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台湾2011

    主演:周梦蝶 

    导演:陈传兴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剧照 NO.1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剧照 NO.2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剧照 NO.3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剧照 NO.4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剧照 NO.5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剧照 NO.6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剧照 NO.16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剧照 NO.17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剧照 NO.18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剧照 NO.19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庄周梦蝶,无有虚实。诗人在红尘中梦想脱俗,于露电里捕捉永恒。  《化城再来人》借用佛经典故,以周梦蝶的一天隐喻其一生中的风景,从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维、修行、写作,试图重现昔年武昌街气氛、书摊的孤独国,追索病痛带来的改变与启发、几次生命里的流徙与意义,最后具现为那不负如来不 负卿的悟与情。

     长篇影评

     1 ) 荒凉的自由,温馨的不自由

    周梦蝶(1921-2014)可谓真正实践了儒家所崇尚的“孔颜乐处”,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以前对他清贫自守的生平略有耳闻,不过影像呈现出来更为切实可感。片子经常出现一天中的时间,中间穿插着自述和各种访谈,基本上在用他的一天串起一生。清晨五点半,佛堂灯亮,大门洞开,老先生起床洗漱,瘦削清癯,穿蓝布长衫,拍摄的那一年老先生90岁。

    周梦蝶五十年代中期退伍后,就在台北街头摆旧书摊为生,居无定所,有一段时间附近店铺的老板同情他,让他晚上在自己的店里打地铺。他摆书摊的武昌街附近的明星咖啡馆是当时文艺青年聚会的场所,记得白先勇有一篇《明星咖啡馆》忆当年。

    他于六十年代开始学佛,在红尘滚滚的街头习禅礼佛,成为台北的文化一景。不过,说到底这是一种选择,甚至可以说是行为艺术,洪子诚老师的《百年新诗选》就说这“既是他的创作的注脚,也成为独立的‘行为诗学’”。不然他当时才三十多岁,又有文化,总能找到一个小职员小店员的普通工作养家糊口的吧,但他选择自由地读书和创作。他将物质需要减到最低,说自己一天有30元新台币就行,也就是说有一口吃的就得。说到底,孔颜乐处的核心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余光中也说他虽然穷困但乐此不疲。片子的开篇是他用河南乡音朗诵自己的诗作《我选择》:

    我选择紫色

    我选择早睡早起早出早归

    我选择冷粥,破砚,晴窗:忙人之所闲而闲人之所忙

    其实这类市井奇人代不乏人,多年前做论文的时候就读到过浙西词人群之一的周筼(1623-1687),字青士,别字筜谷,嘉兴布衣,卖米为生。据记载,周筼隐居市廛而吟诵不辍,耽诗成癖。当时还想,原来《儒林外史》写的所谓市井奇人早就有了呀。周梦蝶是这条文化脉络上的又一个。

    以前只在一些诗选上读过他的几首诗,这次片子里更多。他的诗比较艰深,充斥着佛理,有种神秘的吸引力。真的悟道之人是不是不必再形诸文字了?禅宗早就说过不立文字。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谈起高闲上人学习张旭草书,但草书需要激烈的情绪,“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得道之人应该“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所以他认为高闲上人想把草书练到最高境界有点够呛。但苏东坡不同意,作诗辩驳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感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辩论太高深了。不过,可以明了的是,周梦蝶肯定不是清心寡欲,空且静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矛盾激情,冷热冲突的诗歌了。诗之为诗,正是对这世界的深情悲悯又无可解脱。

    老先生的文字感觉很好,与友人的尺牍半文半白,颇有情致。片子的节奏和画面都很不错,拍诗人的纪录片本身就有诗意挺难得。结尾一叶小舟缓缓远逝,老诗人的画外音道:我选择不选择,令人顿起“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悲怆。

    好玩的地方:1、周梦蝶在台湾一直独身,他的朋友说他深情博爱也专情,他自己还提到跟三毛的交往,嗯八卦人人爱。

    2、周梦蝶说自己写作时间最长的一首诗前后花了四十年,比起来,“两句三年得”都小巫见大巫了。

    3、周梦蝶自述写诗之苦:“我几乎除了吃饭睡觉,经常嘴里念念有词,这首诗没有完成,另外一首的题目就想好了,所以从来没有闲过。……这样一来产生的过程就比较迂回痛苦,时间要长。总而言之,这桩事情不是人干的。一个人在世界上,如果你追求人间的幸福,快乐,不要干这个事。”

     2 ) 独坐青灯古佛旁

          《他们在岛屿写作》是台湾目宿传媒于二零一三年推出的一系列文学记录片,由陈传兴、陈怀恩等人指导,分别记录了六位国宝级台湾文学家。这六人分别是诗人余光中与周梦蝶、作家王文兴与林海音、诗人杨牧和郑愁予。在莫比乌斯般的时间黄道上,周、林二老已然辞世,余下的人业已风烛残年。导演们似乎在与时间与死神抢夺,用极富深情的镜头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人影像。

          在华语记录片领域,关于文人的记录影像少之又少,且粗糙不堪。这也是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记录一代文人的双重生命。这六部影像以极尽温柔的笔触勾画了诸位大家或灿若星河、或明灭寂寥、或和风细雨、或呜呼顿挫的一生。与此同时,六部影片借由明灭的人物与永恒的文字、山川与湖泊、乃至大地与星河,彼此穿插呼映,凝聚着薄雾般的诗意,一路款款而来,托出了台湾现代文坛的斑耀群像。没有人想到低调内敛的《他们在岛屿写作》会收获如此巨大的成功,人们在欣慰之余也稍稍松了口气,文学总还是有人看的,总还是有人关注着文学艺术的处境。《他们在岛屿写作》被台湾看作当年重要的文化事件。

