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麦路人·纪录片

    麦路人·纪录片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中国香港2019

    主演:郭富城,杨千嬅,万梓良,张达明,鲍起静,顾定轩,刘雅瑟,岑日珈,劳浩羽,黄悦珈,苏浩才,苗可秀,吴嘉星 

    导演:黄庆勋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麦路人·纪录片 剧照 NO.1麦路人·纪录片 剧照 NO.2麦路人·纪录片 剧照 NO.3麦路人·纪录片 剧照 NO.4麦路人·纪录片 剧照 NO.5麦路人·纪录片 剧照 NO.6麦路人·纪录片 剧照 NO.16麦路人·纪录片 剧照 NO.17麦路人·纪录片 剧照 NO.18麦路人·纪录片 剧照 NO.19麦路人·纪录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曾是一位金融才俊的阿博(Bowen),终日在24小时快餐店借宿,店内有不少同路人与阿博为伍,相互改写了各自的人生。分别有一直为奶奶还债而债台高筑的妈妈带着囡囡、不敢回家的等伯、刚离家出走的少年深仔,还有暂居庇护宿舍的歌女阿珍都以阿博为首,各人互相扶持,希望能尽力帮助彼此走过人生低谷…..

     长篇影评

     1 ) 能不能不要用自己的善良为不值得的人买单?

    总体观感只能说 欠佳,整部电影我的感觉就是底层人很惨,但是感动有些牵强,煽情痕迹严重,剧本化太过刻意。

    近些年香港电影开始尝试聚焦底层人物的生活,摆脱了以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国际大都市的王晶式符号,让观众多注意繁华之下底端的人们生活。

    不过本部电影在剧本的处理上差强人意,金融才子事业的失败和母子关系的处理始终都是含糊其辞,丧夫女子这条线同样如此,就连消防员等伯为何变化成那个样子也没有说清楚,妻子被骗钱自杀和他不敢回家,中间少了些东西。我觉得一切皆有缘由,我们作为观众,所看到的皆是当局者传达的信息,而深层的东西不去挖掘,就只能浮于表面的感动。

    我个人觉得阿博和丧夫女的人设是崩塌的。

    丧夫女一味地为其婆婆的赌性买单,透支自己和女儿的生活,她本可以给女儿一个家,即使不那么完整,至少是可以蜗居生存长大的,她为了心中对丈夫的感情(包含愧疚还有一部分执念),可以去出卖肉体可以去用掉阿博的救命钱,可以过劳死留下自己的女儿去孤儿院,我觉得这部分的设置刻意煽情而显得这个人设特别自私。

    逝者已去,为何不为美好未来做打算,而牺牲自己和自己的骨肉,难道只是为了满足剧本上的“悲惨”“可怜”?她本可以过得更好,只是从她“能不能不要再借钱给我婆婆了”这一句句纵容里,注定了她的悲哀,大概这就是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的精髓之处吧。这句话为何不对自己的婆婆说?最终换来婆婆的恶言相向“克夫命”,而这种悲哀不是她雨中偷偷抹点泪就能掩盖的。

    她理所当然的牺牲了阿博,也牺牲了自己。自己的女儿送进孤儿院…

    所以她的悲剧其实是自己酿成的。

    再说说阿博,只知道他是亏空公款入狱,可能他是公款炒股投资吧,他有没有想过,如果败了,如果入狱,留给母亲和妹妹的是什么?进去的人进去了,留下外边的人为你擦屁股。妹妹本该有自己的生活,为你还了10年的债,为你在母亲面前编织一个完美形象,而你10年没有一个电话,没有一次回家,你在以前的小弟兰博基尼男面前都可以放下自尊了,你在生你的母亲面前还不可以?你可以10年里帮助一个个麦路人,帮他们找工作,甚至帮他们还债。为什么不还自己的债,不放下自己的身段回家,是心中不甘还是不敢面对,一次次下定决心,最后还是逃避,这样如何谈成功?

    我觉得一个富有金融知识的高端人才,即使出狱了也不至于一直落魄于倒卖垃圾桶货。他还是没有走出来,所以沉浸在多年前酒会上别人心目中的大佬形象,他想帮助身边的人,一切可怜的人,但是他都不曾想过帮帮自己?我觉得香港出狱也不至于一辈子污点,注定要流浪至死吧,何况是经济罪。想帮助所有人,就得有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气魄,首先需要的就是直面自己的失败,回归家庭,一个母亲最需要的是陪伴,你的成就无论如何都是建立在陪伴的基础上。

    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

    同样,歌女秋红投资了你,可是你的回报是什么呢?本来就是一线希望的救命钱,还是好友东拼西凑的,一言不合拿去给丧夫女给婆婆买单。或许我不该这么说,但是阿博太自私了,从开局的砸场子,已经暗示了他不仅没给秋红带来好生活,反而输出困扰。

    他希望自己成为善良的全能主,牺牲自己的生命成全另一个自私的人牺牲自己去付出另一个不值得的人。

    但是他忘了他的妹妹这些年的压力,他忘了他留给她的债,忘了快病死的母亲还在盼儿归。

    太悲哀了,秋红都没有一点崩溃的吗。那一刻,毫不犹豫的交出了救命钱,这是伟大?还是愚蠢?

