谋略等方面,小兰、楚良虽然也要学这些,但更侧重于发报员,他们很可能就是在发报员培训的过程中认识的。

    所以小兰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忆力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只有她和楚良知道加密算法。

    你不知道加密算法的话,就算有密码母本也没用。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张宪臣对周乙说:去找小兰,她能帮你破解上级的指示。

    虽然周乙有密码母本,但他不知道加密算法,所以还是无法破解情报,还是得靠小兰才能破解。

    更何况他连情报都没有,情报在小兰的脑子里。

    张宪臣去书店偷书,出来后见到了儿子小张。

    这是张宪臣当年离开哈尔滨后,5年来第一次和小张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结局我们也知道了,张宪臣牺牲了。

    不过没关系,他们下辈子还会相遇。

    虽然他们下辈子做不了父子,但还可以做同学。

    很多人呼吁《悬疑之上》拍续集,其实《我和我的家乡》不就是《悬崖之上》的续集吗?

    张宪臣牺牲以后,投胎转世到了湖南省望溪村,成为了姜前方。

    小张则是活了几十年后安详地去世,死后也投胎转身到了望溪村,成为了姜小峰,和姜前方做了同学。

    不只是张宪臣和小张会投胎到望溪村,周乙和谢子荣都投胎到了望溪村。

    上辈子张宪臣、周乙、谢子荣(叛变以前)是同志,这辈子他们成了同学。

    张宪臣再也不会被折磨,再也不会被严刑拷打。

    周乙再也不用做卧底,再也不用过提心吊胆的生活。

    谢子荣再也不会被特务抓住,再也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叛变。

    还有小张,虽然他的家庭仍然不富裕,但至少丰衣足食,再也不用去街头行乞。

    他们四个人每天无忧无虑,快快乐乐。

    这就是无数张宪臣们、周乙们、王郁们、楚良们、小兰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成果。

    而且《悬崖之上》是张艺谋拍的,《我和我的家乡》也是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而且是先拍的《悬崖之上》,后拍的《我和我的家乡》。

    把《我和我的家乡》看做《悬崖之上》的续集,完全没问题。

    这还没完,姜小峰(小张)长大后就成了吴京,姜前方(张宪臣)长大后就成了张译。

    他们成立了一个组合,叫做“译外京喜”。

    他们已经合作了两次了,拍了《攀登者》和《金刚川》。

    如果算上没有同框的《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就是合作了四次。

    接下来他们还要一起拍《开国将帅授勋1955》和《排雷英雄》。

    为什么他们能安安心心地拍电影,为什么我们能坐在电影院舒舒服服地看电影,这同样是张宪臣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成果。

    国师能把《悬崖之上》拍出来,我们能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就已经说明了张宪臣们没有白白牺牲,正是他们用牺牲换来了美好和平的今天。

    很多人说,张宪臣不应该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找儿子。如果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

    我们从头到尾回顾一下这件事的经过。

    张宪臣从书店出来后,小孟等人去追张宪臣。

    张宪臣把子弹扔进烤红薯的炉子,从而声东击西。

    小孟来到烤红薯摊,发现中计了。

    与此同时,张宪臣已经上车走了。

    张宪臣回家途中经过马迭尔宾馆,看到小张在向别人要钱。

    张宪臣下车找到小张,问他叫什么名字,还问他肚子上是不是有块胎记。

    张宪臣为什么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呢?

    因为当年去苏联的时候,小张才1岁,现在他已经6岁了,容貌已经大变了。

    张宪臣给了小张10块钱,小张打了张宪臣一拳,然后跑了。

    小张才6岁,竟然把训练了5年的张宪臣打得痛得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这5年来小张都是小混混,每天向路人要钱,还经常会遇到其它小混混和他“抢生意”,难免会和其它小混混发生争执,甚至打起来。

    他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力气肯定比一般的小孩大。

    更重要的是,他打的是张宪臣的右腹。

    张宪臣的右腹上有什么?

    有伤。

    为什么会有伤?

