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人生七年9

    人生七年9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英国2019

    主演:Tony Walker,Charles Furneaux,Nicholas Hitchon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人生七年9 剧照 NO.1人生七年9 剧照 NO.2人生七年9 剧照 NO.3人生七年9 剧照 NO.4人生七年9 剧照 NO.5人生七年9 剧照 NO.6人生七年9 剧照 NO.16人生七年9 剧照 NO.17人生七年9 剧照 NO.18人生七年9 剧照 NO.19人生七年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 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人生七年》之《63Up》,更像是一场暮年的和解

    《人生七年》拍到《63Up》,画面越来越精致,但冲突和矛盾却越来越淡化。而又莽撞到成熟,再到淡然,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人生的真实呢?

    文 | 纪实观察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来这是一句世界通用语。1964年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7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小孩子。期待从他们的眼里看到2000年的英国会发生什么变化。此后每隔7年制作一期,今年已经更新到了《63Up》 。导演艾普特·艾普特也从当年的22岁,坚持到了78岁。

    先来认识下这14个孩子吧。

    来自伦敦东部贫民区的托尼

    来自利物浦中产阶级的尼尔

    高富帅三人组,从左往右:约翰、安德鲁、查尔斯

    工人阶级姐妹花,从左往右:Jackie、琳、Sue

    农二代:Nick

    富家千金:苏西

    天使男孩布鲁斯

    彼得

    福利院兄弟Paul和Symon

    福利院兄弟Paul和Symon

    从7岁开始,14岁、21岁……直到63岁,片中的主人公经历了青春期,创业期,婚姻期,进入到老年期。而这部反映时代人生的纪录片,也成了一座经典丰碑。

    被时代选中的纪录片

    最初的《人生七年》只是激进、左翼的格拉纳达电视台《世界在行动》(World in Action)栏目的一个专题报道。

    该节目创办于1963年1月,由擅长调查性报道题材的澳大利亚人蒂姆·哈维(Tim Hewat)担任总编。他想做一档反映英国阶级分化的新闻片,追踪他们未来的发展。马克尔·艾普登当时只是一名实习记者。

    他对此十分触动,他觉得英国的阶级制度很不公正,许多同龄人和他资质不相上下,却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艾普特和另一位调查记者分别负责在三周内从英国南部和北部挑选14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孩童。

    所以在第一期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尖锐的问题。在私人学校的孩子每天都读《泰晤士报》,当他们高谈论阔“上大学”的时候,生活在保育院的孩子甚至还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意思。

    而且片中一段经典的交叉蒙太奇,把孩子们所处阶级不同,起点不同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边是富家女苏西伴着钢琴曲在练古典芭蕾,姿势克制标准;一边是伦敦东区的贫民窟学校里孩子们疯闹打笑的声音,孩子们互相追逐,没有约束。动静的交叉,让人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他们的差别,也自然地把这14个孩子放到了一起做对比。

    第一期节目全片都充斥着对立与政治观点,对党派观点、男女地位、家庭关系和未来发展等都提出了尖锐的意见。

    但在《14Up》中,我们看到,孩子们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表现出更多对个人的关注,也更想表达自己,每一个人都像刺猬一样,把自己武装了起来。

    在《21Up》到《49Up》出现了很多人生的转折,农二代变成科学家,而且每个人都经历了婚姻家庭的考验,也经历了父母的离世带来的代际更替。

    与之对应的英国也在这几十年间经历着很多变化。戴安娜王妃的辉煌与去世、英国的入欧与脱欧等,都在这些主人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作为时代中的人,自然带着时代的标记。

    直到今年的《63Up》,全片已经看不出任何的观点冲突。

    这次更像是一个暮年的回顾,第一个问题就是参加这部纪录片的录制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收获。纪录片的时代探索已经完全淡化,变成了简单的人物口述记录。唯一关于英国脱欧的观点讨论,几位主人公也自然的以一个老者的口吻一说而过了。

    不过这或许才是真实的人生,人的一生走到这个年岁,曾经的懵懂、叛逆、桀骜、迷茫、心酸、幸福都已经慢慢地沉淀在了皱纹里。

    有影评人提出,不要以上帝视角来看这部片子,太容易下定义。我反思,如果我跟他们同时代,看到他们在各个阶段的样子,是会有同感还是会觉得无趣呢?

    正如片中杰基所说:我们七年的经历用十几分钟表现,本身也是不全面的。

    一人一片,艾普特56年的坚守

    每部片子都是导演的孩子,身上流着导演的心血,反映着导演的人生。

    在没看资料之前,我想着这部人生真实纪录片的导演应该是接力式的吧。后来才发现这56年,一直是艾普特·艾普特。想到一为78岁的老人与63的老人坐在一起,从青丝到白发,就特别有画面感。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外导演不因年龄限制而限制自己的创作的精神。

    反看国内,有的导演是年少成名,有的是中年得志,78岁的时候大家又会在从事什么呢?

    我想做到今天,《人生七年》是艾普特,也只能是艾普特才能创作出来的。

    这些人从一开始的被挑选,到自愿参加,到自愿退出。直到今天还愿意表达,与艾普特多年的沟通交流是分不开的。即便如此我们在后来的几部片子依然看不到了许多人的面孔。这本身就是一件将普通的自己曝光在人前的事,把自己放在舆论浪尖,本身就需要个好导演来共同支撑这份勇气。

    《人生七年》每小时的播出片段背后有不少于30小时的素材。

    此外,艾普特在选角和采访的问题上很有经验。在为《人生七年》选角时,他首要考虑的不是某种性格,而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善于思考、表达,敢于直面镜头的孩子是最合适的选择,因为拍摄现场会有六七位工作人员在场。

    纪录片的采访尤为重要,这个采访既不能让采访对象只挑对的说,更不可能让他按照导演的想法来说。

    能真正的放下戒备,表达自己,这与坐在你对面的人是谁很重要。为了让受访者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艾普特经常刨根问底,追问受访者“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等等。