    单方面用情至深的人,最终都是可怜的,只能用一点点温情抚平一丝丝的创伤。

    而被付出的人总是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正如无限被买单的婆婆,抛弃妈妈、妹妹的阿博,以及麦路人丧夫女。

    最终等伯都要说上一句“以后孩子就靠你了”,敢情阿博是救世主啊。

    救救自己好吧,孩子。

    剧本不好归剧本不好,影帝的表演力我还是点赞的。两星奉上。

     2 ) 寂静中 满是哀伤的呼啸——《麦路人》,陌路人和末路人

    《麦路人》确是一部很有温度的作品。到处都是正能量的今天,能有一部关注贫穷,关注城市边缘群体、关注苦难与绝望的影片实属不易。

    导演处女作长片就为群像戏,实属不易。香港电影大多欲望喷张,满是金钱的弄潮儿。而麦路人们,则是被金钱玩弄后的落败者。阿博(郭富城)亏空公款锒铛入狱;妈妈(刘雅瑟)拼了命的赚钱为了还奶奶的赌博欠下的债务;等伯(万梓良)的太太因被骗了钱才会跳楼;就连口水祥(张达明),空有一身画技,但身患懒癌,不得已走上了偷财之路。

    本片并未就某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深度挖掘,而是更偏向通过私人化的苦难境遇,展示被贫穷与不幸折磨的灵魂。人性中的惯性和愧疚,使他们再也无法逾越困境边界。他们沉溺于痛苦,陷入无声绝望。

    命运,像极了菩萨的冷眼旁观,在每次在温暖和希望渐起的时候,泼上一盆冷水。这种永远逃不出命运的主题,不免让人想到本作监制郑保瑞的银河映像背景,尤其是年轻母亲妈妈转折性地从麦当劳的椅子上跌倒,此段情节堪称神来之笔,一洗该角色前段情节的窠臼。

    诚如银河作品的主人公们,麦路人们绝望不绝情,用笑脸和关爱反嘲着命运。片中的幽默和温馨令人动容,郭天王更是“恢复了”本职,来了一段持续五秒的唱跳表演。

    同样精彩的还有人物的设定,本片可以说是落魄的金融才俊阿博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阿博的心,再也站不起来。除了对家人极度愧疚,从资产千万到仅有几张纸币,他的心被压在城市的最底端。他没办法拯救破碎的自己,只能在帮他人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救赎,寻找着自己的碎片。渡人渡己,不仅体现在剧情上,麦路人们帮阿博腐坏的身体治病,更体现在人物的功能上。阿博本人的其中一个特质似乎和其他麦路人角色都是交相辉映的,口水祥(张达明)的偷窃,是阿博最大的恐惧,因他自己就是因为偷用公款而坠落;年轻妈妈(刘雅瑟)不停地给婆婆还钱,和阿博有家不回一样,他们怎么也走不出这个圈;代表阿博心中小小希望的是离家出走的少年深仔(顾定轩),片头深仔跟着阿博,学着阿博在冰箱里拿苹果的样子,一样的动作,让两个人立刻有了某种联系,而阿博也顺理成章地开始教阿博生存的技能。这是一种希望的传承,最终深仔做到了阿博的愿望,深仔看望孝敬母亲,深仔最终回家了。阿博的梦,在深仔身上实现了。

    而本作在情感处理上,最令人动容的就是阿珍(杨千嬅)看阿博的一眼十年:她爱他,选择守护他;他告诉她走,放她自由。阿珍的主题是等待,等待阿博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所以她等了十年,“不后悔”。等待的主题,和等伯(万梓良)的主题不谋而合,等伯同样等待的是自己的爱人,那个永远也等不回来的爱人。

    影帝郭富城,如果说他以往的角色,大多展现了“生”之绚烂,那阿博这个角色则是“老”“病”“死”,是末路之人。此次造型非常贴近真实地流浪汉,长发盖头,肥大得好似捡来的裤子,松垮的皮带,小肚子(?)。搭配一如既往的成熟演技,绝望到发疯似的笑出来,内疚到在墙角缩成一团,因癌症而身体胸口极度的病痛,病榻上虚弱无神地眼神——人生将至终点的绝望扑面而来。最终,他奄奄一息的挣扎被寂静与黑暗吞噬,这也是大多数流浪汉的结局,在没有人注意到的黑暗角落里消失。寂静中,满是哀伤的呼啸。