          在娱乐至死与文字式微的今日,台湾的记录大师们带给了我极大的惊喜。我欣喜地看到那座诺贝尔奖也救不回的,早已死掉的文脉,在海峡的另一边,在那座美丽的海岛如此完好地延续下来,气息匀长,真的在心里,为他们暗暗叫好。是的,这一次台湾人沿着历史的足迹溯源而上,穿透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浓雾,拜祭了他们的精神与美学之源。这是一次底气十足地回望,立足于岛屿,怀抱两岸,不论统独,不避讳自身的政治戕害,以纯粹的手法和浓郁的文艺情怀令我心中模糊已久的文人形象一下子具象起来,再一次让我品尝到了诗意与美的滋味。当然,这也是一次进行状态下地记录,而非盖棺定论般陈词,有的书写已然休止,有的书写仍在继续,那斗室中的推敲琢磨,那寄身山水时的歌咏,将这份香火延续到了未来。诚如歌者“舌头”所讲,有些东西永远也不会失去。狭隘如我,隔岸观火,心里五味陈杂。

          《他们在岛屿写作》与很多纪录片的不同点在于,力图突围个人传记电影的局限;打破了诗人、文学家被神秘化、被偶像化、被平面化的俗成定律,希望不单集结诗人作为“人”之“存在”的真实元素,同时也尽力逼近现实的层面,关注到了文人的“周围”和“背后”,在“大的历史”下,让“小的个人”通过多维面向的电影语言呈现在影像上。

           我们不得不赞叹台湾目宿媒体的独到的眼光,敬佩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无限关爱。据陈传兴导演介绍,整部“岛屿系列”的启动筹备曲折艰难,大部分传主起初都婉言谢绝,他们花了八个月才说动《化城再来人》的传主周梦蝶先生,另外则有一些传主在拍摄初期因为完全不理解他们的拍摄方式而中途“停拍”。一般来说,所有片子从准备到完成前后有两三年的时间,而除了现在观众从银幕上看到的一两个小时的成片之外,每部片子都还有几百个小时的素材,这些素材都会存档保留,成为“口述史”的第一手资料。据悉岛屿的第二系列也已部分成型,包括我们喜爱的张爱玲、白先勇、痖弦、洛夫等人,可见目宿媒体对文化保护的忧患意识,其志长远。

           这六人中,有我熟悉的余光中、郑愁予先生,也有我略读一二的周梦蝶、林海音先生,更有我从未涉猎的王文兴、杨牧先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泛华语地区享有大量的受众,我们会不自觉地从自身熟悉的诗人走向陌生的诗人,由亲近的作者带领进入未知作者的境地,大家都可以在片子中找到独属于你楔子,它可能是一句幽幽飘出的诗句,可能是台北你曾经逡巡的某条小街,所以影片勾起的这些私密记忆,都可以成为拉近文艺和你之间距离的契机。所以私以为《他们在岛屿写作》在当下关口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呼唤,唤停你匆忙的脚步,唤醒你对美对纯真早已沉睡的记忆,呼唤缪斯女神的再度降临。

          除杨牧先生外,五人故土皆在大陆。有蓬蒿野草者如周梦蝶先生,有扶摇直上者如余光中先生,有伛偻提携者如林海音先生,有文字炼金者如王文兴先生......他们皆因时事战乱,流离辗转到台湾,最终在岛屿之上,靠一支笔安身立命。其中淤积的块垒,诚如周老在片中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讲道:真难以置信当初是怎样走过来的/不敢回头,甚至/不敢笑也不敢哭/生怕自己会成为江河,成为 /风雨夜无可奈何的抚今追昔(《走总有到的时候》)。在看到周老在镜头前顿挫地一字一字地,近似于吐出这样的诗句时,我才一下子读懂了这首诗,就这么简单地一下子懂了,那些委屈,惶惧,隐忧一下子都在这里了,之前我所有的问题就这样都解决了,因为我看到了周老蒿草一般的人生。所以说,一个诗人的作品只有放回他所脱胎的大时代,才会显示出诗歌最纯粹的力量。岛屿系列为我们展现了文艺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以及文艺作品自身在文学史上的对应,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阅读维度。所以说《他们在岛屿写作》的是影像与文学的一次完美的契合,文学是影像的形而上的内核,反过来影像为文学提供了形而下的映照,影像让艰深的文学有了容易亲近的糖衣。换句话讲,影像是形态,文字即是神情。借由这一次的成功,我们可以预判今后影像可以作为文学推广的重要媒介。

          影片一改记录影片力求接近真相,镜头长久逼视而产生的单一冗长之感。台湾纪录片大师们突破了以往记录影片的拍摄形式,对这一影片类型进行了前所未有解构的和创作,以广袤地视角和丰富的意象极大地拓展了镜头语言。陈传兴在《化成再来人》中借用佛经典故,以周梦蝶的一天延伸出周公颠沛一生的旅途;杨力州在《两地》中则用女儿去北京寻访母亲故地,与林海音先生寻访旧地故人双线并行,镜头辗转于大陆与台湾,时刻呼唤着主题与乡愁;而在《寻找背海的人》中,导演甚至排演了王文兴先生的著名剧作《家变》,以表现王先生作品中传达的畸变的伦理情感。

