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人民公园2012

    人民公园2012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美国2012

    主演:内详 

    导演:史杰鹏,张莫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人民公园2012 剧照 NO.1人民公园2012 剧照 NO.2人民公园2012 剧照 NO.3人民公园2012 剧照 NO.4人民公园2012 剧照 NO.5人民公园2012 剧照 NO.6人民公园2012 剧照 NO.16人民公园2012 剧照 NO.17人民公园2012 剧照 NO.18人民公园2012 剧照 NO.19人民公园201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部由两位美国年轻导演史杰鹏和张莫导演的中国题材电影。该电影时长75分钟,是一部以独特大胆的视觉在四川成都人民公园进行的经验、结构主义纪录片。该片完全展现中国都市的悠闲生活,与王兵所展现的穷困乡村生活产生强烈对比。由于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完全贯穿整个公园,它捕 捉并记录了千百中国都市人外出消遣、放松、交流以及某种概念上自由的行为:吃东西,闲逛,唱歌,练毛笔字,或者仅仅是看看周围其他人。当画面慢慢集中仿佛是一个又欣喜又恍惚的凹陷视觉的时候,这种观看忽然间变成了某种舞蹈,逐渐达到一种雀跃的高潮,就像是人、动作、音乐、影像以及各种声音都交织在一起:这就几乎可以说是电影所能达到的纯粹的愉悦。

     长篇影评

     1 ) 《人民公园》|今早,当人类观察员,重新认识熟悉的日常

    又去朗园看片

    01|《人民公园》,重新认识熟悉的日常

    是的,我又去朗园看纪录片了。

    又差点睡着。意识到花费了金钱和时间,不行,赶紧打起精神。

    影片是一镜到底的手法,全片没有剪辑。

    拍摄的人民公园位于成都,导演是两位,一位导演史杰鹏手持摄像机坐在轮椅上,另一位导演推着轮椅,两人就这样绕场人民公园一周,记录着这个城市人民的日常生活。

    其中手持摄像机的史杰鹏导演是一名人类学家。

    知道他的身份后,能理解他拍的纪录片为什么是这种风格。我之前看过的其他纪录片或多或少会有问答,或者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交流。

    而人民公园完全是作为旁观者在记录,没有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交流,一切都不具有拍摄的目的,而是在自然的流露发生,然而这就是日常。

    影片以一场交谊舞开头,以一段霹雳舞争霸赛结束。

    中间展现着记录着来来往往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印象最深的是公园里喝早茶的一段镜头,镜头绕场早茶店铺一周,依次记录着每张桌子上的故事,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或静静喝茶,或谈笑风生。

    真的是非常喜欢这段镜头了。

    想起前两周看过的一个Youtobe视频,也是同样的角度。一个记录者将摄像机放在旋转寿司的传送带上,记录着每一桌的故事。

    放映结束后,主持人表达一个说法,重新认识熟悉的日常。所谓重新认识,我理解就是在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的生活中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

    放映过程中,我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影片是在2011年拍摄的,如果不说,我很难从这个公园男女老少的穿着中,感受到时代的特点。

    2011年,和8年过去的2019年相比,竟然差别不大。偶尔展现出年代感的镜头就是拍摄到了翻盖手。

    后来和朋友聊天说到这个,她表达出一个观点,设备升级可以称作里程碑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应该很难仅从设备的外表判断年代了(想到《爱情公寓》有一集讲述他们老了的时候,iPhone手机变得和胳膊一样长,但脱离影视剧环境,现实肯定不会发展成这样),而要从设备里的内容生产去判断,就像现在的印记时抖音快手,10年20年之后肯定会有新的app 出现。

    02|今早,当人类观察员

    这周上班路线变化,经过了小区公园,感觉非常有生活气息,心里打定主意要找个时间过来参与。

    在朗园看过《人民公园》后,更坚定了我要去小区公园参与的想法。

    今天早晨,计划执行。

    凌晨的北京刚下过雨,温度宜人,风微凉,地面上还有未干的小水坑,倒映着居民楼与鲜花绿叶。

    和朋友吃完早饭,一起溜达到小区公园。

    我们两个人瘫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四处环视,观察着生活的日常。

    看到高高的父亲和小小的女儿。女儿穿着粉色小裙子和玛丽珍鞋,非常可爱。女儿随便撩起裙子蹲在地上玩沙子,父亲让女儿站起来,帮她把裙子左右折好,叠放在腿上。然后父亲坐在旁边的轮胎上看着女儿玩沙子。虽然听不到他们说话,但能想象到父亲温柔的对女儿说:女生穿裙子不可以这样蹲下哦。

