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人生七年5

    人生七年5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英国1991

    主演: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Andrew Brackfield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人生七年5 剧照 NO.1人生七年5 剧照 NO.2人生七年5 剧照 NO.3人生七年5 剧照 NO.4人生七年5 剧照 NO.5人生七年5 剧照 NO.6人生七年5 剧照 NO.16人生七年5 剧照 NO.17人生七年5 剧照 NO.18人生七年5 剧照 NO.19人生七年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五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这时他们都已经是35岁的中年人,成家立业。艾普特再次追踪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事业是否成功,爱情是否美满。七年,岁月的痕迹已悄然爬上每一个人的面庞。   再次时隔七年,命运之手是垂青于谁,还是跟我们所有人,开了场偌大的玩笑。

     长篇影评

     1 ) 35岁前,我们所经历着/过的心理危机

    最近几天在看一个系列的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它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至今,每隔七年进行一次拍摄的纪录片。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少年,从7岁到63岁,这部纪录片涵盖了他们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他们的梦想、学业、爱情、工作和家庭,以及他们经历过的成功、挫折、喜悦、悲伤与迷茫。岁月如梭,人生七年又七年,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发生了什么?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怀着这样的好奇我看了下去。

    截止到目前我看了7岁篇、14岁篇、21岁篇、28岁篇和35岁篇,从心理学的角度,我发现了一些影响了他们人生的重要因素。今天先针对这些人生阶段一个人物的人生发展写点东西,全部看完后也许会再写几篇。

    01成年早期前,我们所经历过/着的心理危机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心理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面临一个特有的心理危机。这个危机不是指灾难性事件,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并且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消极地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并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附: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

    心理学思考小黑板:埃里克森的理论模型并不代表着人人都要以年龄对号入座,人们可能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经历不同的危机。然而,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思考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我们在不同人生阶段可能面临的一些典型挑战。 而《人生七年》在35岁篇及以前,涵盖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的六个阶段,也就是说,在成年早期,我们很大程度上经历着/过六个心理危机。片中一位人物尼尔面对危机的方式,让我深感可惜,也时时反省。 02尼尔,从双教师家庭里活泼可爱的儿童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消极面对心理危机是如何毁掉人生的?

    尼尔在英国利物浦一个郊区长大,7岁时的他是一个开开心心的小朋友,14岁时在上一所综合学校,以牛津大学为学业目标。后来他没有考上牛津,去了阿伯丁大学,并在一个学期后退学,21岁的他在伦敦一个建筑工地干活。28岁时,他无家可归,做过好几份工作,但都不喜欢。几年后他在设得兰群岛定居,35岁的他住在一所公营房屋里,靠拿低保生活。

    从这份简单的人生履历上看,他的人生转折似乎是在21岁前选择从大学退学到伦敦一个建筑工地干活时发生的,高等教育的缺失令他选择的多是一些低收入的、临时性的工作,生活质量也无法达到保障。教育的确对人生具有巨大的影响。

    但对尼尔来说,明明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阿伯丁大学也是一所世界名校),为何却放弃了呢?他的回答是无法适应阿伯丁大学的生活,以及更多采访中透露出的端倪,当他进入综合学校之后,他开始感受到自己并没有以前认为的那么聪明,虽然他十分努力,仍然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他多次谈到了自己的父母,语带责备和控诉,声称在他身边从来没有人告诉他、教过他要如何去应对生活,应对挫折。

    这是典型的第四阶段学龄期心理危机——勤奋-自卑。“通常在6-12岁的学龄期,孩子们进入了被称为勤奋与自卑的心理社会阶段。当孩子们在学校与朋友进行社交活动和学术活动时,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工作和能力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那些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孩子会发展出一种能力感,而那些受到打击的孩子则会留下一种自卑感。”这在中国常常是处于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而从尼尔的采访中听起来,他的父母对他具有很高的期望与管束,当他在学校经历挫折的时候,却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建立起合理的自信,从而导致了深深的自卑感,开始变得缩手缩脚。这是他开始被动(因为没得到及时的帮助)消极面对心理危机的开始。