    在拍摄纪录片时,简短的问题最有效,当然最有威力的还是沉默。艾普特总结经验:当你想进一步深入受访者时,你只需盯着他们,有很大几率他们会打开话匣子,虽然这很残酷。然而艾普特也有挫败的时候。随着14位小孩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有主见,甚至要求在播出前删除不适合的片段。为了留住受访者,艾普特只好退让。

    在《人生七年》中有几个人物的反转较大。一个是中产阶级的尼尔,7岁时他的条件还不错,家庭也很幸福。在7岁采访中我认为他是最萌的一个,很愿意说,很愿意畅想。万万没有想到后来的他会受精神疾病的困扰,甚至居无定所,连婚姻都无法保障。

    另外一位就是调皮蛋托尼,7岁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混社会的气质。在拍摄21岁的时候,艾普特发现他混迹于英国赌马场,乐此不疲地为赌徒下注。于是他断定28岁的托尼肯定身陷囹圄,因此要求托尼带他游览热门的犯罪场所,为28岁的拍摄积累素材。

    后来不仅艾普特错得很彻底。可能很多观众也没有想到28岁时,托尼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63岁的他已经儿孙满堂,甚至还成了一名兼职演员。在镜头前他也从不闪躲,非常乐观。

    《人生七年》拍到现在,艾普特也与采访对象产生过矛盾。杰基对他的观点的不满,从21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28岁的彼得因为节目播出之后的舆论而选择退出拍摄等。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63Up》更像是一次和解。在之前的几部片子里我们很少听到艾普特的名字,但是在《63Up》中,我们反复听到主人公提到:迈克尔,你知道的。

    编年体人物传记,社会缩影的记录

    1985年,艾普特带着《人生七年4》(28 Up!)参加纽约电影节,反响热烈,后获得美国国际纪录片协会大奖。

    随即《人生七年》在美国电视上播放,在全球掀起一股“人生七年”热。

    《人生七年》的副产品先后在美国、俄国、南非、日本、德国等地涌现,其中艾普特还担任了《美国人生七年1》(Age 7 in America)、《俄国人生七年1》(Age 7 in the USSR)以及《南非人生七年1》(7 Up South Africa)的制片人。

    长时段纪录片蔚然成风,除了“人生七年”系列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澳大利亚导演吉莉安·阿姆斯特朗(Gillian Armstrong)追踪三位工人阶级出身、居住在阿德莱德的女孩关于人生点点滴滴的纪录片《人生十四岁》等。

    国内这几年推出的张同道的《成长的秘密》《零零后》等,都是通过对人物长时间、多事件的记录来展示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细节。在中国,我觉得这更像一部编年体人物传记。通过一年一年的记录,时间上的变化来记录历史。

    通过这一类纪录片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每个时代服装上、建筑上、社会环境与生活节奏上的变化。

    与回顾历史相比,我们更期待看到未来。是什么让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出现了变化?是阶级、教育、家庭、性格还是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从《人生七年》中,我们看到了,大部分人最后还是处于他们父母之前所处的阶级。但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生的多样性,并不像很多人口中说的那么消极。

    这类纪录片耗时长,见效慢,但也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记录的意义。作为观众,这种对别人人生的观看,满足了我们集中了解人生的好奇感。同时,也满足了我们对未来的预测感。

    到了第九部《63Up》,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生死问题了。在这一季中,一直坚持图书馆公益的琳离开了我们。这让人心里酸酸的。不能说这部会不会是大结局,但是离再见的时候越近,越觉得舍不得。这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刻吧。期待未来的七年他们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情,依然可以保持自己年轻时的态度,我们七年后再见。

    参考资料:《“天生的社会学家”:迈克尔·艾普特》

    《人生七年》之《63Up》,更像是一场暮年的和解

     2 ) 愿,我们追随时间的河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纯良温暖,不舍爱与自由。

    陆陆续续看完了《人生七年》系列,从第一集的7岁到第九集的63岁,看着14个受访者从懵懂活泼的幼年,到叛逆倔强的青春期,到拥有事业婚姻家庭的中年,历经结婚离婚、失业升迁、父母离世、生病奔波,到肥胖谢顶白发苍苍皱纹密布的老年,仿佛一本人生教科书,如前段时间阅读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带来无限感慨。

    1. 关于原生家庭

    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为了探讨阶级问题,显而易见,阶级跨越异常艰难。这个问题属于社会问题范畴,如果我们把视角回归到微观的个体身上并且把时间尺度放大到63年,阶级于人生的重要性没有预想得那么核心。即便上层阶级整体而言比底层阶级更加顺利,但这丝毫不妨碍每个人都需要在其所在阶级付出应有的努力。导演多次提及这个问题,受访者几乎都表示,这个问题没有给他们带来过困扰,若不是导演每七年提及一次,他们压根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相比阶级,原生家庭内涵下的其他因素几乎是刻骨铭心得影响着我们一生,包括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纪录片中一半孩子的父母都离婚了,这多多少少对孩子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当孩子处于心智成长关键时期。

    来自于中产阶级的Neil,在7岁时是最招人喜爱闪闪发光的小天使,14岁时变得沉闷,21岁时辍学,28岁时成为流浪汉,直到42岁时开始一点点好转。在21岁采访时,他强烈得表达了对父母的愤慨,对父母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的否定,后来数十年他和父母关系都是僵化的。

    2.关于性格

    这个问题衔接第一个问题,性格的形成源于原生家庭,具体而言,源于童年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

    纪录片中最乐观开朗的男孩Tony和女孩Sue,无疑都拥有幸福美满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密切,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成年后,凭借这份来自心底的乐观和自信,他们非常勇敢得尝试人生种种。尤其是Tony,7岁时说想当骑师、14岁时说想当出租车司机、后来说想演戏和开酒吧,他都一一尝试了,虽然大部分失败了,但是他毫不在意,面对镜头开心得说“我尝试了”。

    被寄养在儿童福利院的两个孩子Symon和Paul,自幼感受到了父母的抛弃,他们非常自卑、害羞、胆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成年后,因为工作上的自卑,Paul甚至接受过心理治疗。

    3.关于婚姻

    如果说原生家庭对前半生起着决定性影响,那么婚姻的的确确对后半生起着决定性影响。这个影响比我预想的更加关键,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可以被治愈的,治愈的催化剂之一就是婚姻。