    看到骑着自行车一圈圈绕小区公园的小男孩,时不时站起来发力往前蹬,车把上的风车转的欢快。朋友在一旁解说,自行车选手绕场第八圈完成。男孩跟他爸爸说:差点骑到马路上了。孩爸爸回答:敢骑上去我就揍你。

    我和朋友在一旁爆笑,女儿和儿子真是待遇不同啊。

    看到满头银发的老太太,用Good morning和熟人打招呼,熟人边学边走向老太太,跟着老太太学Good afternoon 和Good evening 的发音。

    看到一位老大爷,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伴,跟朋友打招呼。然后老大爷和同伴闲聊,老太太自己操作轮椅闲逛。应该是小区里的熟人,看到老太太快要转到鹅卵石的地方,帮她把轮椅又推回了平地。

    看到一群老太太,从广播体操做到太极拳,有一位穿着花衬衫的老太太,做的特别带劲。

    看到打乒乓球的老头老太太,遇到好球,忍不住高呼:好球!旁边乒乓球台又开了一场比赛,一个老太太,吸着烟,布置乒乓球台的拦网,戴着黑手套和同伴热身。有点酷。

    观察这些日常,我跟朋友聊着自己的经历。

    朋友说,她的家乡是太极一支的发源地,所以练习太极是他们在学校的日常。

    我通过太极聊到大学举办过的橄榄球比赛,我选修过的击剑课、乒乓球课。

    当你开始观察仔细观察的时候,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故事,再把这些投射到自己身上找经历和感受,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真是一个可爱的早晨。

     2 ) “最后一瞥之恋”

    一点思考,之后在作详细整理和阅读。

    突然想到,如果这是一部关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某个广场的纪录片,亦或者这是一个关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远东魔都的长镜头,或者我们穿越五十年之后再来看这部纪录片会得出怎样的评价?

    我们会对他们的活动和衣着称奇,同时严肃地对待公共空间的分布,隐形的价值判断和权力关系,而对他们公共空间下展现身体的态度而感同身受,尤其是影片的结尾,那些舞蹈的老人们。影片具备了民族志影像的文献价值。即便,只是时隔了十年,回过头去看移动手机普及和全球化程度加剧的前夜,有些变化也是惊人的。不可否认,成都作为一座一线内陆城市放大了这种差异——政治经济和技术条件快速变化之下人的现代性和全球化体验之间的差异。

    为什么采取长镜头的形式?这是我能想到的第一个问题。

    镜头从右至左地向前移动,并不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我要把完整“真实”记录下来,因为观众能明确感受到长镜头的移动,并不固定,是一种挑衅式的逡巡,一次具身化的还原,融合了反身性和实验性的思考,是“参与观察模式”的进一步。

    事实上,我起初觉得这很残忍,镜头的运动像要把所有经过的人都wipe out,在一个完整的时空里,人民公园像小径分岔的花园,永远走不到尽头,不断地和人相遇然后抛到画外,又不断地和相似的人重逢,却丝毫看不到会在哪里停下来的迹象。而镜头里的那些人群和人只是以同样或紧张或冷漠的反应姿态看着镜头,只一瞬就又消失不见。而本雅明把这形容为“现代人的欢乐与其说在于“一见钟情”,不如说在于‘最后一瞥之恋’。”

    这恰恰是这部片子有趣的地方,摄影机通过暴力的方式造成了机体的紊乱,暴露了深层的症候。不断重复的人的姿态、体态和行动,差异中串联起一种对一种共性的认识,而这种共性反过来提供了我们认识个体的基础,以至于到了后来镜头里出现的人越来越显得有趣——似乎是漫长的进入才创造了理解的基础。