           岛屿系列有很多段落让我不断地重复去看,我试图在句读之间,眉宇轻皱之时找寻早已久远的文人风骨。个人认为《化成再来人》是系列中最艰深的一部片子,令我着迷。化城一词出自法华经化城喻品:祖师带领众生前往成佛之地,但道途险恶,行人会疲倦会退却,祖师便于途中变出一幻化城郭,让众生休息,一旦众生生养休憩,便又将城郭幻化,令众生了解一切均为梦幻泡影、海市蜃楼。而“再来人”,则是可成佛却不成佛,选择重回到人世间来渡化众生。每当周公硕大的,布满老年斑的头颅出现的画面里,我总是闭气凝神,看着他用大手抚着两腮,用浓稠的河南乡音讲述自己被时代的阴风吹进军营,在武昌街摆书摊的风雨夜,那苍老的面庞像绵延的山脉,讲着讲着周公自己仿佛老僧入定一般,时而写写画画,然后莫不做声。当提及余光中先生送其“狷者”一词时,周公便会心一笑,悠悠地为我们释解狷者为何,而讲到与三毛小姐的初识,好似又年轻了几十岁。我看着摄影师早晨为周公煮面,就如周公自己的孩子一般,然后周公和他说起今日商禽的纪念活动,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没有一丝记录的痕迹,我知道,这部片子成功了。读者心中臆想的那个神秘的周梦蝶没有了,那个七情六欲,情感丰沛的周公回来了。时间、诗歌、生命、信仰在这里靠他的乡音粘在一起,我真真切切地体会了那句“只有时间嚼着时间的反刍的微响”,他真实呈现了周公的内心的矛盾,男女情感的纠葛,以及生命的彷徨之感。

           陈传兴导演在影片中安排了大量的隐喻,用舒缓如诗的长镜头娓娓道来,影片开头结尾开寺门,关寺门暗示了周公与佛法的缘起、船满划出水的要诉说“度”的概念、而幽灵般的白衣女孩预示着孤独国的瓦解,在水中的写满心经的旗子体现了“空”的意向,那至周公喜爱的小林正树的《怪谈》中海战血红的画面……陈导甚至将淡江边的周公看作是在恒河水边得道的悉达多。影片的最后,陈导将镜头对准了一颗黄昏中老鸦回巢的老树,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它象征着人的暮年,充满了清冷死亡的气息,然后画外传来了周公的最著名的短诗,《善哉十行》,“人远天涯远?若欲相见 /即得相见。善哉善哉你说 /你心里有绿色 /出门便是草。乃至你说 /若欲相见,更不劳流萤提灯引路 /不须于蕉窗下久立 /不须于前庭以玉钗敲砌竹 /若欲相见,只须于悄无人处呼名,乃至 /只须于心头一跳一热,微微 /微微微微一热一跳一热 ”。就是这样一首令人沉醉的短诗,它描绘了人类心灵的最微妙的情感,在老树孤零的身影中,这跳跃的火苗显得格外的耀眼。

          岛屿系列有太多的瞬间感动了我,我想这正是情感的力量,诚如陈传兴导演所讲“如果没有情感,何以讲真实?所谓的‘真实’只是勉强而虚假地堆砌,你却闻不到那时的呼吸和情感的脉动。而这些恰恰是诗歌写作最重要的原动力。所以情感的流动、生活与诗歌的关系在电影拍摄中显得尤为重要。”在《逍遥游》中,我看到余光中先生和范我存女士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余先生在江南大学演讲再一次读起《乡愁》,当读到“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时,余先生伸手指向了台下的爱人;在画外读起《问玉镯》时,余先生握着爱人的手腕讲道,我就是对着这只镯子写出了那首《问玉镯》;令我无限唏嘘的是在痖弦先生念起《红烛》这首诗的时候,透过女声和痖弦先生的混响,我切身地感受到了夫妻大别之时,悲苦不可断绝,“烛啊愈烧愈短/夜啊愈熬愈长/最后的一阵黑风吹过/哪一根会先熄灭,曳着白烟/剩下另一根流着热泪/独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最后是一口气同时吹熄/让两股轻烟绸缪成一股/同时化入夜色的空无/那自然求之不得,我说/但谁啊 又能随心支配/无端的风势又该如何吹”

          而在纪念林海音女士的《两地》,以《送别》作为原音主轴,凸显了知交零落,斯人已逝的寂寥之感。女儿夏祖丽在探访母亲北平故居时,坐在父母成婚的教堂,满眼泪水对着镜头讲道:我真希望她仍跟活着跟我们在一起;长子夏祖焯于追思会的当膝一跪,感谢给予母亲陪伴的人们;而被海音呵护业已成名的黄春明早已两鬓苍苍,看着海音保存的信件,也止不住动情:我有两个爷爷,一个我的爷爷,一个是沈从文,而她就像是我的母亲。

          关于影片我不再赘述,真心希望大家能够卸下顾忌去感受,感受文字带给你的那份身心的轻盈,我确信哪怕仅仅是感性层面的感动也必将受益无穷。观看《他们在岛屿写作》时,我无数次的想起,那些在暗夜击打我心门的诗句,那些早已在天堂或消逝的诗人们,我感谢他们一次次的抚慰了青年悸动的心,就让我以这样的一首诗作结吧。