    自卑的Symon和Paul都遇到了乐观开朗的妻子,给予他们爱与自信,他们则在婚姻的滋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特别令人动容的是Paul的妻子笑着说被他的无助所吸引,看到他7岁时的采访非常心疼。

    改变最明显的是富家女Suzy,仿佛一瞬间被婚姻拯救。14岁时,她的父母正在离婚,她则叛逆得不愿意看镜头,甚至对着镜头翻白眼。21岁时,她化着大浓妆,一刻不停得抽烟。28岁时,Suzy判若两人,变得非常平和温柔,导演不禁追问原因,Suzy幸福得看向丈夫。

    除此之外,纪录片中一半人都经历了离婚,不过大部分人都在后来收获了更加幸福的婚姻,所以离婚并不意味着失败,只是适时结束一段错误的关系。

    4.关于教育

    回应第一个问题,教育几乎是实现阶级跨越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阶级跨越难以实现的原因之一。因为越是底层阶级,越不重视教育;越是上层阶级,对于教育的投入越大。

    来自农村的Nick实现了纪录片里唯一的阶级跨越,便是通过考取牛津进而移民美国一步步成为康斯威辛大学教授。

    5.关于健康

    自中年以后,健康问题变得愈发重要,疾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Lynn于35岁时被查出患有先天疾病,后面几十年中的衰老程度也超过其他同龄受访者,63岁采访时已经离世五年。Jackie于42岁时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无法工作,导致生活艰难。Nick于63岁时患了喉癌。

    6.关于工作

    工作的首要意义是养家糊口,在此之上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幸运的。没有读过大学的Sue后来在伦敦大学做行政工作并逐渐升为主管,她说自己非常喜欢也非常幸运。

    7.关于助人

    非常欣喜非常意外得发现很多受访者都有一颗善良助人的心,不分阶级。

    中产阶级小天使Bruce在7岁时就说希望长大后到非洲去教那里的孩子学习,牛津大学毕业后果然去了一家公立学校教学,后来曾前往孟加拉做了一段时间教学。意外的彩蛋是,Neil重返伦敦流浪期间也是被Bruce收留着。

    上层阶级John则是一生致力于自己家族所在的保级利亚的慈善。

    工人阶级Lynn在儿童图书馆工作,期间热心得帮助残障儿童阅读,她提到自己的工作是非常容易被取代的,并且后来确实被辞退了,但是她认为都是值得的。特别令人欣慰的是,63岁拍摄时,虽然Lynn已离世五年,但是其生前所在图书馆为了纪念她27年来的贡献,特意以她的名字重新命名这座图书馆,令人动容。

    底层阶级Symon和第二任妻子加入收养组织并陆续资助了130个孩子,63岁拍摄时,他们邀请了这130个孩子参加Symon妻子的生日庆祝,非常震撼。

    8.关于父母

    父母的离世是所有人都过不去的坎。纪录片中每一个人,无论平时镜头下表现得多么开朗多么平静多么沉闷,在提及父母离世时都无一例外得哽咽落泪。

    这是我们不愿去想,却终究要面对的,我想我们一定可以做些什么。

    9.关于自我

    人的一生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救赎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63岁时,所有人都变得平和,那是时间和阅历给予老年的智慧和Inner Peace。

    即便曾经穷困潦倒如Neil也最终实现了自己从政成为议员的梦想,糟糕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噩梦摧毁了他,没有婚姻救赎他,但他终究还是通过宗教的方式实现了自我救赎。

    最后

    看完整个纪录片后,早已忘记预设的阶级跨越命题,也无法用成功与否这样的字眼去概括一个人的人生,更无法对这十几个人的人生进行所谓的排名。这些维度相较于人生,实在是太过于狭隘太过于轻浮,也导致如今社交媒体对普通人的污名化,似乎只有996只有拼搏奋斗的人才值得一提。

    然而我分明看到纪录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值得的。

    人们结婚时会许下这样的誓词:无论是顺境或者逆境、富裕或者贫穷、健康或者疾病、快乐或者忧愁,我都永远爱你、珍惜你,对你忠实,直到永永远远。

    或许我们也应该时常扪心自问:无论是顺境或者逆境、富裕或者贫穷、健康或者疾病、快乐或者忧愁,我们是否永远爱自己、珍惜自己,对自己忠实,直到永永远远。

    诚然,人是生而不平等的,阶级、基因、健康、智商等等,从来都是不平等的。命运负责洗牌发牌,我们负责出牌。唯有时间是对所有人平等的,时间一分一秒得碾压过每一个人。

    愿,我们追随时间的河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纯良温暖,不舍爱与自由。

     3 ) 《人生七年》告诉我们的:人生很长,人生很短

    花了两三天时间,把人生七年1-9都看完了。感触很多:

    1.人生的长度

    人生还很长,现在你才23岁,拥有的机会还很多,别太早下定论。

    人生又很短。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七年?以七年为单位,我们从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其实一眨眼就过去了。要珍惜,想做什么赶紧去做,不要蹉跎时光。

    2.那些生命中的意外

    生命中的重大意外,是疾病和死亡。28岁,35岁,主角们陆续经历了自己或亲人的得病,父母去世。Jackie 42时因患上关节炎而无法工作,只能领福利金。Lynn35岁出现脑部疾病,58岁因意外和疾病逝世,我们看完了她的一生。

    这是无法抗拒的。

    现在我还年轻,从未想过有一天,我的父母会倒下,甚至……我都不敢说出那个字。真的很可怕,内心是拒绝相信的。

    可是这也许是常态的,必然的。面对生命的规律,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在当下珍惜眼前人。什么事情都别计较太多,叮嘱他们注意身体尽量保持健康。

    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

    在Jackie30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去世;56岁的时候,她的孩子的父亲因车祸去世;63岁,她的父亲患了老年痴呆,手术后对女儿说想slowly kill himself .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3.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儿时:父母

    童年对人格的影响无需赘述。我个人认为Neil可能因为父母对自己要求太高,导致了他对自己要求太高,从而产生现在的局面。而Tony 是一个反例。他非常爱自己的父母,在充满爱的环境长大,从而有着不一样的人生。

    Neil的“堕落”让很多人惊讶,这正说明了原生家庭对孩子人格形成的重大影响。

    成年:伴侣

    Suzy遇到了灵魂伴侣,从迷茫的状态解脱出来,从而过上还算幸福的一生。有人说她太好命了,出身名贵,结婚后丈夫事业出色,也依旧活得富裕。(或许这能用富养的好处来解释?)