    在纪录片的本体层面,这种形式创造了一种在主题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张力,或者说拍摄者/被拍摄者之间的张力被统统暴露了出来,尤其是当那些小孩对着外国导演说出Hello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处于一个异质的视点,远离了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观看角度,而在不同族群之间的缝隙徘徊,到底是谁在观看谁?当我们试图理解被拍摄者的时候,我们也就理解了拍摄者,因为他既把自己放置到一个公共空间里受人审视,这显然是他早就有所预料甚至是期盼的,又把自己的视角下的人们对他的反应记录下来,他坐在轮椅上,推着穿行于在人民公园,而我们通过观看《人民公园》行走在人民公园,甚至是以一种游离于族群之外的身份。

    而这些观看意味着什么?这种张力带来了什么认识?有一个镜头在绕过廊柱后平静地扫过一排制作陶器的电动转轮,它们上面堆着一些冷了凝固下来的陶土,看到这我才觉得有所感悟,在充满了人群的喧哗中,这里似乎是一片历史的遗迹,没有人在此,这里是一片真空,在此之外,人们的生活就像万花筒一般充满了惊奇的体验。

    而一种惊诧和震惊,在镜头内外,在被摄者和摄影机之间存在。但回到一开始,我已经发现这种理解的来源并不生硬,从树叶开始,到低角度的观察,最后以双目注视为结尾,一切都开始变得浑圆起来。

     3 ) 《人民公园》:液态影像的典范

    镜头一:《穆赫兰道》

    电影开始时,丽塔遇到了一场车祸。从车厢里爬出来的她沿着下山的路拐进一处私人住宅,后面我们将会知道这是贝蒂的姨夫姨母家。当丽塔带着蹒跚的步伐迈上台阶,进入敞开的大门时,摄影机镜头如同一个醉汉,失去重心般的浮动着,像是被安置在某块漂浮于水面的木板上,随着水流的波动运动着。这创造了一种诡异的影像观感。在《双峰3》的访谈中,林奇具体谈到了如何将摄影机放置在摇臂上获得这种镜头。

    镜头二:《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开始的那个长镜头,以摇动的方式拍下即将渡轮过江的群众。如同一个横轴画卷的展开,让我们缓慢窥视到一组普通人民的群像。目露惊慌,还是凝聚客观,都不是;在“局内”,还是“局外”,它保持住一种平衡。是一种空间内部的游动目光,被某种力量阻滞,却又不断向前。侯孝贤的电影之所以还不算空间-影像,原因在于他的摄影机只是左右摇动,这显现出摄影机的机械性,而不是在模拟某种生物性。

    镜头三:《铁道》

    史杰鹏在2014年拍摄的《铁道》,以相似的方式记录下中国人在铁道上的百态生活。在某些镜头中,滚滚向前的火车车厢内部,摄影机以缓慢的速率“游动”着,以某种类海洋生物的感知方式“触摸着”火车上的芸芸众生。如同那列永远在行驶中的火车不再有开始与结束,这是在创造一种无始无终、永远处在流动生成中的崭新影像。

    镜头四:《人民公园》

    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人民公园》作总结。《人民公园》以一个长镜头记录下了成都人民公园中在某个热天午后发生的生活。史杰鹏通过让自己坐在轮椅上,镜头同样获得了一种“游动”的感觉,好奇地感触着眼睛所看到的景观,既有一种距离感,又有一种亲切。轮椅从地面获得的阻力传染到了摄影机上,它好像在冲破一些阻力,就像鱼在水中游动时,必须抗拒水给它的阻力。

    流动与生成:液态影像的创造方式

    空间好像被某种液体充满了,摄影机幻化为某种水中生物,如同鱼在水中那般游动着。一方面是尾和鳍的摆动产生的向前运动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来自液体本身的阻力,两股力量相互作用,从而让影像获得了一种神秘观感。一种新的生成可能,模拟鱼的观察方式。瓦解了观看者惯常的以人的视角展开的感知,目光被规训为水生生物。这是一种空间-影像的创造方式,让观众获得了生成-非人的体验。