    正如埃里克森所指,“消极地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并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当尼尔在被动消极地度过学龄期,他一直面临着第五阶段青春期(12-20岁)的心理冲突——身份与角色的混淆(身份-困惑)。在这个阶段里,塑造一个强有力的身份是找到未来生活方向的基础。对当时充满了迷茫、怀疑与不自信的尼尔来说,“考上牛津”成为了唯一能够支撑他的身份稻草。因此也才会有后来从其他大学退学的举动。可以说,从那个时候直到他的35岁,他一直都处在“身份-困惑”的危机中,随后他做过很多不同种类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可以讲一些博学的课程,因为他看过很多相关的书,或在剧院工作,做灯光或导演……他一直在探索不同的行为、角色和身份,但仍是以消极的方式——工作不喜欢就换,一旦事情发展违背了最初的想法就崩溃,而不是积极的方式——去承担或寻求心理帮助。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想要成为一个处在重要位置的人,却又觉得自己无法承担那些责任。”

    第五阶段青春期是人格发展中尤其重要的阶段,它的心理危机持续时间可能比通常意义上的12-20岁更长更长,在这个阶段里,那些找到认同感的人会感到安全、独立,并准备好面对未来(如《人生七年》中的其他一些人物,无论上过大学与否,但凡在这个阶段成长得比较好的,在35岁篇中对自己人生的满意度都更高),而那些仍然感到困惑的人可能会感到失落、不安全和不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也正因为这个被消极应对而无限拉长了的青春期“身份-困惑”危机,尼尔的人格发展第六阶段成年早期(20-40岁)“亲密-孤立”姗姗来迟尽管尼尔在28岁篇和35岁篇中谈到了他对婚姻、家庭和朋友的想法,却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这个阶段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有爱的关系。约会、婚姻、家庭和友谊在这个阶段很重要,通过成功地与他人建立爱的关系,个体能够体验爱并享受亲密。那些无法建立持久关系的人可能会感到孤立和孤独。”

    03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与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

    戏剧化的是(戏剧永远来源于生活),随着纪录片的持续,电视娱乐行业的发展,《人生七年》的观看者越来越多,35岁篇中的尼尔收到了大量的“粉丝”来信,许多人称从他的人生中看到了“不向生活随波逐流,不妥协”,或是尼尔自己所谓的“完全做自己,不屈于社会同化的压力"。这真正印证了一个作品一旦被公之于众,其解读的权力就完全交给了它的观众。而每一个观众,因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领悟、心理状态、心智成长,甚至那一天的气候、心情等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乃至大相径庭的解读。但这样的人生,真的让尼尔觉得满足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看看尼尔是如何看待职业、婚姻和生活的。

    对待职业,他从16岁开始就觉得自己要成为一名作家,他渴望别人看到他写的东西,即使自己出钱出版也无所谓,他需要别人觉得那是有意义的。

    对待婚姻,他说:“每个未婚的人都希望找到一个人来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我很难找到一个女人来容忍我的清高。”

    对待生活,他说想逃在幻想里,希望有人拿出仙女棒一挥就可以解救他。如果他以前如何如何做,就会怎么怎么样。

    这是一个完全出让了自我主动权给他人的做法。也同时出让了定义自己人生的权利。职业、婚姻、家庭、友情等对我们来说的确都很重要,也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不同层面的支柱(支持),但前提是你要成为自己的支点(中心)。不要因为别人觉得有意义去做事情,也不要把救赎当做婚姻的目标(虽然有的婚姻真的能成为救赎,但那同样需要两个人都经历一番锤炼找到各自的支点),幻想更不可靠。

    在心理危机出现的时候,要懂得寻找支持系统。这些支持系统,可以是父母、老师、朋友,或一些经验更丰富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些书籍。但他们的效用也是有限的。当你发现情况越来越糟,或你一直在逃避/战斗,或突然无能为力的时候,你还有一个更有效的选择,那就是寻求专业的支持系统,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医生等等。