    电影,还是要到电影院大银幕观看,祝大家买票顺利,观影愉快~

     3 ) 贫穷的本质和善良的人性

    豆瓣6.6的评分虽然让我有点惊讶,但也正常,电影的观感本来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背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不一样,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很坦白讲,如果是几年前的我,类似的片子,看完也就翻篇了。最近几年看了香港电台真人秀《穷富翁大作战》和书籍《贫穷的本质》,理解了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出身不好,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试想一下,在香港从事体力劳动(假设不是没身份打黑工),一个月月薪也就1万左右,最便宜的笼屋,一个月也要几千块。香港的交通也是出名的贵,如果连住都住不起,吃也吃不饱,请问穷人哪有时间努力提升自己,通过进修来改变命运?!就像片中张达明饰演的落魄画家,画工精湛但却一直乏人问津,因为身形瘦削也从事不了体力劳动,最后为了吃顿饱饭,犯了盗窃罪被捕入狱——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每顿吃饱饭的愿望,实在让人心酸。

    去年年底因为工作原因搬到香港,因为疫情,餐厅晚上6点后禁止堂食,于是从新闻上了解了“麦难民”的悲惨遭遇。加上现在住的地方附近也有一个露宿者出没的场所,时不时看到他们衣衫褴褛,拉着简陋的行李,艰难得生活,心中充满了悲悯。所以,我一直是抱着同情和理解看完了全片。

    我觉得这是一部对于我来说5分好评的电影,因为除了为了片中角色之间真挚的感情和悲惨的遭遇落泪,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沉思——什么是贫穷的本质,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即使陷入了绝境,依然看到人性的光辉和善良,还有守望相助。即使生活艰难,如果愿意努力,还是能见到一线希望——如片末的森仔,阿珍和囡囡。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这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V.Banerjee)与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的著作,他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深入剖析全球贫困的本质,探究如何逃离“贫困陷阱”。尽管贫困无法根除,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

    1、穷人通常缺少正确信息来源,容易相信错误的事情;如果可以有效将正确的信息转递给穷人,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2、穷人肩负生活中的多种责任,更难作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政府可以做出一些基础服务的补贴,保障底层人士的温饱,可以大大改善穷人的生活,从而帮助他们做正确的事情。
    3、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而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科技创新或制度创新可以弥补市场发展的不足。
    4、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政策,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可以改进上述各方面。
    5、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正能量是必须的,成功会改变人们的信念和行为,从而带来更大的成功。因此,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该害怕必要的付出(包括现金)。

    《穷富翁大作战》

    香港电台曾经拍过一个真人秀,叫做《穷富翁大作战》,邀请了上市公司CEO,专业人士等“富翁”体验一个星期贫穷的生活,每天只有50港元生活费,需要从事体力劳动维持生计,尝试露宿街头、睡板间房、倒垃圾等生活。看了之后很有感触,因为看之前,我和嘉宾们的想法是一样的——你穷,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著名的香港富豪田北辰,信奉自由市场,任九巴主席时回应巴士加价的论调是“ 如果你觉得贵,可以有其他选择,我们的铁路公司不是社会福利机构”。当他自己一天只有50港元的生活费,还要坐10几块的巴士上班去倒垃圾,大佬的结论是“交通费扼杀了穷人的生存空间”,是不是很讽刺。。。结果大佬两天就坚持不住,提前中止录制节目。。田北辰不是唯一一个人,当这些社会的上层,失去了他们的资源(包括已有的学历、工作经验等等),从零开始在社会上爬摸打滚,才发现维持基本的生活是如此的艰难。一天的工作,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所需,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精力。。

    这些底层劳动者之所以贫穷,并非因为他们不努力。事实上,他们比我们中的很多人更勤劳,每天不舍昼夜地干活,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们的工作并非毫无技术含量,需要耐力也需要技巧。但他们的付出与收获却不成正比,因为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读不起书的人”。这种结构上的畸形,靠个人力量的奋斗是难以扭转的,需要政策上的倾斜。如果不加以改变,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陷入跨代贫穷的恶性循环。

    在西方发达社会,特别是北欧这些高福利社会,即使是清洁工,他们的工作环境也很好,因为高度机械化,他们的收入和其他行业也不会有很大差别,能在社会上体面的生存。现在美国有些科技企业,也在倡导给穷人发钱,改善穷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所有人都有尊严的生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个人和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