     4 ) 坐这儿看一个多小时和自己去公园逛一个多小时的区别是什么呢

    本来还想赞叹开头那个交谊舞的长镜头大胆又不失有趣,意外但还算合理,结果发现这个“长镜头”根本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全片一个多小时居然打算一镜到底。这真是反电影的片子,如果我们对电影的理解里蒙太奇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它还是个纪录片,相比之下,那些精心设计跟排演过的剧情片,不管是毕赣热衷的越来越长的真・长镜头,还是《鸟人》那种巧妙遮掩剪辑点的伪一镜到底,都比它一路游走拍到啥算啥的状况要容易让人接受得多吧。

    当然也不真是那么混不吝的拍到啥算啥,拍摄的方法和路线必然有经过设计,也很可能拍了好几次最终选择了这一条。

    那么,如果没有因为感到被愚弄而愤怒地提前结束观影,生生磕下来这一个多小时,和自己真去公园逛上一趟的区别,是什么呢?

    首先,拍摄者移动的速度比正常的步速明显是要慢上许多的,(不晓得用的什么稳定器,丝毫不晃),而因为慢了下来,观看者被迫沉浸其中细细观察,这是一种并不寻常的体验。哪怕是个热衷于在路上边走边观察生活的人,也不会以这样慢的步速持续前进一个小时来看世界,而且除了头尾的两场广场舞之外,中间基本都是保持匀速行进绝不驻足。就这一点来讲,片子呈现的影像与我们逛公园能获得的见闻还是很有差别的。

    其二,和观看所有其他影像作品一样,观看《人民公园》的过程中我们是借他人之眼来获得信息的。画框截取大千世界的哪一局部不受作为观众的我们所控制,持摄像机的人是唯一能够自主决定目光以何种速率朝哪一方向前行、又对哪一对象稍加瞩目甚至回首留恋的创世者。当某一处镜头的运动违背观者的兴趣游移开去的时候,摄影即“以他人的视角看世界”的这一特性将被得到凸显。而那些剪辑精妙、善于控制人心的影片常常容易让我们忘记这一点。

    其三,《人民公园》(以及其他所有电影)还是以机器之眼来捕捉图像的,这尤其体现在镜头进入长廊后的一长段,因为摄像机的自动感光功能并不能完美模仿人的眼和脑对光线的自适应能力,这段影像与肉眼所见的差别尤为突出,造成一种非日常的体验。而机器带来的另一重效果则是拍摄(或者说观看)行为对被拍(被看)对象的侵入感大大大于普通的悄然旁观。基本上,如果你死盯着一个陌生人看,对方也会感到被冒犯,而如果你对着他举起相机,对方则会更快察觉并作出反应。在影片捕捉到的这么多人里,对被拍摄浑然未觉的也有,而一旦有人注意到镜头,我们便会看到一张张或戒备,或好奇,或热情欢迎的脸,也有一些跟随相机移动的反盯回来的视线,或者更少数的人,轻轻一瞥过后接着该干嘛干嘛。

    我大概一年前就有了要去公园拍个纪录片的想法,但还真想不到一镜到底如此先锋的主意。细品一下,私以为人民公园这个题和这个拍摄方式的确是相当契合的。在这个公共空间里偶然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过客,片头片尾处镜头稍加流连的广场舞大爷大妈们相比之下也正是流连这个空间最多的一群人。游离的镜头捕捉到又很快错身而过的每一个人的状态、每一处地方的面貌,基本上足以让我们得见公园这个空间及置身其中的人民们的样子。这不是一个通常所见的要“讲故事”的叙事型的影像,而是更类似《柏林大都会交响曲》的那类影片,不过编排设计的余地要小得多得多。

    我最近在读剪辑教科书《眨眼之间》,默奇开篇就说“总是在事物的极端情况下我们才能更深地理解事物的中间状态,比如冰和水蒸气可以比液态的水能展示更多水的本质。”所以《人民公园》这种一刀不剪的极端做法,恰能让人反过来理解剪辑的作用。

    我认为,相比持续摄影,反倒是经过剪辑的影像更符合人类观察世界的规律。记忆的机制会对连续不断进入视野的材料进行选择,大多是经过短时记忆一轮游之后迅速被丢弃,而那些被注意到的、值得停下来驻足观看的、甚至看完还会反复回想再三咀嚼的部分,才得以进入并构成我们的记忆,它们恰如被剪辑过的影像一般,看似前后接续实际却是存在许多断裂的。几乎不会有人能够完整回忆起刚刚的一个多小时里镜头在人民公园这个空间中如何游走,前后又都接连见到了些什么人什么活动。