    活在珍贵的人间
                   海子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部分文字引自:沈祎 陈传兴谈《化城再来人》:关于诗歌的电影, 关于电影的诗歌




                                                                                                         Dolly Bell 2015.12.03

     3 ) 我选择

    我选择紫色。

    我选择早睡早起早出早归。

    我选择冷粥,破砚,晴窗;忙人之所闲而闲人之所忙。

    我选择非必不得已,一切事,无分巨细,总自己动手。

    我选择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我选择以水为师——高处高平,低处低平。

    我选择以草为性命,如卷施,根拔而心不死。

    我选择高枕;地牛动时,亦欣然与之俱动。

    我选择岁月静好,猕猴亦知吃果子拜树头。

    我选择读其书诵其诗,而不必识其人。

    我选择不妨有佳篇而无佳句。

    我选择好风如水,有不速之客一人来。

    我选择轴心,而不漠视旋转。

    我选择春江水暖,竹外桃花三两枝。

    我选择渐行渐远,渐与夕阳山外山外山为一,而曾未偏离足下一毫末。

    我选择电话亭:多少是非恩怨,虽经于耳,不入于心。

    我选择鸡未生蛋,蛋未生鸡,第一最初威音王如来未降迹。

    我选择江欲其怒,涧欲其清,路欲其直,人欲其好德如好色。

    我选择无事一念不生,有事一心不乱。

    我选择迅雷不及掩耳。

    我选择最后一人成究竟觉。

     4 ) 他们在岛屿写作:华语文学纪录片的“标杆”

    2011年4月9日,《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在中国台湾“集体亮相”。对普通观众来说,这也许不算“大事件”,但对喜欢文学的观众来说,这六部纪录片的“集体亮相”,绝对是一场影像中的“文学的盛宴”。

    这六部纪录片,讲述了六位台湾作家在“孤岛”上的人生及创作历程。这六部纪录片分别是:《他们在岛屿写作:如雾起时-郑愁予》(陈传兴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周梦蝶》(陈传兴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两地-林海音》(杨力州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余光中》(陈怀恩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朝向一首诗的完成-杨牧》(温知仪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王文兴》(林靖杰导演)。

    六位“传主”中,知名度比较高的是余光中和林海音。

    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几乎是每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读过的。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也是大陆中小学生的“必读书”,同名电影《城南旧事》(1983)也已经成为经典之作。

    其他四位“传主”的著作,大陆都有引进出版,但应该都属于小众读物,仅在文学爱好者当中传阅吧。

    看完纪录片,周梦蝶、王文兴两位“传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梦蝶写的是新诗,骨子里却是个老派文人,遣词造句,苦心孤诣——他是一个践行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诗僧”。他清贫,他孤独,他洒脱而痴于文字,他自成一国。

    王文兴是一个把小说当诗来写的小说家,一个句子,他可以反复琢磨十几天。他和白先勇是同时代的作家,半个多世纪里主要写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标新立异、充满隐喻的《家变》,另一部是耗费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晦涩难懂的《背海的人》。他绝对是华语世界里最重要的“实验作家”之一。

    剩下的两位“传主”,郑愁予和杨牧,都是台湾非常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他们的诗都有很浓厚的“知识分子气质”,可以说是华语诗坛“知识分子写作”的“先驱”。

    六部纪录片拍摄的时候,六位“传主”中,只有林海音是已经去世的——她也是六位“传主”中唯一的女性,其他五位“传主”都是影片中鲜活的“男主角”。

    纪录片公映后,周梦蝶于2014年5月1日去世,余光中于2017年12月14日去世,杨牧于2020年3月13日去世。可以说,《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的推出,对于台湾文坛来说,是富有“抢救性”的。

    文学纪录片很容易拍成“文献片”,而《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是以生命与文学的“对位法”拍成的,血肉丰满,动静相宜,见微知著。这个系列纪录片,完全是以电影技法来拍摄的,没有一点“文献片”、“专题片”的套路,其视听效果也完全达到大银幕放映的规格——这是华语文学纪录片的“标杆”。

    这个“标杆”的树立,离不开其幕后的创作者。

    陈传兴导演在电影界虽然是新人,但在摄影界和文化界,他早已经是大师级人物,他执导的两部诗人纪录片,果然别具神采,尤其是《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周梦蝶》,称得上是“标杆中的标杆”。

    陈怀恩导演是台湾影坛的著名摄影师,是台湾新电影的重要力量,曾为侯孝贤的多部经典之作掌镜。他导演的《练习曲》(2006)也已经成为公路片的经典之作。他镜头下的余光中,睿智又可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股清流”。

    杨力州是台湾著名的纪录片导演,他导演的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2010)十分感人,他也是一位在纪录片领域深耕的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两地-林海音》是六部影片中最短的一部,仅55分钟。这是一部有遗憾的纪录片,毕竟,它是“传主”逝世多年后才拍摄的,没有机会与“传主”“面对面”。我一直以为林海音只是一位出色的作家,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才知道,她还曾是整个台湾文坛的重要推手。

    林靖杰、温知仪两位青年导演,加盟这个系列之前,都有比较丰富的创作经历。

    林靖杰的《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王文兴》非常独特,影片构成了如下“等式”:文学的意念+文学的情怀+文学的叙述=文学的影像。