    因为之前老冯捅了他一刀,正好捅到了右腹。

    这就是细节。

    小张跑了以后,张宪臣看见旁边有个鞋匠,就向鞋匠打听小张和小芬。

    张宪臣走出巷子,发现小孟他们还没走。

    张宪臣立即逃跑,最终还是没逃掉,被小孟等人抓住。

    所以张宪臣并不是在逃跑的过程中找儿子,他是已经上车走了,觉得自己脱身了,然后才去找儿子,但是他没想到小孟他们还没放弃找他。

    从张宪臣上车离开,到看见儿子、下车找儿子、向鞋匠打听儿女、以及走出巷子,虽然电影中这整个过程只有一两分钟,但实际上是这个时间跨度是很大的。

    不是张宪臣太心急,而是小孟他们太能等了。

    很多人吐槽张宪臣因为找儿子而被抓住,显得很不专业。

    虽然张宪臣是特工,虽然他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他还是普通人。

    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小张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

    小张不仅是张宪臣的亲生儿子,而且张宪臣还没有照顾好他,以至于他只能在街头乞讨。

    张宪臣对小张是有亏欠感的,小张在街头要饭他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他还是只在乎任务,不在乎小张,那他真的太冷漠无情了。

    他因为找儿子而被捕,这也说明他把儿子的命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而且张宪臣是共产党员,小孟他们是特务,张宪臣自始至终都是受害者。

    特务抓张宪臣不是因为他是罪犯,也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

    他什么都没做错,他是在为了新中国而战斗。

    这就好比一位女性被性侵了,个别网友不去指责强奸犯,反而指责受害者,说她穿得太少,说她走夜路。还说,如果她多穿点,或者不走夜路,就不会被性侵。

    但实际上她被性侵是因为强奸犯太坏了,和她穿得少不少、走不走夜路无关。

    同样的,张宪臣被抓住了,网友不去指责特务,却指责张宪臣不应该去找儿子,还说张宪臣完全可以在安全以后再去找儿子,如果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真的是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吗?

    就算张宪臣不去找儿子,成功逃走了,特务也会继续想办法抓到他,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那一天,特务才会放弃抓他。

    这十多年来张宪臣每天都会面临被特务抓住的风险,即使今天不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明天也会因为其它原因被抓住。

    就像我在上一期说的,为什么特务要抓张宪臣?

    归根结底,是日本侵略中国,还对中国人做人体实验。

    而张宪臣想送王子阳出境,让他在国际社会揭露日本人的罪行。

    日本人和特务虽然暂时还不知道乌特拉行动是什么,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对他们不利的行动,所以他们要抓住张宪臣,破获乌特拉行动。

    如果日本人不侵略中国,如果日本人不对中国人做人体实验,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哈尔滨根本不会被侵略,张宪臣、王郁也根本不会去苏联,也根本不会和儿女分开,他们一家四口将度过平淡而又幸福的一生。

    是谁让他们一家四口分开的?

    是日本人。

    张宪臣好不容易有了见儿子一面的机会,又是谁把他抓起来的?

    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是谁杀了张宪臣,让小张、小芬失去了父亲?

    同样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你看,张宪臣自始至终都是受害者。

    和?

     7 ) 我方ADC输出不足,但还是想赢,咋整???——全剧透,勿入!

    还记得上一把王者钻石局,张教练人海茫茫中又挖掘到了一个天才ADC苗子——浩存妹妹,本着谋氏ADC必须红的原则,给安排了两个大神带一带,效果不错。

    范伟老师走中,张译打野,浩存妹妹ADC,轻松打完以后,数据不错,浩存妹妹打出了35%的输出。

    张教练一看,可以啊,绝对的可造之材,荣耀王者局已经安排上了。

    浩存妹妹等开高端局的时候,抽空出去打了把 1V1solo,对手名字挺长,有四个字儿,还扮猪吃老虎,说死不死的,先送了两条命结果最后直接把浩存妹妹家给推了,这不是调戏人吗?