    如果说摄影师是代替观众的眼睛来框取“往哪看”,剪辑师的工作则是代替观众的脑子来处理这些拍回来的素材,把不重要的过场统统丢掉,最多留一点衔接环节以保持不跳戏。

    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自己写东西变得很有障碍,文字的逻辑是连绵的,但我的思维模式已经变成了片段/断片式的了,连词成句、组句成段、拼段成篇都成了有难度的事情。关键词笔记已经足够记下我想到的东西,它们是跳跃的,缺少一些只有连缀作用而不增添更多意义的连接词将其组接起来。

    坚持写了三天每天一篇纪录片影评,这篇是最长最通顺的了。加油,再接着练吧。

     5 ) 扫射:人民公园

    "一镜电影"《人民公园》入围纽约市现代美术馆(MoMA)电影部与林肯中心电影协会(FSLC)联合主办的“新导演·新电影节(New Directors/New Films)”, 影片三月下旬分别在各自机构展映一场, 纽约首映. 导演张莫(Libbie D. Cohn)与史杰鹏(J.P.Sniadecki) 到场做映后讨论, 张莫去年耶鲁毕业, 《人民公园》是其首作, 史杰鹏履历丰富, 出自哈佛感官人种实验室(Sensory Ethnography Lab), 近年活跃于中国独立电影现场, 多次参与南京, 北京, 重庆独立影展, 学术艺术两不误.

    该项目始于11年两人在成都巧遇, 旅者与学人的碰撞, 或说是游记与都市人类学的叠加. 镜头前是四川成都闹市中心的集会空间, 画卷开启, 咚咚咚. 影像以几乎匀速均质开始生成, 与数据以像素体在存储卡上不断累积的曲线保持一致, 自然这是一种另类<清明上河图>的画法, 一种以二维图像, 在小径分叉的公园"推出"一道蜿蜒的立体曲状通道, 而成片的投影则是两位作者以第一人称在闹市人群中集体目光下表演的公开展示, 一起跳舞. 口口相传的七十五分钟一镜到底, 作品本身的录像语言已经发展成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噱头, 与多数纪录片研究所重视的关系结构背道而驰, 远离或说忽视主客体对峙僵局, 着力在形式语言上寻求探索, 企图抵达全知体验.

    同时作为一部民族志作品, 其试图偏转的是这一类型简单说故事的技巧 , 工艺流程的记录所忽略的往往是影像本身连带散发的更多可能, 将影像假设为与人类一样的感知媒介, 会听会看, 通电导热. 并且将人类学写作所描绘的"单一案例"与电影语言联系起来, 抵消影像冗余的科教意义, 内化"说书人"的优越感, 欢迎多种观看方法及诠释可能. <人民公园>以单一视角记录事件, 作者本身进入成为"发生"的一部分, 导演介绍了拍摄方法, 全程均未入画的二位, 史杰鹏手扶轮椅, 张莫持便携式DV控制镜头, 以"外星人"身份公开窥视在地者热天午后的日常生活. 午休者, 沏茶人, 平实的成人与孩童, 娇艳的老年舞者, 多位熟悉的"师傅." <后窗>私家室内移动受限的轮椅越洋来到到成都看似民主自治的公共空间, 成为看不见的交通工具, 权当作全球化语境下的又一注脚.

    http://artforum.com.cn/film/5062

     6 ) 观察人类的技巧

    就像一个人坐在轮椅上,被人推着,在公园里看到的一切。或者说,我是一个漂浮在空中的探测器,我漂浮在人间的深海搜集信息。从这个视角看行走的人总有一种凄凉的美感。影片结束后,感觉人类每天都这样一群一群地走动,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说话,实在是一场集体的行为艺术,荒诞而荒凉。那个时光好像是虚假的一样,在那个特定时空中那样安排、分布的人们再也不能像那样按部就班了。那是只属于特定时空的集体表演,人们就在那个时候聚在一起然后各自消失。通过透析人群的运动,察觉到人世无穷的变化、流转。这个影片做到了这一点,它穿越了我们个人走动时的主观局限,而是一种在平滑时空中的穿梭,它仿佛把一整个时间段里不同空间的人的走动都呈现了出来。而你观看着这不同时空走动的运动的整体,就像观看水塘里水波轻轻推动的卵群一样尽收眼底,实在是很奇妙的体验。我以后也试着这样观察人类。一个人走动的时候,当自己在时空中穿梭(好像不这样想就不是),不想其他的事情,只观察人和事物。