    甚至Neil也在晚年63岁时拥有了一段持续4年以上的婚姻,在妻子的帮助下买了房。

    还有一个很早搬去澳大利亚的主角,也遇到了合适的伴侣。

    也有不断离婚的,比如Susan,但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伴侣在我们成年后,可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存在。

    所以,选择前慎重,选择后好好经营,发现错误及时止损。

    4.谁也抵不过时间

    人真的会老。每一个七年后,一眼过去难以认得这个人是谁。那些日益增长的皱纹和脂肪,无声倾述着岁月的流逝。只想一遍一遍告诫自己,趁年轻,要珍惜,珍惜,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等到无法做到的时候再去遗憾。

    七年后的我,和七年前的我,也许真的可以认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因为我们的思维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不能互相理解,像两个独立的个体。

    是因为经历啊,是因为成长啊,促使了这样的变化。

    因为我成长了,所以无法理解以前的自己。甚至去埋怨她,厌恶她。就像我现在无数次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选师范专业一样,真的愚蠢啊。

    可是,我不能以现在的思想去评判从前的自己。

     4 ) 每一集都9分+,这部拍了63年的神作,要看得趁早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还有一句更通俗的谚语,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它讲的是一个人的出生家庭,以及成长环境,决定了这个人的一生。

    无独有偶,英国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叫做: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可理解为“七岁看大”)

    但,真的是这样吗?

    为了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一部在堪称伟大的神作诞生了——

    人生七年9 63Up

    这是一部在英国ITV和BBC播出的纪录片,也是世界上拍摄周期最长的一部纪录片。

    从1964年开始,《人生七年》的第一部诞生。

    导演选择了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七岁小孩,有的来自上层社会,有的在孤儿院长大,去采访他们的方方面面。

    在此之后,每隔7年对这14个人进行回访,倾听他们的想法,观察他们的人生变化。

    截至今年6月份,这部纪录片的第9期也来了。

    这一次,主角们都已经63岁,进入到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14名受访者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生状态

    在豆瓣上,这套纪录片的每一部都超过9分。

    最新的这一部也不例外,直接飙到了惊人的9.6分

    这样的宝藏纪录片,建议大家一定要趁早看。

    此前,《人生七年》曾荣获“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不仅如此,它还被英国第四台纳入“世界上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

    为什么这套纪录片能够受到这么高的赞誉?

    一句话可以总结:这是一部用生命来拍生命的纪录片。

    它用最直接和最真实的视角,展现了关于阶级和人生的残酷真相。

    其实从儿时开始,这些受访者身上就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居住在富人区,念贵族学校的小孩,接受的是精英教育。

    男孩子们,从小就看《观察员》、《泰晤士报》和《金融时报》。

    女孩子们,从小就要接受形体训练,陶冶艺术情操。

    不仅如此,他们对于自己以后的人生也有着明确的规划。

    读名校,上剑桥。

    从7岁到27岁的人生规划,都安排的满满当当。

    穷人区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展现了完全不同的面貌。

    这些孩子大多就读于质量堪忧的公立学校,上课时不守纪律,下课就疯玩打闹。

    对于未来的学业和人生,也没有规划和设想。

    甚至,连什么是大学都不知道。

    当问到业余爱好时,二者的差异就更加明显。

    精英阶层的孩子,在放学回家后喝茶、弹钢琴,品味优雅。

    对于音乐和艺术,能够侃侃而谈。

    而平民阶级的孩子,爱好也出奇的一致——

    喜欢打架。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在几位受访者身上一点也不假。

    这些出身在平民阶层,且没有明确目标和规划的孩子,大多没有念大学。

    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去驯马场、赌场工作。

    精英阶层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在先天的环境优势和自己的努力下,他们大多实现了小时候的理想。

    考上牛津、剑桥,毕业后当律师、或做科研、或从政。

    随后就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生活的一切都在稳步前行。

    不得不说,由于家庭和出身的不同,导致他们的人生起点就不一样。

    大多数平民家庭的孩子,用了一生都没有跨过这道阶层鸿沟。

    在最新的这一部纪录片里面,其中的一个受访者在63岁的年纪,也终于承认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显然如果你出身富贵

    你会得到更有吸引力的工作

    和更轻松的生活 也更容易成功

    阶层固化,已经是大家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

    这套纪录片中的大多数人,也用自己的大半辈子来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这道鸿沟真的就完全无法跨越吗?

    并非如此。

    片中的两个人物,就通过自己后天的行动,实现了先天阶层的转化。

    第一个人叫尼克,他的父亲是一个农场主,从小生活在约克郡的乡村。

    尼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小子,但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充满兴趣。

    通过自己的努力,尼克在21岁的时候进入牛津大学的物理系。

    到了28岁时,他搬到了美国,在一所大学从事核聚变研究。

    35岁时尼克成为副教授,到42岁时又晋升为正教授。

    可以说,尼克的这大半生,就是一部活脱脱的励志史。

    他用努力改变了自己的阶层和社会地位,也是这部纪录片里唯一一个从平民阶层转向精英阶层的人。

    但,另一个叫做尼尔的人却和尼克恰恰相反。

    尼尔出生于一个中产家庭,有着良好的出身,接受着最好的教育。

    和大多数有钱人家的小孩一样,尼尔也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既定的规划,想成为一名宇航员。

    他考上了阿伯丁大学,这是英国最具知名度的大学之一。

    但是,他在上学的第一年就辍学了,这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21岁时,尼尔来到了一家建筑工地工作。