    人生的满足感,不是来源于财富、地位或苗条,而是来自于肯定自己的人生。而相比于过去社会分工更固化的年代,当下我们的确拥有了更丰富的资源。人们也越来越少从某一个固定的职位或角色中找到满足,那么,就去发展你内心的弹性吧,那会让你突破惯有的限制,发现更多的选择。从众多选项中选择你热爱的,热爱你选择的,那才会让你真正肯定自己的人生。 后记:其实我不太喜欢写一些讲大道理的文章,写这篇时我一直告诉自己要谦逊,但写到尼尔的时候还是有些犀利了,其目的不是为了去评判他的人生,而是自己在看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反思,希望自己能避免进入那样的陷阱,也希望让大家了解到只要你愿意去积极应对人生的困境,随时都有希望重振人生。《人生七年》中还有一些我喜欢的人物,鉴于篇幅有限(我写得也有点累),争取以后再写。

    晚安。

    ---------------------

    醒着,也是梦啊

    璐怡丝Louise

    戏剧治疗师 / 艺术心灵导师

    心艺社社长 / 深圳一剧团联合艺术总监

    个人公众号,写写艺术、戏剧、爱、自我价值与心中的尘埃

    Louise in neverland

     2 ) 35up 影评

    4·10周末电影沙龙。 到了35岁啦,小朋友成为大朋友了又成长了7年。 可以说大家的走向又不一致了。 这次看越来越能够认识对方了。 这一期 赛蒙没出现不知道过的怎样。 看完这一期的感想就感觉 青春真的很重要,真的35岁完全成熟了,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工作的压力,完全没有28岁或21岁天马行空的想法了。

    1)Tony是敢作敢当的男子汉,虽然没有过多的钱财,但也活的很充实。在不能成为赛马运动员后没有沮丧,仍然开出租车糊口以及教孩子们骑马,他善于处理稳定家庭和父母关系,这也是他自信的法宝,35岁的他已经做完想做的所有事了,他圆满了。

    2)suzy是婚姻拯救了她,有了孩子后,变得开朗了起来,她也在接受家庭对她的影响,同时父母的去世也让她感到伤心,但是你仍要坚强的活下去。

    3)bruce 布鲁斯 对基础教育抱有帮扶之心。 我的机会就是把我学到的去回报社会,我的价值得以体现就足矣了。 因为在不发达的地区,我感受到孩子们生活很苦,当你会的越多,你的选择就越多,机会也就越多了。 想结婚但一切都还只是等待吧,不着急会遇到更好的。

    4)Jackie三姐妹 都结婚结的早。 在很年轻就结婚一定会有所错过,你需要建设自己最关键阶段,一你结了婚你将面临三人间的关系处理了。 所以现在就在分开的阶段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抚养,因为你已经不是一人在单打独斗了。 孩子激发出了我们的母爱,在不断适应环境和抚养孩子的同时,怎么赚取更多薪水养活家庭。婚姻很难但孩子或许是更更重要的!

    5)nick 去美国教书的副教授。感谢小时候就培养做事认真的习惯,有些强迫症适当的放松。我觉得7岁看老,是很正确的,那个时候很多痕迹到现在还没改变,仍保留在性格里。在美国也不件易事,因为你没有任何支持的圈子,不断去想怎样去生存。

    6)John Andrew Charles 你确定的事情,真的很可能就会发生。那些有优势资源的人,要帮助那些不像自己那么幸运的人。 他们都很强调教育,孩子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要会规划生活。

    7)Paul 是婚姻拯救了我。 妻子给了很多鼓励,自己孩子也受自己影响总叹气,妻子有时候也没办法。Paul自己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抱负。 孩子也像他小时候一样,不知道什么是大学。

    8)neil活的最明白,但又是活的最惨的一个人。 明显的感觉到,没有28岁时说话有逻辑。 很有想法的一个人,但是沉浸在自己生活的世界里,自己也有所认识但没有办法,他想按自己的方式活着。知道自己配不上别人,可能也是对自己不够自信吧。

    看完整部影片,最大的感慨就是 孩子与生活。 孩子对应着教育、家庭;生活意味着开销、活法。 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法则,可能是伴侣影响,也会是自己从小性格而致。 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受环境和关系网络的影响,他们在适应也在尝试。有人选择逃避,有人在磨合,也有人掌握到了诀窍,人生漫漫长路,一切都还没结束呢,听自己的心,感受环境和生活的碰撞,你一定会有新的成长和启发的!