    温知仪的《他们在岛屿写作:朝向一首诗的完成-杨牧》不仅拍了诗及诗人,更呈现了诗人背后的“文墨家族”,让人不禁神往花莲的旧书铺子。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上映之后,在电影界和文学界皆大受好评。树立了“标杆”之后,纪录片的制作公司目宿媒体自然要“乘胜追击”,于是,目宿媒体于2014年、2015年陆续推出了《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的第二辑。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的第二辑包含七部纪录片,“岛屿”也从台湾延申到香港。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二辑:延伸与延续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的第二辑包含七部纪录片,分别是:《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洛夫》(2014,王婉柔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东西-也斯》(2014,黄劲辉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痖弦》(2014,陈怀恩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城-西西》(2015,陈果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读中文系的人-读中文系的人-林文月》(2015,刘佩怡、齐怡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姹紫嫣红开遍-白先勇》(2015,邓勇星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1918-刘以鬯》(2015,黄劲辉导演)。

    和第一辑不同,第二辑不再局限于台湾,把“岛屿”延伸到了香港。七位“传主”中,有三位来自香港,也斯、西西、刘以鬯。

    这一辑的七位“传主”中,知名度最高的应该是白先勇。他的小说作品虽然都是多年前的作品,却在大陆一再出版,且“长销”不衰。作为昆曲的推广者,白先勇制作的《牡丹亭(青春版)》更是掀起了一股风潮,在全球“长演”不衰。近年,白先勇又因为其父亲白崇禧作传及对《红楼梦》的研究而备受关注。白先勇的许多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其中,《玉卿嫂》(1984)、《金大班的最后一夜》(1984)、《最后的贵族》(1989)、《花桥荣记》(1998)等电影都是佳作,《孽子》(2003)、《孤恋花》(2004)、《一把青》(2015)等三部由曹瑞原导演的电视剧,更是堪称经典之作。

    白先勇之外,西西和刘以鬯这两位香港小说家在内地的知名度也比较高。

    西西的《我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哀悼乳房》等作品,在内地都有不少读者,也收获了较高的口碑。

    刘以鬯被内地读者认识,是因为他的两部“实验小说”——《酒徒》和《对倒》。《酒徒》被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小说”。而《对倒》是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的“原著”——很多影迷知道刘以鬯,正是通过《花样年华》。

    刘以鬯也是这一辑七位“传主”中年龄最大的,影片拍摄的时候,他已经95岁,却仍然几乎每天都出门,身体健朗,头脑清醒。他好美食,几乎每天中午都要到喜欢的餐厅饱餐一顿。多年来的收藏模型和明信片的爱好,他也没放下,时不时还要入手“新货”,有空就摆弄、把玩。

    刘以鬯也和林海音一样,当了多年的副刊编辑,是港台新马华语文坛的重要见证者和推手。广结“文”缘,著作等身,老来自洽,刘以鬯大概可以算是活出了文人/作家的理想中的样子。

    2018年6月8日,《他们在岛屿写作:1918-刘以鬯》上映两年半后,刘以鬯去世。如果他再多活半年,就跨过百岁了。

    这一辑的七部纪录片中,黄劲辉一个人导演了两部,刘以鬯之外,黄劲辉还拍摄了香港著名诗人也斯:《他们在岛屿写作:东西-也斯》。

    《他们在岛屿写作:东西-也斯》上映的时候,也斯已经去世了,他于2013年1月6日去世。幸运的是,黄劲辉跟拍也斯多年,在他去世前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素材。从时间线上看(该片的拍摄计划于2009年启动),黄劲辉拍摄也斯的计划是先于《他们在岛屿写作》的企划的,而影片纳入《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第二辑,应该是“岛屿”和也斯去世的双重契机所成就的。

    黄劲辉的两部作品在这一辑中,是相对平庸的,但仍然比一般的“文献片”、“专题片”高级得多,至少,影片的“电影感”是很充分的,是适合在大银幕上欣赏的。

    第一辑中的六位“传主”,四位是诗人,可见诗人在“岛屿”文坛的份量。第二辑中的七位“传主”,仍然有三位诗人。也斯之外,还有来自台湾的洛夫和痖弦。

    洛夫和痖弦都来自“《创世纪》诗群”,一如白先勇、王文兴等人都来自“《现代文学》作家群”。《创世纪》诗刊是洛夫、张默和痖弦于1954年创办的,他们以此为园地,团结了台湾的一批诗人,互相切磋,形成了所谓的“《创世纪》诗群”。

    《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痖弦》中的第一场“戏”,便是痖弦从加拿大回到台北,参加“《创世纪》诗群”的聚会——这个诗群,和《创世纪》诗刊一样,过了一个甲子(60年)了,还“不散”!