    28岁时,尼尔已经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在街头四处流浪。

    到了35岁时,尼尔住进了政府提供住房里,但是日子仍然过得不如意。

    先天一手好牌,最后却打得稀烂,这是对尼尔前半生最好的写照。

    《人生七年》这套系列纪录片已经出了9集,拍摄时间超过半个世纪。

    但是,每当时隔7年,有新的一集出来时,总能带给大家不同的感受。

    放在以前,观众总是会感叹它反映了阶层固化的残酷现实。

    但是在最新的《63up》这一集里,你会发现:

    当经历了岁月变迁、体会过世间冷暖之后,每个受访者在自己的耳顺之年,心态都更加趋于平和。

    当他们回顾自己的过去,反思自己的前半生时,各自都有不同的生命体悟和人生经验——

    有的人迷迷糊糊地过了一辈子,到了60岁时,才搞清楚自己是谁。

    有的人发现,虽然先天基因、家庭、出身等等,会决定一个人的大部分。

    但是,后天的每一段经历,都会影响和改变人生走向。

    有的人意识到,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并不是考上名牌大学,或者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

    而是自己的孩子刚出生的那一刻,这是世界上最“纯粹的快乐”。

    还有的人虽然活得顺风顺水,看似获得了的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但是回顾过去时,却为自己没有好好陪伴家人而后悔。

    63岁的年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说是“半截身子已入土”。

    片中的这些受访者的人生经验,也道出了很多人到达这个年纪之后的真实心声。

    其实,这正是《人生七年》这部记录片的魅力之处。

    在广度上,它让我们看见了不同出身、性格、的个体,都活出了不同的可能性。

    在深度上,它完整呈现了一个人从“垂髫”到“黄发”的过程。

    从这些人物的身上,既体现了生命的精彩与伟大,也反映了人生的局限和无奈。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俨然成为了一本宝贵的“人生说明书”。

    它能够让每一个观众去观照、对比、思考,然后去用力过好自己的人生。

    *本文作者:张不才

     5 ) 7岁,人生可以被预测;35岁,人生基本定型;63岁,都差不多

    周末一口气看完了14个人的一生,像读完了14本中短篇小说,有点消化不良,后劲强大。

    总体感悟:

    · 7岁,人生可以被预测;35岁,人生基本定型;63岁,人生面对的问题都差不多

    · 有社会就会有Class,只是每一个时代的class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罢了,当代Class的基本标准为:经济实力和个人成就;

    · 有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被给予更多的机会,但其实这机会也没多出多少,也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

    · 家境富裕的孩子,周围对他们的期待更高,虽说物质方面他们比穷孩子要轻松,但是在其他方面他们未必;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right?

    · 父母的经济情况以及对教育的投入与否,基本上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

    · 教育的确是晋级的道路之一,然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归根结底还是靠经济实力以及父母投入教育的意愿多少而决定。要么就是幸运地有一个聪明的脑袋瓜+刻苦勤奋+好心态,那么哪怕再次的学校出身也一样有机会上牛津。

    · 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影响的最大因素就是个性,而个性又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原生家庭环境塑造而成。

    有的人很幸运是个乐天派,Tony,Sue,Bruce;有的人不温不火也挺好,Andrew;有的人却永远无法真正开心起来,Neil;基本上个性在7岁~14岁就已经定型了。

    · 人的行为和想法是可以通过后天经历而改变的,然而性格是不会改变的,也许看起来一个人变化很大,其实仅仅是因为之前他的这一面没有机会展现出来罢了;

    比如14岁的Nick和21岁的Nick,一个内向,一个健谈,其实他一点儿也没变,只不过上了大学到了新环境,周围有和他有一样兴趣(物理)的人,有资源和机会可以钻研自己的热情,环境变了,新的自我自然也放得开了。

    Neil,7岁的星星眼和14岁的疲乏少年,都是他性格的不同一面。我相信7岁的星星眼还在他心里,我记得他在56还是63里面激情洋溢地介绍那个新建的公共厕所的时候,有一瞬间我看到了那个可爱的星星眼。

    · 一个人在其精力最旺盛也最自由的时候(20岁~35岁),能找到自己愿意奋斗一生的使命和热情,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Neil在没有坚定的方向之前,选择了自由,然而他那个时候,那个状态,却还无法真正享受和利用自由,自由反而成了他的重担和枷锁。

    John和Andrew找到人生方向要比其他人简单许多,他们早早就知道该做什么,也有尝试的资本;

    · 35岁之后,人生基本一眼望得到头了,尤其是选择结婚生子的人,面对的问题越来越趋同,婚姻问题, 养育问题,生老病死,接踵而来。只不过有些人的不幸要多一些,快一些,有些人则慢一些,少一些;

    我的最爱Bruce,后半生暂时放弃了诗和远方,选择了家庭,这让我想起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人无论有多么远大的志向,也难以抵抗作为生命本能的渴望,即对伴侣以及延续后代的渴望。

    · 一个人可以被对的伴侣而拯救;

    Suzie和Paul,他们俩真的很幸运。

    · 没有失败的人生;

    · 不必过于责怪父母,除去那些不负责任的父母,大多数父母的确已经在他们有限的能力和知识范围内,尽力了;

    ·要多和父母沟通,多和父母见面,要试着理解父母,尽早与父母和解,不然一定会后悔。

    目前暂时想到这些,总之本片对于我来说是一部极其有价值和参考意义的纪录片,我十分敬佩所有坚持参与本片采访的人,尤其是Neil,我甚至不明白Neil为什么愿意继续拍摄。

    在我们这样一个网络暴力的时代,估计不会再有这样的珍贵材料了,谁还敢在镜头前说真话?