    系网络的影响,他们在适应也在尝试。有人选择逃避,有人在磨合,也有人掌握到了诀窍,人生漫漫长路,一切都还没结束呢,听自己的心,感受环境和生活的碰撞,你一定会

     3 ) 人生七年5

    35岁,差距更加大了,穷的越穷,富的越富。他们的生活似乎都没有很大的改变,按照28岁时的路继续走下去了。

    tony很乐天,28up时家庭美满,在这一期似乎遇到了中年危机,和妻子感情有了裂痕,还担忧可能会和妻子分开。看21up和28up时还很喜欢他飞扬的性格,到这一期却也被生活磨练地有些沧桑了。还有一点让我很意外,就是他在家不做家务,几乎都是妻子干,说自己回到家就想双脚抬高好好休息,这让我对他的好感有些幻灭。

    bruce是行走的电视剧主角,可以提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了。他在孟加拉国支教,不在意条件艰苦,而且是35up里唯一一个说金钱不重要的人,和我们国家宣传的好人形象特别像,一般人做不到这个程度。我无法体会到他的思想体系,但是真的很佩服他,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物。

    suzy生活还是很幸福,生了三个孩子,和丈夫感情很好。

    三姐妹就有一点不如意了,两位离婚,一位生了病,苍老得像五十岁的人。

    John在这一期回归,想通过宣传让大家关注保加利亚的贫困。

    Andrew越来越温和了。

    尼古拉斯在美国当副教授,和第一任妻子离婚,并且有了一个儿子。

    Paul让人挺羡慕的,他的妻子很爱他。而且他们互相反省了自己的缺点、感谢了对方的付出。

    neil还是那么落魄,老得飞快,镜头切到他时真的很像恐怖片。

    查尔斯、彼得和赛蒙这一期没有出现。

    28up时,不管贫富,大家都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让我觉得生活只要开心就好。

    35up时,一地鸡毛,让我感觉有些凄凉,小人物的“岁月静好”扛不住时间和现实。

     4 ) 人到中年

    看完28Up,再看35Up,心里其实有一点点不舒服。

    如果说28岁是充满选择的年龄,那35岁大概是安顿下来的年龄吧,正式进入中年行列的感觉。

    (其实有一点震惊于35岁的大家,怎么就感觉已经,那么老成……)

    关键词1:婚姻状态

    28岁的大家,逐渐结婚生子。

    35岁的大家,婚姻状态基本稳定。关系好的继续和谐共处,难以继续相处的人则选择了分开。

    感觉离婚率还挺高的,特别是底层的孩子们。

    想起之前看研究表明,和一般人想法不一样,上层阶层的婚姻其实更稳定。

    大概,也和上层阶层的人们更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有关吧。

    依然喜欢Suzy和Paul的婚姻状态,岁月静好的样子,是一辈子的感觉。John的婚姻状态也很好,是互相支持、共同前行的感觉。

    其实很惊讶于Andrew的婚姻也持续稳定着,感觉他们不像是那种soulmate的感觉。

    Bruce和Nick一个未婚一个离婚有点可惜,感觉都是很好的男生啊,既优质人品又好。可能,很好的男生也不一定适合结婚吧,人品和相处不一定成正比?或许这些优质的男生身上有一种难以亲近的神秘气质吧,一般人难以走进他们的内心。

    (自己似乎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男生,是不是需要给自己“危险预警”,害。)

    关键词2:父母离世

    虽然才35岁,但是却有很多人已经要面对父母离世的问题了。

    有点难以接受吧。

    但是,可能确实要正视这个问题,想想自己遇到的话该怎么去处理吧。

    关键词3:子女教育

    令人比较难受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不同阶层的人有了子女之后,他们的子女似乎又继续着父母的人生轨迹。

    底层阶级的孩子们依然过着比较涣散的生活,上层阶级的孩子们可能已经开始在为未来的成功之路做准备了。

    或许,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才是最明智的道路吧。

    虽然,自己离35岁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希望自己的35岁可以更加活泼一点吧~

    希望那个时候是个快乐的中年人~

     5 ) 很温和的一集

    Charles继续缺席,但通过导演略微透露境况;看照片貌似是唯一一个没长残的;
    John回归,变得很温和,依然很有责任心,不过不只是对英国,还有保加利亚,这也是他此次参与拍摄的初衷;
    Peter和Simon没出现,也完全没提到,Peter据说是因为上一集言论的问题,舆论压力太大;
    大部分人照着28岁的样子继续发展,没太大变化;新引入的一大话题是父母的离世。有发胖的,有身体诊断出问题的,有离婚领救济当单亲母亲的。倒真合了《女人要有钱》里金·清崎展示的关于女性经济情况的数据。