    阿博 ——一子错,满盘皆啰嗦

    这位高学历高智商的社会精英,因为一时贪念,亏空公款,导致牢狱之灾,家人还要帮他还债。其实以他的能力,即使不从事被法庭禁止的相关业务,还是能找到相对体面的工作的。但是他没有,他混迹在露宿者中,帮助大家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这样,他才能找到曾经的掌控感和存在感,找回生命的意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阿博将自己的救命钱,给了“妈妈”还债——但我能理解,因为对于那时的阿博,救赎别人,比救赎自己更重要。可惜的是,他救赎了身边的人,却没有和自己和解。在他母亲眼里,他一直是个成功人士,妹妹也一直尽力维持大哥的光辉形象。但正是这曾经的光辉形象,让阿博没办法放下面子,以现在真实的面貌面对自己最亲的人。直到自觉自己时日无多,才下定决心回家,可惜已经太晚了。就像等伯的口头禅,“有话好好讲”。最亲的人,是可以接受你真实的样子的,虽然真相有点残酷。。。如果没有重病,如果阿博可以过了自己那一关,重新振作,其实真实的他有更大的能量,可以帮助到更有需要的人。

    阿珍——此生无悔

    阿珍算不是一见阿博误终生呢?10年前的一次相遇,让阿珍记挂至今,即使阿博生活落魄,她依然愿意无名无份地陪在他身边,这妥妥的是真爱啊。阿博说过一句话,从投资管理的角度,他认为感情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阿珍不懂得太多大道理,她只觉得,在阿博身边,她觉得幸福,那就足够了。在阿博生命最后的日子,她卖掉了珍藏多年的戏服,不惜血本带阿博看气功师,劝说阿博回家看家人——她是真正懂他的。在阿博离开后,阿珍也生活得有声有色。一个有爱人能力的人,一定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

    等伯——如何接受现实

    说实话,我是在看演员表才知道等伯是曾经倾倒无数少女的万梓良饰演的。等伯跑龙套去参加葬礼,想起亡妻时动情的表演,非常有感染力,让人不自觉心酸落泪。不能接受现实,是很多精神问题的根源。等伯在麦当劳大清洁被赶出店门的契机和阿博的帮助下,第一次在众人面前正视了心结,其实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赎。虽然经历了这件事之后,等伯之后仍然喜欢到麦当劳,仍然喜欢玩数独,但脸上的笑容似乎多了起来,我愿意相信,等伯接受了现实,也原谅了自己。

    口水祥——无奈的选择

    张达明的演技一直是有目共睹的,口水祥性格开朗,口无遮拦,但因为身体瘦弱,画作也卖不出去,做了无奈的选择——偷窃,并再次入狱。但大家并没有忘记他,把曾经的合照发给他,相信也一直有联系,希望这会成为口水祥的精神寄托,出狱后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梁惠妍(妈妈)——春蚕到死丝方尽

    妈妈应该是全剧中,除了阿博以外最悲情的人物。相爱的丈夫因意外去世,本来就不接受自己的婆婆更认为自己克夫,并染上赌博的恶习。妈妈只能非常卖力的工作,一边照顾年幼的女儿,一边帮婆婆还债,最后债都还清,却因积劳成疾而亡。阿珍一直劝她以女儿为重,不应该为婆婆影响自己和女儿的生活。但妈妈却固执的认为,因为丈夫一直很疼惜自己的母亲,所以无论如何,她要代替丈夫,好好照顾婆婆。即使是她艰辛的攥够4万元,把婆婆从高利贷手中赎回,婆婆对她恶语相向,她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好还是阿博,帮她解释,似乎让婆婆对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愧吾。

    其实婆婆最需要的,是持续的心理治疗。她不能接受自己儿子意外去世的现实,唯有认为媳妇克夫,将意外事故合理化,并用赌博来麻痹自己。这又是一个不肯正视现实的例子。解决痛苦的第一步,就是承认和接纳现实。希望最后妈妈无怨无悔的付出,不知让婆婆流下泪水,也完成自己的救赎。

    换一个角度看,妈妈死后,囡囡入住保良局,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物质保障。虽然父母双亡的心理阴影,可能需要一辈子来修复。但是囡囡在麦路人的关心照顾下,似乎出落得活泼开朗,也比同龄人更成熟懂事。希望囡囡能够带着大家的祝福,好好生活下去,走出贫穷的怪圈,过上正常的生活。

    森仔——条条大路通罗马

    森仔一出场的时候挺让人讨厌的,沉迷手游,好吃懒做,不学无术。不过他运气不错,遇到阿博,还有好心的各位麦路人。阿博没有直接劝他回家好好读书,而是带他一起体验生活,感受赚钱不易,也教会他,无论如何都要自食其力。最后森仔用自己打工赚的钱,给妈妈买了药膏,也和家人和解了,在发型屋似乎发展也不错,是全局最正能量的角色,代表了年轻一代的希望吧。