     7 ) 两个美国人眼里的中国人日常

    不用旁白也不要对白,完全交给画面,不带任何主观,只是客观呈现,而且基本上是长镜头一路走到底,甚至没什么停顿剪辑。很酷。纪录片而言,这是最真实的手法了。

    一座人民公园,一座城市以至一个国家的众生态。老太太们的舞尬是最大亮点,看乐了,现如今这种尬舞正在全国走红,还有很多年轻人加入,而因为直播的流行,尬舞颇有成为一种新型大众娱乐的趋势,就如同街头卡拉OK,广场舞。片子最后有个小姑娘鄙夷的眼神很惊艳。

    镜头的视角有点奇怪,肯定不是肩扛,是装在一个小推车上吧?原来是坐在轮椅上拍摄,好创意,轮椅很平稳,而且代替了轨道,可以在人群中同行无阻,比肩扛更平缓,肩扛的话难免晃动激烈,不太适合公园中很多闲适的民众。

     短评

    拍了二十多条,最后一次的一镜到底出奇顺利,就像拍到垃圾箱时候突然就出来环卫工人开箱倒垃圾,如天助。这个片子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最合适的运动线路,只能进,不能退,然后是怎样开始,以及怎样结束。这是流动完整的生态,是个社会学考察,也是个心理学研究,摄影机的侵略性在一次次重复后变得无效。

    5分钟前
    • 灰狼
    • 推荐

    《人民公园》可能比史杰鹏任何一部纪录片都要政治性,正如片名,人民公园或者所有的公园都是mao时代集体主义的同素异形体,人民公社被解构,被流(解)放,混杂了被压抑的力比多,然后出现了人民公园。公园具有一种人工的引导线,以及时常暴露的规训机器,最终形成了一个中心化的舞台/广场空间。在影片带有技术崇拜性质的流体镜头中,将面孔/群像装配为市政广场—嘉年华,人物占有的区域成为若平行的符码,被嘈杂的声音入侵,而在视觉上,摄影机自明的存在向在场所有人确认着这一点,在这里,这只技术物体/轨道生物对于孩童原初的吸引力返照拍摄者自身,将其暴露为一种从未出场,却被观看的角色。

    1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还行

    跟着轮椅上的沉默摄影机跟着逛78分钟的成都人民公园。收集目光,旁观喝茶跳舞唱歌散步。

    12分钟前
    • 鸳鸯
    • 还行

    一镜到底确实是不可思议的生成方式,在纪录片领域则会先天地带有原罪性。创作者雄浑的信心从何而来?必然来自于触觉的张开,当然也有路线的建构、重复地体验。彻底地进入空间,彻底地将人眼置换成摄影机,表现为坦然地接纳并融入突变的氛围。当然是被动作引领的,但好奇心是适度的,没有发现乃至挖掘任何戏剧事件的意图。关键在于,始终是缓慢前进的,不长期停留也不刻意追随。在享受注视的同时,也享受被注视(尤其是孩子的注视)。摇上树没有任何问题,公园本身就是城市里自然的居所,抬头看绿听蝉,是现代人忘我的片刻。选定的人民公园也非常有代表性,成都的市民文化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天时地利人和,最后的舞动自信、昂扬、魔幻。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的馈赠。