     6 ) 从数据看人生——35up观后

    人生七年系列来自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始于1963年的一个纪录片拍摄计划,跟踪了14个7岁的孩童,每七年进行一次采访,观察每个人在不同家庭和环境中的人生轨迹。

    就像本片导语所言,“给我一个7岁的孩子,我将还你一个成人——这是来自英国未来的一瞥。”

    看到第五集,曾经的7岁天真孩童已经成了35岁的中年人,大部分人的人生框架在这一阶段已初步建成,不妨从数据的角度做一个中期总结,看看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孩子,在这个抽样中都有着怎样的人生。

    1,7岁时的家庭阶层

    首先说一下我的分层方法:

    上层:有大量的家庭资产和社会资源,完全不用担心生计

    中上层:精英家庭,收入很高,资产和资源较多或无法从纪录片中直接推断

    中产阶层:父母职业是诸如律师、医生、中高等学校教师等专业人才,收入较高,生活稳定

    中下层:蓝领和普通白领职业家庭

    底层:需要社会救助的家庭

    以下判断基于纪录片中的片断信息,不一定完全准确,但错谬基本不太会超出两层以上:

    上层:Suzy

    中上层:John、Charles、Andrew

    中产:Bruce、Peter、Neil

    中下:Tony、Sue、Lynne、Jacky、Nick

    底层:来自儿童福利院的Paul和Simon

    2,35岁时的个人发展

    上层:

    Suzy青少年时虽然叛逆而堕落,屡屡作死,但嫁给了一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依然轻松维持了上层生活。

    John的家庭至少中上,看不确切到底能否算上层,但如今他已是一名英国高等法院执业律师,娶了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个人认为其人脉与社会资源已经算是步入上层阶级

    中上层:

    私校三剑客的另外两人,Charles在企业里做法律顾问,Andrew从报刊编辑去了BBC作影视制作人,都算维持了中上层阶层。

    中产:

    Bruce作为一名数学老师,目前去了孟加拉国支教。

    Peter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因为批评撒切尔夫人的政策,陷入了报刊的舆论战,被学校革职,35岁时因而拒绝出现在本纪录片。

    中产中唯一的阶层变动来自Nick,他来自偏远的农村庄园,通过勤奋学习,目前在美国大学做物理副教授,是14人中唯一一个从中下层/底层完成跃迁到中产的孩子。

    中下层:

    除了Nick外的四名中下层家庭孩子,长大后基本都继续维持在了中下层。

    而儿童福利院的两个孩子,Paul和Simin,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养活了自己和家庭。

    底层:

    谁能想到呢,28年后,唯一一个底层人士,居然是来自中产家庭Neil,他由于心理和性格问题,大一从英国Top5的阿伯丁大学退学后,十年里过着偶尔打短工,大部分时间依赖领用政府救济金的生活。

    3,总结

    有一人或从中上层跃迁到上层,一人从中下层农民家庭长成大学教授步入中产阶级,俩人从儿童福利院长成工薪阶层,一人从中产坠入底层。但没有一个人实现了两层以上的跃迁。(当然,35岁还年轻,时间还短,期待往下看看直到28年后的2019,大家的人生都有了怎样的进展。)

    其中超出预期最值得关注的,是从中下层步入中产的Nick,和从中产坠入流浪汉生活的Neil。

    14个孩子,几乎所有人(12人)都停留在了家庭的阶层水平附近,真正的阶层流动(上中下三个大层之间)只有1/7,均发生在中产及中产以下。

    4,婚姻

    最后来看一下14人在35岁时的婚姻状况:

    9人处在婚姻中,3人离异并育有孩子,2人一直未婚。

    离异的3人均是中下层或底层的孩子,单身的俩人则均来自中产家庭。

    可见中下层/底层家庭的孩子,通常结婚较早,可是7人里有3人随后离异,离异比例惊人。

    而直到35岁仍然单身的俩人,来自只有3人的中产阶层样本,比例也相当惊人。或许中产家庭的孩子,从小的环境使他们对另一半要求较高。

     7 ) 只是因为短评写不下

    虽然友邻建议我不要太早看超出自己岁数的部分,但我还是怕会陌生这群我看着长大的孩子们(哈哈哈哈哈哈哈,说这样的话有点奇怪)。

    说真的,就像托尼自己说的,35岁,他已经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尝试了自己骑马的梦想,虽然最后没能成功,但是也曾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了,不是么?托尼总是给人一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既视感,他照着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固然生活让他按部就班,但骑马和临时演员都算是不太糟糕的尝试,至少他是用出租车司机,开一家自己的店铺这样说到做到的事情换来的,这样就挺不错了对吧?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尽管从妻子接受采访时的言论中得出了他和孩提时代没有什么太大的性格改变,还是大男子主义,但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他自己的身上,回忆起去世的父母,他还是哭了。

    我也说不准苏西会不会离婚,至少现在看来还是挺好的,阶级的壁垒在变得更加坚硬,当然了,这对于她是好事,她超额完成了关于孩子数量的预期,也从一个叛逆少女变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和丈夫所处在的阶级能保护他们,就算创业失败也能衣食无忧,在她的身上至少是能看见成长的。

    布鲁斯是中产阶级,有自己的想法,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希望布鲁斯能够早一点脱单吧,他聪明,中产阶级虽然是所有阶级里最不稳定的,但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够把自己的精力花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面,他对于成功或者是名利显然有自己的看法,至于单身,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的工作性质至少在这一集看来,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找到伴侣的状态,但至少他能从中收获快乐。

    虽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东区的那三个女孩和另外三个男孩总是一起接受采访,但显然苏是三个女孩里最晚接触婚姻的,尽管还是离婚了,但至少她对于眼下的生活还算可以接受,并且对之后的人生还是抱有乐观的态度。

    琳恩是三个姑娘里最早接触到婚姻的,显然,她对于婚姻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并且没有出现任何的大问题。

    杰姬的经历至少能够看到社会对于单亲妈妈或者非婚生子的包容,尽管我们回忆起第一集的时候,可能她看上去是最期待一个孩子众多的家庭的那个。

    琳恩是三个女孩当中唯一一个婚姻存续的,但我不知道怎么说,她给我的感觉是最难相处的,永远不满,永远不能心平气和的陈述,但她就是能长久的维系自己的婚姻,就是那么的神奇。

    显然这三位的生活中,总是要考虑因为缺少金钱而带来的烦恼,但就如她们之前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她们稳定,但那不是真实的,是骗局,她们的稳定不是安逸的稳定,而是毫无指望的稳定,她们要和生活进行抗争,所以有时候不得不面目憔悴,说一句,其实托尼的妻子又何尝不是和这三位东区女性有着相同成长经历的女性呢?

     短评

    从第一集开始就喜欢Bruce,他后来的人生也让我敬佩。对Neil,真希望他能下一个七年好起来

    6分钟前
    • headradio
    • 推荐

    没有不普通的人,贫富差距,受的教育不同,到了35岁的时候一切还是按部就班的,很难说是不是谁比谁更快乐,虽然有些人即使嘴上说着我很幸福我不在乎钱,脸上的疲倦和无奈去那么明显。难以想象以后的以后的以后,我也要面对他们面对的离别。三点一线的生活就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没有谁能真正与众不同。

    7分钟前
    • Muggle、佑。
    • 推荐

    开始进入中年了。上层人士成功专注于高层次的事业:慈善、公司并购,最起码在家富养孩子。中低层开始了各种生活琐事的烦恼:孩子教育、婚姻危机、离婚和再婚、收入问题、工作琐事,甚至连温饱都是个问题(不得不说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真的不错了)9

    1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这个创意是极好的,但是也极其残忍~我估计中国导演是没勇气这么做的,当然中国的环境和英国也不同。其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都是小时候好看,长大了这个丑啊!还有我们平时见到的外国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其实大多民众都是平凡人

    15分钟前
    • 玉茗
    •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昔日的高富帅如今要靠政府的救济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看来真得好好努力啊,连高富帅不努力都成这样了,我吓得马上把贴吧卸载了,下载了一个Photoshop和一个dreamweaver

    18分钟前
    • 放映员甲某、
    • 力荐

    35岁,终于有资格讲述婚姻、人生和死亡。没有Symon.