    总结一下,如果不想重蹈剧中悲情人物的覆辙,第一,就是要接受现实,和自己和解,然后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第二,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第三,家人是永远安全和包容的港湾。如何解决贫穷,先从自身做起,好好生活。 同时也希望高科技可以释放更多生产力和机会,在政府和大家的努力下,让全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好,愿世上再无饥饿和贫穷。。。

     4 ) 预言一波现在6.7分半年后必定7.3以上

    麦路人卖路人

    麦当劳里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或多或少也有着我们的影子。麦庐人卖路人陌路人。他们是一群仍为存活担忧的人,也许很多人很难想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全民小康的背景下社会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影片虽然拍的是香港的故事但是在全国哪怕全世界都是感同身受的,北漂对很多人来说在两千年开投,无数个为生活奔波为钱发愁踏上了异国他乡,他们里有的是旧时代淘汰下的落魄商人,有的是年少莽撞走投无路的陌路之辈,也不乏有想一显伸手的怀大志者,可是无论他们来自哪里又去往何处他们住的永远是天桥底下,快餐店里面,自助银行门里或者公园的长椅上。在前几年我们看到这些人都会绕道走生怕跟他们扯上关系,为什么2019到2020年这种人慢慢淡化在我们的视线里呢,是他们都有钱了还是都有工作了又或者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家了吗,我认为不是。是被城市管理部门赶走了吧,或许是被快餐店人员报警处理。新闻上这种事情并不少见。我曾经也觉得这些人有胳膊有腿自己打打工不就完了,但是就像影片里的口水祥所说大家都有头发谁还想当和尚。画面一转是他和他的作品,画画的很好却无人问津。试问自己如果不是一个人真的走投无路又怎么会去天桥底下住呢。近年来国家经济实力欣欣向荣gdp年年提升却又有多少人看到这些背后的可怜呢。有钱的一直有钱没钱的一直没钱这话说的不错,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但也是时代背景下的常态。我几年前还参加公益,没参加前总认为自己家里条件一般甚至不好,家里老为钱发愁争吵。甚至买卖驾照分来多几百块一家人都很高兴。可是去公益帮助贫困人家发现什么是贫困,人家一个房子差不多跟我们一房间一边大,早上粥中午土豆丝晚上白菜这些都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自己完成,他妈妈离家出走父亲身患疾病自己还要上学每个月真的是只靠政府社区的几百块补助过日。更别说还要上学并且离家很远。我们老说读书可以成功不成功的人都是怪自己。但是这样的一群人连自己生活都费劲,还怎么读书。现在疫情影响很大,新闻媒体大肆报道正面消息,如果没有方方日记或者一系列的记录片多少人还记得疫情的惨痛,除了那些身边经历过得亲人亲身经历过得。我总是在一些短视频平台看到请问南京大屠杀什么时候,请问日军侵略中华是什么时候。我不反对这样的问题,但是每当他们回答不上来时就是嘲笑或者评论再问下一个人。如果每次问完无论答没答对都耐心讲解一下详细说一下无论是被提问者还是短视频前面的观众都会深有感触。我们的历史并不是如课本那样对惨痛经历一带而过,为了考试死记硬背而是切身理解。感谢无数像麦路人的电影,如1942八佰。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提醒着我们曾经过去的历史以及现在的伤痛。我敢说没有麦路人的出现,仍有很多人瞧不起看不上厌恶这一类群体。本人嘴也不太会说但是我希望我自己能做到不沉迷于安逸生活。仍通过影片图书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松懈未来的路还有很远。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1942。我们都太容易忘记伤痛毕竟大家都喜欢美好的事物我感觉这是麦路人评分不尽人意的可能之一吧。