    洛夫和痖弦两人是密友,创作之路却不尽相同。

    何其芳是痖弦的诗歌引路人,他的《预言》影响了痖弦的一生。作为现代派诗人,痖弦却十分重视自身(中华文化)的诗歌传统,他甚至提出过“新民族诗型”的观点(1956年),强调诗歌的中国风和东方特色。痖弦的诗歌创作时期比较短,诗作不多,这是他作为一名诗人的“短板”。

    痖弦之所以停下诗歌创作的脚步,是因为他的兴趣发生了改变。他先是从创作实践转向了学术研究,研究诗论及中国新诗史,著有《中国新诗研究》等书。后来,痖弦主持《联合报》的副刊,又沉湎于编务和当文坛伯乐。

    洛夫则一直痴迷于诗歌创作,退休后仍创作了长达三千行的长诗《漂木》。半个多世纪里,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出版的诗集及相关著作更是多达数十本,可谓著作等身。

    洛夫和痖弦晚年都定居加拿大,互为“邻居”。但他们都有着极强的乡土情结,两岸“通航”后,他们都曾多次返乡,寻根祭祖。洛夫曾“九回”故里衡阳,最后一次是2012年,其时他已经84岁高龄。2018年3月19日,洛夫去世,享年90。

    林文月是七位“传主”中唯一的一位我在观看纪录片前没有任何了解的。林文月的童年在上海的日租界度过,自幼接受日式教育,日语可以算是她的“母语”。1952年,作为台湾大学中文系当年唯二的“台湾籍”学生之一,林文月成了“读中文系的人”。精通日语,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多年,再加上曾在京都生活了一年,林文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日本古典文学的中文译介者,她翻译的《源氏物语》、《伊势物语》、《枕草子》等译著,堪称权威版本。

    林文月是世家出身,外祖父是连横,曾著《台湾通史》,被誉为“台湾文化第一人”。她还是连战的表姐,却远离政治,一生以文学为志业。她年轻时便是个性独立的女性,自主选择嫁给出身普通的画家郭豫伦。婚后,她竟然能够在忙碌之余练就一手美味与创意并重的厨艺,曾几何时,台湾文化界的很多人都以能参加她家的饭局为荣。她更为此写了《饮膳札记》一书。

    从第一辑到第二辑,只有一位导演“留”了下来,便是陈怀恩。第一辑中他拍摄了余光中,第二辑中他拍摄了痖弦,两位“传主”都是诗人,且都有着洒脱与可爱的特质。陈怀恩的“选择”是“同质化”的,却拍出了他们各自的精彩,都抓住了诗歌之美与诗人个性魅力之间的“契合”,可谓形神兼备。

    痖弦也是七位“传主”中与第一辑关系最密切的一位。前文说到,痖弦除了是诗人,还是新诗研究者,他自然是台湾诗坛上非常有“发言权”的人物。印象中,第一辑中,痖弦已经在三部诗人纪录片中“现身说法”了。在第二辑中,痖弦也在《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洛夫》、《他们在岛屿写作:东西-也斯》等影片中有“客串”。痖弦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中的“线人”。

    痖弦与第一辑中的林海音也颇有渊源。林海音任《联合报》副刊主编的时候,是文坛伯乐。林海音离职(1963)十余年后,1977年,痖弦就任《联合报》副刊主编,隔空接过了林海音的“棒”,成为台湾文坛乃至华语文坛的重要推手。

    第二辑的六位导演中,陈果是比较特别的一位,因为他此前几乎没有执导过纪录片,而是在剧情片领域留下了多部经典之作。《他们在岛屿写作:我城-西西》上映后,曾有作家指责陈果“剥削”西西。陈果的一些影片有着明显的B级片cult趣味,“剥削”演员或拍摄对象是他作为导演的原生动力之一。陈果也许“剥削”了西西,却也因此呈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西西。影片中,西西甚少言及自己的作品。她努力训练、治疗自己的右手,悠闲地在香港这座城市漫步,她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老人,她隐藏在她的作品之后。我喜欢西西的“藏”,“藏”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视角,一种暧昧又透亮的视角。

    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三辑:回归与展望

    根据目宿媒体官网的消息,《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的第三辑已经在制作中,并且计划于2021年推出。不过,由于当前全球的新冠疫情仍然不容乐观,很多影片的上映计划都一再“跳票”,第三辑能否顺利如期上映,仍是未知数。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的第三辑包含五部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愿未央-朱西宁、刘慕沙》(朱天文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我记得-朱天文、朱天心》(林俊颕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削瘦的灵魂-七等生》(朱贤哲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他还年轻-吴晟》(林靖杰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新宝岛曼波-杨泽》(杲中孚导演)。

    五部纪录片,却有七位“传主”,因为其中有堪称台湾第一“作家家族”的“朱家”,七个“席位”中,“朱家”占了“四席”。朱西宁、刘慕沙是作家夫妻,而他们的女儿朱天文、朱天心是作家姐妹。其实,“朱家”的三女儿朱天衣、二女婿唐诺(谢材俊)、外孙女谢海盟都是作家,估计他们也会在两部“朱家”的纪录片中以“配角”的身份出现。

    和第二辑相比,第三辑可以算是一次回归。“岛屿”不再外延,而是在台湾文坛内部纵深“挖掘”,力图展示更多台湾的“宝藏作家”。

    七位“传主”中,除“朱家”的四位外,另外三位作家,吴晟、杨泽和七等生,对绝大多数大陆读者来说,可能都是闻所未闻的。

    吴晟、杨泽都是台湾诗坛非常重要的诗人。论辈分,他们都算周梦蝶、郑愁予、余光中、痖弦、洛夫等人的后辈。痖弦在任《联合报》副刊主编的时候,曾发现并提携吴晟。他们和前辈的大不同是,他们不是所谓的“外省人”,而是在台湾出生、成长的,也许是背景和代际的差别,使得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了新的探索,创作出了别开生面的诗作。