    浩存妹妹还没来得及生气,荣耀局就开了,一看队友,还是上局的张译。不过这次张教练没安排张译打野,让张译半肉半输出,有意让他帮浩存妹妹抗点伤害。中路秦海璐,朱亚文走上。这阵容不能算弱了啊,可惜都偏输出,没啥肉。

    再看对面,倪大红走中,于和伟打野,李乃文上单,余皑磊ADC,雷佳音都被挤到了辅助位置,这不是一手王炸么。

    这咋玩?

    张译说,没事,我英雄强势,于是张译吃了点经济,就出去秀了一圈,你别说确实牛逼,对面全被干成残血,但是张译被集火。浩存妹妹这边三路全崩,浩存妹妹说,我猥琐发育了,你们稳住,我们能赢。

    可是再猥琐总不能不打起来吧。于是朱亚文也被搂住干翻。

    浩存妹妹看了一眼中单法师秦海璐,你说这咋办?

    秦海璐看了一眼浩存妹妹,看我干啥,肉都没有怎么输出。

    无奈的浩存妹妹看了一眼教练。

    眼神里写满了:咋整?

    张教练低头一吃手,说,等着。

    说时迟那时快,对面打野于和伟先是卖了已方ADC接着开始演,各种送。

    张教练微微一笑,这不就好起来了嘛。

    最后倪大红逃跑,说,不玩了,下把把演员给我踢了再玩。

    浩存妹妹赢是赢了,可惜输出是真不行啊,这局太高端了。

    — — — — — — — 我是分割线— — — — — — —

    倪大红、于和伟、李乃文、余皑磊四个在一起烤火的大反派阵容属实牛逼,有这阵容演电视剧就已经必火了。

    挺喜欢浩存妹妹的,能和这么多高手过招,实在是太幸运了,可惜火车上那场文戏真的是太稚嫩了。

    怎么说呢,这是部不必深究的电影。国师这作品基本上让人挑不出毛病,可是太过于求稳也没有大爆的潜质。一手的王炸,可人家也不是因为这部戏才演技好的,也可能是大家对国师期待都比较高吧,如果是个新人导演拍出来这样的作品,那接下来绝对值得期待。

    看了下摄影指导还是赵小丁,说个个人感觉,不是赵小丁不好,而是和赵小丁合作的国师,都是走的保守路线。

    如果国师能够更放得开一些,更大胆一些,或许效果会更好些。

    没过8分是因为确实少点惊喜,接近8分证明确实没啥大毛病。

     短评

    最大的bug是小兰在车站开枪杀了一个警察后没有被发现

    5分钟前
    • Sean
    • 还行

    为了完成任务,在哪里跳车,朝哪里呕吐都很重要。告诉小兰要抱有同志已死的觉悟,终究难以放弃孩子犹生的幻觉。读过伊索寓言便知道,欺骗是立身的母本,谎言是求生的记号,鬣狗与狐狸谁都难以在乱世里幸存。无法从楚良口中掏出的药片,如果成分是剧毒,那毒的名字叫甘愿。抱有幻觉必死,心向黎明永生。

    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风声之后又一部好看的谍战片。画面运镜一流,漫天飞雪的东北大地,暗流涌动,火车上邻座可能就是敌人,哈尔滨化身特工之城,没人知道身边是敌是友。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先辈仍然能不屈不坚守信念挠,以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执行任务,即使牺牲前也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令人感动和敬佩。演员演技都很好,最喜欢于和伟的表演,隐忍又克制,以微表情致胜。国师镜头下的谍战冷静又克制,同时又有大量留白给人思考。影片一开始就基本交代了敌友关系,没有太多的悬念,更多的是探究人物人性本身。但是张译被捕那场戏感觉有点断层,不知道是不是删减了。而且喜剧元素过多,把紧张的氛围破坏掉了,不太喜欢这样。当然整体还是一部好看的国产片。“我们能等到天亮吗?”刘浩存最后的发问让人泪目。感谢先辈们的奉献,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