     5 ) 麦记爱情故事

    1975年第一家麦当劳开进香港,1990年第一家麦当劳开进大陆,逐渐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一个独特文化表征。 M记的说法首先来源于广东地区,到现在,麦当劳也是更时兴在香港一点。在90年代的香港影视作品里,麦当劳是速食生活、快餐爱情的象征,是解构主义的见微知著,浮躁、轻薄、肤浅。在M记金字红底的招牌下,《重庆森林》编号223的警察等不来爱人的电话,悲伤地坐在麦当劳店铺旁啃汉堡,《堕落天使》里的两人只见过几次面,就可以一起坐在麦当劳里吃饭,而到了《甜蜜蜜》,在麦当劳初遇后,李翘挣扎着对黎小军说出:“我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你呀,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我呀”。杨德昌的电影《一一》中,父子俩不想吃喜宴上的东西,跑出来食麦当劳,也暗含了一点讽刺。 而我对麦当劳的记忆却是从我初中时在《萌芽》上读八月长安的连载开始的。因为她本人对麦当劳独一份的喜爱,所以夹带私货后,所有少男少女的爱情萌芽都是从在麦当劳约会开始的。在我爱过的这些青春小说里,关于麦当劳的味觉印象只剩下两个人分食的麦旋风。八月长安说,“现如今电视广告里那些大晚上听到男友说带自己去吃15元套餐还能激动得两眼放光的都市女性,估计都是想起初恋前男友了吧。”我们县城没有麦当劳,十年前开了一家肯德基,到现在也只有那一家肯德基,但是关于肯德基,我没有这种青春性质的爱情。 上了大学之后,开始弥补式地进食麦当劳,不爱玩具的我也攒过很多麦当劳的小玩具,和x刚认识时在询问麦当劳肯德基还是汉堡王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麦当劳,被他雀跃着说“原来我们可以一起在麦当劳读书”,最后也在麦当劳说了最后一声拜拜。暑假留在桂林学习,因为疲于每天往来图书馆的生活,逐渐把阵地转移到了住宿附近的一家24h麦当劳。麦当劳的二楼总是设计成透明的落地窗,白天太阳直射进来让人避而远之,但到了晚上,学完习从麦当劳走出来往楼上看,总会想“喔,原来刚才我是以这种姿态扎根在这里的”。在这个暑假才发现麦当劳和肯德基有什么不同:麦当劳很适合一个人静静坐着读书、学习、想事情,或者约个朋友闲聊,再吵戴个耳机也能够解决,但是肯德基是完全合家欢性质的,小孩子永远在上蹿下跳,偶尔贪恋一口童年里的蛋挞的味道,也会被肯德基里聒噪的声浪挤压出去。麦当劳对于我这样的人是很有包容性的。 到了今年新上映的香港电影《麦路人》(可以看,但并不好看),M记的形象不再冰冷无情,而是尽心还原了一群在麦当劳过夜的底层人,让我想起mla《麦记最后一夜》里的“白灯、广东歌与露宿者”,一份廉价的快餐、免费提供的空间和尽量舒适的环境,在麦当劳的人们没有阶级层次之分。其实也不一定要是底层啦,谁没有在无处可去时溜达进过麦当劳坐呢,又或者在麦当劳等一班夜间的列车?甚至一座城市拥有麦当劳,对我来说是一种安全感的象征,因为我会知道我到最后也总有个落脚点。 我在寒假到肯德基打工的时候,也曾因为想知道在这个大部分人都阖家团圆的节日里,究竟什么人会选择在肯德基度过这个问题,而主动排了大年三十的班。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没有观察到,在晚上七点钟的时候我就因为顾客稀少被经理赶回家去吃年夜饭,换了衣服出来只看到零星几个人安静地坐着玩手机,大概在等人,或者等一份手机点餐后的打包,是我太中二了,小县城蛮难有故事的啦。 从小时候收藏宣传单上的优惠券,到现在直接领取各种平台上发的电子优惠券,小时候的那批人长大之后,越来越热衷于在麦当劳薅羊毛和观看花花绿绿的广告语,其实“走啦去麦记食新品”和“走啦去麦记买第二份半价”,就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爱情故事。我们总爱拿木心的《从前慢》举例,我们怀念写信写情书见字如面的时代,我们批判这个快节奏没营养的时代,但我觉得,我们在一起对坐着舔甜筒的这一秒钟互相爱着,那么多爱几秒钟,就是一生一世。 而麦当劳改名为金拱门,可以说是与西方外来文化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几十年里,这种曾经被认为玷污了我们的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社会的快餐文化逐渐本土化了。并且,在M记坐着吃一份餐,对我们来说也是生活中的一点点喘息的空间啊。

     6 ) 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一步一步的走着自己走的路,没有任何人知道任何人是在为了什么,看得到的行,看不到的心,看不透的思想。

    曾经有多辉煌,现在有多落寞,一切都是浮云,真正存在的就是眼下的一地鸡毛蒜皮。

    郭富城的演技是真的高,演什么像什么,眼睛在讲话,行为在表达。

    思想会帮助思考想在的处境和遭遇,会决定以后在哪,在什么样的位置,行为决定着自己能否到达思想的位置。

    郭富城演的角色所表达的,相比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被自己曾经的“下级”给瞧不起,当众侮辱,最后还是自己去接下钱。忍常人所不能忍,想常人所不能想。

    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是心善的存在,做着最多的事,付出着最多的头脑和想法。

    可能是状态不好吧,感觉既想写好又胸无点墨在胡言乱语。

    做个路人吧,就像每一个人一样,从生命中匆匆走过,不过是陪伴的时间长短罢了。

    加油,身处逆境中的每一个人!