    吴晟是台湾诗坛的“田园诗”代表诗人,他的本职工作是教师。吴晟一家人生活在台湾屏东“乡下”,他坚持躬耕生活,并创作带有泥土气息的“田园诗”。

    杨泽是学者型诗人,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学博士,研究张爱玲的专家。据陈丹青的《荒废集》所言,他是陈丹青在纽约时就相识的老友了,那时,他刚出版诗集《仿佛在君父的城邦》。

    据我所知,这两位诗人的诗集大陆都不曾引进出版,倒是杨泽的专著《阅读张爱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

    七等生的小说集《我爱黑眼珠》已经登堂入室,成为台湾的“文学经典”。但大陆至今仍然没有出版过任何一本七等生的作品。

    对于大陆读者来说,吴晟、杨泽和七等生,绝对是宝岛台湾的“宝藏作家”。他们的作品是华语文坛的璀璨明珠,我们却至今难以“看见”它们。期待《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第三辑上映后,大陆有出版社能够慧眼识珠,引进出版他们的作品。

    第三辑的五位导演中,朱天文是比较特别的一位,她既是“传主”,又是导演,而她所导演的纪录片,拍摄的正是她的父母。朱天文作为侯孝贤的御用编剧,电影履历是十分辉煌的,但她此前的身份主要是编剧,《他们在岛屿写作:愿未央-朱西宁、刘慕沙》是她第一次当导演。拍摄血脉相连的双亲,朱天文的镜头能够同时保持亲密感与距离感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曾导演《他们在岛屿写作:寻找背海的人-王文兴》的林靖杰,在第三辑中“回归”了。这次他拍摄的对象是“田园诗人”吴晟。王文兴可以说是台湾小说家中的另类,而吴晟也是自成一格的诗人,那么,在林靖杰的镜头下,我们将看到吴晟什么样的“诗性生活”?

    其他的三位导演,我也是“初识”,期待他们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2020年10月16日,陈传兴导演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大陆公映,最终收获将近800万的票房。

    这个票房成绩不算骄人,但这已经是一部文学纪录片在当下的大陆电影市场所能取得的最好的成绩了。

    《掬水月在手》和《他们在岛屿写作:如雾起时-郑愁予》、《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周梦蝶》一起构成了陈传兴导演的“诗的三部曲”。

    《掬水月在手》的“传主”叶嘉莹曾在台湾度过十八年的艰辛岁月,她的诗词人生(学术研究与创作)在台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也是“岛屿写作”的一员。

    《掬水月在手》虽然不是《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中的“一员”,但也可以算“外一章”了。

    三辑《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一共为二十位作家、诗人立传,他们固然是“岛屿写作”的重要力量,但他们也只是“岛屿写作”的冰山一角。“岛屿”之上,还有很多作家、诗人值得用纪录片为他们立传。

    单单是“《现代文学》作家群”、“《创世纪》诗群”,就还有很多位作家、诗人应该纳入“岛屿写作”的“序列”。

    此外,陈映真(2016年去世)、黄春明、李昂、龙应台、席慕容、张大春、骆以军等台湾作家,也应该在“岛屿写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香港的马家辉、梁文道、董启章、黄碧云等作家,也值得“岛屿”再度“延伸”。

    “岛屿”还可以延伸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进行新一轮的“挖掘”。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是华语文学纪录片的“标杆”。那么,大陆有没有可以与“标杆”试比高的文学纪录片?

    前文所提及的《掬水月在手》放在“岛屿写作”系列中,当然毫不逊色。

    近年,大陆也有另外一些备受好评或关注的文学纪录片,比如《路遥》(2010)、《文学的故乡》(2020)、《一直游到海水变蓝》(2020)。这三部作品里,除《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算电影外,另外两部都是电视纪录片,其影像形式和视听效果和《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相比,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大陆的文学资源,也是极为丰富的。何时,我们才会有一个《他们在大陆写作》的系列纪录片?并且,成为另一个华语文学纪录片的“标杆”?

     5 ) 枯山水·斑斓色

    化城非实境,法华经中言为归墟前站。周公梦蝶一生看似凄寒,孤苦趺坐武昌街廿载,而考其一生实则内心五色斑斓,傲娇朋辈同侪,纵横化城妙境,比想象精彩许多。
    他友情似恋爱,恋爱如作诗。友徐进夫之妻陈玲玲谈起当年龌龊,不敬想象彷如炮灰女大战基情并完胜之。陈进而说,「他的情欲都在这里」——指指脑袋。周说他对女人要求完美,完美的女人只有观世音。现实中三毛意图推倒他,他倒似白兔女惊惶逃窜。有女学生说他雌雄同体,大概孤独国诗人是勿论性与性别的,虽然他在老家早有结婚生子。
    友朋老了,均有大房子,周公则食素面居陋室,长衫大褂,去世界理发厅理发,喜甜咖啡,坐公交地铁,磨冷砚,用竹节毛笔颤颤巍巍写瘦金小字。他口音别人难懂,总随身一片纸,信手涂抹言辞,「结缘」、「劫余人」等字兀兀横在草纸上,印下就忘不了。
    年轻时他就瘦小窈窕,弱不禁风,与人兴奋谈诗,「越讲越激动,后来就吐了」。老了,枯成木乃伊,沐浴中赤裸裸躯体似归罗汉相。他一路活过若干黑发人,丧父丧母丧妻丧友丧子,今已九十二高寿。开口前必沉吟一分钟,耳朵背了但思路明晰,记忆也算上佳了。人老而孩童附体,童年记忆最动人,他忆及年少背书,奶奶说,「这孩子尝到书味了」。
    全片穿插周公读诗叙事声音,河南音,90老翁声音干涩铿锵,似磨掉诗中靡靡柔音,只剩「一团浑浑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比片中配的画面,好一百倍。