    7分钟前
    • 芝士奶盖四季春
    • 推荐

    7.5分。工整、好看。但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这种由一拨会演戏的演员主演、剧本能把故事讲称头、剪摄服化道各方面都到位的电影本应该是中国院线电影的基本水准线,可为什么它成了张艺谋级别的导演才能拍出来的?它不应该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拍出来的吗?反过来看,张艺谋级别的导演还拍这样的行活商业电影有什么意义呢?对电影史尺度上的艺术性或者思想性有任何贡献吗?当然了,张艺谋想拍什么电影都是他的自由(虽然他事实上并不自由),我不是在质问他,我问的是中国电影出了什么问题。【JSZ万达】

    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角色的角力关系与《一秒钟》并无二致,但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情感冗余被拿掉,只在呈现高强度的剧力,张艺谋电影的“动作感”通常也与剧力胶着。定位与伊斯特伍德变得相似。

    12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冷峻克制,表演工整,剧情还是差了点,张译怎么突然就疯癫下车找孩子了呢,小姑娘怎么就跛着脚逃出火车站了呢,任务怎么就瞬间完成了呢,太神

    15分钟前
    • 唱唱反调
    • 推荐

    约莫是老谋子近五年最稳定的一次发挥,也大概率是今年五一档最能看的一部。拍得艰难(冰天冻地,剧组又经历两次隔离),但我却没能从他摄影机不停的紧迫感里看出真正的表达欲:相比《一秒钟》有意反抗的初心,《悬崖之上》显得没那么必要,纯粹是秀一把工匠手艺,没野心探索谍战片的新路子。节奏把控是到位的,文本的悬疑感、紧张感从始至终立住了;但群像的塑造真不如《风声》,都太像创作者的棋子:过于强调行动,没留太多空间深挖人物内心,可动作戏的视听和调度也稍平了些。刘浩存真像一株无辜的水芹,泪眼盈盈却空洞干瘪,实在看不到她作为演员的潜力。无论如何,一位年过七十的大导演,仍在跳出舒适圈、尝试不同类型,学黑泽明谦卑地说“我还在学习拍电影”;反观一些青年导演,一看豆瓣评分低,就骂这届观众不行,对比之下是不是太过惨烈?

    17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讲真,张艺谋拍商业类型片还是拿手的,从镜头语言到表演调教,没得说,继续高产吧!

    21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老谋子不愧“华语电影色彩学”领军人物,衫乌,雪白,血红,几种颜色,一个世界,被大雪覆盖着的黎明,好珍贵。这又是非常不张艺谋的电影,不浓烈,不奔放,满满的克制隐忍,反而成就了电影气质。70岁了,还是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张艺谋。

    23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跟“风声”走不同路子的谍战片。国师的电影总是意境强于故事,以致于看完只记得漫天飘飞永不止歇的雪花。只要熟悉近现代史就该知道,国破之后便是家亡——这可能是我此生都无法做恨国党的原因吧...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次稳妥、又在各方面都完成得“顺滑”的完成;或许会被诟病于“妥协”,或许被褒奖于纯熟;但无论如何,都属于(最简单意义上)好看的那类就是了。每个抛出去的环,都会在预测范围内的时间里马上解决掉;再抛出,再解;紧紧相扣,就如同几个小标题一样迅速地粘连起来,不准备留下太多缝隙,全情希冀观众的投入。如果这还不足以概述它的优势的话,那就是除去刘浩存以外全员都发挥上佳- -这不是用群星堆砌的繁华,而是好戏之人置身修罗场般的趣味交锋。