    另外,受此片影响,我打算自己给自己也隔一段时间录个视频玩玩。

    但其实我真的很想看看7岁的我讲话是什么样子的,可惜没有被记录。。

    最后,记一下我的最爱,现代版阿辽沙,Bruce。

    Bruce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神奇的耶稣式的力量。

    一个人心中有多少博大的爱,有多坚定的信仰,才能有这样的魅力呢。

    他让我感到自惭形愧,因为我以前不相信有利他主义者的存在。

    但是7岁和14岁的他,不知怎得,很令我震撼。

    借用陀氏的话来说,我觉得我“抵不上他的一根小指头”。

     6 ) 采访neil的新闻报道'I see my life as a failure'

    新闻报道来源: //www.theguardian.com/tv-and-radio/2019/jun/03/neil-hughes-seven-up-63-up-itv-documentary#comment-129737640
    Last modified on Mon 3 Jun 2019 13.28BST

    'I see my life as a failure' – the amazing rebirths of Seven Up star Neil Hughes

    Dave Simpson

    He wanted to be an astronaut but became a squatter, grouse-beater and Lib Dem councillor. As the Up series hits 63, the man whose story gripped a nation explains why he won’t be watching

    ‘People tell me I’m portrayed as triumphing over the odds – but that’s not how I see it’ … Hughes at 14 and 49. Composite: ITV

    When Seven Up first aired in May 1964, it featured 14 very different seven-year-olds, all revealing their thoughts and aspirations to the camera. The prep school boys were already eyeing Charterhouse and Cambridge. East Ender Lynn Johnson wanted to work in Woolworths. The curveball was Neil Hughes, a moptopped little Liverpudlian who announced: “I want to be an astronaut.”

    The title of that first series came from an old Jesuit saying: “Give me the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The seven-yearly series returns this week with 63 Up. Did Hughes make it into space? “You know what kids are like,” he laughs as we meet for coffee at a hotel in Penrith, Cumbria. “If they’d filmed me a week later, I might have said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The moptop is gone, too.

    While the posh boys became barristers and Johnson a librarian, the Up cameras tracked Hughes’s dramatic experiences with depression, squats, homelessness and destitution. And then 42 Up revealed his remarkable transformation into a Liberal Democrat councillor and a lay preacher. (He also stood, unsuccessfully, at the 2010 general election.)

    Although his ups and downs have gripped viewers for decades, Hughes is keen to point out – genially – that Up is very much director Michael Apted’s “interpretation” of his life. “For most people,” he says, “what’s on TV is more real than the truth. But people must remember that there’s someone behind the camera.” Hughes stopped watching the series after 21 Up. In fact, he virtually stopped watching TV altogether. “People tell me I’m portrayed as triumphing over the odds,” he says. “But that’s not how I see my life at all. I’m grateful for the successes, but I see my life ultimately as a failure. I’ve failed in almost everything I’ve tried to do.”

    ‘Being completely isolated, you learn to be robust’ … in the early 90s, Hughes, then 35, was living on Shetland. Photograph: ITV

    He describes himself as “reclusive” and “a bit eccentric”. He doesn’t own a mobile phone and finds modern society baffling: “How can anyone want to spend their time tapping away on a device?” But he was so keen for the world to hear his side of his story that he penned an autobiography: it exists in a single, unpublished hard copy. “It’s my truth, in case anyone is interested.”

    So what did happen to that gentle, hopeful little boy who charmed a nation by skipping happily to school? Picked for Seven Up for his enthusiasm and opinions, Hughes, the son of two teachers, says he had a happy childhood, though not quite as idyllic as depicted. “We had family arguments. You’d go on holiday all cheerful and come back in a silent car.”

    In 14 Up, however, he was agitated and complained of being unable to relax. “I went to a rough school and got bullied a lot,” he says. “I got beaten up several times and, to be fair, I beat people up as well.” At the age of 16, he was diagnosed with a “nervous complaint”.

    He adored literature and, after reading Brideshead Revisited, dreamed of going to Oxford. He got the required grades but flunked the admission exam. “I think I misquoted someone,” he sighs. It haunted him for years. He spent six months hitchhiking to toughen himself up. “When I think of the risks I took, the places I stayed, the people I associated with, I swallow hard.” He ended up at Aberdeen university, studying languages and law when Scottish nationalist students mounted what he calls a “soviet-style takeover” of student halls. “If you were not Scots, then woe betide you. Nobody threatened me, but it was a horrible atmosphere.”

    Raise a glass … 21 Up, with Hughes at the back. Photograph: ITV

    Dropping out after the first term, he slid into years of menial jobs and life on benefits, to the chagrin of his father. He worked in hotels and as a grouse-beater. “You don’t actually beat the grouse,” he laughs, and I realise that the Up cameras have not done a great job of capturing his warm, dry sense of humour. “But if they were half-killed, then you had to wring their necks. As a teenager you don’t care, but later you think, ‘What am I doing to serve the planet?’”

    In 28 Up, he was homeless in the Highlands, sleeping in sheds, while 35 Up found him on a council estate on Shetland, visibly struggling with his mental health, but he says it wasn’t quite the torrid time the show presented. “When I got there, a quarter of the community had no television,” he says. “But being completely isolated, you learn to depend on the few people who are there, and also to be more robust.” He read avidly, overcame his rejection of religion and realised the power of community. “I knew I had to go into politics. Shetland changed me as a person. And the northern lights – spectacular!”

    By 42 Up, everything had transformed again, thanks to another Seven Up participant. In that very first series, boarding school boy Bruce Balden said he wanted to help poorer people. After seeing Hughes’s struggles, his adult version – who had taught in Bangladesh and London’s East End – reached out, putting Hughes up at his home in London, then finding him a basement flat in Hackney, where he finally obtained a degree via the Open University. “Bruce was a great help,” Hughes smiles. “I couldn’t hold down a job, but I wanted to contribute to society.”

    ‘I got on better with my mum when she had dementia’ … Hughes in 63 Up. Photograph: Richard Johnson/ITV

    When he first went along to Hackney Lib Dems, the “ruthlessness” shocked him. “One guy would stop at nothing to get what he wanted,” he says. “I didn’t think I was tough enough for that world, but when we knocked on doors my experiences meant I could chat to anybody, whatever their situation. I didn’t have to make anything up.” Finally, tiring of London politics, he visited friends in Cumbria – a childhood holiday haunt – and stayed, eventually swapping his caravan for a housing association cottage. “Politics is very different here,” he says. “I enjoy helping people, empowering communities.”