    14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不可思议。《人民公园》是一部超越电影范畴的纯粹纪录影像。史杰鹏的野心在于,他致力于呈现人民公园中小市民的真实生活图景,但同时他也意识到作为“异物”的摄影机的侵入打破了公园内部的常规生态,于是乎,生活图景的呈现被转置为了人与摄影机目光的衔接问题。在《人民公园》中,我们能看到诸多“人”的目光与摄影机对峙的方式,闪躲的,不耐烦的,挑衅的,与摄影机相互凝视的,还有专属于孩童的好奇的,当我们看到如此多不同的与摄影机相遇的目光时,来自影像的力量已然从电影内部的艺术体制中流溢而出。也正是不同目光、轨迹与生活节奏的人的交错与叠合,(这种私人性)共同构成了公园内部的公共性,一种奇妙的悖反。而在结尾,目光真正意义融合在身体、音乐与鼓点的共奏舞动之中,它指向着感官的真正敞开与影像的真正开放。真正意义上的视觉影像。

    16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力荐

    非王兵式幽灵视点,却杜绝交流可能。摇上树实在莫名其妙。哈佛人类影像学实验室真是近十年最大的笑话。

    2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较差

    我们生活的乐趣、人生的意义,其实一直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只不过我们缺少了对生活的敏感。有对比才有发现,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却被外国友人审视出了别样滋味。

    24分钟前
    • 费新平
    • 力荐

    效果好比杯子倒了,水流了出来,开始在桌子上蔓延开。让人为操作的摄影机做到这种自然形迹很不容易。史杰鹏最佳。

    29分钟前
    • LOOK
    • 推荐

    吹,再吹

    30分钟前
    • Kill tcyxzmy
    • 较差

    轮椅美学,人类学影像;缓慢有一种力量,它建置期待,模糊时间。唯一的遗憾是,可复制性太强,缺乏足够的主体关照。时空腔体的一条蛔虫。

    35分钟前
    • 应许
    • 还行

    好似《清明上河图》。

    36分钟前
    • 装蛋的
    • 还行

    6.5 游成都时就租住在人民公园旁边,临行前的早上拿着行李快步走进去逛了逛。清晨的人民公园很是安静凉快,偶有晨练者但小径和凉亭里几近无人,树、鸟和风暂时占用着公园唱着主角。这是区别于镜中“市民生态”的另一番“自然生态”,我拖着行李箱哗哗而过是个自然环境中的闯入者。公园这样的公共场所成为一个社会中公众权利的体现,你有权像两位导演一样用异常缓慢的步伐介入到这市民生态中,也有权像我一样匆匆闯入这自然生态中。在这里,私人的节奏反而营造了共享的和谐。这便是镜头的“侵入感”被逐渐消解的内因

    41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美妙。是《穆赫兰道》的游动镜头:生成-水中生物(鱼)。

    45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如果没有广场舞,这个世界该多冷清。拍摄主体的行为处于自然到被摄像机打扰的临界点。

    5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78分钟的one take,轮椅上周游大观园,直面众生百态度。外国人看得直呼“delightful,” 可时不时的违和感清楚地提醒观者的position以及明目张胆的anthropological hierarchy.

    53分钟前
    • V_Lachesis
    • 推荐

    看完我问导演大哥您为啥整了那样儿个结尾?大哥一边双臂展开扭胯后仰一边说,啊你是说这个吗?Because it was fun~~~

    54分钟前
    • 赛瑞
    • 还行

    好好看,我们太需要这种向内探寻拍摄本身的片子啦,就像一根水果冰棍儿。

    58分钟前
    • salonbus
    • 推荐

    卧槽!真是在轮椅上拍的?第一次那么明确的感受到液态影像,匀速低位的在人群中穿梭的感官动态也太奇妙了。曾经和瓶狗、黑胖子在人民公园斗过地主喝过茶,这次在影像的世界里故园重游太梦幻了!最后霹雳舞那段收尾太巧遇了。这片子拍起来得提前规划好运动路线吧,其他的只能交给机缘巧合,很顺利的完成

    60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推荐

    一镜到底广场舞音乐剧…摄影机背后的陌生存在或许是影片得以完成的前提,但这一很有自我沉溺之嫌的观察形式最终因其不必要的篇幅而将纷繁本身变成了一种单调。最具目的性的一头一尾显然是影片的精华所在。

    1小时前
    • BLTEmpanada
    • 还行

    跟导演吵过一次,她觉得满镜头的“活力”,我觉得充斥着“死人”,只是她一外国人看热闹罢了

    1小时前
    • Deng Hanbin
    • 很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