     6 ) 随手记

    远离电子设备,深深的沉入其中。屋外下雨,室内昏暗,荧荧的屏幕播放着影片,手不停的在抄写,从中感受到平静。

    谈到疾病死亡,没有准备好迎接情感,眼泪先于理智落下,用手揩去,箪食瓢饮,钦佩又有悲伤。

    诗带来的力量远超我的想象。

    这里没有嬲骚的市声/只有时间嚼着时间的反刍的微响……而这里的寒冷如酒,封藏着诗和美/甚至虚空也懂手谈/邀来满天忘言的繁星

     短评

    乡音的声声念白,如其人一般清瘦,如其诗一般悲凉,形而上的境界,镜头之前竟也充满幽默和感怀;放慢的画面,静美,深沉,生死两空;细致的呼应与隐喻,精致的分镜与素材;一天折射一生,水流声与影中影,禅味佛意十足;结尾静态构图,一棵伫立的树,一叶逆流扁舟,他说,我选择,不选择。

    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年度最佳纪录片

    6分钟前
    • 4cats
    • 力荐

    我選擇紫色。/我選擇早睡早起早出早歸。/我選擇冷粥,破硯,晴窗:忙人之所閒而閒人之所忙。/……/我選擇不選擇。……若欲相見,只須於悄無人處呼名,乃至/只須於心頭一跳一熱,微微/微微微微一熱一跳一熱。

    11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

    流离之人,羸弱之身,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来丧子,命运将他托付给缪斯女神,穷困狷介一生痴情,文字里御风而行,挣脱肉身继而化蝶,今年93岁,翩翩然仙去。

    1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流浪得太久太久了,琴,剑和贞洁都沾满尘沙。鸦背上的黄昏愈冷愈沉重了。怎么还不出来?烛照我归路的孤星洁月?”——周夢蝶

    13分钟前
    • Vladimir
    • 还行

    河南话朗诵诗歌,原来这么美

    17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在喧囂的塵世中,借給自己一個小時,去體驗一次淡而有味的歷程

    21分钟前
    • 城市中的乡绅
    • 力荐

    四星半。周梦蝶说,荒凉的自由,温馨的不自由。

    25分钟前
    • 鬼腳七
    • 力荐

    蕴满情感、甚至主观表现的一部,在琐碎中、有力量的缓慢里进入诗人悲伤、幽微、但又自在自足的世界。对周梦蝶呈现的丰富和细腻,在此套影片当是最为杰出的。什么是诗?诗是诗人写的东西。陈传兴成功的捕捉到了周梦蝶之为诗人的诗意。很多段落因此意蕴丰富,如搬家伤心、处女之泉、日本电影、三毛等等。

    26分钟前
    • xīn
    • 力荐

    长得好,静得好。那天晚上在茉莉书店遇到一位买很多书的僧人,现在回想竟有点后悔没有看清他的样子、他挑的书~ 大概错过了一段奇缘。

    29分钟前
    • vivi
    • 力荐

    近乎于完美

    32分钟前
    • 香猫记
    • 力荐

    如果有一天我自杀,那是因为倦于交媾

    35分钟前
    • 透明稔
    • 推荐

    没有读过周梦蝶的诗,甚至没有听说过他,这部纪录片是我所知道的他的全部。与杨牧不同,看完影片,我很想去读他的诗。周梦蝶是个老派人,写的是新诗,但用词造句,有着老派文人的苦心孤诣。他清贫,他孤独,他洒脱而痴于文字,他自成一国。

    3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任何评价都无法描述我对于这部人物纪录片的喜爱了(或者说是对周老本人的敬佩)。孤独国里苦行的诗人,年近九旬忆起往事还会落泪的“狷者”,真温柔啊。

    40分钟前
    • 布灵
    • 力荐

    无声处,最动人心魄。

    41分钟前
    • 提花卫
    • 力荐

    大悲若慈,无以名之。

    42分钟前
    • 溪 上
    • 力荐

    #HAFF#看到周老谈家乡的几个镜头,再也抑制不住了,瞬间泪流满面。周老简单朴素的生活作风,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令人肃然起敬。配乐颇有安哲之风,非常好。台湾文艺界对自身文化的关注远在大陆之上,可否借着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头也推出一套纪录片,追求艺术与质量,而不是做做电视节

    43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如何消解孤独,到最终与孤独共生而不自知。

    46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10.12-16 逍遥游,孤独城。日三十台币。许多远志,一只蝴蝶:逆风飞,贴着水面飞。冷粥,破砚,晴窗。忙人之所闲,而闲人之所忙。逆向生存,武昌街与牯岭街。我选择,不选择。落日寒姿,炼字之苦痛。狷者风格,厌于交媾。老庄色空,化城再来。难忘男汤水汽,与冬日空枝。陈传兴妙手,本系列最佳。

    49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看完想大哭一场,太难了。就像周梦蝶说的,如果想要一种世俗的幸福,不要过这样的生活。

    50分钟前
    • 壹行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