     短评

    这是一部看完我认为一定会引起热烈讨论的电影。它反映着香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在其中你会发现一些非常感人的瞬间,比如接近结尾大家筹款给郭富城的角色治病。我看完后自己也会更加地尊重那些流浪汉。然后虽然几条叙事有点散,但是连接他们一起的确是彼此的情感。各个角色都有特点,从“富豪”流浪汉等伯,到带着女儿的单亲妈妈,而且他们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忧愁等着观众去了解。我特别喜欢刘雅瑟演的单亲妈妈,她有太多的不公施加在自己身上,却勇敢地扛下去,为了女儿,为了生存。看整部电影代入感很强,有种“天涯沦落人”的既视感,而且虽然结局很阳光而又美好,但同时也夹杂着现实的残酷。

    2分钟前
    • 逍遥侠客
    • 力荐

    【澳门国际影展】前半部极佳,有条不紊地描绘了24小时快餐店过夜人群体的悲欢故事,展现一幅鲜活生动、细腻真实的底层香港百姓挣扎求生众生相。能看出调研功课相当用心,难得可贵。后半部开始频繁而猛烈地煽情催泪后,观感节奏瞬间降级。剧情中的死亡悲情元素在感慨唏嘘之余,也有堆积苦难的刻意感。郭富城、杨千嬅炉火纯青、收放自如的表演非常稳。万梓良、张达明贡献瞬时爆发的精彩演技。最感慨的是《十三棵泡桐》的假小子刘欣,已经蜕变成能演单身妈妈的刘雅瑟…三星半。P.S.观影前晚偶然地在麦当劳蹭了2小时座位

    3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跟《一念无名》和《沦落人》算是香港底层社会三部曲吧,但是感觉导演用力过猛了,什么苦难都往人物身上加。而且跟那两部不一样这是个群像戏,就更难拿捏了。另外这片虽然像麦记的人文宣传片(英文片名就是麦当劳slogan的谐音),但最后赞助商名单里居然都没有麦记…

    8分钟前
    • BoSo
    • 还行

    “他们住在高楼,我们淌在洪流,不为日子皱眉头,答应你只为吻你才低头。”191029东京国际电影节演后谈,杨千嬅说快餐店是许多小朋友获得快乐的地方,电影是快餐店入夜后的另一面。可能是我近几年最喜欢的华语电影,从更大的结构去思考贫困(社会福利的缺失,电信诈骗等问题),从更小的视角去探讨爱。真挚动人。

    9分钟前
    • 木槿🌸
    • 力荐

    题材很好,开头很惊艳,但越到后面节奏越松散。想要展现群像,想要顾及到方方面面,但没分配好,不过金培达的配乐扳回一成。每个人的故事单独拎出来看都让我有所感触,万梓良部分和张达明部分看哭,小女孩挺惊喜。细节有做的不错的地方(停车铃,演出服...),可惜台词上安排了太多戏剧性的巧合,略显刻意。总体而言还是一部有看头的电影,和预想的差不多。

    12分钟前
    • 塔图因种树露西
    • 还行

    “在麦当劳过夜的那些人”。选题本身真的很棒,之前在内地纪录片里也看到过类似情景,很有话题性。只是,影片处理得还是太初级了,有些过度煽情且缺乏技巧,剧本设计上也太过人为痕迹,有些堆积苦难。好的地方还是人情味吧,即便穷困和底层,仍然守望相助,彼此扶持,看到这样的情节还是挺暖的。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导演没有想好处理表演风格和电影风格的问题,同时对剧本的把控也不算太好。电影给郭富城的一些表演空间实际是不太有必要的,郭富城没有处理得精彩和动人,只是表达出了意思,同时这样的特写表演对于底层群像这种题材是会削弱更大的情感的,我是因为杨千嬅去看,她演得太差,需要演的地方都十分拙劣,反而有些反应演得很真实。电影用麦记的概念和视角挺不错,但人设就十分老土,各个背后曲折的故事,已经够常见了,刘雅瑟的角色大可不必,拍这种一百年前的女性角色放在麦当劳里真的是电影制作的可悲,杨千嬅的角色更差,基本是一个被动的等待状态,大概也是一个三千年前的女性角色变换而来,剩下的就是恶婆婆恶妈妈和失智妈妈了,林林总总也是令人大开眼界。电影后三分之一,有种牙膏用到最后的尴尬,拼命挤,一会多一会少,喜喜悲悲的滥用已完全不动人了

    20分钟前
    • Morning
    • 较差

    郭富城的演技我必须吹一波儿,表情、神态真的把底层人的落魄形象演绎得非常到位。有点颠覆他一直以来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了。

    21分钟前
    • 宪宪宪是二皮脸
    • 推荐

    特别好!像以前看《沦落人》一样感动!当然有煽情部分,但感觉已经很久没在电影院看到这样一部简单感人的港片了,为了这点加一颗星。刘雅瑟演的妈妈太可怜了,她也演得很好。其实是部麦记大型公益慈善片吧哈哈哈,底层之间的互相扶持,没有血缘关系的情感(像小偷家族),而且并没有把有钱人塑造得很坏来衬托底层阶级(除了那个豪车车主)。7.25@siff第一部