    23分钟前
    • vivi
    • 力荐

    看到这里还是替neil捏了把汗,感觉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

    26分钟前
    • 地球包围外星人
    • 力荐

    导演问Neil:你的人生失败吗?Neil说:我还没有死。

    31分钟前
    • 陈考拉
    • 力荐

    身材真的是可以体现阶层的,骨子里流淌的从容优雅与自制自律的意识。人真的不能懒,即便处的阶层不高,有了自知之明,清醒过后,还是要实干啊

    32分钟前
    • FTI宝岛
    • 力荐

    Tony:目标清晰,行动力非凡,所爱皆有尝试。Suzy:一路打脸,多亏出身够好。Bruce:活得纯粹,由衷敬佩。John:上层精英的典范,行走的玛丽苏小言男主…Paul:遇见对的人可以改变人生。Nick:知识改变命运。深刻感想:保养健身很重要,注意健康,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

    33分钟前
    • rosaline1995
    • 力荐

    neil过得这么落魄,我都想给他捐款了

    35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上层阶级真的太难失败了,他们的精神也脱离了家长里短,比普通人早了十几二十年开始思索高层次的需求。

    37分钟前
    • 连子glu
    • 力荐

    Bruce这样的要是生在我的年代,真是想嫁啊。高富帅三人组里Andrew越发平和了,Charles看起来很犀利还有年轻人的闯劲,这两个都比较喜欢。John大概属于我欣赏不来的那一类常年游走名利场的成年人。

    40分钟前
    • 蹲在地球表面
    • 力荐

    Bruce和Neil这两个人活得太浪漫主义了,竟然有点羡慕。他们是这群人里活得最认真的两个,只是Bruce给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找到了出口,Neil还在彷徨,但渐渐有了方向。

    41分钟前
    • 饲养员Bemarvin
    • 力荐

    令人感慨的是大部分受访者都很懂得自省,无论是生活在底层的穷人还是上层的富人,都很有同情心和公德心。这跟国内的民众相比有甚大的差异。有点怀疑是否是受访本身已经对受访者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了,以至于并不能代表普遍的情况。

    42分钟前
    • 小Y
    • 推荐

    1991年,我仍没有出生。这个纪录片真的细思极恐,我需只用几个小时,就仿佛陪他们过完了一生,一集到下一集,就可以继续看见皱纹爬上他们的脸,听他讲述这一阶段的经历。拍摄这个纪录片对他们本人肯定是有影响的,批评和承受到的压力无法想象,真的就像楚门的世界。感谢被记录者的无私奉献,是他们用自己的一生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素材,被参观阅览和解读。

    44分钟前
    • 豆酱好吃吗
    • 力荐

    Neil 越来越落魄,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有强大思想却没我执行力的人,往往比没有精神追求却能平庸过日子的人,过得更差。这是所有读书人都该引以为戒的。

    47分钟前
    • 海右风歌
    • 推荐

    burce啊burce!真的发自内心地敬佩你诶!很难有人做到从7岁就关怀弱势,到了35岁真的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前半生一直朝着7岁的梦想在靠拢诶!希望burce接下来的人生能够遇到好的爱情。john也太顺利了吧 我严重好奇他家到底啥背景 有多有钱。导演问nil的问题也太直接了

    51分钟前
    • 沫沫茶’
    • 力荐

    也许阶级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上层的人出生就能站在高处看世界,清楚的知道现在和未来的位置方向,下层的人就像夏天搬粮冬天吃的蚂蚁,用相似的轨迹活着,能在下层看清楚的人,大多天资聪颖,聪颖的人都会努力,但是不是所有都能成功,一时的快乐不会是一生的快乐,越没有钱就越惨,越惨就越是清醒,越清醒就越不愿意放弃自己。

    55分钟前
    • 西门达达
    • 推荐

    教育以及婚姻改变人生,但性格家庭却是铸造一切的基石。这真是个残酷的纪录片,当最后问neil你会疯吗简直不带任何情感。人生面对不同的选择,一步错步步皆错,好好努力让自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60分钟前
    • 拖延症患者花斑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