    3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节假日去影院真是种折磨:后排的中年夫妻全程大声解说剧情;右边的中年女人每声枪响都要大叫一声“哎妈呀”;前排的小孩从关灯就大喊着要出去玩,一直喊到张译受刑变成了尖叫。周围人劝妈妈把孩子抱出去吧,他妈妈说要出去你自己出去......于和伟被铐时孩子开始嚎啕大哭,哭了十几分钟,黑暗中终于响起了最悦耳、最有磁性的吼声:“滚出去,别在这嚎!”妈妈终于抱孩子离场了......我他妈简直想冲上去跪舔这位男神!亮灯后我到处搜寻这位伟大的身影可惜找不到了,男神!我爱你!!!p.s. 电影很好看,悬念迭起节奏紧张,摄影剪辑很稳,五一最佳

    32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推荐

    节奏好奇怪,重点不应该是乌特拉计划怎么完成的吗,前面做了那么多牺牲,为什么小兰和老周在电影院碰了个头,镜头再一转任务就成功了?书店那一遭属实有点超能力,人从书架前过了一圈书就没了。于和伟演得真好,张译和秦海璐也很好,朱亚文和刘浩存有点拉,老金好倒霉。

    36分钟前
    • 堀京子
    • 还行

    为什么张宪臣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虽然他是特工,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还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这个人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张宪臣越狱失败后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协助周乙诬陷金志德。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不是偶然,是周乙对他说:上那辆白车。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对张宪臣进行电刑的时候,高科长看了周乙一眼,想看看周乙是什么反应。周乙极力保持面无表情,直到高科长走向张宪臣后,他的眼睛才出现了泪光。楚良服毒后,他那么努力地想要把毒药抠出来,身边的人以为他是想留活口,但只有他知道,楚良不是敌人,是同志。楚良死后,他那句“妈的,晚了一步”是带了哭腔的。高科长赶来后,他又变回面无表情了,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3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3.5 是好看的,全程紧张,但不太经得起回想深究,无论是剧本(悬念段落的粗暴堆砌和段落之间的不连贯不严谨)还是调度(无论是追车戏、街头枪战还是密闭小空间的动作戏,拍得都很敷衍过场,有一场戏甚至缺失了重要的角色反应镜头),收尾应该更利索点,表演都很好。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12年后,《风声》之后国产谍战片的下一棒,《悬崖之上》接住了。

    4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这电影挺好,只是不太适合上了一天班,明天还要加班的人。不是因为剧情有多复杂——其实并不很烧脑——主要是电影当中许多魅力都凝聚于细节上,需要观众细心看,慢慢品。如果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这部电影,虽然囫囵吞枣也能看个明白,但是魅力就会削减许多。影片节奏并不拖沓,打从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的进入主题。但寻常的电影节奏有高有低,有紧凑有缓慢,而这部电影的节奏一直处于同一高调。加上文戏居多,且全程冷峻,没有大起大伏的情感波动,以至于喜欢快节奏的观众可能开始挺满意,但时间一久便不太能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但如果观众精神好或者耐心好的话还是能从许多细节当中品悟到滋味的。像《归来》一样,不看手表根本不知道电影进度如何。

    50分钟前
    • 温岭阿浪
    • 推荐

    也就是个行活,感觉拍的不是很认真。

    54分钟前
    • seth
    • 还行

    小兰车站开枪都没人听见真的说不过去啦!

    56分钟前
    • 赵敏🤤
    • 推荐

    先说结论,非常惊喜。老实本分地完成这种类型故事该有的样子,不耍花,不耍滑。《悬崖》的剧版已经非常优秀,相比于那个故事在整条时间线上保持紧绷,这个电影版就是只在一个截面的刀刃上起舞。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本格谍战看的其实是演技、氛围、服化道美术等等所有细节的扎实程度,这部电影都做得非常到位。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群戏,除了刘浩存有点跳戏之外,每个演员的举手投足和一笑一颦都有得品咂,尤其于和伟太令人赞叹。当然,有些地方的剪辑回溯显得急躁,可能是囿于篇幅。张艺谋是中国导演中被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们希望他是大师,隐士,艺术家和叛逆者,但他自己看起来却极其不爱惜羽毛,其实他很清醒,每件事想要什么,会失去什么都明明白白。他所有片子都在探索一个想要的面向,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从这个角度去看,就比陈凯歌好得太多。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