    These days, he divides his time between his councillor duties, the church and voluntary work in an Oxfam shop. This week’s 63 Up reveals that he got married – to a woman he met in panto – but after four years the relationship ended, owing to his recurring low moods. “I’ve still not got over that.”

    His parents have died, too, but there had been a reconciliation. “I got on better with my mum when she had dementia,” he says with a sigh. “All my life, she’d been trying to mould me into something I wasn’t. But by the end she seemed to accept the way I was.” Hughes seems to view his own life as one of shattered dreams. “If I’d been successful, I’d have been in Westminster, stopping this hideous government or I’d be in theatre, directing what I wanted.”

    That said, he recently helped to get rid of a “rubbish council”, is campaigning passionately to restore the Keswick-Penrith railway line – and he still dares to dream. “If you can change the neighbourhood you live in,” he says,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His eyes are sparkling, just like the eyes of that would-be astronaut back in 1964.

    • 63 Up is on ITV at 9pm on 4, 5 and 6 June.

    以上纯属搬运,仅仅是出于让更多人了解neil这个人的私心。侵删。之所以搬到豆瓣上是因为似乎没有人提到过这篇报道neil的新闻稿,想引起众人关注罢了。

    说一下自己很在意的点,neil提到说他有写自己的自传(未发表)。如果可以的话,我很想看看。

    对于语言有困难的大家,这篇报道可以用谷歌翻译慢慢看完。尽管机翻生硬,但几乎没有什么与原文意思出入太大的地方。重点部分大都能通过翻译看个八九不离十。

    最后一段加黑体的字是出于我的私心。 “ His eyes are sparkling, just like the eyes of that would-be astronaut back in 1964. ”最后这一句极为动情。我想撰写者在采访neil的过程中或许也被neil无比纯粹的灵魂给打动了吧。neil依旧是那个neil,当年七岁时那个眼睛里绽放着闪烁着美丽光芒的,纯洁透彻的孩子。他始终拥有着最为独特,但也最为孤独的内心。

    neil的父母和他的家庭环境,还有他当时在学校所受到的欺凌。我想这两者导致了neil的过重的心理问题,最后演变成伴随终生的精神疾病。

    报道里还提到了neil没有手机。还有他当年被入学后在Aberdeen university所感到的压力。“Nobody threatened me, but it was a horrible atmosphere.” 以及他对个人生活与从政经历的形容与感受,他对自己的评价与感觉。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这篇报道,如果你对neil感兴趣的话:)

    还有一个记者对neil性格的描写,特意贴出来:he laughs, and I realise that the Up cameras have not done a great job of capturing his warm, dry sense of humour.能感觉到neil真的很可爱呀。

    先写这么多。以及本人对讨论阶级跨越,自身启发什么的丝毫不感兴趣,请对此有心者看完后便离开这里吧。

     7 ) 女性的内心秩序来自于哪里?关于片中4位女性的个人理解,尤其是Susan。

    前些日子花一天时间看完了BBC著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系列9集,从1963年的7岁一直拍到他们63岁,也就是2019年。之后导演去世,其中的一些被访者因为发展和身体等原因也纷纷离开,相信我们可能没有机会看到下一个7年,也就是他们的70岁了。

    但从7岁到63岁间,能用短短的一天时间体会这56年的岁月变迁对于我们这些还算年轻的旁观者来说也够本了,如果你运气好,还能在里面找到跟自己相像的角色,以此为镜,看看如果自己变老,大概率会变成什么样。

    这部片子最让我感叹的并不是富豪依然有钱,中产者可以读书,穷人还可以逆袭。这些在中国我们早就看到了。

    最让我感叹的是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他们成长过程中内心力量的变化,尤其是1956年出生的这四位女性。

    当时的英国女性地位明显是很低的,结婚和孩子是他们被访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的确他们有的在19岁结婚(杰基),离异数次;有的在20多岁结婚,均离异,有人选择终身不婚(苏珊),有人再次结婚(苏西);唯一的一位一生只结了一次婚的女生(琳恩),却因为脑部病症早早离开了人世。

    里面的三位女生杰基、苏西、琳恩都是与自己的命运斗争了一辈子的人,年近60,都无法说服自己,杰基选择始终愤怒,苏西选择退出节目录制,而琳恩退出了人间。

    只有一位女生或许可以成为今天女性想成为的样子,就是苏珊,标志性的乐观和勇敢。

    她是工人家庭出身,没有上过大学,在20多岁的时候结婚,对未来没有规划,孩子和老公就是她的一切。直到35岁离异,她的生活才徐徐展开。35岁失婚前,她已经离开职场多年。而失婚后,生活艰难,因为要抚育2个孩子,不得不重新考虑全职工作。她去了伦敦大学应聘做行政人员,到50多岁成为伦敦大学的行政主管,经常在1000多人的课堂里给学生们做讲座。离异之后未婚,也未再生子,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一个交往了20年的帅气男朋友。空闲的时间,她喜欢戏剧和唱歌,经常去公共场合演出。60岁的时候,她依然爱笑,身体硬朗,看起来跟40多岁无异。

    她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我没有上过大学,但我在大学里任职。她太谦虚了,她还是这所大学少数的几位女性主管之一。

    她从没有抱怨自己没有上过大学,也不讳言自己曾经离异。要知道,在采访的14人里,至少超一半的人一生为没有上过大学或者自己或父母离异而纠缠一生。

    苏珊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热爱。她在14岁的时候就说这一生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否则活着就没意思了。所以当她无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她选择自己想去的地方,她从一所大学的最底层开始做起,一直做了20年,逐步升职,赚钱养大两个孩子。而她内心热爱的演出和歌唱,也没有一刻停止过,直到从业余一直演到了正式的演出,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维持内心秩序是我们所有人在遭遇变故和不如意时最重要的一个能力,能让我们快速从伤痛中离开,也快速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爱好和工作,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直到职场有成,热爱有成。

    愿我们身边所有的女性都能生出自己的内心秩序,有热爱的爱好,有热爱的工作,持续而隽永地长成参天大树。

     短评

    又一个七年过去了,其实在老年56-63岁这个阶段,人很难改变财务状况,身体也一直下坡,面对离开,衰老,贫穷,特别是正个欧洲大环境恶劣,西班牙萧条,英国脱欧混乱,比如Tony这样的出租车司机深感网约车新兴产业冲击。科技时代不是对老年人有利的时代。 白驹过隙,巍澜可期。