    23分钟前
    • 又又
    • 力荐

    老麦过夜是很棒的题材。这种视角下的世界观本身就很有趣。大冷酷社会环境下,有点滴社会温情,如社区食物银行、长者饭、周三义诊、百家利是。主线故事没有传奇逆转反杀。一切皆是徒劳。平凡人终究无法逆环境成为超级英雄——即便他努力地做着这样的事情。毕竟,现实世界,个人的力量在社会泥石流中极其渺小。主创们的情感是悲伤与叹息的。PS:值回票价了,你以为看到有人骂杨千嬅“唱歌难听”,又有人怼杨千嬅“不红”是容易的事情吗?

    24分钟前
    • ZeonGin Sou
    • 还行

    阿博最渴望的就是回家看看妈妈吧 而最后他在回家的公车上死去了,那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一直在回家了。

    27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金棕榈题材,香港类型片拍法,如果布置同一篇命题作文,肯洛奇、迈克李、达内兄弟、是枝裕和、奉俊昊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2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郭富城人到中年演技仿佛开了窍,近几年的每部作品都可圈可点。他身上既有金融从业者的市侩精明,但又把落魄无奈的酸涩苦闷演绎的淋漓尽致。社会上被剔除的loser在快餐店成了大家的救世主,最后结局也是令人唏嘘。

    31分钟前
    • 遇见
    • 推荐

    有点失望,只有苦情没有思考,多线叙事蜻蜓点水,感动之后于艺术和社会并无助益。

    32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纯粹靠题材镀金的片子,叙事和深度都太差了,表演上不功不过,但没有惊喜点。现在那类在脑门上明晃晃写着”“我想拿奖”的片子都有这种毛病,太功利就会影响表达。

    37分钟前
    • 小时不识月
    • 较差

    本以为是想通过深仔的视角去接近并认识这一群体,从而改变自己的故事,没想到拍着拍着年轻人就不见了,然而拍群像却也是走马观花。这个电影基本上也跟这个观感差不多,抛出来一大堆问题,到头来仅仅停留在苦难堆砌的层面,营造出一个“全员圣人”的底层乌托邦,假大空,刻意煽情,基本动机全都不清楚,一条线都交代不清。M记在这群人中承担了一个什么角色?人们何至于此又怎么走出来?如果只是背景板,那叫“麦路人”“肯路人”“汉路人”又有什么关系呢?甚至就连“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回”这样的硬设定都用不好,比如万梓良那个角色(差点没认出来),甚至给人一种“怎么还赖着不走了”的感觉。说的不客气一点,感觉创作者对于真正的“底层”和“苦难”是视而不见的,除了消费这群人,看不到任何同理心。表演上问题不大,但也就是正常发挥的水平。

    38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

    几年前曾当过一夜“麦路人”,只五个小时都是苦熬,更难以想象这样的故事该如何搬上银幕。《麦路人》算是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题材的视点选择得很好,聚焦于各色“有家归不得”的“麦路人”,叫人联想起90年代的《笼民》。剧作和摄制上都没有采用繁复的技巧,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切入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中,一半冷峻一半温情地拉扯起一幅市井群像。前半部分尤为出彩,从细节塑造到对人物的关怀,都是近年港片中不错的水准。演员群戏加了不少分,“老中青”组合里的每个人都有不止一场突出的戏。

    4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BJIFF2020#【万达CBD】除了几位主演的演技可圈可点之外,没什么特别的亮点,有刻意煽情之嫌,但聚焦快餐店过夜的族群本身带有话题属性,情节散淡,故事老套。郭天王从声名显赫的投资经纪人沦落到这般落魄,很难有说服力,选取的几个人物都不太有代表性。香港的贫富差距真的太大了。

    4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演的最好的居然是郭富城……應該多做一些生活細節的,救濟冰箱啦,派食物只給老人啦,去公園沖涼啦,還有開始那些街頭小智慧,其實是有意思和值得發展的。現在的一堆人物都沒有刻畫好,群戲調度特別硬,麥當勞裡的戲都沒有實感。到最後二三十分鐘已經沒戲可演了。挺浪費題材的。// 對了,山寨麥當勞裡的山寨包裝都是在我們家生產的,Amen辛苦了!

    50分钟前
    • 偏时差
    • 还行

    翻山越岭看的粤语场,为了当年在广东养成的坏习惯买了单。我曾试图寻找当年沦落天涯的那种感觉,但片子给我所呈现的感觉就剩一个惨,且只停留在情绪方面。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在于,主演们的人设都立不住,没有深入挖掘导致根基太浅,在情感上描写的有多用力,所呈现出的效果就有多笨拙。

    54分钟前
    • 牛逼协会会长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