    4分钟前
    • 猫崽三岁
    • 力荐

    延续56年的纪录片系列。多年前一口气看完前8部,尤其是充满惊喜温暖的56up时,完全想不到7年后的63up会如此伤感,看得多次泪目。死亡阴影苦苦笼罩着这些青春不再、年过六旬老人们。尼尔感情受挫;杰姬永失所爱;彼得失去亲人伙伴;尼克受病痛折磨;苏西退出节目(正如查尔斯);而琳已猝然长逝离开我们。似乎人生不再有起伏,只存凋零。其余7个人拥有的恬淡幸福、子孙满堂竟显得如此珍贵。尽管造化弄人,但大家都在努力工作、珍惜生活,感慨“七岁见老”。祝导演和大家都能健康地和我们相约70up!

    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导演的声音都明显苍老了。到了63岁,更多的孙辈,更关心健康问题,人生已成定局,人也更安详了。ps:我始终无法忘记去BBC工作的高富帅三人组之一啊,有生之年你就接受一次采访嘛

    12分钟前
    • shatsu
    • 力荐

    从第一集开始看,好像一天看完了他们的大半生。哭了好多次,小时候童言无忌有着梦想,长大后变得沉稳谨慎有些甚至被生活捶打的失去了眼里的灵性。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这些展现出来的画面去评判大家,但是suzy直到老都依然优雅,Bruse让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大圣人般的存在,John永远的西装三件套努力勤于思考,tony不管何时都勇于闯荡乐观,Andrew温和有礼,nick害羞的样子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们身上的那些闪光点也真的保持了一生,从7岁那集似乎真的能看出来。7年之后不知道我会怎么样,但希望能够是像他们一样热爱生活,不为自己过去的选择后悔,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的人❤️看到lynn的去世很难过,她虽在镜头里不常笑,但她真的热爱图书馆和里面的孩子。还有好多人生病了😭愿生活善待他们剩下的每个人✨

    13分钟前
    • 佳佳有本难念的
    • 力荐

    托尼演了BC主演的电影,安德鲁生活平稳幸福有一个美丽的花园,苏和男友还没有结婚,却异常幸福,尼克得了喉癌,没有谈他的孩子们。56岁时的那种平静突然在63岁时多了一些不甘心,他们从7岁到63岁,我也从28岁到了接近35岁,七年眨眼一瞬,或许人生真的蕴藏在童年中。最最羡慕的,仍旧是安德鲁的人生。因为知道自己一生也达不到,所以才会心向往之啊。

    15分钟前
    • 张菩菩
    • 力荐

    Life is what happens while you’re waiting for something else

    16分钟前
    • 少年闰土
    • 力荐

    阶级固化?七岁看老?也许跟漫长的人生比起来,这些都不值一提。

    19分钟前
    • 犀首
    • 力荐

    追得最辛苦的一个纪录片了,各位,七年后见~~

    22分钟前
    • 马马
    • 力荐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上次看56up时候我还在上大学,转眼我高考已十年。感谢编导的远见,让现在的我们能够看到用真实影像记录的人生,这种上帝视角真的淡然。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都有起伏,从孩提到老者,感慨阶级生活等等。和社会学完美结合,几十年磨一剑,精品流芳。这才是真正的纪录片。

    23分钟前
    • 画眉深浅呀
    • 力荐

    还是那句话,没有比真实生活更加戏剧化的戏剧。

    28分钟前
    • 橙司徒
    • 力荐

    看完63 up,最惊讶的变化是充满理想主义曾去孟加拉支教的青年成了大腹便便的平庸的老人。回到最初任教的公立中学,他说这是他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而在40多岁去私立中学时,他说这里的孩子水平更高课程更难。到了63岁,他承认变化或许来自他结婚了,需要为家庭考虑。是的,家庭天然就是保守的。

    29分钟前
    • 满[已注销]
    • 力荐

    看这部总是眼里常含泪水。特别感动的一点是,那些小时候没有爸爸或者好家庭关系的孩子,到最后都成家,都在关系中疗愈了自己。尽管对neil花了太多年太多年。大家的人生总是求仁得仁的,真正改变人生方向的大概是,内心渴望改变了。

    30分钟前
    • 小鱼脆饼
    • 推荐

    婚姻是第二次投胎,如果说出生的第一次投胎更多的决定了你的阶层,能拥有的金钱和教育,那婚姻(或者说伴侣)便是第二次投胎,更多地影响你漫长人生的幸福感与知足感,Paul最好的印证了这个观点。而且似乎过了四十岁,大家的事业心都慢慢淡了下来,最让人感觉到开心的时刻都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六十多岁,健康就是一切。Neil也在一步步变好啊。

    35分钟前
    • 樱木十贰
    • 力荐

    感到虚无。。被那不勒斯老姐妹分心了,更期待苏联35up

    40分钟前
    • 好运锂
    • 推荐

    腾讯视频可以看了,这种持续63年的跟拍,真的非常难得和用心了。

    41分钟前
    • 老君山下
    • 力荐

    看到neil在慢慢变好我就觉得很欣慰,满足了。

    42分钟前
    • 葉落知秋
    • 力荐

    能留给孩子的只有教育,能使人幸福的只有爱。

    45分钟前
    • 邦德爱美丽
    • 力荐

    能更新已是最大的惊喜,人生七年英国系列,一路看来,仿佛采访对象是身边的朋友,tony真的是一个惊喜,乐观向上市井气,还会有70up么……

    47分钟前
    • hyper2022
    • 力荐

    42、49、56、63其实区别都不大了,也基本是同质化的内容,许多人的人生在35的时候就结束了,只不过在最后的时候才埋葬。

    48分钟前
    • 维索茨基的野马
    • 推荐

    这个年纪,没有痴迷,没有怨恨,没有无奈,无欲无求,活着就好

    51分钟前
    • 小石匠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